茶 与书法.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453834 上传时间:2023-08-1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2.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茶 与书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茶 与书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茶 与书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茶 与书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茶 与书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茶 与书法.docx

《茶 与书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茶 与书法.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茶 与书法.docx

茶与书法

茶与书法

王树友

 

我素喜饮茶,亦好书法,历二十五年而不綴。

时间久了,也渐渐悟出了一点茶与书法的一些联系,遂不揣浅陋,试就茶与书法的关系发表一己之见:

(一):

起  源

茶和书法的产生,都源于实用。

据东汉的《神农本草》记载: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毒,得茶而解之”可见,茶叶最早是以药用为主的。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才逐渐转化为饮用的。

同样,汉字最初也是为了记事的需要,东汉书法家崔瑗《草书势》云:

“书契之兴,始自颉皇,写彼鸟迹,以定文章。

”发展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字体已大备,书法也有实用逐步发展成为一门抒情写意,具有独特魅力的艺术。

(二)  发展历程

魏晋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文人雅士在饮茶的过程中,逐渐总结出一套种茶、造茶、煮茶、品茶……等方法。

到了唐代,又出现了茶宴、茶会等文化形式,茶道初显其雏形。

文人雅士在品茶之余,或把卷清谈;或说古论今;或吟诗作赋,欣然命笔;或挥毫泼墨,寄情于书画。

茶的功能由实用上升到了一种精神的享受和审美的需求。

这个时期,白居易、杜牧、柳宗元、卢仝、皮日休、颜真卿等一百多位名家为茶做诗四百多首。

唐代还首次出现了描绘饮茶场面的绘画作品。

著名的有阎立本的《萧翼赚兰亭图》、张萱的《烹茶仕女图》、周昉的《调琴啜茶图》等名作。

最为称道的当属“茶圣”陆羽积十数年心得所著的《茶经》,此书是世界上第一部最为完备的综合性茶学专著。

《封氏闻见记》一书评之云:

“楚人陆羽,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之法,造茶二十四事,……于是茶道大行。

王公朝士无不饮者。

众多书法家、画家、作家、诗人等社会名流的介入,对中国茶叶的生产和饮茶风气都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同时,中国的茶叶和饮茶方法(即称道)在唐代才大量向国外传播,特别是对朝鲜和日本的影响最大。

因此,唐代是中国饮茶史和茶文化史上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历史阶段,也可以说是中国茶文化的成熟时期,是茶文化历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同时,在唐代,由于唐太宗李世民笃好书法,并被立为“书学”。

“书学”是唐代最高学府中六种学校(国子监、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和算学)之一。

设立“书学”是唐朝的创举,这说明唐代对书法重视的程度,所以唐代书法名家辈出,也就成为势所必然的了。

在这个时期,各种书体都有名家,如篆书有善写“玉筋篆”的“笔虎”——李阳冰;隶书有世谓“蔡中郎中兴”的韩择木;草书有号为“三绝”之首的“张颠”——张旭;狂草有“书僧”——怀素;楷书最盛,前有虞世南、欧阳询,楮遂良,后有颜真卿、柳公权。

也是在唐代,书法开始传入日本、朝鲜等邻国,对他们国家的文化影响很大。

书法在此阶段达到了最高峰。

茶被世人誉为“国饮”;书法被称为“国粹”,其发展的历史轨迹何其相似!

(三) 茶具与文房四宝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具的选择和使用,对品茶和书法都非常关键。

想泡一壶好茶,必须具备一套合适的茶具。

明代许次纡在其所著《茶疏》中说:

“茶滋于水,水籍于器,汤成于水,四者相顾,缺一则废。

”人们品茶,不仅要讲究茶叶的色、香、味、形和心境、环境等,还要讲究茶具的艺术美,以增强品茶时的文化氛围。

所以,古人历来很重视茶具。

陆羽在《茶经.四之器》中,就专门介绍了二十八种茶具。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饮茶方式的变化,茶具的种类也不断在变化。

从质地上看,除了传统的陶瓷茶具外,清代又出现了漆器茶具,到了现代,则又出现了玻璃茶具、搪瓷茶具、塑料茶具。

从品茶角度而言,以瓷器和陶器茶具最佳,因为它们传热不快,保温适中,对茶不会发生化学反应,沏茶还能获得较好的色香味,且又造型美观,装饰精巧,具有很好的艺术欣赏价值。

但是,陶瓷茶具不透明,人们无法观赏到茶杯内茶叶的色泽和形态,是其缺点。

玻璃茶具虽然具有烫手、易碎的缺点,但用来冲泡一些名茶,如西湖龙井、碧螺春、君山银针、六安瓜片、青山绿水等,可观赏到杯中轻雾缥缈、澄清碧绿,朵朵银芽,亭亭玉立,或旗枪交错、上下沉浮,杯、茶、水三者相得益彰,令人赏心悦目,真是一种艺术美的享受。

书法用具,主要包括“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传统的毛笔,不但是古人必备的文房用具,而且在表达中华书法、绘画的特殊韵味上具有与众不同的魅力。

最有名的当属产于浙江省湖州市的“湖笔”了。

“湖笔”具有锋颖尖锐、修削整齐、丰硕圆润、劲健有力的特点,即所谓笔之“四德”,被誉为“毛颖之技甲天下”。

东坡居士曾赞之曰:

“得此佳笔,如得三尺剑也。

”书画家手握佳笔,则如武士手握利剑,方可尽抒情怀,写尽江山秀色。

墨。

借助于这种中国独创的材料,中国书画奇幻美妙的艺术意境才能得以实现。

墨,以安徽省徽州所产的“徽墨”最为有名,所产之墨“坚如玉,纹如理,丰肌腻理,光泽如漆”,号称“天下第一”。

墨以陈为贵,这如同云南的普洱茶,多放置几年,稍脱火气乃佳。

书画用纸,多用产于安徽省泾县(古称宣州)的“宣纸”,所产之纸“坚韧柔软、洁白匀密、不蠹不腐、耐老化、耐破裂、层次清晰、宜书艺画”,有“纸寿千年”的美誉。

砚,以安徽省歙县所产的“歙砚”最为出名,苏轼用后曾赞之曰:

“涩不留墨,滑不拒墨,瓜肤而肌理,金声而玉德,厚而重,朴而坚。

历代书画名家,无不对笔墨纸砚等用具极其讲究。

一把鼠须笔,一截蚕茧纸,就会改变一段书法史(指王羲之的《兰亭序》);没有了李廷圭墨,《阁贴》不知会失色多少!

没有了龙尾砚,“米颠”——米芾会少去多少人生乐趣呢?

东坡居士有言:

“笔墨纸砚精良,乃人生一大快事也。

”难怪从远古至今,无数文人墨客、帝王将相、凡夫俗子都被这“四宝”磨过、研过,被它磨得筋骨酥软,但他们并没有退却,而是让他们的后人又冲了上来,继续前进了。

(四)  用  水

对水对运用,可以说是二者最为精妙政处。

“水为茶之母”,中国人历来非常讲究泡茶的用水。

明代许次纡在《茶疏》中说:

“精茗蕴香,借水而发,无水不可与论茶也。

”同时代的张源在《茶录》中也讲到:

“茶者,水之神;水者,茶之体。

非真水莫显其神;非精茶莫曷其体。

”同时代的张大复在《梅花草堂笔谈》中说得更加具体;“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遇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

至于用什么水来泡茶,古人历来提倡用山上的泉水。

陆羽在《茶经》中就指出:

“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

中国的五大名泉:

杭州虎跑泉;无锡惠山泉;镇江中冷泉;苏州观音泉;济南趵突泉,都是煮茗的上乘用水。

现代科学研究证明:

用软水(即雪水、雨水)泡茶最佳。

这与清代曹雪芹的看法不谋而合,他在其所著的《红楼梦》第四十一回“贾宝玉品茶栊翠庵”一折中,借妙玉之口,讲出自己对茶道的独特见解,十分精彩。

书法家用水,也相当讲究。

“字生于墨,墨生于水,水者,字之血也”(元代陈铎曾语)。

可见,水的使用对书法的重要性。

古人研墨,讲究要用新汲的泉水,水要新鲜、洁净。

且不同的书体、不同的风格、不同的书法家在创作时,对水的运用也有讲究。

如篆书、隶书用水要少一些,行书、草书用水要多一些。

这样使用得当,才能扬长避短、行笔畅达、形神兼备。

反之,则滞笔伤神。

(五) 用  法

二者都强调“得法”。

煎茶讲究茶、水、火、器四者相配,其难点在于煎水,水煎的好,才能保持茶性。

陆羽在《茶经。

五之煮》中讲到:

水只能三沸:

“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第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

已上水老不可食也。

”当然,煎茶可因人、因茶而异,如新茶、细茶以嫩汤为佳;老茶、粗茶以沸水为妙;喜浓茶者可用滚汤,反之则可用嫩汤。

煎茶、品茶得法,则可“目视茶色、口尝茶味、鼻闻茶香、耳听茶涛、手摩茶器”,——可臻“五美”之境。

书法之“法”,则更为复杂。

不但要求笔、墨、纸、砚四者相称,而且要求在创作中更要讲究笔法、墨法、章法,缺一不可。

一件好的书法作品,必须具备“神、气、骨、血、肉”。

这就要求作者在书法创作时要将用笔的曲、直、露、藏;用墨的枯、湿、浓、淡;运笔时的轻、重、缓、急;章法布局的疏、密、虚、实,等等等等,方方面面,全部和谐统一起来,融为一体,方为一副佳作。

(六) 环  境

两者都需要清幽、淡雅的环境。

我国古代历来讲究品茗时的环境,或青山翠竹,或琴棋书画,幽居雅室,追求一种天然的情趣和文雅的氛围。

明代徐谓在《徐文长秘籍》中讲到:

“茶宜精舍、云林、竹灶、幽人雅士,寒霄兀坐,松月下、花鸟间、青石旁,绿鲜苍苔,素手汲泉,红妆扫雪,船头吹火,竹林飘烟。

”——好一派品茗佳境啊!

相比现代城里的某些茶楼,灯暗音杂,怎么有心情前去品茶?

书法创作时,更要有一个安静、优雅的环境,明代书家王铎云:

“书画事须深山松涛云影中挥洒,乃为快事。

”清幽雅致的环境,往往令书家神情气爽,怡然自得。

才令“书圣”王羲之创作出千古绝品——《兰亭序》:

才令苏东坡挥洒出“行书第三”的《赤壁怀古》......

因此,不少茶艺名人、文人雅士将茶室和书房布置得极为雅致,除了桌椅、书架、茶几外,还有精制的工艺品、名人字画、插花等。

为品茶和书法创作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

(七) 心  态

二者都需要平和的心态而为之。

明末冯正卿在《茶宜》中认为,品茶要:

“俗物去身,悠闲自得,心地安逸”,方能得茶之真味。

东汉书坛泰斗蔡邕亦云:

“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

”唐代书法家孙过庭也主张书家在创作时,要“志气平和,不激不励”,才能心手双畅,达到“无意于佳乃佳”的艺术境界。

(八) 欣  赏

品茶和欣赏书法,都能使人身心愉悦,给人以精神和美的享受。

品茶与喝茶不同。

喝茶主要是为了解渴,满足人们生理上的需要,往往几口就将一碗茶喝光,没什么讲究;品茶则是为了追求一种精神上的满足,重在意境,将饮茶视为一种艺术欣赏,要细细品啜、徐徐体察,从茶汤的色、香、味、形,得到审美的愉悦,引发联想,从不同角度抒发自己的情感。

唐代诗人皎然在《饮茶歌》中,就描写了他在品茶时的美妙感受:

“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清尘;三饮便得道,何许苦心破烦恼。

”同属唐代的诗人卢仝在《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一诗中,也描写了喝七碗茶的不同感受: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书法不同于一般的写字,“善写者只为书手,不为书家”,因为这类字既无气韵,亦无神采,只有实用价值,而无美感可言。

人们欣赏一副书法作品,“不唯赏其文,而观其字”,而后者交织甚至渗透在前者之中。

如唐人所创的“永字八法”,对“永”字的每一笔都有很形象的描述:

“横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撇如陆断犀象;钩如劲弩筋节......”。

孙过庭评一佳作曰:

“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姿,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

有人说:

“书法是看得见的音乐”,一点不假。

人们在欣赏一副精彩的书法作品时,眼睛随着作品中每个字的轻重变化、线条的粗细变化、墨色的浓谈变化而感到其节奏,将其联系起来,不就是一曲动人的乐章吗!

(九) 名茶与名帖

你看那香馥如兰、碧绿明亮、滋味甘醇的西湖龙井,可像那笔法遵美、意况俊逸的千古名帖——《兰亭序》;

你看那外形沉重、叶片肥厚、“七泡有余香”的铁观音,可像那“蚕头燕尾”、古朴浑厚的东汉碑版,如《張迁碑》、《乙瑛碑》、《礼器碑》......

最巧合的当属同出于云南的普洱茶和东巴文书法了。

二者皆历史悠久,饱经沧桑,有着极其浓郁的边疆少数民族风格,且同在最近几年才揭开其神秘的面纱,为世人所知的。

翻阅着那一页页泛黄的东巴文经卷,品着那冒着缕缕陈香的普洱茶,你不觉得十分惬意么?

你不为我们云南有次“二宝”而自豪吗?

(十)  功  效

饮茶和书法,都能使人身心愉悦,给人以精神和美的享受,其功效也颇为相似。

古人早已认识到,茶叶具有解渴、提神、保健的功能。

《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毒,得茶乃解”,认识到茶叶具有解毒的功效。

唐代的陈藏器也在《本草拾遗》中讲道;“茗茶苦寒,久食令人瘦,去人脂......破热气、除瘴气、利小肠、止渴除疫,为万病之药。

”陆羽在《茶经》中也说:

“若止渴、疑闷、胸痛、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醒醐、甘露抗衡也。

”苏东坡也写诗赞之:

“......何许魏武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

现代茶学专家丁文先生在其所著《中国茶道》一书中,综合各家之说,将茶的功效归纳为十三项,即:

养生、健美、提神、健脑、消食、利尿、明目、解毒、镇痛、固齿、活血、抗辐射、抗癌等。

品着佳茗,欣赏着优美的景色,加上茶本身具有的丰富营养,长期饮茶,还能使人延年益寿。

被誉为“茶祖”的荣西禅师在《吃茶养生记》一书讲道:

“茶者,养生之仙药也,延年之妙术也,山谷生之,其地神灵也;人伦采之,其人长命也。

自古以来,好饮茶而长寿者多矣。

大唐诗人李白在《仙人掌茶序》中就记载了一位好饮茶的玉泉真人“年九十余,颜若桃花......”。

宋代千易在《南部新书》中也写过一位好饮茶的老僧“洛阳一僧,寿已百三十余,帝问其长寿术,对曰好茶耳。

书法,也同样具有养生、怡性、健体、延年益寿的功效。

翻开历史,那些长寿者,大多都是好书者。

如隋朝的智永禅师(寿百岁);唐代:

欧阳询(85岁);虞世南(89岁);柳公权(88岁);明代:

文证明(90岁);董其昌(82岁);现代:

郭沫若(90岁);孙墨佛(101岁);沙孟海(91岁);启功(96岁).......

书坛寿星为何如此之多?

并非巧合,这主要归纳为他们平时“练功”所致。

因为习字要求头正、身直、臂开、足稳;执笔要求指实、掌虚、腕平、掌竖;用笔时要“养神静虑,端己正容,秉笔凝视”,这一点颇像武术中的气功、太极拳。

难怪有人称书法为“静气功”呢!

一“静”而制百动,书法家们长期处于这种心平气和、专心致志的状态中,久而久之,使身心得到锻炼,自然就使人延年益寿了。

正所谓:

养心莫如静心,静心莫如学书。

 

小结

茶文化和书法虽然同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在人文精神上一脉相承,但终因饮茶和书法品类不同,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很多的差异。

我们只有在深入理解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保持、发展各自的优势,相互吸取营养,取长补短,将茶文化和书法的意蕴与时代精神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不断丰富各自的内涵,和谐发展,共同提高,创作出符合时代精神的艺术精品(或产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图表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