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主要病害及其防治措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45204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1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棉花主要病害及其防治措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棉花主要病害及其防治措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棉花主要病害及其防治措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棉花主要病害及其防治措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棉花主要病害及其防治措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棉花主要病害及其防治措施.docx

《棉花主要病害及其防治措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棉花主要病害及其防治措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棉花主要病害及其防治措施.docx

棉花主要病害及其防治措施

棉花主要病害及其防治措施

一、棉花苗期病害

(一)症状

1立枯病

棉苗立枯病在我国各主要棉区都有发生,而且每年均可在田间出现,一般在黄河流域发生比较普遍,是北方棉区苗病中的主要病害,常造成整穴棉苗的死亡,使棉田出现缺苗断垅,是世界性的病害之一。

致病菌是RhizoctoniasolaniKhün。

主要症状是:

幼苗出土前造成烂子和烂芽。

幼苗出土以后,则在幼茎基部靠近地面处发生褐色凹陷的病斑;继则向四周发展,颜色逐渐变成黑褐色;直到病斑扩大缢缩,切断了水分、养分供应,造成子叶垂萎,最终幼苗枯倒。

发病棉苗一般在子叶上没有斑点,但有时也会在子叶中部形成不规则的棕色斑点,以后病斑破裂而穿孔。

病原菌由菌丝体繁殖,菌丝体在生长初期没有颜色,后期叶黄褐色,多隔膜,这是立枯病菌最易识别的特征。

发病规律以低温多雨适合发病,立枯病菌侵入棉苗最适土温为17~23℃,23℃以上其致病力逐渐下降,至34℃棉苗即不受侵害,湿度越大发病越重。

2炭疽病

棉苗炭疽病在我国各主要棉区都有发生,而且每年均可在田间出现,与立枯病相反,炭疽病一般在长江流域发生比较普遍,是南方棉区苗病中的主要病害,常造成棉苗生育延迟,是世界性的病害之一。

致病菌是ColletotuichumgossypiiSouthw,主要为害幼茎和子叶,但在后期也是叶斑和棉铃病害的主要病原菌之一。

当棉籽开始萌发后,病菌即可入侵,常使棉籽在土中呈水渍状腐烂;或幼苗出土后,先在幼茎的基部发生紫红色纵裂条痕,以后扩大成皱缩状红褐色梭形病斑,稍凹陷,严重时皮层腐烂,幼苗枯萎。

炭疽病常在子叶的边缘形成半圆形的褐色病斑,病斑的边缘红褐色,干燥情况下病斑受到抑制,边缘呈紫红色,天气潮湿时病斑表面出现粉红色,叶缘常因病破裂。

病原菌一般营无性繁殖,有性时代很少见到。

病斑表面常产生红褐色粘物质,为病菌产生的大量分生孢子,孢子椭圆形,有时稍弯曲,无色,两端略圆或一端稍尖。

种子是主要的传播媒介,病菌主要以粉孢子在棉籽短绒上越冬;此外,病菌还可随染病的茎、叶及棉铃病害等落入土中,使田间土壤带菌,雨水飞溅,使病菌污染棉铃,从而使种子带菌;同时,存在于土壤中的病菌也能成为第二年的侵染源。

该病的流行的主要决定因素是温度与湿度,棉苗在多雨潮湿低温时最容易得病,致病适温25~30℃,在一定湿度条件下,温度是影响该病发生严重与否的重要因素;在温度适宜时,湿度是左右该病流行蔓延的决定因子,相对湿度在85%以上时,该病就会加剧危害,湿度低于70%时,则不利于发病。

在连续阴雨的情况下,往往导致温度下降,不利于棉苗生长,容易诱发病害流行,如长江流域棉区,苗期正值低温多雨,该病发生严重,成为主要苗期病害。

而秋季如遇连绵秋雨则棉铃炭疽病也重。

3红腐病

致病菌为多种镰刀菌,主要是FusariummoniliformeSheld.病菌侵害棉苗根部,先在靠近主根或侧根尖端处形成黄色至褐色的伤痕,使根部腐烂,受害重时也会蔓延到幼茎。

受病棉苗的子叶边缘常常出现较大的灰红色圆斑,在湿润气候条件下,病斑表面会产生一层粉红色孢子。

在黄河流域棉区,苗期根病以红腐病的出现率最高,但其致病力则较弱。

感染红腐病的幼苗,通常生长迟缓,发病严重的也会造成子叶萎黄,叶缘干枯,以致死亡。

病原菌只产生无性世代,分生孢子有两种:

大孢子镰刀形,有3~5个隔膜;小孢子椭圆形,两端稍尖,无隔膜。

(二)发病条件

(1)低温阴雨是导致苗期病害发生的主要条件

棉种由播种到出苗,经常受到多种病原菌的包围,当外界条件有利于棉苗的生长发育时,虽有病菌的存在,棉苗仍可正常生长;相反,当外界条件不利于棉苗生长发育而有利于病菌的侵入时,就会造成烂子、烂芽、病苗和死苗。

总的说来,低温高湿不利于棉苗的正常生长而有利于病菌的为害,所以在棉花播种出苗期间如遇低温阴雨,特别是温度先高然后骤然降低时,苗病发生一定严重。

如1958年5月上、中旬的一次寒流袭击,使河南省北部气温降到2.7℃,湖北小部分地区由30℃以上突然降到7~8℃地,均造成大量病苗和死苗。

1963年5月下旬陕西省关中地区气温由20降到14~15,降雨70多毫米,轮纹斑病和炭疽病等大流行,在后期发生大量的死苗。

各种病原菌对温度的要求范围大体相同,而其发病适温又各有差别。

一般而言,在10~30℃的范围内是多种病原菌孳生较适宜的温度。

立枯病菌甚至在5~33℃的温度条件下都能生长。

病害发生与土壤温度关系十分密切,棉子发芽时遇到低于10℃的土温,会增加出苗前的烂子和烂芽;一般病菌在15~23℃时最易于侵害棉苗。

椐国外研究,温度影响到棉苗子流出的营养物质的数量,从发芽的棉子中渗流出出来的氨基酸和可溶性糖的总量,以18~24℃时为最高。

这种渗出物诱致病菌接近正在发芽的种子,从而导致侵染幼嫩组织。

猝倒病通常在土温10~17℃时发病较多,超过18℃发病即减少。

有些病菌则在温度相对较高时易于侵染棉苗,如炭疽病最适温度是25℃左右,角斑病是21~28℃,轮纹斑病和疫病是20~25℃。

各种苗病发生的轻重、早晚与当年苗期温度情况密切相关。

立枯病与猝倒病发病的温度较低,所以在幼苗子叶期发病较多。

猝倒病多发生在4月下旬至5月初,造成刚出土的幼苗大量死亡;立枯病的为害主要在5月上、中旬。

整个苗期,炭疽病和红腐病都会发生,前者在晚播的棉田或棉苗出真叶后仍继续为害。

轮纹斑病和疫病多在棉苗后期发生,为害衰老的子叶和感染初生的真叶。

高湿有利于病菌的发展和传播,也是引起苗病的重要条件。

阴雨高湿,土壤湿度大,对棉苗生长不利,却有利于病菌的蔓延。

棉苗出土后,长期阴雨是引起死苗的重要因素,雨量多的年份死苗重。

相对湿度小于70%,炭疽病发生不会严重。

相对湿度大于85%,角斑病菌最易侵入棉苗为害。

在涝洼棉田或多雨地区,猝倒病发生最普遍;利用塑料薄膜育苗,如床土温度控制不好,发病也严重。

多雨更是苗期叶病的流行条件,轮纹斑病和疫病等都是在5、6月间连续阴雨后大量发生的。

棉田高湿不利于棉苗根系的呼吸,长期土壤积水会造成黑根苗,导致根系窒息腐烂。

(2)苗病的感染与苗龄密切相关

苗病的感染与苗龄有关。

刚发芽时很少感病,自种壳脱落、子叶平展开始染病,在两片子叶完全张开到开始生长侧根和出真叶时染病最重。

随着苗龄的增长,棉苗茎部木栓组织逐渐形成,增强了抗病能力,感病逐渐减轻,以至不再感病。

在幼苗阶段,棉苗生长主要靠种子内贮存的养料,开始出真叶时,种子贮存的养料消耗殆尽,而根系尚未发育完善,此时棉苗的抗逆力最弱,因而最易感病。

以后,随着侧根和真叶的生长,棉苗已能制造足够的养料,抗病能力亦随之增强。

尽管炭疽病和立枯病在10~30℃的范围内都可致病,但田间死苗高峰期常出现于棉苗出土后的第15天左右,即一片真叶期前后,待到出真叶后苗病便显著减少。

因此,采用育苗移栽,促进幼苗生长,以加快度过抗逆力最弱的子叶期,亦不失为一种预防苗病的有效措施。

自70年代后期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应用于棉田后,对棉花苗期病害的影响杨昭华等研究表明盖膜比不盖膜发病率高21.8%,病情指数高12.7。

(三)防治措施

1.苗床土壤处理

1.1、代森锌。

按每平方米用量3~4克,混拌适量的细土,均匀的撒入土壤中。

1.2五氯硝基苯。

每平方米6克的用量混拌适量的细土,制成毒土,撒于土壤中。

1.3福尔马林。

35%~40%的福尔马林溶液,每平方米土壤50毫升加水6~12升,在播种前7天均匀浇在土壤,再用塑料膜覆盖密封3~5天,翻晾后再播种。

1.4多菌灵。

每立方米土加50%多菌灵粉40克,拌匀后用塑料薄膜覆盖2~3天,揭膜后使药味挥发即可播种。

2.农业控制

2.1适时播种。

选用质量好的棉种,平均气温在20℃以上时播种为宜,早播引起棉苗根病的决定因素是温度,而晚播引起棉苗根病的决定因素则是湿度。

2.2深耕冬灌,精细整地。

北方一熟棉田,秋耕宜早,冬灌应争取在土壤封冻前完成;南方两熟棉田,要在麦行中深翻冬灌,播种前抓紧松土除草清行,棉田冬翻二次、播前翻一次的棉田,苗期发病比没有翻耕的棉田为轻。

2.3深沟高畦,排水降渍。

南方棉区春雨较多,棉田易受渍涝,这是引起大量死苗的重要原因。

棉田深沟高畦可以排除明涝暗渍,降低土壤湿度,有利于防病保苗。

2.4轮作倒茬防病。

以稻棉轮作2~3年最好,防病效果在50%以上。

2.5温汤浸种。

种子经55℃的热水浸30分钟或60℃的热水浸20分钟,发病率可降低50%左右。

3.药剂拌种及种衣剂处理

3.1抗菌剂401(402)浸种。

每100千克棉子用“401”药液或“402”药液0.2千克兑清水2000千克,播前浸泡24小时。

也可简化为用“401”0.2千克,兑水20千克,用喷雾器均匀地喷洒在100千克棉子上,然后堆起用麻袋盖好,闷种24~36小时。

70%硫酸链霉素437.5克有效成分/100千克种子浸种,保苗效果达77.9%。

3.2药剂拌种或种衣包衣。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克/100千克种子、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0克/100千克种子、2.5%适乐时悬浮种衣剂30ml有效成分/100千克种子、60%敌磺纳·五氯硝基苯0.80千克/100千克种子、20%拌·福·•吡种衣剂1538.5克/100千克种子、400克/L福美双•萎锈灵悬浮剂180克/100千克种子、17%萎锈灵·福美双悬浮剂909克/100千克种子、35%的苗病宁粉剂50克兑1千克細土拌种10千克。

上述药剂包衣处理棉花种子对棉花的保苗效果在60%~85%,其中以2.5%适乐时和60%敌磺纳·五氯硝基苯保苗效果最好。

4.田间喷雾防治

4.1棉增灵和多菌灵。

棉苗出来后用0.16%棉增灵(盐酸小檗碱•黄铜)800倍、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800倍,顺棉苗主茎喷雾,使药液顺主茎滴入土壤,每3~5天一次,连续3次,防治效果为50%左右。

4.2半量式波尔多液喷洒。

采用200倍半量式波尔多液喷洒,顺棉苗主茎喷雾,使药液顺主茎滴入土壤,10~15天一次,2~3次,防病效果好。

200倍半量式波尔多液配置方法为:

硫酸铜:

石灰:

水=1:

0.5:

200。

具体配制方法为:

将硫酸铜溶于多量水(十分之九的水)中,配成稀硫配铜液;把石灰溶于少量水(十分之一的水)中,配成浓石灰乳;然后将稀硫酸铜液缓慢地倒入浓石灰乳中,边倒边搅即成(一定不能将石灰乳倒入硫酸铜液中)。

为了保证波尔多液的质量,必须注意几个问题:

⑴配制时不能使用金属容器;尤其是铁器;⑵要用优质的生石灰(即快状石灰),尽量不用消石灰,若用消石灰,也必须用新鲜的,而且用量要增加30%左右;⑶硫酸铜最好是纯蓝色的,不应夹带绿或黄绿色杂质;⑷水温不宜过高,一般以不超过气温为度。

二、棉花枯萎病

(一)症状识别

棉花枯萎病菌能在棉花整个生长期间侵染为害。

在自然条件下,枯萎病一般在播后一个月左右的苗期即出现病株。

由于受棉花的生育期、品种抗病性、病原菌致病力及环境条件的影响,棉花枯萎病呈现多种症状类型,现分述如下:

1.幼苗期

子叶期即可发病,现蕾期出现第一次发病高峰,造成大片死苗。

苗期枯萎病症状复杂多样,大致可归纳为4个类型:

(1)黄色网纹型:

幼苗子叶或真叶叶脉褪绿变黄,叶肉仍保持绿色,因而叶片局部或全部呈黄色网纹状。

最后叶片萎蔫而脱落。

(2)黄化型:

子叶或真叶变黄,有时叶缘呈局部枯死斑。

(3)紫红型:

子叶或真叶组织上红色或出现紫红斑,叶脉也多呈紫红色,叶片逐渐萎蔫枯死。

(4)青枯型:

子叶或真叶突然失水,色稍变深绿,叶片萎垂,猝倒死亡,有时全株青枯,有时半边萎蔫。

(5)皱缩型:

在棉株5~7片真叶时,首先从生长点嫩叶开始,叶片皱缩、畸型,叶肉呈泡状凸起,与棉蚜危害很相似,但叶片背面没有蚜虫,同时其节间缩短,叶色变深,比健康株矮小,一般不死亡,往往与黄色网纹型混合出现。

以上各种类型的出现,随环境改变而不同。

一般在适宜发病的条件下,特别是温室接种的情况下,多数为黄色网纹型;在大田,气温较低时,多数病苗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