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坐》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445864 上传时间:2023-08-15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38.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侍坐》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侍坐》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侍坐》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侍坐》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侍坐》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侍坐》教案.docx

《《侍坐》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侍坐》教案.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侍坐》教案.docx

《侍坐》教案

课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教学目标】

1.了解孔子及《论语》基本常识。

2.掌握本文的重点实词及重点语句翻译。

3.通过文章的赏析,把握人物鲜明个性,初步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主张。

【教学重点】

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等文言知识,准确翻译文中语句。

【教学难点】

文中所体现的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主张。

【教学课时】5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要点】

1、了解孔子和《论语》

2、初步感知课文:

通读、文中人物及其身份

一.开场白设计

如果你想了解中国的历史,你就不能不了解孔子;如果你想研究中国的文化,你就不能不研究《论语》。

它是中国文化的一座宝库,它那博大精深的思想,历经千年不朽。

1998年1月,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集会巴黎,发表宣言说:

“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让我们一起走近孔子,去沐浴他那神圣的智慧之光吧!

二、了解孔子1

师:

孔子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为人类留下了一笔丰富的精神财富,他的教育思想至今仍然实用。

同学们,你们知道孔子有哪些经典名言、教育思想和观点?

【明确】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而改之。

温、良、恭、俭、让。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不学礼,无以立。

朝闻道,夕死可矣。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言必行,行必果。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循循善诱”、“温故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了解孔子2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著名思想家,教育家。

孔子幼年丧父,鲁定公时,曾任鲁国大司寇,后来私人办学,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政治上——主张礼治,反对法治。

经济上——维护西周的田赋制度,反对封建田赋制度。

礼制上——维护等级制度,主张“克己复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伦理上——主张“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哲学上——主张天命观。

教育上——主张因材施教,循循善诱。

品德上——做到“宽、耻、信、敏、惠、温、良、恭、俭、让”。

三、关于《论语》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

是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宋儒将它与《大学》、《中庸》和《孟子》合称为“四书”。

《论语》由若干篇章组成,前后两章之间不一定有什么关联。

各章的体式也不尽相同,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1)语录体:

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

(2)对话体:

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

(3)叙事体:

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四、初步感知《侍座》

1.录音或教师范读,整体感知。

2、引导学生正字正音,齐读,把握字音和节奏。

曾晳(xī)千乘(shèng)哂(shěn)铿(kēng)尔俟(sì)

小相(xiàng)比(bǐ)及冠(guàn)者喟(kuì)然莫(mù)

甫(fǔ)沂(yí)舞雩(yú)吾与(yù)点也

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异乎/三子者之撰。

由也/为之;求也/为之;赤也/为之小

3.引导学生对照注释默读课文,结合注解整体把握文意。

(讨论交流后,教师点拨。

A、“侍”是倍侍长者,长者是孔子,孔子在文中被省略了,没有写出来,是学生陪老师。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着孔子坐。

B、本文记叙的是孔子和学生们关于立志的谈话。

文章先写孔子启发学生谈自己的志向,再叙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等人谈自己的志向,最后写孔子对他们志向所作的评论。

孔子问志,四个学生的回答,从表面上看来,似乎是有所不同,其实都是以“礼治”为中心、为目的的。

C、本文通过孔子和四个学生的谈话,以言志为线索,写出了学生们的志趣、性格,表达了孔子的思想、态度。

4、《论语》第一段四行法译注示例

【注音】

【原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

【解词】

【译句】

【注音】

【原文】“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解词】

【译句】

5、重点字词句

1.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因为我比你们年纪大一点,你们不要认为这样就不说了。

2.如或知尔。

【如果有人了解你们】,

6、《论语》第一段赏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选自《论语·先进》,是一篇富有文学色彩的散文。

全文就像一出小话剧。

人物:

孔子和学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

背景:

孔子讲学之处(我们可以想像为杏坛);

事件:

闲坐聊天。

既然是闲坐聊天,气氛自然融洽和谐。

孔子首先说话。

我们想像他很慈祥,平易近人。

他说自己年龄大一点,又是老师,希望学生不要拘束,畅所欲言。

据考证,孔子当时约60岁,子路比孔子小9岁,是51岁。

曾皙约39岁,冉有约31岁,公西华最小,约18岁。

今天来看,这师徒五人是祖孙三代。

孔子说话很和蔼,也很得体。

他能体察学生的心理,所以首先打消学生的紧张情绪。

接着,孔子很艺术地启发引导学生说,他们平时总抱怨没有人了解你们,如果有人想了解你们,想重用你们,你们打算怎么办呢?

孔子是启发式教学的鼻祖,特别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借鉴。

孔子为什么突然提出这样的问题?

是随便一问还是早有考虑?

读过《论语》全书就会明白,孔子是早有考虑。

孔子很受鲁国当政者的尊重,经常有人向孔子求教治理国家的政策,并打听他的这些徒弟的表现,询问他们的本领究竟怎么样。

当政者想从他的学生中挑选人才,而孔子也经常向他们做些介绍、推荐的工作。

 

五、作业

1、“四行法”完成第一段解释和翻译

2、对照注释默读课文,结合注解整体把握文意。

 

第二课时

【要点】

1、通读全文,疏通文意

2、引导学生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等文言知识。

能归纳文中的文言现象,并准确翻译文中语句。

【步骤】

一、齐读全文

二、字词句逐段四行法译注

二、强调重点字词句

1、重点字、词。

居则曰(闲居,指平时在家的时候)

摄乎大国之间(同介词“于”,在)

求也为之(主谓之间,语气词,不译)

端章甫(“端”“章甫”都是名词用作动词)

风乎舞雩(名词用作动词,吹风)

为之小(小:

形作名,小相、小事)

2.重点语句。

(学生口译)

a.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毋吾以也:

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即,毋以吾也,不要。

毋,不要。

以,因为。

这一句省略了成份,还原为“毋以吾于此而不言也。

”】

b.如或知尔【如果有人了解你们。

如,如果。

或,有人。

知:

了解。

尔,你们】

c.异乎三子者之撰。

【(我)和他们三位所说的不一样。

”】

d.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他们)三位的话怎么样?

e.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怎么见得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就不是国家了呢?

f.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如果)赤(只能)替诸侯做小事,谁能替诸侯做大事呢?

g.则何以哉【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要前置,你们打算做点什么呢?

h.加之以师旅【状语后置句,有别国军队来侵略它。

“以”,介词,用。

三、熟读全文

四、作业

“四行法”完成全文解释和翻译

 

第三课时

【要点】

1、明确全文结构思路

2、赏析全文,分析人物。

能根据语言特点,把握文中所展现的鲜明的人物个性,欣赏文中通过语言、动作展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步骤】

一、朗读课文,理清全文结构思路

【明确】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夫子问志问志

第二部分(“子路率尔”——“吾与点也”):

弟子述志述志

子路:

治理“千乘之国”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

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

“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公西华:

在“宗庙之事,如会同”时

“愿为小相”。

曾皙:

“莫春者,春服既成—咏而归。

” 

第三部分(“三子者出”——文末):

夫子评志评志

二、默读课文,分组讨论下列问题,各自完成表格的填写。

A组:

(表格一)

1.四弟子各自怎样述志的?

从中可以看出他们各自有怎样的性格?

2.课文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方法是什么?

3.你从四个“青年学生”身上受到哪些启发

表格一:

人物

述志

性格

描写方法

启示

子路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治理“千乘之国”

——从政

有抱负,坦诚,但性格比较鲁莽、轻率、自负

(“率尔”)

神态、语言描写

让学生畅所欲言。

如,现代社会恐怕更需要子路对自己的自信,以及他敢创敢拼的勇气。

但是谦虚仍然是美德。

冉有

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

——从政

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敦厚、谦虚

语言描写

公西华

愿为小相“宗庙之事,如会同”——从政

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忍让、虚心

语言描写

曾晳

莫春者……咏而归。

异乎三子者之撰

淡泊于功名、从容不迫、豁达、洒脱、自得

(舍、作、浴、风、咏)

动作、神态、语言描写

*启发思考:

(一)问志与述志

1.子路有何性格特征?

从哪些词看得出来?

【明确】直爽、豪放、自负。

通过副词“率尔”就可看出说话不假思索,夸耀,说明他素怀大志。

子路开口就是治理“千乘之国”,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在当时算是大型的诸侯国了。

而且,这个国家,照子路的设想,当时正在危难之中。

所以,他是希望受命于危难之际,通过自己三年的努力而达到大治。

一副力挽狂澜的架势,不仅有他一贯豪侠的英雄气概.而且还有大政治家的气魄。

2.朗读时应如何表现?

请一位同学读一下子路的话,要把他自负的神情态度读出来。

【明确】读时语气果断

3.再来看看冉有和公西华,他们性格上有什么共同点?

又有什么不同?

【明确】谦虚。

冉有是一个谦谦君子,在孔子点名后才开口,且出言谨慎。

冉有刚说“方六七十”,马上觉得有些夸张了,可能会引起孔子的不快,所以又改为“如五六十”,而且说自己治理的话,仅能“足民”,至于礼乐,需要其他高明之士。

公西华更为谦虚。

他是个外交家,但他却说自己做不了什么事,希望能有学习的机会。

入宗庙或外交场合做一个小小的司仪罢了。

其实,这个司仪并不小.是相当于今天秘书长或总务官之类的角色。

所以孔子最后说“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认为他实际上还是在说治理国家。

(此处可把中西文化进行比较,谈谦让)

4、孔子很赞赏曾晳的志向,作品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来表现,他是怎么谈自己的志向的?

请一位同学先读一读。

【明确】“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5.比较一下子路与曾晳,性格上有何不同?

(讨论)

【明确】子路比较性急、直率,而曾晳则显得文质彬彬,自然洒脱。

6.找一下哪些动词能体现曾晳的洒脱?

【明确】舍、作、浴、风、咏。

7.曾晳的回答不同于其他几位,没有直接回答自己有什么才能,胜任什么样的工作,而是描绘了一幅春日郊游图,非常形象。

从中可以看出他向往什么样的生活?

【明确】大同世界,悠闲自在。

在这种生活图景中寄寓了曾晳淡泊的情怀。

 

B组:

(表格二)

1.孔子是怎样评志的?

2.孔子为什么要“与点”呢?

从中可以看出孔子有怎样的政治思想?

3.孔子的教育艺术怎样?

概括本文中的孔子形象。

表格二:

人物对象

孔子态度

孔子评志

子路

哂之

“其言不让”

赞成他的治国志向,但认为他不够谦虚。

冉有

叹之

“求则非邦也与?

没有正面加以评论,但可以看出是满意的。

公西华

惜之

“赤则非邦也与?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赞成他的治国志向,肯定他的谦虚态度,但认为他低估了自己,完全可以担任更重要的工作。

曾晳

与之

“吾与点也!

与孔子的观点相同,得到孔子的赞扬。

*启发思考:

(二)评志

1.孔子评子路(投影):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这里既有对子路的肯定,也有批评,那么肯定的是什么?

批评的是什么?

(引导:

到文中找答案,男同学齐读这段文字,提示注意朗读要领)

【明确】肯定他的抱负宏大。

“千乘之国”“摄乎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极言自己有非凡的治国才能。

故夫子“哂之”.

批评“其言不让”,为何?

因为“为国以礼”,即用礼来治理国家,是儒家为政的核心。

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

2.孔子评冉有(投影):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其中暗含孔子的什么意思?

(也到文中找答案,请女生齐读,提示与男同学竞争,并注意朗读要领)

【明确】他所治理的当然是国家,治国就应当“以礼”。

他不必如此谦逊: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3.孔子评公西华: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为何说“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

”(找个别同学读,提示注意朗读要领)

【明确】肯定“宗庙会同”也是国家政事。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暗含何意?

【明确】鼓励他勇挑重担。

公西华是当时的外交家,《 论语·雍也》一章中说“子华使于齐”他通晓礼仪,善于独立思考。

4.孔子评曾晳:

“吾与点也!

好像他没有谈到治国的问题,似乎只不过是描写了一幅“春游图”,为何孔子说“吾与点也”?

大家自由讨论后请同学回答,只要有道理就给予肯定。

【明确】:

(有两种说法)

⑴当时社会动乱,诸侯“争于力”,战乱频频,诸侯国内部,尤其是大国内部十分混乱,权臣间或强大氏族间的你吞我杀,互相兼并,甚至权倾朝野。

鲁昭公和鲁哀公就曾经流亡国外,客死他乡。

所以孔子称之为“礼崩乐坏”的时代。

因而孔子政治上主张“礼治”,即以礼治理国家。

他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合乎礼的制度。

以此来安定社会,在此基础上再求得百姓富庶,然后施以教化,《论语·子路》一章中说,人口稠密之后,就富之教之,“为国以礼”。

曾晳所描绘的一副其乐融融的景象就是社会安定、国家自主、经济稳定、天下太平,每个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人生的那种大同和谐社会。

曾晳所表达的正是孔子所期望的境界。

所以“与点”。

⑵孔子一生为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周游列国,但到处碰壁,不为所用,晚年恬退避世的思想很突出。

《史记•孔子世家》中说:

“鲁终不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

”曾点“求为政”之意正合孔子恬退避世之心,故孔子“与点”。

曾点的志向正和孔子一生竭力追求的教化百姓理想是一样的,故孔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补充】

其一,孔子的志向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安抚老年人,信任朋友,关怀年轻人,让老有所乐,中有所为,幼有所养,老中青三代都有着落,社会安定,天下大平,人人过着美好的生活。

一言以蔽之,也就是实现天下大同的理想和境界。

而曾皙所描绘的那一幅优哉游哉、老少同乐的“暮春咏归图”,不正是这样一种境界的生动形象写照吗?

其二,春秋战国是一个特定的时期,社会动乱,战争频繁。

孔子等人对这样的现实不满,期望治世太平。

这幅春游图的境界,是真正的大同世界,天下太平,时局安定,生活富足,心情愉快,追求精神享受,悠游自在,是真正高层次令人心向往之的生活图景,表达了曾晢的志向,也暗合了孔子的理想。

其三,执政只是手段和途径,曾点的境界才是目的和归宿。

政治的最高境界,是反映为一种生活方式。

曾点说的不是政治,却在政治之上。

曾晢的用世精神不比前三者差,且表达得比较含蓄,“言之有文,行而远矣”,教化礼乐寓于其中,

  所以,表面上看来,曾皙并没有谈论什么治国平天下的大事。

而只是谈谈风月,说说游玩。

但实际上,他所描绘的,是远较子路等人的志向高远的境界。

如果说,子路等人的胸怀至多还在小康国家,那么,曾皙所瞻望的,则已经是大同的世界了。

这就叫举重若轻,四两拨千斤。

  难怪孔子要脱口而出,由衷地发出赞叹来了。

三、人物形象分析

(一)孔子形象:

1.用温和自谦的话首先解除了学生的思想顾虑,给学生创造了说真话的条件,创造了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从而鼓励学生敢于发表意见,大胆地谈个人的理想.

——和蔼可亲、平易近人

2、引用学生日常好说的牢骚话,指出他的学生平时认为人们不了解自己,所以感到无

所作为,表明对学生的了解.而后假设了一种情况,如果有人了解你们,你们怎么办?

而水到渠成地启发学生谈出自己的想法。

——循循善诱

是一个既热情而又严格的老师。

态度谦和、亲切、批评含蓄,循循善诱、热情鼓励。

是一个既有抱负又充满苦闷的活生生政治家形象。

(二)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1.你更喜欢孔子学生中的哪一位?

为什么?

2.你的志向是什么?

你将如何实现自己的志向?

3.读了此文,结合你的学习,体会到什么借鉴意义?

受到哪些启发?

(三)教师补充(视需要)

赏析子路

子路在徒弟中年龄最大,和老师是同辈人。

他跟随老师时间最长,对老师最了解。

《论语》一书中记载了子路和孔子的大量对话,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子路的品性

是很突出的,鲁莽、直率、好斗、急躁、忠厚、朴实、诚信、自负集于一身。

他在老

师面前毫无掩饰,“率尔对曰”表现了抢先发言的习惯。

我们可以推想,如果孔子对他

的性格特点持否定态度的话,那么这些年来,子路应该有所收敛,但他没有一点改变。

这是否告诉我们,孔子并没有让子路改变自己的性格,还是相当尊重子路的。

正是在

这种背景下,子路才能我行我素,不假思索,冲口而出。

“千乘之国”处于内忧外患

之时,经过努力,三年大见成效。

可谓壮哉!

对此,孔子心里作何感想?

这难道不是孔子的理想么?

是不是子路替老师描绘出

了心中的蓝图?

对于“千乘之国”,孔子有自己的设想: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

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论语·学而》)孔子还说:

“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

三年有成。

”(《论语·子路》)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孔子周游列国,到处宣传

自己的治国主张,却四处碰壁,无人欣赏。

孔子面对子路的一番慷慨陈词,心中可

能感慨万千,他知道理想说出来容易,但真正要落实到行动上,特别

是让当政者欣赏并付诸实施,可就难上加难了!

正因这样,所以孔子在子路说完后,只是微微一笑,什么也没有说。

有人认为,孔

子是在讥笑子路。

这样理解未尝不可,但是简单化了。

这笑中可以有讥笑,也可以有

欣赏,有赞许,恐怕主要还是因为子路的话不出孔子所料而发出的善意的微笑。

孔子

所不满的只是子路说话不够谦虚,这是老师对学生关心爱护的表现。

赏析冉有

冉有很谨慎,甚至有点战战兢兢。

他不敢用“千乘之国”这个词,用了“方六七

十”,接着就感觉还是大了点,于是缩小为“五六十”。

如此小国,也要用三年时间;

对于礼乐教化,还要另请高明,真是谦虚得可以了。

冉有的性格和子路相反,做事

缩手缩脚,谨小慎微。

冉有的回答是在孔子意料之中的,但是孔子没有说什么,接

着点了公西华的名。

公西华是一位有外交才能的人,善于辞令,孔子对他和冉有都

有很高的评价,认为他们和子路一样,都具有治国之才。

公西华更加谦虚:

“非曰能

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这样的回答可能是孔子愿

意听到的,也可以用来启发子路,这就是孔子的一种高明的教育手段——让学生互相

教育。

赏析曾皙、公西华

这是本文最精彩的一段。

当孔子和其他三人对话的时候,他正在弹瑟。

三位同窗

和老师的对话是在他的音乐伴奏声中进行的。

前面几位同窗的回答,他都清清楚楚

地听到了,实实在在地记住了。

他的旋律可能是随着三位同窗的不同内容、性格而

变化的。

孔子点了他的名。

他做了一个结束弹奏的动作,然后站起来。

这属于肢体

语言,虽然无声,却无声胜有声。

这些动作表现了他的洒脱、知礼、自信和成熟。

曾皙并没有立刻回答老师,而是说“异乎三子者之撰”,明确表示自己和他们不同。

孔子很想知道这位学生的观点,于是说道:

“何伤乎?

亦各言其志也。

”于是曾皙说

出了自己的理想: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

雩,咏而归。

”曾皙用富有诗意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春光明媚、惠风和畅的美景。

果可能的话,我们真想提起画笔画一幅“暮春咏归图”!

曾皙的话是什么用意呢?

难道他真想无所作为吗?

否。

曾皙用形象的语言,委婉

地表达了他的理想。

那是一个风清俗美、和平宁静的社会环境,表达了孔子以礼乐

治国的崇高境界,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淡泊宁静的心态。

正因如此,所以在孔子的内

心深处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得到了孔子的充分肯定。

孔子是一位有着强烈的政治理

想和远大抱负的人。

他在担任鲁国大司寇时,推行礼治,施以仁政,使鲁国大治。

可惜的是鲁国国君受人离间,很快就疏远了孔子,他的政治主张———“礼”“仁”

也就成了一颗划过天空的流星,转瞬即逝。

那么曾皙为什么如此暗合孔子的心意呢?

在《论语》一书中,关于曾皙的记载并不多,倒是对他的儿子曾参的记载远远超过

了父亲(他们父子都是孔子的学生)。

曾参对后人影响很大,以孝著称,写过《大学》,

被尊称为曾子。

“吾日三省吾身”和“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著名观点就出

自他之口。

曾子像他父亲一样,一生不做官,主要从事文化教育工作。

从曾子的立身

行事上,我们可以窥见父亲曾皙的为人处世原则。

当然,我们也可以说,曾皙的这

段话,表达了隐士的生活景象,可能隐约触动了孔子周游列国屡遭失败、心力交瘁

而想过平静无为的生活的想法。

总之,曾皙的话不仅是显己志,也是对孔子心灵的

折射。

曾皙的智慧

《侍坐》中的曾皙是一个智慧充盈的人。

体现在以下三点:

一是其气度之从容。

若按年龄,四子中曾皙排第二(子路小孔子九岁,冉求小二

十九岁,公西华小四十二岁,曾皙年无可考,应在子路下),应在第二个发言。

但他

正在鼓瑟,所以孔子先问其他人,最后才点到他。

大家在讨论问题,而他在搞音乐,

按理说是应该没有听到别人的议论的。

可是孔子问他时,他却说自己的想法和其他三

人不同,可见他不仅听到了刚才其他人的对话,看到了夫子的表情(所以才会有后来

“夫子何哂由也”之问),而且分析了他人的言论并有了自己的主张。

能在处世之间、

忙乱之中,同时应付几桩事情,其学问、修养、气度可知矣。

无怪乎南怀瑾称其有

“极高的宁静功夫”。

二是其识见之高明。

孔子一哂不要紧,搞得冉有、公西华紧张兮兮,一再谦退,

尤其是公西华,虽有“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孔子)之才,志于礼制

外交之事,却怕夫子嫌自己以君子自居,故将言己志而先为逊词,说自己并非有

其能但是愿意学习。

连孔子都感觉出来了,说他“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曾皙没有再谦逊下去,而是通过他的描述翻出一层新意:

不着力于政事,而着力

于教化;不着力于手段,而着力于根本。

三是其表达之新奇。

三子之说皆是直陈其意,曾皙的表达就不同了,文学色彩很浓。

所谓形象大于思维,一番生动描述征服了孔子的心。

四、教师小结

一篇短文,如此生动而丰富。

其言微,其旨大。

本文如同《论语》的其他篇章一样,是论述孔子的思想和学问的。

但是思想和

学问的传播,不是靠空洞的说教,而是借助于特有的形象。

本文通过孔子和四个

弟子一次十分融洽的谈话,表现了孔子的政治抱负和追求。

作者在记述孔子的抱负和理想时,不仅记录了孔子和四弟子各人的言行,更重要的是刻画了一组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无论是子路的直率、自负,冉有的敦厚、谦虚,还是公西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广告传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