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问题下载.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441742 上传时间:2023-08-15 格式:DOCX 页数:57 大小:73.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问题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问题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问题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问题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问题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问题下载.docx

《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问题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问题下载.docx(5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问题下载.docx

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问题下载

2009公务员考试申论七大命题方向

  特别是申论的写作,抓住重点,可以省时省力。

今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有七大命题方向。

  

(一)民主制度建设和完善五大考点

  热点话题背景剖析:

近年来,我国在民主制度的构建和完善上取得重大的成就,而民主制度的构建和完善对于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尤为重要,故这个话题有可能在08年的国考中有所涉及,请广大考生适当关注这个话题。

以下是关于民主制度的构建和完善问题的一些“细节考点”,请考生留意:

(1)听证制度

  分析思路:

听证制度作为我国一个重要的民主制度之一,目前其运用主要是集中在价格的调整领域。

如果要考听证制度,预测将从以下几个角度展开考察:

  一、听证制度适用范围的扩展问题。

目前听证制度的运用主要是集中在价格的调整领域,但未来来说一定会大量地运用于行政审批、国家立法等多个领域。

而适用范围扩展后的具体实施问题将会是考察的重点。

二、听证的程序和代表选拔问题。

尤其是代表选拔问题,目前争议还是比较多的,希望考生将笔墨重点落在如何选拔合适的、能代表各阶层利益的听证代表上。

戴斌老师认为其中比较值得推荐的新观点是,是否可以考虑让人大和政协代表成为听证代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或许这方面的争议会少很多。

  三、听证形式的多样化问题。

对于这个角度,建议考生多思考一下“网上听证”的操作可能性问题。

  

(2)公示制度

  分析思路:

公示制度是我国一个传统的民主制度之一,公示制度有两大作用:

一是让公众了解公共事务,有利于公众的监督。

二是通过公示制度征询利益关系人的意见。

如果考这个话题,请考生一定要结合“政务公开”这个国策来写,肯定公示制度的重要作用。

  (3)基层民主制度的建设问题。

  分析思路:

基层民主制度尤其是农村民主制度的建设是重中之重。

这个话题实际上也可以说是三农问题的一个细节考点。

“三农问题”一直都是我国国家公务员申论考试的重点,05年国考考察的是农民增收困难问题,而07年又再次考察了“三农问题”中的“农村土地征用”问题。

所以这个话题实际上拥有“双重热点性”,所以值得我们关注。

  对于农村民主制度的对策,我们需要用更多新对策、新想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目前国内有几个最新的典型对策,请考生要留意并记忆下来:

一、浙江温岭各村的“民主恳谈会”,让更多村民参与重要村务决策。

这一具有代表性的“协商民主”形式,成了有用的事前监督,更好地防止决策失误。

二、在黑龙江哈尔滨道里区,“参与式预算”让居民直接看住政府“钱袋子”。

修花园还是建车棚,不由财政局长拍板,而由居民投票说了算。

三、河北青县,6325名村民代表人手一枚小圆章,行使决策与监督权,与村委会相互制约。

  (4)“公民意识”的构建和完善问题。

 

  

(二)文化领域的话题

  热点话题背景剖析:

从07年开始,我国申论命题的方向已向文化领域倾斜的趋势,今年的浙江省和广东省的申论话题涉及的都是文化领域的热点话题,只是考察的细节点不一样而已。

  对于文化领域的话题,对于可能涉及的文化话题是:

传统文化的保护问题、流行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超女”“快男”等现象所带来的文化冲击、洋快餐文化等话题。

  分析思路:

不管未来出题涉及到哪个细节考点,戴斌老师建议考生只要把握好以下几个点就可以:

  

(1)文化是一种传承,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文化的使用主体是人民群众,对策展开要围绕人民群众展开。

文化不应该是学院式的,而应该是大众式的。

  (3)文化需要结合时代特点,要因地制宜。

(4)文化要联系人的感情,不能完全理性化地去对待文化的话题。

  (5)文化是发展的,对策中要考虑如何让我们的文化去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点。

  (6)文化的存在和发展需要一种氛围,对策中要考虑如何营造有利于文化发展氛围。

(7)文化还需要一定的合理“包装”,以适应大众的口味和需求。

(三)环境领域的热点话题

  热点话题背景剖析:

当今世界已经进入“环保时代”,环境保护正在成为各国发展的首要议题,目前我国的环境保护问题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实际上从2000年开始这已是申论热点话题。

不过环保问题还没有直接在国考中考察过,只在一些省市的申论考试中有涉及过这个热点。

08年的热点是房价和股价的“双高”,但估计如此大热的、大家都很熟悉的热点话题,考察的可能性较小。

反而是另外一个事物的“价格过高”值得我们关注,那就是国际和国内油价过高的问题。

  分析思路:

如果考环保类的话题,建议考生从以下几个角度去展开:

  

(1)建立一整套经济激励制度,经济手段与节能宣传双管齐下。

  

(2)利用税收杠杆化解环保难题。

  (3)加大检查力度,并将检查和评价结果向社会公布。

  (4)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加大教育力度。

  (5)建立环保问责制度。

  (四)医疗领域的热点话题

  热点话题背景剖析:

目前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和老百姓休戚相关的医疗话题一直是热点,在2001年的国考题中就考察了涉及药品监督管理问题的“PPA事件”。

  但在近几年以来,医疗问题的热点中心转向医疗改革制度和“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问题上。

所以这个话题仍然值得我们关注。

  分析思路:

如果考医疗领域的话题,建议考生从以下几个角度去展开:

  

(1)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2)建立适应群众承受能力的医药价格管理体系和医疗管理体系。

  (3)构建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探索建立城市医疗救助制度。

  (4)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同时加强卫生监管。

  (5)加快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建设,建立健全防范医疗风险制度。

  (6)引导患者正确认识医疗服务的特点和规律,加强对医务人员的思想道德教育。

  (五)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

  热点话题背景剖析:

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有许多细节性的考点,比如:

农村教育问题、择校费问题(上学难问题)、教育乱收费问题(上学贵问题)、职业教育的发展问题(涉及高级技工短缺问题)、民办高校办学引导和监管问题等。

  分析思路:

如果考教育领域的话题,不管从哪个细节考点展开,这里给大家几个总的展开角度,以方便大家以不变应万变:

  

(1)教育是权利,对策中要提到国家要构建相关的激励机制保障这个权利。

教育是义务,对策中要提到国家要构建相关的监督和惩罚机制来对“阻碍教育的行为”进行制约。

  

(2)教育是需要利益引导的,国家需要通过利益的引导机制使教育的资源合理配置。

  (3)教育是受社会观念制约的。

对策中要提到通过何种方式逐步地改变大众心目中不正确的教育观念,这里主要是教育界的引导及舆论的引导。

  (4)教育的完善是需要大量投入的,对策中要提到应该通过何种方式逐步地增加对教育的投入。

  (5)教育涉及到社会公平,涉及社会稳定,考生可以对这个角度适当展开剖析。

  (六)权益保障类的热点话题

  热点话题背景剖析:

权益保障类的热点话题也有许多细节性的考点,这里主要是涉及的主体不同。

 

  比如有几类主体的权益保障就值得关注:

农民工、城市职工者、消费者、高风险行业的工人。

当然也包括一些现象,比如:

城市人口的亚健康问题、“过劳死”等现象。

  分析思路:

如果考权益保障类的话题,不管从哪个细节考点展开,考生应该紧紧抓住以下几个角度来展开:

  

(1)完善有关的权益保障法律法规。

  

(2)完善监督举报机制。

建立投诉举报电话、权益维护保障的网站。

  (3)加大监督和处罚力度。

(4)完善权益保障机制,通过转移风险的方式(主要是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的方式来减小相关权益人的个人风险。

  (5)完善行业协会监管制度(如工会、各种行业协会等)。

  (6)加强宣传教育,构建“维权意识”。

  (七)经济秩序类的热点话题

  热点话题背景剖析:

经济秩序类的热点话题也有许多细节性的考点,这里主要是涉及近年来的假冒伪劣产品的治理和预防、五部委联合封杀“出场费”、商业行为中的“潜规则”的治理(如商业贿赂的治理)、房价(股价)过高问题、虚假违法的药品广告(齐二药事件)等话题。

  分析思路:

如果考经济秩序类的话题,不管从哪个细节考点展开,考生应该紧紧抓住以下几个角度来展开:

  

(1)该事件违法了哪些经济活动的原则,应如何调整。

  

(2)该事件侵犯了哪些主体的权益,如何维护这部分受损者的权益,可以从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两个角度展开。

  (3)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监管机制。

启动多部门联席会议制度,部门信息沟通制度、举报投诉处理制度等。

  (4)利益受损者“维权意识”的构建,应从舆论宣传和利益引导两个方面展开。

  (5)弄清楚谁应该为这类错误的经济活动负责,应建立相关的责任追究制度。

  分析思路:

这个话题主要是来自于对近年来一系列“公益诉讼”事件的思考。

比如湖南省常宁市一位名叫蒋石林的村主任,将市财政局告上法庭,要求法院确认财政局超出年度财政预算购买小车的行为违法;法学硕士郝劲松一再状告铁道部,认为火车春运期间涨价缺乏法律依据;律师状告全国牙防组织,质疑其为一些牙膏作质量认证的合法性……

  如果是考察这个话题,请考生将笔墨重点落在以下几个角度:

一、如何鼓励这一种“公益诉讼”的行为,通过正面的范例逐步塑造“公民意识”。

二、通过什么样的宣传教育的形式来塑造“公民意识”。

三、政府应该成立相关的监督管理部门加大对有关部门行政行为的监督。

四、写这个话题时,要把构建和谐社会这个国策融合在文章当中。

  (5)发挥政协和人大等民主机构的监督作用。

分析思路:

近年来,政协和人大等民主机构的监督作用在不断扩大,在许多民生问题上(如择校费的监督管理问题),政协和人大代表们都发挥重大的作用,对和谐社会的构建至关重要。

如果是考察这个话题,材料大致会是这样的编排:

一部分材料会举出很多政协和人大代表们为人民维权成功的例子,另一部分材料可能会写到在政协和人大代表们履行监督职能的过程可能会遇到许多问题,有可能是制度上的不完善,也有可能是人们的观念意识的不足问题。

可能会以“如何进一步加强政协和人大等民主机构的监督作用”作为切入点,要求考生提出解决的对策。

对此,考生可以考虑从完善政协和人大的监督制度、扩大代表的监督权力、社会舆论的引导和支持、完善监督管理过程中的程序等角度展开思维。

09年公务员考试必看的申论热点问题

1、医改方案--平价医院取代公立医院(医改:

财政该补贴谁?

  2、物价上涨--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谈宏观经济走势,多措并举防价格大波动

  3、土地保护--坚守18亿亩耕地这条红线,国务院通知要求大力促进节约用地

  4、反腐倡廉--秉持公仆精神,让官员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5、官员履新--31省市区换届完成,专家称新一届中国政坛官员"个性"闪耀

  6、社保养老--努力解决民生问题我国社会保障、社会养老体系框架基本形成

  7、手机资费--取消手机漫游费有多难,中消协能逼电信资费就范吗?

  8、金融安全--"网银大盗"盗骗过亿资金,一行三会分工有利金融安全

  9、住房保障--中国住房保障"路线图"展开岁末房地产政策大盘点

  10、就业问题--强调公平就业,严禁各类歧视

  11、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教育均衡发展渐成主流话语

  12、改善交通--绿色出行享健康生活2008春运实用信息

  13、收入分配--个税起征点调至2000,解决收入分配矛盾的时机已经成熟

  14、节能减排--强环境保护立法和监督,节能减排我们在行动

  15、生态文明--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和几个层面

  16、司法公正--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司法制度,司法公正执法为民维护好人民权益

  17、安全生产--建立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

  18、台湾选举--马英九谢长廷镜头前挖角较劲格调总是高不起来

  19、政绩考核--新政绩观浮出水面不以GDP论英雄,喜看干部考核引入民意调查

  20、2008奥运会--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携手人民,共享奥运。

  21、"大部制"改革--"大部制"体制:

政府改革的新起点,新突破

  22、创新型国家--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

  23、文化软实力--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代表委员热议文化

  24、公民政治参与--如何提升网民的政治参与能力感受公民参与的力量

  25、人口比例失调--男女性别失衡成中国社会新问题,20年后3000万男子打光棍

  26、食品药品安全--全力确保食品药品安全中国打响特殊战役

  27、劳动者权益保护--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保障权益

  28、政府信息公开--聚焦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将定期考核评议

  29、城乡一体化建设--建设新农村促进城乡一体化

30、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突发事件应对法众志成城抗雪灾

09国家公考申论热点问题——经济篇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摒弃传统的发展理念,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摆脱传统的工业化模式,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转变传统的体制机制,创造有利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体制环境。

  要完成各项任务,切实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着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当前应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切实转变观念,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

要努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大力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坚持以人为本,使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要加强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切实转变观念,实现在“好”的前提下经济“快”发展。

  二是进一步完善科学发展的考核指标体系。

必须建立健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反映可持续发展要求、体现又好又快发展的考核指标体系。

完善地方政府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指标,增加反映经济发展“好”的指标的权重,加强对地方政府节能减排目标责任的考核。

尤其要完善科学的节能减排指标体系和考核体系,采取有力措施,努力实现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的约束性目标,使之成为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

  三是坚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积极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保持和扩大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

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进一步落实调控政策措施,并根据经济运行的新变化,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和微调,主动引导社会预期,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要坚持以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切入点,坚决淘汰落后生产能力,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四是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和政策环境。

要通过深化改革和加强制度建设,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为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坚实的体制基础。

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完善并加强公共服务职能,努力创造和维护公平竞争环境,改善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培育有利于创新的制度和政策环境。

应引导地方和企业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项目,积极开发利用先进技术,降低消耗,防治污染。

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要正确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不断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改革措施的协调性,确保改革顺利推进。

  五是健全相关的监督约束机制。

完善能源环保政策、竞争政策、技术政策和产业政策,健全促进节能降耗减排的考核体系和奖罚机制。

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落实宏观经济政策,加强引导,促进产业结构调整,鼓励自主创新,发展循环经济。

要加快调整和完善对外经济发展模式,提高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的质量与水平,继续控制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出口,完善利用外资政策,加强对外资投向的引导。

改革开放三十年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历经艰辛探索、吸取国内外经验教训而作出的重大决策。

  改革开放是推动中国发展进步的强大动力。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

30年改革开放很好地实现了它的预期目的:

第一,改革开放发展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在1978年-2006年之间,中国GDP总量年均增长9.7%,2006年是1978年的57.5倍。

第二,改革开放极大地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

在1978年-2006年之间,我国经济总量在世界上的排位,由第十位上升到目前的第四位。

国家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3.45%,2006年是1978年的34.2倍。

进出口贸易总额年均增长17.21%,2006年是1978年的85.3倍;外汇储备年均增长36.74%,2006年是1978年的6385倍。

第三,改革开放迅速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30年来,我国迅速解决了13亿人的温饱问题,使贫困发生率从1978年的30.7%下降到2006年的2.3%。

1978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为2.5亿,2006年减少到2148万,贫困人口比原来减少了10多倍。

1978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为68岁,2005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2.4岁。

  改革开放是中国在新起点上夺取新胜利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

加快经济社会发展,解决前进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在于不断深化改革。

只有深化改革,才能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才能使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体制机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进一步完善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保障,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才能更好地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真正做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物价上涨问题

  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已经成为2008年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

  一、造成物价上涨的原因

  1、国际市场价格的带动。

由于石油价格持续上涨,美国等国家大规模开发生物能源,对玉米、大豆等粮食需求量大幅增加。

这导致国际市场粮价大幅度上涨,进而拉动了国内粮食价格上升,并影响到以粮食为原料的食用油、肉、禽、蛋、奶等主要副食品价格。

  2、成本推动。

近十年来,我国稻谷、小麦、玉米、大豆、油菜籽、生猪等主要农产品的价格一直低位运行,与此同时,种植养殖成本随着生产资料价格和农村劳动力价格的上涨而大幅上升,所以,目前农产品价格上涨带有明显的恢复性质。

  3、供求结构失衡。

由于去年上半年生猪价格跌到谷底,导致生猪存栏下降,部分地区出现的疫情,也加剧了生猪供应的紧张。

食品类价格上涨除了上述原因之外,少数经营者串通涨价、合谋涨价,扰乱市场秩序,对价格上涨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4、内需增加推动了物价上升。

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工资普遍上涨,个体、私营经济进一步活跃,居民总体收入不断增加,有效拉动了内需,推动了物价上涨。

  5、以房地产为代表的资产价格持续上涨的带动。

  二、稳定市场物价的对策建议

  1、以市场为依托,进一步完善农产品供给的安全保障机制。

要将农副产品的供给保障提高到与粮食安全同等重要的定位,建立预警机制和系统的保障扶持机制,增加短缺农产品的供给,确保农副产品供应渠道畅通。

同时,要加强国家对重要农产品储备的调节作用。

  2、拓宽资金运用渠道,防止货币供给过快增长。

近几年我国贸易顺差大幅度增加,同时外汇储备增加导致货币供给过快增长。

为缓解资金流动性过剩和货币供给过快增长产生的压力,需要进一步拓宽外汇储备资金运用渠道,继续鼓励有条件的国内企业到国外投资。

  3、要通过信息引导、规范市场行为,减弱通胀预期。

尽管目前社会对通胀的预期明显较强,但除部分农产品外,目前大多数工业品是供大于求的,并不存在长期性内在大幅涨价条件。

因此,必须通过强化信息引导来规范市场行为,从而达到减弱通胀预期的目的。

  4、继续深化教育体制和医疗体制改革,抑制公共服务产品(如教育、医疗等)和垄断型产品或服务的“搭车”涨价的势头。

同时,要增加对城镇和农村中低收入家庭的食品补贴,提高城镇最低生活标准,解决城镇最低收入家庭的生活困难。

  5、加强资产市场调控力度,整顿市场秩序,严厉打击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交易中的非法炒作行为。

09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问题之社会篇

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

  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推动中国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把中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人力资源保证。

  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关键在发展。

一是科学发展,就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全面提高全体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

同时,充分重视广大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全面提高教师素质。

二是统筹发展,就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统筹各级各类教育,统筹教育发展的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使教育各方面的发展相适应,各个发展环节相协调。

三是和谐发展,就是要保证人民享有接受教育的机会。

当前要特别关注弱势群众的受教育问题,进一步解决西部贫困地区的义务教育适龄儿童、身处城市或发达农村地区的来自弱势社会人群的适龄人口的教育需求。

  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难点在优先。

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要求深刻认识教育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高度出发,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要求进一步加大政府财政性教育投入,为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提供必需的财力支持和物质保障。

  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要求清除教育领域中的种种模糊和错误认识,反对教育产业化,保证清醒的教育发展思路。

三农问题

☆造成我国三农问题的原因主要有:

1、资源瓶颈。

我国农业人口多,可耕地少,土地分散到全国2亿多农户,过于精细而形不成规模,无力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而且有限的耕地每年以上百万亩的速度急剧减少。

  2、农业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没有能力或不愿意向农地投资。

政府财政用于农业的公共投资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较低,致使大量农用水利设施年久失修。

  3、农药、化肥、种子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成为农业税废止之后农民最大的投入部分,而粮食等农产品的收购价偏低,使得农民的收入增长缓慢。

  4、农民处于社会的底层,极易遭受外部攻击和伤害。

他们只能充当社会利益分配结果的被动接受者,而很少有可能影响社会利益的分配向有利于自己的方面倾斜。

  5、生产力落后的历史因素以及城乡二元体制都阻碍了农村的发展。

☆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措施有:

  1、牢固树立起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思想

  解决中国“三农”问题,必须统筹城乡发展,破除城乡分割的发展观,在发展战略、经济体制、政策措施和工作机制上树立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观念,把城市和工业的振兴,把农村、农业的繁荣和农民生活的改善,放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循环中和整个社会的全面进步中加以通盘考虑。

要消除城乡间生产要素难以有效流动的障碍,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

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逐步形成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机制,逐步缩小城乡差别。

  2、实现我国农村三大战略转型

  一是农业产业的战略转型。

从传统农业产业转向现代农业产业,既要发挥传统耕作技术的优势,又要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武装农业产业,大大增加农业产业的技术含量,改善农产品品质,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要调整产业结构,以适应市场需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实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