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6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生态环境的保护.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434991 上传时间:2023-08-1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70.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点6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生态环境的保护.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考点6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生态环境的保护.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考点6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生态环境的保护.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考点6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生态环境的保护.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考点6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生态环境的保护.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考点6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生态环境的保护.docx

《考点6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生态环境的保护.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点6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生态环境的保护.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考点6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生态环境的保护.docx

考点6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生态环境的保护

2011年生物高考试题分类解析

【考点6】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生态环境的保护

【2011、重庆、4】2008年,在重庆武隆某地下洞穴的水体中发现了一种数量少、眼睛退化的“盲鱼”。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盲鱼眼睛的退化是黑暗诱导基因突变的结果

B.种群密度是限制盲鱼种群增长的关键生态因素

C.洞内水体中溶解氧的增加将提高盲鱼种群的

D.盲鱼作为进化研究的材料体现生物多样性间接使用价值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必修二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论。

此题属基础题,识记类。

变异(基因突变)在前,(黑暗是环境)。

选择在后。

环境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种群密度不是生态因素而是种群的特征。

水生生物的种群数量(K值)制约的主因素是水中的溶解氧。

间接使用价值是生物的生态功能,科研价值是直接使用价值。

【2011、四川、31】(21分)回答下列Ⅰ、Ⅱ两小题。

I.(7分)图A为小岛生态系统食物网简图。

有人向小岛引入一定数量的卷尾鬣蜥(主要以沙氏变色蜥和较大的地面节肢动物为食),跟踪调查该生态系统及其对照组的变化,发现沙氏变色蜥和网蜘蛛的数量变化较大(见图B),而其它生物数量变化相对较小。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沙氏变色蜥处于第_____________营养级,其与卷尾鬣蜥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_。

(2)引入卷尾鬣蜥后,沙氏变色蜥的变要活动范围从树基部向上转移,而网蜘蛛的织网位置略有下降,此现象表明生态因素的改变,可使生物群落的___________发生改变。

(3)引入卷尾鬣蜥后,网蜘蛛的数量变化趋势是________。

结合其它生物的数量变化信息可以看出,小岛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能够保持相对稳定,表明生态系统内部具有_______能力。

答案:

(1)三或第四(1分)  竞争和捕食(1分)

(2)垂直结构(1分)

(3)先增加,后减少,最终达到平衡。

(2分)  一定的自动调节(2分)

解析:

考查必修三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1)据食物网,沙氏变色蜥处于第三、第四营养级。

卷尾鬣蜥捕食沙氏变色蜥,同时卷尾鬣蜥与沙氏变色蜥都捕食较大的地面节肢动物,因此二者是捕食与竞争关系。

(2)沙氏变色蜥向上、网蜘蛛活动区域下降,说明群落垂直结构变化了。

(3)由坐标图可知,有卷尾鬣蜥跟无卷尾鬣蜥比较,网蜘蛛数量先增多,后减少。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保持相对稳定,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2011.全国新;理综;31】(12分)某岛屿栖息着狐和野兔,生态系统相对稳定。

后来有人登岛牧羊,捕食野兔和狐,狐也捕食羊羔。

第5年,岛上狐濒临灭绝,但野兔数量大大超过人登岛前的数量。

第6年,野兔种群爆发了由兔瘟热病毒引起的瘟疫,其数量骤减。

回答问题:

(1)人与狐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__,兔瘟热病毒与野兔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__。

(2)画出由人、羊、狐、野兔和牧草组成的食物网。

(3)人登岛后的第5年,与登岛前相比,野兔种内竞争强度_____________(增加、减少、不变)。

(4)一般情况下,被捕食者传染病的流行程度将随捕食者种群密度的增加而_____________(增强、减弱、不变)。

31.【答案】⑴捕食和竞争(2分)  寄生(2分)

⑵(4分)

⑶增加(2分)⑷减弱(2分)

【解析】本题考查了必修3生物与环境中的种间关系和生态系统的内容。

⑴人与狐都吃羊,构成竞争关系,人吃狐属于捕食关系;病毒的生活方式是完全寄生。

⑵羊和野兔吃草,狐狸吃羊和野兔,人吃羊、野兔和狐狸。

⑶人登岛后,食用羊、野兔和狐狸,导致狐狸的食物减少,狐狸濒临灭绝;兔由于食物充足,天敌狐狸减少,所以泛滥,达到环境的容纳量,种内竞争加剧。

⑷一般情况下,病毒有特定的宿主,被捕食者随捕食者种群密度的增加数量减少,病毒由于宿主的减少,数量也减少,传染病流行程度减弱。

【2011、海南、28】(8分)

某岛屿居民与该岛上的植物、兔、鼠、鼬和鹰构成的食物网如下图。

某个时期,当地居民大量捕杀鼬,导致岛上鼠种群爆发,随后由鼠疫杆菌引起的鼠疫通过跳蚤使人感染。

回答问题:

(1)该食物网中,植物中的能量能通过______条食物链传递给鹰,鹰所处的营养级为______;兔与人的中间关系是_____。

鼠疫杆菌与人的中间关系式_______。

(2)通常情况下,寄生在鼠身上的跳蚤对鼠种群数量的影响_____(大于,小于、等于)鼬对鼠种群数量的影响;大量捕杀鼬会导致鼠种内竞争______(增强、不变、减弱)。

(3)生长在该岛上的蘑菇属于生态系统的_____(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其体内贮存的能量_____(能、不能)传递给植物。

答案:

(1)4 第三、第四 竞争和捕食 寄生 

(2)小于 增强 (3)分解者 不能

解析: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和食物链及生物相互关系。

(1)图中食物网中鹰的食物链有4条,鹰可以处于第三、四营养级;兔和人的关系既有捕食又有竞争,鼠疫杆菌与人是寄生关系。

(2)寄生在鼠身上的跳蚤一般不会导致鼠的死亡,而鼬捕食直接影响鼠的数量,前者影响小于后者。

打来那个捕杀鼬,使鼠失去天敌,种内竞争会增强。

(3)蘑菇属于分解者,其内贮藏的能量不能传递给植物,植物利用的是光能。

【2011、海南、20】某地区共同生活着具有捕食关系的甲、乙两种动物。

两者的个体数长期保持稳定。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乙物种的灭绝必然导致甲物种的灭绝,反之亦然

B.在长期进化中,甲、乙两物种必然互为选择因素

C.甲物种基因的突变必然导致乙物种基因的突变,反之亦然

D.甲、乙个体数的长期稳定说明两个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改变

答案:

B

解析:

甲、乙之间具有捕食关系,其中被捕食者不会因为捕食者的灭绝而灭绝,A错;生物之间的基因的突变并不是相互影响的,C错;即使种群数量稳定,也会因为突变或重组造成基因频率的改变,D错。

【2011、海南、21】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得到的能量必然大于消费者得到的

B.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对所有捕食者都必然有利的

C.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其体型必然越大

D.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其体型必然越小

答案:

A

解析:

根据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能量在流动中逐级递减,故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得到的能量必然大于消费者得到的。

【2011、海南、22】某地区常年栖息着30万只鸟类,其中灰椋鸟占了最大优势,数量达10万只之多。

灰椋鸟是农林害虫的天敌,喜好群体活动,常集结成庞大的鸟群在天空盘旋,形成壮观的风景。

该地区为打造灰椋鸟品牌,计划在林区大规模清除其他树种,并改种灰椋鸟喜居的树种,欲招引20万只以上灰椋鸟,该计划的实施将使该区

A.灰椋鸟种内竞争必然减弱     B.鸟的种类必然增加

C.农林害虫数量必然大幅度上升   D.生态系统的结构必然发生变化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清除其他树种,改种灰椋鸟喜居的树种,这样会使生物多样性降低,灰椋鸟种内竞争增加,农林害虫的数量不一定大幅度上升,但鸟的种类减少,由此生态系统的结构必然发生变化。

【2011、海南、23】南极冰藻是以硅藻为主的一大类藻类植物,长期生长在南极海冰区-2~

C的环境中,其最适生长温度为

C。

磷虾主要以南极冰藻为食,企鹅主要以磷虾为食。

自1975年以来,磷虾种群密度下降高达80%。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南极冰藻组成了一个种群

B.企鹅种群密度也会随着磷虾种群密度下降而下降

C.南极冰藻、磷虾、企鹅与该海冰区得其他生物组成群落

D.-2~

C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南极冰藻的光合作用强度增大

答案:

A

解析:

南极冰藻是以硅藻为主的一大类藻类植物,不是一个种群。

【2011、海南、24】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围湖造田活动对群落演替有影响

B.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

C.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初生演替的速度快

D.弃耕农田上发生的群落演替是初生演替

答案:

D

解析:

弃耕农田上发生的群落演替是次生演替。

【2011、全国理综、32】(11分)回答下列与生态学有关的问题:

(1)某人将未经检疫的外来鱼类和水草大量引进某水域生态系统后,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

从种间关系的角度分析,引起这种不良后果的原因是本地原有物种和外来物种之间可能存在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关系。

(2)某相对稳定的水域生态系统中主要有甲、乙、丙、丁、戊5个种群,各种群生物体内某重金属的含量如下表。

已知水中的该重金属被生物体吸收后难以通过代谢排出体外。

假设在这5个种群构成的食物网中,消费者只能以其前一个营养级的所有物种为食。

种群

重金属含量(μg/Kg鲜重)

0.0037

0.0037

0.035

0.035

0.34

 

 

 

 

 

 

据表中数据绘出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

【解析】本题考查了与生态相关的内容。

(1)种间关系有竞争、捕食、寄生、互利共生。

由于外来物种引起本地物种的生物多样性下降,从种间关系的角度分析,引起这种不良后果的原因是本地原有物种和外来物种之间可能存在着竞争、捕食、寄生的关系。

(2)重金属被生物体吸收后难以通过代谢排出体外,营养级越高重金属含量越多,可推测甲乙是最低营养级,丙丁是第二营养级,戊是第三营养级,由于消费者只能以其前一个营养级的所有,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最可能为:

【答案】

(1)竞争、捕食、寄生 

(2)如下:

【2011、全国理综、4】某校园有一片草坪和一片树林,下列关于这两个群落中动物分层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具有分层现象

B.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没有分层现象

C.只有草坪和树林混杂在一起时动物才具有分层现象

D.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

【解析】森林生态系统的动物营树栖攀援生活的种类特别多,草原生态系统的动物大都具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行为特点,这两个群落中动物都具有分层现象。

【答案】A

【2011、上海、19】某类捕食者消耗的猎物数与猎物种群密度的关系如右图曲线①,能反映这类捕食者消耗的猎物比例与猎物种群密度关系的曲线是

A.Ⅰ  B.Ⅱ  C.Ⅲ  D.Ⅳ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捕食者的种群密度越大,导致被捕食者的数目降低,捕食的难度就会越来越大。

就是说食物越来越少,就越来越难的捕捉到。

【2011、天津、9】(14分)放牧强度可影响人工草地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图1是亚热带某人工草地在不同放牧强度下牧草净光合产量(净光合产量=光合作用合成量—呼吸作用消耗量)的变化图,G0为不放牧,G1-G3为放牧强度逐渐增强。

据图回答:

(1)5-10月份的最适放牧强度是______(从GO-G3中选填),______月份可被初级消费者利用的总能量最多。

(2)与放牧草地相比,8月份不放牧草地净光合产量明显偏低的原因有___________(多选)。

A.过多枝叶对下层植物有遮光作用

B.植株衰老组织较多

C.缺少动物粪尿的施肥作用

D.草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加快

(3)据图Ⅰ分析,为使牧草净光合产量维持在最高水平,4~10月份需要采取的放牧措施是__________。

(4)牧草的光合作用强度可用单位时间和面积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示。

(5)在牧草上喷32P标记的磷肥,检测32P在初级和次级消费者中的放射强度,结果见图2,其中A消费者处于第__________营养级。

(6)在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中,生产者体内的32P除被消费者利用外,还有部分进入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4分)

(1)G2  6

(2)A、B、C(3)4月份不放牧,5~10月份放牧强度保持在G2水平(4)有机物生成量(C02的消耗量或O2生成量)(5)二(6)分解者

解析:

(1)据图1所示,5-10月份的净光合产量在放牧强度为G2最高,故最适放牧强度为G2,6月份时,净光合产量最高,可被初级消费者利用的总能量也最多。

(2)与放牧草地相比,8月份不放牧草地净光合产量明显偏低的原因可能有过多枝叶对下层植物有遮光作用、植株衰老组织较多、缺少动物粪尿的施肥作用等因素;(3)据图Ⅰ分析,要使牧草净光合产量维持在最高水平的措施有两条:

一是4月份不放牧,增加净光合产量(G0),5~10月份放牧强度保持在G2水平,净光合产量最高;(4)牧草的光合作用强度可用单位时间和面积的有机物生成量、C02的消耗量或O2生成量表示;(5)根据生物富集作用可知,A消费者处于第二营养级;(6)在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中,生产者体内含32P的有机物去路主要有:

一是被消费者利用,二是流入分解者。

【2011、天津、5】下表是调查某野山羊种群生存状况的原始数据。

若把表中数据转换为种群存活曲线图并进行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年龄(年)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存活数(只)

1000

801

789

776

764

734

688

640

571

439

252

96

6

3

死亡数(只)

199

12

13

12

30

46

48

69

132

187

156

90

3

3

 

 

 

 

 

 

 

 

 

 

 

 

 

 

 

A.存活曲线图中横坐标采用的数据来源于年龄,纵坐标来源于存活数

B.该种群的存活曲线图呈凹形(类型III)

C.该种群中大多数个体在平均生理年龄后死亡

C.分析存活曲线可知该种群对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答案:

B解析:

本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是种群的特征。

绘制存活曲线时横坐标表示年龄,纵坐标表示存活率,A正确;从表中数据看,该种群的存活曲线呈凸形,B错误;C、D正确。

(2011北京2)在生态学研究中,下列方法与研究目的不相符的是

A.给海龟安装失踪器调查其洄游路线

B.给大雁佩戴标志环调查其迁徙路线

C.用样方法研究固着在岩礁上贝类的种群关系

D.用标志重捕法调查乌尔黄鼠的丰(富)度

答案:

D

解析:

丰富度是群落水平的概念,指的是生活在某区域的生物的种类数量;乌尔黄鼠是一个物种。

(2011北京6)垃圾分类有利于资源回收利用。

下列垃圾归类不合理的是

答案:

B

(2011安徽6)某岛屿有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现已成为旅游胜地,岛上植被茂盛,风景优美。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岛屿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

B、该岛屿形成后最初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C、旅游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

D、该岛屿一定发生过漫长的群落演替过程

答案:

B

考查群落的结构演替以及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B选项不正确,发生于火山,冰川泥,以及沙丘的演替是初生演替。

此演替已到了森林阶段所以一定是很长时间,人类的活动会使演替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不同地段上的差异属于水平结构,空间上的垂直分布属于垂直结构。

(2011安徽29、II)(8分)大熊猫和华南虎都是我国的珍稀保护动物,它们体型相近,曾经同城分布,一度都有较大的种群数量。

由于栖息地破坏导致它们的数量锐减,目前野生大熊猫仅有1600只左右,而华南虎在野外已基本绝迹。

(1)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分析,大熊猫比华南虎优异的生存优势的原因是  。

(2)成年大熊猫经常用尿液和肛腺的分泌物在岩石或树干上进行标记,这种行为传递的信息类型属于   。

(3)目前,野生大熊猫分布在六个彼此隔离的种群中,通过建立生态廊道沟通各种群,可以使种群间发生     。

(4)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栖息环境,以提高  ,是提高大熊猫种群密度的根本措施。

答案

(1)所处的营养级低,属于第二营养级。

(2)化学信息(3)基因交流(4)环境容纳量

解析:

考察生态系统功能。

(1)根据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特点,由于华南虎是肉食性,而大熊猫是植食性动物,营养级低,所以生存优势强。

(2)大熊猫尿液和肛腺的分泌物是化学信息

(3)野生大熊猫分布在六个彼此隔离的种群,属于同一物种,可以基因交流。

(4)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栖息环境,减小环境阻力,从而提高环境容纳量,提高种群密度。

(2011广东理综25).最近,可以抵抗多数抗生素的“超级细菌”引人关注,这类细菌含有超强耐药性基因NDM-1,该基因编码金属β-内酰胺酶,此菌耐药性产生的原因是

A.定向突变               B.抗生素滥用 

C.金属β-内酰胺酶使许多抗菌药物失活  D.通过染色体交换从其它细菌获得耐药基因

答案:

BC

解析:

A项,突变是不定向的,故A错。

D项,细菌是原核生物,没有染色体,故D错。

抗生素的滥用相当于对细菌进行了自然选择,导致了超强耐药性基因NDM-1在该细菌中逐代积累,该NDM-1基因编码金属β-内酰胺酶,由此推测金属β-内酰胺酶使许多抗菌药物失活。

故AC正确。

(2011山东理综26.)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今天我国的世界环境日主题是“共建生态文明,共享绿色未来”.草原是绿色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如图所示。

(1)图中食物网的简单,因此,该草原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能力较差,其______________稳定性也相应较低。

除图中所示的生物类群外,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组成成分还应有________________才能保证其物质循环的正常进行。

(2)如果图中草能提供10000KJ的能量,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 ~ 20%,那么鹰占据的营养级能得到的最低和最高能量值分为是___________KJ和___________KJ。

若去除蛇,且狐的数量不变,则草原容纳鹰的数量会__________。

若外来生物入侵该区,则会导致草原的__________锐减或丧失。

(3)影响图中兔种群数量变化的种间因素是__________和竞争。

若某年兔种群的K值为1000只,且1只兔和4只鼠消耗的草量相等,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次年鼠的数量增加400只,则兔种群的K值变为__________只。

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区的种群数量时,若部分标记个体迁出,则导致调查结果__________(填“偏高”或“偏低”)

(4)草原干旱时,兔摄取水分减少,体内细胞外液渗透压_______,引起__________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增加抗利尿激素的释放,进而引起__________对水的重吸收增加,减少排尿量,以保持体内水平衡。

答案:

(1)自动调节 抵抗力 分解者

(2)10 400 增加 生物多样性

(3)捕食 900 偏高

(4)升高 下丘脑 肾小管和集合管

解析: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决定了该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和抵抗力稳定性的强弱;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功能需要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共同作用。

鹰所处的营养级最低为第三营养级,最高为第四营养级,所以得到的最低能量值为10000×10%×10%×10%=10KJ,得到的最多能量值为10000×20%×20%=400KJ;若去掉蛇,鹰只位于第三营养级,缩短了营养链,所以最高营养级所获得的能量就会增加;外来物种的适应性一般较强,所以会大量繁殖,导致同一食物来源的其它生物因得不到足够的食物而被淘汰,所以生物的多样性就会降低。

生物间的种间关系主要有捕食、竞争、共生和寄生;如果鼠的数量增加400只,也就相当于增加了100只兔子。

所以兔子的K值就会变成了900只;部分标记个体迁出后,重捕到的个体数减少,所以计算出的数字就会偏高;胞外液的渗透压降低。

体内缺水时,血浆渗透压就会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就会兴奋,刺激产生释放更多的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2011广东理综28).

人们使用含三丁基锡、三苯基锡等有机锡化合物的油漆涂于船只、海洋建筑物等的表面,有效防止了海洋生物附着生长,但近年来的研究发现油漆中的有机锡可释放入海,对多种生物造成毒害。

有关该污染物的部分研究如下,请回答:

(1)较低浓度的有机锡即能抑制软体动物雌性个体的雌性激素合成,这些雌性个体的繁殖功能有何变化?

   。

小鼠在食用含较高剂量三丁基锡的食物后胸腺萎缩,请推测其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各有何变化?

    。

该污染物通过  的富集可能对鱼类、鸟类甚至人类造成危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节日庆典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