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432352 上传时间:2023-08-1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6.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docx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docx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内容讲解

一、写作背景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以下简称《费尔巴哈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著作之一。

它是恩格斯应德国社会主义民主党机关杂志《新时代》编辑部要求为评论施达克的《费尔巴哈》一书而写的。

原文发表在该杂志1886年第四、五期。

1888年恩格斯略加修改加上序言,作为单行本出版。

同时,恩格斯还把马克思在1845春写的笔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作为这本书的附录一起发表。

自从1871年巴黎公社失败以后,欧洲进入了一个“和平”发展时期。

资产阶级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除了公开镇压工人运动外,还在思想意识领域,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宣传与马克思主义相对立的反动思想,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新康德主义。

他们用康德的伦理唯心主义取代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的基础”的地位,诬蔑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和黑格尔的辩证法的简单拼凑。

“新康德主义”当时不仅得到了资产阶级的普遍赞赏,而且还渗入到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内部。

因此,为回击资产阶级对马克思主义的攻击和歪曲,彻底清算和批判新康德主义,捍卫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战斗性和纯洁性,系统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和基本原理,恩格斯写了这本著作。

二、中心思想

恩格斯在这部著作中,通过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和费尔巴哈旧唯物主义的联系及根本区别,深刻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其在人类认识史上引起的伟大革命,系统地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三、内容讲解

本章阐述了黑格尔哲学的历史背景和社会作用,揭示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及其革命意义,分析了黑格尔哲学中方法和体系的矛盾,论述了黑格尔哲学派的解体过程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出现的意义。

本章共18个自然段。

(一)黑格尔哲学的历史背景及其社会作用(第1—2段)

1、黑格尔哲学的历史背景和阶级实质

以德国1848年为背景,展开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分析和批判。

指出1848年资产阶级革命政治经济上发生的一系列变化。

2、通过对十九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和十八世纪法国哲学的分析,揭示了黑格尔哲学的社会作用。

19世纪的德国和18世纪的法国一样,哲学革命也作了政治崩溃的前导。

黑格尔哲学虽然奉为普鲁士王国的国家哲学,但他的辩证法思想却是为资产阶级革命制造舆论的。

他的辩证法表达了资产阶级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黑格尔哲学的革命因素,是用唯心主义的体系包裹起来的。

因此,黑格尔本人不但没有遭到迫害,反而得到德国反动政府的赏识和支持,被任命为大学教授,他的著作被当作教科书。

(二)分析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阐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思想(第3—7段)

1、以黑格尔一个著名命题为例,分析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黑格尔的著名哲学命题是“凡是现实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

这个命题集中地反映了黑格尔的哲学的两重性,既有为现有的普鲁士封建国家制度,为现状作辩护的一面,又包含着对现状的否定,论证了改变现状的必然性的一面。

恩格斯剖析了黑格尔这一著名的哲学命题,揭示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即一切作为过程而存在,都是暂时性的,都处在不断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中,它的根源在于事物本身必然性。

2、指出黑格尔辩证法的真实意义和革命性质。

(1)黑格尔辩证法的革命性在于以辩证法的发展观,打破了形而上学的传统观念,结束了认为人的思维和行动具有最终性质的看法。

(2)阐述了认识的辩证法,人类的认识是一个无限的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上升运动,人们的认识永远不能达到“终极真理”。

(3)揭示了历史的辩证法。

人类社会也是一个不断地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上升的运动。

3、恩格斯概述了唯物辩证法基本思想

第一,关于辩证法的发展观

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发展过程是新东西的产生和旧东西的灭亡,由低级向高级不断上升的过程。

自然界如此,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也如此。

第二,关于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在人的头脑中反映,其根源是客观世界。

第三,关于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相对和绝对的辩证关系,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之中,运动是绝对的,静止、稳定是相对的,相对静止和绝对运动是辩证的统一。

(三)指明了黑格尔哲学中辩证方法和唯心主义体系之间的矛盾(第8—10段)

1、黑格尔哲学是以所谓“绝对观念”为基础的,整个体系是描述“绝对观念”自我发展和认识过程。

黑格尔的“绝对观念”是指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之外独立存在的宇宙精神,实际上是上帝或神的代名词。

在黑格尔看来,“绝对观念”不是僵死的,而是能动的,处于辩证的发展的过程。

“绝对观念”的发展,经过三个阶段。

最后它的全部内容在黑格尔哲学中,完成了最终的认识。

由此可见,在黑格尔辩证法与保守的唯心主义体系之间发生了尖锐的矛盾,而他的辩证方法是为其体系论证的,服从他的体系的需要,因此,恩格斯指出,这样一来,革命的方面就被过分茂密的保守的方面所闷死。

2、分析黑格尔革命的思维方法,得出其温和的政治结论的阶级根源。

黑格尔是德国资产阶级的代言人,他的哲学不能不反映资产阶级的特点。

德国资产阶级既反对专制制度,又不敢割断同封建君主的关系,既想革命又害怕人民。

资产阶级的两重性,使黑格尔哲学以抽象的思维形式表达了德国资产阶级反封建的革命要求,而不敢把革命行动付诸于实践,因而革命的思想方法产生了极其温和的政治结论。

3、黑格尔哲学的巨大成就

黑格尔哲学的体系是唯心主义,在政治上是保守的,但是,黑格尔哲学的成就是巨大的。

恩格斯概括为两点

第一,黑格尔哲学涉及的领域是广泛的,阐述的思想是极其丰富的,黑格尔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一生著述十分丰富。

第二,黑格尔哲学不自觉地给哲学的发展指出了一条新的途径,哲学家们不要一味追求那种无所不包的绝对真理的哲学体系。

过去一切哲学家们所建立起来的哲学体系都不是最终的,所谓最终体系,只是哲学家们的主观愿望,而客观实际是办不到的。

(四)黑格尔学派的解体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出现,(第11—18段)

1、说明黑格尔学派解体的过程

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原来独占地位的黑格尔哲学开始分裂了。

黑格尔哲学体系和方法的矛盾,使各种不同的政治党派在理论上留下了广阔的活动场所,各种政治力量都可以从各自的立场出发,在黑格尔哲学那里找到理论根据。

这是黑格尔哲学解体的理论上原因。

阶级矛盾的尖锐化,资产阶级内部的分化,这是黑格尔学派解体的阶级原因。

围绕着当时德国有实践意义的宗教和政治问题,资产阶级内部分裂为激进派和保守派,在哲学上就是青年黑格尔派和老年黑格尔派。

在黑格尔派解体过程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即有一大批坚决的青年黑格尔派分子,在反对宗教的斗争中走上了唯物主义的道路。

其中费尔巴哈就是一个杰出的代表。

2、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出现及其影响。

费尔巴哈原属青年黑格尔学派,他在1824年前是相信上帝的,1824年他转入柏林大学听黑格尔讲哲学时,便开始转到理性方面后来又对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产生怀疑,从1886年起,费尔巴哈开始批判神学,同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决裂,而转向唯物主义。

1841年他的《基督教的本质》一书出版了,宣布了唯物主义对唯心主义的胜利。

恩格斯阐述了费尔巴哈哲学的意义。

费尔巴哈的最大功绩,就是在唯心主义长期统治德国以后,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

同时也分析了费尔巴哈学说的消极影响,对反动的小资产阶级思想“真正的社会主义”作了尖锐的批判。

最后,恩格斯强调指出,在黑格尔学派的解体过程中,黑格尔哲学一直没有被批判地克服。

费尔巴哈抛弃了连同辩证法在内的整个黑格尔哲学,但并没能制服这种哲学。

对黑格尔哲学采取“扬弃”的态度,即抛弃其唯心主义体系吸取其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实现哲学的革命变革,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创始人所要完成的任务。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对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分析和批判。

恩格斯精辟地论述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意义,分析了费尔巴哈哲学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和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批判了施达克混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错误。

本章共有24个自然段。

(一)论述哲学的基本问题,分析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可知论与不知论的对立。

(1—7段)

• 指出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历史根源。

恩格斯指出: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恩格斯总结人类认识的发展史,在哲学史上第一次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明确地概括为哲学基本问题,这是恩格斯对哲学发展的重要贡献。

哲学基本问题是有深刻的历史根源的。

在远古时代,人们由于对自己的身体构造和生理现象(如做梦)以及某些自然现象的不理解,形成了灵魂不死的观念和神的观念。

从这时起人们就开始思考灵魂对外部世界的关系即思维对存在的关系问题。

在奴隶社会产生哲学以后哲学的基本问题就一直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全部历史,随着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和传统宗教斗争的开展,这个问题以尖锐的形式就十分清楚地提了出来。

2、论述了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及其意义。

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就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自然界何者是本原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哲学两大阵营的唯一标准。

凡是认为精神是本原,自然界是派生的,即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就属于唯心主义阵营。

相反,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精神是派生的,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则属于唯物主义阵营。

哲学上一切问题的争论,归根到底都是围绕着这个基本问题展开的。

哲学基本问题的另一方面,即世界能否被认识的问题,也就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对立的两种答案是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绝大多数哲学家对这个问题都作了肯定的回答。

所有的唯物主义者都认为思维是对存在的反映,思维能够正确反映存在,是立足于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可知论者。

彻底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如黑格尔,也认为世界是可知的,但他认为现实世界归根到底不过是精神派生出来的。

3、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点,对不可知论作了彻底的批判。

虽然绝大多数哲学家认为世界是可以认识的,但也有一些哲学家认为世界是不可认识的,或者至少不能彻底认识。

这些哲学家就是不可知论者。

在近代,休谟和康德就是不可知论的著名代表。

对这种不可知论,黑格尔和费尔巴哈都从理论上进行了批判。

但是单靠论证,不可能彻底驳倒它。

恩格斯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点,对不可知论作了彻底的批判。

他指出:

“对这些以及其它一切哲学上的怪论的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实践,即实验和工业。

”他举了有机化学和天文学中的例子说明这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第一次把实践的观点引进认识论,作为它的基础,这就在认识论上实现了革命的变革。

(二)分析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和十八世纪唯物主义的局限性(第8—20段)

• 指明了费尔巴哈哲学的唯物主义实质,分析了费尔巴哈对唯物主义这个名称的偏见。

费尔巴哈对哲学的基本问题作了唯物主义的回答。

他认为物质的可感知的世界是唯一现实的世界;我们的意识和思维是物质的即人脑的产物。

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而精神则是物质的最高产物,这是纯粹的唯物主义。

但是费尔巴哈由于不赞成庸俗唯物主义观点,对“唯物主义”这一名称有偏见,不愿意把自己的哲学叫做唯物主义。

他的错误就在于把唯物主义的一般世界观同这种世界观所表现的特殊形式混为一谈。

2、指出18世纪唯物主义的局限性。

18世纪唯物主义由于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有以下三个缺陷:

(1)机械性。

它把一切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企图用力学来解释一切自然现象。

(2)形而上学性。

它不能把世界理解为一种过程,理解为一种处在不断的历史发展中的物质。

在它看来,物质运动只是简单循环重复。

(3)历史领域中的非历史观点,即唯心史观。

它把历史看作是毫无联系的偶然事件的堆积,是供哲学家在说明各自历史观点时任意解释和引用的例证和插图的汇集,否认历史发展的规律性。

3、指出费尔巴哈没能克服18世纪唯物主义局限性的原因。

有两方面的原因:

首先,费尔巴哈是一个资产阶级的思想家,资产阶级的局限性决定了他在历史领域中不可能摆脱传统的唯心主义的束缚,建立起唯物主义历史观。

其次,由于他脱离社会实践,长期过着隐居生活,不了解自然科学的新发展,因而不能从革命实践中革新自己的思想。

因此不可能得出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结论。

(三)批判施达克混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错误。

(第21—27段)

1、指出施达克离开哲学基本问题去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所必然造成的混乱。

施达克认为,费尔巴哈由于“相信人类的进步,”追求“理想的意图”承认“理想的力量”,所以是唯心主义者。

恩格斯从道德理想同唯心主义的关系,人类从事活动的特点,哲学史中的事实三个方面,批评了施达克的这种错误观点。

2、指明了施达克混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界限的根本原因。

恩格斯指出,施达克的这种错误观点,事实上是向那种把唯物主义歪曲为单纯追求物质享受,把唯心主义说成是信仰“美好世界”的资产阶级庸人的偏见,作了不可饶恕的让步。

其实,庸人们表面上贬低物质享受,实际上是一伙真正迷恋物质享受的伪君子。

他们只是在“唯物”过度感到懊丧而遭到破坏时,才空喊要信仰什么“美好世界”。

本章进一步分析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批判了费尔巴哈宗教哲学、伦理学的唯心主义,指出了费尔巴哈停留在唯心史观的原因。

(一)批判费尔巴哈宗教哲学的唯心主义(第1—9段)

1、揭露了费尔巴哈把宗教和人的感情混为一谈的错误及其唯心主义实质。

费尔巴哈尖锐地批判了基督教,但是,他并不是要废除宗教,而是要使它完善化。

他认为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关系,心灵关系就是宗教。

但是,人的感情和宗教并不是一回事。

费尔巴哈的唯心主义就在于:

他不按照本来面貌去看待人们之间的感情关系,而是把它神秘化,把这种关系提高到宗教的地位,企图在本质上是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础上建立无神的宗教,这无疑是荒谬的。

2、批判了费尔巴哈夸大宗教在历史上的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有宗教变迁相伴随,只是就迄今存在的三种世界宗教—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而言。

而这些人工造成的世界宗教之所以能伴随历史的一定转折完全是由当时社会历史条件决定的。

因此,不能把人类的历史归结为宗教的变迁史,归结为意识形态的变化。

3、恩格斯用历史唯物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观点,从根本上批判了费尔巴哈在宗教问题上的唯心主义观点。

在以阶级对立和阶级统治为基础社会里,人的感情总是有阶级性的,根本就无所谓纯粹的人类感情,我们更没有理由把这种感情尊崇为宗教。

同样,如果把阶级斗争的历史歪曲成为教会史的单纯附属品,那就使人们“对历史上的重大的阶级斗争的理解”成为不可能了。

(二)批判费尔巴哈伦理学的唯心主义(第10—25段)

1、揭露了费尔巴哈伦理学把抽象的人作为出发点的唯心主义实质。

费尔巴哈在宗教哲学中谈到的人是抽象的人,他的伦理学把这种抽象的人当作出发点。

在人们之间纯粹的两性关系之外的关系中,他只看到道德这一个方面。

这也就是说,在具体的现实的社会关系中,他是承认一种思想关系。

他所说的道德是抽象的人之间的抽象的道德,在这里,同黑格尔比较起来,显得十分肤浅和贫乏。

黑格尔用唯心辩证法观察问题,他的伦理学在形式上是唯心的,但内容是现实的。

费尔巴哈则相反,他在形式上是现实的人作为出发点,但他所理解的人都是脱离社会现实的,脱离历史发展的人,所以他的伦理学在内容上是抽象的。

费尔巴哈的伦理学,既是唯心主义的,又是形而上学的。

2、深刻地指明了费尔巴哈道德观的阶级实质和危害性。

费尔巴哈道德观的基础是认为人人都是有追求幸福的欲望,而他的道德原则是合理的自我节制和对人以“爱”。

根据费尔巴哈道德论,资产阶级股票证券交易所是实现费尔巴哈道德原则的最好的地方,善于投机谋利的资本家是最有道德的人。

因为在交易所里,每一个资本家都带着自己追求幸福的欲望,同时也没有

妨碍别人追求幸福的欲望,而且只有在双方都同意的情况下才能做成交易。

如果这个资本家赚了钱,就是最有道德的。

因此,恩格斯得出结论,不管费尔巴哈的主观愿望如何,“费尔巴哈的道德是完全适合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

这就是它的阶级实质。

在费尔巴哈那里,爱是万能的,它是一个创造奇迹的神,可以克服实际生活里的一切困难,可以解决任何问题。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宣扬超阶级的“人类之爱”只能起到调和阶级矛盾,取消社会革命的作用。

3、概述了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基本观点。

恩格斯对费尔巴哈道德观的批判作了小结,明确提出了马克思思主义道德观的基本观点。

第一,任何道德都是具体的历史的,它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

不同时代、不同社会、不同民族有不同的道德标准。

费尔巴哈企图创立一种适用于一切时代、一切民族、一切情况的普遍的道德原则,结果是“它在任何时候和任何地方都是不适用的”。

第二,在阶级社会里,道德是有阶级性的。

恩格斯指出:

“实际上每一个阶级,甚至每一个行业,都各有各的道德”。

这就是说,在阶级社会里,各个阶级都有自己的道德。

而统治阶级根据自己利益的要求,制定了一整套道德标准,有些是专门用来要求别人的,而他们自己从来不受这些道德的约束。

(三)费尔巴哈停留在历史唯心主义的原因(第26—27段)

1、费尔巴哈历史唯心主义的认识根源和阶级根源。

从认识根源上看,费尔巴哈不了解人的革命实践的伟大意义,费尔巴哈反对研究抽象的世界,把自然界和人作为哲学研究的对象,但是,由于脱离人的社会实践,否认人的革命实践对改造人和自然界的决定作用,把人看作是纯粹抽象的人,生物学上的人,因而不能真正地了解人的本质。

他在批判宗教时,虽然也能正确地指出宗教的本质是人的本质,但是在说明人的本质时,又回到了宗教唯心主义立场,用抽象的人的崇拜代替了对上帝的崇拜。

从阶级根源上看,费尔巴哈是一个资产阶级思想家,脱离革命实践,一直在乡下过着孤寂的生活,因而他不懂得1848年革命的意义,不能随着实践前进。

2、创造历史唯物主义的任务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完成的,费尔巴哈没有完成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任务终归有人去完成。

费尔巴哈所没有走的一步,总是有人要走的。

对抽象的人的崇拜,要用对现实的、阶级的研究来代替。

历史唯心论要用历史唯物论来代替。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在革命实践中,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这一崭新的“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

本章系统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它所实现的哲学革命,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共有26个自然段。

(一)马克思哲学产生的思想来源和自然科学基础(第1—8段)

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过程中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结合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批判地继承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合理部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费尔巴哈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是在黑格尔学派解体过程中出现的有重大影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

但是,他也没有跳出作为“科学的科学”的旧哲学的圈子;他的历史观仍然是唯心主义的;他丢掉了黑格尔的辩证法。

在黑格尔学派解体过程中出现的唯一结出真正果实的派别,是马克思主义一派。

马克思和恩格斯不是把黑格尔哲学简单地放在一边,而是继承了他的辩证法,并对它进行了唯物主义的改造,重新唯物地把人们头脑中的概念看作现实事物的反映,把概念的辩证法看作是现实世界的辩证运动的自觉反映。

这样,“辩证法就归结为关于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的运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恩格斯论述了唯物辩证法的伟大的基本思想及其实践意义。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及其思想映象即观念,都处在永恒的变化发展的过程中。

发展的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过程,但道路是曲折的,甚至有暂时的倒退。

但斗争的结果,必然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

从这个基本思想出发,我们就能辩证地分析问题,从认识上和方法上克服形而上学的错误。

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

在18世纪末以前,自然科学主要是搜集材料的科学,把自然界当作既成不变的事物进行孤立的研究,因此形而上学方法在这时有其历史根据。

但是到了19世纪,当自然科学进入到整理材料的阶段,由于它本身的发展,可以过渡到把各种自然过程作为有机的整体来研究,系统地考察事物的发展变化的时候,这就在哲学领域内敲响了旧形而上学的丧钟。

十九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为辩证唯物主义的创立奠定了自然科学基础。

第一是细胞的发现。

1827—1889年间,由于显微镜的应用,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发现了细胞是组成动植物有机体的最小单位。

世界上的一切有机物,从植物到动物以至人类,都是由细胞的增殖和分裂引起的。

细胞的发现,说明了各种生物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通过细胞的变异能力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

第二是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1842—1848年德国科学家迈尔表达了能量守恒和转化的定律。

英国的焦耳进行大量实验,精确测定热能和机械能相互转化的数量关系。

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证明了自然界中的各种物质运动形式是处在不断转化过程中,物质运动是客观的,只能互相转化不能创造和消灭。

第三是达尔文进化论的发现。

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发表了《物种起源》一书,用大量的事实说明有机界有自己生长和发展的历史。

现存有机界中的全部植物、动物和人都是由最初少数原始单细胞生物发展起来的,而原始单细胞生物又是由蛋白质经过长期发展而形成的。

达尔文的进化论给形而上学的“物种不变论”以及唯心主义的“上帝创造论”以致命的打击。

十九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证明世界是一个统一的物质世界,自然界的各个领域是相互联系的由低级到高级发展变化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此基础上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使自然观发生了根本的变革。

(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及其基本原理。

(第9—25段)

1、社会历史的发展是有客观规律的。

恩格斯指出,要把唯物主义贯彻到底,贯彻到历史领域归根到底就是要从事实的联系中,发现社会历史领域中的一般运动规律。

社会历史和自然界不同,是在人们自觉的有目的的行动中发展的,但他和自然界一样,也是有客观规律的,历史进程是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

要发现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不能停留在研究人的动机上,而必须研究隐藏在人们动机背后的动力,即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原因,这一任务是一切旧唯物主义和黑格尔唯心主义都不可能完成的。

恩格斯指出,要研究使广大群众,整个民族和整个阶级行动起来的动机,要研究那些持久的、引起伟大历史变迁的行动的动机。

通过研究这些动机去发现隐

藏着的动力,即社会的经济条件,这样才能发现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

恩格斯在这里的论述,包含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原理。

2、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

生产方式内在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恩格斯在分析历史发展的动因时,首先论证了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在资本主义大工业出现以前,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人们不可能发现历史的动因和它的结果的联系。

大工业出现以后,由于经济关系、阶级关系非常简单化了,使人们探究历史发展的真实动因有了可能。

从19世纪30年代起,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阶级斗争更加尖锐化了。

土地贵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这三大阶级的斗争和它们的利益冲突是现代历史的动力”。

恩格斯以英、法两国的历史为例,有力地证明了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

阶级的产生和发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阶级斗争首先是为了经济利益而进行的。

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是生产方式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唐诗宋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