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学知识点总结教学提纲.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410972 上传时间:2023-08-14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1.0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质学知识点总结教学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地质学知识点总结教学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地质学知识点总结教学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地质学知识点总结教学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地质学知识点总结教学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质学知识点总结教学提纲.docx

《地质学知识点总结教学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质学知识点总结教学提纲.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质学知识点总结教学提纲.docx

地质学知识点总结教学提纲

 

地质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地球概述

1、地质学是关于研究地球的自然科学。

是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构造变动、发展历史、演变规律和服务与生产实践的科学。

2、利用重力异常研究地质情况,必须对实测重力值进行校正,即必须清除各种因素对实测值的影响。

这种校正称为布格校正,布格校正后的重力值与理论重力值之差称为布格异常。

在年常温层以下,地温随深度而增加,此增温规律可以用地热增温级或地热梯度表示。

地热增温级——是在年常温层以下,温度每升高1℃时所增加的深度,单位是m/℃。

地热梯度——地热增温级的倒数,即每深100m所增加的温度,单位是℃/100m。

3、地热流所带出的热能是很分散的,目前只有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富集起来的地热能,才能当作资源看待。

在这样的地方称为地热异常区。

4、地球内部结构

第二章地质作用和地质年代

1、在漫长的地球历史中.组成地球的物质不断在变化和重新组合,地球内部构造和地表形态也不断在改造和演变。

地球的这种不断的变化,是和作用于地球的自然力密切相关的。

我们把作用于地球的自然力使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作用,总称为地质作用。

引起地质作用的自然力称为地质营力。

2、地质年代的建立:

为了反映地球发展的历史和阶段及地质事件的先后顺序,需有一世界统一的时间系统——地质年代表。

地质年代分为两类:

相对地质年代(先后顺序)和绝对地质年代(同位素测年)。

相对地质年代(relativeage):

根据生物界的发展和演化,把整个地质历史划分为不同的历史阶段,借以展示时间的先后关系。

相对地质年代只表示新老顺序,不表示各个时代单位的长短,也不表示绝对的年龄。

同位素地质年代(isotopicage):

利用岩石中某些放射性同位素的蜕变规律,以年为单位计算岩石形成的年龄。

同位素地质年代可以表示岩石的绝对的年龄

相对地质年代的确定依据

①地层层序律:

原始产出的地层具有下老上新的规律;

②生物演化规律:

低等→高等;简单→复杂;不可逆;生物演变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年代越老的地层所含生物越原始、越简单、越低级;年代越新的地层所含生物越进步、越高级。

同一地区,相同时期的地层化石类型和组合应相同,不同时期的则不同。

③地层切割律:

侵入者年代新,被侵入者年代老。

切割者新,被切割者老;包裹者新,被包裹者老。

口诀:

新生早晚三四纪,六千万年喜山期;

中生白垩侏叠三,燕山印支两亿年;

古生二叠石炭泥,志留奥陶寒武系;

震旦青白蓟长城,海西加东到晋宁。

 

第三章矿物

1、矿物----是由天然产出并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和内部机构的无机固体物质。

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具有相对固定化学成分、内部结构和一定物理化学性质的单质或化合物,是组成岩石、矿石的基本单元,是组成地壳的物质单位。

2、组成岩石主要成分的矿物,称造岩矿物。

它们共占地壳重量的99%。

各种矿物都具有一定的外表特征——形态和物理性质,可以作为鉴别矿物的依据。

3、同一化学成分的物质,在不同的外界条件(温度、压力、介质)下,可以结晶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构造的晶体,构成结晶形态和物化性质不同的矿物,这种现象称同质多像。

4单质矿物基本上是由一种自然元素组成的,如金、石墨、金刚石等。

这样的矿物数量不多。

化合物自然界的矿物绝大多数都是化合物,但化合物是多种多样的

5、所谓类质同像是指在结晶格架中,晶体中某些质点(原子、离子、络阴离子或分子等)被性质相近的其他质点相互置换而不改变晶格构造的现象。

互相顶替的条件是:

离子半径相差不大,离子电荷符号相同,电价相同。

书写方法:

具有类质同像的矿物分子式,一般将类质同像互相置换的元素用括号括在一起,中间用逗号分开,把含量高的放在前边。

络阴离子团用方括号括起来。

如:

橄榄石是(Mg,Fe)2[SiO4],

黑钨矿是(Fe,Mn)[WO4],

有时也可不加括号,写成一般化学式。

6、矿物的光学性质:

(1)颜色是某一波长的电磁波作用于人眼的视觉反应。

矿物的颜色是矿物对不同波长可见光吸收、反射的效应。

矿物色分类:

自色矿物本身的颜色

他色矿物中混入物引起的颜色

假色光的干涉引起的颜色

(2)条痕是指矿物粉未的颜色。

条痕色是矿物的重要鉴定特征。

条痕能突出自色,减弱它色,消除假色,是鉴定不透明矿物的重要依据。

条痕色是在白色素瓷板上磨划而得到的。

在白色釉瓷板上磨划得到的则称为研磨条痕。

(3)在矿物学中,矿物的透明度是指矿物薄片在厚度为0.003mm时的透光程度为标准。

矿物的透明度分为:

透明、半透明、不透明三级。

(4)矿物表面对可见光的反射能力称为光泽

矿物光学性质之间的关系

颜色

非金属色

金属颜色

透明

半透明

不透明

条痕色

无色、白色

彩色

暗彩色

灰黑色、黑色

光泽

玻璃光泽

金刚光泽

半金属光泽

5、矿物的力学性质

(1)矿物受力后沿一定结晶方向裂开成光滑平面的的固有性质,称为解理。

极完全解理极易裂成薄片如云母

完全解理不易成薄片,解理面平整光滑如方解石

中等解理解理面较平整,但不光滑如角闪石

不完全解理难于形成平的解理面如橄榄石

极不完全解理不形成解理如石英、黄铁矿

矿物受力后形成方向不定、不规则的裂开面,称为断口。

断口出现的程度与解理的完善程度互为消长。

根据断口的形状,可以分为:

贝壳状断口、锯齿状断口、参差状断口、平坦状断口等。

其中最常见的为在石英、火山玻璃上出现的具同心圆纹的贝壳状断口。

一些自然金属矿物常出现尖锐的锯齿状断口。

(2)物体抵抗外来某种机械作用(刻划、压入、研磨)的能力,称为硬度。

由于测试的方法不同,硬度的类型也不同。

矿物学上常用的是摩氏硬度和显微硬度。

摩氏硬度:

为刻划硬度,属相对硬度。

以10种矿物的硬度为标准分为十级。

1滑石、2石膏、3方解石、4萤石、5磷灰石

6正长石、7石英、8黄玉、9刚玉、10金刚石

(3)矿物的比重指矿物的重量与4℃时同体积的水的重量比。

(4)脆性是指矿物受力后容易破碎,不能弯曲,用刀刻划时产生粉末。

延展性是指在外力作用下可发生塑性变形的特性,如受锤后易变成薄片。

(5)矿物的弹性和挠性指矿物的薄片在受力后发生的变形特征。

矿物的薄片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弯曲,若撤去外力后能恢复原状,则具有弹性;不能恢复原状则具有挠性。

6、矿物分类

矿物分类的方法很多,当前常用的是:

根据矿物的化学成分类型分为5大类:

自然元素矿物、硫化物及其类似化合物矿物、卤化物、氧化物及氢氧化物矿物、含氧盐矿物

根据阴离子或络阴离子还可把大类再分为若干类,

7、了解常见矿物性质与鉴定

 

第三章岩浆岩

1、岩石:

自然(由地质作用)形成的,由一种或多种矿物或由其他岩石碎屑所组成的固体集合体。

2、岩浆:

上地幔和地壳深处形成的、以硅酸盐为主要成分的炽热、粘稠、富含挥发物质的熔融体。

1、岩石是自然(由地质作用)形成的,由一种或多种矿物或由其他岩石碎屑所组成的固体集合体。

有些岩石是由一种矿物组成,但大多数的岩石是由几种矿物组成的。

根据成因岩石分为三大类:

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2、岩浆:

上地幔和地壳深处形成的、以硅酸盐为主要成分的炽热、粘稠、富含挥发物质的熔融体。

我们把岩浆的发生、运移、聚集、变化及冷凝成岩的全部过程,称为岩浆作用。

3、根据岩浆中SiO2的相对含量,可以把岩浆分为:

酸性岩浆(SiO2>65%);

中性岩浆(52—65%);

基性岩浆(45—52%);

超基性岩浆(<45%)。

4、岩浆作用主要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岩浆上升到一定位置,由于上覆岩层的外压力大于岩浆的内压力,迫使岩浆停留在地壳之中冷凝而结晶。

这种岩浆活动称侵入作用。

岩浆在地下深处冷凝而成的岩石,称深成岩;在浅处冷凝而成的岩石,称浅成岩。

二者统称侵入岩。

另一种是岩浆冲破上覆岩层喷出地表,这种活动称喷出作用(火山活动)。

喷出地表的岩浆在地表冷凝而成的岩石,称喷出岩(又称火山岩或熔岩)。

5、火山活动 

自古以来,人们就注意火山活动的现象。

根据火山活动情况一般分为:

(1)、 活火山——现在尚在活动或周期性不断活动的火山;

(2)、 休眠火山——有史以来曾经活动,但长期以来处于静止状态的火山;

(3)、  死火山——史前曾经喷发,但有史以来未活动的火山。

这种分类方法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6、火山构造:

火山通道.火山锥.火山口等。

7、火山喷发物的性质、内容和过程,因不同火山或虽同一火山而喷发时间不同而有很大变化,不可一概而论。

火山喷发物概述如下:

(一)气体喷发物(火山气体)

(二)固体喷发物(火山碎屑物质)

(三)液体喷发物(熔浆)

8、火山喷发可以分为两个基本类型:

裂隙式喷发和中心式喷发,后者又有爆烈、宁静等

9、岩浆岩产状:

喷出岩产状:

熔岩锥、熔岩流、熔岩被

浅成岩产状:

岩床、岩盘、岩墙和岩脉

深成岩产状:

岩基、岩株。

10、鲍文反应序列

纵行表示从高温到低温矿物结晶的顺序;

横行表示在同一水平位置上矿物的共生组合规律。

鲍文所揭示的岩浆演化过程包括两个并行的演化系列:

一个为浅色矿物的斜长石连续反应系列,是连续的类质同象过程;另一个是暗色矿物的不连续反应系列。

随着温度的下降两个系列结合成单一的不连续反应系列

11、岩浆岩的结构

12、 结构——指组成岩石矿物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晶体形态、自形程度和矿物间的相互关系。

按不同分类方式可分为一下几类:

(一)结晶程度

指岩石中矿物是全部结晶或部分结晶而言(图3-25)。

据此可以分为:

1.全晶质结构 组成岩石的矿物全部结晶,如花岗岩。

2.半晶质结构 组成岩石的矿物部分结晶,部分为玻璃质,如流纹岩。

3.玻璃质(非晶质)结构 组成岩石的成分全未结晶,即全部为玻璃质,如黑曜岩。

(二)晶粒大小

按照组成岩石的矿物颗粒大小分为:

1.显晶质结构 

用肉眼或放大镜即可看出晶体颗粒。

又可分为:

粗粒结构——晶粒直径大于5mm;

中粒结构——晶粒直径1—5mm;

细粒结构——晶粒直径0.1—1mm.

2.隐晶质结构 晶粒小于0.1mm,岩石呈致密状,矿物颗粒用显微镜才能辨别。

(三)晶粒相对大小

按岩石中矿物颗粒相对大小可以分为:

1.等粒结构 又称粒状结构。

是岩石中同种主要矿物的粒径大致相等的结构。

常见于深成岩中。

2.斑状结构 岩石中矿物颗粒相差悬殊,较大的颗粒称为斑晶,斑晶与斑晶之间的物质称为基质,基质为隐晶质或玻璃质。

一般是斑晶结晶较早,晶形较好,而基质部分结晶较晚。

3.似斑状结构 类似斑状结构,但斑晶更为粗大(可超过1cm),而基质则多为中、粗粒显晶质结构。

(四)晶粒形状

按岩石中矿物晶体形状发育程度,可以分为

1.自形晶 晶体发育成应有的形状。

2.半形晶 晶体只发育成应有晶形的一部分。

3.他形晶 晶体不能发育成应有的形状,而是决定于相邻晶体所遗留的空间形状,因此常是不规则的。

12、岩浆岩的构造

 构造—指岩石中不同矿物集合体之间或矿物集合体与其他组成部分之间的排列、充填方式等特征。

1、块状构造岩石中矿物排列无一定方向,不具任何特殊形象的均匀块体,如花岗岩。

2、斑杂构造:

不同组成部分的成分、颜色、结构等差异明显,显杂乱斑块状。

3、气孔构造熔浆喷出地表,大量气体从中迅速逸出而形成的圆形或管状孔洞构造。

杏仁构造岩石中的气孔被以后的矿物质所填充,形似杏仁,称杏仁构造

4、流动构造岩浆在流动过程中所形成的构造,包括流线构造和流面构造。

5、流纹构造由不同颜色不同成分或拉长气孔等定向排列所形成的构造

6、节理构造:

岩石中出现规则的破裂面:

喷出岩常见断面呈六边形的柱状节理,中酸性侵入岩常见三组近垂直的节理。

7、枕状构造:

由枕状或椭球状熔岩团快冷却后堆积而成。

13、

1、横坐标按岩浆岩的化学成分及矿物成分排列,自左至右依次为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岩和酸性岩。

从超基性岩到酸性岩,暗色矿物含量逐渐减少,而浅色矿物逐渐增多,故岩石颜色逐渐由深变浅,而岩石比重逐渐由大变小。

2、纵坐标按岩石产状排列,依次是深成岩、浅成岩和喷出岩,同时分别列出各类岩石的主要结构和构造。

因为它们能指示岩石的生成条件,从而使分类具有成因的意义。

3、同一纵行的岩石,成分相同,故属于一个岩类;只是由于产状、结构、构造不同,因而有不同的名称。

同一横行的岩石,其产状、结构和构造基本相同,而岩类各异。

 

第四章、沉积岩

1、暴露在地壳表部的岩石,经过复杂的成岩作用而形成岩石.,这些由外力作用所形成的岩石就是沉积岩。

沉积岩是在地壳发展过程中,在外力作用支配下,形成于地表附近的自然历史产物。

各种沉积岩都毫无例外地记录下来沉积当时的地理环境信息。

因此,沉积岩是重塑地球历史和恢复古地理环境的重要依据。

2、沉积岩的形成过程经历以下四个互相衔接的阶段:

(1.)先成岩石的破坏作用(风化作用、剥蚀作用)阶段;

暴露于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各种岩石,在温度变化、水及水溶液的作用、大气及生物作用下在原地发生的破坏作用,称为风化作用。

可分为物理、化学和生物风化作用三种类型:

风化作用是一切外力作用的开端,岩石遭受风化之后,给风、流水、地下水、冰川、湖泊、海洋等外动力对岩石的破坏提供了物质条件。

各种外力在运动状态下对地面岩石及风化产物的破坏作用,总称为剥蚀作用。

剥蚀作用包括:

风的吹蚀作用、流水的侵蚀作用、地下水的潜蚀作用、海水的海蚀作用和冰川的冰蚀作用等。

但从剥蚀作用的性质来看,可以分为机械的剥蚀作用和化学的剥蚀作用两种方式。

(2.)搬运作用阶段;

风化作用和剥蚀作用的产物被流水、冰川、海洋、风、重力等转移,离开原来位置的作用叫做搬运作用。

搬运方式有机械搬运和化学搬运两种。

碎屑物质多以机械搬运为主;而胶体和溶解物质则以胶体溶液及真溶液形式进行搬运。

(3.)沉积作用阶段;

母岩风化和剥蚀产物在外力的搬运途中,由于水体流速或风速变慢、冰川融化以及其他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使搬运能力减弱,从而导致被搬运物质的逐渐沉积,这种作用称为沉积作用。

(4.)成岩作用阶段;

这种由松散沉积物变为坚固岩石的作用叫做 成岩作用。

成岩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式:

①压固作用:

上覆沉积物的自重是沉积物的空隙减少、变小,水分被挤出,厚度减小、变硬的成岩过程。

②胶结作用:

某些化学物质填充到沉积物的粒间空隙胶结固化沉积物,使其成为坚固岩石。

③重结晶作用:

非晶质或结晶细微的沉积物因环境改变,发生重结晶,或使晶粒长大加粗的作用。

④新矿物的形成:

沉积物中不稳定矿物发生溶解或发生其他化学变化,使化学成分重新组合变成新矿物。

3、沉积岩的结构

 沉积岩的结构是指沉积岩组成物质的形状、大小和结晶程度。

它又可分为碎屑结构、泥质结构、化学结构和生物结构,这些结构是把沉积岩划分为碎屑岩类、粘土岩类、化学和生物化学岩类的重要依据。

(一)碎屑结构

母岩风化和剥蚀的碎屑物质,经搬运、沉积、胶结而成的岩石叫碎屑岩。

碎屑岩的结构叫碎屑结构。

碎屑结构通常由两部分物质组成,即碎屑物质和胶结物质v

(二)泥质结构

泥质结构—指由极细小的粘土质点所组成的比较致密、均一和质地较软的结构类型。

 

(三)化学结构和生物结构

由各种溶解物质或胶体物质沉淀而成的沉积岩常具有化学结构。

如某种化学成分沉淀后,在一定条件下常同时结晶,形成等粒他形结构。

(四)火山碎屑结构:

是火山碎屑岩类所具有的结构

4、沉积岩的构造

沉积岩在沉积过程中,或在沉积岩形成后的各种作用影响下,使其各种物质成分形成特有的空间分布和排列方式,称为沉积岩的构造。

它不仅构成沉积岩的重要宏观特征,而且还可据以恢复沉积岩的形成环境。

构造分类见书上表2-8,53页,

5、

第五章、变质岩

1、是先存岩石在固态条件下,由于温度、压力或化学活动性流体作用的影响,发生物质成分(化学、矿物)结构和构造变化称为变质作用。

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叫变质岩。

由岩浆岩形成的变质岩称正变质岩;由沉积岩形成的变质岩称副变质岩。

2、岩石变质的因素:

主要是岩石所处环境物理条件和化学条件的改变

3、

(1)、物理条件:

主要指温度和压力(定向压力、静压力);

4、

(2)、化学条件:

主要指从岩浆中析出的气体和热液。

5、变质岩的形成:

重结晶作用recrystallization

变质结晶作用metacrystallization

交代作用metasomatism

变质分异作用metamorphicdifferentiation

变形和碎裂deformationandcrush

6、变质岩和岩浆岩相比,一般讲二者虽都具结晶结构,但前者往往具有典型的变质矿物,且有些具有片理构造,而后者则无。

7、变质岩和沉积岩相比,其区别更加明显,后者具层理构造,常含有生物化石,而前者则无。

另外,在沉积岩中除去化学岩和生物化学岩外,一般不具结晶粒状结构,而变质岩则大部分是重结晶的岩石。

8、5、石榴子石、蓝闪石、绢云母、绿泥石、红柱石、阳起石、透闪石、滑石、硅灰石、蛇纹石、石墨等。

这些矿物是在特定环境下形成的稳定矿物,可以作为鉴别变质岩的标志矿物。

9、6、变质岩的结构

(1)变质岩是原岩重结晶而成的岩石,具有结晶质结构,这种结构统称为变晶结构。

晶粒变晶结构、斑状变晶结构、鳞片状变晶结构

(2)碎裂结构又称压碎结构。

岩石在应力作用下,其中矿物颗粒破碎,形成外形不规则的带棱角的碎屑,碎屑边缘常呈锯齿状,并常有裂隙及扭曲变形等现象。

它是动力变质岩常有的一种结构。

(3)变余结构指变质岩中残留的原来岩石的结构,如变余斑状结构、变余砾状结构等。

根据这种结构可以帮助恢复变质前是哪种岩石。

此外,还有其它结构,如交代结构、糜棱结构。

7、变质岩的构造

一)变余构造

又称残留构造,为变质作用后保留下来的原岩构造。

特别是在浅变质岩中可以见到变余层理构造、变余气孔构造、变余杏仁构造、变余波痕构造等,这些构造是恢复原岩和产状的重要标志。

(二)变成构造

指通过变质作用形成的新构造。

其中包括斑点构造(在变质作用的初始阶段,某些易重结晶、重组合的组分形成雏晶并聚集在一起,形成与周围颜色不一致的斑点,即构成斑点构造。

)、片理构造(指岩石中矿物定向排列所显示的构造,是变质岩中最常见、最带有特征性的构造。

有板状构造、千枚状构造、片麻状构造、条带状构造)块状构造(岩石中矿物颗粒无定向排列所表现的均一构造。

如有一部分大理岩、石英岩等具此构造。

8、变质作用类型及常见变质岩

接触变质作用:

由于岩浆侵入时的高温和从岩浆中分出的溶液引起接触带围岩发生变化的变质作用。

①接触热变质作用:

岩石受热后发生矿物的重结晶、脱水、脱碳以及物质成分的重组,形成新矿物与变晶结构,变质过程不发生交代作用,变质前后岩石的化学成分无明显改变。

常见变质岩:

角岩、大理岩、石英岩等。

②接触交代变质作用:

从岩浆中分泌的发挥性物质,对围岩进行作用,导致围岩化学成分发生显著变化,产生大量新矿物,形成新的岩石和结构构造。

典型的为矽卡岩。

2)区域变质作用:

在广大范围内由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等多种因素引起的变质作用。

岩石有:

板岩、千枚岩、片岩、片麻岩、麻粒岩等。

3)混合岩化作用:

由变质作用向岩浆作用转变的一种过渡性成岩作用,由于地壳深处热流上升形成的热液和局部岩石重熔后形成的岩浆,随区域变质岩的裂隙或片理渗透、交代、贯入到变质岩中所形成类似于岩浆结晶的岩石的大规模变质作用。

混合花岗岩典型代表岩石。

4)动力变质作用:

由于地壳运动,岩石在强定向压力作用下,使岩石发生变形、破碎以及伴随的重结晶等作用。

代表岩石为糜棱岩。

第六章、地质构造

1、构造运动——内力引起地壳乃至岩石圈变形、变位的作用。

海底增生(扩大)和消亡也属于构造运动;狭义的地壳运动,主要指由内力作用引起的地壳的隆起、拗陷和形成各种构造形态的运动;从以上概念看,构造运动与地壳运动两个概念大体相当。

2、由构造运动引起岩石的永久变形,称为构造变动。

3、 构造运动的基本特征

(1)构造运动的方向性,按照构造运动的方向,大致可分为两类——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2)普遍性和永恒性

(3)非匀速性

(4)运动幅度和规模的差异性

(5)周期性和阶段性

5、地层接触关系

(1)整合接触 :

是指相邻的新老地层产状一致,它们的岩石性质与生物演化连续而渐变,沉积作用没有间断。

表明该两套地层是连续沉积而成的。

在其沉积期,该地区构造运动处于持续下降,或持续上升的状态。

(2)平行不整合:

假整合接触又称平行不整合接触。

相邻的新老地层产状一致,它们的分界面是沉积作用的间断面,或称为剥蚀面。

剥蚀面的产状与相邻的上、下地层的产状平行。

假整合接触表示较老的地层形成以后,地壳曾均衡上升,使该地层遭受剥蚀,形成剥蚀面。

随后地壳再均衡下降,在剥蚀面上重新接受沉积,形成上覆较新的地层。

(3)角度不整合:

相邻的新、老地层产状不一致,其间有剥蚀面相分隔。

剥蚀面的产状与上覆地层的产状一致,与下伏地层的产状不一致。

不整合接触表示较老的地层形成后,因受强烈的构造作用而褶皱隆起并遭受剥蚀,形成剥蚀面,然后地壳下降,在剥蚀面上重新沉积,形成上覆的较新地层。

(4)侵入接触:

是侵入体与被侵入围岩之间的接触关系。

侵入接触的主要标志是:

侵入体与围岩的接触带有接触变质现象,侵入体边缘常有捕掳体,侵入体与围岩的界限常呈不规则状。

侵入接触的存在说明该地区曾经发生过构造作用,因而引起了岩浆的侵入,形成侵入体,侵入体的年代晚于被侵入围岩的年代。

(5)侵入体的沉积接触:

是指地层覆盖在侵入体之上,其间有剥蚀面相分隔。

剥蚀面上最早堆积的主要是该侵入体被剥蚀而成的碎屑物(包括侵入岩的碎屑,及因侵入体风化后所分离而成的长石、石英等矿物)。

该类型接触关系表明,侵入体形成后,地壳曾经上升并遭受过剥蚀,侵入体上面的围岩以及侵入体上部均被剥蚀,形成剥蚀面,然后地壳下降,在剥蚀面上接受沉积,形成新的地层。

该侵入体的年龄大于其上覆岩层的年龄。

6、岩层产状要素

指确定岩层产状的三个数值,即走向、倾向和倾角(图)。

(1.)走向 

岩层层面与任一假想水平面的交线称走向线,也就是同一层面上等高两点的连线;走向线两端水平延伸的方向称岩层的走向,彼此相差180°。

(2.)倾向

层面上与走向线垂直并沿斜面向下所引的直线叫倾斜线,它表示岩层的最大坡度;倾斜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所指示的方向称岩层的倾向,又叫真倾向,真倾向只有一个,倾向表示岩层向哪个方向倾斜。

(3.)倾角 

层面上的倾斜线和它在水平面上投影的夹角,称倾角,又称真倾角;倾角的大小表示岩层的倾斜程度。

视倾斜线和它在水平面上投影的夹角,称视倾角。

真倾角只有一个,而视倾角可有无数个,任何一个视倾角都小于该层面的真倾角

7、褶皱的概念

岩层的弯曲现象称为褶皱。

褶皱是岩层塑性变形的结果,是地壳中广泛发育的地质构造的基本形态之一(图)。

褶皱的规模可大可小。

褶皱构造通常指一系列弯曲的岩层(图);而把其中一个弯曲称为褶曲。

1.任何具有面状构造的岩石受力发生弯曲变形,如果岩层向上弯曲,其核心部位的岩层时代较老,外侧较新,即为背斜-核老翼新

2.任何具有面状构造的岩石受力发生弯曲变形,如果岩层向下凹曲,其核心部位的岩层时代较新,向两翼一次变老,即为向斜-核心翼老。

8、褶曲要素

1.核--褶曲出露最中心部分的岩层叫核。

2.翼--指褶曲核部两翼的岩层。

两翼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广告传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