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压轴题专题诗歌鉴赏的经典综合题及答案1.docx
《高考语文压轴题专题诗歌鉴赏的经典综合题及答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压轴题专题诗歌鉴赏的经典综合题及答案1.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压轴题专题诗歌鉴赏的经典综合题及答案1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观兵
杜甫
北庭①送壮士,貔虎数尤多。
精锐旧无敌,边隅今若何。
妖氛拥白马②,元帅待雕戈。
莫守邺城下,斩鲸辽海③波。
【注】①北庭:
都护府名。
②妖氛拥白马:
指安史叛贼。
③辽海:
叛贼史思明的老巢,今辽河流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中的“虎”是指勇猛的战士,而“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中的“虎”指如猛虎一样的气势。
B. 额联表现部队精锐,气势无敌,对其寄予了厚望;“边隅”指“邺城”,是指前线作战之地。
C. 题目“观兵”,“观”是指观看,“兵"是指正在出征的战士,本诗写了战前的预设与战后的喜悦心情。
D. 本诗综合运用了比喻、对比等艺术手法,融叙事、议论为一体,语言精炼,笔力雄健。
(2)结合全诗,分析“斩鲸”的含义及表达的情感态度。
【答案】
(1)C
(2)①斩鲸,就是斩首的意思,是指直剿叛军老巢、平定叛乱;用了比喻的手法。
②对出兵决战、平定叛乱充满期待与自信;从诗中“壮士”“貔虎”“精锐”“元帅”等词语,可以看出战前准备充分,士气高昂。
③表现出擒贼先擒王、不达目的不罢休、斩草除根的必胜决心和意志;暗含了对和平生活的期待与向往。
【解析】【分析】
(1)C项原诗是作者观看将士们出征,表现了他们的勇猛,主要写了战前的预设,对必胜的信心。
作者写的是战前,还没开始作战,也就无所谓“战后的喜悦心情”。
故选C。
(2)本诗“斩鲸”,是斩首的意思。
“斩鲸”运用了比喻,比喻平定叛乱势力;“斩鲸辽海波”,是指应该率军直捣敌人巢穴,平定叛乱。
本题要求结合全诗来分析“斩鲸”所表达的情感。
考生先要读懂诗歌,在读懂的基础上,结合作者、题目、时代背景、注释等揣摩作者通过“斩鲸”所表达的情感。
本诗的意思是:
北庭都护府派遣的豪壮勇猛的战士,数量很多。
这支精干勇敢的部队过去无敌于天下,现在把他们放到临敌的边境会怎么样呢?
安史叛将气焰很盛,元帅等待着挥兵进击,荡平贼寇。
不要一味围守在邺城之下,还应该率军直捣敌人巢穴。
从诗中“壮士”“貔虎”“精锐”“元帅”等词语,可以看出战前准备充分,士气高昂。
可以看出作者对平定叛乱充满信心,所以才会用“斩鲸”对士兵们寄予厚望。
从“妖氛拥白马”表现了对叛军的轻视。
从“莫守邺城下,斩鲸辽海波。
”可以看出作者斩草除根、擒贼先擒王的决心和意志,作者的谆谆告诫和殷切期望突出了他对和平生活的期待与向往。
故答案为:
⑴C;
⑵①斩鲸,就是斩首的意思,是指直剿叛军老巢、平定叛乱;用了比喻的手法。
②对出兵决战、平定叛乱充满期待与自信;从诗中“壮士”“貔虎”“精锐”“元帅”等词语,可以看出战前准备充分,士气高昂。
③表现出擒贼先擒王、不达目的不罢休、斩草除根的必胜决心和意志;暗含了对和平生活的期待与向往。
【点评】
(1)本题综合考查了诗歌的内容、表达技巧、思想情感等。
每个选项一个考点,每个选项对应一联,注意结合诗句分析。
主要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词语鉴赏和情感鉴赏。
对于词语的含义,首先要解释本义,接着解释在句中的意思,如果有运用修辞手法,要进行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杂诗王赞①
朔风动秋草,边马有归心。
胡宁久分析,靡靡忽至今?
王事离我志,殊隔过商参②。
昔往鸧鹒③鸣,今来蟋蟀吟。
人情怀旧乡,客鸟思故林。
师涓④久不奏,谁能宣我心!
【注释】①王赞,西晋文人。
②商、参:
二十八宿之中的二个,永不同时出现于天空中。
③鸧鹒:
又作仓庚,指黄莺。
④师涓:
先秦时代卫国的著名乐师。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二句以写秋景起笔,不仅写出了悲凉肃杀的时令特点,也流露出“思归”意绪。
B. 三至六句自述战事不断导致自己与亲人阴阳相隔,强烈控诉了战争的残酷无情。
C. 第十句与“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使用的手法相似,都是以物类比自身情感。
D. 诗歌最后两句的感叹,表达出征夫内心的痛楚、郁结,以及那说不尽的思乡之情。
(2)下列诗句与本诗所表达的情感基调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漫漫秋夜长,烈烈北风凉。
辗转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曹丕《杂诗》)
B. 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
孤雁飞南游,过庭长哀吟。
(曹植《杂诗》)
C. 壮士何慷慨,志欲威八荒。
驱车远行役,受命念自忘。
(阮籍《咏怀》)
D. 凛凛岁云暮,蝼蛄夕鸣悲。
凉风率已厉,游子寒无衣。
(《古诗十九首》)
(3)本诗“昔往鸧鹒鸣,今来蟋蟀吟”两句可追溯到《诗经·小雅·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但二者又有所区别。
请结合诗句,比较它们在表现手法方面的相同之处,以及在内容情感方面的不同之处。
参考资料:
诗经原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节选自《诗经·小雅·采薇》
参考译文:
当初离家从军去,杨柳依依轻摇曳。
如今返乡解甲归,雨雪飘飘飞满野。
道路长远慢慢行,又饥又渴愁肠结。
我的心中真悲伤,谁知我有多凄切。
【答案】
(1)B
(2)C
(3)①表现手法方面的相同:
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和反衬手法,以今日之景与昔日之景对比表明时间之快变化之大,以明媚的春景反衬战士远离故乡、奔赴战场的伤感苦楚。
②内容情感方面的不同:
《采薇》这一节诗表现的是战士终于踏上返乡路途的情景,既有回忆的辛酸苦楚,又有对故乡亲人的期待渴盼;而王赞《杂诗》中写的是战士苦守边关的心境,当年离乡的时候春光明媚,黄莺啼啭,如今又到岁暮,蟋蟀悲鸣,自己却依然无法返乡,表达的是战士内心的痛苦与悲哀。
【解析】【分析】
(1)B项,“三至六句……导致自己与亲人阴阳相隔……强烈控诉了战争的残酷无情”错误,这几句主要是说战争不断导致自己和亲人不能相见,没有体现“阴阳相隔”,“商参”只是用夸张的手法写相隔之久;且这几句诗表达的应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故选B。
(2)A项中,通过“不能寐”和“起彷徨”可以看出战士的思归之情;B项中,通过“离思”、“孤雁”和“哀吟”可以看出战士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内心的悲伤;C项中,阮籍的《咏怀》表现的是战士为了国家利益征战沙场的忠肝义胆,和本诗中体现战士内心的痛苦与思乡之情不相符;D项中,通过“鸣悲”、“凉风”和“寒无衣”,天气寒冷,蝼蛄悲鸣,将士独自在外没有过冬的衣服,表现出将士对亲人的思念和内心的哀婉。
故选C。
(3)先看手法上,两首诗都是通过昔日和今日的对比表现前后的变化之快和时间之快,如“昔往鸧鹒鸣,今来蟋蟀吟”是今昔对比,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也是今昔对比。
再看内容上和情感上,两者都是在表现战士内心的悲伤,但《采薇》中,还有战士在回乡之时对亲人团聚的期望。
故答案为:
⑴B;⑵C;
⑶①表现手法方面的相同:
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和反衬手法,以今日之景与昔日之景对比表明时间之快变化之大,以明媚的春景反衬战士远离故乡、奔赴战场的伤感苦楚。
②内容情感方面的不同:
《采薇》这一节诗表现的是战士终于踏上返乡路途的情景,既有回忆的辛酸苦楚,又有对故乡亲人的期待渴盼;而王赞《杂诗》中写的是战士苦守边关的心境,当年离乡的时候春光明媚,黄莺啼啭,如今又到岁暮,蟋蟀悲鸣,自己却依然无法返乡,表达的是战士内心的痛苦与悲哀。
【点评】⑴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鉴赏能力。
要注意在理解全诗意思的基础上,对诗歌的主题思想、表现手法、语言以及作者的情感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
⑵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
⑶此题考查学生把握作者情感态度和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表现手法包括:
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至于分析概括诗歌的思想感情,不仅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感情,还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合解读。
3.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赋得江边柳
(唐)鱼玄机①
翠色连荒岸,烟姿入远楼。
影铺秋水面,花落钓人头。
根老藏鱼窟,枝低系客舟。
萧萧风雨夜,惊梦复添愁。
江边柳
(唐)雍裕之
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
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
(注)①鱼玄机,女,晚唐诗人。
为补阙李亿妾,以李妻不能容,进长安咸宜观出家为女道士。
后被京兆尹温璋以打死婢女之罪名处死。
此诗当作于鱼玄机被弃之后。
(1)两首诗都选择了“柳”这个意象,鱼玄机笔下的“柳”________,而雍诗营造了________的氛围。
(2)两位诗人在情感抒发的方法上有什么不同?
请做简要分析。
【答案】
(1)凄凉凋;生机明媚
(2)鱼玄机诗:
①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用“荒岸”,“远楼”、飘落无依的柳絮、藏鱼的柳树根窟以及潇潇的风雨等一系列景象暗示自己不知何处是人生归宿的身世处境和身心疲惫的感伤。
②诗歌最后一句直抒胸臆,往事不堪问首,惊惧梦醒,却依然找不到人生的风标,无处可逃,风雨之夜,平添人的愁绪。
雍裕之诗:
①运用了乐景衬哀情,一、二两句写出了江边柳的轻柔婀娜之态和葱茏苍翠之色,烘托出春光的绮丽明媚,为下面写离情作了反衬。
②运用想象的手法,想象情郎离开之时,用柳枝系住郎船的画面,显示出挽留情郎的情意之切。
【解析】【分析】
(1)鱼玄机诗中,直接写柳的诗句,如“根老藏鱼窟,枝低系客舟”,“根老”“枝低”给人衰败之感,诗中“荒岸”“萧萧”等词也凸显出萧条的意境。
雍裕之诗中“袅袅”“青青”“丝不断”写出了盎然的春景,写出了江边柳的轻柔婀娜之态和葱茏苍翠之色,烘托出春光的绮丽明媚,画面生机勃勃。
(2)《赋得江边柳》前六句“翠色连荒岸,烟姿入远楼。
影铺秋水面,花落钓人头。
根老藏鱼窟,枝低系客舟”看似写景,实则述己,写江边柳的秋色喻指诗人自己的处境和命运。
从抒情方式来看,这里借景抒情,根据背景注释,此诗作于鱼玄机被弃之后,“荒岸”是想说明诗人自己的生存环境,环顾四周,不知哪里是自己的人生归宿。
诗人用荒岸、远楼、飘落无依的柳絮、潇潇的风雨等一系列意象,表达自己不幸的身世和感伤。
尾联“潇潇风雨夜,惊梦复添愁”直抒胸臆。
梦醒了,是因为有潇潇风雨;往事不堪回首,诗人猛醒之间,却依然找不到人生的风标,无处可逃。
风雨之夜,柳枝引起人的离愁,切合题意。
全诗在写法上,通篇不着一个“柳”字,但句句写柳,又暗喻自己的身世处境,情真意切,引人同情。
《江边柳》的一、二句“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寥寥几笔,绘出了一幅美丽的古堤春柳图。
古堤两旁,垂柳成行,晴光照耀,通体苍翠,蓊蓊郁郁,袅袅婷婷,远远望去,恰似一缕缕烟霞在飘舞。
“袅袅”、“青青”,连用两个叠字,一写江边柳的轻柔婀娜之态,一写其葱茏苍翠的颜色,洗炼而鲜明。
前人多以“翠柳如烟”、“杨柳含烟”、“含烟惹雾”等来形容柳的轻盈和春的浓丽,这里径直用“一树烟”来称呼柳树,想象奇特,造语新颖。
只此三字,便勾出了柳条婆娑袅娜之状,烘托出春光的绮丽明媚,并为下面写离情作了反衬。
三、四两句直接写离情。
“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诗人笔下的女主人公不仅没有折柳赠别,倒希望柳丝绵绵不断,以便把情人的船儿系住,永不分离。
这一方面是想得奇,说出了别人没有说过的语句,把惜别这种抽象的感情表现得十分具体、深刻;同时,这种想象又是很自然的,切合江边柳这一特定情景。
大江中,船只来往如梭;堤岸上,烟柳丝丝弄碧;柳荫下画船待发,枝枝柔条正拂在那行舟上。
景以情合,情因景生,此时此刻,萌发出“系郎船”的天真幻想,合情合理,自然可信。
这里没有一个“别”字“愁”字,但痴情到要用柳条儿系住郎船,则离愁之重,别恨之深,已经不言而喻了。
这里也没有一个“江”字、“柳”字,而江边柳的独特形象鲜明如画。
全诗以乐景写哀情。
故答案为:
⑴凄凉凋 生机明媚
⑵鱼玄机诗:
①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用“荒岸”,“远楼”、飘落无依的柳絮、藏鱼的柳树根窟以及潇潇的风雨等一系列景象暗示自己不知何处是人生归宿的身世处境和身心疲惫的感伤。
②诗歌最后一句直抒胸臆,往事不堪问首,惊惧梦醒,却依然找不到人生的风标,无处可逃,风雨之夜,平添人的愁绪。
雍裕之诗:
①运用了乐景衬哀情,一、二两句写出了江边柳的轻柔婀娜之态和葱茏苍翠之色,烘托出春光的绮丽明媚,为下面写离情作了反衬。
②运用想象的手法,想象情郎离开之时,用柳枝系住郎船的画面,显示出挽留情郎的情意之切。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中意象及其作用的能力。
意象是承载诗词反映的思想感情的客观事物,它可能是现实的也可能是作者想象的。
它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体。
其在诗词中的作用,要从诗词内容、主旨,意境和情感几个方面去把握。
⑵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抒情手法的鉴赏能力。
古代诗歌的抒情方式分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融情入景)、托物言志、怀古伤今、即事抒怀。
4.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浣溪纱
(宋)欧阳修
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
绿杨楼外出秋千。
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催拍盏频传。
人生何处似尊前。
(1) 这首词上片中“逐”字的意思是________;一个字________,暗写出秋千上少女的娇美身影,给幽美的景色平添了盎然的生机。
(2)试分析本词下片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案】
(1)追逐;“出”
(2)①词人满头白发上插着鲜花,也不怕别人笑话,画船上急管繁弦,乐声四起,频频举杯,觥筹交错,一幅欢乐的湖上宴乐图,抒发了词人春日泛舟、与民同乐的欢乐之情。
②末句直抒胸臆,人生万事,何处似樽前,抒发了词人失意伤怀的苦闷。
【解析】【分析】
(1)这首词上片中“逐”字的意思是追逐,描写出游人追逐画船的情景,表现出喧闹的场面。
“出”字描写出秋千时隐时现的情景,渲染了一种欢快热闹的气氛,暗写出秋千上少女的娇美身影,给幽美的景色平添了盎然的生机。
(2)“白发戴花君莫笑”,“白发”,词人自指。
这样的老人头插鲜花,自己不感到可笑,也不怕别人见怪,俨然画出了他旷放不羁、乐而忘形的狂态。
下句“六幺催拍盏频传”和上句对仗,但对得灵活,使人不觉。
形象地写出画船上急管繁弦、乐声四起、频频举杯、觥筹交错的场面。
船中的太守,此时也顾不得有谁在窃笑了,他情不自禁在皤然白发上插入一朵鲜花、添上一段春色。
让丝竹繁奏、将酒杯频传,他要与民同乐,同庆春的莅临。
“人生何处似尊前”,人生什么时候能像饮酒一样惬意轻松,不必太多愁苦!
忘却贬官颍州的烦恼吧,他愿在春醪中沉醉,一如他的雅号“醉翁”,抒发了词人失意伤怀的苦闷。
故答案为:
⑴追逐 “出”
⑵①词人满头白发上插着鲜花,也不怕别人笑话,画船上急管繁弦,乐声四起,频频举杯,觥筹交错,一幅欢乐的湖上宴乐图,抒发了词人春日泛舟、与民同乐的欢乐之情。
②末句直抒胸臆,人生万事,何处似樽前,抒发了词人失意伤怀的苦闷。
【点评】⑴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
炼字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字往往是在该诗句中最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比如动词、形容词、数词、修饰词语、表示声音和颜色的词语等。
⑵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
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
5.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蝶恋花
(北宋)晏几道
梦入江南烟水路,行尽江南,不与离人遇。
睡里消魂无说处,觉来惆怅消魂误。
欲尽此情书尺素,浮雁沉鱼,终了①无凭据。
却倚缓弦歌别绪,断肠移破秦筝柱。
【注释】①终了:
纵了,即使写成。
(1)全词抒写________(之情)。
用词典雅精致,如下阕为避免直白重复,分别以________、________指代书信。
(2)冯煦《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称晏几道是“古之伤心人”,请从上阕赏析词人是如何抒写伤心语的。
【答案】
(1)相思离别之苦;尺素;浮雁沉鱼
(2)①借事抒情(虚写、想像),梦中进入烟雨迷离的江南,寻找离人而不得,渲染相思离别之苦。
⑤直抒胸臆,用“消魂”与“惆怅”直接点明内心凄苦(或:
用“行尽”二字,极写求索之苦,反映思念之深之心切;“不与离人遇”,语气哀怨,满含遗憾怅惘)。
③“江南”和“消魂”反复出现,前后重叠,加强抒情力度。
【解析】【分析】
(1)结合“离人”“惆怅”“情书尺素”“别绪”分析,这首词抒写主人公对心上人的相思之情和离愁别绪。
立足下阕内容,“尺素”,书写用之尺长素绢,借指简短书信。
古人为书,多写于白绢上。
“浮雁沉鱼”,古代诗文中常以鸿雁和鱼作为传递书信的使者。
(2)“梦入江南烟水路,行尽江南,不与离人遇。
”这首词开头三句是说,梦中走向了烟水迷蒙的江南路,走遍了江南大地,也未能与离别的心上人相遇。
借事抒情。
这是说梦游江南,梦中始终找不到离别的“心上人”。
“行尽”二字,状梦境倏忽和求索之苦;求索之苦又反映思念之深,出于梦中的潜意识活动,深更可知。
“睡里消魂无说处,觉来惆怅消魂误”,直抒胸臆,上片后两句是说,梦境里黯然销魂何处诉说,醒后惆怅不已全因梦中消魂误。
这两句写得最精彩,它表示梦中找不到“心上人”的“消魂”情绪无处可说,已经够难受;醒来寻思,加倍“惆怅”,更觉得这“消魂”的误人。
“消魂”二字,也是前后重叠;但在重叠中又用反跌机势,递进一层,比“江南”一层的重叠,更为曲折,自然也就倍增绵邈。
故答案为:
⑴相思离别之苦 尺素 浮雁沉鱼
⑵①借事抒情(虚写、想像),梦中进入烟雨迷离的江南,寻找离人而不得,渲染相思离别之苦。
⑤直抒胸臆,用“消魂”与“惆怅”直接点明内心凄苦(或:
用“行尽”二字,极写求索之苦,反映思念之深之心切;“不与离人遇”,语气哀怨,满含遗憾怅惘)。
③“江南”和“消魂”反复出现,前后重叠,加强抒情力度。
【点评】
(1)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
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
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
第一步:
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
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
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海棠
(唐)郑谷
春风用意匀颜色,销得携觞与赋诗。
秾丽最宜新著雨,娇娆全在欲开时。
莫愁①粉黛临窗懒,梁广丹青点笔迟。
朝醉暮吟看不足,羡他蝴蝶宿深枝。
菩萨蛮
(唐•五代)温庭筠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注释】①莫愁:
古代美丽女子的代称。
(1) 郑谷诗的颔联抓住了海棠在________时秾丽的颜色和娇娆的形态。
(2)郑诗写“莫愁粉黛临窗懒”,温庭筠词写“懒起画蛾眉”,两诗都写到人物之“懒”,作用有什么不同?
请简要分析。
【答案】
(1)新著雨、花待放
(2)①本诗写莫愁的懒是表现她临窗欣赏海棠入迷,所以忘记梳妆,从侧面表现出海棠的娇艳美丽,用女子来衬托海棠,能更加突出海棠的形象特征。
②温诗中的“懒”是一种慵懒,表现女子美貌如花却无人相伴、无人赏识的孤寂,是正面描写人物形象。
【解析】【分析】
(1)首先圈出颔联,即“秾丽最宜新著雨,娇娆全在欲开时”,然后理解这两句话的意思,即海棠花最秾丽是在刚刚著雨之时,最妖娆在要开的时候,由此可见,海棠最美最动人之处就在于含苞待放之时。
海棠花蕾“新著雨”而又在“欲开时”,色泽分外鲜红艳丽,看上去有如少女含羞时的红晕,娇娆而妩媚。
海棠显得别具一番风韵,显得异常之美。
(2)首先看郑诗,“莫愁粉黛临窗懒,梁广丹青点笔迟”,那美丽勤劳的莫愁女为欣赏海棠的娇艳竟懒于梳妆,善画海棠的画家梁广也为海棠的娇美所吸引而迟迟不动笔,不肯轻易点染,唯恐描画不出海棠的丰姿神韵。
海棠的美丽和风韵也就可想而知,真所谓,尽得风流。
此处写美人、梁广其实是为了侧面衬托海棠的特点。
然后再看温词,“懒起画蛾眉”,意思是“懒得起来,画一画蛾眉”,此处的“懒”是“慵懒”,这是直接描写美人的情态,从词中来看,美人美貌如花却无人相伴、无人赏识,故“起”是“慵懒”,“画蛾眉”也是慵懒,这是正面描写人物形象。
故答案为:
⑴新著雨、花待放
⑵①本诗写莫愁的懒是表现她临窗欣赏海棠入迷,所以忘记梳妆,从侧面表现出海棠的娇艳美丽,用女子来衬托海棠,能更加突出海棠的形象特征。
②温诗中的“懒”是一种慵懒,表现女子美貌如花却无人相伴、无人赏识的孤寂,是正面描写人物形象。
【点评】⑴本题考查分析鉴赏诗句与把握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
此类题要求考生结合诗歌中对人物形象的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把握其性格、情感、心理等形象特征。
本题中颔联抓住了海棠颜色和形态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
⑵此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含义与鉴赏诗歌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
做这类题目,首先要理解诗歌所表现的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价其深层内涵。
对诗歌中流露出来的复杂感情,我们要站在一定的高度,对诗歌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评价。
此题形式是比较诗歌题不同处,可以考虑手法,情感态度方面。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古风(其十九)
李白①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
②
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
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
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
③
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
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
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诗为古体组诗其中一首,开头两句分别交代了游仙之地和所遇之仙,即西岳华山的莲花峰和明星仙子,展现出一个奇异瑰丽的神话世界。
B. 三到六句紧承第二句,具体描写明星仙子的美好形象,既有肌肤之美,又有超然神韵,从不同角度描绘出一幅栩栩欲活的仙女飞天图。
C. 七到十句写明星仙子邀请诗人共登云台峰晤见卫叔卿的情景,诗中用卫叔卿的故事暗暗关合自己的遭遇,表达自己不事权贵、傲岸不羁的性格。
D. 本诗与《蜀道难》手法上有诸多相似处,如这里的“豺狼”与“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里的“豺狼”都喻指叛军,此外两诗均多处运用联想与夸张的手法。
(2)本诗前十句和后四句在内容、写法、思想情感等方面均有很大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答案】
(1)D
(2)①内容,前十句写游仙,写明星仙子邀请诗人共登云台峰晤见卫叔卿的情景,营造出美妙洁净的仙境;后四句写现实,转写安史之乱叛军攻破洛阳后恣意凌虐中原的情景,描写血腥污秽的人间。
②写法:
前十句运用虚写(想象)用的手法,文风飘逸,体现出浪漫主义风格;后四句,为实,文风沉郁,体现出现实主义风格。
③思想情感:
前十句表达出渴望超脱尘世、独善其身的出世思想;后四句表达出憎恨安史叛军、忧国忧民的入世思想。
【解析】【分析】
(1)选项D,本诗主要运用想象的手法。
此诗写法奇特,前十句虚拟游仙之事,后四句忽然转入现实,前后形成鲜明对比。
于此亦可见李白诗天马行空、想象奇诡之处。
故选项D。
(2)诗中虚构了一个虚无缥缈的仙境,以此反衬中原地带叛军横行,人民遭难的残酷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安史叛乱的谴责。
萧士赟注认为"此诗似乎记实之作,岂禄山入洛阳之时,太白适在云台观乎?
"郁贤浩《李白选集》云:
"疑安史乱起时,李白正在梁苑(今河南商丘)至洛阳一带,目睹洛阳沦陷,乃西奔入函谷关,上华山。
此诗为天宝十五载春初在华山作。
"朱谏注认为此时李白在庐山隐居。
总之此诗写法奇特,前十句虚拟游仙之事,后四句忽然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