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言文阅读高考必备.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400465 上传时间:2023-08-1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0.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文言文阅读高考必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精品文言文阅读高考必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精品文言文阅读高考必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精品文言文阅读高考必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精品文言文阅读高考必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品文言文阅读高考必备.docx

《精品文言文阅读高考必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文言文阅读高考必备.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品文言文阅读高考必备.docx

精品文言文阅读高考必备

掌握以下几篇文言文阅读,你高考时候的文言文阅读基本上没什么问题了,请仔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和题目!

文言文复习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并注意句子中加点的实词或虚词。

(10分)

洪武改元,新设浙江按察司,以鼎为佥事,分部台、温。

台、温自方氏窃据,伪官悍将二百人,暴横甚。

鼎尽迁之江、淮间,民始安。

平阳知州梅镒坐赃,辨不已,民数百咸诉知州无罪。

鼎将听之,吏白鼎:

“释知州,如故出何?

”鼎叹曰:

“法以诛罪,吾敢畏谴,诛无罪人乎!

”释镒,以情闻,报如其奏。

宁海民陈德仲支解黎异,异妻屡诉不得直。

鼎一日览牒,有青蛙立案上,鼎曰:

“蛙非黎异乎?

果异,止勿动。

”蛙果勿动,乃逮德仲,鞫实,立正其罪。

1.平阳知州梅镒坐赃,辨不已,民数百咸诉知州无罪。

(5分)

答案:

平阳知州梅镒犯贪赃的罪行,不停地辩解,几百个平民都申诉知州无罪。

(得分点:

“坐”、“已”各1分,倒装句1分,句意2分)

2.法以诛罪,吾敢畏谴,诛无罪人乎!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法律是用来诛杀罪人的,我怎敢因为怕被责罚,而诛杀无辜之人呢!

(得分点:

“罪”、“谴”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洪武元年,新设立浙江按察司,任命熊鼎为佥事,分管台、温。

台、温自从被方氏私下占据以后,伪官悍将有两百人,非常残暴凶恶。

熊鼎将他们全部迁到长江和淮河之间,百姓才安定下来。

平阳知州梅镒犯贪赃的罪行,不停地辩解,几百个平民都申诉知州无罪。

熊鼎正要听从,有一个小吏禀告道:

“如果释放了知州,问起我们来怎么办?

”熊鼎叹气说:

“法律是用来诛杀罪人的,我怎敢因为怕被责罚,而诛杀无辜之人呢!

”熊鼎释放了梅镒,将情况上奏皇帝,皇帝回复照此执行。

宁海平民陈德仲肢解了黎异,黎异的妻子多次投诉都不能伸冤。

一天熊鼎披览案卷,有只青蛙立在案头,熊鼎说:

“青蛙你是不是黎异?

如果是,就停下来不要动。

”青蛙果然停在那里不动。

熊鼎就逮捕了陈德仲,审讯得知实情,立刻就治了他的罪。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并注意句子中加点的实词或虚词。

(8分)

盾幼从征士琅邪诸葛璩受“五经”,通章句。

璩学徒常有数十百人,盾处其间,无所狎比。

璩异之,叹曰:

“此生重器,王佐才也。

”初为抚军行参军,迁尚书中兵郎。

盾美风姿,善举止,每趋奏,高祖甚悦焉。

入兼中书通事舍人,除安右录事参军,舍人如故。

盾有孝性,随父宿直于廷尉,母刘氏在宅,夜暴亡,左手中指忽痛,不得寝。

及晓,宅信果报凶问,其感通如此。

服制未终,父又卒,盾居丧五年,不出庐户,形骸枯悴,家人不复识。

乡人王端以状闻,高祖嘉之,敕累遣抑譬。

3.璩异之,叹曰:

“此生重器,王佐才也。

”(4分)

答案:

诸葛璩认为他很特别,感叹道:

“此人是承担重任的大器,是辅佐帝王的大才啊!

”(得分点:

“重器”、“王佐”各1分,句意2分)

4.及晓,宅信果报凶问,其感通如此。

(4分)

答案:

等到天亮,家中来人果然报告了母亲去世的坏信息,他和母亲之间的心灵相通竟到了这种地步。

(得分点:

“凶问”、“感通”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臧盾自幼跟从拒绝朝廷官职的名士琅邪诸葛璩学习“五经”,精通剖章析句。

诸葛璩的学生常常有几十至上百人,臧盾天天和他们相处,但从不和他们亲近。

诸葛璩认为他很特别,感叹道:

“此人是承担重任的大器,是辅佐帝王的大才啊!

”臧盾初出仕任抚军行参军,后来迁任尚书中兵郎。

他风度潇洒,仪容修美,举止优雅,每当他上前奏事,高祖都很高兴。

臧盾入京兼任中书通事舍人,后被任命为安右录事参军,舍人的职位不变。

臧盾有孝顺的德性,他跟随父亲头天晚上在廷尉值班,母亲刘氏在家中,半夜突然暴病身亡,臧盾左手中指突然剧痛,不能入睡。

等到天亮,家中来人果然报告了母亲去世的坏消息,他和母亲之间的心灵相通竟到了这种程度。

为母亲服丧未满,父亲又去世了,臧盾守丧五年,不出草庐,形容憔悴,骨瘦如柴,家人都认不出他了。

同乡人王端把情况呈报朝廷,高祖对他十分赞赏,多次派人宽慰开导他。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并注意句子中加点的实词或虚词。

(10分)

邹穆公有令,食凫雁者必以秕,毋敢以粟。

于是,仓无秕求易于民,二石粟而易一石秕。

吏请曰:

“以秕食雁,为无费也。

今求秕于民,二石粟而易一石秕,以秕食雁,则费甚矣。

请以粟食之。

”公曰:

“去!

非而所知也。

夫百姓煦牛而耕,曝背而耘,若勤而不敢惰者,岂为鸟兽也哉?

粟米,人之上食也,奈何其以养鸟也?

且汝知小计而不知大计。

周谚曰‘囊漏贮中’,而独弗闻欤?

夫君者,民之父母也,取仓之粟移之与民,此非吾粟乎?

鸟苟食邹之秕,不害邹之粟而已。

粟之在仓与其在民,于吾何择?

”邹民闻之,皆知其私积之与公家为一体也。

5.邹穆公有令,食凫雁者必以秕,毋敢以粟。

(3分)

答案:

邹穆公下令,喂鹰等鸟类必须用秕谷,不能用粟。

(得分点:

“食”、“以”、“毋”各1分)

6.煦牛而耕,曝背而耘。

(3分)

答案:

老百姓太阳刚出来就赶牛下地耕种,烈日晒着脊背仍在地里劳作。

(得分点:

“煦”、“牛”、“曝”各1分)

7.邹民闻之,皆知其私积之与公家为一体也。

(4分)

答案:

邹地的老百姓听说了这件事,都知道他们的私人囤积和公家是一个整体了。

(得分点:

“之”、“其”、“私积”、“一体”各1分)

参考译文:

邹穆公下令,喂鹰等鸟类必须用秕谷,不能用粟。

这样仓库中没有秕谷了,于是在人民中请求换秕谷,二石(计量单位)粟谷换一石秕谷。

官吏请示说:

“用秕谷喂鹰,是为了不浪费。

现在向老百姓请求秕谷,用二石粟谷换一石秕谷,用秕谷喂鹰,就太浪费了。

请求用粟喂鹰。

”穆公说:

“滚!

这不是你能知道的。

老百姓太阳刚出来就赶牛下地耕种,烈日晒着脊背仍在地里劳作,像这样勤苦不敢懈怠,哪里是为了鸟兽呢?

粟,是人的上等食物,怎能用它养鸟呢?

并且你知小不知大。

周地的谚语说‘口袋里漏出的粮食仍留在仓库中’,难道只有你没有听说过吗?

君王是百姓的父母,那粮仓的粟转到百姓那里,难道就不是我的粟了吗?

鸟如果吃邹地的秕,是不损失邹地的粟罢了。

粟在仓中和在人民那里,(这两种)我怎样选择呢?

”邹地的老百姓听说了这件事,都知道他们的私人囤积和公家的是一个整体了。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

(23分。

其中,选择题9分,每小题3分;简答题4分;翻译题10分)

妖术

于公者,少任侠,喜拳勇,力能持高壶,作旋风舞。

崇祯间,殿试在都,仆疫不起,患之。

会市上有善卜者,能决人生死,将代问之。

既至,未言,卜者曰:

“君莫欲问仆病乎?

”公骇应之。

曰:

“病者无害,君可危。

”公乃自卜。

卜者起卦,愕然曰:

“君三日当死!

”公惊诧良久。

卜者从容曰:

“鄙人有小术,报我十金,当代禳①之。

”公自念,生死已定,术岂能解。

不应而起,欲出。

卜者曰:

“惜此小费,勿悔勿悔!

”爱公者皆为公惧,劝罄橐以哀之。

公不听。

倏忽至三日,公端坐旅舍,静以觇之,终日无恙。

至夜,阖户挑灯,倚剑危坐。

一漏向尽,更无死法。

意欲就枕,忽闻窗隙窣窣有声。

急视之,一小人荷戈入,及地则高如人。

公捉剑起,急击之,飘忽未中。

遂遽小,复寻窗隙,意欲遁去。

公疾斫之,应手而倒。

烛之,则纸人,已腰断矣。

公不敢卧,又坐待之。

逾时,一物穿窗入,怪狞如鬼。

才及地,急击之,断而为两,皆蠕动。

恐其复起,又连击之,剑剑皆中,其声不软。

审视,则土偶,片片已碎。

于是移坐窗下,目注隙中。

久之闻窗外如牛喘有物推窗棂房壁震摇其势欲倾公惧覆压计不如出而斗之遂剨然脱扃奔而出。

见一巨鬼,高与檐齐;昏月中,见其面黑如煤,眼闪烁有黄光,上无衣,下无履,手弓而腰矢。

公方骇,鬼则弯②矣。

公以剑拨矢,矢堕。

欲击之。

则又关③矣。

公急跃避,矢贯于壁,战战有声。

鬼怒甚,拔佩刀,挥如风,望公力劈。

公猱进,刀中庭石,石立断。

公出其股间,削鬼中踝,铿然有声。

鬼益怒,吼如雷,转身复剁。

公又伏身入,刀落,断公裙。

公已及胁下,猛斫之,亦铿然有声,鬼仆而僵。

公乱击之,声硬如柝。

烛之,则一木偶,高大如人。

弓矢尚缠腰际,刻画狰狞;剑击处,皆有血出。

公因秉烛待旦。

方悟鬼物皆卜人遣之,欲致人于死,以神其术也。

次日,遍告交知,与共诣卜所。

卜人遥见公,瞥不可见。

或曰:

“此翳形术④也,犬血可破。

”如公言,戒备而往。

卜人又匿如前。

急以犬血沃立处,但见卜人头面,皆为犬血模糊,目灼灼如鬼立。

乃执付有司而杀之。

异史氏曰:

“尝谓买卜为一痴。

世之讲此道而不爽于生死者几人?

卜之而爽,犹不卜也。

且即明明告我以死期之至,将复如何?

况有借人命以神其术者,其可畏不尤甚耶!

(选自《聊斋志异》)

[注] ①禳:

祈祷消灾祛邪的祭祀形式。

②弯:

拉弓;指开弓射箭。

③关:

与上文的“弯”意思相同。

④翳形术:

即隐身法。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静以觇之     觇:

暗中观察

B.倚剑危坐危:

端正

C.烛之,则纸人烛:

用烛光照

D.卜之而爽爽:

心里踏实

解析:

D项,“爽”,错。

答案:

D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公乃自卜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B.急击之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C.皆为犬血模糊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D.审视,则土偶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解析:

A项中两个“乃”都是副词,分别是“就”和“竟然”的意思。

B项中两个“之”分别是代词“他”和动词“到……去”。

C项中两个“为”都是介词,表被动。

D项中第一个“则”是副词,相当于“原来是”;后一个“则”是连词,可译为“那么”。

答案:

C

10.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久之闻窗外如牛喘/有物推窗棂房壁/震摇其势/欲倾公/惧覆压/计不如出而斗之/遂剨然脱扃/奔而出

B.久之闻窗外如牛喘/有物推窗棂/房壁震摇/其势欲倾公/惧覆压/计不如出而斗之/遂剨然脱扃/奔而出

C.久之/闻窗外如牛喘/有物推/窗棂房壁震摇/其势欲倾/公惧覆压/计不如出而斗之/遂剨然脱扃/奔而出

D.久之/闻窗外如牛喘/有物推窗棂/房壁震摇/其势欲倾/公惧覆压/计不如出而斗之/遂剨然脱扃/奔而出

解析:

久之,闻窗外如牛喘,有物推窗棂,房壁震摇,其势欲倾。

公惧覆压,计不如出而斗之,遂剨然脱扃,奔而出。

答案:

D

11.于公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4分)

答案:

有勇有谋。

12.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爱公者皆为公惧,劝罄橐以哀之。

(4分)

(2)急视之,一小人荷戈入,及地则高如人。

(3分)

(3)方悟鬼物皆卜人遣之,欲致人于死,以神其术也。

(3分)

参考答案:

(1)爱护于公的人,都为他感到害怕,劝他把口袋里的钱全部拿出来,哀求算卦的(给予解救)。

(2)(于公)急忙往那儿一看,只见一个小人,扛着戈矛钻进来,跳到地上,就和真人一般高。

(3)(于公)才醒悟过来,那些鬼物都是算卦的派来的,想置人于死地,来证明他的卦术高明。

参考译文:

于公年轻的时候非常侠义,喜好打拳,力气很大,能举起高大沉重的漏壶,舞动起来如同旋风。

明朝崇祯年间,他在北京参加殿试,仆人病得卧床不起,他很忧虑。

刚巧市上有个高明的算卦先生,能判断人的生死,他想去替仆人问问吉凶。

到了算卦先生跟前,还没等说话,算卦的就问他:

“你不是想问仆人的病吗?

”他大吃一惊,就照实回答了。

算卦的说:

“病人倒没有什么妨害,你可危险了。

”于公就让他给自己算算。

算卦的给他算了一卦,很吃惊地说:

“你三天之内当死!

”于公很惊讶诧异了半天。

算卦的不慌不忙地说:

“敝人有个小小的法术,你给我十两银子做报酬,我可以替你祈祷消灾。

”于公心想,生死已经定局了,一个小小的法术,怎么能解救呢?

没有应声就站起来,想要往回走。

算卦的说:

“舍不得这么一点小钱,你不要后悔,不要后悔!

”爱护于公的人,都为他感到害怕,劝他把口袋里的钱全部拿出来,哀求算卦的给予解救。

于公不听。

一转眼就到了第三天,于公端端正正地坐在旅店里,静静地窥测动静,直到天黑也没有什么灾祸。

到了晚上,他关上房门点上灯,倚着一把宝剑,还是端端正正地坐着。

一更快要结束的时候,他也没有死的征兆。

刚要躺下睡觉,忽听窗缝有响声。

急忙往那儿一看,只见一个小人,扛着戈矛钻进来,跳到地上,就和真人一般高。

于公抓过宝剑跳起来,急忙迎头一击,剑飘空而没有击中。

小人突然缩小,又去寻找窗缝,想要逃走。

他迅速砍去,小人应手倒在地下。

拿灯一照,原来是个纸人,已经被拦腰砍断了。

于公不敢躺下睡觉,继续坐在凳子上等着。

过了一个时辰,一个怪物穿窗而入,面目狰狞,像个恶鬼。

它刚刚跳到地上,于公眼疾手快,挥剑一击,断成两截儿,还都在地上蠕动着。

于公怕它再起来,又连续砍击,剑剑都砍中了,而且中剑的声音不是柔软的肉体。

仔细一看,原来是个泥塑的偶像,一片一片的,已经砍碎了。

于公就把座位移到窗下,不眨眼地瞅着窗缝。

过了好长时间,听见窗外呼哧呼哧的好像牛在喘息,有个东西正在用力推窗户,房梁和墙壁都摇摇晃晃的,好像要倒塌。

他怕被房子压住,心想不如出去和它决斗,就哗啦一声拨开门闩,奔了出去。

只见窗外站着一个大鬼,和房檐一样高;在昏暗的月光下,见它脸色黑得像煤炭,眼里闪烁着黄色的光;上身没有穿衣服,脚上没有穿鞋子,手里拿着弓,腰里插着箭。

于公刚一愣神,大鬼就射了一箭。

于公用剑拨一下箭头,箭头就掉到地上;刚要挥剑还击,又射来一箭。

于公迅速跳到一旁躲开,箭头穿进墙壁,发出响声。

大鬼火了,从腰上拔出佩刀,挥动得呜呜风响,朝着于公劈下来。

于公像猴子般敏捷,纵身往前一跳,大鬼的刀劈在阶石上,阶石立即断裂了。

于公从大鬼两腿之间钻过去,挥剑砍削它的脚踝骨,发出铿铿的响声。

大鬼更火了,吼声如雷,转身又剁了一刀。

于公又弯腰钻过去。

大鬼的刀落下来,砍断了于公的袍襟。

于公已经钻到它的肋下,猛然砍了一剑,铿的一声,大鬼一个跟头跌倒了,直挺挺地躺在地上。

于公挥起宝剑,横七竖八地砍了一阵,发出敲梆子似的梆梆的声音。

拿灯一照,原来是个木偶,又高又大,像个人形。

弓箭还缠在腰上,被刻画得面貌狰狞;被剑砍伤的地方,都流出了鲜血。

于公害怕还有鬼怪前来伤害他,就点着灯烛等待天亮。

这时他才醒悟过来,三个鬼物都是算卦的派来的,想置人于死地,来证明他的卦术高明。

第二天,于公把这个情况告诉给所有的朋友,和大家一起到算卦的地方。

算卦的老远看见了于公,就隐蔽起来让人看不见。

有人说:

“这是隐身法,用狗血可以破它。

”于公依照这个说法,做好准备又去找算卦的人。

算卦的又和上次一样隐蔽起来了。

于公迅速把狗血泼到他刚才站着的地方,只见那个家伙,头上和脸上全被狗血浇得模模糊糊,眼睛亮闪闪的,像个鬼似的站在那里。

于公就把他抓起来,交给官府把他杀掉了。

异史氏说:

“有人曾经说过,花钱算卦的人是傻子。

世上有些人想从卦里得知吉凶,可是算了一卦之后,跟自己的生死丝毫不差的,有几个人呢?

算一卦,如果和生死实际不符,就像没算一样。

而且即使明明白白地告诉自己死期已经到了,算一卦又能怎么样呢?

何况还有借别人的性命以证明他的卦术高明的,那不是更可怕吗?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

(23分。

其中,选择题9分,每小题3分;简答题4分;翻译题10分)

信陵君救赵论(节选)

                  [明]唐顺之

论者以窃符为信陵君之罪,余以为此未足以罪信陵也。

夫强秦之暴亟矣,今悉兵以临赵,赵必亡。

赵,魏之障也。

赵亡,则魏且为之后。

赵、魏,又楚、燕、齐诸国之障也,赵、魏亡,则楚、燕、齐诸国为之后。

天下之势,未有岌岌于此者也。

故救赵者,亦以救魏;救一国者,亦以救六国也。

窃魏之符以纾魏之患,借一国之师以分六国之灾,夫奚不可者?

然则信陵果无罪乎?

曰:

又不然也。

余所诛者,信陵君之心也。

信陵一公子耳,魏固有王也。

赵不请救于王,而谆谆焉请救于信陵,是赵知有信陵,不知有王也。

平原君以婚姻激信陵,而信陵亦自以婚姻之故,欲急救赵,是信陵知有婚姻,不知有王也。

其窃符也,非为魏也,非为六国也,为赵焉耳。

非为赵也,为一平原君耳。

使祸不在赵,而在他国,则虽撤魏之障,撤六国之障,信陵亦必不救。

使赵无平原,而平原亦非信陵之姻戚,虽赵亡,信陵亦必不救。

则是赵王与社稷之轻重,不能当一平原公子,而魏之兵甲所恃以固其社稷者,只以供信陵君一姻戚之用。

幸而战胜,可也,不幸战不胜,为虏于秦,是倾魏国数百年社稷以殉姻戚,吾不知信陵何以谢魏王也。

夫窃符之计,盖出于侯生,而如姬成之也。

侯生教公子以窃符,如姬为公子窃符于王之卧内,是二人亦知有信陵,不知有王也。

余以为信陵之自为计,曷若以唇齿之势,激谏于王,不听,则以其欲死秦师者而死于魏王之前,王必悟矣。

侯生为信陵计,曷若见魏王而说之救赵,不听,则以其欲死信陵君者而死于魏王之前,王亦必悟矣。

如姬有意于报信陵,曷若乘王之隙而日夜劝之救,不听,则以其欲为公子死者而死于魏王之前,王亦必悟矣。

如此,则信陵君不负魏,亦不负赵;二人不负王,亦不负信陵君。

何为计不出此?

信陵知有婚姻之赵不知有王内则幸姬外则邻国贱则夷门野人又皆知有公子不知有王则是魏仅有一孤王耳。

虽然,魏王亦不得无罪也。

兵符藏于卧内,信陵亦安得窃之?

信陵不忌魏王,而径请之如姬,其素窥魏王之疏也;如姬不忌魏王,而敢于窃符,其素恃魏王之宠也。

木朽而蛀生之矣。

古者人君持权于上,而内外莫敢不肃。

则信陵安得树私交于赵?

赵安得私请救于信陵?

如姬安得衔信陵之恩?

信陵安得卖恩于如姬?

履霜之渐,岂一朝一夕也哉!

由此言之,不特众人不知有王,王亦自为赘旒也。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窃魏之符以纾魏之患    纾:

解除

B.平原君以婚姻激信陵激:

感激

C.吾不知信陵何以谢魏王也谢:

请罪

D.如姬安得衔信陵之恩衔:

接受

解析:

B项,激:

激将。

答案:

B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赵亡,则魏且为之后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而平原亦非信陵之姻戚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C.而魏之兵甲所恃以固其社稷者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D.余所诛者,信陵君之心也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解析:

A项“则”,那么/却;B项“之”,的/这;C项“以”,用来/并列连词;D项“所”,均为所字结构。

答案:

D

8.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信陵知有婚姻之赵/不知有王/内则幸姬/外则邻国/贱则夷门/野人又皆知有公子/不知有王/则是魏仅有一孤王耳。

B.信陵知有婚姻之赵/不知有王/内则幸姬/外则邻国/贱则夷门野人又皆知有/公子不知有王/则是魏仅有一孤王耳。

C.信陵知有婚姻之赵/不知有王/内则幸姬/外则邻国/贱则夷门野人/又皆知有公子/不知有王/则是魏仅有一孤王耳。

D.信陵知有婚姻之赵/不知有王/内则幸姬/外则邻国/贱则夷门野人/又皆知有公子/不知有王则是/魏仅有一孤王耳。

答案:

C

9.请简述本文中作者的观点。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信陵君窃符救赵,动机不良;魏王亦有过错,作者借此批评君主大权旁落现象。

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夫强秦之暴亟矣,今悉兵以临赵,赵必亡。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余以为信陵之自为计,曷若以唇齿之势,激谏于王。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履霜之渐,岂一朝一夕也哉!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那强大的秦国暴虐到极点了,现在出动全国的军队来进攻赵国,赵国一定会灭亡。

(2)我认为信陵君替自己着想,不如用魏、赵两国唇齿相依的形势,向魏王激切劝谏。

(3)脚踩着路上的寒霜就知道寒冬即将到来,难道说“一朝一夕”就会突然发生吗?

参考译文:

评论者拿盗窃兵符一事作为信陵君的罪过,我认为凭这一点还够不上拿来责罪于信陵君。

那强大的秦国暴虐到极点了,现在出动全国的军队来进攻赵国,赵国一定会灭亡。

赵国是魏国的屏障,赵国亡了,那么魏国将要步其后尘;赵国与魏国,又是楚、燕、齐各国的屏障,赵、魏亡了,那么楚、燕、齐各国就得步其后尘了。

天下的形势,再没有岌岌可危到像当时一样的了。

因此,救赵国,也就是用以救魏国;救这一个国家,也就是用以救六个国家啊。

盗窃魏国的兵符来解脱魏国的祸患,借用一国的军队来分担六国的灾难,这有什么不可以的!

那么信陵君真的没有罪过吗?

回答是:

这话又不对了。

我所责备的,是信陵君的心啊!

信陵君不过是一个王室公子罢了,魏国自有其君王。

赵国不请求于魏王,而不断地恳切求救于信陵君,这说明赵国只知道有信陵君,不知道还有个魏王。

平原君用亲戚情分来激将信陵君,而信陵君也为了亲戚,想急于救赵,这说明信陵君只知道有自己的亲戚,不知道还有个君王。

他的盗窃兵符,不是为了魏国,不是为了六国,而是为了赵国才如此。

其实也不是为了赵国,只是为了一个平原君罢了。

假使祸患不在赵国,而在其他国家,即使撤销了魏国的屏障,撤销了六国的屏障,信陵君也必然不会去拯救的。

假使赵国没有平原君,或者平原君不是信陵君的亲戚,纵然赵国亡了,信陵君也必然不会拯救的。

这就是说赵王及其国家的轻重,不能与一个平原公子相称;而且魏国的军备原是依靠它来巩固自己的国家的,如今却拿来供信陵君的一个亲戚使用了。

幸而战胜了,还算是可以的;如果不幸而战不胜,做了秦国的俘虏,就是倾覆了魏国几百年来的国家命运来殉葬于自己的亲戚。

如果这样,我不知道信陵君用什么来向魏王请罪!

盗窃兵符的计谋,那是出自侯生,而由如姬来完成的。

侯生教魏公子来盗窃兵符,如姬替魏公子盗窃兵符于魏王卧室之内,是这两个人也只知道有信陵君,而不知道有魏王啊。

我认为信陵君若为自己打算,不如用赵、魏两国唇齿相依的形势,向魏王激切进谏,如果不听,就用他本人想为赵国而牺牲于秦国军中的心愿,而死在魏王面前,魏王也就必然会醒悟了。

侯生为信陵君打算,不如朝见魏王来劝说他救赵,如果不听,就以想为信陵君而死的心愿,死在魏王面前,魏王也必然醒悟了。

如姬既有意于报答信陵君,不如乘魏王的空闲时,日日夜夜劝他救赵,如果不听从,就用想为公子而死的心愿,而死在魏王面前,魏王也必然醒悟了。

这样做,就使信陵君不辜负魏国,也不辜负赵国;侯生等二人不辜负魏王,也不辜负信陵君。

为什么不提出这种计划呢?

信陵君只知道有作为亲戚的赵国,不知道有魏王;里边则有宠幸的侍妾,外边则有邻国,低贱者则有像夷门监侯生等鄙野之人,又是都只知道有个魏公子,却不知道还有位君王。

这就是魏国仅仅有一个孤立的君王罢了。

虽是如此,魏王也不得以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日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