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第三讲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397656 上传时间:2023-08-14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4.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一第三讲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专题一第三讲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专题一第三讲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专题一第三讲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专题一第三讲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一第三讲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docx

《专题一第三讲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一第三讲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题一第三讲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docx

专题一第三讲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第三讲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对应学生用书11页)

 

 

考查角度

真题印证

鉴赏诗歌的抒情手法

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

《春日秦国怀古》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2011年江苏卷:

《春日忆李白》“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2011年浙江卷:

《蝶恋花·出塞》简析画线句的表现手法

鉴赏诗歌的修辞手法

2011年江西卷:

《清明》这首诗首联写景抒情有什么特点?

               (对应学生用书11页)

古诗常见表达技巧

(一)用典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

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的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这首词除了回顾作者43年前南下经历一层外,全是用事。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

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二)联想

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

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一改杨柳抒离情的象征义。

(三)想象

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霓为衣兮风为马,仙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四)衬托或烘托

指的是以乙衬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

有正衬和反衬两种。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杜甫《月夜》)

苏词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重要地位。

杜诗颔联、颈联写妻子的美丽,反衬诗人惆怅痛苦的心情。

(五)渲染

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杜甫《登高》)

首联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秋江景物的特点。

(六)象征

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李德裕《登崖州城作》)

这两句描写青山环绕,层峦叠嶂,自己所处的郡城正在严密封锁重重阻隔之中。

象征了自己被政敌迫害的景况,书写思归不得的忧伤。

(七)对比对照

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李白《越中览古》)

前三句描写昔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其中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

(八)抑扬

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

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王昌龄《闺怨》)

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九)照应

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

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

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里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十)动静

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刺鸣。

(杜甫《漫成一首》)

第四句鱼跳的“动”更衬托出前三句景物的“静”。

(十一)正侧

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白居易《杨柳枝词》)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王昌龄《从军行》)

白诗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

王诗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十二)直抒胸臆

即景抒怀,表达诗人面对自然景象所产生的富有哲理性的思想。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直接抒发在这样的环境里产生的情怀,天然的形势、阔大的气象与诗人在这景象面前产生的富有哲理的思想融合在一起。

(十三)借景抒情 融情于景

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的身影越来越远,最后完全消失,滚滚的江水有如对友人的不断思念。

(十四)托物言志

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白居易《杨柳枝词》)

托物言志,写柳树独处荒园无人观赏,抒发人才被埋没的感慨。

 

(十五)起兴

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李商隐《锦瑟》)

首联用瑟这种乐器起兴,由此而思及“华年”。

(十六)虚实结合

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柳永《雨霖铃》)

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

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地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

               (对应学生用书12页)

1.(2011·新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③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 ①周朴(?

~878):

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

②消魂:

这里形容极其哀愁。

③泾水:

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

萦纡:

旋绕曲折。

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题点拨

答题点拨

答题

要求

 

显性

要求

分析该诗在写作上如何处理情景关系

答案:

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③写哀景抒哀情。

隐性

要求

要能理解诗的感情,并能掌握情与景的各种关系

关键

词语

 

情 景 关系

点拨:

此诗融情于景,作者选择了诸多带有伤感意味的意象来抒发哀情,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物是人非的感慨,同时借古讽今,也是对唐王朝命运的深深担忧。

答题

区间

 

全诗,重点理解首末两句

2.(2011·全国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蝶恋花·出塞

[清]纳兰性德

今古河山无定据。

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

满目荒凉谁可语?

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

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

一往情深深几许?

深山夕照深秋雨。

简析画线句的表现手法。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题点拨

答题点拨

答题

要求

 

显性

要求

简析画线句的表现手法

答案:

①以情相问,以景作答。

②化抽象之情为形象之景,增强了全词的抒情效果。

③“深山”、“夕照”、“秋雨”三个意象连用,委婉地表达出词人心中的孤寂、惆怅之情。

隐性

要求

要能正确理解写景文字中包含的感情

关键

词语

简析 表现手法

点拨:

解答此题需要分析画线句的语言特色,即诗句使用的修辞、诗句中景物的关系等,然后还要结合诗句的主旨和情感进行分析。

答题

区间

画线句,但理解诗人感情时需要结合全诗。

               (对应学生用书13页)

表达技巧类鉴赏答题技巧点拨

1.考查的题型

(1)修辞,或表达方式及描写手法和抒情手法,或常用表现手法,或结构技巧的定向考查。

(2)对某诗句不定向考查。

(3)对全诗不定向(包括几首诗词的比较鉴赏)考查。

所谓“定向”是指考题中明确说明考查某个方面或某种艺术技巧,要求我们明确指出是哪种具体的技巧,有时还要根据题目要求具体赏析运用这种技巧对表情达意的作用或效果。

2.设问方式

(1)请结合诗句,对这首诗最突出的艺术特色作简要的分析。

(2)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3)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

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3.答题步骤

步骤一:

准确指出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步骤二:

结合诗句阐释怎样运用这种手法;

步骤三:

运用该手法的好处,或此手法表达出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4.解题示例

【例】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

(2)题。

岁暮①

[唐]杜 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

济时敢爱死?

寂寞壮心惊!

【注】 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

②雪岭:

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

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1)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

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边境发生战事,时局艰危,朝廷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漂泊异地;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的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

点拨:

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2)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借代,如“烟尘,代指边境战事;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

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点拨: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诗歌鉴赏:

此诗首联交代诗人客居他乡,在岁暮之际,听到了边境传来的外族入侵的消息。

刚刚经历了安史之乱的诗人,是多么希望国家安定,人民能够安居乐业呀。

可是内忧尚未完全平息,外患又接踵而至。

所以首联看似平淡的叙述语气中,却包含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沉重的心境!

颔联以“烟尘”和“鼓角”来借代战争,战争的烽烟笼罩了雪岭,鼓角声声也震动了江城,一个“犯”字,一个“动”字,写出了诗人听到外敌入侵后内心受到的强烈冲击,诗人心系国家百姓的那份真挚情感也蕴含其中。

颈联先写“天地日流血”,天地间日日有人在流血,战争带来的血腥,是多么惨不忍睹啊!

接着作者发出自己的担忧之声:

“朝廷谁请缨?

”经历安史之乱后,国家一片乱象,如今面临强敌入侵,还会有人请缨杀敌吗?

尾联先来一个反问句:

“济时敢爱死?

”一个真正心系国家的人,是不会顾及个人生死荣辱的,为了拯救国家民族、天下苍生,只会奋不顾身,投身于保家卫国的血雨腥风之中。

最后一句“寂寞壮心惊”,点出了诗人此时的心境。

“寂寞”二字,有两层含义:

一是诗人此时独自客居阆州,确实孤单寂寞;二是诗人有报国之心,却无从施展,只能独自寂寞。

然而诗人毕竟是一个忧国忧民的诗圣,尽管年过半百,他的胸中依然跳动着一颗“壮心”!

一个“惊”字,把他在听到外敌入侵之后,豪情顿起的心情表露无遗。

               (对应学生用书14页)

1.(2011·辽宁育才中学一模)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

杜 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 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

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

②老莱衣:

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愉。

③黄牛峡:

位于宜昌之西。

韩十四去江东探亲要经过此地。

这首诗的第三联运用了哪几种表现手法?

请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以静衬动。

“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以峡岸的静衬托江水的汹涌,表现了对友人行程艰难的忧虑。

②寓情于景。

“白马江寒树影稀”句描写江边寒风中树影稀疏的凄凉之景,将因友人离去而孤寂伤感之情寄寓其中。

③虚实结合。

“黄牛峡静滩声转”句虚写,是想象友人过黄牛峡时的情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是实写,写诗人在江边送别韩十四的情景。

一虚一实,抒发了作者与友人离别之时的伤感。

④听觉与视觉相结合。

“黄牛峡静滩声转”句是从听觉角度描绘一路辗转旅途艰险的情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从视觉角度描绘当时的离别之景。

2.(2011·福州市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贫交行①

杜 甫

翻手为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

君不见管鲍②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

【注】 ①行:

是古代诗歌的一体。

②管鲍:

管仲和鲍叔牙。

这首诗歌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请简要赏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正反对比手法。

鲍叔牙待管仲这种贫富不移的交友之道感人肺腑,而古人的美德被“今人”像土块一样抛弃了。

诗人将古人交友之道与现实作对比,给这首抨击黑暗冷酷现实的诗篇增添了一点理想光辉,抒发了诗人对人情反复、世态炎凉的愤懑之情。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屏 风

李商隐

六曲连环接翠帏,高楼夜半酒醒时。

掩灯遮雾密如此,雨落月明俱不知。

诗中的屏风有何象征意义?

这样写好在哪里?

请作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中“掩灯遮雾”的屏风象征以谗言蒙蔽视听的小人。

李商隐一生郁郁不得志,是因为受人谗害,诗人借咏屏风表达了自己的怨恨。

这样写显得极其含蓄委婉。

4.(2011·长沙市高考模拟考试)阅读下面两首诗,根据提示,完成题目。

野 步

[宋]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嗓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野 步

[清]赵翼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两首诗的第三、四句都重点运用了同一种修辞手法来表达作者的内心情感,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拟人手法。

周诗赋予蝴蝶以人的感情,和煦的春风让纷飞的蝴蝶陶醉了,“烂醉”二字形象表示出蝴蝶沉醉花丛,留恋不去的迷醉情态,写出了作者对春天的陶醉与赞美。

赵诗将“秋风”拟人化,认为它“管闲事”,染红了秋叶,染白了头发,吹走了时光,撩起种种愁绪,写出了诗人对老之将至的伤感之情。

5.(2011·河南省普通高中毕业班高考适应性测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游庐山宿栖贤寺

王安国

古屋萧萧卧不周,弊裘起坐兴绸缪。

千山月午乾坤昼,一壑泉鸣风雨秋。

迹入尘中惭有累,心期物外欲何求!

明朝松路须惆怅,忍更无诗向此留。

第三、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

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三、四句描写了庐山之夜明净幽寂的景色:

层峦叠嶂中皓月的清光把世界变成了朗朗白昼,山谷间泉水淙淙,仿佛风雨交至的萧瑟秋声。

运用了动静结合(视听结合)的手法。

6.(2011·西安模拟)阅读下面一首宋词,按要求回答问题。

喜迁莺 晓行

刘一止

晓光催角。

听宿鸟未惊,邻鸡先觉。

迤逦烟村,马嘶人起,残月尚穿林薄。

泪痕带霜微凝,酒力冲寒犹弱。

叹倦客、悄①不禁重染,风尘京洛。

追念人别后,心事万重,难觅孤鸿托。

翠幌娇深,曲屏香暧,争念岁寒飘泊。

怨月恨花烦恼,不是不曾经著。

这情味,望一成②消减,新来还恶。

【注】 ①悄:

宋人口语,简直的意思。

②一成:

宋人口语,一点点地,渐渐地。

词的上阕从哪些角度表现“晓行”,请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听觉角度。

角声催促,鸟还未被惊醒,邻户的鸡已啼鸣,这是凌晨在驿站客舍听到的,点明题中的“晓”字。

②视觉角度。

连绵村庄,晨烟未散,行人起,丛林中残月在天,这是晓行所见的情景。

③触觉角度。

眼泪被寒霜微微凝结,为御寒而喝的酒,还不够抵抗天气的寒冷,这是写晓行的感触和感受。

7.(2011·太原高三模拟考试)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旅雁

朱敦儒①

旅雁向南飞,风雨群相失。

饥渴辛勤两翅垂,独下寒汀立。

鸥鹭苦难亲,矰缴②忧相逼。

云海茫茫无处归,谁听哀鸣急!

【注】 ①靖康元年(1126)十一月,金兵强渡黄河,朱敦儒加入了流亡队伍,开始了他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

②矰缴(zēngzhuó):

系着丝绳射鸟用的短箭。

本词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托物言志的手法(答“象征”也可以)。

作者借南飞的失群旅雁,倾诉了个人孤寂凄凉的痛苦,也反映了广大民众流离转徙的苦难生活,表现了国破家亡的深哀剧痛。

专题限时滚动训练三 语基+名句+鉴赏(技巧+感情)

时间:

10分钟(语基+名句)+35分钟(专题滚动)=45分钟

语基训练 (对应学生用书15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