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有答案.docx
《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有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有答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有答案
海淀高三二模语文试题2019.5
一、本大题共8小题,共24分。
阅读下及面的材料,完成l一8题。
材料一
中国民族乐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浙江河姆渡出土的骨哨,仰韶文化遗址西安半坡村出土的埙,河南安阳殷墟中出土的石、木腔蟒皮鼓.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编磬等,都向人们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古乐器往往具有多重功能,它既能用来演奏音乐,也是人们劳动生产的工具或生活器具。
《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人们把生活器皿“缶”蒙上麋鹿之皮,制成鼓。
又如在长期劳动过程中,人们发现某种石制片状工具能够发声,可以作为乐器进行演奏,于是发明了石磬。
先民们还将狩猎的石器敲击成声,为化装成百兽的人们表演舞蹈伴奏,乐器演奏与舞蹈表演相辅相成。
乐器的功能不仅表现在人们用生产工具或生活器具进行演奏,还体现在用以传递特定的信息,如鸣金收阵、击鼓升堂等。
乐器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力有着密切关系。
石磬演变成金属的磬或出现金属的钟,在石器时代绝无可能;只有养蚕业和缫丝业进步了,才有可能产生“丝附木上”的琴、瑟、筝。
至周代,我国制作乐器的材料有金、石、土、革、丝、木、犯、竹八类,“八音”分类法即由此得名。
在曾侯乙墓的地下音乐殿堂中,保存了124件古乐器。
无论是重达五千多斤的乐器巨人编钟,还是造型、制作和彩绘都很精致的鼓、排箫、笙、瑟等,均向我们展示了春秋战国时中国音乐文化高度发展的状况,显示了我国高度发达的冶炼、丝织等技术。
中华民族是一个善于学习借鉴的民族。
许多外来乐器经过不断改进,成为中国民族乐器大家庭中的一员,比如汉代时传入的横笛、竖箜篌,东晋时传入的曲项琵琶,明代传入的扬琴、锁呐等等。
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阶段,中国的“吹、打、弹、拉”四大类乐器逐渐形成,乐器的音质、音律、音量、转调、固定音高乐器之间的音高标准等不断进步提高,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取材于刘承华《我国民间乐器的产生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下列不属于“用以传递特定的信息”的一项是(3分)
A.击鼓出征 B.击筑悲歌 C.鸣锣开道 D.打更报时
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中国民族乐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历史悠久,源远流长B.早期一般兼具表演性和实用性
C.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D.博采众长,种类不断得到丰富
材料二
吹管乐器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
原始社会,先民们用飞禽的肢骨制成骨笛(也称骨哨),在狩猎时用于模仿动物的声音,以诱捕猎物或发出信号。
浙江河姆渡遗址发现了160余件骨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新石器时代迹址墓葬中出土了20多支骨笛,经过碳14测定,它们已有7000——8000年的历史,是后世竹笛等一系列管笛乐器的鼻祖。
战国曾侯乙墓中出土的两支“篪”,是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最早的竹质笛子实物。
它们有一个吹孔、五个按音孔和一个后出音孔,能演奏出六声音阶。
篪的吹孔平面与指孔平面相交约为90度的夹角。
东晋郭璞注《尔雅》:
“篪,以竹为之,长尺四寸,围三寸,一孔上出,寸三分,名翘,横吹之,小者尺二寸。
”关于竹笛的起源,并不像有些资料所说,是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后,从中亚细亚一带传入的。
据史料记载,到唐代竹笛才加开了膜孔,这也成为中国竹笛区别于西洋乐器长笛及其他国家笛子的显著特征。
西洋长笛没有膜,所以音色团润、温暖、细腻,音量较小。
因为有了笛膜,中国竹笛的音色清脆亮丽,穿透性强。
竹笛发展到唐代,在形制上已经和现代竹笛基本相似。
唐朝作为我国封建社会最为鼎盛的一个朝代,诗歌得到了繁荣,竹笛艺术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很多唐诗中都有对竹笛的精彩描写:
“横笛怨江月,扁舟何处寻?
”(王昌龄《江上闻笛》)“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皎洁西楼月未斜,笛声寥亮入东家。
”(施肩吾《夜笛词》)……不管是在①,还是在②,或是在③,都可听闻清丽悠扬的笛声。
这些也是竹笛与诗歌文化相结合的生动体现。
中国笛子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发音动人婉转。
古人谓“荡涤之声”,故笛子原名为“涤”,日本至今还保留有“涤笛”的称谓。
宋元两代,竹笛得以广泛普及。
到了明清,竹笛成为民间音乐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乐器,演奏技巧也在不断地提高。
(取材于徐凯《中国竹笛发展的主要特征》)
3.根据“材料二”,下列对曾侯乙墓中出土的“篪”的分析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与骨哨一样属于吹管乐器B.材质为竹,“篪”字的形旁可印证
C.吹孔与指孔不在同一平面D.横吹,在形制上与现代竹笛接近
4.根据“材料二”,下列对竹笛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源于中国本土 B.优于西方长笛C.曾经没有膜孔 D.音色清脆亮丽
5.根据“材料二”,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内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①清冷的江水边②名楼揽胜处③夜晚清月朗照的人家
B.①名楼揽胜处②夜晚清月朗照的人家③清冷的江水边
C.①夜晚清月朗照的人家②清冷的江水边③名楼揽胜处
D.①名楼揽胜处②清冷的江水边③夜晚清月朗照的人家
材料三
中国是一个有着“礼乐”传统的民族。
“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
”“乐”的精神是“和”,礼的精神是“序”,两者相辅相成,共同维护和巩固群体中既定秩序的和谐稳定。
而作为“礼乐”制度的产物——乐器,映射出来的“和”文化最为显著。
先秦时期,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人在乐器的种类和配置上有着严格的规制。
乐器首先作为礼器而存在,音乐的第一用途也是为祭祀等重大礼仪活动制造庄重宏大的气氛。
因此,朝聘、宴飨、婚丧、祭祀等场合出现的乐器与音乐被赋予了高贵的品格,成为权力的象征,它的使用与数量都有严格的规定以示尊卑。
钟、鼓、磬作为礼乐的代表,用在比较隆重的场合,多为国君诸侯欣赏;卿大夫和士以弹奏欣赏丝竹之声为乐;普通百姓在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之余借陶制乐器如埙、缶之类自娱。
为达到“和”的目的,各阶层都必须严格遵循这些规制,如果逾越了就是违背了礼,就会产生不和谐的因素,最后“礼崩乐坏”,社会动荡。
这些都是与“和”的精神相违背的。
在乐器的个体设计和陈设上,也体现了“平礼”“求和”的追求。
曾侯乙墓中室的乐器摆设就十分注重和谐,乐器多而不乱,各部分井然有序地排列在一起,即使是小的乐器也都按秩序排列。
编钟分长短两架,每架分上中下三层,最上层悬挂的是小编钟,中层比上层的略大,下层的钟最大,每一层都从左到右、由小到大依次排列。
中室的东面放置建鼓,中室的北部与南架编钟相对的是编磬、琴、笙、排箫、篪、小鼓。
美学家李泽厚认为,承载着先秦“乐”理念的乐器设计本身就离不开“和”文化,从凝固的器形设计到灵动乐音的功能设计,再到设计思想,“和”文化始终贯穿其中。
在先秦的乐器设计中,人们不仅能看到“器”的造型美,听到“音”的境界美,更重要的是能体悟到“天人合一”的和谙美。
(取材于张文文《从先秦乐器设计看“和”文化》)
6.根据“材料三”,下列与“尊礼”无关的一项是(3分)
A.乐器的种类配置 B.乐器的使用场合
C.乐器的摆放顺序 D.乐器的演奏技巧
7.下列对“材料三”中出现的字词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映射,可用词语“反映”替换。
B.祭祀,“祭”字第五笔是“乀(捺)”。
C.违背,“违”字读音为“wěi”。
D.编磬,“磐”与“罄竹难书”的“罄”,读音与意义都不同。
8.请依据上面三则材料,简要回答中国乐器与人们的文化生活有哪些联系。
(6分)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一14题。
游文山观大水记
文天祥
自文山门而入,道万松下,至天图画,一江横其前。
行数百步,尽一岭为松江亭,亭接堤二千尺,尽处为障东桥,桥外数十步为道体堂。
自堂之右循岭而登为银湾,临江最高处也。
银湾之上,有亭曰“白石”,青崖曰“六月雪”,有桥曰“两峰之问”,而止焉。
此文山滨江一直之大概也。
戊辰岁,余自禁庐①罢归,日往来徜徉其间。
五月十四日,大水,报者至。
时馆中有临川杜伯扬、义山萧敬夫,吾里之士以大学试,群走京师,推孙子安未尝往。
辄呼马戒车,与二客疾驰观焉,而约子安后至。
未至天图画,其声如疾风暴雷,轰豗震荡而不可御。
临岸侧目,不得往视,而隔江之秧畦菜垅为洪流矣。
及松江亭,亭之对为洲,洲故垤然隆起,及是,仅有洲顶,而首尾俱失。
老松数十本,及水者争相跛曳,有偃蹇不伏之状。
至障东桥,坐而面上游水从“六月雪”而下,如建瓴千万丈,直送乎吾前,异哉!
至道体堂,堂前石林立,旧浮出水面,如有力者一夜负去。
酒数行,使人候“六月雪”可进与否,围棋以待之。
复命曰:
水断道。
遂止。
知银湾,山势回曲,水至此而旋。
前是立亭以据委折之会,乃不知一览东西二三里,而水之情状无一可逃遁。
故自今而言,则银湾遂为观澜之绝奇矣。
坐亭上,相与谙谑,赋唐律一章,纵其体状,期尽其气力,以庶几其万一。
予曰:
“风雨移三峡,雷霆擘两山。
”伯扬曰:
“雷霆真自地中出,河汉莫从天上翻。
”敬夫曰:
“八风卷地翻雷穴,万甲从天骤雪举。
”惟子安素不作诗,闻吾三人语,有会于其中,辄拍手将须、捧腹顿足,笑绝欲倒,盖有渊明之琴趣焉。
倚阑逾时,诡异卓绝之观不可终极,而渐告晚矣。
乃令车马从后,四人携手徐步而出。
及家而耳目眩颤,手足飞动,形神不自宁者久之。
他日,子读《兰亭记》,见其感物兴怀,一欣一戚,随时变迁,予最爱其说。
客曰:
“羲之信非旷达者。
夫富贵贫贱、屈伸得丧,皆有足乐,盖于其心而境不与焉。
岂以昔而乐,今而悲,而动心于俯仰之间哉?
”予恍然有间。
人生适意耳,如今日所遇,霄壤间万物无以易此。
前之所欣,所过者化,已不可追记,予意夫后之所欣者至,则今之所欣者又忽焉忘之,故忽起奋笔,乘兴而为之记,且谂②同游者发噱。
(有删改)
【注】①禁庐:
宫廷。
②谂(shěn):
劝告,告诉。
9.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而止焉止:
停止,此为“到了终点”
B. 如建瓴千万丈建瓴:
倾倒水瓶,形容水势大
C.前是立亭以据委折之会委折:
回环,曲折
D.予恍然有间间:
机会,机遇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 吾里之士以大学试岂以昔而乐
B. 与二客疾驰观焉则今之所欣者又忽焉忘之
C. 洲故垤然隆起故自今而言
D. 乃不知一览东西二三里乃令车马从后
1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此文山滨江一直之大概也这就是文山临江一带的概貌
B. 有偃蹇不伏之状呈现出傲岸、不肯屈服的样子
C.以庶几其万一能大致写出这种奇绝景色的万分之一
D.霄壤间万物无以易此俯仰间万物都不能改变它
12.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4分)
至道体堂,堂前石林立,旧浮出水,而如有力者一夜负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从全文看,“乘兴而为之记”的“兴”指之兴,之兴和之兴。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请用自己的话回答,文中王羲之与“客”对人生的认识有何不同。
你更认同谁的看法?
简要说明理由。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