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四专题二东西方的先哲全套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396361 上传时间:2023-08-14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8.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选修四专题二东西方的先哲全套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选修四专题二东西方的先哲全套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选修四专题二东西方的先哲全套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选修四专题二东西方的先哲全套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选修四专题二东西方的先哲全套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选修四专题二东西方的先哲全套教案.docx

《选修四专题二东西方的先哲全套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选修四专题二东西方的先哲全套教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选修四专题二东西方的先哲全套教案.docx

选修四专题二东西方的先哲全套教案

专题二东西方的先哲

一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孔子的主要生平活动

2、了解孔子的主要思想和政治主张,学习客观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

3、认识孔子对中国及世界历史发展的重大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结合多媒体中示意的地图、图片,复述孔子的主要生平和政治主张。

2、模拟演说,依据课本和补充的历史资料,认识孔子与同时代的其他诸子主张的异同。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孔子生平活动的体察,培养学生对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对人生目标执著追求的精神。

2、通过学习与讨论,既要看到孔子思想与活动的伟大贡献,又要看到其思想主张的时代性和历史局限性。

教学重点

1、孔子的思想核心:

礼与仁。

2、孔子及其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

教学难点

1、孔子提出“礼”、“正名”、“仁”的原因、含义和作用

2、全面、辩证地看待儒家思想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孔子其人

1、早年生涯:

1)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春秋时期鲁国人

2)尽管早年生活贫穷艰苦,但他一直为学不倦,30岁时,他已精通六艺

3)孔子博学,收徒授课,首创私学。

2、治理鲁国

1)35岁时,离开鲁国来到齐国,由于反对,孔子只好返回鲁国,仍继续收徒授课,

2)孔子51岁时,被任命为中都宰,上任一年颇有政绩。

3)52岁时,被任命为司空,后又升为大司寇,出席夹谷之会,为鲁国羸得了外交胜利。

4)夹谷之会使孔子名望大增,出任宰相职务。

------政治生涯的顶峰,

5)孔子利用三卿与家臣的矛盾,打击三卿的计划最终没有完全实现。

3、周游列国

孔子55岁时,怀着郁闷的心情,又一次离开鲁国,开始了14年周游列国的漂泊生活。

他游说各国君主实施他的政治主张,但终未被采纳。

4、退修诗书

1)68岁回到鲁国后,孔子放弃为官,专心致志人事教育,整理古典文献。

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1、儒学创立的时代背景

1)春秋时代,社会的长期动荡,中国处于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

政治:

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经济:

井田制瓦解,出现私田。

文化:

贵族对学术文化的垄断局面逐渐被打破,私人讲学的风气开始有所发展

(2)孔子熟谙西周的典章制度和礼乐文化,他想吸收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来治理处于动荡变革中的社会

2.孔子的思想及政治主张

1)核心:

仁与礼

含义:

所谓的礼就是周礼,它是周人从父亲家长制时代以来所形成的典章、制度等。

内容:

首先是尊尊,就是卑贱者对尊贵者的尊崇,其中最重要的是尊君。

君的地位是不能动摇的,臣的义务就是服从。

①礼其次是亲亲,就是对亲人的爱。

强调子对父母的孝顺,弟对兄长的恭敬。

政治主张:

提出“正名”的思想

明确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提倡周礼的贵贱有序。

原因:

意识到自我的道德自觉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从而提也“仁”的思想。

②仁内容:

首先是亲亲,最爱的是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亲人

其次是行“忠恕”之道。

在孔子那里,只有礼与仁相结合的社会,才是人类的理想社会。

③礼和仁结合的社会一方面社会依礼而有严格的等级和上下尊卑的界限;

另一方面,社会依仁而使人人有爱心,不使有差别的等级走向对抗。

三、孔子的历史影响

1、创办私学,影响后世

孔子创办私学,打破以往官方垄断办学的传统。

他主张“有教无类”,学生中不仅有贵族,也有平民,从而促使文化教育下移。

私学可以不按官方规定的教学科目,而以本不派的政治及学术主张教授弟子。

孔子有浓厚的参政意识。

他强调“学而优则仕”。

2、造就“内圣外王”的理想政治人才

含义:

提出一个理想贤人的标准,就是“内圣外王”。

“内圣”,

首先要恪守他的政治伦理与理想,刚利思义,甚至舍生取义、杀身成仁;

其次,应遵循以教梯为核心的道德观念。

意义:

成为中国古代社会开明君主的标准,也是一个人治社会中政治人才的理想标准。

3、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

(1)孟子吸收了孔子的仁义思想,主张爱有差等,在政治上施行仁政,提出的性善说。

荀子吸取了孔子的礼的思想,主张礼治,提出性恶说。

(2)秦朝统治者崇尚法家思想,并采纳李斯的建议,进行焚书坑儒。

(3)西汉中期,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取得正统的地位。

(4)汉朝以后儒家的伦理本位思想一直没有变。

(5)在五四运动之前的两千多年里,儒家思想不仅是官方的意识形态,而且在中国整个思想界中占有统治地位,也影响着平民百姓的日常行为。

儒家成了在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思想流派。

 

二古希腊的先哲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希腊古典文化繁荣的表现,并分析繁荣的原因。

2、了解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主要生平事迹,感受他们在认识世界、探索真理方面的求真与创新精神。

二、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利用课文内容,搜集文献资料,结合西方思想文化的历史发展,初步理解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世界思想文化的贡献,并组织学生展开交流讨论。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并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研究活动,感受其追求真理不懈探索的精神。

2、通过分析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主张,使学生认识社会意识与时代发展的关系,认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等基本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教学重点

1、柏拉图理想国的设想

2、亚里士多德理性主义的思想

3、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对世界产生的巨大影响

教学难点

1、理解并评价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观点与政治主张

2、归纳并分析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世界思想文化俄贡献

教学过程

一、古典文化的辉煌时代----历史背景

1.古希腊文化,特别是古典时期的文化,是整个欧洲文化的一个重要起源。

2.古希腊发展到古典时期,文化中心发生了转移,转移到希腊本土—雅典。

希波战争后,使雅典赢得了盟主地位,带来经济上的繁荣------物质基础。

黄金时代正值伯里克利执政时期----民主制度的顶峰-------政治环境。

雅典的学术与文化繁荣,使雅典成为全希腊人的学校-------思想基础

3、希腊哲学的顶峰:

出现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三大思想家

二、柏拉图与《理想国》

1.柏拉图的生平

1)、青年时代:

父母都是雅典名门贵族的后代,柏拉图幼年进便受到良好的教育,20岁时,师从苏格拉底研究哲学。

2)、游历生活:

麦加拉---埃及与南意大利--西西里。

说服狄奥尼修一世建立哲学家管理的理想王国失败

3)、教学生活:

40岁时他返回雅典。

在雅典,柏拉图创办自己的学园,收徒授课。

2.柏拉图的“理想国”

1)、“正义”的“理想国”

等级

阶层

美德

职能

第一等级

少数的统治者

美德是智慧

治理国家的知识,因而应拥有国家权力

第二等级

武士

美德是勇敢

对外御敌,对内保民

第三等级

劳动者

美德是自制

为整个社会提供必要的物质资料

2)、“哲学家王”的主张:

哲学家最具有智慧------出任为王;

谁想成为政治家、立法者,最好先去学习哲学。

3)、实现理想国的办法:

一是对统治者从小就开始提供严格的完善的教育,直到他们掌握哲学的知识。

二是废除统治者的私有财产与家庭,这一种集体生活,使权力和财产、家庭分离

柏拉图所设想的理想国被人们称作是最早的乌托邦。

4)柏拉图的思想的巨大影响

柏拉图的思想对世界的影响是巨大的,他的哲学著作是西方文化的奠基性文献。

在后世哲学家与神学家的著作中,几乎都可以看到柏拉图思想的影子。

三、亚里士多德

1.亚里士多德的生平:

1)、御医之后:

出生于希腊北方色雷斯的斯塔吉拉,父亲是马其顿王腓力二世之父的御医。

2)、学园精英:

在柏拉图学园学习,勤奋好学,才华横溢,被提升为学园老师

3)、王子之师:

任王子亚历山大的老师

4)、逍遥学派:

回到雅典,在吕克昂建立自己的讲坛,他经常与学生边散步边讲学,因此又被称为“逍遥学派”。

5)、落寞辞世:

亚历山大病逝,成了反马其顿打击的对象,离开了雅典,逃往外地。

一年后,亚里士多德客死他乡,享年62岁。

2.主要成就

1)、学科的分类和科学的研究方法:

他对学科门类所作的某些划分及其所提出的许多概念,一直被沿用至今。

他的研究既注重实践经验

2)、探求真理:

求知是人的本性;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

3)、探求人的本质:

亚里士多德从分析自然入手去探求人的本质。

最低等的是无生物;略高一级的是植物

再高一点的动物;更高的是人

正是理性使人与其他事物区分开来,理性成了人的本质。

由此,亚里士多德说“人是有理性的动物”。

4)、政治思想:

“人在本性上是城邦的动物”。

亚里士多德主张由中产阶级执政,这正符合他的中道原则。

3.影响后世:

他的哲学思想成为中世纪天主教神学家的重要理论来源;

他的自然观在中世纪乃至近代都备受推崇;

在政治领域里,他对正义与民主的讨论仍然是当代社会的一个重要话题。

 

专题二东西方的先哲

第1课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

一、单项选择题:

孔子是春秋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回答

1、孔子由“仁”进而提出统治者要“仁政”,这种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A、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B、抑制统治者的暴政

C、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D、奠定“非攻”主张的思想基础

2、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进步性,主要体现在

A、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B、通过教育选拔治国贤良

C、弘扬优秀民族文化D、协调社会人际关系

3、孔子说: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

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表明孔子的教学方法是

A、启发诱导B、循序渐进C、因材施教D、有教无类

4、孔子教育思想中,对推动我国古代文化教育事业贡献最大的是

A、“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       B、“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C、“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学习态度D、“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

5、孔子曾周游列国10多年,但倍受冷落、狼狈不堪,你认为造成上述情况的最重要的原因是

A、孔子地位低下,B、孔子主张维护奴隶制,不符合时代潮流

C、受其它学派打击D、其思想有较大的消极性

6、“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下列对孔子这段话理解不正确的是

A、孔子认为应该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秩序,否则人民无所适从

B、孔子认为周“礼”非常重要,是实现仁的前提。

C、孔子认为“仁”和“礼”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

D、孔子认为“礼”和刑罚相对立的

7、以下哪种观点属于孔子的主张

A.“无为而治”B.“守静”C.“忠恕”之道D.“天法道,道法自然” 

8、“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这句话的反映的 

A、政论思想B、教育思想C、伦理道德规范D、为人处事的标准

9、判断下列说法哪一句不是孔子的言论 

A、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B、“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C、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D、“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10、子曰: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葸Xi:

畏缩),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尖刻伤人)对这段话不正确的理解是

A、要用礼来加以节制,加以中和,这样才们大言行合度,符合社会规范。

B、“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但礼也要有一个度的问题

C、“不学礼,无以立”,认为礼是个人修养的落脚点。

D、反映了孔子仁的思想

二、材料解析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仲尼曰

(1):

“君于中庸

(2),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小人之中庸也(3),小人而无忌惮(4)也。

…【注释】

(1)仲尼:

即孔子,名丘,字仲尼。

(2)中庸:

即中和。

庸,“常”的意思。

(3)小人之中庸也:

应为“小人之反中庸也”。

(4)忌惮:

顾忌和畏惧。

——中庸(第2章)

材料二:

孔子的学生子贡曾经问孔子:

“子张和子夏哪一个贤一些?

”孔子回答说:

“子张过分;子夏不够。

”子贡问:

“那么是子张贤一些吗?

”孔子说:

“过犹不及。

——(《论语·先进》)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反映孔子的什么思想?

(2)、提炼孔子在为人处事方面的主要观点

(3)、孔子的中庸思想目前有无现时意义,结合事实说明。

12、阅读下列材料:

某天,鲁哀公请孔子进宫叙谈。

哀公请孔子吃桃子,边上还有一盘黍子。

孔子却恭敬地吃掉了黍子。

哀公笑道:

“夫子,侍人送上来的黍子,是用来擦桃子上的毛的,不是吃的。

孔子正色对哀公说:

“主公啊,我不是不知道。

但是,黍米是五谷尊者,是帝王用来祭祀天地及宗庙中最上等的谷物,其地位是很高的。

但桃子地位是比较低贱的,祭祀时从不用。

用尊贵的东西去擦拭低贱的东西,是君子所不为的。

今天用五谷之长的黍米去擦拭低贱的桃子,臣以为这是违背周礼的。

故我不敢那样做。

”鲁哀公听了,大加赞赏地说:

“夫子所言,真是妙极了。

请回答:

这则小故事体现了孔子什么思想?

实质是什么?

应该怎样看待?

 

三、问答题:

13、结合孔子的生平、思想和政治主张,分析他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答案

一、选择题:

1——5BACAB6——10DCCDD

二、材料题:

11、

(1)、中庸思想和因材施教思想;

(2)、孔子认为中庸就是处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能恰倒好处。

待人处世做到既温和又严厉,既威武又不猛烈。

(3)、我们提出建设和谐社会,孔子这种为人处世的态度仍有可借鉴之处,(回答只要合情合理即可)

12、体现了孔子的正名思想。

实质是恢复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

正名思想主张寄托着孔子匡正社会的理想,具有积极意义;但用正名去挽救礼崩乐坏的社会,阻止激进的社会改革,是无法实现的幻想。

三、问答题:

13、1)孔子及儒家思想对中国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渗入生活的各个方面;孔子被神圣化;

2)儒家思想传到亚洲各国,成为东方文化的主干,与西方文化并称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两种文化形态.

3)儒家文化,同样也传播到西方国家,并对法、德等国西方哲学和文化产生重要影响。

第2课古希腊的先哲 

 

一单项选择题

1、雅典之所以能够成为全希腊人的学校,主要由于()

①经济繁荣②政治民主③文化繁荣④人才辈出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2、柏垃图与孔子生活经历相同的有()

①出身于贵族家庭②都有一段游历生活③都曾收徒授课④都想间接实现政治理想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

3.他设计了理想国是后来一系列理想国中的第一个。

这种政治学说中理想国家与现实国家的对立,开创了西方政治思想史中乌托邦主义的传统。

这个人是指()

A亚里士多德B柏拉图C莫尔D圣西门

4、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里认为充当统治者就具有()

A、智慧B、勇敢C、自制D、勤劳

5.柏拉图“理想国”是奴隶主的理想,资产阶级把永保资本主义制度作为他们的理想;无产阶级则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这说明()

A在阶级社会,理想具有阶级性B他们的理想都是幻想

C每一时代的人们都有美好的愿望D理想是虚无飘渺的东西

6.柏拉图最终的培养目标是()

A武士B士农工商C哲学家D公民

7、被称为“逍遥学派”的思想家是()

A、苏格拉底B、柏拉图C、亚里士多德D、亚历山大

8、被公认为是最博学多才的科学天才的是

A、亚里士多德B、柏拉图C、苏格拉底D、腓力二世

9、下列属于亚里士多德思想的是

A、三人行,必有我师焉B、理想的统治者应是哲学家王

C、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D、知识即道德,无知即罪恶

10、亚里士多德说:

“人在本性上是城邦的动物。

”对其理解错误的是

A、人是指城邦中所有群体B、人不能单独地生活

C、城邦的利益高于一切D、人的价值在于实现城邦的利益

二、材料解析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除非哲学家成为我们这些国家的国王,或者那些我们现在称之为国王和统治者的人能够用严肃认真的态度去研究哲学,使政治权力与哲学家理智结合起来,而把那些现在只搞政治而不研究哲学或者只研究哲学而不搞政治的碌碌无为之辈排斥出去,否则,……我们的国家就永远不会得到安宁,全人类也不能免于灾难。

——《柏拉图全集》

请回答:

(1)柏拉图为何提出哲学家与国王应合二为一?

 

(2)他的哲学家王的主张与儒家的内圣外王的理论有何不同?

 

12、阅读下列材料:

亚里士多德说:

“人是有理性的动物。

亚里士多德说:

“人在本性上是城邦的动物。

请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亚里士多德对人的定义。

 

三、问答题:

13、在中西文化史上,孔子和柏拉图是东西方的文化巨人。

请结合所学的知识分析孔子和柏拉图思想的异同。

 

答案

1——5:

DBBAA6——10:

CCACA

11、

(1)柏拉图认为,只有统治者具有智慧美德,掌握了治理国家的知识,才能使国家实现正义与安宁。

而哲学家拥有各方面知识,最具有智慧,懂得正义和善,所以最有资格出任统治者。

(2)相同点:

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国家的安宁与社会有序,设计出理想君主的标准;两者的理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在历史进程中都没有完整地实现过。

不同点:

理想君主标准的侧重点不同:

柏拉图以知识层面考虑,强调理性,统治者具有智慧,会治理国家;孔子则丛道德层面出发,强调君主具有高度的道德修养,恪守伦理,遵循孝悌。

12、亚里士多德认为:

求知是人的本性;理性是人的本质,如果一个人能够自我实现人的本质,他就尽善尽美了;“人在本性上是城邦的动物”,也就是说,人不能单独生活,但他所说的人是指有公民身份的人。

13、相同之处:

1)时代背景:

两人都处在天下大乱的时代,面临相同的问题。

从各自的角度提出了“仁学”和“理念论”;2)根本目的都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3)两者都比较重视统治者的作用,并且都最终倒向人治。

不同之处:

孔子的仁最根本的标准是天下和国家的利益,面对分裂要求建立一个统一开明的贵族政体;而柏拉图只立足于雅典城邦而非整个希腊国家的统一,孔子的视野要比柏拉图的宽泛得多。

 

综合评价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关于孔子个人活动经历说法不正确的是()

A、年轻时曾做过委吏和乘田B、曾做过齐景公的顾问

C、夹谷之会受挫折D、改革碰壁周游列国

2、儒家是诸子百家中较大的学派,“儒”的最初含义是()

A、主持礼仪的人B、相礼为业的人

C、为人师表的人D、王室贵族谋士

3、孔子下列思想对当今建立和谐社会最具有意义的是()

A、贵贱有序B、“正名”思想C、内圣外王D、“忠恕”之道

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镌刻于联合国大厦大厅之中。

这是因为它()

A、是当代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B、体现了和平与发展的主题

C、是联合国的宗旨D、反对美国霸权主义

5、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不被统治者重用是因为

A.不得于长治久安,缓和社会矛盾B.不适应新兴地主阶级夺取政权的需要

C.未能及时宣传自己的学说和主张D.不关心人和社会现实

6、孟子的“性善说”与荀子的“性恶说”

A、都是对儒家思想的发展B、前者发展儒家思想,后者否定儒家思想

C、前者强调道德约束,后者强调法治约束D、都是对儒家思想的否定

7、秦朝实行"焚书坑儒",西汉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二者对儒家的态度不用,但根本着眼点都是

  A.压制知识分子B.区别对待古文化

  C.完善法律机制     D.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8、今天我们倡导"以德治国",可以从儒家传统文化中汲取

  A.贵贱有"序"的思想B."政在得民"的思想

  C."有教无类"的思想D.以农为本的思想

9、在治国思想上,孔子的"礼"和柏拉图的"正义"相同内涵是

  A.不同等级各守本分、各司其职B.让具有较高道德修养的人治理国家

  C.具有智慧的人出任统治者D.恢复古代的等级秩序

10、儒家的"内圣外王"与柏拉图的"哲学家王"两者都

A.为了实现国家的安宁与社会的有序B.主张有智慧的人治理国家

C.强调君主要有较高的道德修养D.有利于建立民主政治

11、说“古希腊是欧洲人精神家园”的是()

A、黑格尔B、伯里克利C、毕达哥拉斯D、柏拉图

12、柏拉图的“哲学家王”的实质是()

A、文人治国B、理性独裁C、正义和善D、教育立国

13、下列对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说法不正确的是()

A、有师生之谊B、对欧洲思想文化发展有深远影响

C、都古是古希腊的先哲D、都被统治者处死

14、亚里士多德关于人的本质的说法不包括()

A、人是有理性的动物B、幸福是人实现自己本质所带来的快乐

C、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D、人是城邦的动物

15、柏拉图和孔子所倡导的社会具有的共同特征是()

A道德约束B、理性制约C、等级秩序,互不越位D、反对财产私有

16、亚里士多德所倾向的民主政治应当由()

A、穷人执政B、富人执政C、中产阶级执政D、哲学家王

17、亚里士多德认为建立民主政治的原则是()

A.公民履行职责,参与政治,维护整体利益B.中道

  C.秩序,互不越位D.内圣外王

18、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不包括()

A、哲学思想成为辩证唯物主义的重来源B、自然观在近代备爱推崇

C、政治观仍是当代讨论的话题D、关于人的本质思想有利于构建军和谐社会

19、柏拉图经常称亚里士多德为小马狗(小马狗吃足了奶就会踢它的母亲),其意思是指亚里士多德()

A、敢于挑战权威B、不赞成柏拉图主张

C、忘恩负义D、求知欲强

20、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对后世的共同影响是()

A、成为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重要理论来源B、对后世哲学和神学影响深远

C、设想的国家蓝图都具一定的现实性D、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

二、材料解析题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

材料二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

材料三桀纣之失天下,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得其民有道,得其心,其于得其民矣。

——《孟子》

请回答:

(1)分别归纳三则材料的主要观点,并指出其共同之处。

 

(2)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评价上述观点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

材料二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

法制数变,不无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课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而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一。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康有为)以为生于中国,当先救中国。

欲救中国,不可不因中国人之历史习惯而利导之。

……于是乎以孔教复原为第一著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