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设计案例密度.docx
《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设计案例密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设计案例密度.docx(7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设计案例密度
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设计案例(密度)
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设计案例(密度)
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县毛庄中学 李荣祥
【教材分析】
“密度”这节课是本章的重点课。
密度是物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物理量,也是课程标准中要求的七个掌握层次的重点知识之一。
学好本节知识又是进一步学习力学知识的基础。
本节教材是在学习“质量”之后而引入的一新的物理量,它在全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既是质量知识的进一步深化,也是掌握测定物质密度的方法和解决有关密度的实际问题作了铺垫,并为更深入学习液体压强、浮力等知识作了准备;更有利于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
【设计思想】
由于本节是概念教学,物理概念的建立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避免密度把密度概念直接灌输和强加给学生,依据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和教学心理学原理,在密度概念教学过程中,应通过形象化的实验,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小组讨论的过程中自主建构密度概念,教师仅仅是学生概念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
为此,本节课采用“科学探究小组合作”教学模式。
【教学目标】(略)
【教学重点、难点、关键及突破策略】
(一)重点:
是密度概念理解。
确定依据是:
密度知识比较抽象,依据“大纲”要求,它不仅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点之一,在教材中承上启下,是进一步学习必备的基础性、前提性知识,而且它在一个生产、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
突破策略:
充分利用学生感性认识,通过实验探究,小组讨论的方法,借助“比值”定义密度概念。
(二)难点:
是利用“比值”定义密度概念,理解“密度是物质本身一种性质”。
确定依据是:
由于初二学生逻辑思维正处于发展初期,分析和处理实验数据能力较弱,利用比值法定义密度比较抽象,尽管学生经历过“应用‘比值’定义速度概念”,但把数学中“比例”应用于密度,理解“同种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一个定值的含义”仍有些困难。
突破策略:
利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过类比和知识的迁移,让学生回顾利用比值定义速度的方法来建立密度的概念。
(三)关键点:
通过组织好实验探究建立密度的概念是本节的关键点。
【教法学法】
(一)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在掌握“质量”和“质量的测量”的基础上,以实验、观察与分析为手段,让学生在讨论与总结中学习新的知识“密度”,少数部分学生能力稍低。
针对毛庄中学学生的具体情况,我因材施教,合理分组,以充分发挥每一名学生的特长,使每组以至每位同学都享有成功的喜悦。
同时可以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
(二)教法选择
根据物理课的特点,这节课主要采用的是启发和观察实验的教学方法。
并配合讲授、讨论、展示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优化,突破重点、难点。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同时学生的能手能力,分析能力也在实验的过程中不断提高。
【教学资源】
学生实验器材:
量杯、天平、细线、铁块(各11组);量杯、颜色相同的铁块、塑料块。
【教学过程】
导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点评
情景导入
目标1:
m与v的关系
科学探究
教师引导:
①教师出示颜色相同的铁块和塑料块,你有那些方法区别它们?
②我们看书本上小明和小红是如何区别它们的?
③你能猜想出M与V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吗
教师引导:
①教师引导学生排除不正确的猜想,得到m与v成正比这一猜想。
②你能设计出实验方案来证明你的猜想吗?
③教师帮助学生查找方案漏洞,完善实验方案。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收集实验证据,然后分析实验证据。
思考:
测量对象
质量
(g)
体积
(cm3)
质量/体积
(g/cm3)
铁块1
铁块2
铁块3
塑料1
塑料2
塑料3
①同种物质的不同物体,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否相同或相近?
②不同物质的物体,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否相同?
③如果换几个其它物体(如盐水、酒精等)重复上述实验,结果将怎样?
教师指导学生得出实验结论:
同种物质的不同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相同的;不同物质的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
学生积极动脑思考,比一比谁想的办法多,谁的方法好。
学生阅读课文插图的内容
[猜想与假设]
学生讨论、发言:
m=v
m与v成正比,m与v成反比。
[设计实验]
学生讨论、研究,确定实验方案。
比一比谁的方案好。
[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
学生进行实验,收集实验证据,将实验数据填在设计的表格里。
[交流与合作、分析结论]
学生结合所测实验数据交流与合作。
归纳并得出结论。
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能够区分,方案较多应给予鼓励。
设计实验对学生要求较高,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指导。
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与实验技能。
如果学生不能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归纳出结论可用思考问题的方式启发归纳,效果就很好了。
(由于实验误差影响,比值可能相近,要引导学生尊重事实)
【教学反思】
生活离不开物理,物理离不开生活。
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最终又服务于生活。
本课题我从生活实际中引出物理问题,又用物理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就在身边,感受到物理的趣味和价值,体验到物理的魅力。
在教学方式上也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来操作。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启发式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通过情境创设导入新课学习,然后由学生分组进行科学探究活动,自主地进行实验研究,师生共同运用比较法分析实验数据,通过精心设计的启发性的问题,来从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结构出发,启发学生的思维,通过探索,使学生认识到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密度定义、公式和单位的得出采用了充分调动学生思考的方法,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考探索的学习活动中完成听意义建构。
2.加强物理过程教学,渗透科学方法。
在教学设计中,特别突出了密度概念建立的过程,在分析表格中的实验数据时,不是直接计算出比值结果进行比较,而是通过一系列“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比较,然后再通过计算机来处理数据(学生不在课堂上花时间用于计算),让学生逐步认识到对同一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而对不同的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一般是不同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表示了这方面物质的特性,即密度。
在建立密度概念的过程中还注意渗透了比较的方法、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等物理学研究的方法。
3.与速度概念对比,加深对密度概念的理解。
通过对比密度与速度概念的异同点,既可加深学生对密度概念的理解,又能使学生体会到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知道它们在定义、公式、单位等方面的相似之处,为以后学习其他比值定义法定义物理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原创作品
密度教学设计八年级物理教案
南古镇南古初级中学 解忠伟 2010年8月11日10:
20
本节是本章《物质的物理属性》的第三节。
在前两节,我们分别了学习了“物质的质量”和“用天平测量物质的质量”。
物质密度的本质正是研究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
所以从“区分由不同物质组成的两个物体”开始,引入密度的概念。
此后结合量筒的使用方法,学习如何用实验来测量固体的密度。
并且认识常见物质的密度和密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本节应基于实验的基础上学习密度的知识,所以教学方法上引采用分组实验,演示实验和讲授为主,并结合适当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什么是密度,密度的国际单位以及单位间的换算。
2.掌握密度的计算公式。
3.知道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在一定条件下,同种物质的密度是一定的。
4.测量一些固体和液体的密度,了解常见物质的密度的大小。
能力目标1.培养分析概括能力
(1)在分析实验数据的基础上概括出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的质量不同,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体积不同.
(2)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概括出,不同体积的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对于不同的物质来说,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3)通过以上分析,概括出密度的定义.2.培养运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利用密度公式求解某种物质密度.3.培养实验能力 能利用量筒和天平测量小石块的密度德育目标1.通过本节教学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的问题,积极主动进行探究的良好品质.2.通过密度概念的教学,培养学生欣赏均衡美的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密度是一个应用十分广泛的物理概念,也是今后学习液体内部压强、大气压强、阿基米德原理和物体浮沉条件的必要基础.通过本节教学应使学生掌握密度的概念;会查密度表;知道水的密度.让学生掌握密度的概念是本节教学的重点.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是本节的教学难点.现行教材一般都是通过实验引入密度的概念,再介绍密度的公式和单位.因此,做好实验是本节教学的关键.[教具和学具]二块质量不同的铁块和塑料块,量筒,水,细线,天平,适量的水[课前准备]通过预习课文上的内容以及查阅资料,掌握一些密度的基础知识。
[教学过程]教学阶段与时间分配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点评一、引入新课(5分钟)自然界是由各种各样的物质组成,不同物质有不同的特性,我们正是根据物质的这些特性来区分、鉴别不同的物质。
特性指物质本身具有的,能进行相互区别、辩认的一种性质,例如颜色、气味、味道、硬度等都是物质的特性,这节课我们来学生物质的另一种特性——密度二、引入密度(15分钟)建立密度的概念
(1)实验:
用天平测出木块和石块的质量;用刻度尺和量筒、水测出木块和石块的体积。
数据如下:
质量(克)体积(厘米3)质量/体积(克/厘米3)塑料块15100.5塑料块2
∙课题:
密度
∙
∙
∙作者:
来源:
时间:
2009-3-1317:
55:
57阅读561次【大中小】
∙ 一、教材分析
1.本节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是教材的第七章第3节,也是力学的基础部分,与前几章“简单现象”相比,知识的讲述深入了一步,本节既是质量的深化和延伸,又是对物质世界认识的进一步探索,同时也为下一节“密度的应用”以及后续章节液体压强、阿基米德原理以及浮沉条件的学习奠定基础。
2.教学目标
“大纲”规定本节的知识要求是:
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水的密度。
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本节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质自身一种特性。
(2)知道密度单位、含义及写法读法,会进行不同密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3)了解常见物体的密度大小。
知道水的密度大小。
(4)初步运用密度公式进行物质密度的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实验和比较方法,认识到某中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
进一步体会比值定义法在密度概念建立过程的应用。
·情感态度目标:
用实验探究引起学生对密度知识的直觉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密度是物质本身特性的讨论,对生活中有关密度的知识或现象产生关注。
3.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
·重点:
是密度概念理解。
确定依据是:
密度知识比较抽象,依据“大纲”要求,它不仅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点之一,在教材中承上启下,是进一步学习必备的基础性、前提性知识,而且它在一个生产、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
突破策略:
充分利用学生感性认识,通过实验探究,小组讨论的方法,借助“比值”定义密度概念。
·难点:
是利用“比值”定义密度概念,理解“密度是物质本身一种性质”。
确定依据是:
由于初二学生逻辑思维正处于发展初期,分析和处理实验数据能力较弱,利用比值法定义密度比较抽象,尽管学生经历过“应用“比值”定义速度概念”,但把数学中“比例”应用于密度,理解“同种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一个定值的含义”仍有些困难。
突破策略:
利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过类比和知识的迁移,让学生回顾利用比值定义速度的方法来建立密度的概念。
关键点:
通过组织好实验探究建立密度的概念是本节的关键点。
二、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现阶段能力发展水平不平衡,形象思维能力较强,逻辑思维能力发展水平不高,学生已有“物体体积越大,质量越大”生活经验,已初步掌握了测量固体、液体质量的方法,同时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欲望比较强,乐于参与实验,但是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还有欠缺,在本课密度概念教学时,将通过实验、讨论、辨析和训练,强化学生对密度概念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
由于本节属于概念教学,学生由于日常生活的经验积累了一些与质量、体积有关的感性认识,但由于初二学生的感性认识和抽象思维能力不足,其中有些经验的形成是片面或错误的,这会干扰正确概念的形成。
因此,要教学中要注意设法排除前概念(即思维惯性)的干扰,本课主要采用“实验探究,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
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会利用比较、类比以及“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正确建立密度的概念。
四、教学模式的选择及理论依据
由于本节是概念教学,物理概念的建立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避免密度把密度概念直接灌输和强加给学生,依据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和教学心理学原理,在密度概念教学过程中,应通过形象化的实验,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小组讨论的过程中自主建构密度概念,教师仅仅是学生概念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
为此,本节课采用“科学探究小组合作”教学模式。
五、教学用具
教师演示器材:
天平,相同烧杯两个,水、煤油。
学生实验器材:
天平,刻度尺,两个体积不同的长方体铁块,2个体积不同的长方体木块,各25组。
六、教学程序设计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首先外形相同,表面镀有相同颜色的铜块和铝块,在不损坏的情况下,让学生充分讨论,思考如何辨别?
有的学生可能认为根据轻重来辨别,有的可能反驳,教师不急于否定学生的想法。
教师演示:
取体积相同的铜块和铝块,放在调节好平衡的天平上,让学生猜想天平哪端下降,问学生为什么?
再演示:
把盛有相同体积的水和煤油的烧杯放在调好平衡的天平上,猜想天平哪端下降,问学生为什么?
结合上节实验课的实验结论,让学生认识到:
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质量一般不相等。
进而提出问题:
同种物质而言,它的质量与体积之间又有什么关系?
从而导入新课课题“密度”。
2.设计实验,分组探究
为了进一步研究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请学生利用分组实验器材,进行如下实验:
(1)用提供天平称出体积不同的长方体木块(5×2×1cm3,5×2×2cm3)的体积和质量,并求出质量和体积的比值;
(2)用两个体积不同的长方体(4×2×1cm3,4×2×2cm3)小铁块重做上述实验,把得到的数据填入下表:
m/g
V/cm3
m/V/(g/cm3)
木块1
木块2
铁块1
铁块2
3.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组织学生围绕实验测得的数据进行分组讨论,看看能得出什么规律?
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得出:
木块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木块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就增大几倍,即物体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铁块也存在同样的结果。
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发现:
木块和铁块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
由于学生不容易想到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就是单位体积的质量,教师可以适时补充:
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等于物体单位体积的质量。
再利用类比和迁移的方法,引导学生回顾研究直线运动的方法,即用路程与时间比值(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来比较物体运动快慢,从而让学生真正体验和发现:
不同种类的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确实不同,这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
从而物理学上有必要引入一个物理量“密度”来表示这种特性。
4.理解概念,着重应用。
密度的公式属于本节的重点,根据实验结论,帮助学生建立密度概念,即“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要注意引导学生弄清公式的来源,会用数学形式表示密度的大小,了解各字母的代表的物理量。
通过质量单位,体积单位的回忆,让学生正确认识到密度国际单位是kg/cm3 ,并让学生知道密度其他单位g/cm3与其换算关系。
由于密度单位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复合单位,因此对单位的换算、读法、写法以及含义,可以通过水的密度来学习让学生体会清楚,从而将密度的定义具体化。
教师可以多举几个常见物质的密度,让学生练习和体会。
(如铜、铁、铝等)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密度是物质本身的特性,强化对密度概念理解,进一步组织学生讨论两个问题:
(1)一桶水和一滴水哪个密度大?
(2)将铁块压成铁饼,铁的密度变大还是变小?
通过讨论,学生要认识到密度是物质本身的特性,与质量、体积和形状无关。
为了强化密度概念的理解,结合课本例题,引导学生利用密度公式进行密度的计算。
要让学生认识到利用密度公式可以计算物质密度的大小。
可以让两个学生到黑板上板演,其他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教师要引导其他学生对黑板上板演的例题,进行评价,从而归纳密度计算要注意两个问题:
一是正确选择公式,书写格式规范;二是单位换算正确,计算结果准确。
5.自主归纳,评价小结
引导学生进行本课知识的归纳,反思和回顾本课学到了什么。
在知识归纳基础上,进行学法小结,总结出本课利用了比较、“比值”定义的方法研究物理概念。
针对本课内容进行分层次的反馈练习。
教师进行巡视,收集问题,及时点评。
七、结束新课,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1.2
八、板书设计
《密度》的教学案例设计及反思
亚桥乡第一初级中学张立旗
《密度》这节课是九年级物理人教版教材第十一章第三节的内容。
《物理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这样设置的: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探究认识:
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成正比,比值一定;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
(2)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3)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关系,引入密度概念的过程中,体会用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性(物质的本质特征)来定义密度概念的科学思维方法。
所以如何引导学生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建立和理解“密度”的概念是本节课的重点。
我在本节课堂的导入上做了如下设计,收到了颇佳的效果。
新课引入:
师:
同学们,我现在有两个一模一样的塑料瓶,他们一个盛满水,一个盛满了酒精,猜一猜,他们哪一个的质量大?
(学生经过短暂的争论,争先恐后,七觜八舌的回答)
生甲:
盛满水的瓶子质量大。
生乙:
盛满酒精的瓶子质量大。
生丙:
他们的质量相等,因为他们的体积相等。
师:
(板书学生的猜想)同学们,生丙说出了判断的理由,生甲、生乙能说说你们判断的理由吗?
(教师暂停,学生思考并有小声的讨论,继而安静,教师引导,拿出已调好的天平)让我们来检测一下,看看实际情况会怎样,谁来试一试(教师用鼓励的目光看着大家)?
生丁、戊:
两个学生把两个盛满水和酒精的塑料瓶分别放在已调好的天平的左盘和右盘,观察天平的状态是:
天平往盛满水瓶子的一端倾斜了,说明盛满水的瓶子质量大。
师:
让我们为答对的同学鼓掌。
(热烈的掌声)
师:
现在,我们知道:
相同体积的水和酒精,他们的质量是不一样的,要使天平重新平衡,我们应该怎么办?
(学生积极举手发言)
生:
倒出部分的水或加更多的酒精。
师:
这又能说明什么问题呢?
生:
相同质量的水和酒精,他们的体积是不一样的。
师:
(拿出一同样的空瓶子)如果我们把这一满瓶水分成相等的两部分,你会发现这两部分水的体积存在怎样的关系?
生:
(学生上讲台演示)水的质量若分成相等的两部分,这两部分水的体积相等。
师:
根据前面的实验,你能提出什么猜想,值得我们研究?
(学生分组讨论,用时三分钟,然后分小组回答)
师: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出学生的猜想:
(1)同种物质的质量与它的体积有什么样的关系?
(2)不同物质的质量与它的体积的比值是否相等?
……等等。
师:
现在我们就来研究上面的问题,即本节课的探究实验……(开始讲解新课)
我之所以设计这样的导入意在体现以下几点:
1、从日常生活的事例出发,贴近生活实际,提出一个研究的问题,符合物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这样使本来难以理解的密度知识,找到了一个好的切入点,即从学生知识的发生点出发,由表及里,层层深入,拉近了学生与知识的距离。
2、通过这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逐步去探索、去猜想本节课的探究主题,使学生对课堂上探究实验的实验目的更明确,思路更清晰,让学生感觉物理知识就在身边,不是遥不可及的,这样,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同时,学生的学习会更主动、更积极,更富有热情。
事实后面的课堂效果也证明了这一点。
3、通过设计探究实验去提出猜想、设计实验、验证猜想、总结规律,注重了学生掌握学习的过程和方法,这样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这也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精神。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
默认分类2010-04-1121:
24:
40阅读37评论0 字号:
大中小 订阅
探究物质的一种属性——密度
教材分析:
本节是这一章的重点,一是密度的概念、公式及应用,这是整个初中物理的重要基础知识,是后面学习浮力、液体压强的基础;二是科学探究方法的学习和掌握既是物理课程的目标,也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
设计思想:
新的课程改革对物理教育提出了新的理念,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物理教育的根本目的,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落实物理教育的基本目的,突出新的课程理念。
在教学中从学生身边的例子入手提出问题,这样的例子让学生既觉得熟悉,但又不能回答其中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创设了探究情景,为后面的探究教学奠定了基础;密度的概念没有直接给出,而是通过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大胆猜想、实验探究,经过计算、分析、比较、交流,最后得出的。
这样既让学生体验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又让学生学习了科学探究的方法,还加深了对密度概念的理解。
在第2课时,着重让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的密度知识解决我们身边的问题,使学生感受物理有用,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课题
第二章第三节探究物质的一种属性——密度(第1课时)
执教
林忠钰
教学
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通过探究实验,进一步熟悉天平的构造、正确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学会用刻度尺、量筒和天平测定液体和固体的体积与质量。
通过探究实验,归纳出物体的质量、体积和密度三个物理量之间的数学关系,理解物质的属性之一——密度。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通过实验探究,初步理解物理中研究问题常用的求比值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培养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物理现象,敢于大胆提问,乐于主动探究日常现象中的物理道理的科学精神
重点
实验探究
难点
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
教具
演示
天平砝码,木块2个,石块2个,量筒,水,肥皂1个,泡沫1个,煤油
学生
天平砝码,木块2个,石块2个,量筒,水,烧杯2个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提出问题
演示实验:
1、 用纸包着一块肥皂和一块泡沫的长、宽、厚度一样,也就是体积一样,但是,用手掂一掂,肥皂的质量要比泡沫的质量大得多。
2、 同样的两个烧杯分别装有体积不同的水和煤油,放在天平上却能平衡,说明它们的质量却又是相同的。
进一步提问:
1、 为什么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它们的质量不相同?
2、 为什么体积不同的不同物质,它们的质量却又相同?
你在生活中见过类似的现象吗?
学生动手参与、观察思考并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