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改善中老年人脊柱稳定性的实验研究.docx
《太极拳改善中老年人脊柱稳定性的实验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太极拳改善中老年人脊柱稳定性的实验研究.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太极拳改善中老年人脊柱稳定性的实验研究
太极拳改善中老年人脊柱稳定性的实验研究
摘要:
文章选取50名无规律性运动的中老年人作为受试者,根据年龄、性别、体重随机分成实验组25名(太极拳组)和对照组25名(空白组)。
采用美国生产的BiodexII型多关节等速测试仪器,在实验前和实验后分别对受试者脊柱两侧的肌肉力量进行测试。
结果发现:
实验组在6个月的陈氏太极拳锻炼后,脊柱两侧肌肉力量均比实验前有所增强,且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与对照组比较也呈显著性差异。
研究结果说明长期坚持陈氏太极拳练习可以增强腰背部肌肉力量,延缓萎缩,增强脊柱稳定性,提高中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
陈氏太极拳肌肉力量脊柱中老年人
中图分类号:
G8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6―1839(2016)04―0055―04
脊柱是人体躯干的中轴和支柱,是所有活动的控制中心,不仅具有支撑负重的功能,而且也是保护脊髓最重要的支干。
其正常弯曲可使身体总重心稍向后移,移至人体中轴的垂线上,有利于维持身体平衡、人体直立和行走。
1985PopeM?
H首次提出脊柱稳定性(spineestability)的概念,1992年Panjabi在Pope提出的“脊柱稳定性”基础上提出了“核心稳定性(corestability)”的概念,他认为核心稳定是一种“保持脊柱中性区域在一定生理范围内避免不稳定的能力”。
[1][2]在对脊柱疾病的治疗康复方面,临床医学、康复医学以及运动医学都提倡运用功能体育来增进脊柱系统的稳定性,具有非损伤、科学性、针对性、有效性的特点。
欧洲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管理指导方针推荐运动疗法为脊柱疾病康复手段的首选[3]。
陈氏太极拳外在表现为螺旋式弧形运动,内则以缠丝劲融汇贯通于各个动作之中,在意念的引导之下是全身肌肉“一动而无有不动”,还要“上欲动而下自随之,下欲动而上自领之;上下动而中部应之,中部动而上下和之;夫而后百骸筋节自相贯通,上下表里不离联络,四肢百骸总归于一气矣”[4]。
实际上就要求行功时应以脊柱为中心不断旋腰转膀、旋腰转髋带动旋膀转腕和旋腿转足。
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要求“中正”、“上下一条线”,加强了各脊椎关节“中正”的空间位置以及关节间的牢固性和稳定性,纠正脊柱的力学失衡以及椎体的偏歪,使之都处于正常的生理范围内,为关节的归复提供了良好的外部平衡环境。
实证研究与理论研究均显示太极拳运动对脊柱系统的稳定与健康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5]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焦作市无规律性运动的中老年人50名,要求受试者无平衡性功能障碍、骨折史、眩晕等情况。
按照性别、年龄、体重随机分成两组,其中实验组(陈氏太极拳组)男12例、女13例;对照组(空白组)男10例,女15例;具体情况见表1
1.2研究方法
1?
q2?
q1实验法
实验组练习陈氏太极拳三十九式,每周三次晨练每次60分钟,持续6个月。
其中第1个月为学习陈式太极拳基本手型、步型及太极拳中基本的桩功;第2~3个月学习陈氏太极拳1~39式,第4~6个月在能够单独完成动作的基础上,将动作尽量的规范化、标准化并反复进行练习。
每次课前15分钟为准备活动部分,主要起到热身的效果,以免受伤,中间40分钟进行教学讲解,最后5分钟进行整理放松。
测试指标主要有:
受试者在60°/s和180°/s的状态下躯干屈肌和伸肌的峰力矩(PT)、相对峰力矩(PT/BW)以及肌肉屈伸力矩的比值(F/E)。
1?
q2?
q2数理统计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1?
q0软件包进行处理,对数据分别进行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和配对样本T检验,均以平均值±标准差(X±SD)表示,0?
q05作为差异显著性标准。
2研究结果
由表1可知,实验组(陈氏太极拳组)和对照组在实验前受试者的身体基本情况没有显著性差异,也就是说实验前两组受试者最初的身体状况基本相同。
2.1实验前两组在不同速度下躯干各指标等速肌力测试结果
实验前两组躯干肌屈肌(见表2)和伸肌(见表3)的测试指标在60°/s和180°/s两种速度下的测试结果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
q05)。
如表4所示,经过6个月的陈氏太极拳训练,实验组躯干屈肌的峰力矩和相对峰力矩都有显著性变化(P0?
q05),且有下降趋势。
2.3两组实验前后躯干伸肌测试指标结果分析
如表6所示,经过6个月的陈氏太极拳训练,实验组躯干伸肌的峰力矩和相对峰力矩都有较明显改善,但没有显著性差异(P>0?
q05)。
表7是对照组实验前后躯干伸肌的测试指标结果分析,均没有显著性变化(P>0?
q05),且有下降趋势。
2.4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躯干屈肌测试指标结果分析
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实验后将躯干屈肌和伸肌的测试指标进行分析,发现实验后陈氏太极拳组屈肌的峰力矩和相对峰力矩均比对照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 2.5实验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躯干屈伸肌力矩比的比较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实验前躯干屈伸肌力矩比的测试结果进行分析,测试速度是60°/s,肌肉收缩方式是向心收缩,测试结果显示两组没有显著性差异(P>0?
q05)。
(见表10)
采用配对T检验对实验前后实验组躯干屈伸肌群力矩比值进行统计分析。
经过6个月的陈氏太极拳练习,实验组实验前后躯干屈伸肌力矩比有显著性差异(P<0?
q05)。
躯干屈伸肌力矩比明显降低。
(见表11)
采用配对T检验对实验前后对照组躯干屈伸肌群力矩比值进行统计分析。
对照组实验前后躯干屈伸肌力矩比没有显著性差异(P>0?
q05)。
(见表12)
3分析与讨论
躯干稳定系统主要受被动稳定系统、主动稳定系统和神经控制系统的影响[6]。
被动稳定系统在躯干活动中起着支撑和应力感应作用,并将应力的变化及时反馈至神经控制系统,神经控制系统对外来信号做出反应,通过主动稳定系统达到稳定躯干的目的。
主动稳定系统则是通过核心肌群的收缩来维系躯干的稳定性,其中任何一方的受损均会影响核心稳定性。
研究表明,等速向心收缩肌力测试可以用于躯干稳定性的评价。
躯干肌等速测试指标中屈伸肌力矩比反映了躯干屈伸肌群之间的肌力平衡情况,是评定肌力平衡及腰椎生物力学稳定的重要指标。
[7]目前对躯干稳定性的研究主要涉及康复领域,针对不同的患者采用的治疗手段也有所侧重。
运动治疗是康复治疗的重要手段。
何建伟等[8]认为长期坚持太极拳练习,可以有效保持身体中正、安舒。
太极拳技法提倡“尾闾中正、收裆敛臀”,这种状态下身体稳定性大幅提高,脊柱、骨盆等部位的局部稳定性也有所改善,由此证明通过太极拳练习直接影响并提高了人体的核心稳定性。
吴剑[9]认为太极拳练习的过程不仅提高了腰部等核心部位的力量及功能,还能改善核心部位与其它部位的协调。
由于练习过程中支撑腿常处于半屈状态,使肢体的平衡性能得到明显的加强,同时规律的移动与步伐以及进退步都使肌肉力量得到很好的发展。
太极拳中以陈氏太极拳为典型性代表,要求“立身须中正不偏”,针对“不正不通、不通则痛”的治疗手段来保持脊柱的平衡。
太极拳“形”的中正对于脊柱力学失衡和偏歪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其“形中正”的基础上,加强脊椎关节中正的空间位置和关节间的牢固性与稳定性。
姜南在《太极拳运动对脊柱健康影响的探讨》一文中指出:
太极拳运动是人体主动运用最符合脊柱健康原理的运动来增强脊柱的稳定性。
因此,太极拳对于身体中轴“对拉拔长”的作用能够维持脊柱系统稳定因子如肌肉、韧带、筋膜、椎体、关节、椎间盘正常的组织结构和功能,维系脊柱系统的动态稳定状态[5]。
躯干肌肉功能评定是躯干稳定性评价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本研究进行陈式太极拳锻炼之前,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躯干屈肌和伸肌的峰力矩、相对峰力矩以及屈伸肌力矩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两组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
经过6个月的陈式太极拳锻炼,陈氏太极拳组屈肌的峰力矩和相对峰力矩均较实验前呈显著性差异(P<0?
q05)和非常显著性差异(P<0?
q01),陈式太极拳组实验前后伸肌有所改善但没有显著性差异;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屈肌的峰力矩和相对峰力矩均呈非常显著性差异(P<0?
q01),伸肌呈显著性差异(P<0?
q05);陈氏太极拳组实验前后屈伸肌力矩比呈显著性差异(P<0?
q05)。
说明陈式太极拳锻炼不仅可以提高躯干屈伸肌的肌力,还能够降低屈伸肌力矩比,增强脊柱的稳定性。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1)陈氏太极拳组实验前后屈肌的峰力矩和相对峰力矩均呈显著性差异(P<0?
q05)和非常显著性差异(P<0?
q01)。
(2)陈式太极拳组实验前后伸肌功能有所增强但没有显著性差异。
(3)陈氏太极拳组与对照组相比屈肌的峰力矩和相对峰力矩均呈非常显著性差异(P<0?
q01),伸肌呈显著性差异(P<0?
q05)。
(4)陈氏太极拳组实验前后屈伸肌力矩比呈显著性差异(P<0?
q05)。
说明陈式太极拳锻炼不仅可以提高躯干屈伸肌的肌力,还能够降低屈伸肌力矩比,增强脊柱的稳定性。
4.2建议
(1)在之后的研究中可进一步扩大研究的样本量。
(2)进一步加强针对脊柱稳定性的运动处方研究,在针对不同的脊柱疾病所采用的针对性动作、运动强度、运动量方面尚需进一步明确。
(3)如何将太极拳锻炼与现有的医学治疗方案相结合,为今后脊柱稳定性训练提供实践和理论共进的客观依据。
参考文献:
[1]PopeMH,PanjabiMP.Biomechanicaldefinitionsofspinalinstability.Spine,1985(10):
255-258.
[2]PanjabiMM.Thestabilizingsystemofthespine.PartI.function,dysfunction,adaptation,andenhancement.JSpinalDisord,1992(4):
383-389.
[3]AiraksinenO,BroxJI,CedraschiC,etal.Europeanguidelinesforthemanagementofchronicnonspecificlowbackpain[J].EurSpine,2006(15):
S192-300. [4]陈鑫.太极拳全书[M].北京:
人民体育出版社,1995.[5]姜南.太极拳运动对脊柱健康影响的探讨[J].山东体育科技,2014(4).
[6]PanjabiMM.Thestabilizingsystemofthespine.PartⅠ.Function,dysfunction,adaptationandenhancement[J].SpinalDisord1992(4):
383-389.
[7]陈晶.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艺术体操运动员动态平衡及躯干肌力的影响[D].北京:
北京体育大学,2008(5).
[8]何建伟,赵广高.核心力量训练治疗运动员腰肌劳损的可行性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4):
403-404.
[9]吴剑.太极拳养生原理初探[J].搏击?
武术科学,2008(5):
51-52.
AnExperimentalStudyontheImprovementoftheSpinalStabilityoftheElderlywithTaiChi
TianXiaopei1FanFaxiang2YuYuhua1
(1.PhysicalEducatio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