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K12届高考历史通史版练习第六部分 专题十四 第2课时 能力提升 Word版含.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384511 上传时间:2023-08-1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71.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配套K12届高考历史通史版练习第六部分 专题十四 第2课时 能力提升 Word版含.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配套K12届高考历史通史版练习第六部分 专题十四 第2课时 能力提升 Word版含.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配套K12届高考历史通史版练习第六部分 专题十四 第2课时 能力提升 Word版含.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配套K12届高考历史通史版练习第六部分 专题十四 第2课时 能力提升 Word版含.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配套K12届高考历史通史版练习第六部分 专题十四 第2课时 能力提升 Word版含.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配套K12届高考历史通史版练习第六部分 专题十四 第2课时 能力提升 Word版含.docx

《配套K12届高考历史通史版练习第六部分 专题十四 第2课时 能力提升 Word版含.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配套K12届高考历史通史版练习第六部分 专题十四 第2课时 能力提升 Word版含.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配套K12届高考历史通史版练习第六部分 专题十四 第2课时 能力提升 Word版含.docx

配套K12届高考历史通史版练习第六部分专题十四第2课时能力提升Word版含

1.(2018·安徽六校联考)据统计,美国建筑工业的产值从1919年的120多亿美元增长到1928年的近175亿美元。

同时,生产资料生产部门的产量从1919年到1929年增加了64%。

其部分原因是(  )

A.制定实行《工业复兴法》

B.分期付款和银行贷款广泛应用

C.美国政府放弃金本位制

D.资本主义世界贸易自由化的实现

解析:

选B。

从1919到1929年美国并没有在生产力上发生大的飞跃,而建筑行业和生产资料的增长主要依靠分期付款和银行贷款来实现,造成了大量的泡沫,是经济危机发生的重要原因,故选B项。

2.(2018·吉林模拟)1930年12月,胡佛总统说:

“经济萧条不可能因立法或政府的声明而恢复。

经济创伤必须要依靠经济肌体本身细胞即生产者和消费者自己的活动治愈。

合作行动将加快恢复的进程,萧条的破坏会减轻。

……政府最大的贡献在于鼓励社会中的这种自愿合作。

”材料说明胡佛总统对经济危机的认识是(  )

A.合作共赢是摆脱经济危机的根本途径

B.通过经济系统自我恢复的途径走出经济萧条

C.政府应该积极地参与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生活

D.坚决反对罗斯福新政的政治经济措施

解析:

选B。

“经济创伤必须要依靠经济肌体本身细胞即生产者和消费者自己的活动治愈”说明主张通过经济系统自我恢复的途径走出经济萧条,故选B项。

材料没有体现“合作共赢”,A项错误;“政府应该积极地参与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不符合材料“政府最大的贡献在于鼓励社会中的这种自愿合作”,C项错误;罗斯福新政是在1933年实施的,与题干时间不符,D项错误。

3.(2018·江南十校联考)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也是诚信经济。

罗斯福新政注重社会诚信机制建设,下列措施中最能体现这一点的是(  )

A.整顿银行,建立联邦储蓄保险公司

B.放弃金本位制,实行美元贬值

C.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整顿工业

D.颁布《全国劳工关系法》,提高工人地位

解析:

选A。

整顿银行,恢复银行正常的信贷活动,通过建立联邦储蓄保险公司,防止银行倒闭,恢复银行的诚信,重建人们对银行的信心,故选A项。

放弃金本位制,实行美元贬值的货币政策,目的在于推动企业的恢复和出口贸易的增长,但不利于国际间的合作与信任和国际关系的缓和,B项错误;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目的在于整顿工业,防止盲目扩张,力图消除生产过剩,C项错误;颁布《全国劳工关系法》目的在于提高工人地位,缓和社会矛盾,避免走上法西斯道路,D项错误。

4.(2018·烟台期中)“我们不仅要使失业者的肉体免受饥寒,而且要维护他们的自尊心、自力更生的意志和他们的勇气决心”。

为此,罗斯福(  )

A.恢复银行信用     B.实施以工代赈

C.推进劳资谈判D.调整农业生产

解析:

选B。

以工代赈是给工人提供工作机会以代替直接救济,可以达到材料中的意图,故选B项。

A、C、D项均与材料内容不符,故错误。

5.(2018·晋冀豫联考)有资料表明,罗斯福就任总统的头一年,失业率是25%。

到1937年时,失业率已稳步下降到15%左右。

这反映出罗斯福新政(  )

A.以解决就业为主要目的

B.推动了经济的有效恢复

C.巩固了美国的经济地位

D.告别了“自由放任”政策

解析:

选B。

失业率的降低表明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故选B项。

罗斯福新政的主要目的是恢复经济发展,不是解决就业,A项错误;失业率的降低不能表明罗斯福新政巩固了美国的经济地位,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D项错误。

6.(2018·怀化期中)钱乘旦的《世界现代化历程》对美国的创新进行了评说,它建立了这样一个政府,它分权但不分裂,制衡却不抗衡……20世纪20年代末,为了拯救市场,唯一的办法居然是“中止市场”!

但“中止市场”又不是“消灭市场”,需要的是一种能够“控制”市场的权力,而执行这种权力的恰恰是国家!

材料中“美国的创新”在经济上体现为(  )

A.允许国有制和私有制并存

B.首创了福利国家制度

C.政府对经济领域加强干预

D.实行了计划经济模式

解析:

选C。

据材料“需要的是一种能够‘控制’市场的权力,而执行这种权力的恰恰是国家”可知是加强政府对国家经济的干预,故选C项。

允许国有制和私有制并存并不是美国的创新,A项错误;材料未提及福利国家制度,B项错误;美国未实行计划经济模式,只是借鉴了苏联的计划经济,D项错误。

7.(2018·济南模拟)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世界经济跌宕起伏。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华商、日商纱厂资本分配及变化表(单位:

国币万元)

年份

华商

日商

实数

比重

实数

比重

1921

9482.2

75.9

1967.1

15.2

1931

15251.9

56.7

10851.1

40.3

1936

17294.6

44.2

19615.1

50.1

——丁昶贤《中国近代机器棉纺织工业设备、资本、产值的统计和估量》

材料二 1919-1933年美国农业经济各项指数表

——福克纳《美国经济史》(下册)商务印书馆1989版

材料三 所谓国家干预经济,一般说来,是指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利用国家权力,对一国经济的发展速度和趋向,施以直接或间接的控制及影响。

其表现方式可有多种类型,可以采取经济的手段,也可以采取行政的手段,甚至外交、军事等政治方面的措施以达到事先预定的目的。

——朱荫贵《国家干预经济与中日近代化》

(1)根据材料一,指出20世纪二三十年代华商、日商发展变化的趋势。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农业经济发展变化的趋势及其成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三国在20世纪30年代“干预经济”的结局。

解析

(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数据变化可得出变化趋势;第二小问,结合1921-1936年期间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相关时代背景分析即可。

(2)第一小问,观察材料二图表信息根据1921-1929年美国农业工人工资与农产品价格呈平稳状态分析其20年代发展趋势,根据1929-1932年农业工人工资和农产品急剧下降分析其30年代发展趋势;第二小问,结合材料中农业财产税日益增高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以及二三十年代美国的时代背景分析即可。

(3)中国方面结合所学知识从国民政府时期的民族工业状况作答即可;日本方面结合所学知识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对日本的影响作答即可;美国方面结合罗斯福新政的历史意义作答即可。

答案

(1)趋势:

华商发展缓慢,比重下降;日商资本迅速增长,比重提高。

(答“中日都发展,但日本的增长速度比中国快”也可得分)

原因:

华商:

一战结束后,外国资本卷土重来,民族工业受到挤压;南京国民政府采取一系列发展经济措施。

日商:

日本加紧对华侵略(答“九一八事变、华北事变”等亦可),在华势力不断扩张。

(2)趋势:

由二十年代的平稳发展到三十年代的发展出现下滑。

(如果答“二十年代发展比较平稳,三十年代发展出现下滑”也可得分)

成因:

二十年代,美国经济极度繁荣;但由于农产税不断增加,农产品价格相对较低,农业工人收入不高,消费不足,最终导致农业经济危机爆发。

(3)中国:

民族工业发展;官僚资本产生、形成。

日本:

建立法西斯专政,成为亚洲战争策源地。

美国:

摆脱了经济危机,开创了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建议用时:

45分钟)

一、选择题

1.(2018·茂名五校联考)下图反映的美国经济指标最有可能是(  )

A.通货膨胀率     B.失业率

C.财政赤字率D.银行存款利率

解析:

选B。

据材料数据可以看出美国经济指标最高是1929到1933年,可知是受经济危机的影响,失业人数激增,故选B项。

美国通货膨胀是在20世纪70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A项错误;“财政赤字率”是财政出现入不敷出的局面,这与1929到1933年的美国不符,C项错误;经济危机爆发,银行倒闭,D项错误。

2.(2018·江西重点中学盟校联考)面对1929—1933年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美国的胡佛和罗斯福总统都采取了反危机的措施,但是切入点不一样,导致结果大相径庭。

胡佛总统反危机措施的切入点是(  )

A.整顿财政金融体系B.改善社会福利待遇

C.挽救大公司大企业D.提高关税,限制进口

解析:

选C。

“整顿财政金融”是罗斯福新政的措施,故A项错误;“改善社会福利待遇”也是罗斯福新政的措施,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胡佛认为只要大公司大企业得到繁荣,千百万失业劳动群众最终会得到好处,所以,危机期间,胡佛政府的反危机措施都是以辅助大企业为目标,故C项正确;“提高关税,限制进口”是罗斯福新政的措施,故D项错误。

3.(2018·洛阳统考)1932年,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南非等英联邦国家在帝国经济会议上制定了“帝国特惠制”,其主要内容是:

对成员国间的进口商品,相互降低税率或免税;对成员国以外的进口商品,则征收高额关税。

这一做法(  )

A.加剧了成员国间的贸易摩擦

B.旨在维护英国的经济地位

C.反映了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

D.放松英国对殖民地的控制

解析:

选B。

根据材料“英联邦国家在帝国经济会议上制定了‘帝国特惠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旨在维护英国的经济地位,故选B项。

4.(2018·淄博模拟)胡佛反危机措施的核心是倡导地方和民间团体推行“资源联合政策”,为此,他批准了“邻居互助计划”,通过法令倡导轮流工作法,前者要求就业者或半就业者帮助四邻中的生活困难者,后来强迫公务员每年实行为时1个月的无薪休假,以扩大就业面。

这表明胡佛(  )

A.拒绝采取有效措施缓解经济危机

B.依然实行自由放任经济政策

C.把国家干预与自由放任结合起来

D.对国家经济进行了有限干预

解析:

选D。

根据材料看出政府当时着手干预经济,但是核心倡导地方和民间团体推行“资源联合政策”说明国家对经济的有限干预,故选D项。

根据材料看出,胡佛显然已经采取措施,缓解经济危机,A项错误;材料中“强迫公务员每年实行为时1个月的无薪休假,以扩大就业面”,是国家干预经济的一种体现,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与自由放任无关,C项错误。

5.(2018·郑州模拟)1931年9、10月间,各国央行大量抛售美元资产,囤积黄金,出现了海外挤兑风潮,纽约联邦储备银行将再贴现率提高到3.5%,虽然阻止了黄金外流,却加大了美国银行的倒闭风险,仅10月份就有522家商业银行关门。

各国银行的行为最终促使美国(  )

A.恢复银行信用B.主动货币贬值

C.放弃金本位制D.扩权美国央行

解析:

选C。

20世纪30年代,各国央行大量抛售美元资产,囤积黄金,最终导致美国放弃金本位制,故选C项。

恢复银行信用是罗斯福新政的内容,A项错误;美国主动货币贬值发生在罗斯福新政时期,B项错误;美国在罗斯福新政时扩权央行,D项错误。

6.(2018·清远期末)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期间,美国政府部分税收比例发生较大变化,如个人所得税从38%下降到22%,企业所得税从43%下降到25%,而消费税却从19%上升到53%,下列对变化出现原因的解释正确的是(  )

A.个人所得税下降是因为想减轻资本家的负担,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B.企业所得税下降原因是要减少企业成本,复兴工业生产

C.提高消费税目的是要刺激社会消费,扩大国内市场

D.税收额度调整的目的是要加强国家干预,增加财政收入

解析:

选B。

企业所得税下降可以减少企业成本,复兴工业生产,故选B项。

个人所得税下降可以提高民众的收入刺激消费,扩大国内市场,A项错误;消费税剧增增加了民众负担抑制了购买力,使国内市场狭窄,故C项错误;此题主要问的是税额变化的原因,而不是主要目的,D项错误。

7.(2018·黄石调研)罗斯福新政期间,政府先后成立了民政工程署、工程兴办署、公共工程署、全国青年总署等机构,通过这些机构耗资上百亿美元雇佣了至少600万从业人口,将他们投入到3万个以上的工程中。

由此可知(  )

A.罗斯福新政具有社会主义色彩

B.社会环境得到改善,利于国家长远发展

C.资本家的自由生产受到限制

D.美国以总统为中心的现代总统制建立

解析:

选B。

罗斯福新政期间,通过以工代赈,修建了许多公共工程改善了社会环境,有利于国家长远发展,故选B项。

罗斯福新政没有从根本上触动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没有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A项错误;资本家的自由生产受到限制,与材料中以工代赈,修建公共工程不符,C项错误;美国1787年宪法标志着以总统为中心的现代总统制建立,D项错误。

8.(2018·湖南长郡中学月考)1936年的选举被称为美国历史上少有的一次“关键性”选举,选举中投票的格局发生了深刻和持久的变化,“少数民族、城市居民、天主教徒、小企业主、农民、黑人与新政民主党,打成一片”。

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新政通过国家干预提高了政府威权

B.工会法促进了劳工阶层选民的参政意识

C.新政整合了美国社会政治力量

D.新政促进了南部地区选民的政治转向

解析:

选C。

据材料“1936年的选举”“少数民族、城市居民、天主教徒、小企业主、农民、黑人与新政民主党,打成一片”可知罗斯福新政整合了美国社会政治力量,故C项正确。

9.(2018·德阳二诊)针对联邦法院在1935-1936年间判决《全国工业复兴法》等法令违宪,罗斯福总统提出了司法改革法案。

虽然改革法案最终夭折,但却迫使最高法院转变了态度,随后几年罗斯福新任命了5位最高法官。

这反映了当时美国(  )

A.行政权力的膨胀B.司法部门的僵化

C.制衡机制的失灵D.新政改革的缓慢

解析:

选A。

根据材料“虽然改革法案最终夭折,但却迫使最高法院转变了态度,随后几年罗斯福新任命了5位最高法官”可知行政权力出现膨胀,故A项正确。

10.(2018·菏泽模拟)新政期间,罗斯福取消民用工程局临时救济性的做法,而实施“以工代赈”的公共工程计划。

该政策实施的深远影响是(  )

A.实现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B.缓和社会矛盾

C.激发失业者自力更生的精神

D.缓解失业压力

解析:

选C。

“以工代赈”并不是实现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故A项错误;无论是临时性救济和“以工代赈”,都有利于社会矛盾的缓和,但并没有体现“深远影响”方面,故B项错误;相比临时性的救济,“以工代赈”的救济是为失业者提供了一份真正意义上的工作和自食其力的机会,从而有利于激发失业者自力更生精神和社会稳定,故C项正确;缓解失业压力只是一时而非长久的深远影响,故D项错误。

11.(2018·安阳调研)下图为1932-1942年美国失业人数变化情况示意图(源自美国历史学家阿兰·布林克利等著的《美国历史上的调查》)。

由此可以推知,这一时期美国(  )

A.社会危机得到解决B.政府疏于救济工作

C.工人政治地位提高D.新政取得较好效果

解析:

选D。

失业人数的逐步减少说明罗斯福新政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故选D。

材料反映的是失业人数的变化,并不能全面说明社会危机的解决,A项错误;罗斯福积极推行社会救济,B项错误;材料中并未说明工人政治地位,C项错误。

12.(2018·长沙期末)据统计,罗斯福每天收到群众来信少则5000多封,多则8000多封。

胡佛仅用1名秘书来回答信件,而罗斯福政府则用50名。

对此解读最合理的是(  )

A.群众热烈欢迎罗斯福新政

B.胡佛关心群众切身利益

C.胡佛无更多精力处理群众来信

D.罗斯福致力于加强政府的职能

解析:

选D。

罗斯福这样做无非是突出政府的做事能力,达到强化政府职能的目的,故选D。

材料“胡佛仅用1名秘书来回答信件,而罗斯福政府则用50名”没有突出群众的支持,只是反映两任政府的不同态度,A项错误;胡佛仅用1名秘书来回复,无法显示他对群众利益的关心,B项错误;胡佛的做法与他自己本身是否有精力没有直接联系,C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2018·毕节模拟)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美国)国会的政策是:

要清除妨害州际贸易和国外贸易自由流通、势将减少州际贸易和国外贸易额的障碍;要在适当的政府制裁和监督下,引导和维护劳资双方的联合行动;要淘汰不公平的竞争惯例;要使各产业的现有生产能力得到最充分的利用;要取消不适当的生产限制;要减少失业和救济失业;要改进劳动标准,并要在其他方面复兴产业和保存自然资源。

——选自《世界通史资料选辑》现代部分第二分册

材料二 研究罗斯福新政的著作

20世纪中期以前的部分书目

21世纪初的部分书目

塔格韦尔的《为民主而战》;伊克斯的《新民主》;华莱士的《新边疆》;埃诺迪的《罗斯福革命》;戴格勒的《超越我们的过去》;比尔德与史密斯合著的《未来的到来》;珀金斯的《富兰克林·罗斯福的新时代》;戈斯奈尔的《竞选者的冠军:

罗斯福》;麦克唐纳的《复兴的威胁》;托马斯的《法西斯主义,还是社会主义》等。

——摘自胡国成《罗斯福新政研究状况简介》

托马斯·迪洛伦佐的《资本主义如何救了美国》;阿米蒂·什莱斯的《被遗忘的人:

大萧条的新历史》(简介:

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年代。

罗斯福新政带领美国渡过难关——这是我们熟知的历史。

但那些“被遗忘的人”、那些新政下的牺牲者,他们的故事、诉说的,全然不是这么回事);H·W·布兰茨的《本阶级的叛徒》;伯顿·佛尔森的《新政还是苛政:

罗斯福的经济遗产如何伤害了美国》;伯顿·W·小福尔索姆《罗斯福新政的谎言》等。

——摘自凤凰网《美国涌动经济政策反

思潮,“衰落”情绪笼罩美国》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罗斯福新政中“新”的表现。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对罗斯福新政评价的主要变化及其出现变化的原因。

解析

(1)从新的理论和政策、新的特点、新的起点、新的模式等方面回答。

(2)第一小问,根据书名中“新民主”“超越”“未来”等词可知20世纪中期以前对新政的正面评价居多,根据“谎言”“叛徒”“苛政”等词可知21世纪初对新政的负面评价居多;第二小问结合“20世纪中期以前”和“21世纪初”的时代特点、新政的积极和消极影响等方面来分析。

答案

(1)表现:

新的理论和政策:

罗斯福新政与凯恩斯主义基本一致;新的特点:

力图保持资本主义的自由企业制度,政府对经济进行全面干预,同时采取有利于工人和小生产者的措施,以缓和国内阶级矛盾;新的起点:

新政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把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推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新的模式:

开创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二战后被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借鉴,促使资本主义发展出现新变化。

(2)变化:

在20世纪中期以前,对新政的评价是肯定积极作用占主流;21世纪初对新政的负面评价占主流。

原因:

20世纪中期以前:

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破坏巨大,人民希望尽快摆脱困境,对新政寄予深切希望;新政通过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来缓解和摆脱经济危机,推动经济发展;巩固资本主义民主制度,遏制法西斯势力;开创国家全面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对战后美国政府的社会经济改革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改革产生深远影响。

21世纪初:

新政未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新政的历史负面影响暴露,认为新政开创了行政干预立法的恶劣先例;认为《农业调整法》将负担转嫁给消费者和低收入的农业工人,使农民的生产独立性大为下降;《工业复兴法》减少竞争、抑制了生产,大垄断集团瓜分市场,进一步加强对工业的控制;工会权力的扩大产生了工人贵族,他们以牺牲工人利益为代价获取高收入;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使人们对以往新政的评价产生怀疑和否定情绪;学者希望借鉴历史经验教训,为政府解决现实问题提供依据;多元史观的影响。

14.(2018·宣城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经济理论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产生之后,又对社会经济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但是,若运用不恰当,反而会起阻碍作用。

结合材料和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经济理论与经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

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解析根据材料,由“经济理论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得出经济理论来自于社会实践,由“又对社会经济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得出肯定了经济理论的积极意义;由“但是,若运用不恰当,反而会起阻碍作用”得出运用不当必然会遭到经济规律的无情惩罚。

我们就已学习到的经济理论:

凯恩斯主义、自由放任、重商主义等为例进行论述。

例:

凯恩斯主义即国家干预经济思想是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时产生的,在这一经济理论的推动下资本主义国家度过经济危机,迎来“黄金时代”,但是国家过度干预,导致了1973年的新经济危机——经济“滞胀”,因而国家再度调整,减少干预。

答案示例

观点:

经济理论来自于社会实践,对经济实践有指导意义,或违背经济学常识的经济实践,必然会遭到经济规律的无情惩罚。

论述:

从重商主义、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等经济理论出现的时代背景、实施情况以及对经济实践的影响加以论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