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六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382785 上传时间:2023-08-14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9.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六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北师大六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北师大六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北师大六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北师大六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师大六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教案.docx

《北师大六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六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教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师大六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教案.docx

北师大六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教案

第三单元

长江之歌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通过理解诗歌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诗歌语言,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时间 35分钟×2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写生字,了解文章内容。

  二、教学过程(10分钟)

  1、检查预习,导入新课、激趣。

   

(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赞美长江的诗歌。

(板书:

长江之歌)

   

(2)出示挂图,指出长江的位置和所流经的地方,请生说说:

你对长江了解多少呢?

   (3)师总结: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全长6300千米,注入东海。

与黄河一起,被称为“母亲河”。

  2、初读指导(15分钟)

   

(1)学生自学生字词

    ①自由朗读文章,画出不理解的词。

    ②描红生字,师巡视指导,注意生书写姿势。

    ③生自由交流不理解的字词(可查字典)

   

(2)检查自学效果

    ①出示生词,指名逐词读,评议、正音。

    ②请生说说生词的意思。

   (3)学生轻声试读文章。

   (4)逐节指名读文章,师相机指导,是生评议。

   (5)四人小组自由读文章,讨论:

那些地方读懂了?

交流(师生共用)。

   3、指导写字(5分钟)

   

(1)出示生字,指导写字,教师范写

   

(2)学生练习写字,教师巡视指导。

  4、检测(5分钟)

    完成练习册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诗歌语言,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过程

   1、(3分钟)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词,订正

   

(2)指名逐节读文章,师生评议

   2、(12分钟)学习第一节

    

(1)出示9至12句。

教师引读

       学生自由读,说说有哪些问题(学生交流)

       教师归纳:

A、为什么说长江是无穷的源泉?

            B、“情怀”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说长江有母亲的情怀?

    1)学生读第一小节,思考:

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

    2)出示1至4句,指导朗读

     默读第一小节,思考:

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长江有母亲的情怀?

     出示5至8句,指导朗读

    3)指导背诵第一小节

   3、(12)学习第二小节

    1)默读第二小节,思考:

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

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长江有母亲的情怀?

    2)学生四人小组交流,评议,教师总结

    3)指导朗读第二小节,背诵

   4、(4)练习朗读课文,请学生说说有什么感想?

   5、(4)背诵全诗,小组比赛。

 

三峡之秋

 一、教学内容:

    长江三峡由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组成。

那里群山耸立,雄奇壮丽,好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是闻名世界的风景区。

本文的作者方纪对三峡的秋景的描写更是美丽动人,读了之后,仿佛置身其中。

(1课时)

  二、教学要求:

   1、理解一天当中三峡景物的不同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表达的思想酌情。

   3、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一天当中三峡景物的特点。

  四、教学方法:

自读自悟、观、读、想、写四结合。

  五、学生学习方法:

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六、使用媒体:

课件《三峡风光》或教学图片。

  七、教学程序:

  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1、学生交流利用从网络上或图书馆等到地方搜集、整理的长江三峡的有关资料。

   2、长江,养育了炎黄子孙,滋润着华夏儿女的心田。

长江三峡,那里群山耸立,雄奇壮丽,就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圈。

今天,让我们走进三峡,共同领略三峡之秋的神韵。

   3、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质疑问难。

   1、提示要求: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想一想,有何收获,遇到了什么问题。

   2、学生按要求自学。

   3、讨论交流。

    

(1)谈收获。

    

(2)质疑问难。

       学生自由谈,对于提问有价值的学生进行表扬,同时找出有代表性的问题。

  三、再读,深入理解。

   1、提出要求:

读全文,选最喜欢的部分自学,在书上圈圈、划划、注注,想一想应该怎样读。

   2、学生按要求自学。

   3、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4、全班交流。

     采用"小先生"讲课法:

小组代表到台前汇报自学成果,其他学生补充,评比朗读情况。

教师适时点拨,出示课件。

     学生发言可抓住以下要点:

   

(1)总写三峡秋景,抓住了成熟的特点。

通过橘树、柚树的叶子、果实来表现成熟的秋景。

   

(2)早晨景色,突出了清新和明丽。

从晨露闪亮到露水渐逝,再到一片明丽,读者在感受变化时心情似乎也一片明朗。

   (3)中午的景色,表现了热烈的特点。

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把长江化作一条巨蟒,咆哮奔腾、呼啸而去,所过之处,一片金黄。

   (4)黄昏景色,抓住了平静的特点。

倒影林立的长江仿佛变成了一条静静流淌的小溪,温柔可爱。

   (5)在写夜景时,作者用两个自然段的笔墨,描绘了一幅静谧而神的图画。

从入夜时的沉沉入睡到圆月高悬时的恍入梦境。

渔火、灯光、光晕、汽笛,有光有声;月光、山影,有黑有白。

再加上比喻手法的运用,呈现出一幅大写意的三峡夜景图。

  四、朗读比赛。

    可采用推荐、指导、教师参与等多种方法让学生参与朗读,加上及时的评价,使学生在有感情(表情)的朗读中再次感受三峡之秋的神韵。

  ▲教学小结:

   1、本节课开始时提出的问题,你懂了吗?

   2、三峡,以它那迷人的风光吸引着无数中外来宾,而三峡工程又会给三峡带来些什么呢?

请同学们课下展开调查,并相互交流。

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通过反复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从而增强学生的朗读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增强学生的朗读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朗读法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黄河是闻名世界的万里巨川,是中国第二大河,黄河奔腾不息,无私地滋润着两岸的土地,养育着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

古代歌咏黄河的诗歌很多,我们要欣赏到的是王之涣的《凉州词》和刘禹锡的《浪淘沙》,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凉州词》。

  二、共同学习

  

(一)、自主学习

   1、交流资料

    

(1)介绍作者:

王之涣,字季凌,盛唐著名诗人,至今享有盛誉。

天宝间,与王昌龄、崔国辅、郑昈联唱迭和,名动一时。

其诗用词十分朴实,然造境极为深远,令人裹身诗中,回味无穷。

诗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和“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都是流传千古的佳句,也正是这两首诗给诗人赢得了百世流芳的显著地位。

    

(2)补充介绍:

      1.凉州词:

为当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2.仞:

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八尺。

      3.羌笛:

羌族的一种乐器。

  

      4.杨柳:

指一种叫《折杨柳》的歌曲。

唐朝有折柳赠别的风俗。

   2、朗诵诗歌,初步感知诗意。

     可用齐读、分组读、自由读等方式,让学生对诗歌内容初步掌握。

   3、感知诗歌内容

     这首诗是一幅西北边疆壮美风光的画卷,又是一首对出征将士满怀同情的怨歌。

描写戍边士兵的还乡情,但没有丝毫的颓废消沉,表现诗人的广阔胸怀。

  

(二)合作探究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意思,从而深入诗的意境,体会思想感情。

    1、请学生说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明理由。

    2、这首诗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这首诗中诗人是怎样展开想象的?

  三、小结

  四、推荐阅读

    1、王翰的《凉州词》

    2、王之涣的诗歌

  五、作业:

    1、背诵默写

    2、搜集描写黄河的诗句、传说、谚语、歌曲。

  教后记: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

    背诵或默写《凉州词》

    评价并导入,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刘禹锡的《浪淘沙》。

  二、共同学习

  

(一)、自主学习

   1、交流资料

    

(1)介绍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人,中唐诗人。

出仕后,其主张革新,被贬。

后复用,至礼部尚书。

《全唐诗》编其诗十二卷。

其诗高亢激昂、意气纵横,语言刚健,笔锋犀利。

晚年与白居易酬唱颇多。

所作《杨柳枝词》、《竹枝词》、《浪淘沙》等,都含思宛转,语调清新,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他的哲理散文也颇有新意。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至今广为传唱。

    

(2)补充介绍:

     1、浪淘沙:

唐代一种曲子的名称。

     2、直上银河:

传说汉武帝派张骞(qiān)寻找黄河的源头,经过一个多月,张骞乘筏一直到了天河,见到织女。

     3、牵牛、织女:

即牵牛星、织女星。

古代神话把这两颗星宿说成牛郎、织女,他们结成夫妻,因触怒天帝,被分隔在银河两岸,每年只许他们在农历七月初七相会一次。

   2、朗诵诗歌,初步感知诗意。

     可用齐读、分组读、自由读等方式,让学生对诗歌内容初步掌握。

   3、感知诗歌内容

     这首诗运用浪漫主义手法,描绘了黄河的雄伟瑰丽。

  

(二)合作探究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意思,从而深入诗的意境,体会思想感情。

   1、请学生说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明理由。

   2、本诗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这首诗中诗人是怎样展开想象的?

  三、小结

  四、推荐阅读

   1、刘禹锡的《陋室铭》

   2、刘禹锡的诗歌《西州乐天杨州初逢》《竹枝词》《乌衣巷》

  五、拓展训练

   1、交流搜集到的有关黄河的诗句、传说、谚语、歌曲。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赞美黄河。

  六、作业:

背诵并默写古诗二首

  板书设计:

              凉州词

              王之涣

            远眺黄河、孤城  环境

            豁达、开阔的胸怀

            近听羌笛声    心理

              浪淘沙

              刘禹锡

            黄河壮阔雄伟的景象

            博大的生命力

            伟大的精神

            达到美好境界

 

黄河之水天上来

教材分析:

   这篇拓展阅读课文介绍了黄河的发源、上游的发电站、沿途对土地的灌溉、黄河夕照、壶口悬瀑等景观,说明黄河为什么被称为"母亲河",同时介绍了黄河的水土流失,"地上河"的形成,呼吁人们保护环境,保护我们的"母亲河"。

学习重点是了解黄河为什么被称为"母亲河",呼吁人们保护环境,保护我们的"母亲河"。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自学生字词语,积累美词佳句。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黄河为什么被称为"母亲河"。

   4.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我们保护环境,保护我们的"母亲河"的意识。

  关键处处理:

   1.通过反复朗读细细品味文章饱含深情的语言。

   2.品味语言并体会黄河的雄壮,增加民族自豪感。

  教学准备:

    教师:

VCD、风光片《黄河》、录音机、磁带、中国地形图、有关黄河的资料等。

    学生:

按照要求预习,查阅有关黄河的资料等。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播放电视风光片《黄河》片断,教师适时给以介绍,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热情。

    播放完,出示中国地形图,师生共同简单介绍黄河,对黄河有一个全面的完整的认识。

    板书课题,导课。

  二、独立阅读课文,思考:

黄河为什么被称为"母亲河"。

  三、理解课文内容。

   1.指读课文,正音,交流生字词语。

   2.小组讨论:

说说黄河为什么被称为"母亲河"。

   3.全班交流:

    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通过具体语句的学习,体会到:

黄河水利资源丰富,不仅可以发电,还可以灌溉,无私地滋润着两岸的土地,养育着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所以被称为"母亲河"。

  四、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1.黄河除了被称为"母亲河"外,还给我们的中华民族带来什么灾难?

为什么会带来这些灾难?

   2.结合课文,结合自己查阅的资料,谈谈认识。

   3.针对这种情况,你有什么感受?

想说点什么?

  五、质疑问难。

  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选自己喜欢的段落或语句,配乐有感情地朗读。

  七、课时小结。

让学生谈感受体会。

  板书设计:

                 黄河之水天上来

              水利资源丰富  发电 灌溉

          母亲河

              滋润土地    养育炎黄子孙

              水土流失    洪水泛滥

              保护母亲河   保护环境

  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2.积累优美词句。

   3.《课堂同步学习与探究》

   4.预习下一篇课文。

 

最后的“淇淇”

教学目的:

   

(1)了解“淇淇”的艰难生活经历。

   

(2)唤起人们对野生动物的保护意识。

   (3)引发人们对长江流域环境问题的深深思索

  教学重点:

说明方法的运用和作用

  教学难点:

采用说明和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来阐释道理

  一、导入:

    长江水域遭受严重污染,导致许多生物生存危机,白鳍豚就是其中之一。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介绍白鳍豚的文章。

  二、讲新课:

   1.交流资料:

    1980年1月11日,渔民在长江洞庭湖城陵矶捕到了这只体重36.5千克、体长1.45米的雄性幼豚,取名为“淇淇”。

    补充资料:

2002年,7月4日,白鳍豚“淇淇”在武汉去世,人们了解白鳍豚的生活的这一窗口就这样关闭了。

“淇淇”由人类成功是养了22年,是世界上存活时间最长的4头淡水鲸类之一。

去世前,“淇淇”已体长2.07米,重达98.5千克,约25岁,在淡水鲸类已属老龄,相当于人的70岁高龄。

   2.交流字词

    微薄bó白媪ǎo孑遗jié趋势qū树蕨jué庇护bì

    弥补mí奢望shē容纳nà

   3、交流探究

    

(1)、这篇文章用许多方法来介绍“淇淇”,你能找出来吗?

并说说它的作用。

    

(2)、对白鳍豚这样的孑遗生物造成生存威胁的因素有哪些?

       (江水的严重污染,繁忙航运和乱捕滥捞。

    (3)、如果白鳍豚灭绝了,那么它所带来的严重后果是什么?

    (4)、为了保护仅存的这些白鳍豚,你认为长江流域应采取哪些措施来改善自然地理环境?

    (5)、除了白鳍豚之外,你还知道我国的哪些濒危动物?

你想为它们做点什么?

  三、展开联想

    据有关报道,“淇淇”已经死去,想一想“淇淇”去世前的生活情景,写一写“孤独的淇淇”。

  教后记:

综合活动

教材分析:

    这次综合活动,主要是朗诵描写、歌颂母亲河的诗歌、文章。

  教学目标:

   1.查找有关母亲河的诗歌文章,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2.认真练习、排练,有感情地朗诵诗文,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3.写一写参加朗诵会的感想,以"保护母亲河"为题,写一份倡议书,培养学生写作、表达能力。

  教学时间:

    2课时

  活动过程:

  第一步:

准备资料

   一、布置任务

     在单元学习初,指导学生阅读本次综合活动的内容,指导学生确定准备哪方面的材料。

   二、学生查找、准备材料。

  第二步:

练习、排演

   一、认真练习:

    1.指导学生阅读活动提示,互相交流,说说怎样才能朗诵好。

    2.认真练习。

可以个人朗诵,也可以几个人合作,集体朗诵。

(可在课下进行练习。

   二、排演

    1.个人准备好后,进行排演。

指导学生加手势、配乐。

    2.师生观看排演后,提出自己的意见。

同学们根据提出的意见,进一步

  第三步:

召开朗诵会

   一、提出要求:

     表演要认真,要入情入境,要满怀信心,精神饱满,观众要倾听、要细细品味。

   二、朗诵描写、歌颂母亲河的诗歌、文章。

   三、评议。

  第四步:

评议、写感想、写倡议书

   一、集体评议朗诵会。

   二、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写一份以"保护母亲河"为题的倡议书。

写完后,全班交流。

   三、写一写参加朗诵会的感想。

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写下来。

   四、活动总结。

 

第四单元

体育颂

教学目的:

让学生体会文章主旨,理解体育所蕴含的伟大精神;理清文章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段与段之间的内在关系;训练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文章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准确理解奥林匹克精神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段落之间的内在关系。

                   第一课时

  导言:

    同学们,第二十八届奥林匹克运会已经胜利闭幕,大家一定还记忆犹新吧,那谁来说一说它给你最深印象的是什么?

(同学发言)那谁又能非常准确而全面的说出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精神呢?

那好,我们一起来学习奥林匹克之父、法国教育家顾拜旦写的《体育颂》这篇课文。

  一、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并找出值得留心的字词。

   1、易读错的字板书并注音:

     欢娱塑造匀称协调诡计矫正畸形桂冠

     警惕较量堕落卑鄙逾越灰蒙蒙

   2、根据语境理解词义:

     容光焕发绞缢猝然晨曦

  二、分析课文:

   1、体感知文章内容。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说说文章写了什么内容?

     (文章高歌了体育所蕴含的伟大精神)

   2、这是一篇赞美体育精神的散文,全篇由9个自然段构成,每段都由“啊,体育”开篇,使文章浑然一体,看似不可分割,可是段与段之间的关系并不相同,下面同学们根据段落之间的关系给这篇文章划分段落,并说说每一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第一段:

(1、2自然段)赞颂了体育的力与美。

     第二段:

(3—6自然段)赞美体育所蕴含的精神内涵。

     第三段:

(7—9自然段)赞美了体育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三、作业:

结合你平时对体坛的了解,为文章第3、4、5、6自然段所表达的意思,补上相关例证。

  教后记: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上节课的主要内容。

   1、听写生字

   2、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讨论:

文章的三个部分能否颠倒顺序。

    不能。

因为三个部分由表及里地弘扬了体育对人体的作用,即赋予人体以力量和美丽,使生命绽放光华。

  三、阅读文章第二自然段,“两者和谐统一”一句中“两者”指什么?

    (力与美)

  四、交流学生所查相关资料,深切感受体育所蕴含的伟大精神。

  五、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说明理由,并有感情的朗读。

  六、比较阅读《手拉手》。

   1、看一看这首歌词颂扬了怎样的奥运精神。

     (友谊、团结、参与、公平竞争)

   2、两篇文章的风格又有什么相同之处:

     (结构工整严谨;语言简洁而热情洋溢,读了让人振奋而昂扬)

  七、总结:

文章通过热情洋溢的文字,讴歌了真正的奥林匹克精神,使人们树立正义、勇敢、荣誉、快乐的精神观念。

 

把掌声分给她一半

教学目的:

   ⒈理解文中所体现的团结、拼搏、奋进的体育精神,从而认识到“祖国的荣誉高于一切”的民族精神。

   ⒉掌握多角度塑造人物的方法。

   ⒊揣摩文中议论和抒情的作用。

   ⒋培养学生发表个人见解,表达个人情感体验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文中所体现的团结、拼搏、奋进的体育精神,从而认识到“祖国的荣誉高于一切”的民族精神。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发表个人见解,表达个人情感体验的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奥运会上,女排姑娘获得了奥运会的金牌,五星红旗在高昂的国歌声中徐徐身升起,我们激动兴奋,我们为中国而骄傲,我们为自己是中国人而自豪,但同学可知道1981年11月,中国女排夺得了第三届世界杯女排赛的桂冠;1982年夺得第九届世界杯女排锦标赛冠军;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再登冠军奖台,实现了几代人梦寐以求的“三连冠”宏愿。

那时的女排令全国人民为之热血沸腾,女排的精神鼓舞着亿万探索前进的人们。

女排的精神就是敢于拼搏的中华民族精神。

女排之所以取得这样辉煌的成绩,离不开当时的女排队长孙晋芳。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她,看看她究竟有什么法宝,让女排成为中国人心中的长城。

  二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并扫除字词障碍。

(让学生找不认识的字及读不准的字及值得积累的词语)

   一锤cuí定音从容不迫pò化险为夷yí

   眼花缭lióo乱梦寐mèi以求袅袅niǎo青烟

   亲昵yī婉wǎn转璀cuǐ璨càn饶恕sù暗礁jiōo默契qì

   一锤定音:

比喻凭某个人一句话把事情最后决定下来。

   从容不迫:

做事得心应手,不紧张,不忙乱。

 

   化险为夷:

   眼花缭乱:

看到纷繁或新奇的东西而使眼睛发花,感到迷乱。

   梦寐以求:

睡梦中还在寻找追求,形容愿望十分迫切。

   袅袅青烟:

回旋上升的青色烟气

   璀璨:

(珠玉等)光亮鲜明。

   默契:

形容彼此无需用语言表达,即可心灵相通。

   饶恕:

宽恕;该处罚而不给予处罚。

   暗礁:

比喻潜在的障碍或危险。

  三学生再读课文,从整体感受:

   ㈠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用一句话概括):

    本文记叙了女排队长孙晋芳的事迹,赞美了她刻苦训练,勇于拼搏的精神及率直、聪慧、胸怀宽广的个性。

   ㈡文中主要写了孙晋芳的哪些事例?

(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⒈雍容大将,技艺高超。

    ⒉苦练球技,挥洒自如。

    ⒊误会郎平,开阔心胸。

    ⒋了解队友,配合默契。

㈢这些事例可以看出孙晋芳怎样的体育精神?

文中哪些语句可以体现出来?

     (同学交流、总结)

     团结:

与郎平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