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娇心理班会.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381039 上传时间:2023-08-1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4.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张娇心理班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张娇心理班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张娇心理班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张娇心理班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张娇心理班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张娇心理班会.docx

《张娇心理班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张娇心理班会.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张娇心理班会.docx

张娇心理班会

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

张娇

长春市绿园区正阳小学

四年二班

班会召开时间:

2010年5月20日

一、班会主题与背景分析

我校地处长春市西郊城乡结合部,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在我校读书的外地农民工子女比较多,还有一部分父母到外地打工的。

在我所带的班级,50名学生中有16名是农民工子女,或者父母来自农村,又把户口带进了城里。

这些孩子父母没有固定职业,大多家境困难,或者父母不在身边,与爷爷奶奶等没有经济收入的老人一起生活,很多孩子自卑,孤独,心里压力很大。

他们渴望受到尊重,得到平等的机会,渴望教育的公平。

我们的国家和政府对这个问题也特别关注,成为两会的热点。

作为班主任老师,我一直在关注这些问题,召开这次班会,目的引导学生之间相互尊重,彼此关心,自强自立,靠自己的努力去赢得公平的机会。

二、班会准备

1、班会主题调研:

召开班会前,我逐一调查了每个学生的家庭现状,并查询了政府对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的一些政策和方针,然后分别向学生和家长问卷调查了这些孩子的心理状况,大多数孩子有自卑情绪,少数抱怨父母的无能和命运的不公,羡慕良好的学校教育,渴望平等的教育机会。

   2、校园心理剧编排:

由于年龄关系,整个心理剧由老师和学生共同编排,由学生演出。

表演的是一个来自我班学生间的真实故事,它让我们看到了一颗颗天使般的心灵,感动了我和我身边的人整整一年,感动之余是深深地思考,和要为这些孩子做些什么的决心。

三、班会目标

1、学生和家长分别倾诉自己内心的苦恼,给一个宣泄、倾听和交流的空间。

2、通过心理剧引导学生正确地对待农民工子女,激发农民工家庭学生的积极地自我认知,从而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和生活。

3、呼吁公平的教育,力求教育的公平。

四、班会设计思路

学生和家长分别倾诉自己内心的苦恼——>欣赏心理剧——>畅谈感受和想法——>老师总结——>手语歌舞《感恩的心》

五、班会实施过程

(一)诗歌导入,引出问题

生1:

要问我是谁

过去,我总不愿回答

因为我怕

我怕城里的孩子笑话

生2:

他们的爸爸妈妈送他们上学

一路鸣着喇叭

不是开着本田就是开着捷达

生3:

我们的爸爸妈妈送我们上学

一路都不说话

埋头蹬着板车裤腿沾满泥巴

生4:

我们的校园很小

放不下一个鞍马

我们的校舍简陋

还经常搬家

生5:

我们的教室很暗

灯光只有几瓦

我们的桌椅很旧

坐上去吱吱哑哑

合:

曾经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打工子弟或留守儿童

主持人甲:

那时候,我们向往城市的高楼大厦

主持人乙:

那时候,父母为我们背井离家

主持人甲:

那时候,我们与爷爷奶奶相依相伴

主持人乙:

或者与父母漂泊在海角天涯

主持人甲:

家乡的小学呀,就是这样,快乐却简陋

主持人乙:

可城里的小学呀,却不是我的家

主持人甲:

那时候,我们与父母都很痛苦

主持人乙:

因为他们不能眼看着我们有书不能读

生1:

我从小在河南农村长大,因为家庭条件不好,爸爸妈妈总在忙,所以我8岁才开始上小学读书,可没读几天就因为父母要到长春打工也跟到了这里。

家长1:

我和孩子零五年从四川来到这里,因为亲戚到这来开了个小川菜饭馆,我和孩子的爸爸跟过来给人打工,所以三个孩子也跟了过来,老大和老二都办了转学,最小的罗博文就来到了咱们班,刚来时说话带着四川味,回家总说怕老师和同学笑话他,所以不愿意说话,上课也不敢回答问题。

后来老师找他谈心,同学也找他一起玩,慢慢才好起来。

生2:

我们的老家就是零八年地震的汶川地区,我的爷爷奶奶还在那住,幸运的是他们没有受到大的伤害,老师和同学们还为我们捐款,我谢谢大家了。

家长2:

我们从外地来长春打工的家长,其实是想赚点钱,生活条件好一点儿,也让孩子上上城里的小学,没想到这也让孩子面临很多的问题。

我们这些家长不是打工就是收废品之类的,干的工作也不体面,挣的也不多,孩子……(哽咽无语)

(二)欣赏心理剧,激发情感

生6:

后来,我们来到了城里

和这里的孩子一样上小学

我们可以和城里的孩子一样

一起学习,一起玩耍

生7:

后来,我们有了城里户口

人们叫我们城市新居民

我们可以和城里的孩子一样

享受城市的进步与繁华

合:

我们又有了一个新名字——二代移民

主持人甲:

我们已从城市边缘人成为城市新居民

主持人乙:

我们进入了公立小学,与这里的孩子没什么区别

主持人甲:

同学们不问我从哪里来,尽管他们会偶尔笑话我的地方音

主持人乙:

我们在这里很快乐,尽管偶尔会有些小插曲,但这只会拉近我们的心

主持人甲:

请看心理剧:

《我是农民工的孩子我自豪》

我是农民工的孩子我自豪

人物:

老师(可由女学生扮演,端庄美丽)

A、B、C、D四个学生(最好舞台效果强一些,比如带黑边眼镜或有夸张的声调、动作等)

小溪(一个农民工家庭的小女孩,羸弱、瘦小)

大海(男孩,也是农民工子女,但家境较好)

老师:

今天我们要表演的小品是关于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

我是一名普通的小学教师,因为我校地处长春市西郊城乡结合部,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在我校读书的外地农民工子女比较多,还有一部分父母到外地打工的。

在我所带的班级,50名学生中有16名是农民工子女,这些孩子大多家境困难,或者父母不在身边,与爷爷奶奶等没有经济收入的老人一起生活,很多孩子自卑,孤独,心里压力很大。

我们一直在关注这些问题,引导学生之间相互尊重,彼此关心。

以下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它让我们看到了一颗颗天使般的心灵,这个故事埋在我心里很久了,也感动了我和我身边的人很久了。

第一天

老师旁白:

在给西南干旱灾区捐款的班会后,几名同学聚在一起,开始议论。

A:

(快言快语)哎,各位,刚才老师念捐款多的同学的名单,你们都听到了吧,大海捐的最多,而且——

B:

而且(手捏下巴,故作深沉)不是整百数,437元。

A:

他爸爸肯定是大款。

C:

不一定吧,你见他爸爸开车送过他么?

A:

那倒没有。

他总是自来自去,就小时候她奶奶总送他,哦,对,他奶奶倒也像一个农村人呢!

B:

那说不定是保姆吧!

C:

平时他也不怎么穿名牌啊!

书包都用了好几年了。

B:

哎,这叫“低调”、“放养”,你们不懂了吧?

A:

(摇头)哎!

真会用词啊!

不愧是咱们班的“小说家”啊!

C:

我妈妈说住在我们这一学区的大多都是“工人阶级”,“平民百姓”,还有农民工,哪有什么上流社会的大款、富豪呀!

D:

(从远处凑过来)哎,透漏你们个秘密。

(故作神秘,几个孩子都伸长了脖子)咱们班小溪好像就捐了2元钱。

众人:

啊!

也太少了吧?

A:

你看见啦?

咱们都是直接把钱捐到捐款箱里的,老师就怕彼此知道捐多少,

有的同学不好意思。

D:

我看见了,她就在我前面,扭扭捏捏的,恰好被我看个清楚,这就叫(挠挠

脑袋)——用今天学的成语——欲盖弥彰。

A:

也太少了,少吃一顿肯德基就能省出六、七十吧?

你看西南的灾民多可怜啊!

众人:

是太少了!

(摇头、沉默)

B:

我有个好提议,咱们几个档一回侦探呗,分别侦查一下这两位特殊人士。

众人:

(一下子来了精神)好啊!

B:

你俩一组,我俩一组。

(击掌)

小溪家

老师旁白:

当天晚上,发生在小溪家的一幕,让人心酸酸的。

小溪(无精打采,回到家里,看到卧病在床的妈妈,便放下书包准备写作业)

小溪:

妈妈,今天怎么样?

妈妈:

(有气无力)还行,你爸今天走的远,回来要晚,可能要你做饭。

小溪:

哦。

妈妈察觉到小溪有些不对头,便关切地问:

小溪,你怎么了?

小溪:

没事,(停了半晌,声音很低)妈,为什么我们这么穷呢?

妈妈:

(表情复杂,很痛苦)你说什么?

小溪:

(情绪激动)我说我们为什么这么穷?

今天,班级捐款的时候,好多人都捐了一百一百的,我看见别人手里都是一百、五十的,只有我手里就2块钱,我越躲越藏,还是被我后面的“烦人精”看见了,他马上就笑嘻嘻地说就2块,穷鬼。

现在,可能全班同学都知道了。

(小溪哭了起来)

妈妈:

孩子,咱跟别人比不起呀,妈妈现在卧床不起,每天吃药,还要供你上学,每月又要给你爷爷奶奶寄一点抚养费,都靠你爸一个人捡废品,2块钱已经是我们一天的菜钱了呀!

小溪:

妈,我真的不愿上学了,我宁愿回到农村奶奶家,在那没人笑话我们。

妈妈:

(生气)别说了,我和你爸拼命坚持,顶着别人的白眼,不就是为了你能有一个好一点的学习环境么?

再说,我们没偷没抢,(哽咽)(沉默良久)哎,都怪妈没用!

小溪:

(哭泣)妈,你别说了,我一定好好学习,长大养你和爸爸,让你们过

好日子。

不让别人再笑话我们!

第二天

老师旁白:

第二天,几个孩子有聚在一起,但气氛已经和昨天不一样了。

几个孩子又聚在了一起。

(A和B充满兴奋、羡慕,C和D却很沉默)

A:

昨天,我们两个跟踪大海,发现他家住在我们这最好的小区呢!

B:

是啊,他们出入还要刷卡呢,我们两个根本进不去。

A:

不愧是大款啊!

B:

哎,那你们说大海怎么从不张扬啊!

A:

我妈说“包子有肉不在褶上”。

B:

啥呀,太俗,这叫“谦虚”,是一种美德,你懂么?

A:

哎,你们俩咋这么蔫啊?

霜打啦?

C:

去,我们俩昨天跟着小溪回家,他家好远哪!

D:

就在一个废品收购站的边上,小平房。

C:

我看,都快踏了。

她妈妈卧床不起,小溪还要做饭呢!

D:

真可怜,我们——不应该嘲笑她。

A:

她真坚强!

C:

她知道我们嘲笑她,都哭了,不想来学校了。

A:

我们得找机会跟她道歉。

C:

还要尽可能好好帮助她。

众人:

行。

班会上

老师旁白:

抓住这个良好的契机,我及时召开了班会,对孩子们进行了教育,班会上孩子们所说的一切,我想她们会终生不忘。

老师:

同学们,其实咱们班50名同学,有近20名的家长都是农民工,他们随父母背井离乡,走进城市,他们不是别人就是农民工子女,身边陌生的环境,周遭新奇的事物使他们的瞳孔放大,但是他们经常遭受到别人的白眼和嘲笑,他们脆弱的心灵经受一次又一次地打击。

E:

我的爸爸妈妈也是农民工,有些同学笑我不会玩游戏,不买零食,

我,我真恨他们(声音渐小)

F:

我普通话不标准,同学们总笑我,我都不敢说话了。

小溪:

过年妈妈总是不给我买新衣服,同学笑我家穷,我很难受。

我捐

钱捐的少,可是我们已经尽力了。

D:

我要告诉小溪,我笑话你,我错了,我向你道歉。

(掌声)

B:

只要凭自己的双手劳动,没有什么可脸红的。

C:

这是我在网上看到的一段话:

有时候,我自己都搞不懂我们是谁,用温暖的词来形容我们的话,别人就叫我们城市新移民,用准确的词来形容我们,就叫打工子弟,倒不如干脆称我们为弱势群体。

我觉得用弱势群体这个词儿来形容我们会比较确切、准确。

我们生活在一个狭小的圈子里。

身份的低下,让我们觉得有些自卑,造成心理上的压力,让我们觉得自己不如别人。

我们这代人,从小就生活在这个繁华的大城市,希望永久在这里生活,不希望回老家过那种贫困的生活。

请给我们这些打工子弟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同在一片蓝天下,我们并不比城里的孩子差。

A:

我们班以后再没有农民工子女,我们都一样!

众人:

对我们都一样!

大海:

我并不是什么大款,我的爸爸妈妈都是从贵州农村到长春打工的,已经五年了,因为我家以前就住在受灾最重的贵州,那里还有我的爷爷奶奶和亲人在,我们回不去,所以想尽可能地表现一下自己的心意,437元,是爸爸妈妈每人给我200,那37元,是我平时攒废品卖的钱,如果同学们非说我是大款的话,那我告诉你们,我最富有的是我拥有一对好父母,是他们的不懈努力为我赢得了今天,我的爸爸妈妈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只要努力,谁都可以!

(热烈掌声)

老师:

你们的父母为了让你们得到更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才不惜放弃农村安定的生活到城市里来打工,遭受多少人的白眼和不理解,但是他们凭借自己的双手劳动,和城市公民一样为这个城市的建设添砖加瓦,他们一样值得尊敬。

就像我们班有些农民工家长,他们经过几年的努力拼搏,已经在城市里立足,甚至买了楼房,买了车,比城里人过得都好,作为他们的孩子,你们应该感到骄傲和自豪啊!

只要我们坚强地生活,靠自己的力量做自己该做的事,都是值得尊重和佩服的。

几个孩子:

我是农民工的孩子,我自豪!

(三)沉淀想法,代表宣读

主持人甲: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它就来自我们的生活

主持人乙:

请你也来说说你的心里话

生3:

我以后再也不笑话同学了,我要和他做好朋友。

生4:

我们都是一家人,我们有个共同的名字——四年二班。

家长3:

今天看过你们的表演,我要说句心里话,那就是——对不起,(动情)因为我以前自私地和我的孩子说过,离咱们班一些孩子远一些,因为我怕孩子跟他们学会一些我认为不好的东西,现在看来我错了,其实是我剥夺了孩子学会爱的机会,儿这不比什么都重要吗?

家长4:

感谢这个心理剧的编排者和表演的孩子们,以前我总认为我们是农民工,孩子要低人一等,现在看来不是的,我们的孩子和城里的孩子一样,我们都是这个城市的一份子,没什么可自卑的。

谢谢大家了!

生6:

今天,有人要问我是谁

我要大声告诉他

我是农民工的子女

是中国的娃,祖国的花

生7:

天空更加晴朗阳光更加灿烂

温爷爷为我们题词

希望工程为我们把爱心播洒

不再低头,不再害怕

说出我们的心里话

生8:

要问我此刻最想说什么

我爱我的妈妈,我爱我的爸爸

因为——

是妈妈把长春的马路越扫越宽

因为——

是爸爸建起了长春的高楼大厦

主持人甲:

妈妈的手粗了,她把温柔的抚触给了我

主持人乙:

爸爸的腰弯了,他把挺直的脊梁给了我

主持人甲:

妈妈的双眼花了,她把明亮的双眸给了我

主持人乙:

爸爸的皱纹深了,他把美丽的青春给了我

主持人甲:

感激我的父母,因为他们给了我宝贵的生命

主持人乙:

感激我的老师,因为他们给了我无穷的知识

主持人甲:

感激我的朋友,因为他们给了我克服困难的力量

主持人乙:

感激我周围的一切,因为他们给了我和谐健康的成长空间

主持人甲:

请班主任总结

(四)教师总结,升华主题

师:

同学们,这次班会让老师深受感动,因为我也来自农村,我勤奋努力地学习考上了师范,来到了城里,成为了你们的老师。

我从不为自己的父母是农民感到自卑,相反我觉得自豪,是他们遗传给我勤劳、刻苦,是他们教会我踏实、谦虚,是他们为我见证:

靠自己的双脚走自己的路,靠自己的双手,创造自己的生活。

我们要感谢我们的父母,不论他们是总统还是民工,因为他们生我、养我、教育我,一样的用心,一样地用情,一样地用尽深深的爱。

不与别人比父母,我和别人比明天!

(生重复)“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

”让我们携起手来,去迎接更新更美的明天!

(五)手语歌舞《感恩的心》

六、班会分享讨论材料

教师:

给孩子最好的教育

正阳小学张娇

追求教育公平,是人类社会古老的社会公正理念。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更加关注这个问题。

2500年前孔子就提出“有教无类”即不分贫富贵贱人人都应受教育的教育民主思想,在近代,联合国1948年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更把“受教育权”确定为一项基本人权。

规定“不论什么阶层,不论经济条件,也不论父母的居住地,一切儿童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我国《教育法》第九条第二款规定:

“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长期以来,许多地方的学校发展采取的是一种以“点”带“面”的思路,过度强调了“示范”,忽略了教育公平,农村教育与城区教育的差距越来越大。

眼下,重点学校基础本来不错,政府还在“锦上添花”,不断增加拨款和添置设备;而广大的农村学校、偏僻的山乡学校校舍陈旧、师资匮乏,却没有“雪中送炭”给予特别关照。

我就有同学在九台农村任教,他们班里只有2个孩子,就这2个孩子还随时有可能跟父母进城打工变成流动人口,或者干脆辍学回家了。

这让我们想到了什么呢?

其实他们的校舍也挺大,老师也挺好,可是还是难以阻止父母带孩子们奔向城里的脚步,因为在城里有他们的向往和希望。

这么说,其实教育公平应该在缩小城乡差距的基础上。

作为一名班主任,教一个班,爱一批学生,我尽我所能地去教他们,可有时是力不从心,因为很多时候孩子的成长来自于多方多面——学校环境、家庭环境等等,一个孩子从身边同学身上学习的很多。

我觉得让本地的孩子和外地的孩子,或是家庭条件优越、父母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的孩子和家庭经济基础差、父母受教育程度小的较低的孩子在一个学校上学有好处,有利于双方互相促进、互相学习,比如城里的孩子可以向农村的孩子学到刻苦、节约等好习惯,农村的孩子在增强竞争意识上也可以向城里孩子学习。

不要让一个孩子受教育的好坏多寡建立在自己父母的经济基础上。

给孩子最好的教育,不论他们的父母是做什么的。

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

正阳小学张娇

孩子是张白纸,可以画最新最美的图画,也可以留下道道阴影。

是谁在歧视农民工?

是谁向孩子示范着这种歧视?

是我们成人。

令人遗憾的是,这种歧视正在伤害着无辜的一代人,在影响着这一代人之间本应有的正常交流和纯洁友谊。

遗憾的是,在不少地方、不少时候,鸿沟替代了交流,隔膜阻挡了友情。

农民工子女已深刻感受到城市里孩子与自己的差别和这种差别的难以逾越,成长在边缘状态,将扭曲他们的心理,加深他们的被歧视感和对立感。

农民工子女就近入学不是城里人对他们的恩赐,而是他们的权利,而当孩子们在自卑和怨恨中蹉跎掉求学岁月,这将不仅是他们命运中抹不去的遗憾,甚至是悲剧,也肯定是全民教育的一个失败。

“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

”这是温家宝总理在学校黑板上写下的一句话。

我们相信,城市流动花朵的绽放,也会使春意格外盎然!

让我们一起关注农民工的孩子吧!

家长:

我的孩子能上这所学校我已经很满意了,因为我们就这么大本领了,但是从心里来说,我们都渴望更好的,而这不是谁都能做到的。

正如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

“父母有钱有关系,就可上重点小学或是中学,上好学校与家庭背景联系越来越紧密了。

”这让我们望尘莫及。

机会在我们这一代身上已经不公平了,所以我们更希望补偿在下一代身上。

好在现在党和国家都很重视这件事,刚刚结束的两会更是把这作为热点问题拿出来讨论和研究。

当前部分地方尽管取消了名义上的“重点学校”,但是重点学校实际依然存在。

由于这些重点学校教学质量与升学率高,导致不少家长花费巨资谋求送子女进去入读,加重了部分学生家长的经济负担,也导致小学与初中阶段“义务教育”在这部分学生与家长身上得不到体现。

另外,如朱清时所说的“父母有钱有关系,就可上重点小学或是中学,上好学校与家庭背景联系越来越紧密了”,这本身也是一种社会不公现象。

由于谋求入学者众多,一些重点学校要求“加塞”的学生家长缴纳不菲甚至是天文数字的“赞助费”,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部分学校与人群“一切向钱看”的风气,诱发与加大了社会道德风险。

更为重要的是,部分学生可以进重点学校,另部分学生只能进普通学校,导致中小学生接受不同教学质量的教育,破坏了教育公平的实现。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中小学生接受教学质量不同的教育,造成中小学生不能站在相同的起跑线上参与升学与社会竞争,难免甚至必定会对社会公平的实现起到阻碍作用。

教育公平要求未成年人无论家庭经济状况与背景如何都能接受大致同等的教育,以能在公民平等接受教育基础上促进社会公平实现,而将学校事实上分为重点与非重点学校的做法,无疑会导致与此要求相背离的教育不公与社会不公现象出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广告传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