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蔺相如列传0919.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379371 上传时间:2023-08-1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廉颇蔺相如列传0919.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廉颇蔺相如列传0919.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廉颇蔺相如列传0919.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廉颇蔺相如列传0919.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廉颇蔺相如列传0919.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廉颇蔺相如列传0919.docx

《廉颇蔺相如列传0919.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廉颇蔺相如列传0919.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廉颇蔺相如列传0919.docx

廉颇蔺相如列传0919

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领会作者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②了解廉颇和蔺相如各自不同的性格,共同的爱国情操。

  2.过程与方法

  ①从把握故事情节入手,初步感知文意;

  ②通过梳理矛盾冲突,品味人物语言和对比手法,把握人物形象;

  ③初步了解《史记》描写人物形象的方法;

  3.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和虚词;

  ②抓关键词句,掌握蔺相如、廉颇的性格特征。

教学重点

  1.抓关键词句,准确概括人物性格特点,积累培养语感;

  2.学会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1.把握几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2.体会“智”“勇”的更高层次的表现:

大智若愚,大勇若怯。

一、导入新课

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培根说过: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高雅,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无独有偶,唐太宗李世民也说过: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这些话,都说明了“历史”对后世的厚重作用。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部重要史书著作中的篇章——《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解题

1. 司马迁简介。

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字子长,夏阳(今陕西朝韩城南)人。

其父司骊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

 

   司马迁早年游踪遍及南北,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

《史记。

太史公自序》有这样的记载:

”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规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彭城,过梁、楚以归。

” 

初仕郎中,曾奉使西南。

元鼎六年(前111)回家,值父病笃。

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父职,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档案和文献,为《史记》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天汉二年(前99),在《史记》草创未就之际,司马迁因替投降匈奴的要陵辩解而被捕下狱,受腐刑。

出狱手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继续发愤著书,于征和二年(前91)写成《史记》。

 

 2.《史记》简介。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间的历史。

全书共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年表10篇,书8篇,共52万字。

本纪、世家、列传用于记述人物事迹,书用于说明各种制度的发展变化,表用于显示史事的脉络,奠定了后世写史的体例。

 

  《史记》有很高史学价值和很高文学的价值。

书中对部分历史人物的叙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

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篇课文,我们将对此有深刻的体会。

 

3.时代背景简介。

(由学生介绍课文故事发生时的战国形式、历史条件,教师补充。

      战国末期,当时秦、楚、齐、赵、韩、魏、燕等七国中,以秦力量最为强大,它要统一中国,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战略,积极对外扩张.它南边的楚国和西北的赵国,实力比秦稍弱。

在蔺相如完璧归赵和渑池会时,秦的主要力量正对付楚国,所以它对赵国虽也虎视耽耽,但还抽不出主要力量来进攻.这就是蔺相如进行外交斗争取得胜利的客观有利条件.当然,蔺相如的主观努力--利用有利的形势,机智勇敢地进行斗争也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所叙史实发生在前283年到前279年之间,正值战国中期之末。

在此之前,秦早已占领了巴蜀,并夺取魏在河西的全部土地,又多次大败楚军,初步形成了统一全国的趋势。

在此期间,秦以主力图楚,前280年秦取楚上庸(今湖北房县、均县等地)及汉水北岸,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今湖北江陵),逼楚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

尽管如此,秦仍未停止对赵的进攻,所以如何对付秦的挑战已成为赵国安危之所系的大问题。

廉颇和蔺相如就是在这个历史舞台上起关键作用的人物。

 

三、学生听读理解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阅读全文思考问题:

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以写谁为主?

请给每部分拟一个标题

明确:

可分为四部分,以写蔺相如为主

①1—2节:

廉蔺简介

②3—13节:

完璧归赵

③14—16节:

渑池之会

④17—21节:

负荆请罪

四、文本研读

(一)学习1—2段

1.学生自读1—2段,对照注释看课文,将注音及部分疑难词语的注释写到原文中,并找出不理解的词句。

2.查阅工具书,同学相互讨论,解决疑难问题。

3.教师归纳重难点。

重点字词:

拜:

用一定礼节授予某种名位或官职

以:

凭借闻:

闻名,出名

句式: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判断句)

思考:

文章开头交代二人身份及地位的巨大差异有何用意?

运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

对比的手法,由于两人地位高低悬殊、影响的大小不同,在他们之间将会产生矛盾就成为必然。

这一段为后文廉颇自恃功高而鄙视蔺相如的出身埋下了伏笔,为以后廉蔺之间的矛盾做了铺垫。

师:

这一部分的写作也体现了人物传记的写法特点,就是在开头交代人物名字籍贯等方面内容,让读者都所写人物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二)学习17—21段(负荆请罪)

1.指出这部分要求背诵,然后齐读

2.在蔺相如被拜为上卿之后,廉颇扬言见到相如“必辱之”。

相如是如何对待的?

(从文中找出并翻译)

3.诵读蔺相如“夫以秦王之威……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这一段话,然后回答问题:

明人李贽评相如“引车避匿”一事说:

“节节见相如智勇俱妙。

”试结合这段话说说“妙”在什么地方。

并翻译

明确:

相如深知廉颇公忠体国之心,故以“秦王之威”相比,又以“国家之急”相许,足见其胸襟阔大,如此方能使廉颇顿悟已非。

3.廉颇始而“宣恶言”,闻蔺相如语即“肉袒负荆”,“至蔺相如门谢罪”,这前后对比说明了什么?

明确:

说明他的居功自傲是他思想中次要的一面,所以听了蔺相如的那一番话后,十分感愧,立即从计较个人得失的立场转到维护国家利益的正确立场上来,表现了公忠体国、勇于改过的精神。

4.教师强调重点字词:

徒:

只素:

向来、本来羞:

以…为羞宣言:

扬言事:

侍奉

因:

经由

5.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语句,注意文中的细节描写。

(1).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明确:

“怒发上冲冠”运用夸张手法,十分生动地形容出了蔺相如的愤怒

(2).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明确:

一个“睨”字就把那种与璧同存亡的坚决神态勾勒出来,也有着不把秦王强权放在眼里的慑人气势

(3).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

明确:

“相视而嘻”,形容秦王和群臣懊丧而又无可奈何的样子,秦王和群臣在蔺相如的智勇面前理屈词穷、无计可施、不知所措的尴尬情态跃然纸上。

(4).秦王怒,不许。

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

秦王不肯击缶。

相如曰:

“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

”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明确:

此处写蔺相如与秦王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一方面,蔺相如步步进逼,秦王不得不节节后退,从“怒,不许”到“不肯击缶”,最后不得已“不怿,为一击缶”,在步步进逼、层层激进中,秦王从气势汹汹到无可奈何再到狼狈不堪的过程和情状得以鲜明的表现。

另一方面,“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蔺相如的英勇和威武不屈与秦王侍从的迟疑软弱和退却又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相如一“张目叱之”,就扫尽了秦王及其左右的威风。

五、课堂小结

教材节选的是第一部分,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廉蔺交欢”三个故事,描绘了蔺相如智勇双全、能言善辩、顾全大局、维护团结的思想性格,以及廉颇粗犷坦荡、知错必改的可贵品质,歌颂了文臣武将竭尽忠智、以国家之急为先的爱国精神。

六、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并背诵最后五段。

七、板书设计

廉颇蔺相如列传

廉蔺简介

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

负荆请罪

廉颇蔺相如列传

七、教学反思

 

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司马迁一生经历坎坷,因李陵一案而遭受酷刑中最为耻辱的腐刑后,“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

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他曾想过死,但一想到“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犹豫了,因为他把事业、理想看得比一切都宝贵,他思想升华了,毅然活下来,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

蔺相如在虎狼成群、险象横生的环境中,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以国家利益至上,凭自己的勇气和智慧,赢得了国家的尊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史记》中著名篇章——《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学习3-13节

1、学生对照注释看课文,将注音、部分疑难词语的注释写到原文中。

 

2、师生共同疏通,明确重点词语。

 

3、落实文句翻译。

 

4、品读“完璧归赵”的故事,从矛盾冲突中,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问题

(1):

课文中,蔺相如是怎样出场的?

  明确:

蔺相如是在秦国威逼利诱,赵国君臣左右为难、束手无策的矛盾中出场的。

课文先写赵国君臣面临的“三难”:

秦王求璧,赵国君臣“予”则深恐上当,“勿予”则更恐秦国发难,这是两难;“求人”不得,这是第三难。

正是这样层层铺垫,再通过缪贤荐才之举,方使蔺相如露面。

露面也仅仅是侧面描写。

  而对蔺相如的正面出场的描写中,他的一番分析,有条有理,有根有据,更为人信服。

  问题

(2):

蔺相如出使秦国之后,围绕着和氏璧,与秦王展开了一场怎样斗智斗勇的外交较量?

由此可见蔺相如怎样的思想性格?

  明确:

蔺相如使秦,智斗秦王集中显示了他成竹在胸,从容应对的大智大勇,矛盾双方围绕“保璧”与“骗璧”展开了三个回合的较量:

  第一个回合:

献璧取璧。

献璧之后,蔺相如敏锐地觉察到秦王“无意”偿赵城。

章台接见,美人相伴,狂呼万岁,君臣上下,没有一点迎见外臣的礼貌和诚意。

蔺相如略施小计,收回璧玉,然后,对比赵王“修敬”和“秦王”倨傲,面责秦王无意偿城,最后以人璧俱碎的誓言来威胁对方,利用秦王贪婪的心理,迫使他不得“辞谢”。

  第二个回合:

归璧于赵。

蔺相如看出秦城“实不可得”,就一方面以“赵王恐,不敢不献”的话来迎合秦王的虚荣心,一方面考虑到秦王急切不能得璧,被迫接受了条件,于是采取措施,暗中派人把璧送回赵国。

  第三个回合:

廷斥秦王。

蔺相如在大庭广众之下,援引历史,揭露秦国历朝历代背信弃义的惯用伎俩,并理直气壮地告诉秦王,和氏璧已送回赵国,还把自己的生死安危置之度外,秦王无可奈何。

至此,相如取得了“完璧归赵”的彻底胜利,化解了赵王的困窘,打击了秦国的威风,捍卫了赵国的尊严。

  主问题:

请从本节课文中,找出最能概括蔺相如性格的一句话,并说一说,作者是如何让这句话提纲挈领的。

教师小结:

应该是“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三、课堂小结

蔺相如的出使换来了“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的结果,取得了“完璧归赵”的彻底胜利,化解了赵王的困窘,打击了秦国的威风,捍卫了赵国的尊严,展现了其智力、勇气、辩术,从而得到赵王的赏识,拜为上大夫。

表现方法:

①直接描写(如写蔺相如的语言、动作、神态等);

②间接描写(以秦王的声威、秦廷环境气氛来反衬蔺相如的镇定自如,智勇双全及非凡的外交斗争艺术。

四、板书设计

故事完璧归赵:

献璧取璧;归璧于赵;廷斥秦王

人物蔺相如:

机智勇敢,能言善辩

五、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并背诵最后五段。

六、教学反思

 

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

检查作业

二、学习14-16节:

1、学生对照注释,试翻译。

 

2、师生共同疏通,落实文句翻译。

 

3、研读、讨论“渑池之会”。

  ◇主问题:

这一节,课文是如何体现蔺相如的“智”、“勇”的?

  问题(3):

“渑池之会”在记载会场情况时,是怎样分别描写秦、赵两国御史表现的?

这些语句,分别表现了双方怎样的心态、谋略?

  教师明确:

史官记载渑池之会的情况时,秦御史“前书曰”,而赵御史却是蔺相如“顾召”而书的。

只待赵王一鼓瑟,蓄谋已久的秦御史立即上前大书一笔,借以羞辱赵国;而当蔺相如反击成功,需要记载时,却是“顾召”赵御史。

“顾召”即回头招呼,可见,赵王君臣在秦国君臣咄咄逼人的攻势面前,一筹莫展,目瞪口呆,甚至到了该记载时,赵御史尚在云里雾中,须待相如回头招呼才恍然大悟。

此外,“顾召”也同“前书”构成了三层对比:

一是秦赵双方实力和智谋的对此。

秦蓄谋已久,奸诈阴险;赵呆若木鸡,不知所措。

二是蔺相如与赵君臣应变能力的对比。

赵君臣手足无措,怯懦无能;蔺相如有胆有识,智勇不凡。

三是蔺相如与秦君臣智谋勇气的对比。

秦君臣傲慢霸道,蔺相如随机应变,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问题(4):

“渑池之会”在记载秦赵君王会见,以乐助兴的内容上,各用了什么词语?

有怎样的不同?

  教师明确:

在记载内容上,秦御史着一“令”字,蔺相如则用一“为(wèi)”字,体现了不同的含义。

“令”者,威逼也,不得不为;秦国君臣依靠其强力威压,置赵王于优伶之地,逼迫赵王就范。

赵王几近优伶,颜面丢尽!

“为”者,替也,给也。

非为威逼,主动请击也;非为人请,自愿为之也。

蔺相如挽狂澜于既倒,反令秦王击缶,缶乃市井盛酒浆之瓦制容器,其为乐器,则质量劣、品位低。

秦王无奈,击缶助兴,已是等而下贱!

两个动词,也意蕴丰富。

一个是“鼓”瑟,一个是“击”缶;一个是被逼无奈,一个是死皮赖脸献丑。

可以说,秦国君臣满盘皆输!

问题(5):

蔺相如的“五步之内,请以颈血溅大王矣”有什么含义?

  教师明确:

秦王不肯击缶,蔺相如一句话,改变了他的念头:

“五步之内,请以颈血溅大王矣!

”因为在这里,蔺相如交代了两个事实,作了一个暗示。

两个事实是:

一、两人五步之距,秦王已成蔺相如的人质;二、在秦王面前,敢“以颈血溅大王”的人,是一个生死已经置之度外的人。

其中的暗示是:

我要与你同归于尽!

勿庸置辩的事实,凌厉明确的暗示,使秦王除了服从,别无选择。

  问题(6):

在与秦国的多次较量中,蔺相如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

  教师明确:

  【大屏幕出示:

时代背景】

  战国末期,当时秦、楚、齐、赵、韩、魏、燕等七国中,以秦力量最为强大。

秦国要统一中国,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战略,积极对外扩张。

它南边的楚国和西北的赵国,实力比秦稍弱。

前283年,秦军伐魏,兵至大梁,燕赵救之,秦军撤去。

但由此,秦人生发怨赵之心。

由于当时的赵国尚有相当强的实力,且有齐、楚、燕、魏、赵等大国首尾相救,所以秦国不能以主力对付赵国,只能施以蚕食瓦解、威逼利诱之策。

在蔺相如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时,秦的主要力量正对付着楚国,所以它虽对赵国虎视耽耽,但还抽不出主要力量来进攻,也不敢轻举妄动。

这就是蔺相如进行外交斗争时,能够取得胜利的客观条件。

赵国能挫败秦国的阴谋,此点背景相当重要。

教师小结:

《史记》写人物的特点之一,是“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班固)

三、继续分析文本,学习刻画人物手法

  主问题:

请从课文中找出描写廉颇的段落,分析其性格特点。

  教师明确:

总共有这么几处。

  ①首段: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②“渑池之会”部分。

“廉颇蔺相如计曰:

‘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

’……廉颇送至境,与王诀曰:

‘王行,……以绝秦望。

  问题(15):

《史记》中的人物塑造,历来备受名家的赞赏。

请分析文本,看作者是如何刻画人物形象的。

  教师明确:

  ①选取典型事件刻画人物形象。

  ②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

  ③以富有代表性的细节刻画人物形象。

  ④用个性化的语言刻画人物形象。

⑤适当地运用悬念、虚实映衬等写作技巧。

四、课堂小结

  问题(16):

学习了课文,你对蔺相如、廉颇有什么认识?

你最大的收获和体会是什么?

  教师明确: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问题(17):

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

两人可能会说些什么?

请想一想,并写出来,准备交流。

  教师明确:

言语应该符合人物的身份、性格等特点。

五、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并背诵最后五段。

六、板书设计

廉颇蔺相如列传

蔺相如:

智勇双全、能言善辩、顾全大局

廉颇:

竭忠尽智、粗豪坦荡、知错能改

七、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