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本科行政管理论文.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376933 上传时间:2023-08-1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2.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本科行政管理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大学本科行政管理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大学本科行政管理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大学本科行政管理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大学本科行政管理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本科行政管理论文.docx

《大学本科行政管理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本科行政管理论文.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学本科行政管理论文.docx

大学本科行政管理论文

一、我市城乡社区建设现状………………………………………………1

1、社区组织建设得到加强……………………………………………1

2、城乡社区建设创新突破……………………………………………2

3、基层民主建设逐步深化……………………………………………2

4、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3

5、社区服务功能逐渐完善……………………………………………3

6、社区文体活动丰富多彩……………………………………………3

7、干部队伍素质明显提升……………………………………………3

二、存在的问题及成因……………………………………………………5

1、思想认识参差不齐…………………………………………………4

2、治理结构有待革新…………………………………………………5

3、设施建设相对滞后…………………………………………………5

4、服务功能不够健全…………………………………………………5

5、城乡发展不太平衡…………………………………………………6

6、激励机制吸力不强…………………………………………………6

三、加强和改进枣阳城乡新型社区建设的探讨和建议…………………7

1、以提高思想认识为关键,着力营造城乡新型社区建设氛围……7

2、以创建和谐社区为目标,着力提升城乡新型社区建设水平……7

3、以加强党建工作为龙头,着力创新城乡新型社区治理结构……8

4、以推进社区服务为重点,着力完善社区服务管理体系…………9

5、要进一步明确城乡公共服务的内涵………………………………9

6、要维护建制社区的权益……………………………………………9

7、要正确认识社区组干部兼职城乡公共服务的行为………………9

8、要管好用好社区级公共服务财政奖励资金………………………9

9、请领导、专家、学者多到基层一线指导社区工作………………10

四、枣阳市“四步走”打造城乡新型社区的经验作法………………10

1、以“一二三四”模式为抓手,着力推进城乡建设全覆盖………10

2、以“一二三四”建设标准打造新型社区“幸福梦”…………10

3、以“一二三四”信息平台为依托运………………………………10

4、组建“一二三四”服务体系及织就便民服务网…………………11

参考文献……………………………………………………………………12后记…………………………………………………………………………13

对我市推进新型社区建设与管理的研究

内容提要:

全面推进城乡社区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加强社会和经济发展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也是新形势下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和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随着我市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张,城市人口急剧增加,按照中等城市发展定位:

努力把枣阳打造成宜居宜业宜乐宜游的中等规模现代田园风光城市,形成城市形态合理、城乡一体化,城市经济与镇域经济两翼起飞,中心城区、工业园区、小城市(吴店、兴隆)三极拉动的发展新格局。

城市改革将不断深入,必将要求我们切实加强城乡社区建设。

因而,本文按照城乡一体和新型城镇化的要求,研究推进枣阳市社区建设与管理,针对“城乡新型社区建设与管理”课题进行研究与调查,笔者还就新形势下城乡新型社区建设进行了探讨和建议。

关键词:

推进社区建设与管理探讨建议

 

全面推进城乡社区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加强社会和经济发展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也是新形势下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和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随着枣阳市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张,城市人口急剧增加,按照中等城市发展规划,城市改革将不断深入,必将要求切实加强城乡社区建设。

我市社区发展的良好态势需要我们加强“城乡社区建设与管理的”的课题调研,从而推进我市的和谐社会和城乡一体化工作,让我们的枣阳市城乡社区经济建设和各项工作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我市城乡社区建设现状

目前,全市辖17个镇办区,1个省级开发区,总人口112万,版图面积3277平方公里。

全市现有社区60个,社区总面积310平方公里,社区总人口突破57万人。

我市的城市社区建设,经过10多年的成功积累,基本形成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和谐社区为目标,以领导班子建设为核心,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社区服务为主题的社区建设体系。

城乡社区自2007年探索以来,初步形成了“一二三四”模式,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

1、社区组织建设得到加强。

在2007年第七届社区(居)换届选举时,党组织通过“两推一选”和社区(居)委会的“公推直选”,使城乡社区的党组织、自治组织社区(居)委会、群团组织均得到了加强,班子配备齐全。

目前,现全市共有城乡社区党组织150个,其中社区党总支8个,居民区党支部117个,有党员4653人,有社区干部328人。

社区党组织209个,其中社区党委9个、党总支171个,党支部29个,有党员6516人,有社区干部403人。

同时,各地贴近居民群众生产生活所需,积极发展民间公益组织、城乡社区专业经济协会组织、志愿者服务组织,共建有民间公益组织215个,志愿者服务组织25个,城乡专业经济协会组织37个,共建党支部16个。

2、城乡社区建设创新突破。

自2007年开展城乡社区建设试点以来,探索形成了具有枣阳特色的“一二三四”城乡社区建设模式,建设经验专题片在襄阳市民政公众信息网展播,襄阳市城乡社区建现场会在我市召开,主要做法被襄阳市政府办公室转发,经验在全国城乡社区建设会上交流。

现“一二三四”的城乡社区建设模式已在全市150个社区逐步推开。

即有“一套强力班子,两把考核尺子,三级资金保障,四项措施推进”。

“一套强力班子”,就是成立由市委书记亲自挂帅任组长,市长任副组长,职能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社区领导小组;“两把考核尺子”,就是市委市政府文件下发了对城乡社区和社区职能部门两个考核细则,以10分的分值把社区工作纳入全市乡局领导班子综合目标考核内容;“三级资金保障”,就是采取市财政每年预算一部分、乡镇拿一部分、社区自筹一部分的办法,按照办公经费每个社区每年3-5万元,城市社区主职干部、“两委”班子成员和专职工作人员每人每年2.4万元、1.7万元的标准,解决了社区办公和人员经费,并建立自然增长机制,同时,每年各级财政拿出200万元,对有新、改(扩)建任务的社区,采用“以奖代补”的方式拨付给社区;“四项措施推进”,就是“划分一个包保责任分区,建立一个宣传阵地,采取一个资金差异化拨付手段,完善一套督办通报机制”。

建立了市“四大家”领导包保社区责任制;通过多种途径及时发布社区信息,传递社区政策,通报社区工作,提升社区形象;对社区办公费和“以奖代补”资金,根据考核结果,实行差异化拨付,推动社区争先创优;成立社区工作督办专班,确保社区各项工作目标任务落实。

3、基层民主建设逐步深化。

近年来,我市通过一系列措施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逐步深化。

一是理顺管理体制。

调整充实了区城乡社区建设和社区(居)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40个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职能部门齐抓共管的领导管理体制。

二是健全自治机制。

制定了《社区(居)务公开规范》,普遍推行了“党务、政务、社区(居)务、财务、服务、点题”六公开制度,明确了公开内容、时间和措施;建立健全了社区两委联席会、社区成员代表会、社区居民会、社区工作听证会、社情民意恳谈会和社区廉政、档案管理、民主评议干部、社区考勤、社区值班等规章制度,修改完善了居民自治章程和居规民约,使民主自治的各项工作基本走上了法制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的轨道;实行了社区集体财务审计、社区干部离任审计的“双审计”工作;推行了“54321”工作法,健全了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社区事务的机制,使社区自治水平进一步提高。

三是开展创建活动。

以开展“社区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社区”、“民主法治社区(社区)”和“和谐示范社区”创建为载体,切实推进民主政治建设。

目前,被评为襄阳市级社区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社区7个,民主法治社区(社区)13个,和谐示范社区18个。

被评为枣阳市级社区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社区91个,民主法治社区(社区)56个,和谐示范社区建设合格社区36个。

4、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

在城乡,主要由组织部牵头,财政、民政配合,资金统筹安排。

到目前,已建设社区公共服务中心20个,其中15个已投入使用,今年底前将建设完工其余40个,实现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全覆盖。

在城镇,主要由民政部门争取襄阳市级资金建设社区服务站(中心)。

近三年来,共争取上级资金350万元,镇街投入800万元,已建成2个社区服务中心和13个社区服务站。

阵地建设中,我市立足于方便群众办事、服务居民、开展活动,按照统一建设标准、完善功能布局、提升文化品质的要求,建立了“五室四站二栏一校一市一场所”(即:

社区组织办公室、多功能活动室、阅览室、档案室、警务室、一站式服务大厅、党员服务站、卫生计生服务站、综治工作站、宣传栏、公开栏、居民学校、爱心超市、居民健身文体活动场所),把城乡社区阵地建设成为集工作议事、教育培训、党建服务、便民服务、文体活动“五位一体”的重要阵地。

5、社区服务功能逐渐完善。

一是壮大服务队伍。

根据社区实际,结合社区居民所需,指导各社区建立互助救助、治安巡逻、纠纷调解、便民服务、文体健身等志愿者服务队伍。

现全区城乡社区建有各类志愿者队伍21支3500余人,城市社区建有志愿者队伍37支2100余人。

二是改进服务方式。

通过建立社区“一站式”服务大厅,开设社区党员管理、劳动保障、人口计生、医疗卫生、法律咨询等服务窗口,方便了群众办事。

目前,全区共建有城乡社区“一站式”服务大厅56个。

三是拓宽服务领域。

随着社区在城市发展中作用的显现,部门认识不断提高,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积极开展纪检、宣传、文化、科技、医疗、卫生、警务、法律、市政、消防等进社区活动。

目前,已有23个区级部门把业务工作延伸到社区,建有便民药房、家政服务、便民商店、家电维修等各类服务网点有108个,社区警务室69个,计生卫生室23个,图书室195个,残疾人康复室14个,慈善超市16个,白日托老所1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34个,开展了社会救助、社会保障、白日托老、社区文化等服务项目,拓宽了服务内容。

6、社区文体活动丰富多彩。

一是加强文体设施建设。

近年来,从社区实际出发,指导各社区普遍建立了多功能活动室、阅览室、居民学校、居民健身文体活动场所、室外健身器材等文体设施。

同时,通过书画作品、廉政标语、花草盆景、活动图片等形式,大力营造了社区文化氛围。

二是建设社区文体队伍。

积极指导各社区组建了健身队、舞蹈队、广场舞队、腰鼓队等各类文体活动队伍,广泛吸引社区居民群众参加,提升群众文化素质,提高群众幸福指数。

目前,城区各社区共有健身队37支,舞蹈队23支,广场舞队9支,腰鼓队49支,其他类型的文体活动队伍53支,有万余名社区居民群众参加。

三是丰富社区文体活动。

我市先后开展了社区活动月、文明社区创建、廉政文化进社区、红歌进社区等活动,进一步调动了群众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使社区文体活动成为群众自愿参与、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有效形式,成为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重要载体。

7、干部队伍素质明显提升。

自第七届社区(居)换届以来,我市积极采取措施提升城乡社区干部队伍素质。

一是多形式配备。

按照选聘结合、民主选举、竞争上岗等办法,多形式配备干部充实社区力量。

目前,除选举产生干部外,共选派机关干部26名、选聘综治专干260名,选拔“大学生社区官”97名充实到社区(居)干部队伍中,使社区干部在年龄、知识、能力结构等方面得到较大程度的优化。

二是多渠道培育。

专题培训提高综合素质。

第七届社区(居)换届后,2次集中组织社区(居)两委500余名负责人进行了集中培训。

选派培训提升专业水平。

近三年,共选派17名社区(居)书记、主任参加襄阳市民政局举办的社区管理人员业务培训。

学历教育增强发展能力。

共组织204名社区(居)干部参加学历教育。

其中:

大学本科学历教育51人、大学专科学历教育153人。

专业教育强化执业能力。

积极组织195名社区干部参加襄阳市社区管理员考试,获得社区助理管理员以上职称的128人。

通过以上措施,有效提升了社区干部队伍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工作水平。

目前,全区共有社区(居)干部1731人,其中45岁以下482人,占27.8%,大专文化以上659人,占38%。

二、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目前,我市城乡社区建设在提高群众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上,发挥着服务作用;在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上,发挥着推动作用;在密切党和人民的群众关系上,发挥着凝聚作用;在推护社会稳定上,发挥着保障作用。

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乡统筹的深入推进,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凸现出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矛盾和问题。

1、思想认识参差不齐。

社区建设的认识水平亟待提升。

主要体现在四个层面:

一是部门层面。

不少部门认为工作“落户”社区“理所当然”,缺乏统一的组织领导,没有形成协同推进的整体合力,部门工作无序进入社区。

很多部门只布置任务,却很少按照“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原则配套必要的经费和人员,以至于部门参与程度越高社区负担越重。

也有一些部门认为本部门工作与社区无多大关系,缺乏主动参与的热情和意识,导致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难以形成。

初步调查表明,目前,各级各部门在社区开展的各类创建活动有民主法制社区、平安社区、十佳特色文化社区、和谐社区、科学发展先进社区、“五好”社区党组织、法制宣传先进社区等10个。

一个社区一年中需要整理的档案资料、表册、台帐约有40个、常年性工作和阶段性工作、季节性工作、报表台帐等工作累计达120多次。

二是镇街层面。

部分镇街将社区当作下属机构,行政化倾向严重,没有真正发挥群众自治组织的作用,使得真正应该由社区旨在增强社区成员归属感和凝聚力的便民服务、社会事务性服务、社会福利性服务、文体娱乐活动等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组织开展,为居民群众的服务没有落实到位,群众满意度难以提升。

三是社区干部层面。

相当一部分干部对社区建设的认识理念和建设内容仍较模糊,特别是城乡社区,尚未形成浓厚氛围。

不少社区干部已在位二三十年,常凭经验办事,对变化了的新任务、新工作无所适从,主动性和创造性开展工作乏力,仓促应付多,中长期目标少。

四是社区居民层面。

社区居民参与意识薄弱,处于社会中坚层的中青年极少参与社区事务,而以老年居民为多。

社区成员单位缺乏社区意识,对于社区活动、社区自治应付了事,“单位人”对所属单位依附性与依赖性、认同感与安全感强烈,对社区无法形成归属感和社区意识,基本上游离于社区公共事务和公共活动之外,甚至出现“政府拼命干、居民一边看”的现象。

2、治理结构有待革新。

目前,我市的社区组织体系与全市各地相似,是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的社区组织体系。

社区内建有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社区居民代表大会、社区财务监督小组等社区组织,社区居民代表会议下设有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妇女、计划生育、社会保障等各类专属工作委员会。

社区干部均为选任制,由财政进行误工补贴和办公经费补贴。

从现状看,现行的社区组织看似职责分工明确,社区党组织是“领导核心”,社区居委会是“管理者”,社区居民代表大会是“决策者”,社区居委会及社区居民代表大会所属各专委会的专职工作者属“执行者”,社区民主监督小组等属“监督者”。

但在实际运转过程中却大相径庭。

一个社区的干部一般为5—7人,除社区书记、主任单设以外,其余成员均交叉任职,“领导核心”与“管理者”合二为一,使得党组织抓不住党建,居委会抓不到自治。

社区干部除综治专干属聘用外,其余均为选举产生,故社区干部又兼任了各专委会成员,也就成了当然的社区专职工作者,“管理者”又变成了“执行者”,形成了自己管自己、自己决定自己事的怪圈;同时,选举产生的社区干部又是社区居民代表、文书(即会计)也是选举产生的社区成员,让“监督者”的监督泛力。

因此,社区各组织在社区理事过程中,职能不清,职责不明,机制不顺;社区内的物业、社团等组织和群众参与不够,居民主体作用不突出;社区干部专业化程度低,能进能出的选用机制不完善。

目前,社区干部存在着年龄偏高、机关干部比例高、专业水平低、文化水平低、调整难的“两高两低一难”状况。

全区社区(居)干部中,45岁以上的占72.2%,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54%,获得襄阳市社区助理管理员以上职称的有128名。

3、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社区硬件设施是社区组织开展活动的平台。

总体而言,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速度相比,城乡社区设施建设仍然滞后。

城市社区服务站建设设施不配套。

一直以来,社区服务站仅靠民政部门争取上级补助和镇街自筹,没有区级财政投入,从而建设体量小,进展慢,档次底。

目前,50个城市社区中,达到500平方米标准社区服务站的仅有7个,占14%;达到300—500平方米的有12个,占24%;100—300平方米的有31个,占62%。

拥有自主产权的社区有19个,占38%,其余均为租、借、占用,办公条件差,设施简陋,这与新时期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

城乡社区利用率低。

在组织部的统筹下,近两年来社区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速度快,标准高,209个社区今年将全部建成,但利用率非常低。

绝大部分社区级公共服务中心除书记、主任室外,会议室、图书室、其他办公室等多已布满灰尘,一年难得利用几次,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

同时,我市各镇街的城乡社区阵地建设各自为阵,没有统一的设计风貌和功能布局,影响了社区的外部形象和服务居民功能的发挥。

4、服务功能不够健全。

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群众活动室少。

绝大部分城乡社区没有用于群众跳舞、书画、互动、文体、棋牌等的活动场所。

在50个城市社区中,仅有38个社区有棋牌室,均没有书画、舞蹈和音乐排练、文体活动室。

150个城乡社区中,仅有28个残疾人康复活动室和棋牌室,同样没有其他文体活动室,给居民群众的印象是:

社区服务站和社区级公共服务中心就是社区(居)干部的办公室,没有群众参与的场所。

二是配套服务室差。

除办公室外,绝大多数社区没有配备警务室、计卫室、文体活动室、一站式服务大厅、图书室、档案室、托老所、康复室等便民利民的服务场所,不能有效的全方位为群众开展服务。

三是服务设施简陋。

由于设施建设多数靠镇街和社区自筹,绝大多数在完成房屋建设后已经负债严重,不能相应配套服务设施,办公桌、档案柜、图书、文体活动等设施简陋,甚至没有,影响了社区服务质量。

四是设施档次较低。

在社区设施本身不足的情况下,不少部门自视身份高,把各种本该由部门承担的事务和考核检查落在社区,要求社区要专设“办公室”,要职责制度上墙,要制作展版等,使社区有限的空间覆盖了职责制度,缺少档次和文化品味,与打造的“书画枣阳”、“人文枣阳”不匹配。

如沙店社区上墙的展版有40块,共涉及15个部门、各类职责制度有94个,没有文化品味。

5、城乡发展不太平衡。

差距主要在五个方面:

一是阵地建设有差距。

从调查情况看,在组织部的统筹下,城乡社区平均面积在300平方米左右,大部分系近年来新建,功能配套相对完善。

城市社区相形见绌,有26%的社区仍在八十年代修建的老建筑内办公,面积小,环境差,设施简陋,60%的社区办公用房不足。

二是服务项目有差距。

城市社区从居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际出发,在商贸、卫生、文体活动、科普、家政、法律援助、老年等各个领域均不同程度开展有服务项目,而城乡社区除农技培训、家电下乡等外,其他领域的服务基本为空白。

三是精神生活有差距。

根据现状,城市社区均组建有合唱队、健身队、舞蹈队、广场舞队、腰鼓队等各类队伍,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活动,而城乡社区的居民除看电视外、听广播外,基本没有接触过其他精神文化,精神生活贫乏。

四是服务力量有差距。

受地理限制,城市社区集聚了大量的社会服务技术人员,基础设施和服务质量均比较完善,而城乡社区的社会服务力量约等于零。

五是群众参与有差距。

由于全区重大经济活动、文体活动相对集中在城市,社区人口较为集中、文体设施较为完善、群众文体活动较为活跃,从而群众参与度高,而城乡社区多为“386199部队”(代指妇女、儿童、老人),活动极少,居住分散,群众基本不参与。

6、激励机制吸力不强。

一是保障机制不到位。

办公经费明显不足。

现每个社区财政补助办公经费5500元/年、党建活动经费按社区每名党员30元/年,在当前的经济水平下,下拨经费用于水电费、电话费、办公用品后已所剩无几,经济薄弱的社区如果没有辖区单位、联建单位的赞助社区活动难以开展。

待遇补贴偏低。

通过近两年的努力,社区(居)干部待遇得到了较大改善,城区社区书记和主任每月1200元,专职委员每月1000元,镇级社区(城乡社区)书记和主任每月800元,专职委员每月600元。

但他们的报酬与繁重的劳动仍不相适应。

就工作而言,一天忙到黑,相当辛苦,而待遇还不如打临工,对于需要养家糊口的社区干部来说,难以维持生活,不但直接影响工作积极性,而且还影响到队伍的稳定。

同时,目前我市仅为社区(居)干部办理了养老保险,而失业、工伤、医疗等保险还没有保障。

二是“费随事转”不到位。

随着社会的发展,要求政府职能部门工作重心的下沉,但很多部门只“下沉”工作,没有经费,造成社区缺经费、少人员、压力大。

如常年开展的城市卫生逐检及背街小巷卫生、防火安全隐患、人均收入普查、城乡社会保险、城乡低保等工作,占据了社区干部大量精力,也仅有个别部门给予了适当工作经费:

如计生设立流动人口协助员200元/月,劳动保障设立充分就业社区服务站250元/月,民政的低保工作经费100元/月,其余部门基本没有工作经费,全靠社区自己想办法打紧开支、无偿劳动完成。

三是管理机制不到位。

目前,全区还没有形成一个对社区(居)干部进行考核、奖惩的专门管理制度,干好干坏差别不大。

同时,由于社区干部即为社区专职工作者,必须由选举产生,即使有考核办法,但考核结果对其待遇、使用和管理影响不大,无法形成良好的考核激励机制。

四是“进出”机制不到位。

按照《组织法》的要求,社区(居)干部均为选举制,“出口”必须启动“罢免”程序。

而使用罢免程序费时、费力、费财,使一些因年龄大、工作能力不强、群众信任度不高的社区干部无法调整。

近年来,没有任何社区干部因工作不力、能力不强、群众威信不高等原因调整出社区干部队伍的。

三、加强和改进枣阳城乡新型社区建设的探讨和建议

城乡新型社区建设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加快城乡统筹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面广,难度大,责任重。

城乡社区建设又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加强城乡基层工作的重大决策,是强化基层政权建设和民主法治建设的重要举措,是统筹城乡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1、以提高思想认识为关键,着力营造城乡新型社区建设氛围。

要加大宣传力度,努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进一步提高各级党政领导、部门负责人、社区工作者和社会各界推动社区建设的自觉性,从讲政治的高度充分认识推进社区建设的重大意义,明确思路,制定规划,切实解决社区工作中的人力、财力、物力问题,为社区工作创造良好环境;有关部门要明确职责,各司其职,克服畏难情绪,加大合作力度,形成建设和谐社区齐抓共管局面。

驻社区单位要切实转变观念,树立“我为社区做贡献,我与社区共发展”的意识,成为社区建设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广大社区干部要树立宗旨意识、服务意识,密切联系社区群众,多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进一步提高工作能力、工作效率,在实践中不断提高为社区居民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社区居民要增强自治意识,树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观念,广泛参与,将“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口号变为实际行动,形成人人共建的良好氛围。

社区要以良好的服务赢得各类社区成员的理解和支持,切实调动驻社区单位和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

从而真正形成党委和政府统一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以街道为主体、城乡社区主办、社会各方支持、群众广泛参与的社区建设工作运行机制。

2、以创建和谐社区为目标,着力提升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教育学心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