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国经3班财政答案整理.docx
《09国经3班财政答案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9国经3班财政答案整理.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09国经3班财政答案整理
1,简述财政的基本特征的涵义。
答案一:
(一)阶级性与公共性。
关于阶级性:
国家历来是统治阶级的的国家,政府则是执行统治阶级意志的权力机构,财政是国家或政府的经济行为,所以它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关于公共性:
财政具有鲜明的公共性。
(1)既然财政是国家或政府的经济行为,而国家或政府本身就具有公共性,所以财政就具有公共性。
(2)财政是为国家或政府执行其职能提供财力的,属于“公办”、“公事”,那自然具有公共性了。
(二)强制性与无直接偿还性强制性。
财政的强制性指的是财政这种经济行为为极其运行是凭借国家政治权力,通过颁布法令来实施的。
无直接偿还性。
财政的偿还性是和它的强制性相一致的。
国家征税后,税款就由国家所有了,对纳税人不需要付出任何代价,也不需要偿还。
(三)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或平衡性)财政的运行过程是有支有收,即通过“收入——支出”、“支出——收入”过程运行的,因而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构成财政运行的一个重要特征。
收支是否平衡或对称构成财政运行的主要矛盾。
答案二:
1、财政分配主体的国家性。
2、财政分配的对象是社会总产品,主要是剩余产品为重点的国家收入。
分配内容包括财政收入、财政支出、财政管理三方面。
3、财政分配的强制性、非盈利性、无直接偿还性。
强制性是指财政这种经济行为及其运行是凭借国家政治权力,通过颁布法令来实施的。
非盈利性,财政活动的目的是满足公共欲望,实现公共需要,而并非象私人经济那样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
国家进行财政收支和管理活动,主要是为了向社会提供公共物品,增加社会福祉,保障经济与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而不是为了赢利。
无直接偿还性是和它的强制性相一致的。
4、平衡性。
即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收入和支出是财政运行过程中相互制约的两方面,收支是否对称或平衡构成财政运行的主要矛盾。
收支是否平衡,表面上是一种收支关系,而背后是反映政府和企业与居民之间的关系,反映各阶级、各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反映中央与地方、各地区以及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利益关系,因而收支平衡也成为制定财政政策的轴心。
(我觉得答案一跟书上的符合程度比较高)
2,简述公共选择理论对我国财政民主化和法治化的借鉴意义。
一.简述公共选择理论。
论述公共选择理论对于加强我国财政决策民主化、法制化的借鉴意义。
二.论述政府举办社会保障制度的理由。
调查湛江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要点。
从投保人的角度分析该制度运行中的问题,并提出完善的目标。
三、对比政府投资与私人投资的区别。
分析政府投资与私人投资在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搜集一个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多元投资的案例,分析各方投资主体在投资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处理利益关系,并分析其利弊。
四、论述税收原则。
五、论述收费与税收的区别。
简述我国预算外资金管理改革的基本内容。
3,影响财政支出合理规模的宏观因素主要有哪些?
1)经济性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决定财政支出的财力保证
2)政治性因素——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政局是否稳定;二是政体结构和行政效率;三是政府干预政策。
3)社会性因素,如人口、就业、教育、医疗卫生、社会救济、社会保障等都会影响财政支出的规模大小。
4,简述基础设施的含义及其属性。
(105-106)
基础设施包括各类交通设施(如铁路,公路,桥梁,机场,航道,码头等),水利设施,通信设施及城市公共事业(如水,电,气共给系统,排污系统,城市交通买系统)等。
基础设施部门效率的提高,可以降低整个社会的生产成本和消费成本,促进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
基础设施的属性有基础性,自然垄断性,混合商品的属性。
5,简述财政补贴的积极效应。
(P121-122)
体制财政补贴的作用
(1)支持和促进生产发展,调节生产结构
(2)保证人民生活水平稳定提高
(3)稳定市场物价,减少经济体制改革可能引起的震荡。
机制财政补贴而言
(1)财政补贴可以鼓励和扶持公共产品的生产
(2)财政补贴可以克服外部效应问题
(3)可以调解消费,实现收入再分配
(4)调节总需求,促进社会总供求平衡
6,简述公共财政理论对于政府失灵的原因的描述。
政府失灵的原因:
来自公共选择理论的分析
(1)财政决策形成过程:
不足以反应选民对公共产品的真实偏好
1)因投票成本而导致选民的理性放弃投票的行为
2)投票悖论
3)间接民主的问题
(2)财政决策的实施:
政治家受现实的控制能力和领导力量的限制
(3)利益集团的寻租行为
7,简述转移性支出对经济的影响(P64)
转移性支出,政府将其所掌握的一部分财政资金无偿转移给居民,企业和其他受益者,政府既不直接购买商品和劳务,也不直接占有并消耗与该支出等价的经济资源。
直接购买商品和劳务,直接占有并消耗与该支出所对应的经济资源的主体是该支出的直接接受者,他们消耗经济资源的量将受其边际消费倾向大小的影响,所以
转移性支出只能被间接、部分地列入当期总需求中,因此,这类支出对国民收入的分配会产生直接影响,而对生产和就业产生的影响则是间接的。
8,简述瓦格纳法则的主要内容。
随着社会经济日益发展,国家职能的内涵和外延在不断扩大,从而导致政府经济活动不断增加,所需的公共支出将不断增加。
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不可避免的长期趋势。
(1)市场失灵和外部性的存在需要政府的活动增加
(2)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以及从事的生产性活动,也会随着经济的工业化而不断扩大
(3)城市化以及高居住密度会导致外部性和拥挤现象,这些都需要政府出面进行干预和管制
9,简述购买性支出对经济的影响。
政府以商品和劳务需求者的身份出现在市场上,运用其所掌握的财政资金与其他经济主体所提供的商品和劳务相交换,直接占有并消耗一部分经济资源,其本身就是当期社会总需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因此,这类支出对于整个社会的生产和就业会产生直接的影响。
虽然它对于国民收入的分配也会产生影响,但这种影响是间接的。
10,简述财政收入规模水平的主要经济因素
(一)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
经济发展水平即一国社会产品的丰富程度和经济效益的高低,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影响表现为基础性的制约,二者存在源与流,根与叶的关系。
一般而言,经济发展水平高,该国财政收入总额大,占GDP的比重也高。
(二)分配政策和分配制度
(三)价格对财政收入的影响
财政收入是一定量的货币收入,而且是在一定的价格体系下形成的,又是按一定时点的现价计算的。
价格变动实质是社会财富在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转移和再分配,价格的变动必然影响财政收入的增减。
11,简述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P337-339)
在公共产品,外部效应,市场垄断等诸多非完全竞争的经济环境中,市场机制是无法有效配置资源的,这就需要依靠政府和财政的力量,通过非市场手段来直接配置资源,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从而达到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
12,简述财政的调节收入分配职能(P339-340)
收入分配职能是财政本质的集中反映,也是财政存在的直接动因,是财政固有的基本功能,它包括集中组织收入和公平分配收入两方面的功能。
(1)所谓集中组织收入功能,是指财政为实现国家职能,参与部分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的功能,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代表国家以财政行使者和国有资产代表者两种身份参与部分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分配,形成国家财政收入。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与计划经济时期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体现在分配领域、分配形式及分配结构等都有所改变:
财政的收入分配对象由较为单一的国有经济转向面向市场、面向各种经济成分和各类经济组织,收入分配的领域大为拓宽。
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是财政最基本的功能。
如果没有这一功能,财政就失去存在的必要性及其基础。
没有集中组织的收入,就不能集中安排支出,就难以发挥财政的资源配置、调控和监督管理的职能。
这样看来,资源配置、调控经济和监督管理职能,只是收入分配职能的派生职能。
(2)所谓收入分配功能,是指财政通过收入再分配来调节收入悬殊、贫富不均,促进社会公正,改善社会福利,达到社会稳定的功能。
我们知道,市场活动之所以能够实现经济效率,是依靠市场的充分竞争和自发运行获得的。
而市场的有效运行,要求各种经济主体在市场交换过程中,遵循自愿对等的交换准则。
因此,劳动、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的提供者是凭借他们所提供的要素投入数量和质量来获取相应的报酬的。
然而,在进入市场之前,各种要素的数量和质量在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分布是不均等的;市场有效运行的结果,不禁无法改变既定的收入分配格局,反而常常会扩大收入、财富和社会福利在社会成员中的不平等分布状态。
具体说来,第一,私人能力和天赋的差异,以及这些不同的能力和天赋的不同价格,形成了私人不同的劳动收入,产生了分配上的差距。
但劳动收入的差距一般不会很大,即便加上后天受教育和职业培训的差异因素,劳动收入的差距也很少会产生社会难以接受的贫富悬殊状态。
第二,私人资本收益的差距。
资本的差距将导致资本收益的差距,而资本收益的差距和劳动收入的差距逐渐拉大社会成员在财富占有份额上的差距。
反过来,因财富差距而产生的资本收益差距,又进一步加大劳动差距和加剧财富的两极分化速度。
第三,遗产和赠与使得收入和财富差距拉大的过程,从一代人扩展到不同代人之间。
它加速财富差距的积累程度,将社会推向两极分化的贫富悬殊状态之中。
由此可见,社会分配不公恰恰是市场有效运行的结果,因此,解决这一问题必须通过非市场机制的途径才能实现。
这可以由个人和某些社会团体进行参与来实现,如个人的慈善捐款,社会的慈善机构,等等。
但是,由于这类具有私人性质的收入再分配活动不仅具有自愿性,而且在再分配规模和范围上往往十分有限,因而难以有效改变社会的贫富悬殊状态。
而只有在政府和财政的直接干预下,才有可能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规模较大的收入、财富和社会福利的再分配活动,使社会财富能够按照公正的原则进行分配和使用,以消除社会与自然的偶然因素对社会成员生活前景、发展前途的不利影响。
这样,通过收入和财富的再分配活动,维持和实现社会的相对公平状态,便构成了政府和财政活动的又一只能,这就是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又称公平只能。
财政的收入再分配活动,一般采用如下做法:
一是通过正手超额累进税率的个人所得税、财产税、遗产税和赠与税来缩小财富差距;二是通过政府的济贫支出直接将收入转移给贫穷阶层;三是通过政府的社会保险支出和其他社会保障支出来保障个人的基本生活,公平社会福利;四是政府通过干预自然垄断行业和进行公共投资性支出来改善社会福利分布状态。
13,简述财政投融资的含义和基本特征。
所谓财政投融资是指政府为了加强宏观调控,以实现特定的政策目标为目的,运用信用手段,直接或间接有偿筹集资金和使用资金的政府金融活动。
财政投融资不同于一般商业投融资,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财政投融资的目的性很强,投资范围要严格的限制。
(2)财政投融资资金的使用,具有鲜明的公共性,追求是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3)财政投融资的资金来源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财政投融资将财政融资的良好信誉与金融投资的高效运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成本为公共投资筹集资金。
14,简述财政交换论的主要内容。
财政交换论的主要内容税收通过政治程序对个人或利益集团进行分配,应当求得国家付给个人的边际效用等于个人因纳税而损失的财富的边际效用。
换一个角度来说,纳税人根据自己对共用品数量的效用判断和承担相应的税收份额的意愿,在交换中选择最佳的共用品数量和税收份额匹配,达成一种每个参与者都能接受的协议。
应该说,这种财政交换论为现代公共选择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5,简述商品税的含义、特点及其优缺点。
(1)商品税的含义:
商品税是对商品流转额和非商品流转额课征的税种统称,由于这种税是在流通过程中征收的,所以也称流转税。
商品流转额是指在商品生产的经营过程中,由于销售或购进商品而发生的货币金额,即商品销售收入额或购进商品支付的金额。
非商品流转额是指因非商品生产经营的各种劳务而发生的货币金额,即提供劳务取得的营业服务收入额或取得劳务支付的货币金额。
我国现行的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关税等都属于商品税的范畴。
(2)商品税的特点
1)商品税具有政策调控的直接性
2)商品税具有累退型
3)商品税的征收具有间接性和隐蔽性
4)税收征管的相对简便性
5)商品税税源普遍、收入稳
16、简述税收对个人收入分配的影响
答:
(1)、个人所得税是调节收入分配的最有力工具
(2)、税收支出也是影响收入分配的重要工具
(3)、社会保险税是实现收入再分配的良好手段
(4)、所得税指数化是减轻通货膨胀的收入分配扭曲效应的一种方法
17,简述马斯顿经验分析的主要内容。
马斯顿经验分析主要内容是,低税收比率促进经济增长,主要是通过两个机制实现的:
第一,较低的税收比率可以导致较高的要素收益率,而较高的收益率会刺激这些生产要素的总供给,从而提高总产出水平。
第二,低税国家的各种税收刺激,将使资源从低生产率部门和活动转移到高生产率部门和活动,从而提高资源使用的整体效率。
18,简述拉弗曲线的基本内容(包括图线)
从政府税收来看,决定税收收入总额的因素,不只是税率的高低,还要看税基(国民收入)的大小。
提高税率不一定都会使税收收入增加,有时反而会减少税收收入。
因为,税率过高,税收负担加重,经济主体的活动受到限制,削弱工作和投资的积极性,会造成生产下降趋势。
19,简述西方发达国家分级分税预算管理体制的要点。
在合理划分各级政府事权的基础上,按税种划分各级预算收入,分设中央税制与地方税制,与之相适应分设国税局和地方税务局分别征收管理本级税收,从而建立起各自相互独立、相互协调的中央和地方两套税收体系,并建立起相应的转移支付制度。
它能够从体制上确保地方税体系的独立性和稳定性。
因此,尽管分税制的形式很多,但它们的一个共同特点是:
地方税体系的形成是实施分税制的必然结果,而建立和完善地方税体系又是顺利实施分税制的客观要求。
20,简述财政政策目标的主要内容。
财政政策就是政府为达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对财政收入和支出水平所做出的决策,宏观财政政策就是运用政府开支和收入来调节经济。
它的目标包括两方面内容:
1,在经济萧条时期,总需求小于总供给,经济中存在失业。
这时政府要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来刺激总需求,以实现充分就业,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包括增加政府支出和减税;2,在经济膨胀时期,存在过度需求,经济过热会引起通货膨胀。
这时,政府应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即减少支出,增加税收以便缩减总需求,抑制通货膨胀。
21,简述自动稳定财政政策的作用原理的主要内容。
自动稳定器,也称为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需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这种自动稳定器主要有三种:
1,自动改变的税收。
这种自动改变的税收主要是个人所得税和公司所得税,这两种税收都有一定的起征点和固定的税率。
经济萧条时,GDP减少,失业增多,个人和公司的收入下降,纳税人和公司减少,应交的税额也下降,这样税收便自动减少,从而抑制了消费和投资的减少,即将总体需求拉高,有助于经济复苏;反之,在经济过热时,由于经济搞涨,就业增多,个人和公司的收入增加,纳税人和公司增多,应交税额上升,税收自动增加,特别是在实行累进税的情况下,税收的增长率往往超过国民收入的增长率。
税收的增加意味着个人可支配收入减少,公司再投资的缩减,因而起到遏制总需求扩张和经济过热的作用;2,转移支付,经济萧条期,失业人数和需要不住的人数上升,这类转移支付上升,从而抑制了消费和投资的减少,有助于减轻经济萧条的程度,经济过热期,失业人数和需要不住人数下降,这类转移支付下降,从而抑制了消费和投资的增加,有助于减轻由于需求过大而引起的通胀;3,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
在萧条时期,国民收入减少,农产品价格下降,政府按照农产品价格推行制度,按支持价格收购农产品,维持农民既定的收入和消费水平,抑制总需求的下降,在膨胀时期,国民收入上升,农产品价格下降,政府抛出农产品,增加攻击,抑制农产品价格的上升,这就一直了农民收入的增长,从而也就减少了总需求的增加量。
22,简述财政政策传导机制的含义及作用机理。
财政政策传导机制就是通过运用财政政策工具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时,财政政策工具并不是直接影响总需求和总供给的,而是通过一系列介质间接地发挥作用,这一系列介质就是传导机制。
作用机理如下
政府支出:
1,政府购买:
当经济萧条时,政府购买上升,总需求水平随之增加,经济衰退减弱,反之亦然。
2,政府转移支付:
经济萧条时,失业增加,转移支付增多,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增加,社会有效需求上升。
反之亦然。
政府收入:
1,经济萧条时,税率降低,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消费上升,总需求上升,反之亦然。
2,政府公债:
政府公债的发型,一方面能增加财政收入,影响财政收支,另一方面又能对包括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在内的金融市场的扩张和紧缩起重要作用,影响货币的供求,从而调节社会的总需求水平。
23,简述所得税的特征和功能。
特征:
(1)所得税以一定的所得额为课税对象,它与对财产存量征税的财产税是相对的。
(2)所得税是一种直接税,税负难以转嫁,体现了税收公平原则。
(3)所得税是一种富有弹性的税收,具有“自动稳定器”的功能。
(4)所得税在社会财富的分配环节征税,对整个经济的扭曲比其他税种小。
(5)所得税应税所得额的计算通常都要经过一系列较为复杂的程序,税收征管要求高。
功能:
(1)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2)税收是调控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
(3)税收是调节收入分配的重要工具。
24,简述财政平衡的内涵。
财政收支平衡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个财政年度)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之间的等量对比关系。
事实上,财政收入与支出在总量上的平衡,只有在编制预算时才能存在。
预算执行结果收入与支出恰好相等的绝对平衡状态是很少见的,通常不是收大于支,就是支大于收。
由于超过收入的支出在资金和物资上是没有保证的,往往会给经济带来不利影响,所以,为了稳妥起见,人们往往在习惯上把收大于支,略有结余的情况称之为财政平衡。
但是也有另一种观点认为,既然预算执行结果无法做到收支绝对平衡,那么略有结余或略有赤字都应视为财政平衡。
25,简述财政的双重属性的涵义。
(P14-16)
答:
财政具有公共性和利益集团性(阶级性)这两种基本属性。
(1)财政的公共性是指财政活动所具有的满足社会成员公共需求的属性。
它是财政活动的共性,是不同社会形态下国家财政所共同具有的性质。
财政的公共性又具有历史性
公共产品的构成随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而变化
公共产品的构成可能因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而有所差别
(2)财政的利益集团性指财政反映着参与财政分配活动的各种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互动关系,这一属性是财政的个性。
在不同社会形态下,财政体现出不同的利益集团性。
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中,财政均体现着阶级性,但随社会形态的演进而减弱。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阶段性位于次要地位,利益集团性变得显著。
26,简述公共财政理论关于政府经济作用的主要理由。
(P20-27)
1)提供法治制度。
确保法制是政府的首要职责。
(2)确保市场竞争。
保持和保护竞争性的市场是政府的首要职责。
(3)克服市场无效。
市场无效的原因大致有3个:
一是公共产品,二是外部性,三是信息不充分(即信息不对称)
(4)促进社会和平。
市场本身是无法自动实现经济平等的,在公共政策的实践中匡正了经济中的不平等。
(5)保持经济稳定。
宏观经济的稳定有很多含义:
一是就业率的稳定,即实现充分就业。
二是物价水平的稳定。
27,公共财政和国有资本财政的根本差异主要有哪些?
(P32-34)
(1)两者的基本构成要素不同
1)从财政活动的主体看,公共财政的主体是作为政治权利行驶者的政府;而国有资本财政的主体是作为资本所有者的政府。
2)从财政活动的目的看,公共财政是以为市场提供平等的公共服务为目的的,者决定了它追求的是社会利益目标;而国有资本财政则以国有资本总体的保值增值为目的,者决定了它追求的是市场盈利目标,由此导致了两者在活动内容、方式、手段、范围和领域等方面呈现出显著区别。
3)从收入基本来源和支出内容看,公共财政已税收作为基本的收入来源,它所安排的是非营利性支出,服务于全社会的企业和个人;而国有资本财政则以国有资本收益作为基本的收入来源,由于其所具有的市场营利性目标,决定了它以营利性支出为基本内容,并且仅以营利性国有经济作为服务对象。
(2)两者活动领域和范围不同
公共财政以市场失灵来限定自身的活动范围,国有资本财政则在市场有效范围内开展自身的活动。
(3)两者的财力运用不同
国有资本财政的财力运用,必须以企业为单位,具有保值增值能力;而公共财政则没有,而且也不可能满足这一要求。
(4)两者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不同
在宏观调控上,国有资本财政通过直接的市场活动,调控市场经济的宏观运行状态。
而公共财政则不具备这种能力,其对宏观经济的调控是间接的和外在的。
28,简述林达尔均衡的含义及其局限性。
(P46-47)
含义:
林达尔均衡指个人对公共产品的供给水平以及它们之间的成本分配进行讨价还价,并实现讨价还价的均衡。
局限性:
林达尔均衡的达成存在两个问题:
(1)它假定每个社会成员都披露自己关于公共产品的偏好信息,而不存在隐瞒信息以逃脱相应税收的动机。
但这一条件很难具
(2)在涉及人数众多的情况下,要找到一个让大家都满意的纳税份额,可能要花费相当长的时间。
因此,尽管一致同意规则保证了大家达成协议的自愿性,但由于决策成本较高的原因,经常会造成无法做出决策的局面。
29,简述阿罗不可能定理的主要内容。
(P51-52)
在相当弱的条件下,达成投票均衡的公共决策机制是不存在的。
这些条件包括:
(1)个人理性条件:
对于可供选择的任何两个备选方案x和y,每个成员或者认为x优于y,或者认为y优于x,或者认为x和y无差异,除此之外,别无选择。
此外,在有三个方案x、y、z可供选择的情况下,如果某个成员认为x优于y,y优于z,他一定认为x优于z。
(2)无限制领域条件:
个人选择的自由不受限制,允许集体成员持有任何可能的偏好。
(3)帕累托条件:
如果每个成员都认为x方案优于y方案,那么公共选择的结果也是x优于y。
(4)无关备选方案的独立性:
如果在两个备选方案之间选择,那么公共选择的结果仅仅依赖于集体成员对这两个方案的偏好顺序,而不受第三种方案的影响。
(5)非独裁性:
投票结果应该由多人决定而不是一个人。
以上五个条件被认为是应当被民主社会所普遍接受的基本条件,因此被称为合理的条件。
阿罗不可能定理实际表明,当至少存在三种备选方案时,任何集体决策过程都无法保证能够同时满足民主社会的合理条件。
因此,不应高估民主的公共选择过程的效率.民主并不足以保证达到“公共意志”,它最大的积极之处是防止了“最坏”情况的发生。
30,简述税收公平原则的含义。
(P152-154)
公平原则是现代税收原则体系中与效率并列的最重要的原则,可以大致分为两种——受益原则和支付能力原则。
(1)受益原则
所谓受益原则,是指根据纳税人从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中受益的大小来分摊,受益多的纳税多,受益少的纳税少。
受益原则的核心为:
人们之所以纳税,是因为人们能从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中受益。
受益原则实际上是把公民缴纳税款与政府提供服务看成是一种类似于市场效益的过程。
税收被视为政府所提供的公共产品价格,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偏好来评价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并按边际效用支付。
受益原则的突出特点是直接把政府收入和支出联系起来,其本身就体现了税收的公平。
(2)支付能力原则
所谓支付能力原则,是指以纳税人的支付能力作为征税依据,能力强的多纳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