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总讲义.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036036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9.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大学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总讲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北京大学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总讲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北京大学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总讲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北京大学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总讲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北京大学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总讲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大学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总讲义.docx

《北京大学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总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大学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总讲义.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大学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总讲义.docx

北京大学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总讲义

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

导论认识当代世界:

从重新界定世界开始

如何理解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

当代:

1945二战以后。

原因有四:

1、独立国家数量大大增加

2、原殖民地国家与原宗主国家之间的关系发生重大改变

3、一些国家政权更迭获得世界性的影响

4、国际组织的大量出现

世界:

除了主权国家行为体,非国家行为体在世界政治经济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国际不等于世界,全球包含某种趋同和一致性。

政治与经济:

政治与经济互动的作用

不同国家的人对世界认识不一样,对世界认识的出发点和参照系不一样,我们所说的世界都不是一个客观的世界。

私心和偏见普遍存在,国家利益作为一般出发点。

中国在世界中的地位和经历

这门课程在我国的历史:

中宣部——最早1985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课程,1998改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内容: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是进行关于马克思主义……02收回我院,03成为专业必修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文件保密期30年,不到50%,出于保持独立的思考,未能了解决策的全部,尽可能的正确客观的评价政策

导论认识世界:

从重新界定世界开始

一、当代世界国家类型划分

民族国家仍然是政治行为主体和标准经济主体。

不到200个,要认识差异性,就需要对国家进行划分,认识世界的基础和逻辑起点。

(一)三个世界的划分

我们国家习惯的(1974毛会见赞比亚总统卡膨达:

美苏第一世界,英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作为第二世界。

)政策依据,政策出发点。

20世纪50年代,第三世界的概念被提出,

第一世界:

主要施行资本主义的经济发达的国家,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国家。

第二世界:

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东欧、中国、越南、古巴

第三世界:

亚非拉其他国家。

120国家左右

第三世界——贫困与落后的代名词。

不仅是经济指标,更可能有政治含义。

结合了经济标准和政治标准的复合标准的划分类型

冷战以后,三个世界的划分收到强烈的质疑。

西方认为,第二世界,大半国家已经不存在,影响力远远减少

我国认为,第一世界坍塌一半

第三世界,唯一被认为孤独、稳定的存在。

(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南方国家与北方国家

主要根据经济标准

提出一些明确的经济标准(2000世界银行颁布的标准):

1.低收入国家,人均GNP<756美元:

阿富汗、朝鲜、印尼

2.中等收入国家:

1)中低收入国家:

人均收入水平:

>756美元,<2995美元:

中国、泰国

2)中高收入国家:

2995美元——9265美元:

巴西马来西亚、墨西哥

3.高收入国家:

西方发达国家,依据特殊资源和特殊地理位置的小国:

>9265美元

另:

世界上发达国家位于北纬30度以南,北方国家;南方国家

(三)体系内国家与体系外国家

是一个比较抽象的划分,大多数国家属于世界共同体之内。

对世界体系的影响和作用是不一样的。

没有客观的标准,主观的判断

体系内国家:

能够积极主动参与世界发展进程,并对整个世界发展的方向和进程产生世纪影响的国家。

体系外国家:

虽然存在于世界体系之中,但无力对体系施加有效影响,也无法排拒体系对其产生影响的国家。

大多数国家

对国际法的广泛质疑:

作为世界中各国的行为依据,韦斯特伐利亚和约。

受到晚进国家的质疑。

(黑格尔曾经讲道)亚非拉,并无参与制定,但要受其约束,权衡独立与进入体系的利弊,加入体系。

(四)民主国家与非民主国家

更为主观的、政治意义上的判断。

和经济制度联系起来,获得客观的标准,区别市场经济和非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和民主制度联系起来。

民主产生与古希腊,尽管各国根据自身利益、对民主有着不同的界定,但民主成为各国普遍接受的价值判断。

我们与西方在民主的界定和认识方面存在很大分歧。

成为现实生活中斗争的语言。

中国并不否定西方的民主,西方对中国的民主充满疑问。

西方国家认为,民主国家之间很少发生战争,民主与非民主国家偶尔发生战争,战争主要发生在非民主国家之间。

因此,一些学者,这样划分:

大致标准:

和平与繁荣区(zoneofpeaceandprosperity):

有民主的政治体系,相对充足的资本、技术、现代通讯系统和食品,以及在总体上支持人权,并有与环境友善的经济秩序。

战争与衰败区(zoneofwaranddespair)

体现了二战以后发展的极度不平衡,鸿沟。

在一般意义上,已成为基本的事实,但有人认为,这样的划分预设了这样的假设与结局:

是否会永远衰败下去。

宿命论较浓的划分

二、当代世界与中国

(一)政治关系中的世界和中国

世界经济集团化的现象出现,包括中国的出现

1.东西方两大集团的形成

 西方:

1)杜鲁门主义:

政治意义上西方集团的开始。

1947年3.12,国情咨文,美国总统鉴于以苏联为主的社会主义向南欧(土耳其、希腊)渗透,美国出于道德义务对其进行抵抗,要求国际拨款4亿美元,以及一些文官监察美援使用情况,帮助这些国家反抗社会主义渗透。

在政治意义上,取代了英国,承担抵抗任务。

在反对社会主义扩张的意义上西方国家产生联合的标志。

2)马歇尔计划

1947年6.5日,哈佛演讲:

对欧洲战后重建所需资金的资助,美国向西欧支援125亿美元。

回报。

经济上实现集团化的标志

3)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建立的军事和政治集团。

是以美国为主导的集团,希望美国能够控制西欧的防御体系,建立联盟,1949年4月4日签约,8.24生效。

主要的签约国:

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比利时、卢森堡、荷兰、意大利等12个国家

东方:

4)欧洲九国情报局:

对西方政治意义上集团化的回应,由苏联提议成立。

除苏联和东欧国家外,还包括法国和意大利的共产党

苏联、罗马尼亚、波兰、保加利亚、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法国和意大利

认为,东西方冷战的开始

5)经济互助委员会(莫若托夫计划CouncilforMutualEconomicAssistance,CMEA):

针对马歇尔计划,防止美国对东欧产生影响。

帮助东欧国家发展经济。

1949年1月提出。

最早加入国家有:

苏联、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和几克斯洛伐克。

后扩大:

如越南。

中国始终为观察员

交流经济发展经验和平衡社会主义阵营内部。

6)华沙条约:

产生于这样一个契机,1955年5月份,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不顾西德国家,将其纳入该组织。

使感到现实的军事威胁。

成立于支队对抗的军事组织,1955年5.14-1993

苏联、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民主德国

中国未成为一员,观察员。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外交政策的变化

1)1949年到50年代后期外交政策

“另起炉灶”:

新中国成立以后,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建立的各种外交关系。

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指新中国成立后,不急于同帝国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先把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清除以下,以免为其活动留下余地。

“一边倒”:

毛泽东1949年6月发表的《论人民民主专政》:

一边倒是指,站在以苏联为首的和平民主阵营。

在总结孙中山40年经验和共产党28年经验交给我们的、深知欲达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骑墙是不行的,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

另:

  一些西方国家对华采取了不同策略,基于自身利益。

西方小国(挪威、瑞典……)采取了积极的外交策略

  中美关系五十年代处于低潮,起初都处在观望,朝鲜战争的爆发转向敌对,美国冻结了中国在海外银行的资产,中国也没收了美国在华资产。

  中苏关系:

苏联第一个与华建交。

经历了曲折。

党际关系影响了国际关系。

经济层面上,给予中国很大帮助。

主要外交成就:

毛泽东两次访苏——1949,斯大林70大寿,修订中苏友好条约;1957年11月,十月革命胜利40周年

抗美援朝

反对美国和联合国干涉中国内政

参加1954年日内瓦会议,为俗称印度(越南、老挝柬埔寨)支那问题

作出贡献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5年万隆会议

中东呼吁美国,和平谈判,解决中美问题

着手解决与周边各国的历史遗留问题,实行睦邻友好政策。

支持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及其他阿拉伯国家争取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

重视中日关系发展。

2)60年代的中国外交政策

“两个拳头出击”,既反帝又防修

——基于中苏关系的变化,中苏由大使级外交关系降到代办级外交关系。

苏共领导层的更迭并没有使中苏关系向好的方向发展。

1966,中共拒绝参加苏共二十三大,两党关系中断;

1969乌苏里江珍宝岛军事冲突。

主要外交成就

60年代前半叶同中国建交的国家16个,其中14个新独立的非洲国家。

古巴、法国

中国支持亚非拉地区进行的反帝反殖民运动。

对亚非国家进行重要访问

坚决支持印度支那反对美国侵略扩张活动

反对苏美英签署的部分核禁试条约,提出全面彻底销毁核武器的倡议。

  1964,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在反两霸同时,重视发展同其他发达国家的关系。

此外,中印爆发边境战争的启示:

没有永恒的朋友。

3)70年代中国的外交政策

“一条线,一大片”,联美抗苏:

向东日本、向西欧洲之间的国家被认为可以被争取。

  ——针对世界大国变化的调整,美苏力量对比出现了有利于苏联的变化。

中国与美国逐渐开始接近。

主要成就:

1971.10.25,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通过2758号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承认中华共和国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成员之一。

1972.2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向正常化方向发展。

1972.9.29中日正式建交,中日邦交正常化

1974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的战略思想”,建国后外交实践的总结。

从1970年到1978年,中国同59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其中4/5是亚非拉地区的第三世界国家。

思考题:

国际社会是否可能被创建?

如果可能,你希望国际社会体现什么价值?

世界不同之间存在南北关系,之所以形成这种关系,有两种分析,一、传统理论:

社会经济文化方面,很难作出积极反应,落后,差异很难得到修正;二、依附理论(中心-外围理论):

实际上是一种历史产物。

殖民地和宗主国的依赖关系一直存在。

那种更有说服力?

4)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政策

截至2005年11月,与中国建交的国家:

亚洲46个,非洲47个,欧洲42个,美洲23个,大洋洲和太平洋岛屿9个。

a)更加灵活务实,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针对中国威胁论,最近提出了睦邻、富邻的新外交思维。

继续落实抛弃限于意识形态上的交往

b)积极开展党际交往,并非仅限于共产党执政的国家间,扩大到世界上可以交往的一切国家。

c)同时积极开展军事交往。

解决台湾问题的迫切性,消耗过多的外交资源。

怎样看待“三弃”?

——放弃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成就、放弃美国外交关系、放弃举办奥运会

(二)当代世界经济关系

1.冷战经济与两个平行的市场

1)西方:

a)马歇尔计划(MarshallPlan):

西欧迅速得到复苏,

b)巴黎统筹委员会(COCOM——西方对东方经济制裁措施):

1950年1月-1994年4月,针对共产主义国家,采取禁令、经济制裁的机构。

创始国:

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

朝鲜战争后,西方感到现实中来自东方的威胁,卢森堡、挪威、丹麦、加拿大、西德、葡萄牙、日本、希腊、土耳其加入。

制定了“国际安全清单”(禁止向社会主义国家出口的清单——认为可能造成威胁的物品)——144种-285种(1952朝鲜战争期间)

c)美、日、欧三级体制:

美国与日、欧在冷战结束后相对经济实力发生了很大变化——从其间的贸易纠纷可见(依赖性减小),低端(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