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1一.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350876 上传时间:2023-08-1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5.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汉语1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古代汉语1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古代汉语1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古代汉语1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古代汉语1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汉语1一.docx

《古代汉语1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汉语1一.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代汉语1一.docx

古代汉语1一

《古代汉语

(1)》一

一、填空题

1、传统的“六书”包括: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2、许慎对“六书”中“会意”所下的定义是比类合谊,以见指挥。

对“指事”所下的定义是视而可识,察而见意。

对“假借”的定义是本无其字,依声托事。

3、“四体二用“说中的“四体”指的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

4、几个具有同一的意义和读音而形体不同的字是异体字。

5、异体字形成的原因有三个:

分别是人数多,地域广,时间长。

6、“慚”的异体字是惭。

“群”的异体字是群。

7、“寶”的简体字是宝。

“馀”的简体字是余。

8、以秦为分界,可以把汉字发展分为古文字和今文字两个阶段,其中古文字范畴包括甲骨文、金文、六国古文、籀文和小篆。

9、《左传》相传是春秋晚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西汉后期古文经学家认为它是解释孔丘的《春秋》的,《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体历史著作。

10、“制,岩邑也。

虢叔死焉”中的“焉”是指事代词兼语气词,相当于在那里。

“穆公访诸蹇叔”的“诸”是介词,相当于之于。

二、概念题

1、文字:

文字是记录和传递语言的社会性的书写符号体系。

2、六书:

“六书”说是汉代古文经学家从分析大量汉字结构和用字现象中归纳出的造字和用字条例。

3、象形:

“象形”的定义及例字是:

画成其物,随体诘誳,日月是也;4、四体二用说: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四种造字法。

转注、假借是二种用字法。

5、异体字:

异体字又称或体字,是指共写一个词的不同的书写形式。

换言之,就是所记的词音、义完全相同而形体不同的字。

6、古今字:

古今字,也就是分化字,是把分化前一字写多词时期的字称古字,把以后分化出来的记词各有专司的字称今字。

7、繁简字:

繁简字就是繁体字和简体字的合称,是着眼于字的笔画的多少。

8、甲骨文:

甲骨文是用刀把字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也称作龟甲兽骨文字、贞卜文字、甲骨卜辞、殷虚文字、殷虚书契等

9、金文:

金文是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铭文是铸在青铜器上的文辞。

商周两代出土的铜器以钟鼎为最多,钟是古代的乐器,鼎是古代的礼器,所以金文又称钟鼎文。

10、词类:

词类是古汉语的词根据词义(某种词汇意义)和语法功能(作什么句子成分,与什么词相结合)的不同而分成的词。

11、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说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表达习惯而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的语法功能,具有了另一类词的功能。

12、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就是主语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

13、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是指动词与宾语的关系,需要译为“把……看作”、“认为……怎么样”,有主观上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当作什么”的意思。

14、判断句判断句是谓语断定主语所指的人或事物是什么的句子。

一般由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

15、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古代汉语中在一定的条件下,宾语可以放在动词谓语或介词的前面,这种情况叫宾语前置。

16、省略:

省略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下省略句子的某个成分,省去的部分可以补出来。

三、释义题(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文中义)

1、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城墙)

2、多行不义,必自毙。

(倒下去)

3、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两属,)

4、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

(属二主)

5、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未尝君之羹。

(有汤的肉食)

6、颍考叔,纯孝也。

爱其母,施及庄公。

(延伸)

7、师进,次于陉。

(军队临时驻扎)

8、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

(安抚)

9、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

(护城河)

10、晋不可啟,寇不可翫。

一之谓甚,其可再乎?

(习惯而不留心,放松警惕)

1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边邑)

1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外交使节)

13、夫晋何厌之有?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伸展)

14、冬,晋文公卒。

庚辰,将殡于曲沃。

(停柩待葬)

15、君命大事,将有西师过轶我。

(后车超过前车)

16、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

(类似于现代的锁轮)

17、蹇叔之子与师。

(参加)

18、其北陵,文王之所避风雨也。

(大山)

19、三进及溜,而后视之。

(屋檐)

20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

(少)

21、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

(住一宿)

22、射其右,斃于车中。

(仆倒)

23、下臣不幸,属当戎行,无所逃隐。

(兵车的行列,指齐军)

24、执事不以衅鼓,使归即戮,君之惠也。

(就,接近)

25、称其仇,不为谄。

(谄媚)

26、建一官而三物成,能举善也。

(中军尉)

27、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

(堤防溃决)

四、判定、释义题(指出下面句中加点的词的词性,并解释有意义)

1、姜氏欲之,焉辟害?

(疑问代词,哪里,怎么)

2、姜氏何厌之有?

夫人将启之。

(1、代词,复指提前的宾语。

2、代词,指共叔段)

3、请以遗之。

(介词,用)

4、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

(动词,率领)

5、不虞君之涉吾地也。

(助词,的)

6、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其,语气词;诸,介词,之于的合音字)

7、夏,楚子使屈完如师。

(动词,往,到)

8、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

(代词,代指提前的宾语)

9、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

(介词,后面的宾语省略)

10、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指示代词,指上文的“吾不能求子)

1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表目的的连词)

1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微,带有假设语气的否定副词,略同于“非”;夫,指示代词,那)

13、失其所与,不知。

(动词,联合)

14、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语气词,加强反问)

15、蹇叔之子与师。

(动词,参加)

16、其北陵,文王之所避风雨也。

(所字结构)

17、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指示代词兼语气词,在那里)

18、犹不改,宣子骤谏。

(数量词,多次)

19、逢丑父为右。

(动词,作为)

20、蔑也今而后知吾子之信可事也。

(语气词)

五、判定题(根据汉字的用字现象,指出下列各句中的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并说明其意义)

1、佗邑唯命。

(异体字:

佗,同“他”)

2、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偪乎?

(通假字:

偪,同“逼“)

3、赵盾,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

惜也,越竟乃免。

(古今字;竟,境)

4、靖共尔位,好是正直。

(异体字:

尔,你)

六、分析题(划分句子成分)

1、公赐之食。

2、请以遗之。

3、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

4、宫之奇以其族行。

5、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

6、郤克伤于矢。

7、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

 

七、分析题(分析句子中特殊的语法现象,并解释又特殊用法的词的意义)

1、庄公寤生,惊姜氏。

(惊:

使动用法,使……害怕)

2、秦师遂东。

(东:

用如动词,向东)

3、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

(“以”的宾语前置,当作)

4、晋侯饮赵盾酒。

(饮,使动用法,使……喝)

5、从左右,皆肘之。

(肘,用如动词,用肘制止)

6、人不难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祥。

(免,使动用法,指使其君脱身)

7、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药,用如动词,以……为药)

八、分析题(六书理论分析下列各字的结构)

犬 衣  册  令 颖

得  并  宠  亦  果

犬、衣、册、果属于象形;并、令、得属于会意;颖、宠

属于形声;亦属于指事。

九、简答题

1、简述“四体二用”说

四体二用说的观点是: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四种造字法。

转注、假借是二种用字法。

“六书”的前四书是造字法,与汉字结构有关;“六书”的后二书是用字法,与汉字结构无关。

2、举例说明异体字产生的原因。

异体字产生的原因是由于使用汉字的人数多,地域广,时间长。

人们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造字,由于构思不同,取材有别,方法各异。

(1).造字方法不同的异体字。

(2).造字素材不同的异体字。

(3).偏旁位置不同的异体字。

3、简述古今字的两个来源

古今字主要有两个来源:

一是同源分化而形成的古今字。

一是同音假借而形成的古今字。

4、什么是甲骨文?

它具有什么特点?

甲骨文是用刀把字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也称作龟甲兽骨文字、贞卜文字、甲骨卜辞、殷虚文字、殷虚书契等

甲骨文具有如下的一些特点:

(1)保留浓重的描画物象的色彩,形象逼真,颇似画面。

(2)异体字繁多。

(3)偏旁不固定,可以互换。

(4)书写自由灵活,随意性较大。

5、简述普通名词用作状语的几种情况。

(1)、表示行为的状态。

如:

土崩瓦解”、“狼吞虎咽”、

(2)、表示行为所凭借的工具或方法。

如“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3)、表示对人或事物的态度。

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4)、表示行为发生或进行的处所。

如“而相如廷叱之。

6、简述古汉语中的被动句式有几种情况。

1)“于”字式:

如《左传•成公二年》:

“卻克伤于矢,流血及屦。

(2)“为”字式:

如《战国策·燕册三》:

“父母宗族,皆为戳没。

(3)“见”字式:

如《史记·屈原列传》: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4)、被……式:

如《战国策·齐策》:

“国一日被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

7、举例说明古汉语中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

(1)、疑问代词作宾语时。

如“曰:

‘奚冠?

’曰:

‘冠素。

’”

(2)、否定句里代词作宾语。

如“我无尔虞,尔无我诈。

(3)、用助词“是”、“之”“焉”把宾语提前。

如“宋何罪之有?

(4)、介词“以”的宾语提前。

如“《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思无邪。

’”

十、标点题

1、齐有黄公者,好谦卑。

有二女,皆国色。

以其美也,常谦辞毁之,以为丑恶。

丑恶之名远佈,年过,而一国无聘者。

卫有鳏夫失时,冒娶之,果国色。

然后曰:

“黄公好谦,故毁其子。

不姝美。

”于是争礼之,亦国色也。

国色,实也;丑恶,名也。

此违名而得实也。

2、孔子御坐于鲁哀公,哀公赐之桃与黍。

哀公曰:

“请用。

”仲尼先饭黍而后啗桃。

左右皆揜口而笑。

哀公曰:

“黍者,非饭之也,以雪桃也。

”仲尼对曰:

“丘知之矣。

夫黍者,五谷之长也,祭先王为上盛。

果瓜有六,而桃为下,祭先王不得入庙。

丘之闻也,君子以贱雪贵,不闻以贵雪贱。

今以五谷之长雪果瓜之下,是从上雪下也。

丘以为妨义,故不敢以先于宗庙之盛也。

3、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

兵挫于地削,亡其六郡。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此不知人之祸也。

 

《古代汉语

(1)》二

一、填空题

1、《战国策》是战国时代的史料汇编。

作者无可考。

流传到现在的本子是经汉代时期刘向整理过的,分为东周、西周、秦、齐等12国,共33篇。

2、《论语》是孔子门人及其再传弟子集成的、记录了孔子和一些孔子弟子的言行。

汉初所传的《论语》有古论、齐论、鲁论之分。

通行的注本有《论语注疏》,是魏时何晏集解,宋时邢昺疏。

3、《礼记》是一部资料汇编性质的书。

流传下来的有两种本子,都是汉人辑录的,其一

是戴德辑录的《大戴礼记》,其二是戴圣辑录的《小戴礼记》。

现在通行的《礼记》,是东汉郑玄作的注,唐孔颖达作的疏,这就是所谓的《礼记注疏》,是最通行的注本。

二、释义题(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文中义)

1、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

“孟尝君客我。

”(拜访)

2、孟尝君就国于薛。

(前往自己的封邑)

3、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

(启封)

4、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羊圈)

5、天崩地坼,天子下席,东藩之臣田婴齐后至,则斮之。

(裂开)

6、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

“老夫病足,曾不能疾走。

”(快步走)

7、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

(子)

8、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胜,超越)

9、太后曰:

“诺,恣君之所使之。

”(任凭)

1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疑惑)

11、于予与何诛?

(谴责)

12、願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懊恼)

13、舍瑟而作。

(起,站起来)

14、子适卫,冉有仆。

(驾车)

15、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谅,信用,这里指道义上的固执;经,上吊,吊死)

16、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扶着瞎子走路的人。

17、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国君宫门内当门的小墙)

18、今之从政者殆而!

(危险)

19、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劳作)

20、有子问于曾子曰:

“问丧于夫子乎?

”(失去,丢掉,这里指罢官,罢职讲)

21、鲁人欲勿殇童汪踦。

(未成年而死)

22、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遊于观之上。

(参加)

23、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

(赶上)

24、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

(选拔出来的人物)

25、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祸害)

26、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

(美女)

27、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

(安泰舒坦)

28、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荒年)

29、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密)

30、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学校)

31、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吝啬,吝惜)

32、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吝啬)

33、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心里难过,可怜)

34、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

(攀登)

35、此惟救死而恐不赡。

(足)

36、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

(兴起)

37、愿受一廛而为氓。

(自外地迁来的民)

38、夫以百亩之不易为己忧者,农夫也。

(治)

39、惟天为大,惟尧则之。

(法则,用如动词)

40、什一,去关市之征,今兹未能。

(今年)

41、途有饿殍而不知发。

(开仓济民)

四、判定、释义题(指出下面句中加点的词的词性,并解释有意义)

1、长驱到齐,晨而相见。

(副词,就)

2、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

(副词,才)

3、飞翔乎天地之间。

(介词,于)

4、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

(语气词,表提顿)

5、喟然叹曰:

“吾与点也”。

(动词,赞成,同意)

6、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连词,因为)

7、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疑问代词,怎么)

8、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

(语气词,表停顿)

9、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代词,你,指子路)

10、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代词,指丈人)

11、小人閒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

(代词,他的)

12、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代词,这样)

13、邻国之民不加少。

(副词,更)

14、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

(代词,有人)

15、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副词,仅仅,只)

16、斧斤以时入山林。

(按照)

17、保民而王,莫之能禦也。

(动词,王天下)

18、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

(动词,到)

19、夫以百亩之不易为己忧者,农夫也。

(句首语气词)

20、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

(疑问代词,为什么)

2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疑问语气词,吗)

五、分析题(划分句子成分)

1、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

2、千金,重币也。

3、百乘,显使也。

4、夫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5、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6、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

7、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8、富润屋,德润身。

六、判定题(根据汉字的用字现象,指出下列各句中的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并说明其意义)

1、以责赐诸民。

(责,后来写作“债”,债款)

2、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

(通“嗜”,喜欢)

3、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众以为殃。

(后来写作“势”,权力,权势)

4、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同“斑”,头发半白)

七、辨析释义题(指出下面句中特殊的语法现象,并解释有特殊用法的词的意义)

1、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

(高,用如动词,把枕头垫得高高的。

2、权使其士,虏使其民(权,名词做状语,用诈术)

3、吾道一以贯之。

(“一”是“以”的宾语,提到前面去)

4、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来,使动用法,使……来归附)

5、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我”是“与”的前置宾语)

6、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亲、子用如动词,以……为亲,以……为子)

7、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

(朝,使动用法,使……朝见)

8、武丁朝诸侯。

(朝,使动用法,使……来朝)

9、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曰(踵,用如动词,走到门上)

10、戎狄是膺,荆舒是惩。

(惩,使动用法,使人受到警惕)

11、月攘一鸡。

(攘,用做动词,偷)

12、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轻,用做动词,轻视)

八、标点题

1、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

或谓惠子曰:

“庄子来,欲代子相。

”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庄子往见之,曰:

“南方有鸟,其名为鵷鵮,子知之乎?

夫鵷鵮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于是鸱得腐鼠,鵷鵮过之,仰而视之曰:

‘吓!

’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2、以一缕之任,系千钧之重,上悬之无极之高,下垂之不测之渊,虽甚愚之人,犹如哀其将绝也.马方骇,鼓而惊之;系方绝,又重镇之.系绝於天,不可复结,坠入深渊,难以复出.其出不出,间不容发.能听忠臣之言,百举必脱.必若所欲为,危於累卵.难於上天.变所欲为,易於反掌,安於泰山.今欲极天命之上寿,弊无穷之极乐,究万乘之势,不出反掌之易,居泰山之安,而欲乘累卵之危,走上天之难,此愚臣之所大惑也.

3、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隨之而泣。

其母曰:

"汝還,顧反為汝殺彘。

 妻適市來,曾子慾捕彘殺之,妻止之曰:

"特與嬰兒戲耳。

" 曾子曰:

"嬰兒非與戲耳。

嬰兒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學者也,聽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 遂烹彘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