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上学期期末复习备考之精准复习模拟题高一历史A卷人教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347420 上传时间:2023-08-1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91.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上学期期末复习备考之精准复习模拟题高一历史A卷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学年上学期期末复习备考之精准复习模拟题高一历史A卷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学年上学期期末复习备考之精准复习模拟题高一历史A卷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学年上学期期末复习备考之精准复习模拟题高一历史A卷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学年上学期期末复习备考之精准复习模拟题高一历史A卷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上学期期末复习备考之精准复习模拟题高一历史A卷人教版.docx

《学年上学期期末复习备考之精准复习模拟题高一历史A卷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上学期期末复习备考之精准复习模拟题高一历史A卷人教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上学期期末复习备考之精准复习模拟题高一历史A卷人教版.docx

学年上学期期末复习备考之精准复习模拟题高一历史A卷人教版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意的)

1.西周实行分封制建立了许多诸侯国,影响深远。

中国现在以下哪个省的简称源于分封制

A.湖南省B.山西省C.湖北省D.浙江省

【答案】B

2.“秦王朝建立后,为了有效地加强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行,总结战国以来各国的官僚制度,建立起了一套适应封建统一国家需要的中央政府机构。

“材料中的”中央政府机构“是指

A.皇帝制度B.三公九卿制C.郡县制D.丞相制度

【答案】B

【解析】秦朝设立三公九卿来管理中央事务,故B正确;A高于三公九卿制度;C属于地方制度;D属于B项内容。

3.史载:

汉武帝元朔五年,封长沙王刘发之子刘贤为泉陵侯,都城在城北二里(《永州府志•城池》)。

汉武帝元鼎六年置零陵郡,泉陵侯国属零陵郡管辖,后又将泉陵国改为泉陵县。

材料表明

A.封国是朝廷的主要依靠力量B.封国对朝廷构成严重威胁

C.“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D.君主专制得到有效的加强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汉武帝“封长沙王刘发之子刘贤为泉陵侯”,可知是实行“推恩令”的结果。

根据“泉陵侯国属零陵郡管辖,后又将泉陵国改为泉陵县”,可知侯国归郡或县管辖,郡县受中央管理,可知加强了中央集权,C正确。

郡县是朝廷依靠的主要力量,A错误。

材料未体现封国对朝廷构成严重威胁,B错误。

本题涉及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并非皇权与相权的关系,D错误。

4.隋唐时期创立和完善的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这一制度的执行机构是

A.中书省B.门下省C.尚书省D.行中书省

【答案】C

5.对下表

类别

察举制

科举制

依据

品德、学问、议政能力

“以文取士”

方式

长官推荐

自由报考

中国古代两大选官制度的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察举制强调德才兼备B.察举制表明古代政治制度成熟

C.科举制注重科技素养D.科举制不利于统治基础的扩大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品德、学问、议政能力”,可知察举制强调德才兼备,A正确。

察举制是汉朝时期的选官制度,不能表明古代政治制度成熟,B错误。

科举制“以文取士”,不注重科技素养,C错误。

察举制下可以“自由报考”,使出身寒门的子弟也可以做官,有利于统治基础的扩大,D错误。

6.据说清代乾隆年间,有个翰林把“翁仲”误写成“仲翁”,乾隆批以诗“翁仲如何作仲翁?

十年窗下少夫功。

如今不许为林翰,罚去江南作判通”进行挖苦。

诗中“判通”是“通判”的故意颠倒,“通判”这一官职设置的时间和目的是

A.宋朝监察地方官B.明朝巡查地方政令贯彻情况

C.汉朝巡行监督郡国D.唐朝巡视检查地方法纪

【答案】A

【解析】北宋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防止武将专权,中央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B、C、D与题无关,故A项正确。

7.戴逸先生评论清王朝某项制度时说:

“它是皇帝私人的工作班子,直接听命于皇帝,帮助皇帝出主意,写文件,处理重大政务,如升革文武官员、审理重大案件、制定大典礼节、查考兵马钱粮等。

”与“它”相关的是

A.内朝B.中书省C.内阁D.军机处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清朝军机处。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的“皇帝私人的工作班子”是军机处,故D项正确;内朝是汉武帝时期的中枢机构,故A项错误;中书省是元朝时期的中枢机构,故B项错误;内阁是明朝时期的中枢机构,故C项错误。

8.公元前6世纪末,雅典执政官克利斯提尼进行改革。

这次改革

A.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B.使雅典民主政治确立起来

C.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D.导致雅典民主政治由盛而衰

【答案】B

【解析】克利斯提尼进行改革确立了雅典民主,雅典民主国家开始建立,故B正确;A是梭伦改革;C是伯利克里时期改革;D项不符合题意。

9.罗马法保留了古罗马在法学方面的创造性成果,对人的行为作出详细的法律规范,标志着罗马法已经发展到完备阶段的标志是

A.习惯法的形成B.《十二铜表法》的制定

C.公民法的形成D.查士丁尼法典的颁布

【答案】D

10.“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社会结构,经济的持续增长造成中等阶级与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贵族、大地主的地位与经济实力都大为下降了,但他们仍把持政治权力,造成权力分配与社会力量对比高度脱节的状态。

”为了解决这种“状态”,英国在政治上

A.发动光荣革命,与新贵族阶层妥协B.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主权

C.建立内阁机构,限制国王的行政权D.改革议会制度,中等阶级更多参政

【答案】D

【解析】材料叙述了工业革命后社会结构的变化,正是社会结构的变化导致了政治上权力分配出现问题,才导致了议会改革,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

A选项时间有误,此时已经完成了光荣革命;B选项时间错误,《权利法案》早已颁布实施;C选项错误,内阁在工业革命之前就已经确立。

11.法国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认为:

美国联邦制是“为了把因国家之大而产生的好处和因国家之小而产生的好处结合起来”。

对作者观点理解最全面的是

A.联邦制加强了中央政府权力B.地方各州自治权不断增强

C.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结合D.三权分立实现了分权制衡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联邦制是美国独立后确立的地方行政制度,其一方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同时也保留了部分地方权力,很好的协调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体现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结合,从而也就把因国家之大而产生的好处和因国家之小而产生的好处结合起来,所以选C。

12.“它标示的不只是这场战争胜败的严峻性,更因为它标示着以商品和资本来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轨道,作为中国的近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线,是显而易见的。

”材料中的“它”是指

A.鸦片战争B.甲午中日战争C.八国联军侵华D.抗日战争

【答案】A

【解析】“中世纪”指的是封建社会。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社会的开端,符合材料“作为中国的近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线”,故A项正确;BCD均不符合史实,故错误。

13.史学界一般认为,太平天国有两个革命纲领,一个适应了太平天国革命的需要,另一个适应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

其中,适应当时世界发展潮流的纲领是

A.《天朝田亩制度》B.《资政新篇》C.《定国是诏》D.三民主义

【答案】B

14.某条约签订后,“法人窥粤,英人窥滇,俄人西窥新疆,东窥三省,四夷入侵,各示所欲。

”下列属于该条约内容的是

A.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B.增开天津为商埠

C.“日本臣民得在中国……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D.允许外国公使驻京

【答案】C

【解析】甲午战争之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材料中法、英、俄三国对于中国领土的瓜分符合中日战争之后的时局,C是《马关条约》内容,故C正确;A是1900年;B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D属于《辛丑条约》之后。

15.辛亥革命“打开了中国近代化的闸门,使反动力量再也无法照旧统治下去了”。

这主要是由于

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沉重打击了外国反动势力

C.彻底瓦解了自然经济D.推翻了二千年的封建统治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起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所以答案选A,排除D;辛亥革命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外国势力,但不能说沉重打击了,所以排除B;近代中国经济占主导地位依然是自然经济,排除C。

16.周恩来曾说:

“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就是从天安门到天安门。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起点是

A.辛亥革命B.新文化运动C.五四运动D.中国共产党成立

【答案】C

17.下表是《新青年》在不同时段相关文章中“革命”一词出现的频度。

其中某一时段出现的频度最高,其主要原因是

起止时间

1915—1918

1919—1922

1923—1926

“革命”出现的频度

0.78%

2.45%

25.14%

A.十月革命的影响B.毛泽东思想的广泛传播

C.国民大革命推动D.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答案】C

【解析】国民大革命中1926年的北伐战争促进了民众“革命”思想发展,导致《新青年》中登载“革命”频率的提升,故C项正确;十月革命的影响是1918年之后,故A项错误;1926年前,毛泽东思想正在形成中,不会得到广泛传播,故B项错误;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是1927年之后,故D项错误。

18.美国记者斯诺说:

“每一场革命都有它自身的传奇。

毛泽东率领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就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传奇。

”他所说的“伟大传奇”是指

A.二万五千里长征B.开展游击战争C.千里跃进大别山D.发动三大战役

【答案】A

19.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中国人民长达十四年之久的抗战首先发生在

A.东北地区B.华北地区C.华东地区D.华南地区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中国人民长达十四年之久的抗战首先发生在东北地区,故选A。

20.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指挥的重大战役是

A.淞沪会战B.徐州会战C.台儿庄战役D.百团大战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抗日战争,1940年下半年由彭德怀指挥的百团大战取得重大胜利,极大鼓舞了抗战胜利的信心,D正确;淞沪会战、徐州会战、台儿庄战役都是国民党组织的战役,排除A、B、C。

21.下图是解放战争时期的一次重要战役形势图。

据此判断该战役是()

A.平津战役B.淮海战役C.辽沈战役D.渡江战役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据所学知识可知平津战役发生在天津,而不是长江等地,故A项排除;淮海战役发生在淮河流域的也不是在长江等地,故B项排除辽沈战役发生在东北等地,故C项排除;题干地图中有“合肥”“南京”,而且是发生在长江流域,结合所学可判断应该是渡江战役,故D项正确。

22.《全球通史》中写道:

“列宁几乎是孤身一人号召立即进行第二次革命。

然而时间证明他是正确的,因为战争持续得越久,公众的不满情绪就越大,他的要求也越得人心。

那些在四月份似乎是稀奇古怪的口号,半年后听起来就完全合理了。

”这里所说的“第二次革命”的直接目的是

A.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B.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C.继续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D.巩固苏维埃政权

【答案】A

23.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

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之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

以下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部)三部法律的表述,错误的是

A.分别颁布于1912、1949年、1954年

B.分别由南京临时参议院、新政协、全国人大制定

C.分别体现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新中国临时宪法、社会主义类型宪法性质

D.分别标志着近代民主革命高潮、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过渡时期政治建设成就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由南京临时参议院于1912年颁布的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第一届全国政协于1949年颁布的,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全国人大于1954年通过的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因此,A、B、C三项对三部法律的时间、颁布或制定的机构和性质表述是正确的,但不符合题意。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高潮之一,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标志并不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颁布,而是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这一说法错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于过渡时期,故D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24.中共十八届三中全强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更加注重“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

新时期创建的“扩大公民政治参与”的制度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基层民主选举制度D.政治协商制度

【答案】C

【解析】新时期创建的“扩大公民政治参与”的制度是基层民主选举制度,所以答案选C。

ABD建国初期就已经建立了。

25.2016年10月10日,国台办表示:

是否接受“九二共识”,是检验台湾当局领导人所谓“善意”的试金石。

只要承认“九二共识”的历史事实,认同其核心意涵,两岸双方就可以平等协商、良性互动,两岸同胞就能赢得两岸关系发展的光明前景。

材料中“核心意涵”指的是

A.一个中国B.和平统一C.一国两制D.平等协商

【答案】A

26.对于即将参加的某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定下的外交基调是:

争取越南南北以北纬16度线为界实现停战,促使法军撤出,反对美国干涉。

这次国际会议是

A.日内瓦会议B.万隆会议

C.第一届不结盟政府首脑会议D.第26届联合国大会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由题目中的信息“争取越南……停战”“促使法军撤出”“反对美国干涉”可知,该国际会议参与国有中国、法国和美国,且与和平解决越南问题有关。

这次会议应是为了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1954年,中、美、英、法、苏及有关国家外长在日内瓦举行的会议,故A项表述正确;B项的参与国为亚非国家,故排除;中国并未参加第一届不结盟政府首脑会议,故排除C项;第26届联合国大会召开于1971年,晚于法国殖民者撤出越南的时间——1956年,故排除D项。

27.“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国家(包括共产党国家)在美国威信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

材料中的“转折点”是

A.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B.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C.中日邦交正常化D.美国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冲破了美国的抵制与阻挠,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

28.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苏“冷战”对峙局面形成。

下列各项反映了两极格局下全面“冷战”事实的有①柏林墙的修建 ②越南战争 ③古巴导弹危机④朝鲜半岛分裂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答案】B

【解析】冷战是指除战争之外所有的手段,而越南战争是热战,所以②不符合,排除,所以答案选B,排除其他选项。

29.1967年,西欧原有的三个共同体合并为一个机构,这个机构的名称是

A.欧洲煤钢共同体B.欧洲经济共同体

C.欧洲原子能共同体D.欧洲共同体

【答案】D

【解析】

30.有学者认为:

“伴随着冷战的结束,最直接、最明显的损失是两个前超级大国建立的联盟体系的消失。

……全球失去了对混乱和暴力的威慑,相应的,世界的未来少了一种确定性。

”对材料观点概括最准确的是

A.结束美苏“冷战”不利于国际社会的稳定

B.美苏联盟体系曾经维护了世界和平

C.“冷战”结束后新的国际力量对比尚未定型

D.动荡的国际局面需要建立单极霸权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冷战结束,两极格局解体,两极格局之下的掩盖的地区和民族纠纷纷纷出现,不安定的因素再增加;世界正处于项多极化的发展之中,但是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世界处于新旧格局交替的时期。

因此“未来少了一种确定性”,故选C。

A项错误,两极格局结束有利于世界的稳定和发展;B项错误,两极格局之下美苏的关系不是联盟而是对抗;D项错误,多极化和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有利于稳定世界局势。

第II卷(非选择题,共40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共40分)

31.(2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庙宇,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

——《汉书·孔光传》引汉哀帝语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贞观政要》引唐太宗语

材料二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五军都督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明太祖《皇明祖训·祖训首章》

材料三元朝疆域图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丞相的主要职责。

(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朝政治制度的主要特征。

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政治制度改革的发展趋势。

(8分)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宣政院管辖范围。

简述元朝是对行省进行有效管理的措施。

(8分)

【答案】

(1)职责:

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率领百官筹划全国政务,减少皇帝的决策失误等。

(6分)

(2)特征:

废除丞相,设五府、六部等分理全国军政、行政等国事;各部门相互监督和牵制;保证全国大权集中到皇帝手中。

(6分)趋势:

相权不断被削弱直到被废除,君权不断加强。

(2分)

(3)范围:

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

(2分)措施:

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行政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征收制度,也不得调动军队;定期觐见述职、受监察机构监督、省官互迁。

(任意三点6分)

【解析】第

(1)问,“职责”,由材料信息“所与共承庙宇,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概括得出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率领百官筹划全国政务、减少皇帝的决策失误等。

第(3)问,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宣政院管辖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

依据所学知识,元朝对行省的有效管理措施有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行政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征收制度,也不得调动军队;定期觐见述职、受监察机构监督、省官互迁等。

32.(18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本宪法所授予之立法权,均属于由参议院与众议院组成之合众国国会……众议院以各州人民每二年所选举之议员组织之……行政权属于美利坚合众国大总统。

大总统之任期为四年。

同任副总统之任期亦然。

大总统与副总统,应依照下列手续选举之……”

材料二宪法规定立法权归于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两院制议会。

总统任期7年,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的最高统帅……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

议会采取两院制.参议院通过间接选举产生,有权否决众议院通过的法律。

材料三“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

”“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过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

”“议会议员之选举应是自由的。

材料四第12条:

“皇帝有权召集、召开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以及使议会延期或结束。

”第15条:

“由皇帝任命帝国首相。

”第18条:

“(皇帝)有创制法律之权。

请回答:

(1)上述四则材料分别出自欧美国家的什么政治文献?

(4分)

(2)以上材料反映了资本主义国家代议制的哪两种基本类型?

(4分)

(3)对君主和议会的关系,材料三和材料四的规定有什么不同?

(4分)

(4)根据上述材料归纳,就大多数国家而言,资产阶级代议制具有哪些特征?

你有何启发?

(6分)

【答案】

(1)美国1787年宪法、法国1875年宪法、英国《权利法案》、德国1871年宪法。

(4分)

(2)基本类型:

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

(4分)

(3)差异:

英国国王统而不治,议会是权力中心;德国国家元首控制议会。

(4分)

(4)特征:

代议制、选举制(4分)

启示:

政治体制的建立要合乎国情;不断创新才有活力;不同政治文明应和谐共处。

(任意两点2分)

【解析】第

(1)问,由材料一信息“行政权属于美利坚合众国大总统”、材料二信息“总统任期7年,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的最高统帅……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材料三信息“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材料四信息“皇帝有权召集、召开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以及使议会延期或结束”可知四则材料分别出自美国1787年宪法、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英国《权利法案》、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第(4)问,“特征”,根据上述材料归纳得出,大多数国家资产阶级代议制具有代议制、选举制等特征。

“启示”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体制的建立要合乎国情、不断创新才有活力以及不同政治文明应和谐共处等角度回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