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13课到21课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347022 上传时间:2023-08-13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6.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13课到21课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13课到21课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13课到21课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13课到21课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13课到21课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13课到21课教案.docx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13课到21课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13课到21课教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13课到21课教案.docx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13课到21课教案

总第()课时

课题

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两汉时期经济发展为我国两汉盛世奠定基础。

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使学生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有一个初步认识。

过程与方法 教学中用谈话法,师生互动,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培养分析问题、概括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两汉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期,这和两汉四百年的政治统一、文化积累是分不开的。

教学

重点

“加强集权的经济措施”

难点

如何正确分析认识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

时间分配

教学内容

教法学法

复备

导入

新课

 

探究

过程

1.教师可以导入框中的歌谣导入新课。

2.讲述农耕技术的改进时,可分为三个方面讲解:

一、农业成就:

1、汉武帝和东汉明帝时,两次治理黄河;东汉明帝时派王景治理黄河。

二、丝织业:

汉朝丝织品已使用提花机。

三冶铁:

杜诗发明水排,利用水利鼓风冶铁,比欧洲早一千多年。

对于这些,学生由于接触太少,不易理解,教师可借助于计算机、

录像片、投影仪、挂图或模型进行讲解,增强直观性,启发学生的想像力。

时间分配

教学内容

教法学法

复备

 

小结

巩固

练习:

3、经济措施:

1、汉武帝将地方的盐铁经营权、铸币权,收归中央;中央统一铸造发行五铢钱,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

2、西汉的都城长安和东汉的都城洛阳称为东西二京,商业区叫“市”。

 

5、作业:

课后习题

关于加强集权的经济措施重点介绍汉武帝时将地方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关于两汉商业的繁荣情况,可将重点放在介绍长安、洛阳的繁盛,包括城市的规模、布局、商业活动等方面。

可结合本课的活动与探究进行讲解。

讲完全课,教师可对农业、手工业、商业三者间的关系,让学生动手制作图表展示。

对两汉经济繁荣原因的分析。

对于程度较好班级,可鼓励学生自由讨论回答,对于程度较差的班级,教师应提示、启发,引导其回答,最后进行小结。

教学

反思

 

总第()课时

课题

第14课秦汉王朝与匈奴的和战

教学

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匈奴在我国历史上的贡献。

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有一个初步认识。

2过程与方法 师生互动,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培养分析问题、概括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两汉时期汉与匈奴的关系,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教学

重点

难点

时间分配

教学内容

教法学法

复备

导入

新课

 

探究

过程

1.教师可以导入框中的歌谣导入新课。

2、讲授新课:

一、匈奴

1、匈奴的首领称为“单于”

2、秦末汉初,匈奴首领冒顿单于统一蒙古草原。

二、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进攻匈奴,取得胜利。

公元前1世纪匈奴分裂,其中一部的首领呼韩邪单于归附汉朝,汉元帝把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

呼韩邪单于和昭君为汉匈两族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时间分配

教学内容

教法学法

复备

 

小结

巩固

练习:

四、东汉时,匈奴分为南北两部,东汉明帝派窦固、窦宪攻击匈奴,取得胜利。

3、小结:

列举两汉时期汉与匈奴的关系的事例

1)西汉初年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

2)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进攻匈奴,取得胜利;

3)公元前1世纪匈奴的首领呼韩邪单于归附汉朝;

4)汉元帝把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

呼韩邪单于和昭君为汉匈两族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5)东汉明帝时,派窦固、窦宪攻击匈奴,取得胜利。

4、练习:

5、作业:

举例说明两汉与匈奴的关系。

教学

反思

 

总第()课时

课题

第15课两汉经济的发展

教学

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教材中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认识到开发边疆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教学

重点

两汉经营西域

难点

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

时间分配

教学内容

教法学法

复备

导入

新课

 

探究

过程

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2、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块学习第17课两汉经营西域和丝绸之路

3、讲授新课:

一、张骞出使西域:

1、西汉时期,人们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新疆地区和更西的地方,称为西域。

2、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

3、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事务,这是西域各国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的开始。

 

这一课的重点问题学生比较熟悉,可学生熟悉的只是一些零碎的知识点,教师应引导学生参与,形成完整的概念。

采用直观教学法,利用幻灯、挂图等帮助学生理解有关内容。

用归纳法,让学生多做、多读、多讲,最后在教师的帮助下,概括秦汉时期的科技成就。

时间

分配

教学内容

教法学法

复备

 

小结

巩固

练习:

二、丝绸之路:

从长安往西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西亚,再由西亚转运到欧洲。

三、班超经营西域:

1、公元73年,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2、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

3、166年,大秦的使臣来到东汉,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直接友好往来的开始。

4、小结。

展示课件“知识点汇萃”

教学

反思

 

总第()课时

课题

第16课"昌盛的秦汉文化

(一)"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纸的发明和改进、华佗和张仲景的成就,从而培养学生正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纸的发明对人类文明史做出哪些贡献?

"培养学生从特定的历史条件去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秦汉时期文化的繁荣昌盛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和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和非凡的创造力。

教学

重点

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

难点

对于利用物体惯性来对地震波进行远距离测量的原理难以理解

时间分配

教学内容

教法学法

复备

导入

新课

 

探究

过程

1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过的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方面的情况,这个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正是文化大发展的有利条件。

从18、19课,我们都来学习秦汉时期的文化。

2讲授新课

(一)、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

1、从竹简到纸的发明

1)纸是怎样发明的?

2)纸的出现对人类有哪些贡献?

(请同学们一起读本课的引言,然后教师概述)

 

前面我们讲过甲骨文。

后来人们又把文字写在竹木简、帛上。

帛是丝织品,比竹木简轻得多,可又太贵了。

使学生了解纸的发明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接着出示两个问题让学生思考:

 

(请同学们回答后教师归纳)

时间

分配

教学内容

教法学法

复备

 

小结

巩固

练习:

(二)、《九章算术》

《九章算术》成书于东汉时期,总结了春秋战国以来的数学成就。

有很多数学成就在当时世界上是先进的。

并且传到了十几个国家被当作教科书。

(三)、地动仪

东汉科学家张衡又发明了地动仪。

(四)、华佗和张仲景

华佗:

“麻沸散”--世界最早的麻醉药剂,“五禽戏”“医圣”张仲景(东汉)著有《伤寒杂病论》,

五、课堂小结

秦汉时国家的统一、经济的繁荣,使得这一时期创造出辉煌灿烂的文化成为可能,这是秦汉人民留给后人的一笔珍贵遗产,也是我国对世界文化的重要贡献。

六、课堂练习。

请同学们思考:

在发生地震时,我们怎样才能感知?

 

首先向学生点出:

中国医药学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独具特色,而且有着悠久的历史。

秦汉时期,中国有很多著名医学家,其中成就最突出、影响最大的是张仲景和华佗。

教学

反思

 

总第()课时

课题

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㈡

教学

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能够知道《史记》的作者、体裁和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借助实例,分析佛教、道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司马迁与《史记》学习,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治史态度和严谨治学的品格。

教学

重点

佛教的传入、司马迁和《史记》

难点

宗教的本质及其复杂的作用。

时间分配

教学内容

教法学法

复备

导入

新课

 

探究

过程

㈠问题引入:

你听说过“佛陀入梦”和“白马驮经”的故事吗?

让我们在故事的交流中走进那段历史吧,由此引入教学。

㈡教材分析:

一、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

1、“佛教的传入”:

⑴“佛教传入中国”:

⑵“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2、“道教的兴起”:

了解思想源泉主要是黄老学说和巫术,兴起于东汉时期唯一植根于中国本土的民族宗教。

学习方式:

问题识图与阅读。

通过多媒体展示交流相关的图片、图画和视频资料;演出课本剧,等等。

使学生了解:

“汉明帝派人到印度取经求佛”是佛教在中国早期传播的重要事件。

白马寺被誉为“中国第一佛寺”。

时间

分配

教学内容

教法学法

复备

 

小结

巩固

练习:

二、司马迁和《史记》:

1、补偿教学:

教师进行史书体例解说,帮助学生了解纪传体与编年体、通史与断代史的含义。

2、观点认识:

⑴我们应该学习司马迁实事求是的治史态度和严谨治学的品格。

⑵《史记》被鲁迅称之为: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四、轰动世界的秦兵马俑

 

名言赏析:

“人故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这是谁的名言?

他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怎样?

他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我们应向他学习什么?

活动学习:

学生阅读教材中有关司马迁的生平材料;查找教材及相关书籍中有关《史记》的材料。

讨论交流:

⑴司马迁撰写《史记》是由哪些因素促成的?

我们应该学习他怎样的治学和治史态度?

⑵《史记》被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是为什么?

其重要价值的在哪里?

学生分小组进行问题讨论,形成初步认识;每一小组派出代表发言,其余同学补充,进行观点交流,形成共同认识

教学

反思

第()课时

课题

第18课三国鼎立

教学

目标

[知识与能力]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过程与方法]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批判地继承曹操、诸葛亮的道德、精神;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教学

重点

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

难点

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

时间分配

教学内容

教法学法

复备

导入

新课

 

探究

过程

今天我们学习第21课三国鼎立,就是那像一个圆鼎的三条腿分

 

1、220年曹丕建魏,都:

洛阳;221年刘备建立蜀国,都:

成都;222年孙权建立吴国,都:

建业。

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2、(官渡之战在200年,赤壁之战在208年)相距仅八年的两战,曹操呢?

前者以少胜多,后者以多败于少,这是为什么?

请大家评论,我们先说说官渡之战。

三国鼎立是哪三国?

同学们是知道的,但未必清楚,请翻翻课本找到关于三国建立的那一段,请一位同学给大家讲讲。

(留出一段时间让学生准备,后由学生发言,讲述故事。

208年,孙刘联军在长江边的赤壁与曹操对垒。

请大家先谈一下在这一战中居于优势的曹操,弱点在哪里?

赤壁之战经过、结果又如何?

时间

分配

教学内容

教法学法

复备

 

小结

巩固

练习:

3、接下来我们一块了解魏蜀吴三国经济的发展情况。

4、小结。

展示课件“知识点汇萃”

5、课堂讨论:

戏曲中的曹操与历史中的曹操区别。

播放多媒体资料,戏曲资料并展开讨论。

最后由教师小结,指出如何评价曹操。

6、作业

(对于曹操的一生的评价是一个1000多年来争论不休的问题,曹操的人生哲学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但他爱惜人才,他从下层选拔,从敌方争取;他还重视文化,他本身也是一位大诗人,他统一北方,功劳是不可低估的。

有人把他说成乱臣贼子,是不对的,谁有本事谁就应当称帝,罗贯中以汉朝为正统,在《三国演义》影响下,曹操就成了舞台上的白脸奸臣,这是不公平的。

教学

反思

 

总第()课时

课题

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

教学

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自三国末年至南朝历史发展的大概脉络:

包括西晋的兴亡、少数民族的内迁、东晋的简单概念、前秦和淝水之战、南朝的简单概念。

更重要的是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这一时期我国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状况。

教学

重点

“淝水之战”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难点

“江南地区的开发”

时间分配

教学内容

教法学法

复备

导入

新课

 

探究

过程

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三国建立的基本情况

2导入新课:

回顾上课的内容,想一想:

三国鼎立局面能否长久?

为什么?

3讲授新课:

西晋的兴亡和内迁的各族

既然三国不能长久,那是怎样结束的?

说一说,西晋是如何建立的?

这个政权存在的时间长吗?

想一想:

为什么西晋是个短命王朝?

二:

淝水之战

 

(学生各抒己见)

 

(学生读书思考并回答)

 

学生讨论,引出少数民族内迁)

分析:

民族内迁的意义。

时间分配

教学内容

教法学法

复备

 

小结

巩固

练习:

三、江南地区的开发

根据你的所见所闻,你认为中国今天的南方和北方哪个地区经济更发达?

南方是不是自古以来就是比北方发达呢?

看一下古代南方经济的发展情况。

4、全课小结:

指导动手学生整理本课的历史线索。

5、作业设置:

想一想,江南地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什么能得到开发?

6、活动与探究:

淝水之战同在此以前历史上的哪几次战争相似?

这些战争所取得的经验、教训,对现代战争是否有借鉴意义?

为什么?

学生读书回答:

这场战役的交战双方、各自拥有的兵力、最后的结果用成语故事“草木皆兵”引出“淝水之战”。

如何?

战后南北双方状况如何?

引出东晋、南朝的建立。

 

引出江南地区开发的有利条件(地理条件、政治条件)和江南经济发展的表现。

教学

反思

 

总第()课时

课题

第20课北方的民族大融合

教学

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及作用,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层层设问启发激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合作学习、发现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方法突破对重难点的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北魏孝文帝改革所推动的北方民族大融合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从而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历史价值观。

教学

重点

北魏孝文帝改革

难点

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如何加速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时间分配

教学内容

教法学法

复备

导入

新课

 

探究

过程

1.复习提问

公元420年开始,我国南方经历了哪几个朝代?

都城在哪?

历史上总称什么?

2.导入新课北魏统治北方时期,民族融和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其原因是什么呢?

历史上著名的孝文帝改革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究竟起了什么作用呢?

今天这节课就要解答这些问题。

3、探讨新课:

一、你知道吗,北方是怎样统一和融合的?

 

 

提问:

淝水之战以后,北方处于什么状态?

设问:

结束北方混乱局面的是哪一政权呢?

(学生答)正是鲜卑拓跋部建立起来的北魏政权。

下面大家阅读课文,分组解决以下问题,并且每个学习小组还可以围绕主题提出你们更感兴趣的问题来共同探讨解决?

(时间五分钟)

鲜卑族是如何兴起的?

北魏政权是何是建立的?

北魏是怎样统一北方的?

是在何时?

时间

分配

教学内容

教法学法

复备

 

小结

巩固

练习:

三、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4、学习小节:

北魏统一北方后,在黄河流域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孝文帝顺应这一趋势,在其统治区域内进行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民族封建化的过程,进一步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

5、课后作业

1、北魏是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A.羯B.鲜卑C.氐D.匈奴

2、北魏孝文帝从哪些方面进行了改革?

3、想想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北方出现过哪几次统一局面?

六、活动与探究

今天我们回头看一看,在我国56个民族中,还有没有鲜卑族呢?

他到哪里去了?

为什么鲜卑族不见了?

对此大家思考一下,孝文帝的改革给我们今天的生活和改革留下了什么启示和感慨?

 

阅读教材中的自由阅读卡,找一找:

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汉族和少数民族相互影响的现象还有哪些?

教学

反思

 

总第()课时

课题

第21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

教学

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说出魏晋南北朝时期数学.地理.农学三方面的科技成就。

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本课始终贯穿学生的探究小组合作学习,以诱思教学为主线。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白刻苦钻研是成功的秘诀,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教学

重点

“祖冲之和圆周率”

难点

圆周率及推算涉及复杂的数学概念和方法

时间分配

教学内容

教法学法

复备

导入

新课

 

探究

过程

1、导入:

教师可生动介绍引言中关于月球上有一座环形山和太阳系中有一颗小行星均以祖冲之命名的令中国人深感骄傲的事实(板书课题)

2、讲授新课:

一、祖冲之与圆周率

二、郦道元和《水经注》

 

教师安排学生认真阅读教材,以小组为单位概括归纳祖冲之的主要成就及著作,并找出他在数学方面的最主要成就。

教师重点讲解祖冲之在数学方面特别是在推算圆周率方面的突出成就:

把圆周率推算到小数点以后七位数字,领先世界近一千年。

结合教材,让学生思考讨论祖冲之最值得学习的地方是什么。

教师在讲述时应具体说明:

大约在汉魏的时候,我国出现一部以全国水道为纲的地理著作《水经》。

郦道元撰写一部综合性的地理专著。

这部巨著对后世有广泛的影响。

它不仅受到后世地理学家的重视,也为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农田水利学家、文学家所重视。

时间

分配

教学内容

教法学法

复备

 

小结

巩固

练习:

三、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3、小结:

提出两个问题1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几位杰出的科学家?

他们有哪些突出的成就?

引导学生讨论回答并制成如下表格

 

4、作业:

课后思考题

教师先简介贾思勰的生平事迹,再让学生阅读课文,概括《齐民要术》的内容及评价。

教师提出问题:

“为什么说《齐民要术》是一部承上启下的农学著作?

”要求学生结合教材正文与小字进行回答。

教学

反思

 

人物

朝代

称谓

主要著作

主要科技成就

祖冲之

南朝

著名数学家、天文学家

《缀术》

在数学、天文学、机械制造方面均有很大成就,其中最突出的是把圆周率精确地推算到小数点之后七位数字,较国外早近千年

贾思勰

北朝(北魏和东魏)

著名农学家

《齐民要术》

总结我国北方劳动人民生产经验,提倡改革生产技术和工具,编成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农业科学著作,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郦道元

北魏

杰出的地理学家

《水经注》

写出综合性地理学专著。

以水道系统为纲,详细介绍江河流经地区的山川城镇,地形物产、风土人情、历史古迹

总第()课时

课题

第22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

(二)

教学

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学习本课应掌握的基础知识主要有:

王羲之的书法;顾恺之的绘画;佛教的盛行和《神灭论》;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综合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注重探究引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石窟艺术是我国文化的精华,其成就值得中华民族自豪,从而加深对祖国的热爱。

教学

重点

王羲之的书法、顾恺之的绘画、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

难点

书法、绘画艺术

时间分配

教学内容

教法学法

复备

导入

新课

 

探究

过程

1、导入新课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的动荡不安,也必然要反映到人们的思想中来,艺术家用他们的所长反映着那段历史、记录着那段历史。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魏晋南北朝的艺术成就。

2、讲授新课

一、大放光彩的书画艺术

王羲之,是东晋时最著名的书法家,称为“书圣”。

他的书法代表作有《兰亭序》。

《兰亭序》人称天下第一行书。

魏晋南北时期书法艺术百花争艳,绘画艺术上也是俊才辈出,最著名东晋顾恺之。

至今留传下来的只有摹本《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和《列女图》三件。

二、佛教的盛行和《神灭论》

①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的原因是什么?

②佛教的盛行表现在哪两个方面?

(学生带问题阅读课文后回答)

 

(学生带问题阅读课文后回答)

时间

分配

教学内容

教法学法

复备

 

小结

巩固

练习:

佛教自西汉末年开始由古印度传入我国,至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渐盛行。

范缜,我国古代伟大的唯物论思想家。

508年,范缜写出《神灭论》,范缜《神灭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学生看书回答)

三、辉煌的石窟艺术

南北朝时最著名的是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

四、小结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文化艺术的大发展时期,成就辉煌。

这些文化成就在我国文化艺术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五、组织学生讨论

如果你是一名文物保护专家,你打算如何使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永葆艺术魅力。

六作业:

课后习题

(学生看书回答)

《神灭论》的主要观点是:

人的精神和肉体是互相结合着的。

有了肉体,才有精神;肉体死亡了,精神也随之消失。

《神灭论》在我国古代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教学

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学研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