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初二下人教新资料第3课我的第一本书拓展资料5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345698 上传时间:2023-08-1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8.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初二下人教新资料第3课我的第一本书拓展资料5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语文初二下人教新资料第3课我的第一本书拓展资料5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语文初二下人教新资料第3课我的第一本书拓展资料5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语文初二下人教新资料第3课我的第一本书拓展资料5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语文初二下人教新资料第3课我的第一本书拓展资料5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初二下人教新资料第3课我的第一本书拓展资料5篇.docx

《语文初二下人教新资料第3课我的第一本书拓展资料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初二下人教新资料第3课我的第一本书拓展资料5篇.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初二下人教新资料第3课我的第一本书拓展资料5篇.docx

语文初二下人教新资料第3课我的第一本书拓展资料5篇

语文初二下人教新资料第3课(我的第一本书)拓展资料(5篇)

牛汉诗选

牛汉〔1923—〕,原名史成汉,出版的诗集有《彩色的生活》〔1951〕、《爱与歌》〔1954〕、《温泉》〔1984〕、《海上蝴蝶》〔1985〕、《沉默的悬崖》〔1986〕、《牛汉诗选》〔1998〕。

汗血马

跑过一千里戈壁才有河流

跑过一千里荒漠才有草原

无风的七月八月天

戈壁是火的领地

只有飞奔

四脚腾空的飞奔

胸前才感受有风

才能穿过几百里闷热的浮尘

汗水全被焦渴的尘砂舐光

汗水结晶成马的白色的斑纹

汗水流尽了

胆汁流尽了

向空旷冲刺的目光

宽阔的抽搐的胸肌

沉默地向自己生命的

从肩脚和臀股

沁出一粒一粒的血球

世界上

只有汗血马

血管与汗腺相通

肩脚上并没有翅翼

四蹄也可不能生风

汗血马不明白人间美妙的神话

它只向前飞奔

浑身蒸腾出彤云似的血气

为了翻越雪封的大坂

和凝冻的云天

生命不停地自燃

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用筋骨还能飞奔一千里

汗血马

扑倒在生命的顶点

焚化成了一朵

雪白的花

小时候

妈妈抱着我,

问我:

给你娶一个媳妇,

你要咱村哪个好姑娘?

我说:

我要妈妈那个模样的。

妈妈摇着我

幸福地笑了……

我长大之后

村里的人说:

妈妈是个贫穷的女人

一个寒冷的冬夜,

她怀里揣一把菜刀,

没有向家人离别,

〔那年我只有五岁,

弟弟还没有断奶〕

她坐着拉炭的马车,

悄悄到了四十里外的河边村。

村里的人说:

妈妈闯进一座花园,

想要谋杀那个罪大恶极的省长,

被卫兵抓住,吊在树上,三天三夜

当作白痴和疯子……

从此,远村近邻

都说妈妈是个可怕的女人,

然而,我爱她,

比小时候还要爱她。

诗如其人

——诗人牛汉印象

牛汉原名“史成汉”,后曾改为“牛汀”,牛汉是他写诗时用的笔名。

我觉得,牛汉才像他的名儿,才应该是他的名儿。

他是那种只要见过一面,就会让你永久记住的人。

1982年春天,在北师大读研究生的时候,导师李何林、杨占升先生请来许多学者作家给我们授课,其中就有牛汉。

那天,在众人目光的注视下,牛汉大步走进教室。

嚯!

真是“人如其名”。

他身材高大,足有1.9米。

如此的体格,却不打篮球,而是写诗。

他写的是什么诗,该不是那种见月难过、对花垂泪的诗吧。

果然,他讲的是抗战时期活跃于诗坛的“七月诗派”,他自己也是那个诗派中的重要一员。

他讲课不像有的学者那样理论化,但却生动、活泼、质朴、丰富,让你回到历史现场之中。

牛汉笑起来的时候特别天真,一脸的灿烂,像一个孩子。

我印象特别深。

说来也巧,1984年毕业后,我到了牛汉所在的人民文学出版社工作,成了他的年轻同事。

几个月后,我竟又和他一起到江苏常州,参加一个学术会议,而且住在一个房间。

第一天就寝前,牛汉郑重地告诉我,过去他曾被国民党抓进监狱,被捕时因奋力反抗,被军警用枪托砸伤头部,落下了颅脑外伤后遗症,夜里有可能突然大声喊叫,也有可能走出房间,到外边游走。

他叫我有个预备,不要可怕。

不知什么原因,我听了并不觉得恐惧不安。

几夜过去,也没发生他讲的那种异常情形。

后来,从他赠给我的诗选中,果然读到了《梦游》诗,而且有两首。

在常州的那几天,和牛汉形影不离,同吃同睡同开会,特别快熟悉起来。

对他的生活经历、他的诗歌创作,也有了一个初步了解。

其间,他还带着我逃了一天会,乘火车去了无锡,游览了太湖和梅园。

那天,有大半天时间,下着时大时小的雨。

整个太湖,笼罩在烟雨迷蒙之中,水天一色,混沌一片,辽阔、浩淼而又神奇。

我和牛汉,一老一少,一高一矮,雨中漫步湖畔,撑伞畅游,意兴不减,别有一番况味。

返回的途中,在离火车站不远的一家餐馆里,他请我品尝了无锡风味的小笼包子和馄饨。

常州之行,使我们成了忘年交,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

每次见面,我和牛汉都要聊上一会儿。

他是闻名诗人,又特别早就投身革命,有着光荣的履历和各种荣誉。

但他是没有名人面具的人,因此我喜爱他,尊敬他,亲近他。

我也爱读他的诗。

我觉得,他的《鹰的诞生》、《华南虎》、《悼念一棵枫树》、《重逢》、《我是一颗早熟的枣子》、《汗血马》、《呐喊》、《上海的雷》,基本上他以生命写出的诗,是真正的诗。

可贵的是,牛汉和他的诗不是能够随意分离割裂开来的,而是融合在一起的。

用他自己的说法,是“同体共生”的。

人如其诗,诗如其人,牛汉创造了他风格独具的诗,他的诗又造就着越到晚年越散发出强烈人格魅力的牛汉那个人。

牛汉有言:

“诗在拯救我的同时,也找到了它自己的一个真身〔诗至少有一千个自己〕。

因此,我与我的诗相依为命”。

在经历了战乱、流亡、饥饿、迫害和囚禁之后,在经历了种地、拉车、杀猪、宰牛的劳动改造之后,牛汉在苦难的铁砧的锤击下,人和诗都日益成长起来,愈加沉实而漂亮。

他的心依旧年轻,精神依旧那样饱满,血依旧那样燥热。

他依旧那个19岁便写下长诗《鄂尔多斯草原》的那个年轻诗人。

在他的诗里,有痛苦,有愤慨,有觉醒,有心灵的寻索和灵魂的追问,有深邃崇高的艺术精神,唯独没有奴隶哲学和庸人气息。

他的诗,是他超越苦难、拒绝庸俗、抵抗堕落、永久探求、不辍思考的明证。

九十年代初,我曾大病一场,因而颓唐、苦闷、消沉得特别。

牛汉每次见到我时,都关切地问我,最近在干什么。

我说:

“在混。

”他马上严肃起来,认真地对我说:

“我可不混。

”我赶忙感到无地自容,不敢面对他的目光。

此后,每当我懈怠、疲懒的时候,便想起牛汉的话,因此而增加了振奋起来的勇气。

“凌云健笔意纵横,庚信文章老更成。

”牛汉晚年的诗越写越好。

去年春节,我去看望他,告诉他,我特别喜爱那首《酷夏,一个人在北京自言自语》。

他兴奋地从书架上拿下一册《牛汉诗选》,翻开,大声诵读起来:

北京城没有自己的云自己的雷/云基本上从远方飘来的/雷毕竟藏在哪一片云里/谁也无法明白/不信,你喊叫一声雷/雷才可不能答理你呢……

开始是他自己读,后来我和他一起读了起来。

那情景今天仍然历历在目……

王培元《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年10月11日第十一版)

诗坛硬汉

——记诗人牛汉

我国是个有着悠久历史传统的诗歌国度,代有辈出的诗人。

但不是所有的诗人都能获得卓越的成就。

只有把自己的命运与时代和民族紧密联系在一起,井通过独特个性深刻感受历史的脉搏和人民的心声而又富有才华的诗人,才能在诗歌史上留下自己的印记。

在跨越20世纪到21世纪的中国诗人中,牛汉同志是命运坎坷、经历丰富的一位少数民族诗人;他有蒙古族的血统,早年即向往革命,远在20世纪40年代他就开始发表诗作,出版了诗集《彩色生活》《祖国》《在祖国面前》和《爱与歌》等。

1946年他曾因参加学生运动被捕入狱,出狱后又从事党的地下工作。

那时,他即成为当时特别有妨碍的“七月”派诗群的一员,以自己富于民族和革命激情的反抗侵略、呼唤民主的歌声,引起广大读者的共鸣。

新中国成立后,他迅即投身抗美援朝前线,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为保家卫国而战。

但1955年后,不幸在所谓“胡风集团”的冤案中被牵连,受到不应有的对待而被迫中断写作。

复出后,他迅即放声歌唱,参与主持大型刊物《中国》,并长期在人民文学出版社担任编辑,主编《新文学史料》。

我国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他不但与绿原共同编辑“七月”派的20人诗集《白色花》,为那个解放前曾经存在共同志趣的诗群留下可贵的纪念;他个人更新作频频。

他的诗集《温泉》曾获1983~1984年全国优秀新诗美;他还出版了《海上蝴蝶》《沉默的悬崖》《蚯蚓和羽毛》《牛汉抒情诗选》等多种诗集。

他虽年事渐高,却老而益壮,至今勤奋笔耕不辍,除了诗作,他还有散文集《滹沱河与我》《萤火集》和评论集《学诗手记》等问世。

近半个世纪来,我们的祖国经历了翻又覆地的变革,可谓旧貌换新颜。

但在这历史的剧变中,却产生许多的曲折,在欢乐中有苦难,在前进中有倒退。

每个人在这历史的波涌中,无不几经命运的沉浮,面临种种严酷的考验。

诗人是时代敏感的神经,他最能敏锐地感受到历史的阵痛,有的人因自身的脆弱而倒下,有的人却因自身的坚强而屹立于滚滚浪涛的面前。

牛汉同志确实是时代浪涛中的坚强者,是当代不平静诗坛的硬汉。

即使在困难的状况下,他仍能以各种题材展现自己昂奋不羁的坚强人格,抒发自己充满深邃人性的情思。

这位写过长诗《鄂尔多斯草原》的诗人,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

他的大部分作品多托草木以言志,借鸟兽以抒情。

他的名作《鹰的诞生》《华南虎》《半棵树》《车前草》《巨大的根块》等都寄托着作者坚强的性格和不屈的意志,为人们塑造了生命蓬勃而壮烈、渴望自由和奋斗的崇高的艺术意象。

他笔下的鹰在“暴风雨里”诞生,在“雷鸣电闪”中唱着“激越而悠长的歌”;他吟唱的虎,虽被囚禁,趾爪被铰,利齿被锯,仍向往“苍苍莽莽的山林”,发出石破天惊的咆哮声。

那被雷电劈剩的半棵树“仍然直直地挺立着长满了青青的枝叶”,“依旧一棵树那样伟岸”!

他写于党的十一后三中全会后的《铁的山脉》和《丰碑》两诗,写铁山虽遭风雨雷电的袭击,却仍等待“献身的时刻”和“粉身碎骨的幸福”;写天安门前那“粗糙的花岗岩”和“朴素的水泥砖”为能铺成“宽阔的路”和“神圣的广场”而无限欢欣!

歌颂的实际上基本上不顾自己荣辱得失的为人民做奉献的伟大忘我精神!

毫无疑问,人们从他的诗中感受到的不仅是悲剧的崇高美,还感受到一个崭新时代的令人兴奋鼓舞的时代的强音!

牛汉同志的诗作深深根植于现实生活。

他善于把人生体验的真情与深刻的思想意蕴相结合,通过强有力的艺术构思,创造一种粗犷、豪放的风格。

而他后期的诗更见凝重与;深沉。

像《我是一颗早熟的枣子》更透出一种深深的苦涩,它感叹自己“是大树母亲毋色的;胸前凝聚的一滴受伤的血”,但诗人最后依旧吟唱作为“一颗早熟的枣子”是“多么艳羡绿色的青春”!

在悲剧的氛围中仍然表现出对自己和生命的执著的热爱和追求。

他的另一代表作《梦游》那么以意识流动和时空交错,似梦非梦地表达了自己痛苦的人生体验以及“从灾难和历史阴影中突围出来”的愿望,更多地表现了他的现实主义精神如何吸取了现代主义的艺术技巧和手法。

牛汉同志一位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诗人,也是一位卓具艺术个性并勇于艺术探究的诗人。

他的诗歌创作在20世纪的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他的艺术足迹为后来的诗坛探究者提供了十分有益的经验和发人心智的启迪。

出处:

《人民日报》作者:

张炯

诗坛之鹰——牛汉

在现、当代诗坛,牛汉是一个绕只是去的名字。

在中学生中间,更因为先生的数篇诗文入选了人教版教材及中国香港和韩国的学生课本,而有着许多的粉丝〔fans〕。

一个灰蒙蒙的冬日的下午,我们拜访了住在朝阳区八里庄一座灰暗的老居民楼里的牛汉先生。

先生的书房特别小,书却特别多,挤满了四壁以及走廊上特制的书架。

没有想像中诗人的忧郁和老年人的迟缓,眼前的牛汉先生高大魁梧,充满活力,思维敏捷,说话铿锵有力。

他的热情如一缕阳光,一扫冬日的阴霾。

这位在中国诗坛上活跃了几十年的老人,尽管屡受挫折,但至今仍然保持着对诗歌旺盛的激情和活力,如同年轻时的模样。

牛汉〔1923-〕,原名史承汉,出生于山西定襄,蒙古族。

1941年开始发表诗歌,创作长诗《鄂尔多斯草原》。

出版的诗集有《彩色的生活》〔1951〕、《爱与歌》〔1954〕、《温泉》〔1984〕、《海上蝴蝶》〔1985〕、《沉默的悬崖》〔1986〕、《牛汉诗选》〔1998〕。

中国作协理事、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

A鹰的诞生和成长

先生曾写过一首诗《鹰的诞生》,“鹰群在云层上面飞翔,当人间沉在昏黑之中,它们那黑亮的翅膀上,镀着金色的阳光。

”这不仅是鹰的写照,也是先生和他们那一代热血青年的写照。

先生原名史承汉,是蒙古族。

他笑呵呵地解释,小时自己也特别惊奇,既然是蒙古人什么原因不回到茫茫大草原呢?

他父亲是如此回答的:

“我们的祖先,从元朝到现在,生活在汉族地区太久了。

有的做官,有的经商,生活安定富裕,不愿回到蒙古草地了。

”他的名字确实是依照那个意思起的,是承认汉文化的含义。

先生童年生活在山西农村,以放羊为生。

1938年在甘肃天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地下工作。

1943年入陕南城固西北联大读俄文,1946年受西安八路军办事处委派参与西北联大学生运动,组织学生反对美帝国主义和国民党,把当时的校长刘季浑赶下了台。

同年,夫妻两人在洛阳伏牛山区以中学教师的身份作掩护收集情报时,被地方武装逮捕。

万幸的是,就在被枪毙前的20分钟,被一位革命同学通过其当土匪的老爹救下。

提起这一段,先生感慨地说:

“那是平生最危险的一次遭遇。

1949年以后,不断的思想整肃运动紧紧追逼着中国知识分子。

作为“胡风派”知识分子的重要成员,先生于1955年的5月14日,比胡风早两天被捕,时任公安部部长罗瑞卿亲自签发的拘捕令,使他成为“胡风反革命集团”一案遭逮捕的第一人。

先逮捕他是为了揭发胡风,先生有些激动地说,他尊崇旧道德:

不出卖。

自此便开始了长达二十余年的苦难生涯。

然而这种苦难,更激发了他不屈不挠的精神,使他在这种困境中,依旧创作出大量的诗作,构成了反抗者不屈的生命交响。

复出后,他迅即放声歌唱,参与主持大型刊物《中国》,并长期在人民文学出版社担任编辑,主编《新文学史料》。

先生说,他面对挫折时的坚韧的性格和无畏精神或许与他的蒙古血统有关,但重要的依旧家庭的妨碍。

先生的父亲在大革命往常,曾在北大旁听了两年,并在那时参加了党组织的活动。

他的两位舅舅也是中共党员,积极投身到革命运动中。

在他们周围自己难免或多或少地受到熏陶。

而母亲刚烈的性格也深深妨碍了他,许多年后他把对慈母的感情寄托在了一首名为《爱》的诗中。

先生说,诗中所说基本上事实。

那是1931年前后,山西省开挖己巳渠,占用了他们家本来就只够活命的地却不给钱,母亲气愤只是,在“一个寒冷的冬夜,她怀里揣一把菜刀”,夜行40里,“闯进一座花园,想要谋杀那个罪大恶极的省长〔阎锡山〕,被卫兵抓住,吊在树上,三天三夜,当作白痴和疯子……”那年先生才7、8岁。

先生这种鹰一样桀骜不驯的性格使他吃了许多苦头。

据了解他的人撰文说,过去他曾被国民党抓进监狱,被捕时因奋力反抗,被军警用枪托砸伤头部,落下了颅脑外伤后遗症,夜里有可能突然大声喊叫,也有可能走出房间,到外边游走。

这从他的诗《梦游》,就能够得到印证。

B诗与人都应当直立人间

“诗与人都应当直立人间”,正如牛汉先生赠与记者的这句话,先生的诗同他的性格一样,大方激昂,对生活充满热情。

他说:

“诗和历史、时代血肉相连,我的诗和我所受的痛苦不可分离。

我认为诗最能充分发挥我的生命潜在力,最能表达我对人生对时代的感受。

我是蒙古族,我的母亲也是蒙古族后裔,姓呼延。

我写诗没有规矩章法,总在躁动,总在不停地奔跑,找寻远方的水草丰美的地方,我不愿在创作领域的某个角落定居,这多半与蒙古族游牧性有关。

先生1940年开始写诗,1941年开始发表诗歌,创作长诗《鄂尔多斯草原》。

1946年因参与学生运动被捕,创作组诗《牢狱集》。

经组织援救到开封,写了长诗《血的流域》、《彩色的生活》等。

建国后因胡风案受牵连,曾长期搁笔。

文革中的创作表达了他在困境中不屈的抗争精神,带有悲壮的情感,如《华南虎》、《悼念一棵树》等。

平反后出版的诗集《温泉》获全国第二届优秀新诗诗集奖。

去年访问中国的马其顿作家协会主席斯来列夫斯基在中国作家协会向先生颁发了“文学节杖奖”。

该奖是马其顿作家协会设立的一项国际性文学奖,要紧奖励与马其顿有着紧密文化交流的国家的重要作家和诗人。

先生说,他之因此写诗受父亲的妨碍比较大,“我父亲旧体诗写得特别好,我家有全套的《新青年》、《新月》、《未名》、《北新》等进步杂志,基本上他订的。

我小时候就受到他的妨碍。

我爱诗,爱画,基本上从我父亲那儿来的,耳濡目染妨碍了我。

”当年在天水时,作为一个有是非观念、有理想的青年,先生一直想去延安,那时目的比较单纯,只是想找名师学习木刻和绘画。

但父亲阻止了他,盼望他从事文学。

在《父亲和树林和鸟》的诗中,先生写道,“父亲对我说:

‘鸟最快活的时刻,向天空飞离树枝的那一瞬间,最容易被猎人打中。

’”先生说,现在来看,父亲当时可能不想让他过早参与政治。

与大多数台湾诗人那种缠绵悱恻、温婉灵秀的诗风不同,牛汉先生的诗作大多热情洋溢、催人振奋。

关于这一点,先生说,这与历史环境有关,“五四”以后的个性解放、民主平等思想妨碍了他,而且他大学时学习俄语,受普希金的高远、厚重的诗风妨碍比较深。

开始时他只能读翻译过来的普希金诗作,后来直截了当读原文,自己翻译,天天练,对普希金的诗有着深刻的体会。

特别抗战以后,田间、艾青他们的战斗自由体诗,包括晋察冀地区的街头诗,都对他妨碍特别大。

先生也特别喜爱余光中、郑愁予等台湾诗人的诗作,喜爱爱情诗,并特别为没有创作几首爱情诗感到遗憾。

在谈到诗歌创作时,先生说,写诗不是特别随便的,诗不是固化的,是有生命的,有属于自己的语言、情境、意象,它的产生过程并不简单。

特别是中国诗强调的是意境和韵律,强调的是对人文精神的理解。

“我是老一代人,更偏重古典与现代沟通,强调诗的生命体验,强调生命的血肉感,没有真实的人生就没有我的诗。

我那个人以及我经历的一切坎坷、屈辱都无法和诗剥离。

”先生告诉我们,有的诗并不见得能一蹴而就,每一首诗基本上他生命的结晶。

朦胧诗以后的新生代,有些老诗人看不惯,表示不理解,但先生对朦胧派诗人和新生代诗人都特别理解,把他们当作朋友,特别关怀他们。

在编《中国》〔1985~1986〕时他发了大量朦胧派和新生代的诗,几乎每期都发。

当时他关心顾城解决了生活上的困境,并请北岛做《中国》的特邀编辑,不坐班,每期开编辑会来,大概有一年时间。

《中国》不仅发朦胧派诗,也发了好多新生代像翟永明、海男、唐亚平的诗,他们有的是第一次发表诗作。

这些在《中国》发的新生代作品,当时在别的杂志是确信发表不了的。

就如此许多新生代诗人和他成了朋友,经常跑来与他交流心得,而迟子建等作家更一度是他家每周必来两次的常客。

值得一提的是刘恒的《狗日的粮食》,它原是另外一个显得特别平的名字,先生改成了《狗日的粮食》,后来得了第八届全国优秀短篇奖。

为此,冯牧曾批判他,说破坏了规范语言。

他说,冯牧不懂农民的感情,父亲叫儿子有时都叫“狗日的”。

它是一种特别复杂而真实的感情,对粮食一种无奈的,为它受苦但又离不开的感情,特别亲切的一个词。

他凭一个诗人的直觉,觉得“狗日的粮食”这句话特别生动,读者一看题目就想看。

当时《中国》是年轻人的园地。

《中国》实际是民办公助,丁玲从东北农垦局找到资助办起来的。

丁玲去世后,因某种缘故被迫停刊。

《中国》存在的两年对新生代诗、先锋小说起了一定扶持作用。

C尊重但不欣赏“下半身诗作”

90年代中期以来,市场经济的日渐扩大化,经济上的外资同文化上的西方现代思想的进一步内化,如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早些年已出现的人的“异化”现象,中国思想界,文化界也出现了“异化”的危机,至今仍在持续着。

特别在网络文学中,那个时期出现了人数众多的以性意识、性叙事、性描写等为诗歌写作素材的“下半身”诗人。

他们的诗歌以大胆的性描写、性绯闻暴露而著称并在网络上迅速流行。

我们本来以为牛汉先生没听说过那个诗派,没想到一提到“下半身”,先生赶忙便说出了沈浩波的名字。

牛汉先生平淡地说,今年春天刚见过那个人。

他说,或许因为年龄,或许是自己的思想老朽、陈旧的缘故,他并不欣赏这类的诗作。

“性是能够写的,它是人的生活的一部分,不能回避。

但诗应该更高尚一点,更美好一点。

”只是牛汉先生又强调尊重他们的创作,认为年轻人有个性特别正常,通过与社会和他人的不断交流,他们自己会不断调整。

与对待朦胧诗以后的新生代一样,牛汉先生对待“下半身”诗作同样是一种宽容的态度。

就如他向河北师范学院的教授夏传才谈对朦胧诗的看法时所说,出现这种现象,可能与历史、社会、现实中出现的混乱的极其深刻的矛盾的情况有关,要作科学的历史的分析。

首先要了解这些年轻人,了解他们的作品,关怀他们的成长。

他们假如有不足之处,要慎重地引导他们前进。

不要大惊小怪、如临大敌地把这些年轻人置于众矢之的的被告地位,要跟他们站在一起,诚恳地开导他们。

编辑手记:

因为先生的年龄,他使用网络或者电脑显然是不太可能的,但这并没有阻止我们对这位充满传奇色彩的诗人的采访。

跟先生谈网络时,他说给孙女、外孙女都买了电脑,别人发过来的邮件他也能看到。

但他跟外界的联系更情愿通过心灵。

他说汉字的魅力和内涵是电脑所不能代替的。

跟他约好的是一个小时的时间,因为他家里还有病人。

但实际上却一直聊到天完全暗了下来,聊到他的家人喊他吃饭,而我们在他的真正四壁被书包围着的书房里却聊兴未尽。

先生无意中拿出了他年轻时与夫人的合影,当我赞美夫人的娟秀时,他说我也不差啊。

先生是骄傲的,孩子气的。

的确,差不多81岁,1米91的他依旧挺拔。

先生在整个一下午的时间里认真地跟我们梳理着他一生的经历。

那个有着66年党龄的老人一生都想当一个真正的诗人,却一直摆脱不了政治的纠缠。

在他一生的三次牢狱生活里,两次是国民党的牢,一次是共产党的,而这一切基本上与政治有关,与诗无关。

先生谈及妨碍了他一生的成仿吾,谈及在他因胡风案被捕前三天陈毅夫人张茜对他的一番意味深长的鼓舞。

在谈到文革时看到张茜在台上挨斗时,先生的神色是凝重的,眼中似有泪光闪烁。

他说1979年他平反后第一个祝贺他的是张天翼。

先生对自己每一首诗创作的时间都记得特别清晰,对自己所得的荣誉却特别模糊,这是他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之一。

那个创造了“新生代”、“散文那个鬼”这些词的诗人,最以此为豪。

他说他跟诗一起长大,每创造一首诗基本上拼尽了全身的力气,一首小诗都要写好几个月。

诗,是在诗人体内生成的,每一首诗基本上惟一的,基本上有生命的。

他说自由诗讲究诗的传统性精神的内涵,讲究韵律和节奏,诗本身是有生命的,每一首诗的生命感和情调都不一样。

我渴望在不久的今后再次拜望他,因为他的率性,因为他的纯真,更因为他孩子般的坦荡。

因为他是一位地道的诗人,他像一个孩子,一个睿智的大孩子。

源自:

中国网友报

(2004-12-2711:

38:

01)

阅读与赏析:

《华南虎》

《华南虎》作者牛汉,原名史成汉,1923年生,山西定襄县人。

40年代开始诗歌创作,是“七月”诗派的重要成员。

已出版诗集《彩色的生活》、《祖国》、《爱与歌》、《温泉》、《海上蝴蝶》及自选集《蚯蚓和羽毛》等。

牛汉在“文革”期间,诗从悲愤的心灵里突然升起,写下了许多诗作。

这些作品,“为我们留下了一个时代的痛苦而崇高的精神面貌”。

牛汉诗作虽为数不多,却能“写出一点生气”,构思亦特别精巧。

华南虎

——牛汉

在桂林

小小的动物园里

我见到一只老虎。

我挤在叽叽喳喳的人群中,

隔着两道铁栅栏

向笼里的老虎

张望了许久许久,

但一直没有瞧见

老虎斑斓的面孔

和火焰似的眼睛。

笼里的老虎

背对胆怯而无望的观众,

安详地卧在一个角落,

有人用石块砸它

有人向它厉声呵斥

有人还苦苦劝诱

它都一概不理!

又长又粗的尾巴

悠悠地在拂动,

哦,老虎,笼中的老虎,

你是梦见了苍苍莽莽的山林吗?

是屈辱的心灵在抽搐吗?

依旧想用尾巴鞭打那些悲伤而可笑的观众?

你的健壮的腿

直挺挺地向四方伸开,

我看见你的每个趾爪

全基本上破碎的,

凝聚着浓浓的鲜血!

你的趾爪

是被人捆绑着

活活地铰掉的吗?

依旧由于悲愤

你用同样破碎的牙齿

(听说你的牙齿是被钢锯锯掉的)

把它们和着热血咬掉……

我看见铁笼里

灰灰的水泥墙壁上

有一道一道的血淋淋的沟壑

象闪电那般耀眼刺目!

我终于明白……

我羞愧地离开了动物园,

恍惚之中听见一声

石破天惊的咆哮,

有一个不羁的灵魂

掠过我的头顶

腾空而去,

我看见了火焰似的斑纹

和火焰似的眼睛,

还有巨大而破碎的滴血的趾爪!

1973年6月

(选自《诗刊》1982年2月号)

简析:

《华南虎》一诗写于1973年6月,展示的是“十年动乱”的特定时空。

这是一个囚禁生命、戕害牲灵的年代。

诗人以一颗敏感的心,强烈地感受到这种悲怆和苦难,同时也感受到了每一个有血性的中国人不屈的灵魂和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