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第十二册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343154 上传时间:2023-08-13 格式:DOCX 页数:107 大小:80.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语文第十二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7页
六年级语文第十二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7页
六年级语文第十二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7页
六年级语文第十二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7页
六年级语文第十二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语文第十二册教案.docx

《六年级语文第十二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语文第十二册教案.docx(10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年级语文第十二册教案.docx

六年级语文第十二册教案

1、《夏》

一、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西师版)六年级下册

二、设计理念:

课文词句鲜活生动,气势恢弘,富有感染力。

在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时,要着重引导学生感受作者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不仅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且烘托了气氛,深化了主题,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并且还要加强朗读指导,通过朗读,体会夏天的磅礴气势,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达到熟读成诵。

三、教学目标:

 1自学本课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并能运用。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富有魅力的语言,了解夏天的特点,体会作者赞美夏天、赞美大自然、赞美劳动者的思想感情。

   3背诵课文第一段。

四、教学重点:

在作者的联想与想象中,感受夏天的磅礴气势。

五、教学难点:

创设情景,激发情感,感受作品的内涵,

六、教学准备:

教师:

搜集夏天的图片。

七、教学方法:

感受参与陶冶

八、教学时间:

2课时

九、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设计说明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出示夏天相片,包括江南水乡、苍茫塞外、黄河流域的夏日图片,请学生辨析哪一幅图片是本课描写的夏日情景。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小组交流

   1人们爱吟诵春花秋月,冬雪的洁白也为人们称道,夏天却极少被提及。

一说到夏天,人们总会想到骄阳似火,作者在文中是怎样写的呢?

自由朗读课文,提出不明白的字词或不理解的问题。

   2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交流预习情况。

   3用横线勾出文章直接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再仔细读一读。

  三、细读课文,赞美夏天

   1文章从几方面赞美了夏?

自由朗读课文,画出最能体现夏季特点的句子。

   2感受夏天的气氛。

    

(1)夏天的气氛热烈得像什么?

作者把“夏季、绿草、树林带”各比作什么?

在这沸腾的夏季、密密的绿草、茂盛的树林中,我们能感受到什么?

    

(2)这一声声蝉鸣真是那样使人心烦吗?

在这里,作者透过蝉鸣,想告诉我们夏天怎样的特点?

    (3)“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

夏天到了。

”这两句话蕴含着怎样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3欣赏夏天的色彩。

    

(1)“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

”“这”指什么?

有怎样的道理?

(出示句子:

“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洋溢着成熟的气息。

”比较研读,深刻体会。

    

(2)结合对“希望”、“成熟”等词语的理解,完成填空:

       夏天,正当之间,正是一个、的旺季。

(春华秋实承前启后生命交替)

    (3)联系下文,理解句子“夏天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的含义。

    (4)田间长着哪些庄稼?

它们的长势怎样?

   4感悟夏天的旋律。

    

(1)“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出自白居易的《观刈麦》。

根据搜集的资料,说说诗句意思。

(出示“‘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引导学生读这句话。

    

(2)用自己的话谈谈人们夏季的繁忙、紧张。

    (3)有感情地朗读全段,读出夏天紧张的旋律。

  四、精读全文,拓展积累

   1引读文章最后一段,勾出写夏季特点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体会作者对夏季的赞美之情。

   3背诵课文第一段。

   4文中有许多句子把夏天的景象写得形象生动,读一读,抄一抄。

十、板书设计:

       夏

        热烈——磅礴之势

        金黄——旺盛活力

        紧张——人倍忙   赞美春与秋之间的黄金季节

 

十一、课后反思:

今天开课了,本以为已经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来预习,学生已经能够对《夏》有所了解,学习起来轻松愉快。

(抓住关键性的词语体会)

 

2、古诗二首

一、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西师版)六年级下册

二、设计理念:

学习古诗的韵律,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

三、教学目标:

1、自学本课生字,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解释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词,默写两首古诗。

3、借助注释读懂古诗,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欣赏夏日情景,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4、背诵课文,默写《古诗两首》。

四、教学重点:

借助注释读懂古诗,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欣赏夏日情景,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五、教学难点:

自学本课生字,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解释词语。

六、教学准备:

 教师:

课文挂图。

   学生:

查阅诗人的生平和创作情况,阅读《四时田园杂兴》和写夏天的诗句。

七、教学方法:

教师组织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

八、教学时间:

2课时

九、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设计说明

       第一课时:

《四时田园杂兴》

  一、以图导题,理解题意

   1仔细观察插图,说说自己的理解。

   2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哪个朝代的?

他的创作有什么特点?

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

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3怎样才能读懂这首诗?

怎样才能读好这首诗?

  二、以疑促读,理解诗意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指名读诗,正音。

   2默读古诗,思考问题,解决不了的请作记号。

   3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教师指导。

  三、解疑品读,感悟诗情

   1自由品读,边读边想画面,同时要注意朗读的节奏。

 

   2指名朗读,师生共赏;感情朗读,体会诗情。

  四、背诵,积累语言

   1背诵、默写《四时田园杂兴》。

   2搜集描写田园生活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第二课时: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一、创设意境,理解课题

   1老师范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你能感受到诗歌写了什么?

   2简介作者。

  二、渲染气氛,理解词义

   1配乐朗读,营造气氛。

   2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整体感知;指名朗读,师生正音。

   3运用学古诗的方法逐句理解,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画出来。

   4小组交流学习成果;全班交流,教师点拨指导。

  

  三、反复吟诵,感悟意境

    教师范读,学生想象画面;指名朗读,教师指导;小组轮读,相互欣赏;全班感情朗读。

  四、积累语言,拓展延伸

   1背诵,并默写古诗。

   2到课外找一找描写景物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十、板书设计:

古诗两首

《四时田园杂兴》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十一、课后反思:

学生能够借助注释读懂古诗,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经过学习同学们欣赏了夏日情景,激发了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密西西比河风光

一、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西师版)六年级下册

二、设计理念:

正如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哺育了华夏民族,密西西比河也以他的伟岸身躯滋养着两岸的人民。

黄河是雄壮的,气势宏伟的,我们称之为“崇高的美”。

这节课我们将了解密西西比河两岸的风景,这又是什么样的美呢,它跟黄河的“崇高的美”有什么不同呢!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认识密西西比河。

2.掌握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

(二)能力目标

训练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2.陶冶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环境的高尚情操。

四、教学重点:

掌握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

训练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五、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2.陶冶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环境的高尚情操。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机等

七、教学方法:

学生自我感悟与老师点拨相结合。

九、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设计说明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出示密西西比河风光的图片、老师介绍密西西比河的主要情况。

    正如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哺育了华夏民族,密西西比河也以他的伟岸身躯滋养着两岸的人民。

黄河是雄壮的,气势宏伟的,我们称之为“崇高的美”。

这节课我们将了解密西西比河两岸的风景,这又是什么样的美呢,它跟黄河的“崇高的美”有什么不同呢!

我们今天就先欣赏一下密西西比河两岸的优美风光吧!

    (密西西比河干流发源于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淡水湖——苏必利尔湖的西侧,源头在海拔501米处的伊塔斯喀湖,全长3950公里,南北纵贯美国,注入墨西哥湾。

如果以其支流密苏里河为源,全长则为6262公里,是世界第三大河。

密西西比河汇聚了250多条支流,流域面积达322万多平方公里,占全美国领土的百分之四十多,居世界流域面积第三。

密西西比河西侧支流大多发源于落基山脉,有密苏里河、阿肯色河、雷德河等;东侧支流大多发源于阿巴拉契亚山地,有俄亥俄河、田纳西河、康伯河等。

    夏多勃里昂是法国19世纪颇享盛名的作家,他的消极浪漫主义文学对当时法国文学有着深刻的影响。

他不仅在作品中带有浓厚的消极浪漫主义色彩,而且创立了消极浪漫主义的基础。

他的作品文笔优雅,词藻华丽,诗意盎然,但其情调是忧郁、伤感的,甚至显得有些矫揉造作做作。

  二、老师出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

    问题如下:

   1.用一两句话概括出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2.如果要把这篇文章分部分,你会怎么分?

为什么?

   3.你最喜欢那一段话?

读一读,并说说为什么?

     在这一阶段主要让学生读通文章,并能够初步理解文章的大概意思。

所以应该调动学生大胆的朗诵自己喜欢的句子,通过多读多听,句子中的意蕴自然就容易理解了。

  三、再读课文,深入分析问题。

    问题如下:

   1.密西西比河两岸的风光有什么不同?

   2.作者描写了众多动物的神态,目的是什么?

   3.最后一段作者说“河这边却是一片骚动和聒噪”,你认为这是褒义还是贬义?

     在这一阶段,应该引导学生理解:

密西西比河东、西两岸风光各有特点,但并无优劣之分。

同样生活在这里的无数的动物植物也都是和谐共存,不可缺少的。

作者把目之所及(动、植物)、耳之所闻(各种声音)、甚至心之所想(最后一句)渗透到一起,给我们描述了密西西比河优美的风光。

  四、体会作者描写景物意境美。

    把课文中的一段话拿出来,一块分析欣赏。

    例如:

有时,一头年迈的野牛劈开波涛,游到河心小岛上,卧在高深的草丛里。

看它头上有两弯新月,看它沾满淤泥的飘拂的长髯,你可能把它当成河神。

它踌躇满志,望着那壮阔的河流和繁茂而荒野的两岸。

    同学们,通过这段话你们能想象出画面的样子吗?

大家闭上眼睛想一想,在河岸广阔无垠的草原上数千头野牛徜徉漫步,这时一只老野牛越过波涛,钻进河心小岛的草丛里……

    这一段话虽然很短,但是给我们很形象的描述了野牛的动作、形态、还有神态,可以让画面在头脑中清晰的显示出来,这就是语言的魅力所在,我们写文章,描写一种东西也应该这样掌握好用词和炼句。

  五、完成课后习题二。

  六、课后作业。

   1.熟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段,背诵下来。

   2.练习并且默写课后“写一写、用一用”中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上一节内容。

   1.点名学生逐段有感情的朗诵课文。

   2.听写课后的词语。

  二、精读课文,理解作者描写的方法和艺术。

   1.通过对比来展示景物的不同特点。

     首先给同学解释对比的意义跟作用。

对比,就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映衬的一种修辞手法。

运用对比,可以使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的矛盾表现得更加鲜明突出,使事物的本质特点揭示得更加深刻透彻;可以使同一事物两个不同的方面互相映衬,对比鲜明,彼此补充,相得益彰,从而给读者或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然后让学生们在文中寻找那里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并讨论,通过对比作者着重突出了哪些内容?

    提示:

学生讨论以后,老师可以给与提示。

    

(1)第二自然段开头:

“东岸的风光不同,同西岸形成令人赞叹的对比。

       通过把第一和第二、三自然段的对比突出了西岸的特点是:

植被构成比较单一,“草原一望无际;绿色的波浪逶迤而去,在天际同蓝天连成一片。

”而东岸却是植物丰富,姹紫嫣红,动物众多,神态各异。

    

(2)第四自然段开头:

“如果说河对岸的草原上万籁无声,河这边却是一片骚动和聒噪”

       通过把第一和第四自然段对比,又从听觉上道出了东西两岸的不同之处:

西岸万籁无声;东岸“却是一片骚动和聒噪”

   2.用不同的词语描摹出事物的不同神态。

     不管是动物、植物还是其他景物,如何通过描写突出它们的这种不同与众的神态呢!

这就要我们抓住事物的最鲜明的特点,通过描写,生动传神的向读者展示出这些特点。

    

(1)仔细读第二自然段回答问题。

      ①这一段描写了哪些景物(植物)?

       提示:

“各种树木、野葡萄、喇叭花、苦苹果……”

      ②这些景物都各有什么特点?

用课文中的词语或句子作答。

       提示:

“高耸入云、为目力所不及、交错、攀缘、伸延、延伸、搭起、挺拔而起、耸立、俯瞰……”

       引导学生通过这些词语的不同想象出这些景色的特点来。

    

(2)仔细读第三自然段回答问题。

      ①这一段描写了哪些景物(动物)?

       提示:

“熊、鹿群、黑松鼠、弗吉尼亚鸽、绿鹦鹉、绿啄木鸟、红雀、蜂鸟……”

      ②这些景物都各有什么特点?

用课文中的词语或句子作答。

       提示:

“醉态酩酊、蹒跚、沐浴、嬉戏、麻雀般大小、踯躅、飞来飞去……”

  三、课堂练习。

    讨论并完成课后习题一、习题三。

  四、课后练习。

   1.课文所描述的景色是我们每个人都向往的,但是我们周围的自然景色却日益面临着恶化,要保持住这些优美自然风光,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和同学们一起讨论课后习题四。

   2.你周围是否也有一块儿优美的地方,写下来吧!

让大家一起欣赏。

要求:

抓住事物的本质特点,字数不限。

十、板书设计:

3、密西西比河风光

醉态酩酊、蹒跚、沐浴、嬉戏、麻雀般大小、踯躅、飞来飞去……

十一、课后反思:

课文所描述的景色是我们每个人都向往的,但是我们周围的自然景色却日益面临着恶化,要保持住这些优美自然风光,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要让学生理解到地球环境的重要。

 

4、黄山松

一、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西师版)六年级下册P11~P14

二、设计理念:

《黄山松》是丰子恺所写的一片写景散文。

在这篇文章里,作者紧紧围绕黄山松的特点,展现了黄山松顽强的生命力,赞美了黄山松一心向阳的坚韧和异常强大的团结力。

文章虽然篇幅较长,但层次清楚,突出了黄山松的特点。

因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时,应根据教材和高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创设情景。

初读时,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试着给2-4自然段加上小标题;深入阅读时,让学生思考黄山松为什么有顽强的生命力?

它的团结力表现在哪里?

并勾出感受最深的句子批注,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读想说问议,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体会“描摹”“不得要领”“囫囵”“臆测”“娉娉婷婷”“谛视”等词语的含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黄山松有哪些特点,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些特点的。

4.感悟课文的深刻内涵,学习本文观察细致,抓住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四、教学重点:

了解黄山松有哪些特点,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些特点的。

五、教学难点:

感悟课文的深刻内涵,学习本文观察细致,抓住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六、教学准备:

黄山美景及黄山松的图片。

七、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引导学生抓关键句进行概括和品悟。

八、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设计说明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介绍黄山美景,引出“黄山松”。

2.读课题,看看黄山松的图片,谈谈自己对黄山松的印象。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听课文录音,了解课文讲了什么。

2.默读全文,揣摩出示词语的意思并小组交流。

2.快速浏览课文,说说黄山松有哪三个特点?

     特点之一:

坚韧顽强

     特点之二:

一心向着阳光

     特点之三:

有异常强大的团结力

3.给课文的第2、3、4三个自然段分别加上小标题。

三、细读课文,体会想象。

1.导读课文第2自然段。

(1)自由读本段,边读边想:

黄山松生长在怎样的环境里?

它生长的得怎样?

(2)学生自由讨论。

(3)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归纳。

 2.自学课文第2、3、4自然段,体会作者又是怎样表现黄山松的另外两个特点的。

 3.教师点拨、指导。

 4.交流读后的感受,美读课文。

四、回顾全文,反思文本。

1.黄山松不仅有挺拔秀美的姿态,还有一心向阳的枝条,更有异常强大的团结力。

然而读完课文后,你是不是觉得还想说点其他的什么?

(松树是坚韧顽强的,是团结的,人有何尝不是呢?

2.课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3.模仿课文写作方法,选择你最喜欢的一种植物介绍其特点。

让学生在自主与合作中感悟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语言的美。

九、板书设计:

       

黄山松

         生命力顽强

         一心向阳光

         强大的团结力

十、课后反思:

学习本课前我和学生充分准备了作者和黄山松的资料,用课件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能迅速地抓住关键句进行概括,并能迅速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这些都达成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但在模仿课文写法选择植物进行写作训练时,由于学生对植物没有进行认真仔细的观察,对其特点了解也不够透彻,因而大多数学生作文不合格,要进行反复修改。

 

5冬阳.童年.骆驼队

一、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西师版)六年级下册P22~P26……

二、设计理念:

《冬阳•童年•骆驼队》是林海音在小说《城南旧事》的一篇序言,作者以朴实纯真的语言,围绕着骆驼队,写了怎样看骆驼咀嚼,怎样与爸爸谈论关于骆驼脖子上的铃铛,怎样想为骆驼修剪不整齐的毛,怎样好奇得去问妈妈夏天骆驼的行踪等童年中琐碎的小事。

这些淡淡的回忆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魂牵梦萦,对已经远去的童年生活的依依留恋。

所以教学时主要训练重点是通过读书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品读重点词句体会课文在语言表达方面的特点,学习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并利用好教材课文作为引子鼓励学生阅读课外书籍,从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拓宽学生的阅读面。

三、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书写难写的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重点语段,了解作者童年时对骆驼的喜爱,想象课文描写的童年生活画面,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并通过学习运用到自己的实际习作中。

3.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纯真情趣,激发孩子阅读《城南旧事》的兴趣,从而普及到林海音的其他作品,拓宽孩子的阅读视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四、教学重点:

解决生字读音,弄懂课文内容,体会学习文章的重点语段的深刻含义与表达方法。

五、教学难点:

通过品读体会文章思想感情与表达方法。

六、教学准备:

PPT课件

七、教学方法:

以思带读,以读促写。

八、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设计说明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认识本课的生字,书写难写的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歌曲激情,解释课题

  1.上课前,咱们先一起来听一支歌,会唱的跟着一起唱,认真听注意歌词。

(课件播放歌曲:

《童年》)

  2.谁能说说歌词都写了什么?

(生自由说,师板书题目)

  3.这个题目与我们平时学过的课文题目有何不同?

(题目的三个词语中间有两个间隔符号)。

  老师读题目,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感受一下,在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在温暖的冬阳下,一群骆驼队从远处走来,驼铃声悦耳动听,童年的“我”站在旁边静静地看着。

  这个题目把三种事物编织在一起,充满诗情画意,会令我们产生许多遐想。

每个人都有美好的童年,童年发生的事往往充满稚趣,又很有意思,它们像一颗颗闪亮的珍珠收藏在我们的记忆里,今天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回忆他那充满稚气的童年往事吧,齐读课题。

(二)交流信息,简介作者与背景

  1.全班交流课前收集的相关信息。

  2.教师总结,出示:

“冬阳下的骆驼队”是作者林海音女士童年记忆最深刻的一个画面。

林海音是我国现代着名作家。

她原籍台湾,1918年出生于日本,童年时随父母回国住在北京城南,1948年举家迁回台湾。

林海音女士根据在北京生活的点点滴滴写成了《城南旧事》一书,深受读者喜爱。

《冬阳?

童年?

骆驼队》一文正是《城南旧事》这本书的序言。

(三)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课件出示):

  ①借助文中注音和工具书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②思考:

  课文以什么顺序记叙了作者的童年生活?

  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哪几个片断,分别在课文中的哪些自然段?

  2.全班汇报、交流(教师及时板书)

  ①注意指导学生区分文中两个“嚼”字的不同读音。

  ②课文以季节的推移为顺序记叙了作者的童年生活。

作者回忆

  了童年生活中的这几个片断:

先讲冬天“我”看骆驼咀嚼(4自然段);再讲了“我”关于骆驼系铃铛的想象(5—9自然段);然后讲冬春之交骆驼脱毛的情景(10自然段);最后讲夏天不见骆驼的影子(11—14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品读重点语段,随文学习相关生字的含义,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纯真情趣,激发孩子阅读《城南旧事》的兴趣,从而普及到林海音的其他作品,拓宽孩子的阅读视野。

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与文章的表达方法,并通过学习初步运用到自己的实际习作中。

(一)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上节课大家一起说了作者童年的往事,大家是不是觉得都很有意思?

那么大家就拿起笔来,把你觉得最有趣的事情用笔划一划,然后在旁边用简单的一两句话或者只用一两个词写下你的感受。

(学生汇报交流)

(1)汇报交流所划部分,谈谈感受。

师:

同学们都划地很认真,我想第一次划下来的地方肯定是你们认为最有趣的地方。

谁想先说?

(学生交流划下的部分,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师:

谁也划了小海音看骆驼吃草的部分,也来分享一下自己的感受。

(2)带着感受,指导读好有关句段。

师:

天真小海音看骆驼吃草出了神。

连自己的嘴巴对不自觉地动了起来。

有的同学觉得她天真,有得同学觉得她很傻,无论怎样,把你的感受送进去,自由地读读这一段话。

“爸爸和他讲好了价钱了。

人在卸煤,骆驼在吃草。

我站在骆驼面前,看他们咀嚼的样子:

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

他们咀嚼的时候,上牙与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

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3)体会语段的写作特色,学习表达方法。

师:

小海音看见骆驼是怎样吃草的呢?

(学生回答:

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鼻孔冒热气、白沫沾在胡须上、态度是安静的。

①学习“咀嚼”体会用词的准确性。

师:

(当学生说到“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时)这样的动作叫叫做什么?

(学生回答:

咀嚼)上下牙垂直的咬叫“咀嚼”吗?

(学生回答:

不,是交错的磨)对是“交错地磨”才是咀嚼。

可见作者用词非常准确。

②体会作者如何描写好骆驼咀嚼的画面,介绍《城南旧事》其他画面描写,推荐阅读。

师:

请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