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阶段检测卷1 人民版必修1.docx
《高中历史 阶段检测卷1 人民版必修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 阶段检测卷1 人民版必修1.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阶段检测卷1人民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中历史阶段检测卷1人民版必修1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xx·辽宁沈阳期中)《春秋·公羊传》记载:
“隐长又贤,何以不宜立?
立适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桓何以贵?
母贵也。
”这一做法(A)
A.遵循了周代的宗法制度精神实质B.严重破坏了嫡长子继承制度
C.是春秋时期宗法制度崩溃的表现D.表明太后左右了王位的继承
解析:
本题考点是宗法制。
根据材料立嫡长子的君就是立年长的,不考虑他是否贤能,立庶子的君,就立尊贵的,不考虑他是否年长。
鲁桓公为什么尊贵呢?
他的母亲地位高。
符合宗法制的实质,所以正确答案选A项。
2.(xx·广东七校联考)明《帝京景物略》载:
“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粲粲然满道也。
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chǔ)锭次,以纸钱置坟头。
”该材料中的习俗(D)
A.起源于明朝中期B.仅流传于中国北方
C.受外来文化影响D.受宗法制的影响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通过材料不难发现,清明时节祭祀自己祖先的习俗是受宗法制的影响,所以本题答案是D项。
另外,清明时节祭祀祖先的习俗早在商周时期已经有了大规模的祭祀活动,不是受外来文化影响,这个习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也不是仅流传于中国北方。
所以排除A、B、C三项。
3.(xx·惠州调研)春秋时期,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并订立盟约:
“诛不孝,无易树子,无以妾为妻。
”(树子指古代诸侯立为世子的嫡子——引者注)这说明齐桓公(B)
A.挟天子以令诸侯B.极力维护宗法制
C.主张废除分封制D.推崇法家思想
解析:
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没有体现出挟持天子以号令诸侯,故A项错误;“无易树子,无以妾为妻”,目的在于维护正妻和嫡长子的地位,极力维护宗法制,故B项正确;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的主要特征,材料与分封制无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法家思想主张以法治国,加强中央集权,与材料无直接关系,故D项错误。
4.隋唐时期社会全面繁荣,具体表现为国力的强盛、经济的发达、文化的兴盛等方面。
史学家们在总结其原因时,曾归结为“得益于政治制度的创新、成熟与完善,”其中三省六部制的成熟与完善体现在(A)
A.既削弱了相权,巩固了皇权,又提高了行政效率
B.官员责任明确,分工细密
C.机构运作程序合理
D.负责皇家与国家的官署,管理相互脱离而自成系统
解析:
三省六部制较好地解决了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又提高了行政效率,体现了三省六部制的成熟与完善。
5.在宗法观念盛行的封建社会,姓氏也有贵贱之分。
“赵”姓并不是中国最大的姓氏,但在百家姓中却排序第一,由此可推断出该作品最早可能出现在(C)
A.秦朝B.唐朝C.北宋D.明朝
解析:
宋太祖就是赵匡胤,北宋皇帝姓“赵”,根据宗法观念,在北宋时,“赵”姓排序第一。
6.(xx·广州海珠区摸底)清代赵翼《廿二史札记》载:
“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
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下变局,至是始定。
”材料反映了(B)
A.分封制度开始瓦解B.贵族政治遭到破坏
C.中央集权制度建立D.察举制度逐渐形成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反映的是分封制和世卿世禄制,体现贵族政治的特点。
“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反映了世卿世禄制被破坏,贵族政治被官僚政治所取代,答案为B项。
分封制瓦解开始于春秋战国时期,A项错误。
中央集权制度建立于秦朝,B项错误。
D项与材料无关。
7.“凡京奏,禁中称文书,必发阁臣票拟。
阁票用本、纸、小帖、墨字,内照票拟,或皇上御笔,或宦官代书,具即在文书上面用朱字。
阁票如有未合上意,上加笔削或发下改票,阁臣随即封上,间有执正强争,也多曲折。
”上述现象最早出现于(C)
A.唐朝B.北宋C.明朝D.清朝
解析:
从材料中的信息点“阁臣”,可知本题考查中国明朝时期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废除丞相后)内阁的设立。
8.(xx·全国大纲卷)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后来内阁首辅“俨然汉唐宰辅”。
明代内阁与唐代宰相的相同之处是(B)
A.均能独立处理政务B.均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C.都拥有官吏任免权D.都直接管理地方政务
解析:
本题考点是明代内阁制。
结合所学可知明代内阁是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不能处理政务,只是后来有些内阁首辅权势和地位提高“俨然汉唐宰辅”,但这不是常态,故A项错误;唐代宰相的职责是协助皇帝处理政事,而明代内阁与唐代宰相均辅助皇帝处理政务,故B项正确;明代内阁没有官吏任免权,故C项错误;唐代和明代管理地方政务都是地方官员,明代内阁和唐代宰相都不直接管理地方政务,故D项错误。
9.某研究者查阅到光绪二十七年一份吏部档案,残缺不全,原文有:
“上年□月间,□□入都,本署即被占据,迨洋兵撤退,检查署内所存档案则例等件,全行遗失。
”与这份档案相关的历史事件是(D)
A.第一次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解析:
注意材料中涉及的时间和地点信息,四个选项中,发生在光绪帝时的战争有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第一次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分别发生在道光和咸丰年间,故A项和B项不符;根据材料中提到的“入都”,四个选项里只有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侵入北京,所以只有D项符合。
10.小张看课外书时看到这样一段文字:
在20世纪的大幕拉开的时候,当时的世界大国们在东方进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
“这一集体亮相”带来的重要后果是(C)
A.打开了日本闭关锁国的大门B.英国实现了对印度的占领
C.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确立
解析:
抓住材料中提供的时间信息“20世纪的大幕拉开的时候”,也就是20世纪初,并且强调的是“东方”和“集体亮相”,可联想到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和1901年的《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1.慈禧曾说:
“我本来执定不同洋人破脸的,中间一段时期,因洋人欺负太甚了,也不免有些动气,虽是没拦阻他们,始终总没叫他们十分尽意的胡闹……我若由他们尽意地闹,难道一个使馆有攻不下来的道理?
”慈禧所称的“他们”的纲领或者口号是什么(D)
A.“师夷长技以制夷”B.“自强”、“求富”
C.《天朝田亩制度》D.“扶清灭洋”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材料解读及相关知识的迁移能力。
“师夷长技以制夷”是林则徐等人的思想;“自强”、“求富”是洋务运动的口号;《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运动的纲领;“扶清灭洋”是义和团的口号。
根据“没阻拦他们”可知不是太平天国运动,再根据其中重要信息“胡闹”,“闹”,“……难道一个使馆有攻不下来的道理?
”可知“他们”跟洋人有直接的冲突等,所以选D项。
12.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将永远地铭刻在中国人民心中。
下列纪念碑刻所承载的有中国特色的事件,本质上的相似之处是(B)
A.抑制西方资本主义B.反对外来侵略
D.反对封建统治D.维护封建经济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读图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图一的虎门销烟,图二的三元里抗英斗争纪念碑,本质上都体现了中国人民抵制外来入侵的抗争精神。
故答案选B项。
13.抗战初期,国民政府组织了正面战场的大规模抵抗,最能说明(C)
A.国民政府认识到唯有抵抗才有出路B.国民政府转变了对日本的传统看法
C.民族矛盾激化是国民政府政策改变的动因D.国共合作改变了国民政府的对日态度
解析: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政策调整的依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日本灭亡中国的目标促使国民政府由原来的妥协退让转变为自卫抗日,故选C项。
14.1938年国民政府电文称:
查第二期抗战开始以及我备战区本运动战、游击战相配合积小胜为大胜之最高原则,以攻为守指导作战,屡遏凶焰,挫被顽敌,士气振奋,精神日旺。
台(儿)庄胜利足为表征。
该电文表明(C)
A.八路军积极配合正面战场作战B.国民党军队的战略战术发生重大变化
C.正面战场给日军以重大打击D.中国军队取得抗战以来首次大捷
解析:
A项说法不全面,材料有提到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互相配合,但更加强调的是国民党的正面战场的贡献和作用,根据“屡遏凶焰,挫被顽敌……”可选出C项;在抗战初期的防御阶段,国民党的战略战术没有发生重大改变,发生改变在相持阶段,故B项不对;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中国军队取得抗战以来首次大捷是平型关大捷,而不是材料中提到的“台儿庄胜利”。
15.1937年8月9日《申报》的文艺副刊《春秋》刊登了一则重要启示,宣布“本刊从今天起,转变以往作风,重新订正取材范围:
如何摧毁万恶的侵略者?
如何激发前方的战士?
如何唤醒后方的民众?
如何达到我们的最后胜利?
”这一现象不能说明(D)
A.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全民族团结抗战B.报刊在社会宣传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C.《春秋》的宣传立场是抗日救国D.《春秋》是共产党主办的报刊
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的解读能力,同时要注意材料提供的时间信息1937年8月9日,早在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抗日战争就全面爆发,材料的意思是《申报》转变作风,取材范围是反侵略,激发战士,唤醒民众,争取胜利等,A、B、C三项说法正确;当时是全民族抗战,包括各阶层,而从材料中看不出“《春秋》是共产党主办的报刊”。
16.1861年4月,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看到了一本书后,在日记中不得不承认:
“其中所言,颇有见识……法法类,皆是效法西人所为……观此一书,则贼中不为无人。
”此书应为(C)
解析:
此题为材料式选择题,从材料中“皆是效法西人所为”可看出是学习西方,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且时间是1861年,因此只有《资政新篇》符合要求。
17.(xx·重庆文综)1940年12月23日,重庆《大公报》报道:
“中央大学艺术科教授张书旂为庆祝美国罗斯福总统第三届连任大典……特制《百鸽图》一巨幅(相赠),甚为精致,蒙委员长赞许,亲题‘信义和平’,以颜其额。
”此图赠予美方的深层用意应该是(A)
《百鸽图》
A.争取美国对中国抗战的支持B.对美国珍珠港遭到袭击表示慰问
C.庆贺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D.感谢美国在开罗会议上支持中国
解析:
注意题干时间“1940年12月23日”,这一时期处于中国的抗日战争时期,赠予美方《百鸽图》深层用意必然是争取美国对中国抗战的支持,故A项正确;日本偷袭珍珠港发生在1941年12月,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的时间是1942年1月,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开罗会议召开的时间是1943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18.1940年(民国29年),中华民国国民政府通令全国,赞扬孙中山“倡导国民革命,手创中华民国,更新政体,永奠邦基,谋世界之大同,求国际之平等”,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
通令中的“更新政体”是指(A)
A.推翻封建帝制,建立共和国B.推翻封建制度,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C.推翻清王朝,建立中华民国D.倡导国民革命,手创中华民国
解析:
此题考查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最突出的功绩就是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19.下列现象事件中,典型体现了五四精神主旋律的是(C)
①总统府外交委员会事务长林长民疾呼“胶州亡矣,山东亡矣” ②某店主张贴“本店金钱主义,独自开张”的标语 ③北大学生谢绍敏用中指血书“还我青岛” ④浙江海宁决定开除陆宗的县籍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
五四精神主旋律是爱国主义,从所给的选项中看①③④符合爱国主义精神,而②是金钱主义至上,故排除。
20.(xx·韶关摸底)1899年,孙中山在东京与梁启超讨论土地问题时说:
“今之耕者,率贡其所获之半于租主而未有已,农之所以困也。
土地国有后,必能耕者然后授之田,直纳若干租税于国,而无复有一层地主从中睃削之,则民可以大苏。
”由此可见,孙中山在土地问题上的主张(C)
A.与罗斯福相似,主张国家干预B.与资本主义一致,主张土地私有
C.与马克思主义相似,主张土地国有D.与斯大林模式相似,主张农业集体化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依据材料中“土地国有后……”可知,孙中山主张土地国有,由此可得出正确答案为C项;B项与题干相反;孙中山主张土地国有,并没有在土地经营的各环节予以干预,故A项错误;据材料“必能耕者然后授之田”知土地仍有农民自己经营,而非集体化,故D项错误。
21.(xx·山东文综)“在濯濯的北方山岭,在桑麻茂密的长江原野,在华南的稻田和多雨的山岭中,整个民族武装起来,已有着统一的指挥了。
”它描绘的是(C)
A.工农兵联合,打倒列强除军阀B.打土豪分田地,井冈星火成燎原之势
C.中华民族团结御侮,抗日卫国D.各解放区连成一片,全国解放指日可待
解析:
本题考点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工农兵联合,打倒列强除军阀”属于国共第一次合作,与题干中“北方山岭”信息不符,故A项错误;“打土豪分田地,井冈星火成燎原之势”属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与“民族武装起来”信息不符,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中“北方山岭”“长江原野”“在华南的稻田和多雨的山岭中”“整个民族武装起来,已有着统一的指挥”等信息说明是全民族抗战,故C项正确;“各解放区连成一片”不符合“民族武装起来”信息,故D项错误。
22.(xx·安徽潜山一模)下图是由两岸故宫博物院组成的专家组共同绘制的发生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故宫文物大迁移路线图。
下列对各阶段的文物迁移表述错误的是(D)
A.第一次迁移:
九一八事变后,日军进逼华北B.第二次迁移:
日军全面入侵,国民政府内迁
C.第三次迁移:
抗战取得胜利,国民政府迁往南京D.第四次迁移:
平津战役胜利结束,北平和平解放
解析:
本题考查根据所学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第四次迁移是从南京到台湾,是国民党败退,掠走大量文物。
23.宋庆龄说:
“孙中山和中国共产党之间具有历史意义的合作不是偶然的,它是当时的国际局势和中国本身的内部条件造成的。
”这里的“内部条件”主要是指(A)
A.“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B.一战后,中国民族工业重新受到列强的压制
C.中国共产党正致力于寻找革命的同盟者
D.国民党在南方建立了革命根据地
解析:
本题考查大革命时期国共合作的背景。
当时中国革命的主要对象是国内的军阀势力及其背后的帝国主义力量,“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全国各革命阶级的共同愿望,故选A项。
24.下图反映中国共产党在某一时期的革命斗争,这一时期取得的最大成果是(C)
24题图
A.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乡村B.确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方针
C.探索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D.确立毛泽东在党内的核心领导地位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探索的理解能力。
从图片看,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走上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始。
故选C项。
25.下图所示邮票的出现,说明当时(D)
A.中国邮政事业蓬勃发展B.邮票升值快,交易额大
C.邮票发行制作比较混乱D.通货膨胀,货币贬值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历史事件所反映的时代特征。
国民党统治后期,实行恶性通货膨胀政策,破坏了社会经济生活。
发行部门直接在邮票上加字(“改作叁萬圆”)客观上反映了当时货币贬值的速度惊人。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0分)
26.(xx·赣州摸底)(2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周官有之,盖掌赞书而授法令,非今任也……至秦汉……为风霜之任,弹纠不法,百僚震恐,官之雄峻,莫之比焉。
——《通典·职官》
朝廷设风宪,所以重耳目之寄,严纪纲之任。
近年以来,未尽得人,妄逞威福,是非倒置,风纪废弛,令吏部。
今后,初仕者不许铨除风宪。
——《明会要·职官》
材料二 汉代十三部州示意图。
阅读以上材料,写出与其所反映出的中国古代某一政治制度相关的两个历史名词,并予以阐释。
解析:
由材料一中“弹纠不法”、“朝廷设风宪,所以重耳目之寄,严纪纲之任”和材料二中“汉代十三部州”可知该政治制度是监察体制,根据所学知识,从各个朝代的监察体制中选取两个监察机构、职官并简要概括其属性、设置的时间及主要职能或其设置目的、影响即可。
答案:
历史名词:
御史大夫、刺史、吏部、通判、御史台、锦衣卫等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有关的机构、职官。
(任选其中两个即可,每个4分,共8分)
阐释示例:
(每一名词的阐释8分,共16分)
御史大夫:
秦、西汉官名。
代表皇帝接受百官奏事,管理国家重要图册、典籍,代朝廷起草诏命文书等,同时负责监察百官。
御史大夫与丞相、太尉合称三公。
刺史:
职官,汉武帝时开始设置,代表中央巡行郡县。
刺史制度在西汉中后期得到进一步发展,对维护皇权,澄清吏治起着积极的作用。
东汉时职权进一步扩大,由监察官变为地方军事行政长官。
吏部:
中国古代官署之一。
隋唐时期列为尚书省六部之首,长官称为吏部尚书,掌管天下文官的任免、考核等事务,为后世所沿用。
通判:
职官,北宋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故在州郡设通判作为副职,与权知军、州事共同处理政事,掌管粮运、家田、水利和诉讼等事项,对州府的长官有监察的责任。
御史台:
中国古代官署之一,东汉至元设置的中央监察机构。
负责纠察、弹劾官员、肃正纲纪。
明代废御史台,改设都察院。
锦衣卫:
明初设置,是明朝著名的特务机构,由皇帝直接管辖,负责侦缉刑事,也是皇帝的侍卫亲军和仪仗队。
(注:
若从设置目的、影响方面阐释亦可,需符合史实)
27.(16分)中国的近代史,是中华民族争取民族独立、长达一百多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史。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
炮声震动了中国,也震撼了亚洲。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于今各国不由我分说,硬要瓜分我了……与其不知不觉被他瓜分了,不如杀他几个……我所最亲爱的同胞……向前去,杀!
杀!
杀!
杀我累世的国仇,杀我新来的大敌,杀我媚外的汉奸。
——陈天华《警世钟》
材料三 半世纪以来,我中华民族所受到的奇耻大辱,现在报仇雪耻了。
这的确是我中华民族百年来未有的大事,值得全国同胞的热烈庆祝。
——1945年9月5日《解放日报》社论《庆祝抗战最后胜利》
(1)材料一中的“这场战争”和“界碑”分别指什么?
(4分)
(2)根据材料二推断作者发出此呐喊的背景。
(4分)
(3)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材料三中“中华民族百年来未有的大事”的历史意义。
(8分)
解析:
第
(1)题由材料一中“1514年”“积325年窥探”可知是1840年的鸦片战争。
界碑即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
(2)题由材料二的“瓜分我了”“陈天华《警世钟》”可知是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机。
第(3)题注意从国际、国内两方面分析。
答案:
(1)“这场战争”:
鸦片战争。
“界碑”: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背景:
甲午中日战争之后,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险。
(3)历史意义:
①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
②它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③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④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28.(16分)近代以来,面对西方列强的野蛮侵略,中国人民进行了前赴后继、不屈不挠的抗争。
观察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1)上述四幅图片,分别反映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中的重大历史事件,请根据图中信息,完成下表。
图号
重大事件
性质
历史意义
图一
太平天国运动
(2分)________
沉重地打击了清朝封建统治,提出了中国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
图二
义和团运动
(2分)________
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斗争精神,打击了帝国主义,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清王朝的改革运动
图三
辛亥革命
(2分)________
(4分)________
图四
(2分)________
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体现爱国民主科学解放的精神,宣传了马克思主义,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2)你从上述事件中能得到什么认识?
(4分)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阅读图片获取信息的能力。
对第
(1)问在了解所对应的重大事件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逐个进行回答。
对第
(2)问从近代中国人民斗争的教训和成果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
(1)
图号
重大事件
性质
历史意义
图一
太平天国运动
农民阶级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2分)
沉重地打击了清朝封建统治,提出了中国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
图二
义和团运动
反帝爱国运动(2分)
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斗争精神,打击了帝国主义,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清王朝的改革运动
图三
辛亥革命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2分)
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4分)
图四
五四运动(2分)
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体现爱国民主科学解放的精神,宣传了马克思主义,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2)认识:
①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争使中国免于完全沦为殖民地的厄运;②不同阶级的革命斗争推动民主革命不断深入;③农民阶级资产阶级由于阶级的局限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只有无产阶级才能完成此任务。
(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