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泰县大樟溪塘前大桥水位分析计算.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336179 上传时间:2023-08-13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30.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永泰县大樟溪塘前大桥水位分析计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永泰县大樟溪塘前大桥水位分析计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永泰县大樟溪塘前大桥水位分析计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永泰县大樟溪塘前大桥水位分析计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永泰县大樟溪塘前大桥水位分析计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永泰县大樟溪塘前大桥水位分析计算.docx

《永泰县大樟溪塘前大桥水位分析计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永泰县大樟溪塘前大桥水位分析计算.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永泰县大樟溪塘前大桥水位分析计算.docx

永泰县大樟溪塘前大桥水位分析计算

永泰县大樟溪塘前大桥水位分析计算

 

福州市水利水电开发公司

2012.06.08

 

目录

1.概述3

1.1.项目背景3

1.2.依据4

2.基本情况6

2.1.自然环境概况6

2.2.流域概况9

2.3.工程地质10

3.河道演变14

3.1河道近期演变分析14

3.2河道演变趋势分析15

4.水文19

4.1气象、水文19

4.2洪水21

4.3水面线推算29

附图1工程地理位置图

2断面布置图

1.

概述

1.1.项目背景

永泰县位于福建省中部,东经118度23分至119度12分,北纬25度39分至26度05分之间。

东邻闽侯、福清,西界德化、尤溪,南连莆田、仙游,北接闽清。

东西长84公里,南北宽46公里,总面积2241平方公里,辖21个乡镇264个村居,2008年总人口35.2万人,全县生产总值39.13亿元。

塘前乡位于福州市永泰县东部,与福清、闽侯两县市交界,距县城30公里,离福州40公里,是永泰通往福州的水陆咽喉之地。

该乡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人文景观,经规划开发后,已初具规模的有千江月农业观光园景区、莒口龙山景区、官烈景区等,人文景观有元朝潮洲总管王翰隐居时读书处,以及福建省委旧址、东龙泉寺旧址、王家祠堂等。

另有水主题公园、金瓜石景区、塘前旅游度假区等也正在逐步开发之中。

永泰县塘前大桥位于塘前乡,横跨大漳溪。

距永泰县城30Km,离福州市区40km,紧接203省道,交通十分便捷。

永泰县塘前旧大桥跨越大漳溪,总长340米,桥型方案:

11×24米。

桥梁及桥头接线设双向2车道,桥梁断面8.0米。

永泰县塘前新大桥位于旧桥原位,跨越大漳溪,总长307.5米,桥型方案:

5×25+2×45+3×25米预应力混凝土T梁。

桥梁及桥头接线设双向2车道,桥梁断面11.0米。

1.2.依据

1.2.1.法律法规和政策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

(4)水利部、国家计委水政[1992]7号《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的有关规定》;

(5)《福建省防洪条例》;

(6)《福建省水法实施办法》;

(7)其他相关文件。

1.2.2技术标准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防洪标准》—GB50201-94;

(2)水利部办建管[2004]109号《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防洪评价报告编制导则》(试行);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水位观测标准》;

(4)中国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河流流量测验规范》—SL58-93;

(5)《水利工程水利计算规范》—SL104-95;

(6)《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洪水计算规范》—SL44-2006;

(7)《水力计算手册》;

(8)《水工设计手册》;

(9)《水利动能设计手册(防洪分册);

(10)《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

1.2.3基础资料

(1)《福建省大樟溪流域综合规划修编报告》;

(2)《永泰县城区防洪排涝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3)闽江下游河道的相关资料。

(4)《大樟溪休闲运动旅游区塘前莒溪、葛岭牛斜控制性详细规划》

(5)大樟溪滴水岩至闽江汇合口实测断面资料

 

2.基本情况

2.1.自然环境概况

2.1.1.地理位置

永泰县位于福建省中部,东经118度23分至119度12分,北纬25度39分至26度05分之间。

永泰大樟溪塘前旅游休闲度假区位于永泰县城塘前乡,距县城约30km,该处以中低山为主,森林茂密,植被良好,森林覆盖率达79%。

大樟溪发源于德化县境内的戴云山脉,自西南向东北流经德化、永泰至闽侯的江口注入闽江,是闽江右岸最下游的靠近沿海地区的一条支流。

2.1.2.地形和地貌

永泰县由于中生代侏罗纪和白垩纪早先大规模火山喷发,加之喜山运动至今的新构造运动,使全县地貌作大幅度的上升和间歇上升,构成现代的高峻地势,且由西南向东北倾斜。

全县以中低山地为主,大部分地区海拔在500~1000米,高差一般在300~500米,个别达千米左右,山势高亢。

不同火山岩岩性抗风化程度的差异,使地形多呈尖峰峭岭,切割强烈,具山陡坡急的特点,仅大樟溪沿岸的侵入岩区和部分火山岩区呈低缓丘陵与山间侵蚀盆地展布。

大致上以大樟溪为界,地势上可分为不同的西南和东北两部分:

  西南部山势高大雄伟,千米山峰连绵不绝,断裂面、深切谷、瀑布壮观。

其中洑口赤水至葛岭、塘前的近东西向主体山脉横亘永泰县南部,长约100公里,宽约15公里,海拔高度自西向东起伏下降。

东湖尖海拔1681.9米,为全县最高山峰。

其邻近区域在县内山势最为高大雄伟,群山海拔常在1100~1400米,向北延伸的盖洋、长庆方向山势减缓,海拔由千米以上降至800米左右,向东的赤锡一带山势略缓,海拔常在600米左右。

再延东至岭路一带的地势起伏上升,千米山峰连绵再现。

沿溪流两侧高差变化大,地形陡峻,奇峰林立,悬崖、突岩、峭壁皆是,局部形似喀斯特小貌。

葛岭、塘前一带地势再缓,而后没入福州平原。

  东北部山势较缓,海拔常在600~800米,点状分布千米孤峰。

大洋、同安、丹云、霞拔、白云、东洋、盘谷等地形成阶级侵蚀阶面上的丘陵及山间小盆地,其中以同安——大洋盆地较为平坦开阔,面积在100平方公里左右,其它山间小盆地面积亦在10~30平方公里。

2.1.3.水文气象

1.水文网站布设

大樟溪流域内共有三个水文测站,分别是永泰、凤洋和太平口水文站,其中永泰站离塘前大桥较近。

各测站的设站时间、流域面积等,见表2-2-1:

 

表2-2-1大樟溪流域水文测站概况表

站名

所在

河流

流域面积

(km2)

至河口

距离(km)

观测项目

资料年限

备注

永泰

大樟溪

4034

43(闽江)

水位、流量、泥沙

1952年至今

凤洋

浐溪

271

148(闽江)

水位、流量、泥沙

1958年至今

太平口

清凉溪

244

5(大樟溪)

水位、流量、泥沙

1958年至1990年

2.气象

永泰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常年平均气温在14.6~20.1摄氏度之间,自大樟溪河谷地向南北两侧山区,气温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一般海拔高度每升高100米,温度降低0.5~0.6摄氏度,相当于向北推移60公里,其中年平均气温降低0.56摄氏度/100米;6~9月为0.59~0.6摄氏度/100米;1~2月为0.51摄氏度/100米;其他各月为0.53摄氏度/100米~0.57摄氏度/100米。

气温逐月变化基本近于周期性,以1月(或2月)为最低,月平均在5.5~11.0摄氏度。

2月以后,气温逐月回升,上升的幅度以4月最大,达4.5摄氏度左右。

至7月(或8月)气温上升到最高值,月平均在23.0~29.0摄氏度。

8月以后,气温逐渐下降,以10~11月降温最为剧烈,平均达4.5摄氏度左右。

本流域灾害天气主要有:

台风、暴雨、洪涝、干旱、冰雹、雷暴、低温等灾害。

降水:

大樟溪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1500~2000mm,单站最大降雨量2485.7mm,年最小降雨量1185mm,降雨主要集中在3~9月,占全年降雨量78~89%,年径流深900~1300mm,其中永泰县境内平均径流深900mm,全流域多年平均径流量为47.58亿m3。

塘前大桥地处塘前乡,该乡山多地少,海拔低,属亚热季风气候,常年平均气温19.50℃,年降雨量1483.8mm。

水温:

据永泰站1958~1966、1973~1982年资料统计,大樟溪多年平均水温为20℃,最高水温为34.1℃,最低水温为6.4℃。

湿度:

根据永泰站1956年~1994年实测资料统计,多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9%,个月平均湿度在76~82%之间,实测最小湿度为11%。

风向风速:

永泰县县冬半年多吹偏北风,夏半年多吹偏南风,但由于受地形的影响,最多风向为东风,次为北风。

城区风速一般不大,年平均仅为1.6米/秒。

各月的平均风速在1.4~1.9米/秒之间。

冬、春平均风速较大,2~3月平均风速为1.9米/秒;夏、秋风速较小,平均风速仅为1.4米/秒。

各风向中以西北偏北(NNW)和西南偏西(WSW)风平均风速较大,达3.3米/秒;东北偏北(NNE)风平均风速较小,仅1.7米/秒。

实测最大风速24m/s。

泥沙:

大樟溪域内植被情况较好,河床多火成岩,流域侵蚀较轻,故河床含沙量较少,多年平均含沙量为0.14kg/m3。

本流域降水量多集中在4~9月,在这期内输沙量占全年总输沙量的97%。

6月份是多年平均雨量最大的月份,也是多年输沙量最大的月份。

1960年大樟溪发生一次建国以来最大的洪水,年输沙量达192万吨,为最大的年输沙量,超出多年平均量42万吨三倍多。

侵蚀模数是水土流失的标志。

大樟溪多年平均侵蚀模数为140t/km2,1960年侵蚀模数最大,每平方公里达476吨。

2.2.流域概况

大樟溪发源于德化县境内的戴云山脉,自西南向东北流经德化、永泰至闽侯的江口注入闽江,是闽江右岸最下游的靠近沿海地区的一条支流。

大樟溪流域范围涉及永泰、德化、尤溪、仙游、莆田、福清、闽侯7个县市,流域面积4843km2,河道总长234km,天然落差950m,平均坡降4.06‰。

其中涌口以上为上游段,河长99km,河道坡降约为6.9‰,涌口至永泰县城为中游,河长85km,河道坡降约为2.5‰,永泰县城以下为下游段,河长50km,,该段地形渐渐趋于平坦,河谷开阔河道比降约为1.0‰。

2.3.工程地质

本次防洪评价未进行地质勘察工作,因此塘前大桥河道地质情况参考以往附近类似工程的地质情况编写。

2.3.1.地形地貌

本区大樟溪自西向东,深切县中部,形成长廊式谷地,谷地由两岩狭窄丘陵、山间侵蚀小盆地、山前侵蚀阶地组成,其中以城关丘陵侵蚀盆地、嵩口山间小盆地、梧桐丘陵盆地、葛岭山前冲洪积盆地较具规模。

面积均在20~30平方公里不等。

县内山脉水系展布方向受地质构造控制明显。

洑口——嵩口——赤锡——县城——葛岭受大樟溪深大断裂控制,沿岸山脉多呈北东向、北西向,水系呈网格状。

2.3.2.地层岩性

本区属侵蚀剥蚀中、低山及冲洪积阶地地貌,上游河床深切,岸坡陡峻,冲沟发育,下游河床宽缓,阶地发育。

区内植被覆盖良好,区域内出露的地层主要有:

(1)侏罗纪南园组第四段(J3nd):

灰、灰紫色流纹质凝灰岩、凝灰熔岩,流纹岩夹凝灰质砂页岩;

(2)侏罗纪南园组第三段(J3nc):

灰色流纹质凝灰熔岩、熔结凝灰岩;

(3)侏罗纪南园组第二段(J3nb):

灰色流纹质凝灰熔岩、流纹岩夹凝灰岩、砂页岩;

(4)侏罗纪南园组第一段(J3na):

深灰色安山岩、英安岩、凝灰熔岩夹砂砾岩;

(5)白垩系下统石帽山上组(K1sh2):

紫红色凝灰质砂砾岩、粉砂岩;

(6)白垩系下统石帽山下组(K1sh1):

英安岩、熔结凝灰岩、粉砂岩。

(7)第四系(Q4)沙粒卵石、粘土、沙、淤泥、泥炭夹贝壳及一些燕山期入侵岩脉。

2.3.3.区域构造及区域稳定性

塘前大桥位于永泰县赤锡棋盘山格式构造内,主要由北东东向压扭性断裂及北北西向张扭性断裂组成,属于新华夏系扭动构造的一种表现形式。

区内群山连绵,波状起伏,以中-中低山地形为主,剥蚀侵蚀作用明显。

地貌景观西北部、中部、东南部有所差异,以中部地势较高,甚为险峻,为戴云山脉高峰所在地,主要山峰呈东西向分布,岭高谷深,切割深度达500m~1000m。

东南部多为低山丘陵,沿河两侧发育有堆积平原。

本区新构造运动以间隙性上升为主,根据福建省地震大队的1952~1976年水准测量资料编制的福建省地壳垂直变形图,塘前大桥垂直变形值10mm~20mm。

区内地震活动较为活跃,其震中分布明显受活动性断裂控制。

历史上曾于1825年10月在永泰东部发生过5级地震。

区内弱震活动较为活跃,其震中主要集中在戴云山~石牛山东西向构造带与赤锡棋盘格式构造的复合部位,地震震级一般不超过2级。

塘前大桥历史上无破坏性地震记载,近代地震活动不大,区域构造属于相对稳定区。

2.3.4.物理地质现象

根据本次地质调查和查阅有关资料,区内未见有大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现象。

在塘前大桥仅局部河岸的凹岸部位发生淘蚀和小型崩塌现象。

2.3.5.水文地质

区内地下水类型主要为孔隙潜水,赋存于第四系松软土层,受大气降水及江水位的补给,其水位变化与闽江涨落潮水位密切相关。

平原周边丘陵山地分布基岩裂隙水,受大气降水补给,向河流方向排泄,其水位、水量均随季节变化。

2.3.6地震动参数

根据GB18306-2001《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及闽建设〔2002〕37号文,塘前大桥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05g,抗震设防烈度6度,设计地震分组属第二组。

建筑场地类型属中硬场地,场地类别为Ⅱ类,相应的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0.45s。

3.河道演变

3.1河道近期演变分析

河道演变系指河流在自然条件下,受两岸的土质植被影响,或在受人工建筑物的影响时,所发生的变化,是水流与河床相互作用的结果。

3.1.11962年至2000年河床演变情况

查阅1962年版1:

50000地形图,2000年版1:

50000地形图,通过对比发现,1962年之前(如图3-1-1),从莒口溪出口至塘前大桥处,左岸河岸线离福永省道约50m,右岸岸线离乡村道路70~120m左右,而从2000年1:

50000地形图上(如图3-1-2)可以发现,

图3-1-1

图3-1-2

莒口溪出口段,右岸冲刷比较严重,左岸冲刷不明显,而至塘前大桥段,左岸冲刷严重,右岸有稍微的淤积,河道岸线整体向左岸移动,但宽度没有大的改变,河岸两边滩地整体下移。

3.1.2从2000年至2011年河床演变情况

河道断面较前面变化不大,深泓线变化较大,整体呈现下切趋势,出现左岸下切,右岸抬升的现象。

在塘前大桥左岸,主河槽下切较深,从2011年12月实测断面可知,河槽最深处可达-12.2m(黄海高程)。

3.2河道演变趋势分析

河道演变是指在河道水流与河床边界相互作用下,河床在垂直和水平方向上的变形。

大樟溪与其他河流一样,在数百万年的长期进化过程中,与周围的生物种群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复杂、有序、动态稳定的河流生态系统和河相特征,依据其自身规律良好运行。

伴随着大樟溪的梯级开发和经济建设对大樟溪砂和水需求的增加,短短百年时间的人工变化将可能超过大樟溪数万年的自然演进。

人们在从自然获取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同时,极大地改变了河流的自然演进方向。

3.2.1大樟溪河道演变的影响原因

大樟溪河道演变的影响原因有以下几点:

(1)来水来沙的影响

水位泥沙条件的改变、上游来沙量减少是造成河床下切、水位下跌的一个重要原因。

河道输沙不平衡是河床演变的根本原因。

当上游来沙量大于本河段的水流挟沙能力时,水流没有能力把上游来沙全部带走,产生淤积,河床升高。

当上游来沙量小于本河段的水流的挟沙力时,便产生冲刷,河床下降。

在一定条件下,通过河床和水流的自动调整作用,河床发生淤积时,淤积速度逐渐减少,直至淤积停止,河床发生冲刷时,冲刷速度逐渐减低,直至冲刷停止。

因此,河道的稳定首先取决于来水来沙条件的稳定。

大樟溪原本就是少沙河流,目前,主要支流已开发建坝,干流的输沙量大幅度减少。

梯级水电站建成后,向下游的输沙量将进一步减少,且随着上游植被覆盖率的增加,使坝下泥沙来源锐减,来沙量的减少必然减少了河道洪水季节的淤积量。

(2)采砂影响

近期随着国民经济和建设事业的发展,砂的用量与日俱增,福州规划的采砂主要是闽江以及敖江,由于福州采砂不仅供应福州、南平、宁德建设,还供应上海、江苏等地用砂,砂的量供不应求,因此采砂的黑手伸向了大樟溪。

吹、挖砂量增加与来砂量减少,两者结合在一起将进一步促使河道冲刷以及河槽下切。

(3)阻水建筑物的影响

近年来,由于大樟溪河道上丁坝、抛石坝、防洪堤等工程的建设,增加了大樟溪河道的阻水面积,使大樟溪河道束窄,造成流速变大,冲刷效果明显增强。

河道冲刷的加剧,必然会造成河床的下切,同时,对两岸的防洪工程也带来了一定的威胁。

(4)人为开发的影响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大樟溪两岸的开发成了永泰城市开发的焦点,沿江地产项目的开发、两岸城市景观的建设以及其他非法的填沙造地行为的存在等,均在不同程度上造成了大樟溪河道被占用,河道被束窄的现状。

以上原因不仅造成了闽江河道河床被冲刷下切,更为严重的是局部地方改变了原有的主河水流向,改变了原有的水流流态,致使局部岸堤冲刷加剧,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3.2.2塘前大桥河段的河势分析

塘前大桥位于永泰县塘前乡,该河段形态复杂,上游营口有莒口溪汇入,下游有一都溪汇入,均会对该段水流的流态造成影响。

从塘前大桥上游河势来看,该段河道较为顺直,由于莒口溪上游河道较为狭窄,流速较大,而且河道有点弯曲,造成莒口溪出口处河道右岸冲刷较为严重,左岸有少量淤积。

至塘前大桥处,由于右岸滩地高程较高,使得河床束窄较大,河道左岸冲刷十分严重,主河槽下切较深。

塘前大桥下游,河道逐渐变宽,水流较为平缓,对河道的冲刷较小,该段河道较容易淤积。

4.水文

4.1气象、水文

大樟溪流域早在上世纪30年代就开始观测降水,但站点少,精度差。

解放后陆续建设和调整观测站,到目前为止有46个雨量站,分布较为均匀,基本上能反映流域降水分布特性。

本流域属中亚热带气候,夏长无酷暑,冬短少严寒,一年四季分明,干季雨季明显,海洋性、大陆性气候兼具。

灾害性天气主要有:

台风、暴雨、洪涝、干旱、冰雹、雷暴、雷击和低温寒害等。

采用永泰气象站观测资料统计成果代表塘前大桥的水文气象特征。

4.1.1气象

(1)降水

根据永泰站1951年~2000年气象资料统计,多年平均降水量1499mm,降水主要集中于汛期4月~9月,约占全年的3/4。

(2)气温

多年平均气温19.5℃,最热月七月份平均气温28.5℃,极端最高气温41.4℃(发生于1988年7月),最冷月1月份平均气温10.3℃,极端最低气温-5.4℃(出现在1963年1月)。

(3)风况

年平均风速1.5m/s,多年平均年最大风速14.0m/s。

年最多风向为静止风,频率占39%,东北风频率次之,约占11%,风力一至二级。

4.1.2水文

(1)水文站网和基本资料

大樟溪流域内设有凤洋、太平口、永泰3个水文站及嵩口水位站,各水文(位)测站均为国家基本水文(位)站。

嵩口水位站系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为龙湘电站工程而设的专用水位站。

本次设计水文参证站为永泰水文站和太平口水文站,各测站的设站时间、流域面积等,详见表4-1。

大樟溪流域水文测站概况表

表4-1

站名

所在河流

流域

面积

(km2)

至河口

距离

(km)

观测项目

资料年限

永泰

大樟溪

4034

43(闽江)

水位、流量、泥沙

1950年至今

太平口

清凉溪

(渔溪)

244

5(大樟溪)

水位、流量、泥沙

1958年至今

永泰水文站设立于1950年10月28日,集雨面积3904km2,1958年1月下迁1km,为永泰(清水壑)站,其集雨面积为4034km2,测验项目有水位、流量、泥沙、降雨、蒸发等。

测验河段顺直,在起点距110m处有狭长形的岩石,将河床分为2个主槽,河床由岩石和卵石组成。

水文站下游约1km处于1967年兴建了一座东风水轮泵站。

建站至今实测最大流量为12700m3/s(1960年6月10日),相应水位37.62m。

太平口水文站设立于1958年6月26日,集雨面积244km2,当时为巡回测流站,1962年停测流量、含沙量。

1964年起恢复流量等测验项目,至今有长达40多年的实测水文资料。

该站测验河段顺直,下游略有弯曲,无漫滩,基本水尺上游800m处有一石拱桥、1500m处有引水式电站一座,因电站放水影响,基本水尺处水位在1.5m(假定基面)以下有明显起伏变化,单式断面,河床系卵石组成,建站至今实测最大流量1080m3/s(1958年7月17日),相应水位为6.75m(假定基面)。

上述水文测站观测系列较长,成果精度较高,经检查复核,数据可靠。

(2)暴雨

根据福建省水文图集以及当地资料,1小时、6小时和24小时降雨资料如下表:

表4-2

时段

降雨量均值(mm)

Cv

Cs/Cv

1小时

50

0.4

3.5

6小时

85

0.5

3.5

24小时

140

0.55

3.5

4.2洪水

4.2.1洪水成因及特性

本流域地处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形成本流域洪水的主要天气系统是锋面雨和台风雨。

4月~6月副热带高压北进活动频繁,常与南下的冷空气在闽江流域上空交汇,当其在本流域上空徘徊,则形成时间长范围广的降水,便发生大洪水;6月~9月台风带来的大暴雨,也是造成本流域洪水的主要原因。

根据大樟溪流域各水文、水位站历年实测洪水资料统计分析,流域年最大洪水多发生在5月~9月,占全年90%以上,其中6月份发生大洪水的次数最多,占全年30%以上,与暴雨统计资料相一致。

5月~6月锋面雨形成的洪水峰型矮胖;7月~9月的台风洪水峰型尖瘦。

从永泰站洪水过程统计来看以双峰居多,一次洪水过程历时一般为1.3天。

永泰站年最大流量出现时间概率统计见表4-4。

永泰站年最大流量出现时间概率统计表

表4-4

月份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全年

发生次数(次)

1

11

17

6

6

8

2

51

发生概率(%)

2.0

21.5

33.4

11.8

11.8

15.7

3.8

100

4.2.2历史洪水与重现期的确定

(1)历史洪水

福建省水电工程局设计院、莆田地区水文站曾分别于1972年、1977年对永泰(清水壑)河段历史洪水进行调查,各主要站历史洪水成果已在1982年12月由福建省水利厅汇编刊印于《福建省洪水调查资料》中,永泰水文站历史洪水调查成果见表4-5。

华东院在大樟溪规划阶段于1985年对德化至永泰濑头河段进行沿河复查,从河段调查洪水水面线来看,1934年洪水是大樟溪流域最大的全流域大洪水;1960年洪水在上游和中游小于1934年,在永泰城关以下比1934年略小些,与《福建省洪水调查资料》刊印成果洪水排位有差别,为此,于1995年重点对刘岐~永泰~莒口河段作了复查,认为1985年调查成果较为合理可靠。

历史洪水调查成果表

表4-5

永泰

年份

1960年

1934年

1958年

Qm(m3/s)

12700

12300

11700

可靠程度

可靠

供参考

可靠

根据华东院1985年调查成果,永泰站1934年、1960年、1958年3场洪水,以1934年洪水最大,1960年洪水略小于1934年。

(2)历史洪水重现期

根据永泰县志文献记载资料及华东院1985年洪水调查资料,分析确定永泰水文站1960年特大洪水的重现期为66年,见表4-6。

洪水重现期计算采用长办水文处编《中小型水利工程水帐计算方法讲义》公式:

表中:

T——重现期,年;

N——调查考证期年数;

M——该年洪水的排位;

a——发生大于该年洪水个数;

b——发生相当于该年洪水个数。

永泰水文站调查洪水重现期估算表

表4-6

洪水年份

估算方法说明

计算年限

重现期(年)

计算

采用

1842年

按调查最远年份(1842年)迄今年数估算

166

166

166

1960年

按调查最远年份(1842年)迄今年数估算,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