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防治水规划终稿.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328472 上传时间:2023-08-13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152.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兴防治水规划终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新兴防治水规划终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新兴防治水规划终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新兴防治水规划终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新兴防治水规划终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兴防治水规划终稿.docx

《新兴防治水规划终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兴防治水规划终稿.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兴防治水规划终稿.docx

新兴防治水规划终稿

1矿井概况

1.1矿区自然地理概况

嵩阳新兴(登封)煤业有限公司地理位置为东经112º51′43″~112º52′53″,北纬34º20′16″~34º20′46″,地形总的趋势是北低南高。

井田海拔标高+450m左右。

区内沟谷比较发育,植被稀少,大部分地表出露第三系砂岩和泥岩。

井田区整体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第四系覆盖层薄而不连续,在河谷及山间洼地区发育有第四系松散沉积物,在山脊及地形高凸区基岩直接出露。

矿区交通方便,见图1-1。

颖河支流自井田西北部从西向东流过,是区内比较大的河流,漫滩阶地发育。

据水文站资料,该河洪峰流量为40m3/s,最小流量为0.05m3/s。

河流的流量主要受大气降水的控制,洪峰流量一般出现于每年的7~9月份。

洪峰来得猛,消得快,一般在雨后持续1~3天。

本区属大陆性半干旱半湿润气候,降水受季风影响,多集中在6~10月间。

据登封市气象站1999~2003年的资料,年均降水量为646.6mm,年蒸发量为908~1976mm。

年平均气温9.1~14.6℃,元月最低气温-3.7~18.2℃,7~8月最高气温24.4~37.1℃,日最高气温达44.6℃。

图2-2所示为矿区多年降水量分布图,图2-3所示为2000年矿区不同月份降水量分布图。

由图2-2和图2-3可见,矿区多年降水呈现出每年一峰一谷的周期性分布,而一年内的降水主要分布于6~9月份。

图2-2矿区多年降水量分布及变化规律图

图2-3矿区一年内降水量分布规律图

2矿井生产与建设概况

郑州煤炭工业有限公司新兴煤矿位于河南省登封市西南,距登封市25Km。

矿井于2007年开始技改,设计年生产能力为30万吨。

矿井采用立井单水平上、下山开拓,主要运输和回风大巷以及各采区下山主要沿二1煤层布设。

主采煤层为二叠系山西组二1煤层,由于受推覆构造的影响,该煤层厚度变化较大,在目前开采区,二1煤层最大厚度达到9m,最小厚度不足1m,平均厚度约4~5m。

2011年~2015年矿井生产采区为11采区,工作面开采为走向长壁后退式开采方式,单个工作面倾斜长为100-150m,走向长为400m左右,全部为炮采工作面。

2-1新兴煤矿工作面接替表

队别

工作面编号

采煤

方法

工作面长度(m)

宽度

(m)

煤厚

(m)

可采期限

(月)

接替起止日期

设计

剩余

采煤

一队

11061

炮采

535

535

100

5.0

19.8

2011.01.01~2012.07.24

11081

炮采

600

600

100

5.0

22.2

2011.07.24~2013.08.01

采煤

二队

11071

炮采

440

440

98

7.0

17.6

2011.01.01~2012.05.18

11091

炮采

390

390

100

5.0

14.4

2012.05.18~2013.08.01

3矿井地质与水文地质

3.1矿区主要含水层

1)、第四系含水层:

主要发育在冲沟两侧及沟谷低洼地段,发育厚度为0~8m,其中底部发育的砂砾(卵)层为含水层,厚度0~5m,含孔隙潜水,水源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和地表水补给,富水性较好,但不均一,具明显的季节性动态变化特征。

2)、二1煤层顶板含水层

系指二1煤层上60m范围内所含砂岩裂隙含水层组,岩性为细、中粒砂岩,一般发育4~6层,累计厚度28m。

据《登封煤田详查地质勘探报告》钻孔抽水试验资料,单位涌水量为0.00217~0.01091/s.m,渗透系数K=0.000721m/d,平均为0.03m/d,水化学类型为HCO3~Na型,矿化度<1g/1。

在钻孔中该段冲洗不消耗或消耗很小,说明该段含、富水性差。

该含水层位于二1煤层之上,开采时含水层水会首先充入矿坑,为二1煤层顶板直接充水含水层。

3)、二1煤层底板含水层

为C3t上段L7—L9石灰岩组成的含水层组,其中L8较发育,层位稳定,厚古薄今7m左右。

灰岩岩溶裂隙不发育,且极不均一,据邻区抽水试验资料,钻孔单位涌水量为0.0024~0.03811/s.m,渗透系数为0.015~3.75m/d,水质为HCO3~k.Ca型。

表明该含水层富水性弱,导水性也差,据邻矿有关资料,二1煤层底板L7~L9石灰岩含水层静水位在+160-180m之间。

该层厚度较薄,裸露条件差,岩溶裂隙发育程度相对较低,且极不均一,因而其富水性及导水性也极不均一,属含水性弱~中等的岩溶裂隙承压含水层,上距二1煤层平均4.32m,为二1煤层底板直接充水含水层。

3坑充水的良好通道。

对于一些巨大的断裂,由于断层两盘的牵引裂隙广泛发育,该类断层(断层带)除了具有导水性质外,其断裂带本身就是一个含水体,因而还具有充水水源的性质。

由于断层面或断层牵引的裂隙带导水而引发的矿井突水灾害在矿井突水事故中占有绝对主导的位置。

但并不是所有断层都可形成导水通道,构造断裂的水文地质性质与其断裂的力学性质及其两盘岩性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认为张性断裂的透水性较强,压性断裂的透水性较弱,扭性断裂的透水性则介于与二者之间。

实际上,断层的导、贮性要远比上述规律复杂的多,它不仅要受断层力学性质和岩性的影响,而且会受到断层面所受的应力状态、断层活动次数和序次、断层带胶结物性质与胶结程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根据大量资料和断层导突水事例统计分析认为,断层的导水性受到两盘岩性的直接影响。

一般来说,断层带的透水性与其两盘岩石的透水性具有一致性。

当断层两盘为脆性可溶岩石时(如石灰岩、白云岩),断裂及其影响带裂隙、岩溶发育,具有良好的透水性;当断裂两盘为脆性但不可溶岩石时(如石英岩、石炭砂岩),断层两侧往往发育有张开性较好的牵引裂隙,具有较好的透水性;当断层两盘为柔性岩石(如泥岩、页岩)时,断层破碎带多被低渗透性的泥质成份充填,孔隙、裂隙率低,断层面闭合,一般不导水或导水性极弱。

在分析断层的导水性时,应特别注意不要轻意将某条断层简单地划为导水断层、隔水断层或贮水断层,而应充分注意断层的水文地质性质具有方向性和局部性。

即一条断层可以在某一方向导水,而在另一方向上隔水,或同一断层的某一部位导水,而在另一部位隔水。

有些断层在初次揭露时隔水,但随采矿扰动可能发生滞后导水。

所以,在研究和探测断层的水文地质性质时,一定要将其视为一个在不同部分具有不同岩性对接关系,不同部位具有不同应力状态,不同部位具有不同水理性质的复杂面状地质结构体,进行整体分析和分区评价,而不应以一点之见资料就对整条断层做出评价。

顶板冒落:

采煤工作面回采后顶板冒落所形成的垮塌,裂隙属典型的采矿扰动类导水通道。

矿床开发开采以后,由于在地下形成采空空间,如果没有专门顶板管理技术,则必然造成采空区上方岩层的变形、移动、破坏,甚至形成开裂、离层或碎块状垮塌。

采空区顶板岩层的破坏变形形态与规律会受到采空空间几何结构,顶板岩性及其组合,矿床产状及采矿方法,岩石应力环境及其受力状态等多种因素的控制,不同条件的组合会产生完全不同的顶板岩石变形破坏特征,但就一般规律而言,采空区上方可划分出三个不同性质的破坏和变形影响带。

(1)冒落带:

指采煤工作面放顶后引起的直接顶板垮落破坏范围,根据冒落块的破坏程度和堆积状况,可分为规则冒落带和不规则杂乱冒落带,如果冒落带高度达到上覆含水层,则往往引起顶板水的突发性突入,当上覆含水层为第四纪松散沉积含水层时,不但会形成突水,还会引起溃砂和地面塌陷等灾害。

(2)导水裂隙带:

指冒落带以上大量出现的切层、离层和裂隙发育带。

该带一般由下而上,其裂隙和离层程度由强变弱。

但当顶板岩性及其组合变化比较复杂时,也会出现不均匀发育的特点,总之,该层不一定具备透砂能力,但一般具有较强的导水能力。

(1)整体移动带:

指导水裂隙带以上至地表的整个范围内,岩体发生的整体变形和沉降移动区。

该带主要特点是岩层的整体变形和移动,而其裂隙化程度较弱,所以一般不具备导水能力。

从矿床水文地质角度来看,可以把工作面顶板简单地划为两带,即垮落裂隙带(冒落带和导水裂隙带之和)和整体移动带,对矿井突水有意义的主要是垮落裂隙带。

当顶板裂隙构通工作面或巷道上覆含水层时,矿坑突水则不可避免。

底板破坏:

当煤层底板隔水层之下赋存有高承压水时,在煤层未开采前,水岩处于一定的力学平衡状态之下,一旦矿体被开发在隔水层之上形成临空边界并产生应力释放后,在矿压和水压的作用下,隔水底板岩层必然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形成新的破裂面或使原有的闭合裂隙活化。

一旦这种破裂面或裂隙构通底板承压含水层水时,必然导致底板之下承压含水层水涌入矿井。

这种因巷道掘进或矿床开发扰动其底板隔水层使其形成的导水通道称之为底板破坏式导水通道。

我国是世界上煤矿水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而采煤工作面或巷道底板隔水层之下岩溶承压水突水事故占我国煤矿总突水事故的30%以上,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大面积分布的华北石炭二叠系煤层底板之下普遍发育有山西组、太原组薄层灰岩承压含水层和深部的奥陶系巨厚层灰岩富水含水层,含水层的富水性是发生底板突水的内在因素,它决定着突水水量的大小及突水量的动态变化特征,水压力的存在是驱动含水层水流入矿坑的动力,而底板破坏所形成的破裂则是地下水得以流动的通路和咽喉,只有当三者同时存在并达到某种特殊组合时,才能发生底板突水。

封闭不良钻孔:

封闭不良钻孔是典型的由于人类活动所留下的点状垂向导水通道,该类导水通道的隐蔽性强,垂向导水畅通,不仅会使垂向上不同层位的含水层之间发生水力联系,而且当井下采矿活动揭露或接近时,会产生突发性的突水事故。

由于封闭不良钻孔在垂向上串通了多个含水层,所以一旦发生该类导水通道的突水事故,不仅突水初期水量大,而且还会有比较稳定的补给量。

所以在进行矿井设计和生产时,必须查清井巷揭露区或其附近地区各种钻孔的技术参数及其封孔技术资料,以确保不会因封闭不良钻孔而引起突水事故。

陷落柱与岩溶塌洞:

由于我国广泛分布的华北石炭二叠系煤层的基底发育有巨厚的奥陶系石灰岩含水层(一般厚度在600~800m),巨厚层可溶碳酸岩的存在,使得其在漫长的地质历史过程中形成了巨大的地下溶蚀空洞,这为陷落柱的发育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

实际揭露的资料证实,分布于太行山两侧的煤田均广泛发育有岩溶陷落柱(又称无炭柱)。

矿井在开采过程也多次揭露陷落柱。

陷落柱以其特殊的成因、性质和形态,成为导致灾难性突水灾害的最危险导水通道,这主要是因为:

(1)突水水源的水量充沛:

根据陷落柱的基本成因条件可知,只要有陷落柱存在,则必然在其根部存在有厚层的可溶岩(如石灰岩),而厚层可溶岩又往往构成富水含水层,该类含水层不仅有丰富的静贮量,也往往具有较大的补给量。

所以一旦发生陷落柱型突水,其突水水量往往较大。

(2)突水水压大、流速高:

北方型煤田厚层灰岩含水层主要是奥陶系灰岩含水层,该含水层赋存于煤系地层之下一定的深度,且在煤层和含水层之间存在有一定厚度的隔水层,奥陶系灰岩含水层往往在平面上延展的范围较大,其主要在地势较高处的裸露露头区接受大气降水或地表水补给,在煤层之下的含水层水往往处于高承压状态,一旦发生突水,往往呈现出突水点水压大,突水流速高的特点。

(3)突水通道具有隐蔽性和难以探知性:

陷落柱的形成原因决定了其具有点状导水构造的特点,尽管有些陷落柱的直径可达数百米,但和整个地质结构体相比,其仍具有很强的局部性,特别是在陷落柱的周边区域,地层层序仍保持着正常状态,这就形成了通过地层层序和构造形态分析预测陷落柱变的十分困难,甚至不可能,陷落柱的隐蔽性和难以探知性,决定了陷落柱突水具有突发性和难以防范性。

根据对新兴矿井地质、水文地质、含隔水层空间分布规律及其构造特征的分析,可以得到新兴矿井主要导水通道及其基本特征如下:

造成新兴矿井二1煤开采突水的主要导水通道有发育于顶底板岩层中的天然构造裂隙,一旦巷道掘进或工作面回采过程中遇到该类导水裂隙就会造成矿井出水。

工作面回采后产生的顶板岩层冒裂带会直接导通顶板断层碎屑岩和砂岩含水层水进入矿井,特别是二1煤顶板并不存在明显的隔水层,所以一旦发生顶板冒裂,且冒裂带内有水存在,必然会发生矿井突水。

这一点已被目前揭露的水文地质条件所证实。

底板采矿破坏导水裂隙导水。

由于二1煤底板相对隔水层较薄,一般厚度小于20m,底板所承受的水压在3Mpa左右。

在采矿扰动和底板水压的共同作用下,很容易产生工作面底板导水裂隙导通L7-8薄层灰岩出水。

封闭不良的钻孔:

根据目前资料分析,新兴矿区不存在封闭不良钻孔。

应该注意到的是新兴矿区虽然发育有煤层底板奥陶系灰岩含水层,但由于本区奥陶系灰岩含水层厚度相对较小,产生大规模溶洞和岩溶陷落柱的可能性较小,和华北其它矿区相比,陷落柱类导水构造不发育。

4.4影响和控制矿井水害的主要因素

根据对矿井水文地质条件和矿井水害特征的分析研究,可以得出影响和控制新兴矿井水害的主要因素有:

大气降水:

大气降水作为本区矿井各个充水含水层的最终补给水源,控制和维持着各含水层长期稳定的充水水量。

如果没有大气降水的补给,随着矿井的生产排水,含水层水会逐渐趋于疏干,矿井的涌水量会逐渐减少。

但应该明确的是大气降水是一个不可控因素,很难通过人为因素减少和控制。

含水层的埋藏条件和构造开启性条件:

由于主要充水含水层受大气降水的直接或间接补给,而大气降水的补给强度和补给速度主要受含水层的埋藏条件、构造裂隙发育条件和水循环开启性条件控制。

目前的资料已经显现出随着含水层埋藏深度的增加,其富水性具有减弱的趋势。

我们要充分研究和利用这一基本规律。

构造发育情况特别是导水裂隙的发育与分布规律:

裂隙储水、裂隙导水和裂隙突水已成为矿井水害的明显特征,裂隙的发育与否决定了矿井是否具有突水的条件,裂隙的导水性能及其空间联通网络的大小、网络之间水力联系的密切程度决定了单个出水点水量的大小。

研究和探查导水裂隙的发育规律、空间展布规律和控制因素对有效预测和防范矿井水害具有重要意义。

矿井采掘扰动:

从矿井采掘层位与含水层的空间结构关系可知,矿井底板L7-8薄层灰岩含水层与二1煤层之间的相对隔水层厚度大多小于15m,矿井巷道全部在煤层中布置,故不存在含量水层水直接涌入矿井。

4.5矿井水量及受水害威胁程度

综合分析矿井水文地质条件、矿井水害的影响和控制因素、矿井目前的水害现状和水害特征,可以初步得出新兴矿无典型的裂隙型出水为特点,且充水含水层与主采煤层之间隔水层不发育,含水层的富水性属偏弱,所以矿井充水的特点将会是突水频率低、单点突水量相对小、突水后水量会很快衰减直至稳定于一定的值、不同出水点之间会有一定的水量相互干扰,特别是发生于同一含水层的突水点。

只要矿井具备一定的排水能力和地下水疏导系统,一次突水一般不会造成淹井事故,但矿井水害会给生产带来严重影响。

5矿井水害特征及需要查明的主要水文地质问题

5.1矿井近期与中远期分别应查明的水文地质问题

一般情况下,矿井水文地质工作需要查清的重点任务有:

(1)查明和控制矿区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确定矿区所处的水文地质单元的位置,详细查明矿区发育的主要含水层及其各个含水层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区域地下水对矿区充水含水层的补给关系,矿区地表水系及气象因素与地下水的相互关系及其相互影响。

(2)详细查明矿区含(隔)水层的岩性、厚度、产状,分布范围、边界条件、埋藏条件,含水层的富水性,矿床与顶底板含水层之间隔水层的厚度及稳定性。

着重查明矿区主要充水含水层的富水性、渗透性、水位、水质、水温、动态变化以及地下水径流场的基本特征,特别是主采煤层顶底板隔水层所承受的静水头压力,确定矿区水文地质边界位置及其水文地质性质。

(3)详细查明矿区或附近对矿坑充水有较大影响的构造破碎带的位置、规模、性质、产状、充填与胶结程度、风化及溶蚀特征、富水性和导水性及其变化、沟通各含水层以及地表水之间相互补给关系的程度,分析构造破碎带及其可能诱发的引起突水的地段,提出开采中对构造水的防治方案原则性建议。

(4)详细查明对煤层开采有影响的地表水的汇水面积、分布范围、水位、流量、流速及其季节性动态变化规律、历史上出现的最高洪水位、洪峰流量及淹没范围。

详细查明地表水对井巷可能的充水方式、地段和强度,并分析论证其对煤层开采的影响,提出开采过程中对地表水的防治方案原则性建议。

(5)对于煤层与含(隔)水层多层相间的矿床,应详细查明开采煤层顶、底板主要充水含水层的水文地质特征和隔水层的岩性、厚度、稳定性和隔水性,不同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情况,断裂与裂隙发育程度、位置、导水性以及沟通各含水层的情况,分析不同的采矿方式对隔水层的可能造成的破坏情况。

当深部有强含水层或采区地表有水体时,应查明主要充水的中间含水层从底部或地表获得补给的途径和部位。

(6)对已有多年开采历史的老矿区,应重点调查废弃矿井、周边地区小煤窑、已经采掘的老空区的分布位置、范围、埋藏深度、积水和塌陷情况,与地表及其它富含水的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情况,大致圈定采空区,估算积水量,提出开采中对老空水的防治措施建议。

(7)在水文地质条件勘探的基础上,应根据矿井采掘条件和矿井采掘规划,建立矿井涌水量预测预报模型,选择适合矿井水文地质条件的涌水量预测和计算方法,对全矿井涌水量、分水平涌水量、分采区涌水量进行计算预测。

在条件许可的条件下还应对矿井可能形成的突水水量进行分析评估,为矿井防排水系统和能力设计提供基础资料。

(8)对于深部开采的矿井,应详细查明主要充水含水层的富水性及导水断裂破碎带向深部的变化规律。

对矿井采掘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高地应力、高温热害、有毒气体等进行勘探和分析,初步查明地应力、地热场的成因、分布及其对矿床开采可能带来的的危害。

5.2矿井已经完成和基本查清的水文地质问题

新兴煤矿属于在技改矿井,已经进行了水文地质勘探试验工作,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矿井水文地质资料,应该说下列方面的矿井水文地质问题已基本查清:

(1)主要充水含水层的分布、结构、厚度及其埋藏条件已基本查清。

(2)主要充水含水层之间的结构关系以及与大气降水和地表水体之间相互联系已基本清楚。

(3)矿井充水的方式、途径和突水产生的条件基本清楚。

(4)矿井水害类型及其水害特征基本清楚。

5.3目前存在并需查明的矿井水文地质问题

目前尚需进一步查明下列决定矿井水害条件和矿井水害防治方法的关键问题:

(1)查明采区或工作面范围内含水层的富水性、重点富含水区段的分布规律及其主要控制因素。

(2)查明采区或工作面范围内存在的小规模隐伏导水构造,如断层、裂隙发育带及其分布与展布规律。

(3)进一步查明各含水层水力动态特征,特别是不同含水层之间发生水力联系的位置、原因及其与矿井突水之间的相互关系。

明确各含水层地下水流场及其随矿井生产排水的变化规律和趋势。

(4)根据工作面回采条件(采厚、采宽、推进速度、采煤方法等)和岩石力学性质,计算分析回采过程和回采完成后对顶底板含、隔水层的破坏特征和破坏程度。

(5)计算分析采掘过程中采区或工作面的涌水量,涌水特征及其安全疏降水量,为超前预防或治理工作面回采过程中发生意外突水的技术措施设计提供依据。

6矿井防治水技术路线与原则

6.1矿井防治水工作的基本原则

根据目前已经掌握的矿井水文地质资料和矿井的基本水害特点,结合矿井目前的采掘现状和防治水工程现状,提出新兴矿二1煤开采过程中防治水工作的指导思想与原则为:

(1)以地下水信息监测为基础,建立健全矿井水害水情实时监测体系。

(2)控制顶板水,治理和受控疏放合理结合综合防范顶板水害。

(3)以合理受控疏放为主,配套必要的封堵技术和带压开采技术防治底板水。

(4)探测和监控小窑水,合理避让小窑水。

(5)探治结合,探采结合,预防为主,先探后掘,先治后采。

(6)基础水文地质工作为平台,井上下物探为主,钻探为辅,监测与试验相结合。

在突水条件适时监控条件下实现安全回采。

(7)建立水害安全保障体系的整体规划,设计整体目标,分解阶段目标,分区、分阶段实施规划与设计。

(8)防治水工程与矿井采掘工程有机结合,相互利用。

6.2矿井防治水工作的技术路线

根据新兴煤矿的水文地质基本条件与矿井水害特点,本防治水规划建议采用的防治水技术路线是疏堵结合以疏为主,技术途径是准确预测矿井涌水量,合理设计矿井排水能力和井下疏排水系统,防治水工程实施的技术方法是井上下结合井下为主,其主要原因是:

(1)根据已经揭露的水文地质条件和含水层埋藏条件分析后可知,主采二1煤层顶板含水层与煤层之间不存在完整良好的隔水层,工作面回采冒顶后,在冒裂带波及范围内的顶板含水层中的水必然会进入矿井,该部分水的流入是回采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采用封堵技术或避让方法都是不可行的。

科学合理的防治水技术路线应是在预测分析的基础上,采用井下人工受控疏水技术合理有效地预先疏放顶板冒裂带范围内的地下水储存量,以减少初次冒顶后瞬间冲击水量,确保工作面回采安全。

(2)由于地下水受极不均匀发育的裂隙的控制,所以在进行合理疏水的同时,对巷道揭露的非采动影响区突水点或局部导水裂隙实施注浆改造或集中出水点的封堵可以达到整体改善矿井水文地质条件,减少矿井生产过程中的无效排水量。

(3)根据裂隙型充水矿床的基本特点,井下出水点频繁而单点水量小,瞬时水量大而后期衰减明显,建立健全井下工作区泄水系统和排水系统是防治灾害性突水的关键措施。

(4)由于新兴煤矿井下主要巷道已经形成,基本的井下防治水工程条件已经具备,采用井下防治水工程的目的性更强,防治水工程量可大大减少,且防治水工程可与矿井正常采掘工程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工程的利用效率。

(5)井下防治水工程可以实现整个矿井防治水工作的整体规划和防治水工程分步实施的目的,可以实现防治水工程由点到面,由局部到整体的效果,且可以做到防治水工程的动态优化和动态调整。

这样可将大量的防治水工程费消化于矿井生产过程中。

(6)为了实现永久性防治水工程的管理、保护和信息采集,对必要的矿井水文地质监测系统(如地下水动态监测孔)与部分勘探工程(如地震勘探)应立足于地面实施。

7防治水技术与工程规划

根据新兴煤矿目前地质与水文地质勘探工作的基础条件,结合矿井基本水文地质条件和矿井二1煤开采过程中需要解决的水害安全问题,实现矿井高产高效生产过程的水文地质安全保障,新兴煤矿2011年至2015年防治水工作的主要任务包括矿井水害条件的基础技术研究与技术分析;矿井各充水含水层富水性规律及其控制因素探查研究;矿井水害条件及其变化规律监测监控系统完善与建设;矿井二1煤回采后对顶板破坏特征及其顶板水水量预测计算;矿井充水条件的补充勘探;矿井水文地质条件测试与试验;工作面回采过程中水害危险性适时监测与预警;矿井防排水系统计算分析与配套工程完善等。

各部分工作的主要内容与要求如下:

7.1主要水文地质研究工作

基础矿井水文地质条件技术研究与技术分析是制定切合实际的合理的矿井防治水工程措施及其相关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只有通过深入系统的矿井水文地质和矿井水害特征技术研究和技术分析,真正认识和把握了矿井水害发生发展的规律和控制条件,才能确保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矿井水文地质安全保障工程与措施体系。

针对新兴矿的水文地质条件和矿井水害特点,防治水技术工作的主要内容与要求是:

(1)分区域、分含水层定量计算分析评价不同采区(工作面)二1煤回采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分别评价顶板水、底板薄层灰岩水及其奥灰水对二1煤开采的威胁程度;根据目前资料初步分析,顶板水和L7-8灰水对二1煤开采的影响程度随着开采标高的降低有减弱的趋势,但L1-4灰岩水和奥灰水对二1煤层开采的影响程度随开采标高的降低会越来越严重,这一问题的深入分析研究会直接影响矿井防治水工作重点及其变化。

(2)根据目前揭露的矿井水害特征和矿井水文地质结构,配合必要的井上下水情监测信息,对顶板水应采用采矿扰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节日庆典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