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书院院训解读.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303242 上传时间:2022-10-0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3.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书院院训解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国古代书院院训解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国古代书院院训解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中国古代书院院训解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中国古代书院院训解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书院院训解读.docx

《中国古代书院院训解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书院院训解读.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古代书院院训解读.docx

中国古代书院院训解读

中国古代书院院训解读

 

 

———————————————————————————————— 作者:

———————————————————————————————— 日期:

 

校园文化研究系列之一:

校训

编写计划

一、内容

1、校训的定义

2、校训的历史发展

3、中国古代校训及释义

4、中国现代知名大学校训及释义

5、中国现代知名中小学校训及释义。

6、国外名校校训及释义

7、磁县中小学校训及释义

8、磁县二中校训及释义

二、体例

1、学校(书院、学院)名称、简介、著名人物

2、校训(院训)条目、出处

3、校训释义

4、古代书院附图片或代表人物

5、现代大学、中小学附图片、校徽及代表人物

 

一、中国古代校训(院训)

 

学校在我国出现很早,传说夏代已经有了正式的学校,“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

所以在先秦,学校有时称为“庠序”,如《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中说“谨庠序之教,斑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周代以后,学校的设置日益完备,形成了从国家到地方,从公办到私立等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办学模式。

随着学校教育的产生、发展和鼎盛,中国古代公私学校中开始出现用明晰和固定的语言表述的要求师生共同遵守、共同实践的行为准则,这就是中国古代校训(院训)的滥觞。

办学者和教育家自创或引用名家的警世语言或座右铭,阐述和贯彻自己的办学思想,鼓励学生砥砺品格、修明自身、充实学问、锻炼才干,自觉用儒家经世致用的宗旨服务社会、服务国家,促进了校训的稳定和普遍化。

 

1、岳麓书院:

“忠、孝、廉、节”

岳麓书院位于长沙市湘江畔岳麓山下,与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应天府书院并称我国古代四大书院。

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办学的基础上正式创立岳麓书院。

嗣后,历经宋元明清各代,至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改为湖南高等学堂,尔后相继改为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湖南工业专门学校,1926年正式定名为湖南大学至今,历经千年,弦歌不绝,故世称“千年学府”。

岳麓书院院训源于朱熹所提“忠、孝、廉、节”,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教育关注人性和以德育人的宗旨。

忠是孔子伦理道德的重要规范和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涉及交友、事君等内容。

孔子将忠列为人与人关系的道德原则,孔子认为五伦关系(朋友、父子、兄弟、夫妻、君臣)中,朋友关系是最不稳定的,必须用忠信来维系。

  

事君则不仅仅是一种特殊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且还是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事君就是服务国家。

孔子提倡“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强调“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后儒标榜“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式的“愚忠”则是对孔子忠君思想的僵化理解。

孝在儒学尤其南宋以降的道学中是和忠并称的社会最高道德规范和政治伦理。

孝即为养亲、事亲、敬亲和尊亲,就是要以敬重、顺从作为子女对待父母的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

“孝”既是个人修养的出发点,更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本前提。

“孝”的伦理要求沉淀于我国民族心理之中、对我国社会产生着广泛深远的影响。

ﻫ  节即气节,是历经数千年而不断为中国人追求和赞颂的人生价值选择。

从小而言,气节是指个人的立身、交友、行事等的基本原则和个人的价值实现;就大而言,气节则是对社会风气的砥砺、劝勉、教化。

廉以养德,正身修己。

廉不仅仅是对自身的道德要求,还涉及为官治民和事君尽忠。

官贪吏虐,往往比政策失当更容易激化社会矛盾,危害政权巩固和社会稳定。

故儒者强调君子应清白自守,临财不苟,遇色不迷,心清欲寡,意坚志固,执政廉洁。

2、白鹿洞书院院训: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

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九江庐山五老峰南麓。

南唐升元年间,白鹿洞正式辟为书馆,称白鹿洞学馆,亦称“庐山国学”。

宋仁宗五年,改称“白鹿洞之书堂”,被誉为我国四大书院之首。

后又与吉安白鹭洲书院、铅山的鹅湖书院、南昌的豫章书院并称为“江西四大书院”。

ﻫ著名理学家朱熹任白鹿洞书院洞主时,重修书院并颁布了《白鹿洞书院教条》,建立了严格的书院规章制度,并用《礼记中庸》中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做为约束和警策师生的院训。

  博学是学习的起始,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孔子说过: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就是感叹非学无以致远,非学无以进步。

儒家教育弟子不可拘泥于经传,而要有充沛和积极的好奇心,广泛涉猎,博学于文,兼收并蓄,兼容并包,使学习拥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

审问,即认真的质疑。

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生不要迷信老师和经验,对自己不了解的东西要认真提出疑问,以守教学相长之效。

慎思是学习的第三个阶段。

强调要对所学加以怀疑。

问过以后还要通过自己的思想活动来仔细考察、分析,否则所学不能为自己所用,是为“慎思”。

明辨为学习的第四个阶段。

面对纷繁冗杂的学说,真伪难辨的命题,只有用批判的勇气和精神,对其进行辨析和辩论,以达到知识的真正掌握。

笃行是学习的最高阶段。

就是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用所学指导人生实践,用实践修正所学,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笃行强调要有忠贞不渝的态度,踏踏实实的作风,愈挫愈奋的毅力。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是内在统一、相联互动的学习过程。

只有自觉承担社会责任,以天下大同为人生追求,秉持博学笃行的学问之道,方能学有所依、学有所成、学有所用,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大化。

3、应天府书院院训:

夫善国者,莫先育才,

育才之方,莫先劝学,劝学之要,莫尚宗经

应天府书院又称睢阳书院,原址位于河南省商丘县城南,由五代后晋杨悫所创,并列于中国四大书院,宋初书院多设于山林胜地,唯应天府书院设于繁华闹市,历来人才辈出。

靖康国难时(1126),金兵南侵,中原沦陷,应天府书院被毁,学子纷纷南迁,中国书院教育中心南移,应天府书院没落。

夫善国者,莫先育才,育才之方,莫先劝学,劝学之要,莫尚宗经,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民族振兴的希望在人才,人才的培养在教育。

只是囿于儒家思想的束缚,学院把宗经作为了鼓励学生学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鼓吹儒家的经典著作是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就是说,不论思想内容,语言技巧,儒家经典都达到了高不可攀的程序。

因此强调写作要师圣和宗经。

应天府书院更是把宗经上升到了指导学生穷文究理和社会实践的高度。

要求学生认真学习、探究儒家经典原理,并把它们落实到经世致用的社会实践中去。

应天府书院的教育主张是学以致用。

他们提倡实地考察,即所谓明体达用。

书院教育儒生要重视儒学之体,以达儒学之用;或者说是明白治世所需,掌握入世之用。

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要紧密联系社会需要进行教育和学习。

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任教于此时说:

“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将何以救?

在于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

”可视为经世致用的最好解释。

4、鹅湖书院院训:

为学修身,处事接物

鹅湖书院位于江西铅山县鹅湖山麓,因山上有鹅湖得名。

它与吉安白鹭洲书院、庐山的白鹿洞书院、南昌的豫章书院齐名,并称为江西四大书院。

 鹅湖书院同朱熹、陆九渊等有着密切的联系。

朱熹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世称紫阳先生;陆九渊是南宋著名的教育家,心学创始人,世称象山先生。

南宋淳熙二年(1175),由吕祖谦主持,在鹅湖山下的鹅湖寺,朱与二陆兄弟鹅湖之会,留下千秋佳话。

朱熹主张道从博览群书和对外物的观察来启发内心的知识;陆九渊主张不必多做读书穷理功夫。

朱熹讥讽陆九渊为禅学,而陆反讥朱熹是支篱,互相质难。

然学术之争,丝毫不损其友谊,这次以学术交流为本的争鸣论战,在学术史上传为佳话。

后信州剌史杨汝砺在鹅湖寺边建四贤祠以纪念参与鹅湖之会的朱熹、吕祖谦、陆九渊、陆九龄。

至淳佑十年(1250),朝廷命名文宗书院。

明景泰四年(1453)重建,称鹅湖书院。

为学修身,处事接物,实际上是对朱熹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为学不仅仅是要求学生明确“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的学习宗旨和目标,还要求学生明确学习的次序即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以不断取得学业上的进益。

(此意在白鹿洞书院院训释义中已详叙)

修身则要求学生做到“言忠信,行笃敬”和“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即言语忠诚老实,行为敦厚严肃,压抑自己的欲望和怒气,改正自己的错误而向善,多做自我反省和自我批评,以达到自我发展,自我进步。

处事的要义为“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做任何事情都是为了匡扶正义而不是为了个人的利益,都是为了明辨真理而非为一己功名。

接物也非一般意义上的迎来送往,而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凡是行为得不到预期的效果,都应该反过来检查自己,自身行为端正了,天下的人自然就会归服。

鹅湖书院由朱陆鹅湖之会而建立的讲会制,体现出积极的争鸣精神。

为学修身,处事接物之院训,推动了古朴淳朴校风的形成。

5、丽泽书院院训:

讲求经旨,明理躬行

丽泽书院,原名丽泽堂,亦叫丽泽书堂。

丽泽意为两个相连的湖泊,喻朋友聚坐论道之意。

为南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吕祖谦讲学会友之所,创设于宋乾道初年(约1165-1166)。

ﻫ 吕祖谦与朱熹、张栻齐名,被并称为东南三贤。

吕祖谦是金华学派的奠基人,开南宋浙东学派之先声。

他除自己在丽泽书堂教授生徒、著书立说外,还先后邀请当时的著名学者朱熹、张栻、陆九渊、陆九龄、薛季宜、叶适、陈亮等前来讲学,以探讨学术、交流思想。

因吕氏世家在宋代曾五代为相,一门17人中进士,吕氏家学声望名扬全国。

因此吕祖谦和丽泽书院甚为时人推重。

  吕祖谦乾道五年所拟《丽泽书院学规》明确提出:

凡与此学者,以讲求经旨,明理躬行为本。

吕祖谦高度重视教育对于维护社会稳定所起的作用,认为教育搞得好,可以达到整饬风化、严肃纲纪的目的。

他说:

时事所以艰难,风俗所以浇薄,皆由讲学不明之故。

这也就是说要扭转时事艰难,风俗浇薄的局面,只有大力加强教育。

讲求经旨,就是要用封建理学使学生明理治心,即要求人们从心底里认同封建制度及其伦理纲常,从而在思想上自觉地与其保持一致。

有鉴于此,吕祖谦坚持把德教为本做为教育的根本性命题。

明理躬行,则强调学习知识不能仅仅在书本上探索,必须在日常生活中认真践履,以使所学知识真正指导自己的人生实践,为社会所用,为众人谋福利,辅佐君主治理好天下。

6、东林书院院训:

依德之行,庸言之谨

东林书院旧址在无锡市东门苏家弄内,为明东林党人讲学和议论朝政活动的中心。

东林书院原为北宋理学家杨时讲学遗址,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被革职还乡的吏部文选司郎中顾宪成与同邑高攀龙等人,在常州知府欧阳东风和无锡知县林宰的支持下,于杨时讲学遗址上创建东林书院。

因东林书院的讲学活动引起了阉党的强烈妒忌和反对,天启五年(1625年)八月,诏毁天下书院。

十二月,阉党魏忠贤罗织东林罪名,矫旨向全国公布了一个309人《东林党人榜》,在全国实行公开通缉逮捕,致使一大批正直官员惨遭杀戮。

高攀龙也因不屈逮捕而投水自尽。

依德之行,强调实践与德行的高度统一。

东林党人追求的德是什么呢?

顾宪成讲得最简明——道者何?

纲常伦理是也。

即儒家所倡导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原则,其核心内容是就是以皇权为核心封建等级制度。

庸言之谨,语出《周易·乾》:

“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

”就是要求说话守信,行为谨慎,防止邪念,心存诚实。

于世有益,不夸己功,以博大的德行感化百姓。

东林党人认为,道德不像衣服,不必用新奇吸引人,所以说庸言之谨。

顾宪成在东林书院手书有一副对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正是对依德之行,庸言之谨的最好诠释。

读圣贤之书,明封建之理,关心天下之事,牢记对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的观察、思考和参与。

东林党人以正义和道德自守,把书院做为抵制社会丑恶的阵地,即使殒身也不改其素,确实是明末政治生活中的一面旗帜。

7、石鼓书院院训:

学文敦行、辨志慎习、等伦常、识仁体

石鼓书院建于湖南衡州石鼓山。

初,唐朝刺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法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