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第1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320196 上传时间:2023-08-1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82.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第1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第1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第1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第1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第1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第1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docx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第1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第1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第1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docx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第1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

第二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2.1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第1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并能进行辨析;

2.在具体情景中了解对顶角、补角、余角,知道对顶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3.能运用互为余角、互为补角、对顶角等相关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

理解补角、余角、对顶角,掌握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对顶角相等.

难点:

探索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对顶角相等的过程以及对其意义的理解,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相关资源

相关图片

五、教学过程

【问题情境】

问题:

在我们的生活世界中,蕴涵着大量的相交线和平行线,大家对它们也不陌生,请找出图片中的相交线、平行线.

你能再找出一些身边的相交线、平行线的实例吗?

比如,教室里黑板面相邻的两条边、相对的两条边,操场上的双杠,方格纸上的横线和竖线等等,都给人以相交线、平行线的形象.

设计意图:

让学生观察图片,不但可以体会到几何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可以为下面的分类提供依据,为了解平行线、相交线的概念打下基础.

【探究新知】

探究一:

平行线

拿出两支笔,用它们代表两条直线,随意移动笔,观察笔与笔有几种位置关系?

各种位置关系,分别叫做什么?

提示:

有可能平行、相交、重合.

给出相交线、平行线的定义:

若两条直线只有一个公共点,我们称这两条直线为相交线.

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通常情况下我们只研究不重合的情形,若去掉重合这种情况,在同一平面上两条直线有几种位置关系?

结论:

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平行和相交两种.

特别强调:

平行线的含义有三点

(1)“在同一平面”是前提条件;

(2)“不相交”是指两条直线没有交点;

(3)平行线指的是“两条直线”而不是两条射线或两条线段

(有时我们也说两条射线或两条线段平行,这实际上市指它们所在的直线平行).

设计意图:

让学生用两支笔动手操作,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让学生更深层次的体会到平行线的含义,进一步明确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探究二:

对顶角的概念和性质:

1.观看一组生活中的图片,你们觉得这些图片有什么共同点吗?

对顶角的概念:

两个角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则这两个角叫做对顶角.

特别关注:

(1)对顶角只有在两条直线相交时才出现.

(2)对顶角是指两个角的位置关系.

在纸上任意画两条相交直线,分别度量所成的四个角的大小,你发现形成对顶角的两个角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2.对顶角的性质:

对顶角相等.

设计意图:

让学生从实物中观察,从直观的角度去感受对顶角的概念.并用语言去表达这两个概念,培养口语表达能力.

探究三:

余角、补角的概念和性质:

活动1.计算:

(1)44°+46°=;

(2)30°20′34″+59°39′26″=;

(3)10°+25°+55°=;(4)96°+84°=;

(5)58°45′+121°15′=;(6)50°+25°+105°=.

答案:

前三个都是90°;后三个都是180°.

总结:

互为余角、互为补角的概念:

如果两个角的和是90°,那么称这两个角互为余角(如图).

如果两个角的和是180°,那么称这两个角互为补角(如图).

互为余角、互为余角的性质:

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设计意图:

教师演示,让学生通过观察,从直观的角度去感受互为余角、补角的概念.并用语言去表达这两个概念,培养口语表达能力.

活动2.如图:

打台球时,选择适当的方向用白球击打红球,反弹后的红球会直接入袋,此时∠1=∠2.

(1)有哪些角互为补角?

有哪些角互为余角?

(2)∠3和∠4有什么关系?

为什么?

(3)∠AOC与∠BOD有什么关系?

为什么?

你还能得到哪些结论?

 

解:

(1)补角关系的有:

∠1与∠AOC、∠DON与∠NOC、∠2与∠DOB、∠1和∠DOB、∠2和∠AOC

余角关系的有:

∠1与∠3、∠2与∠4、∠1与∠4、∠3与∠2;

(2)∠3=∠4.理由是因为∠1+∠3=∠1+∠4=90°,所以∠3=∠4(余角的性质);

(3)∠AOC=∠BOD.理由是因为∠1+∠AOC=∠1+∠BOD=180°,所以∠AOC=∠BOD(补角的性质);

因为∠3=∠4,所以还能得出ON是∠AOB的角平分线.

设计意图:

考查学生对补角与余角的定义和性质的掌握与运用能力,此题考查学生的列举,通过题设信息得出所有补角和余角的对数,再运用余角(或补角)的性质:

等角或同角的余角(或补角)相等.两角之和等于直角90°,则两角互余;两角之和等于平角180°,则两角互补.运用角平分线的定义与判断,得出一个角平分线的结论.

【典型例题】

例1.如图,直线AB,CD,EF相交于点O,∠1=40°,∠BOC=110°,求∠2的度数.

分析:

结合图形,由∠1和∠BOC求得∠BOF的度数,根据“对顶角相等”得∠2的度数.

解:

因为∠1=40°,∠BOC=110°(已知),所以∠BOF=∠BOC-∠1=110°-40°=70°.因为∠BOF=∠2(对顶角相等),所以∠2=70°(等量代换).

设计意图:

两条相交直线构成对顶角,这时应注意“对顶角相等”这一隐含的结论.在图形中正确找到对顶角,利用角的和差及对顶角的性质找到角的等量关系,然后结合已知条件进行转化.

例2.如图,直线a,b相交,∠1=40°,求∠2、∠3、∠4的度数.

解:

由邻补角的定义,可得

∠2=180°-∠1

=180°-40°

=140°.

由对顶角相等,可得

∠3=∠1=40°,

∠4=∠2=140°.

设计意图:

例3.

(1)已知∠A与∠B互余,且∠A的度数比∠B度数的3倍还多30°,求∠B的度数.

分析:

根据∠A与∠B互余,得出∠A+∠B=90°,再由∠A的度数比∠B度数的3倍还多30°,从而得到∠A=3∠B+30°,再把两个算式联立即可求出∠2的值.

解:

∵∠A与∠B互余,∴∠A+∠B=90°.又∵∠A的度数比∠B度数的3倍还多30°,∴设∠B=x,∴∠A=3∠B+30°=3x+30°,∴3x+30°+x=90°,解得x=15°,故∠B的度数为15°.

(2)已知一个角的补角是它的余角的4倍,求这个角的度数.

解:

设这个角为x°,则180-x=4(90-x),

∴x=60.

答:

这个角是60°.

设计意图:

此题把角的关系结合方程问题一起解决,即把相等关系的问题转化为方程问题,利用方程来解决.

例4.如图,E,F是直线DG上两点,∠1=∠2,∠3=∠4=90°,找出图中相等的角并说明理由.

解:

∠5=∠6,理由是:

等角的余角相等.

例5.如图,已知AOB是一直线,OC是∠AOB的平分线,∠DOE是直角,图中哪些角互余?

哪些角互补?

哪些角相等?

解:

互余:

∠1与∠2,∠1与∠4,∠2与∠3,∠4与∠3;

互补:

∠1与∠EOB,∠3与∠EOB,∠4与∠AOD,∠2与∠AOD,∠AOC与∠BOC,∠AOC与∠DOE,∠BOC与∠DOE.

相等:

∠AOC=∠BOC=∠DOE,∠1=∠3,∠2=∠4.

【随堂练习】

1.填表:

∠α

∠α的余角

∠α的补角

32°

62°23′

x

从中,你发现一个锐角的补角比它的余角大______.

答案:

1.表格第一行:

58°,148°;第二行:

27°37′,117°37′;

第三行:

90°-x,180°-x;空格:

90°.

2.

(1)一个角有余角也一定有补角.()

(2)一个角有补角也一定有余角.()

(3)一个角的补角一定大于这个角.()

解:

(1)√;

(2)×;(3)×.

3.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A.有公共顶点的两个角是对顶角

B.相等的两角是对顶角

C.有公共顶点并且相等的角是对顶角

D.两条直线相交成的四个角中,有公共顶点且没有公共边的两个角是对顶角

(2)在下列4个判断中:

①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线段一定平行;②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一定平行;③在同一平面内,不平行的两条射线一定相交;④在同一平面内,不平行的两条直线一定相交.

其中正确的个数是()D

A.4B.3C.2D.1

4.

(1)如果∠A=35°18′,那么∠A的余角等于;∠A的补角等于.54°42′,144°42′

(2)已知∠1与∠2是对顶角,∠1与∠3互为补角,则∠2+∠3=________.180°

(3)如果一个角的补角是150°,那么这个角的余角的度数是.60°

(4)已知

互补,且

是对顶角,则

=_________..90°

(5)一个角的补角比这个角的余角的3倍还大10度,则这个角的度数是.50°

5.如果直线AB,CD相交于O点,且∠AOC=28°,作∠DOE=∠DOB,OF平分∠AOE,求∠EOF的度数.

解:

∵∠AOC=∠BOD=28°(对顶角相等),

又∵∠DOE=∠DOB,

∴∠AOE=180°-∠EOD-∠BOD

=180°-2∠BOD=180°-2×28°=124°,

∵OF平分∠AOE,

∴∠EOF=

∠AOE=

×124°=62°.

6.如图所示,已知∠AOB在∠AOC内部,∠BOC=90°,OM,ON分别是∠AOB,∠AOC的平分线,∠AOB与∠COM互补,求∠BON的度数.

分析:

根据补角的性质,

可得∠AOB+∠COM=180°.

根据角的和差,可得∠AOB+∠BOM=90°.

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可得∠BOM=∠AOB.

根据解方程,可得∠AOB的度数.根据角的和差,可得答案.

解:

∵∠AOB与∠COM互补,

∴∠AOB+∠COM=180°,

即∠AOB+∠BOM+∠COB=180°.

∵∠COB=90°,

∴∠AOB+∠BOM=90°.

∵OM是∠AOB的平分线,

解得∠AOB=60°,

∴∠AOC=∠BOC+∠AOB=90°+60°=150°.

∵ON平分∠AOC,

由角的和差,

∴∠BON=∠AON-∠AOB=75°-60°=15°.

7.如图,将一副直角三角尺的直角顶点C叠放在一起.

(1)如图①,若CE是∠ACD的角平分线,那么CD是∠ECB的角平分线吗?

并简述理由;

(2)如图②,若∠ECD=α,CD在∠BCE的内部,请你猜想∠ACE与∠DCB是否相等?

并简述理由;

(3)在

(2)的条件下,请问∠ECD与∠ACB的和是多少?

并简述理由.

 

分析:

(1)首先根据直角三角板的特点得到∠ACD=90°,∠ECB=90°.再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计算出∠ECD和∠DCB的度数即可;

(2)∠ACE与∠DCB相等,根据“等角的余角相等”即可得到答案;

(3)根据角的和差关系进行等量代换即可.

解:

(1)CD是∠ECB的角平分线.理由如下:

∵∠ACD=90°,CE恰好是∠ACD的角平分线,∴∠ECD=45°,

∵∠ECB=90°,∴∠DCB=90°-45°=45°,

∴∠ECD=∠DCB,

∴此时CD是∠ECB的角平分线;

故答案为:

角平分线.

(2)∠ACE=∠DCB,

∵∠ACD=90°,∠BCE=90°,∠ECD=α,

∴∠ACE=90°-α,∠DCB=90°-α,

∴∠ACE=∠DCB.

(3)∠ECD+∠ACB=180°.

理由如下:

∠ECD+∠ACB=∠ECD+∠ACE+∠ECB=∠ACD+∠ECB=90°+90°=180°.

设计意图: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邻补角、对顶角概念的理解,以及对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掌握.

六、课堂小结

1、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平行、相交.

2、

互余

互补

对顶角

定义

如果两个角的和是90°,那么称这两个角互为余角

如果两个角的和是180°,那么称这两个角互为补角

两个角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则这两个角叫做对顶角

对应图形关系

性质

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对顶角相等

 

七、板书设计

2.1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一、平行线:

若两条直线只有一个公共点,我们称这两条直线为相交线.

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平行和相交两种.

二、对顶角

两个角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则这两个角叫做对顶角.

对顶角相等.

三、余角、补角的概念和性质

如果两个角的和是90°,那么称这两个角互为余角(如图).

如果两个角的和是180°,那么称这两个角互为补角(如图).

互为余角、互为余角的性质:

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四、练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