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人生的辨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318544 上传时间:2023-08-13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9.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哲学与人生的辨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哲学与人生的辨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哲学与人生的辨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哲学与人生的辨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哲学与人生的辨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哲学与人生的辨析.docx

《哲学与人生的辨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哲学与人生的辨析.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哲学与人生的辨析.docx

哲学与人生的辨析

哲学与人生

    中国人有句口头禅,叫做“人生在世”。

人怎样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抱着什么态度面对这个世界?

这是人生最大,最根本的问题,也是哲学的根本问题。

哲学是以提高人生境界为目标的学问,是提高人生境界之学。

它不以追求知识体系或外部事物的普遍规律为最终目标,而是讲人对世界的态度,讲人怎样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真理能带给我们自由,科学给予我们知识,只有哲学才会赋予我们智慧。

哲学有两大领域,一个是对世界的思考,追问世界到底是什么?

另一个是对人生的思考,追问人生到底有什么意义?

因此,哲学脱离人生,将是空洞的,人生缺少哲学,将是盲目的。

人的一生是充满矛盾和痛苦的过程,哲学就是教人以经得起痛苦和磨炼的人生态度之学。

  一、哲学是什么?

认识哲学。

  对一般人而言,哲学是一个既抽象又空洞的词汇。

哲学是什么,因为哲学本身就是从提问开始。

可以说这是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问题。

说它简单,因为哲学已存在几千年,早就有过定义;说复杂,是因为迄今为止它永远是个问题,至今尚未有,也不可能有终极的答案。

“哲学”这个词,在中国古代的典籍中没有出现,它来自19世纪日本学者西周,他把源于古希腊的西方哲学思想翻译为“哲学”。

中国晚清的学者黄遵宪最早把“哲学”这个词从日本介绍到中国。

“哲学”是个非常深奥的问题,可以说是众说纷纭,有多少个哲学家就有多少个说法。

下面试从多个方面来认识“哲学”。

  

(一)、“哲学的原意就是爱智慧”。

  哲学的英文叫做PHILOSOPHY,这个字源于希腊文中的PHILIA和SOPHIA这两个字合成,原意是“爱智慧”,爱慕智慧就是哲学。

“爱”这个字在希腊文中有三种意思,一是指情爱,代表一种出于本能的感性冲动及浪漫的情怀;二是友爱;三是博爱。

在哲学所谈论的爱,重点在于友爱。

友爱是温和而理性的,是我们对于智慧比较正确的态度。

“智慧”有两个特点,一是“完整”,所谓完整,代表把生命视为一个整体,生命是完整的,我们在一个地方失败,正好在这个地方有了反省的机会,借此能够有所改善;相反的,一个人如果从小到大都是一帆风顺的,可能反而没有反省的机会。

因此,对任何事情成败得失的判断,都不能只看某一点,而要思考整体生命。

如此一来,才能够在面临挫折的时候,很快地重新振作起来。

二是“根本”,人活在世界上,有些问题只是表面的小问题,而有些问题则是属于根本的大问题。

生死就是根本的大问题,所以哲学家常会思考死的问题。

还有人为什么有不一样的命运?

为什么有些人做坏事没受报应?

为什么有的人生下来就受苦难?

这些都属于根本的问题,而这些问题通常 在生活里也都没有明确的答案,所以需要以开放的心胸准备接触智慧。

哲学称为爱智,所强调的是过程,要不停地质疑与追问,永远在惊讶。

希腊时代有一句名言“哲学起源于惊讶”。

爱智慧开始于好奇心,而孩子的好奇心是最强的,对一个全新的世界,他们什么都要问,其中有些是真正哲学性质的。

前几年有一本畅销书,叫做《苏菲的世界》(SOPHIESWORLDSOPHIE这个字就是源于希腊文SOPHIA)。

这种说法只是一外词源学的说明。

  

(二)、《辞海》对哲学的解释。

“哲学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根本观点的体系。

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三)“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哲学的这一定义,是从哲学和世界观的关系来界定的。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就是说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理论,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

所谓世界观,就是指人们对于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或总的看法。

人人都有世界观,但并非所有的世界观都是哲学。

人们在生活实践中自发形成的世界观是不系统、不自觉的,它缺乏理论的论证和严密的逻辑,因而不能算是哲学。

只有把这种世界观加以理论化和系统化,使之成为具有一定理论形态的世界观,才称得上是哲学。

  (四)、“哲学是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的概括和总结”。

哲学与具体科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哲学研究的对象是世界发展的一般规律,而具体科学研究的对象是世界的某一方面或过程的特殊规律。

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要对具体科学的成果进行哲学概括和总结,由特殊性的认识上升到普遍性的认识。

哲学对具体科学有指导作用。

  (五)“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任何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这里所说的方法论,就是指导人们观察、思考和处理问题的基本原则,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哲学作为一定的世界观,必然贯穿着一定的观察问题的方法。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致的。

在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中,世界观具有更为根本的意义。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必然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六、马克思主义哲学。

它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一般发展规律的科学,是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正确概括和总结,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它的基本特征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伟大发现。

  (七)主观四维唯物主义哲学。

  它认为:

哲学是研究探索物质世界和人类社会发展变化规律的学说。

研究的对象是物质世界和人类社会。

首先要研究物质世界中的“物质发展变化规律的普遍性”。

其次,进行哲学的研究探索需要有正确的方法论指导。

第三,建立正确的世界观。

第四,坚持正确的认识论。

人的认识客观世界和人类社会的过程是一积极的实践过程。

哲学探索的目的就是发现真理,并把所发现的真理用来指导实践。

  (八)“哲学即逻辑”。

罗素、奎因(1908-2000年,美国哲学家、逻辑学家,逻辑实用主义的代表,)、维特根斯坦(1889-1957-1年,出生于奥地利,哲学家、数理逻辑学家主要著作有《逻辑哲学论》)等人的主张,在罗素看来,哲学的本质就是逻辑,而奎因则从逻辑的观点来看侍和认识问题;维特根斯坦宣称:

“哲学的目的是思想的逻辑澄清”。

哲学家要用逻辑技术来分析语言,哲学成了逻辑应用了。

“逻辑”一词起源于希腊文,原意是思考、思维与表达思维。

逻辑是一门从事于人的思考研究的学问。

从逻辑发展史来看,可分为两种:

一为“形式逻辑”,它是哲学家亚里斯多得创立的,主要有主谓词式的命题作为推理的根基以及三段论证为主的思想方法。

二是“符号逻辑”,起源于德国哲学家来布尼兹(1646-1716年),他主张设立一套符号,代替文字的地位,使每一符号表示一个意义,并且以数学方式为推理的方式,以避免意义的混淆。

对于符号逻辑贡献最大的是罗素,他与怀特海合著《数学原理》。

传统逻辑的主要内容有:

概念、判断、推理、论证等。

  (九)哲学是哲学史。

  说哲学是哲学史,并不是说哲学等于哲学史。

而是说,通过学习哲学史来学习哲学,研究哲学史来研究哲学。

哲学具有人文科学的特点,即它是历史性学科,所以学哲学必须读孔子、亚里期多得,一直到最新的哲学大师的著作。

在这个意义上说,哲学是哲学史。

  (十)、“哲学就是怀着一种乡愁的冲动到处去寻找家园”。

  德国诗人诺瓦利斯(1772-1801年)认为:

“哲学就是怀着一种愁乡愁的冲动到处去寻找家园”。

这把哲学同全部文学艺术创作紧密地联系起来,把科学语言说不清、道不明的广大朦胧情绪领域统统网罗进了哲学活动的范围。

从哲学角度看,这些情绪可归结到绵绵不绝的乡愁和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的冲动。

这里所说的家园,并不是指某个具体的家乡,而是指精神家园,哲学意义上的家园,内心的家园。

如白居易诗云:

“心泰身宁是归处,故乡可独在长安。

”“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

诗人的情感,可以说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生哲学意义。

现代人整天侍在钢筋混泥土制成的“火柴合”里,走在人们比肩接踵的马路上,呼吸着被污染的混浊空气,听到各种杂乱的声音,于是有一天,在你的内心深处会突然泛起一股奇怪的情绪,一缕乡愁猛地袭来,你恨不得马上一口气跑到荒效野外僻静处,呼吸大自然的气息,投入大自然的怀中,去寻找生命的根,渴望着归真反璞。

在生活中,往往有一种不安感和无名的烦恼会忽然弥漫在心头,连自己也说不清的一团茫然的情绪,其实也是一种寻找归宿感在心中蠕动。

精神的归宿是无形的,所以更不易觅得。

在寻找归宿和家园的过程中,人们还常常表现出一种犹豫、恍惚和反复的思绪。

这种情绪,在全球生态危机的今天,显得尤为迫切。

只要我们坚守精神的家园,思想的自由,知识的光华,我们的家园将会丰富多彩,生机勃勃。

  (十一)“哲学是人类精神的反思”。

  冯友兰说“所谓反思就是人类精神反过来以自己为对象而思之”。

牟宗三则说“什么是哲学?

凡是对人性的活动之所及,以理智及观念加以反省说明的,便是哲学。

  (十二)“哲学就是研究人生中切要问题的学问”。

  胡适(1891-1962年,安徽绩溪人,1910年赴美师于实用主义大师杜威,他的“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十字真言影响很大。

)他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中说:

“哲学的定义,从来没有一定的。

我如今也暂下一个定义:

凡研究人生中切要的问题从基本上着想,要寻一个根本的解决,这种学问叫做哲学”。

  (十三)周国平认为,哲学有四种不同的存在形式:

一是作为形而上学的沉思和伟大思想体系的创造,它属于哲学史上的天才;二是作为学术,它属于学者;三是作为思潮或者意识形态,它属于大众;四是作为人生思考,它属于每一个不愿虚度人生的人。

前两种属于少数人,而后两种属于多数人。

  (十四)“后现代主义哲学”。

  形成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是一种以西方发达国家二战后进入现代主义社会为背景,以反思、批判或否定近代主义文化的理论取向、理论基础、思维方式为基本特征,以一种新的话语、新的形式为解释为说明现代社会出现的种种新的社会现象,,提出解决当代社会条件、人类命运问题的一种理论思潮。

后现代主义这个词最初产生于四五十年代的建筑学(埃菲尔铁塔)、诗歌等领域,表示有不同于传统的风格、个性化的格。

到了六十年代,表现于一种文学文化现象。

60年代后,便被赋予了一种哲学的概念。

它有两个特点:

一是它总有一种历史性、时代性、分期性的特点。

二是对出现的一系列新的社会现象新的解释。

如全球化、人权、文化的认同等问题。

  (十五)“中国哲学”

  就是中国人对宇宙现象与人的生存原则的一种领悟和把握,并且把这种领悟与把握的基本精神贯彻于实际实践之中所形成的一门学问。

(詹石窗《新编中国哲学史》中的观点)

  (十六)“儒家以仁为核心的哲学思想”。

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影响巨大的学术流派,儒家以其独特的思想魅力深受世人关注。

“儒”本是一种职业,在早期,所谓“儒”是给富贵人家相礼的一批人。

儒家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等。

孔子(前551-479年),名丘,字仲尼。

孔子的思想主要保存在《论语》中,这是其弟子所记录的。

他的思想以“仁”为核心。

“仁”《说文解字》谓“仁,从人二”。

孔子认为:

仁,就是爱人,是一种内在修养的功夫和境界,落实到行动上,就是要恭、宽、信、敏、惠五种德行。

孔子对礼也十分重视,在《论语》中出现75次,他告诫弟子要“知礼”“立于礼”。

在《论语》里,“仁”这个字,有时不是仅指一种特定的品德,而是泛指人的所有德性。

在这种情况下,“仁”就是“品德完美”。

孔子的一生是有如一条上升的弧线,指向无限而圆满的境界。

他对自己的德性修养曾说: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或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孟子(前372-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今山东邹县人。

(“孟母三迁”就是讲他的故事:

孟子自幼丧父,全靠母亲一人把他抚养成人。

起初,孟家住在公墓附近,小孩们着玩埋死人的游戏,他母亲感到这样对不孩成长不利,搬到新的地方,是个靠近集市,小孩学着商人的样子做起经营买卖的游戏。

孟母感到这样也不好,再次搬家,搬到学校边居住,这样,孟子开始学习诗书礼仪。

其母就决定长期居住下来。

)在儒家中素有“亚圣”之称。

孟子的学说也是以人为其出发点,由此而建立了一种融会认识论、修养论、天人关系论为一体的生命道德哲学。

主要内容有:

尽心、养性、事天、立命。

他认为人性修养的目的是为了齐家、治国、平天下。

他主张民本思想,认为:

“民为贵,稷次之,君为轻”。

儒家注重个人修养,主张经世致用,推崇教化。

  (十七)道家以自然为本的哲学思想。

  一般认为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据《史记》称: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聃。

”他出生约公元前570年,比孔子年长20岁。

相传孔子向老子请教过礼。

老子的主要思想在他的《道德经》一书中。

《道德经》将“自然”与“无为”作为其哲学体系的非常重要的范畴。

“大器晚成”、“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等成语都与老子有关。

老子有“三宝”:

一是慈,慈代表母性的特质,因为万物都来自于道,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说:

“慈故能勇”。

二是俭,俭就是对侍万物的一种态度,也代表着节制欲望。

三是不为天下先。

老子的道的思想,经尹子、列子、庄子等人的弘扬,道家理论有了比较大的发展。

  (十八)“墨家的经验论哲学思想”。

  墨家由墨子所创立。

墨子(约前468-376年,名翟,战国初鲁国人。

他所涉及的领域相当广泛,在经济、政治、伦理、教育、哲学、逻辑、自然科学技术等方面都有建树。

他的基本原则是“兼相爱,交相利”,他主张:

尚贤、非攻、节用。

他在哲学上的重要贡献是他提出了判断言论是非的标准,即“三表”一表为历史经验、二表为耳闻目睹,三表为社会功利。

符合这三条,则为是,否则为非。

《墨子》一书是他的著作汇编。

《墨子公输》里记载:

当时,楚国雇用了一个机械发明家公输般,发明了一种攻城的武器。

楚国将使用这种武器进攻宋国。

墨子得知后,前往楚国,劝阴楚王出兵。

在楚王面前,公输般演习他准备用以攻城的新式武器,墨子则表演他准备防御的武器。

公输般采用了九种攻城机械来进攻,都被墨子的防御武器挡住。

最后,公输般的武器用尽,而墨子的防御武器还有。

公输般不肯认输,说“我知道怎样击败你,但我不说”。

墨子说“我知道你想用的那个办法,但我也不说”。

楚王问他们,到底是什么意思?

墨子说“公输般想杀害我。

但是,我的弟子已经用我设计的武器武装起来,在宋国的城墙上等侍楚国的进攻。

我可以被杀害,但楚军无法杀他们。

”楚王听后说“如此说来,我们就放弃对宋国的进攻。

  (十九)“管仲的哲学思想”。

  管仲(前?

-前645年,春秋时期颍上人,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

现存《管子》中有“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他认为:

水为万物之源。

“水者何也?

万物之本源也。

”这与古希腊的哲学家泰勒斯提出水是万物之源不谋而合,表现出早期哲学家的共同观点。

他还提出了“阴阳五行理论”:

在世界的万事万物中,同一类事物之间按五行的内在关系而相互联系。

  (二十)“法家的法治哲学思想”。

  “法家”以重视法治而见称。

战国时期主要代表人物有李悝、商鞅等。

李悝,战国初期魏国人,他著的《法经》是在魏国推行法治的实践基础上,总结了春秋以来的法治经验,具有一定的系统性。

商鞅(前390-338年),是秦国变法的主要人物。

  (二十一)“兵家的军事哲学思想”。

“军事哲学”是关于军事斗争战略战术的智慧,它包括战争胜利分析的一般原理,思想认识和战局发展变化的基本预测分析理论。

代表人物有孙武(前535-前480),著有《孙子兵法》,他的战略战术是建立在对客观世界认识的基础上的。

他的名言“知自知彼,百战不殆”,体现了实事求是的认识方法。

是孙膑,孙武的后代,在孙武去世后150年出生。

“围魏救赵”“孙膑赛马”都是讲他的故事。

“贵势”是他的思想特色,他的军事哲学思想也重视具体阵法的布置与实施中。

  (二十二)“《中庸》的尚中的人生哲学”。

  “中庸”之说,首见于孔子《论语雍也》:

“中庸之为德也”。

《中庸》一书,为战国时子思所作。

书中写道: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中者,天地之大本也。

“中”是指中间、中等、两者之间,它是适宜的、合适的、恰到好处的意思,既不是“过”,又不是“不及”,就是哲学上的“度”。

“庸”就是实用。

《南华经》中说:

“庸就能用,用就能通,通就能得”    中庸思想是孔子提出的,并通过其弟子及一代后儒们发展与充实而形成的一个精密体系,但是,道家、墨家、佛家等众家思想中也有不少中庸的灵光片羽,如过犹不及、刚柔相济、祸兮福之所倚,福之祸之所伏、大智若愚。

中庸思想对中国人的影响十分深远,今天中国人的民族性格中也有体现。

  (二十三)“董仲舒的崇天哲学”。

  董仲舒(前179-前104年,河北广川人。

他提出“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建议,在他的儒术中,神学化的“天”概念占核心地位。

他认为天下万物统一于五行,五行统一于阴阳,阴阳统一于天。

天者,百神之君也,王者之所尊也。

他还将人的形体也看作是“天”的产物,人性也应从天那里找到合理的根据。

在人性论的基础上,他提出了“三纲五常”的人伦次序标准。

所谓三纲: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所谓五常:

仁、义、礼、智、信。

他的崇天神学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而且影响于后代。

(二十四)“哲学”在理论上,就是教人学习“定位宇宙”,并在宇宙中“安排人生”的总体学问;在实践上,就是教人学习“做人”、“处事”的学问总纲。

所谓哲学思考,就是看世界和人生的全局,应该如何生活才有意义。

(台湾《哲学概论》)

  二、人是什么?

认识你自己。

  人是什么?

卡纳基的调查,500次通电话,使用最多的一个词是“我”,共出现3900次。

一个心理测试:

集体照中你先注意谁?

恺撤“我来我看见我征服”。

黑格尔的名言:

“熟知非真知”,自以为最为熟悉的东西,恰恰是我们最不了解的,正如“台风中心没风”。

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一生是幸福的,只有真正清醒地认知自己,才可能获得成功的人生。

而认识自己,却是一件非常难的事。

  古希腊寓言:

人面狮身怪兽斯芬克司,蹲在海边悬崖上,谁从这里经过,必须猜它一个谜言:

开始四条腿走路,后来两条腿走路,最后三条腿走路。

没猜中者,都要被它吃掉。

后来,终于有一位叫俄狄浦斯的人猜中了,说这是人。

怪兽跳崖自杀了。

从表面上看来,人生下来后,在幼儿时期,不能站立行走,只能在地上爬;长大后就能站立行走了;到了晚年,腿脚不方便了,需要一根拐枚了,就变成三条腿了。

事实上,这故事蕴涵着一个深刻的道理。

在人没有认识到自己这前,只能像动物一样爬行,受着自然万物的统治,命运由自然界来支配;当人认识自己这后,人就会用自己的双足站立在天地这间,把两手和头脑解放出来,成为世界的主宰;即使到了晚年,人仍然会凭借一生的经验和智慧这根拐杖,用两脚稳固地站立在天地之间。

  人是什么,这是人类思想史上一个古老的话题,哲学家们都从各自的偏好的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人是万物的尺度”。

  这是西方最早提出人在宇宙间的地位和价值的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他中是一位流浪哲学家,后被指责为无神论者,并受到法庭的传唤。

在逃亡的路上,他所坐的船触礁,当场溺水而死)说的。

他说“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这段话后来被人称为“普罗泰弋拉命题”。

“人是万物的尺度”中的“人”具体含义的理解大有三种不同的观点。

一是指个人,即作为个体的人。

也就是说人们都以他自己的知觉、看法作为衡量万物的尺度;二是指作为类存的人类,即人类是万物的尺度;三是既可作为“个体的人”,也可做集合名词“人类”用。

一般认为,是指作为认识和实践的主体的人,是衡量万物的真伪、好坏、乃存在与否,都应以人为标准,而不能以其他东西为标准。

人的主观感觉成为判断事物的标准。

“人是万物的尺度”已不是一个纯哲学的命题,而是体现了其政治、伦理、法律、教育、哲学等观点的综合命题。

  

(二)、“人是政治的动物”。

  亚里斯多得在《大伦理学》一书中说:

“人是政治的动物,天生要过共同生活,没有人愿意在他独自一人时选择全世界”在《政治学》一书中,他对人的定义是:

人类在本性上,也正是一个政治的动物。

这里的“政治”就是指城邦国家、社会集体。

由于人不能单个独自生活,只有工共同集合在社会,在社会中集体生活,才能满足各自的需求。

不仅在痛苦中需要朋友,在快乐时也应该把自己的幸福让朋友分享。

在他看来,人不可能独立存在。

人首先是活在家庭之中,家庭就成为人类满足日常生活需要而建立的社会基本形式。

家庭联合起来组成村坊,若干个村坊组合成城市(城邦)。

这是人存在的现实需要的结果,同时,也是人类的本性决定的。

人之所以可以和愿意趋向于城邦,是因为人类生来就有合群的性情,所以趋于政治的组合。

  (三)、“人是理性的动物”。

“人是理性的动物”的观点,在17……18世纪欧洲流行的观点。

这观点的理论基础是笛卡尔的哲学。

笛卡尔(1596……1650年),法国哲学家,近代哲学的始祖。

青年时代接受父亲的遗产,只身到巴黎闯荡;不久厌倦了巴黎的小市民生活,到郊区研究几何学(他是解析几何的发明者),后来到荷兰参军,当时荷兰太平无事,他研究哲学。

他一生未婚,但有一个私生女,5岁时死去,他1650年得病去世。

他创造了完整的哲学体系,代表作有《方法论》《沉思录》。

黑格尔称他“新世界的哲学是从笛卡尔开始的”。

胡塞尔说“笛卡尔开创了一个人人人全新的哲学:

通过改变哲学的整个风格,哲学做出了一个彻底的转向,即从朴素的客观主义转向超越的主观主义”。

在这个意义上讲,他是近代哲学之父。

他的名言是“我思故我在”--ITHANKFHEREFOREIAM,这是哲学的第一原理,按字面理解,是强调思考的重要性,如果我思考则我存在。

从哲学上理解,就是认识事物不能靠感官,必须靠精神去认识。

  (四)“人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

  “人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是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1623……1662年)提出的。

他认为:

思想形成人的伟大。

人只不过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

但他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

因而,我们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

这是他关于人的经典比喻,它让人认识到自身的弱点,也认人看到自己的尊严。

他这一比喻虽然深邃,但也有一些悲凉。

人的确很脆弱,人类的祖先在优胜劣汰的自然界中能够活下来,完全是依靠他们的思想,思想想出了智慧。

他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

一个人如果没有带着思想去生活,那么,他只能是活着,而不是生活,更不是富有意义的人生。

“思想”不仅仅是我们简单的生存需要,更是我们全部尊严与道德之所在。

因此,我们要努力地好好思想。

  (五)、“人是机器”。

  “人是机器”是法国哲学家拉美特利(1709……1751年,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提出的。

在他之前,笛卡尔就曾经用机械论的观点来说明人和动物的机体的功能作用。

他认为,动物肌体内部的活动不过是“动物精气”和各种器官的一些机械运动,如同一架钟表的钟摆、齿轮、发条等零件的机械运动一样。

拉美特利是一位医生,职业上的便利使他更了解人,他认为,人和世界上的万物一样,都是物质的。

他把笛卡尔的观点向前推进,认为人和动物都是一架机器,只不过人是架比较复杂,过比动物机器更精致、更灵活一些罢了,人和动物只有量的差别而无质的区别。

拉美特利利用物质的机械运动来解释人体活动,并进而解释人的精神活动,对于批判宗教神学和唯心主义具有积极意义,而且把人的一些思维活动用机器的物质活动再现出来,这已为现代的人工智能科学所证实。

他在《人是机器》一书中写道:

“人体是一架会自己发动自己的机器,一架永动机的活生生的模型。

体温推动它,食物支持它。

人是机器,但是他感觉、思想,总之,他具有智慧和道德,而又是一个动物。

这两件事并不矛盾。

  (六)、“人是立法者”。

    康德(1724……1804年)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生于东普鲁士国的柯尼斯堡,柯尼斯堡大学毕业,从上学到当教授都没有离开故乡。

在柯尼斯堡至令还流传他的一个故事:

有着绅士风度的康德每天下牛3点准时从书房来在居所附近的一条小道上散步。

由于他特别准时,以至于周围的居民将他来散步作为时间来参考。

后来这条小路被称为“哲学家之路”。

康德认为:

人为自然立法,人为自己立法。

自然之法体现了自然界的必然规律,保证了科学的普遍有效性;人自己的法则体现了人类社会的自由规律,保证了自由的普遍有效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