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影响因素及培养途径.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318176 上传时间:2023-08-1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8.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影响因素及培养途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影响因素及培养途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影响因素及培养途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影响因素及培养途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影响因素及培养途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影响因素及培养途径.docx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影响因素及培养途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影响因素及培养途径.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影响因素及培养途径.docx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影响因素及培养途径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影响因素及培养途径

摘要

幼儿期是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幼儿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要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仅是幼儿园的责任,也是家庭、社会的责任。

只有充分发挥其各自的优势,形成一致的教育要求,才能保证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一致性和连续性。

今天,我国的大多数儿童处在一个非常迅速的社会发展环境中,其外部环境正在发生较大变化,如何有效地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摆在幼儿教育事业发展面前的重要课题。

并且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与当代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价值。

本文主要采用案例分析、文献法及访谈法对幼儿的行为习惯进行较为全面的研究。

通过对当前幼儿行为习惯的现状分析,发现其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家长包办代替言行不一,幼儿园的环境创设不足教学方法单一,社会环境易受大众传媒的影响等问题。

就此,笔者结合自身实习经历以及已有学者的研究经验,分析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根据这些问题提出了改善家庭教育方式、完善幼儿园管理、优化社会环境来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关键词:

幼儿行为习惯习惯养成

摘要I

1绪论1

1.1研究背景1

1.2研究目的及意义1

1.2.1研究目的1

1.2.2研究意义1

1.3研究现状2

1.3.1国外研究现状2

1.3.2国内研究现状2

1.4研究内容2

1.5研究方法3

2相关概念界定3

2.1幼儿3

2.2行为习惯3

2.3良好行为习惯3

3幼儿行为习惯分析7

3.1案例研究分析7

3.2访谈调查分析8

4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影响因素9

4.1.家庭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影响9

4.1.1家长包办代替使幼儿缺少锻炼9

4.1.2家庭成员内部教育意见不一致9

4.1.3家长榜样作用缺失9

4.2幼儿园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影响10

4.2.1幼儿园相应的环境创设不足10

4.2.2幼儿园活动过程中未发挥幼儿的主体地位10

4.2.3教师教育方法单一10

4.3社会环境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影响10

4.3.1幼儿和社区缺少联系10

4.3.2大众传媒的不良传播11

4.3.3社会实践活动较为缺乏11

5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途径12

5.1改善家庭教育方式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发展12

5.2完善幼儿园管理帮助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12

5.3优化社会环境提高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视13

结论15

致谢16

参考文献18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影响因素及培养途径

1绪论

1.1研究背景

在21世纪中国教育改革的大时代背景下,学前教育作为国家坚实教育的基础,正处于发展的黄金期。

在学前教育快速发展的阶段,往往会在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碰撞中发生矛盾,致使也就导致各种各样的问题在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中产生。

大学生是高素质的代表,他们竟然有上课逃课睡觉、肆意挥霍金钱、宿舍卫生差等不良的行为习惯,而这些习惯本应该是幼儿时期养成的,此外,父母作为第一教育主体,将他们过度放纵、功利主义等错误思想,转移到幼儿身上,大多数家长认为学习好就是一切,所以他们让孩子们参加各种类型的辅导班、资优班。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几乎取代了幼儿生活中的一切事情,而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自然就被忽视了。

从小培养好的行为习惯是建立在幼儿的健康发展的基础上,也是建立在幼儿的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是孩子的一个发生的基础,将对儿童的生活产生重大影响。

若养成不良习惯,将给今后的生活将带来严重的消极后果。

如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的,如果在儿童的早年,不能合理的教育儿童,使儿童养成不良的意识和行为习惯,那将给以后的教育带来几倍、几十倍的困难[1]。

1.2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研究目的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良好的行为习惯逐渐受到大众的关注。

学前儿童作为教育的初始群体,其行为习惯养成对一生的成长至关重要。

习惯是日积月累形成的,一旦形成很难改变。

幼儿期是培养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好时机,应从家庭、幼儿园和社会三个方面进行教育。

但同样它也是沾染不良行为习惯的危险时期,我们应该正确面对这一时期,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动习惯,帮助幼儿踏好人生的第一步。

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最重要的目的是,为幼儿未来培养健全人格打好基础。

1.2.2研究意义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明确了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概念与特点,使人们对良好行为习惯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好习惯是健康人格的基础和外部标志,健康的人格是好习惯的升华和结晶。

儿童养成良好的习惯,可以有效地促进儿童的人格结构优化,改变某些不良人格倾向,使儿童全面和谐的发展。

孩子们可以打扫房间、收拾衣服、主动帮助父母,看到孩子们能自己的事自己做,家长肯定看在眼里,喜在心头,这将有利于家庭和谐。

如果每个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毫无疑问,我们的下一代将是一个高素质的知识群体,一代又一代,孩子们将成为未来社会合格的公民,并为进一步提高全体公民的基本素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

1.3研究现状

1.3.1国外研究现状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一直以来深受国外学者的重视,并且很多学者有许多深刻的见解。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一些持久不变的好习惯加上临时的行动便构成了美德,美德是习惯的结果。

英国哲学家培根提出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

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也有一个精彩的比喻,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地增长,一个人毕生就可以享用它的利息。

而坏习惯是道德上无法偿还的债务,这种债务能以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创举失败,并把他引到道德破产的地方[3]。

从这些思想可以得出,国外的思想家认为习惯对于个体发展具有极其重要,并且需要靠后天不断加强练习而养成。

1.3.2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的很多学者在提出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途径中也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贺琛蓉(2014)《浅谈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一文中提出幼儿期是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而随着独生子女家庭的日益增多,长辈的过分溺爱严重影响了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为此我们应从观念先导、实践锻炼和环境熏陶三大因素出发,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4]。

曲桂宇,赵越,崔雨.(2016)《幼儿行为习惯培养存在问题、原因及解决对策研究》一文中提出榜样效应是一个具备双重性质的效应,幼儿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幼儿在模仿他人行为习惯时,并不具备辨别对错的能力,这需要教师端正自己的行为习惯以便幼儿耳濡目染地学到一些良好行为习惯[5]。

1.4研究内容

在当代的教育大背景下,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总是被家庭、幼儿园、社会所影响,导致行为习惯的培养差强人意,而行为习惯的养成又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非同小觑,所以本研究通过整理相关资料,总结国内外研究现状,

阐述培养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必要性。

通过访谈调查和案例研究搜集尽可能全面、详细的资料来了解幼儿行为习惯的影响因素。

最后从家庭、幼儿园、社会三个方面来阐述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途径,认识到良好行为习惯的价值,并在实践中不断地提高各方面的指导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使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1.5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通过以下三种方法进行论述。

通过文献法查阅各类书籍、论文、报刊、书刊等资料,以幼儿园教学活动为关键基础,对这些资料进一步深入研究受到启发,使研究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上,提供了理论证明。

通过案例分析法对幼儿的行为习惯的表现及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分析研究,尤其是对有代表性的个案进行研究,其分析结果为本文提供了实践依据。

通过访谈法对幼儿园中的教师以及幼儿家长进行访谈,访谈的主要内容为了解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及不良好行为习惯并对访谈内容进行整理获取相关信息为本文提供依据。

2相关概念界定

2.1幼儿

幼儿又称学龄前儿童,一般是指正常生长发育到3-6岁这个时期的儿童,即37-72个月的儿童。

这是根据国内外常用的方式来界定的,我国教育界也将幼儿园的服务对象主要集中在3-6岁的儿童。

幼儿期也就是幼儿在幼儿园生活的这个阶段,在本研究中的幼儿也按照这一概念,指的是年龄处于36岁的儿童。

2.2行为习惯

行为习惯,是行为和习惯的总称。

行为是人类在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生活态度及具体的生活方式,也是受思想摆布而表现出来的外表活动。

习惯是在长期的学习生活、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思维方式和处世态度,是不断重复的思想行为形成,不需要意志的努力和监督的自动化行为倾向。

《心理学大辞典》则解释为,行为习惯有如下特点:

它不仅仅是自动化了的动作或行为,也可以包括思想的、情感的内容;它是在一定时间内逐渐养成的,它与人后天条件反射系统的建立有密切关系;它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由此习惯可能起到积极和消极的双重作用[6]。

如果做一件事仍然需要意志的努力,这表明习惯并没有真正的养成,比如每天课外阅读半小时,如果孩子被他人提醒,那只是一种行为,而不是习惯;如果孩子连想都不想,就自主课外阅读,一天不读书就感到别扭,觉得浑身不舒服,这就叫养成习惯了.

2.3良好行为习惯

习惯有良莠之分,习惯可以分为良好行为习惯和不良行为习惯。

凡是对人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等起积极作用,适应人的正常需要,且对人具有正向价值的一类习惯就是良好行为习惯[7]。

反之则是不良行为习惯。

就像和小朋友打架、过马路闯红灯、踩踏花草树木等等都属于不良行为习惯;而像和小朋友友好相处、遇人主动打招呼、认真吃饭不挑食等又都属于良好的行为习惯。

大量的实例已经证明了良好的行为习惯犹如一种隐形的翅膀,引导着人源源不断的获得成长与进步。

3幼儿行为习惯分析

3.1案例研究分析

案例研究一:

我就要任性

小杰咣当一声又躺倒在地上高声地哭喊:

我就要看那本书,我就要!

老师说:

小杰,我们要准备上课了,一会我们在看书好不好。

小杰一边哭喊一边在地上打滚:

不好,我就要!

老师说:

小杰是个乖宝宝,先起来,我再把书给你。

不,我现在就要!

说着,小杰又在地上翻滚起来

案例中的小杰在刚上小班时是一个非常懂事的小朋友,但自从父母离异后,小杰就变得异常焦虑和烦躁,想要的东西必须立即得到满足,不然就会大吵大闹。

小杰的这种行为表现,是因为原本稳固的家庭解体后,安全感消失而用了一种比较过激的方式来应对家庭的变故,导致了行为的极大变化。

案例研究二:

老师,我不会

老师:

今天我们来画熊猫。

说着就示范者画了起来。

老师示范结束后,对着小朋友说:

现在请小朋友自由绘画,比一比,看谁的熊猫画的最有创意。

呜呜呜老师我不会!

老师:

毛毛,你别急,老师教你画。

说着老师开始在毛毛的本子上示范画。

看,这是熊猫的头。

老师,你画的不对,熊猫的头不是这样的。

老师生气的说那我画得不对吗?

那你画一个,我看看?

我不会,呜呜呜

案例中教师为幼儿提供消极的、批评的环境,容易导致幼儿出现做事迟疑不决,容易流泪,经常出现绝望等心理问题,进而出现胆怯、畏缩不前的行为。

学习不良的孩子认知能力相对较差,自我概念水平较低,在学习上更容易遭受挫折,久而久之很容易形成不良的习惯。

案例研究三:

挨揍的小林

小林早上一直看动画片《奥特曼》,都到了上幼儿园的时间了,还深深地被动画片的情节所吸引。

当爸爸生气地关掉电视机得时候,正看到兴头的小林马上哭了,在房间里满地打滚,怎么哄也哄不好,爸爸一着急,扬手就拍了小林的屁股好几下。

小林随后就学习动画中奥特曼的行为,说:

爸爸是大怪兽,我要变成奥特曼,打倒小怪兽。

通过案例可以看出,当下市场文化中,暴力等不适宜幼儿的内容被儿童接触,则不可避免的会暗示幼儿去模仿,为幼儿问题行为的产生起到不良榜样的作用,而儿童在这一阶段的模仿能力极强,辨别能力较弱,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容易形成不良习惯。

3.2访谈调查分析

访谈调查主要采用个别访谈法,本人与幼儿园教师以及幼儿家长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在与教师的访谈中,教师认为幼儿行为习惯养成很重要,习惯即是一切教育的起点,又是一切教育的终点,任何一种教育,都不可能回避习惯,其培养的目标、成果,归根结底都与习惯紧密相关。

但教师认为一般孩子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如有些孩子不服从指令,有的小孩挑食,有的幼儿午睡比较困难,有的幼儿则非常爱哭。

在针对幼儿的不良行为习惯时,由于班上的孩子较多,孩子又来自不同的家庭,个体差异大,受到社会大环境及成人不良习惯的影响,教师精力有限难以照顾到每个幼儿,通常只能采取说教的方法来改正幼儿的不良行习惯。

在与家长的访谈中,家长常常忽视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性,家长对幼儿的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培养比较重视。

在家庭中有的幼儿不爱写作业、整天黏在电视机跟前,有的幼儿爱吃零食、糖果、喝可乐,牙齿都有龋齿了。

针对这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大多数家长要么没时间管教,要么只能通过训斥来纠正,有的家长则认为教师比较专业,将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寄希望于教师。

在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方面的认识上,教师以及大部分家长有时候会忽视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也没有有效的对策来使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因此,幼儿园、家庭和社会应共同努力,使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影响因素

4.1.家庭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影响

4.1.1家长包办代替使幼儿缺少锻炼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孩子就是父母的一切,所以父母对于幼儿无论是物质还是在精神都想竭尽全力地去满足孩子,一切都替孩子规划好。

有些父母不能让他们的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而独立生活。

孩子们本来可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但父母非要包办代替,比如吃饭要喂,走路要抱,衣服帮穿,玩具、图书一律代为收拾整理。

他们试图消除孩子们的一切困难,使他们处于完全无能的状态[8]。

极端依赖的心理失去了幼儿在现实生活中处理事物的勇气和能力,一旦遇到一些必须独立处理和解决的困难,就会感到无助,但也由于父母这种过度放纵,使幼儿缺乏锻炼,使幼儿养成以自我为中心、自理能力差等不良行为习惯。

4.1.2家庭成员内部教育意见不一致

在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过程中,似乎很多家庭都认为父母亲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法宝。

而对于幼儿一个这样说,一个那样说,到底听谁的呢?

时间久了,孩子就会寻找在夹缝中生存的办法,做一个两面人。

特别是当孩子犯了错误时,往往会出现爸爸打,妈妈护,爷爷、奶奶打圆谎的现象,甚至会因子女教育而引起家庭成员之间的对立和矛盾。

理所当然,教育效果也不会好。

有时是父母高兴时对孩子特别宽容,不高兴时就对孩子十分苛刻,让孩子不知所措,做事情没有统一的标准。

4.1.3家长榜样作用缺失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如果父母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则幼儿在模仿父母的行为过程中也很难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孩子是父母的镜子,这都说明榜样的重要性。

父母常常以言教为首选,但他们似乎又有着言教不当的通病,即他们说话孩子不愿意听甚至根本就不听,有的孩子抵触情绪还很严重。

比如有的父母脾气暴躁,以权威的长辈姿势,居高临下,不顾子女的自尊,我讲你听,不准还嘴,而子女心理紧张,如同受审害怕父母,自卑孤僻;有的父母文化修养不高,言语粗俗低级,不讲文明这样的言教不仅收效甚微,而且会给子女留下坏影响;有的父母整天唠叨,喋喋不休,饭桌上数落不停,床头边话语不断,孩子听着头疼,产生逆反心理[9]。

4.2幼儿园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影响

4.2.1幼儿园相应的环境创设不足

环境塑造儿童,也影响儿童,一个孩子在整洁、美好的幼儿园中,如果他邋里邋遢不讲卫生,自己都会觉得不好意思,就会想办法是自己得到改观[10]。

这就是环境的作用,是周围美好的环境激发了他要养成良好习惯的愿望,良好的环境氛围是形成习惯的基础。

幼儿园教师最重视每学期室内外环境的创设。

为了保持墙壁的美观和清洁,环境创设的墙壁一般设计在儿童无法触及的高墙上,而能够让幼儿伸手就能触摸到的墙面,地面则必须保持干净整洁,不允许幼儿乱涂乱画。

4.2.2幼儿园活动过程中未发挥幼儿的主体地位

教师为了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常命令孩子做这做那。

这样的孩子表面上看很听教师的话,实际上隐患多多。

因为他们仅仅是因为惧怕教师的权威甚至是为了讨好教师而不得已去做的。

有些教师常将自己与幼儿放在不平等的地位,认为自己是主导者,而忽视幼儿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在幼儿行为不当时,通常以说教的口吻强制纠正幼儿的不良行为习惯,不能平等对待幼儿,未完全尊重幼儿的自身想法,使幼儿不是习惯的奴隶而是习惯的主人。

教师应该牢记,幼儿是自己发展的主体,没有自己的努力,任何教育都是不可能有效的。

4.2.3教师教育方法单一

在幼儿园日常教学中,虽然教师意识到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性,但由于教师的教学水平及教学方式传统化的原因,在教育过程中常用传统的说教方法来教育幼儿,由于班级人数过多,当某个幼儿行为不当时,教师只是直截了当的告诉幼儿这样做是不对的,并没有询问幼儿这样做的原因,也没有向幼儿讲清楚不当行为所产生的后果,更没有引导幼儿认识到自身的错误。

从这可以看出,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没有顾及孩子的感受和想法,也没有使用对症的教育方法,自然也没有起到对应的教育作用。

4.3社会环境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影响

4.3.1幼儿和社区缺少联系

社区有着非常丰富的教学资源,幼儿的成长离不开与社区的接触,孩子在上幼儿园期间虽然很少接触社区,但并不表示社区就不对孩子造成影响。

幼儿每天的生活离不开接触公共场所,在与社会大环境接触时,学习着人际交往的基本能力。

如今孩子们的生活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改变,大多数的家庭都是老人带孩子,还有的家庭请了专职保姆带孩子,父母忙于工作陪伴孩子的时间变少了,孩子成人化活动越来越多,很多孩子大多数时间都是在看电视和玩手机,较少参加到社区活动中。

4.3.2大众传媒的不良传播

现代的幼儿生活在一个信息化的环境中,在享受电视、手机等电子信息为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对幼儿的危害也日益凸显出来。

电视节目具有教育性和娱乐性,但也有一些带有自杀、暴力、盗窃等不良内容的节目,如果不警惕,儿童容易受到负面影响。

曾有小孩看了《喜洋洋与灰太狼》,然后就模仿红太狼而有暴力倾向的行为;有小孩看了《小猪佩奇》后,每次说话之前都会学习猪叫的声音。

孩子整天看电视会变得被动和缺乏想象力,很难体验现实世界,而且孩子看电视的时间太长会妨碍他们与同伴玩耍,这对培养孩子感知能力、交友、手眼的配合等都是非常有害的。

4.3.3社会实践活动较为缺乏

世界是多彩多姿的,孩子对周围所观察的一切事物都充满了求知欲,在社会实践中,孩子们都在最真实的生活中用自己的眼睛、手、心得到最直接的感受,不知不觉地会受到社会实践的影响。

幼儿渴望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来获得直接经验,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幼儿很少有机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的教育价值是巨大的,不能让孩子们在活动室里看几张照片来代替。

然而有些幼儿园会考虑到社会实践组织过程比较困难,很难保证幼儿的安全因此很少让幼儿参加社会实践。

父母和长辈常常会不由自主地为孩子承担了太多,虽然是出于好心,却在无意识中剥夺了孩子实践的权利。

5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途径

5.1改善家庭教育方式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发展

好习惯都是一步一步训练出来的,要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父母应加强对幼儿的训练,可以通过游戏、比赛等方式不断改变训练形式,来调动幼儿训练的积极性。

但养成良好的习惯不会一帆风顺,总会有这样那样的曲折,如果你不坚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就很难养成一个自动化的好习惯。

习惯训练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我们要必须克服懒惰和对困难的恐惧。

要在家庭教育中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家庭内部保持一致性应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12]。

父亲和母亲要统一思想,不要让孩子觉得有空子可钻。

祖父母由于对孩子的疼爱有加,常常孩子说什么就是什么,甚至一些过分的要求也不例外,这样的溺爱有时会让孩子有恃无恐,因此祖辈和父辈要统一思想,对孩子严格要求。

有时父母心血来潮,特别是当他们高兴时对的孩子很宽容,当他们不快乐时则对孩子很严厉。

这样做会使孩子不知所措,因此父母在教育过程中要保持一贯的态度。

父母具备良好的行为习惯,孩子就会潜移默化地从中得到熏陶,从而形成良好的习惯。

父母进行言教时要注意说话之前不要急于开口,先好好想一想问自我又没有说的必要、我的态度如何等;父母对孩子进行言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语言,不要一上来就是干巴巴的大道理,我们应结合日常生活,让孩子自己领悟其中的道理。

言传固然重要,但身教比言传更加重要。

在家庭中,父母所做的事情往往比他们所说的更重要。

身教是无身的,无声的教育可以深入儿童的内心世界,因为你不经意的一个行为,便可能在孩子身上投下影子。

因此,父母包括与孩子在一起生活的其他人,都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行为质量,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5.2完善幼儿园管理帮助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幼儿园接触到的的人、事、物等对幼儿的影响非常大。

要注重对环境的创设,教师可以将良好行为习惯和美化幼儿园环境相结合。

如在水池旁画一幅画,告诉孩子洗手时要节约用水;在餐厅的墙上贴各种食物,让孩子明白在吃饭时要爱惜粮食等。

更重要的是要有激励孩子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幼儿园文化,比如幼儿园应将一些优秀的历史故事如孔融让梨、囊萤映雪等通过图片的形式张贴于园内,从点滴小事对幼儿的行为产生影响,进而促使幼儿在潜移默化的教育中取得进步[13]。

当孩子们全身心融入幼儿园环境中去,真心真意觉得幼儿园好,这样的环境就是好的教育环境了。

在培养良好习惯中,教师是否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影响着这一教育的成败。

教师充分相信孩子的能力,他们完全有可能通过接受教育,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师要相信幼儿能做的很好,要和孩子保持一定的距离,当孩子遇到困难时,不要急于出手帮忙,要给孩子自由处理的空间。

俗话说吃草的骆驼莫喂肉,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不同的孩子不能用相同的方式来培养,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比如要求左撇子的孩子必须养成用右手吃饭的习惯,这本身就违背了孩子的天性,对孩子今后的发展尤其是心理健康的发展极其不利。

唯有尊重孩子的天性,孩子才能获得真正的解放。

教师要多观察、发现、熟悉并深入了解孩子的特点,用适合孩子的方法去培养孩子,帮助他们养成好习惯。

丰富的教学活动能有效地规范幼儿的行为习惯。

学前教育阶段的幼儿年龄较小,对教师枯燥的知识讲解活动较为排斥,对此幼儿教师就可以从幼儿热衷于各种游戏的主观特点出发,有意识地为他们创设丰富多彩、多种多样的趣味游戏。

这种寓教于乐、寓教于趣的教学方式往往能获取意想不到的高质量教学效果[14]。

例如通过《小荷花找朋友》使幼儿理解朋友的概念,使幼儿懂得要与小朋友和谐共处,珍惜与朋友之间的友情。

利用《借你一把伞》让幼儿学会关心他人等等,让幼儿在轻松的氛围下进行行为习惯教育,提高幼儿的思想觉悟和自我约束、管理能力。

5.3优化社会环境提高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视

社区可以寓良好习惯的培养于各项社会活动中,借此激发幼儿强烈的情感体验。

比如组织学生走上街头为人民服务、组织幼儿参观各种有意义的展览等。

社区应积极承担社会教育的责任,让孩子们感受到了另一种教育。

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邀请一些具有相关知识背景的社会工作人员授课,并对家长和孩子进行专业指导[15]。

大众媒体要多传播关于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信息。

广电总局应加强对幼儿类节目的审查;通过电视等媒介适当增加一些与儿童行为习惯养成的公益广告;鼓励印刷媒介根据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写不同层次的幼儿绘本,故事书等,让孩子潜移默化地形成一些良好行为习惯。

社会实践主要是通过学前儿童自己在活动中的角色体验,逐渐形成尊重人、关心人的社会交往能力并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当我们带孩子们来到田野里,他们不光认识了一些农作物,还知道了种植庄家的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