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重点选择题.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重点选择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重点选择题.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重点选择题
1、人类解放就是(C)。
A.实现绝对自由B.摆脱规律的支配C.摆脱盲目必然性和社会关系的奴役D.不受任何束缚
2、人民群众的主体(D)。
A.是体力劳动者B.是进步的知识分子C.是各个时代的进步阶级D.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
3、技术社会形态是(A)。
A.以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产业结构划分B.以生产关系性质划分
C.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统一的程度划分D.以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划分
4、使人们对微观宇宙的认识达到前所未有水平的是(A)。
A.夸克禁闭理论B.达尔文进化论C.相对论D.细胞学说
5、现代化生产中科学、技术、生产三者的关系是(D)。
A.科学、技术、生产三者浑然一体B.基本上体现为“生产--技术--科学”的过程
C.“科学--技术--生产”的过程不占主导地位D.“科学--技术--生产”的过程占主导地位
6、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是(C)。
A.生产关系B.宪法C.国家D.政党
7、从总体上和根本上说,人的解放程度总要受到(A)。
A.生产发展的制约B.生产关系的制约C.社会进步的制约D.上层建筑的制约
8、人类所特有的区别于动物的特点是(B)。
A.客观实在性B.主观能动性C.规律客观性D.运动绝对性
9、社会革命的最深刻根源在于(C)。
A.人口太多而造成贫穷落后B.国际阶级斗争形势的影响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D.人民群众的觉悟及其积极性
10、暴力革命是(B)。
A.社会革命的唯一形式B.社会革命的基本形式
C.社会革命的辅助形式D.社会革命的特殊形式
11、适合生物生存的范围叫(A)。
A.生物圈B.大气层C.生态系统D.地理环境
12、公孙龙的“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它割裂了(A)。
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C.主要矛盾与非主要矛盾的关系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13、阶级斗争的最高表现是(D)。
A.一般的政治斗争B.思想斗争C.经济斗争D.夺取政权的斗争
14、或然率是指(.B)。
A.可能性在质上的一种科学说明和测定B.可能性在量上的一种科学说明和测定
C.必然性的一种科学说明和判定D.偶然性的一种科学说明和测定
15、客观真理或真理的客观性是指(A)。
A.真理的内容和检验标准是客观的B.真理的形式是客观的,内容是主观的
C.真理是人的感觉的复合D.真理是指客观事物本身
16、社会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D)。
A.阶级关系B.夫妻关系C.政治关系D.经济关系
17、马克思主义从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中规定实践的科学含义(C)。
A.把实践归结为纯主观的、纯精神的活动B.把实践看成个人的生活实践或犹太人的利己主义活动
C.认为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D.把实践看成人为应付C环境所采取的生物性的活动
18、劳动对象是指(C)。
A.生产资料B.各种产品C.引入生产过程中进行加工改造的物质对象D.各种生产工具
19、在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意义的飞跃是指(D)。
A.从外在形象到内在本质的飞跃B.从个性认识到共性认识的飞跃
C.从肯定阶段到否定阶段的飞跃D.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20、解放思想体现着(B)。
A.唯心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B.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
C.唯心主义与认识论的统一D.唯物主义与可知论的统一
21、人本主义思潮发端于(C)。
A.贝克菜和休漠B.谢林和费希特C.叔本华和尼采D.黑格尔和孔德
22、严格科学意义上的社会革命是指(B)。
A.思想、文化、技术领域的重大变革B.革命阶级反对反动统治阶级的国家政权的斗争
C.统治阶级内部政权的更替D.反动阶级对革命政权的篡夺
23、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最终原因是(B)。
A.生产关系的发展B.生产力的发展C.上层建筑的发展D.经济基础的发展
24、生产力的含义是指(C)。
A.人的体力的支出B.人的脑力的支出
C.所有制、分配关束以及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D.人类改造自然、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
25、马克思主义哲学按其本性来说是(B)。
A.运动的、发展的B.批判的、革命的C.科学的、真理的D.实践的、客观的
26、在共产主义社会,劳动将成为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这表明劳动(D)。
A.已成为可有可元的事情B.已成为纯粹的娱乐和消遣
C.已不是每个社会成员应尽的义务D.已成为一种高度自觉、自由、自主的活动
27、否定之否定规律(A)。
A在事物完成一个发展周期时才能完整地表现出来B.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任何一点上都可以表现出来
C.在事物经过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后表现出来D.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经过肯定和否定两个阶段表现出来
28、社会革命(D)。
A.在生产力发达的国家才会发生并取得胜利B.在生产力落后的国家才会发生并取得胜利
C.在人民群众觉悟高的国家才会发生并取得胜利D.在具备了革命的客观形势和主观条件的国家才会发生
29、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的关系是(D)
A.根本和条件的关系B.主要和次要的关系C.本原和派生的关系D.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30、辩证的否定是(A)。
A.事物的自我否定B.绝对的否定C.外力强加给事物的否定D.对事物主观的任意的否定
31、“让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然后逐渐扩展,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
”这体现了(A)。
A.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原理B.质变形式非爆发式的原理
C.质变过程中量的扩张的原理D.质、量、度三者关系的原理.
32、“公说公有理气"婆说婆有理”,这种说法的实质是(A)。
A.主张检验真理的标准是相对的B.否认真理都是发展的
C.主张真理都是绝对的D.主张真理都是具体的
33、作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人口因素是指(D).
A.世界所有人们的总和B.某一阶段的人们的总和
C.某一国家有劳动能力的人们的总和D.从事物质生产和自身生产的人们的总和
34、人的本质在于(D)。
A.人能够改造世界B.自私自利C.人有思想和理性D.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35、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D)。
A.辩证形式B.趋势和道路C.不同状态D.源泉和动力
36、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这是说(A)。
A.质变是由量变引起的B.量变是由质变引起的
C.质变和量变是相互渗透的D.量变在事物发展中是不起作用的
37、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是因为(D).
A.真理与谬误本身没有严格的界限B.真理与谬误的区别是主观错误造成的
C.谬误中包含着真理的因素D.真理与谬误具有同一性
38、直接决定上层建筑的是(A)。
A.经济基础B.阶级斗争状况C.生产力D.科学技术
39、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是通过(A)。
A.对生产力状况的影响而实现的B.对人的体质的影响而实现的
C.对人的心理的影响而实现的D.对民族气质的影响而实现的
40、“割下来的手就不再是人手”这句话体现了(B)。
A.形而上学片面的、孤立的观点B.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
C.唯心主义的观点D.诡辩论的观点
4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在于(B)
A.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B.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C.感性认识是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是间接经验D.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42、阶级划分的主要标志是(A)。
A.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B.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
C.取得归自己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才式和多寡不同D.社会分工不同
43、事物的内容是(D)。
A.各种现象联系的总和B.事物诸要素的结构方式
C.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非D.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
44、气候的变化在类人猿向人类进化中是(B)。
A.内在根据B.外部条件C.有决定意义的因素D.毫无意义的问题
45、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C)。
A.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过程B.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C.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D.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的过程
46、在一对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是(C).
A.矛盾的同一性B.矛盾的斗争性C.矛盾的主要方面D.矛盾的特殊性
47、人和人类(C)。
A.只有纯自然生物属性B.只有纯社会属性
C.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D.具有肉体组织和生活需求的属性
48、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A)。
A.为人民服务B.集体主义思想C.共产主义精神D.无私奉献
49、世界统一于(D)。
A.存在B.精神C.感觉D.物质
50、判断一种哲学是否是"真正的哲学"取决于它(D)。
A.是否坚持唯物论B.是否坚持唯心论C.是否坚持辩证法D.是否反映了时代精神的精华
51、意识能动性的实现必须通过一定的途径,这个途径就是(C)。
A.必须意识本身正确B.必须具备必要的物质条件
C.必须通过物质实践活动D.必须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52、人们历史活动的结果(D)。
A.同所有人预期的目的完全一致B.与少数英雄人物的愿望完全一致
C.同大多数人的愿望完全一致D.与任何人的意志都不会完全一致
5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需要通过(A)。
A.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B.社会意识自身的作用
C.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生作用D.社会意识对政治制度发生作用
54、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因为(D)。
A.它是构成生产力最重要的独立要素B.它是直接现实的生产力要素
C.它能把生产力诸要素组合起来构成现实生产力D.它能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中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55、认识的本质是(C)。
A.主体对客体的加工B.主体对客体的改造C.主体对客体均反映D.主体对客体的作用
56、国体和政体之间是(D)。
A.本质和现象的关系B.绝对和相对的关系C.共性与个性的关系D.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57、决定社会制度性质的决定性因素是该社会的(A)。
A.生产方式B.政治制度C.上层建筑D.精神文明的状况
58、马克思主义哲学是(B)。
A.劳动人民的世界观B.无产阶级的世界观C.为全社会服务的世界观D.新兴阶级的世界观
59、马列主义毛泽东东思想的精髓是(C)。
A.对立统一B.革命性和批判性C.实事求是D.理论联系实际
60、庸俗唯物主义认为(C)。
A.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B.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C.意识是大脑的“分泌物”或“特殊物质”D.一切事物都有意识
61、哲学上的交往概念的含义是指(A)。
A.人所特有的相互往来关系的一种存在方式B.人与人之间的心理接触或直接沟通
C.特意完成的交往行为D.信息交流
6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D)。
A.唯物主义的观点B.联系的观点C.发展变化的观点D.实践的观点
63、群体意识是(B)。
A.集体主义的产物B.群体实践的产物C.个体意识的总汇D.群体共同意志的产物
64、人类最终从动物界分化出来的根本标志是(D)。
A.直立行走B.手脚分工C.抽象思维D.制造使用劳动工具
65、矛盾的斗争性是一个广泛的哲学范畴,它的含义是(D)。
A.对立面双方相互依存的性质B.对立面双方相互贯通的性质
C.对立面双方相互转化的性质D.对立面双方相互离异、相互排斥的性质
66、看待社会历史的基本趋势这个问题的正确观点是(A)。
A.社会进步具有客观必然性的观点B.循环论的观点
C.倒退论的观点D.直线式连续发展的观点
67、唯物史观认为,所谓自由是指(C)。
A.人们摆脱了客观规律的限制B.人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
C.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D.人们可以自主地制造和消灭规律
68、爆发式飞跃是(A)。
A.解决矛盾的一种对抗的质变形式B.解决矛盾的非对抗性的质变形式
C.新旧要素的逐渐积累D.质变与量变的相互转化
69、社会分裂为阶级的根本原因是(D)。
A.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使用暴力的结果B.产品分配不均的结果
C.在生产中出现了指挥者和执行者的结果D.出现了剩余产品和私有制的结果
70、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是(C)。
A.唯心主义B.相对主义C.不可知论D.反映论
71、依据唯物辩证法关于内因、外因相互关系原理制定的方针政策是(C)。
A.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坚持改革B.既坚持物质文明,又坚持精神文明
C.既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又坚持对外开放D.既抓经济建设,又抓阶级斗争
72、认识的起点是(C)
A.社会存在B.客观世界C.感觉D.表象
73、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是(B)。
A.要有旺盛的革命热情B.正确反映客观规律
C..充分集体主义精神D.把世界的万物之源归结为主观精神
74、杰出人物是指(D)。
A.各阶级的领袖人物B.统治阶级的政治代表人物
C.同情劳动人氏的历史人物D.对社会历史发展起促进作用的历史人物
75、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作用主要是通过(D)
A.人们的思想观念来实现的B.国家的有关政策和法律来实现的
C.民族习惯和氏族信仰来实现的D.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来实现的
76、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归根结底是由(B)。
A.政治原因引起的B.经济原因引起的C.精神原因引起的D.科学技术水平引起的
77、在人类和人类社会形成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D)。
A.人的直立行走B.语言和思维C.气候变化D.生产劳动
78、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其不确定性是因为(C)。
A.有些真理根本无法通过实践来加以检验B.任何实践检验都需要逻辑证明作为其补充的手段
C.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社会实践是客观的又是发展的D.不同的人、不同的阶级各有其不同的实践标准
79、一切事物和现象的产生最终根源都存在于(A)。
A.物质世界之中B.主观想象之中C.绝对精神之中D.本本原则之中
80、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从意识的主体的角度来看,社会意识可区分为(C)。
A.统治阶级的意识与被统治阶级的意识B.社会心理与思想体系
C.个体意识与群体意识D.先进的意识与落后的意识
81、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目的在于(B)。
A.提高知识理论水平B.培养和确立科学的世界观
C.掌握正确的工作方法D.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82、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B)。
A.搞好上层建筑领域的革命B.发展生产力
C.搞好阶级斗争D.逐步提高公有化的程度和按需分配的成分
83、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产生(C)。
A.纯粹是偶然的B.纯粹是必然的C.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统一D.有的是偶然的,有的是必然的
84、否定之否定仿佛是向出发点的复归,这是(C)。
A.形而上学观点B.折衷主义观点C.辩证法观点D.诡辩论观点
85、英雄创造历史的观点的前提是(A)。
A.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B.社会意识有能动的反作用
C.社会运动是受偶然性支配的D.人是社会运动的主体
86、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创立使(C)。
A.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被揭示出来B.政治在社会生活中的支配作用得到证明
C.社会的物质性得到了科学的论证D.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得到了充分说明
87、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突出特点是(B)。
A.辩证法B.直观性C.形而上学性D.机械性
88、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B)。
A.源泉、动力和实质内容B.状态和形式C.基本方向和道路D客观性和条件性
89、矛盾斗争的无条件性是指(D)。
A.不需要任何条件B.能脱离同一性而进行斗争C.不被任何条件所限制D.能打破特定条件的限制
90、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告诉我们(B)。
A.落后的社会意识会随着它的物质基础的消灭而同时消灭
B.落后的社会意识在它的物质基础消灭以后还会存在一段时期,但不可能永久地存在下去
C.落后的社会意识在它的物质基础消灭以后还将永久地存在下去
D.落后的社会意识平于它的物质基础的消灭而消灭
91、在人工智能与人的意识的关系问题上有着种种不同观点,其中正确的观点是(D)。
A.电脑的发展会大大超过人脑B.电脑的发展会产生意识
C.电脑的发展能完全取代人脑D.电脑与人脑有着本质的区别
92、作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地理环境,指的是(D)。
A.全部自然界B.劳动资料
C.直接影响生产力发展的自然条件D.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
93、认识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归根结底是由于(A)
A.社会实践的需要B.人们追求知识的强烈欲望
C.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不断发展D.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共同作用
94、事物螺旋式发展的基本趋势是(A)。
A.上升性B.重复性C.回复性D.循环性
95、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是(D)。
A.生产资料公有制程度的高低B.社会财富的分配是否合理
C.社会成员是否团结一致D.基本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96、唯物辩证法认为,哲学的范畴(B)。
A.内容和形式都是客观的B.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C.内容和形式都是主观的D.内容是主观的,形式是客观的
97、生产方式所体现的关系是(D)。
A.自然物质与社会存在的关系B.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C.主体与客体的关系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98、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因为辩证的否定(C).
A.把旧事物完全抛弃B.使旧事物发生量变
C.促使新事物产生、旧事物灭亡D.是从外部强加给事物的
99、哲学的生命力从根本上说在于(A)。
A.适应时代的需要B.满足统治阶级的需要C.反映劳苦大众的需要D.适应思想创新的需要
100、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是(A)。
A.前进的、上升的B.周而复式的循环C.直线式的连续发展D.不可认识的
10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是(C)。
A.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C.认识的"源"与"流"的关系D.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经验论的关系
102、真理与谬误的统一的含义是(C)。
A.真理中包含着谬误B.二者互为因果
C.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D.二者没有确定的界限
103、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B)。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的观点B.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
C.矛盾的对立面既统一又斗争的观点D.运动和静止辩证统一的观点
104、真理的发展是一个(D)。
A.真理和谬误相调和的过程B.真理和谬误相补充的过程
C.客观真理与主观真理相互转化的过程D.相对真理逐渐向绝对真理转化的过程
105、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的含义是(D)。
A.社会发展史和自然界的发展史是完全相同的B.社会的发展进程不受人们主观意志的影响
C.社会发展是一个不包含偶然性的必然过程D.人类社会的发展像自然界一样有其客观规律
106、社会存在(B)。
A.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的总和B.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C.是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D.就是指社会环境
107、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揭示的是(D)。
A.时间、空间可以离开物质自己运动B.时间、空间不随物质运动的速度而变化
C.时间、空间是主观精神的表现形式D.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不可分
108、肯定中包含着否定,否定中包含着肯定,这是(C)。
A.折衷主义观点B.形而上学观点C.辩证法观点D.诡辩论观点
109、量变和质变的根本区别是(C)。
A.量变是渐进的,质变是突然的B.量变是不显著的,质变是显著的
C.量变是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质变是超出度的范围的变化D.量变是以数量规定的,质变是以属性规定的
110、一切唯心主义都主张(D)。
A.世界是不可认识的B.人在神的启示下可以认识世界
C.世界万物不过是“感觉的复合”D.认识归根结底来源于精神
111、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的方XX意义在于(A)。
A.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世界B.它是认识事物本质的基础
C.它是科学分门别类的客观依据D.它是正确区分不同事物的基础
112、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是(D)。
A.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或方面的相互联系B.产品的分配方式队于
C.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D.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11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B)。
A.主要内容B.理论基础C.核心部分D.实质或灵魂
114、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显著特征是(D)。
A.历史性B.真理性C.科学性D.实践性
115、在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并对事物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是(C)。
A.普遍矛盾B.内部矛盾C.主要矛盾D.次要矛盾
116、事物发展的周期性体现了(D)。
A.事物发展的直线性与曲折性的统一B.事物发展是一个不断地回到出发点的运动
C.事物发展的周而复始的循环性D.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117、一切真知都来源于(B)。
A.间接经验B.社会实践C.人的意识D.客观事物
118、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B)。
A.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B.生产工具的状况
C.劳动对象的利用二D.劳动者的思想觉悟
119、唯物辩证法认为,主观辩证法是(B)。
A.头脑中自生的B.对客观辩证法的反映
C.“绝对观念”固有的D.从书本上学来的
120、人的本质在于他的(B)。
A.生物性B.社会性C.自然属性D.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辩证统一
121、生物群落和环境之间构成的综合体是(C)。
A.生产力系统B.生物系统C.生态系统D.生物圈
122、假象是指(B)。
A.正面地直接地表现本质的现象B.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
C.不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的现象D.和本质没有同一性的现象
123、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D)。
A.事物双方之间的相互斗争B.事物双方之间的相互转化
C.矛盾双方互相调和的结果D.矛盾双方同一性和斗争性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124、上层建筑对于社会发展的作用的性质取决于(D)。
A.是否有效地为经济基础服务B.是否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
C.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D.被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125、唯物辩证法认为,在原因和结果的关系问题上,结果是指(C)。
A.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B.先于某种现象的现象
C.被一定现象所引起的现象D.后于某种现象的现象
126、事物的质是指(C)。
A.构成事物内在要素的总和B.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
C.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D.事物的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