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美德小故事范文.docx
《中华传统美德小故事范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华传统美德小故事范文.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华传统美德小故事范文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
1、岳母刺字
岳飞十五六岁时,北方的金人南侵,宋朝当权者腐败无能,节节败退,国家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
岳飞 岳母刺字投军抗辽。
不久因父丧,退伍还乡守孝。
1126年金兵大举入侵中原,岳飞再次投军。
临行前,姚太夫人把岳飞叫到跟前,说:
"现在国难当头,你有什么打算?
"
"到前线杀敌,精忠报国!
" 姚太夫人听了儿子的回答,十分满意,"精忠报国"正是母亲对儿子的希望。
她决定把这四个字刺在儿子的背上,让他永远铭记在心。
岳飞解开上衣,露出瘦瘦的脊背,请母亲下针。
姚太夫人问:
"孩子,针刺是很痛的,你怕吗?
" 岳飞说:
"母亲,小小钢针算不了什么,如果连针都怕,怎么去前线打仗!
" 姚太夫人先在岳飞背上写了字,然后用绣花针刺了起来。
刺完之后,岳母又涂上醋墨。
从此,"精忠报国"四个字就永不褪色地留在了岳飞的后背上。
母亲的鼓舞激励着岳飞。
岳飞投军后,很快因作战勇敢升秉义郎。
这时宋都开封被金军围困,岳飞随副元帅宗泽前去救援,多次打败金军,受到宗泽的赏识,称赞他"智勇才艺,古良将不能过",后来成为著名的抗金英雄,受历代人民所敬仰。
2、凿壁偷光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
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
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
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
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
“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
”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
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3、海瑞惩恶
海瑞是明代著名清官,他在淳安任县令时,当时奸相严嵩正得势,气焰非常嚣张。
海瑞的顶头上司是闽浙总督胡宗宪,此人是严嵩的得意门生,他倚仗着有大靠山,不可一世。
胡宗宪有个无恶不作的儿子,倚仗父势,到处非作胡为。
一天,胡宗宪的儿子带着一帮浪荡公子窜到淳安闲逛,并派人叫海瑞安排食宿。
胡公子的恶名海瑞早有所闻。
他想了一下,关照专管接待的驿站官员说:
“他们不是奉公而来,照规矩可以不接待。
不过他们既然来了,就让他们住下,一日三顿便餐即可。
若他们胡作非为,及时报我。
” 胡公子一伙在淳安住了一天,便传来消息,说这帮人抢掠东西,调戏妇女,闹得城里鸡犬不宁。
海瑞脸上不动声色,心中却生了一计。
晚上,胡公子等人吃饭时,桌上只摆了三菜一汤,而且无酒。
胡公子便破口大骂。
驿站公差辩解了几句,胡公子不由分说便命随从将他捆绑起来,吊打一顿。
海瑞大怒,命衙役将胡公子一帮人捆到公堂受审。
胡公子一见海瑞,不肯下跪,高叫:
“我是胡总督的儿子,要让我父知晓,轻则革职,重则性命难保!
”海瑞哈哈大笑说:
“总督大人我是知道的,他可是朝中严太师多次夸奖过的廉洁奉公之人。
”“知道就好,赶快松绑,给我赔罪!
”胡公子趾高气扬地说。
海瑞忽地沉下脸道:
“胡大人是大清官,你是他公子,怎会如此胡作非为?
你哪一点像胡大人家的人!
你是谁家的恶少,竟敢冒充胡大人的公子,败坏胡大人的名声?
”说罢让衙役重打胡公子40大板。
胡公子的一个家奴忙跪下说:
“大人息怒,我们出游有老爷的亲笔信,可不是冒充的。
”海瑞狠拍了一下惊堂木:
“大胆小贼,竟敢伪造胡大人信件,再打40大板。
”胡公子一伙人,吓得魂不附体,连连磕头求饶。
海瑞立即给总督府写了公文,说有一起冒充胡大人亲属的案件,要求严办,接着派人押着犯人连夜赶往总督府。
人押走,县吏们很为海瑞担心,因为他们都知道,胡公子确实是总督的儿子,海瑞说:
“正因为是真的,我才说他是假的,不以真当假,岂可打他40大板?
”众人恍然大悟。
胡宗宪看了海瑞呈上的公文,又看看被打得遍身麟伤的心爱的儿子,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4、华佗治贪
三国时期,杨修和杨宕叔侄二人共事曹操。
杨修为相府主簿,杨宕为军需官。
杨修聪明博学,但恃才放旷,屡犯曹操之忌。
被曹操借惑乱军心之罪处死。
杨宕惧怕曹操因叔罪嫁祸于已,便想趁着近期押运军粮饷银之便,设法捞他一把,然后谢官还乡。
他惧怕曹操之威,又贪财心切,剧烈心理冲突引发了一种怪病:
既
不发烧,也不头痛,只是胸口胀闷,坐卧不安,请了不少医生诊治,不见好转。
请神医华佗来诊,经过望、闻、问、切,华佗开了两个药方,嘱其依次服用。
杨宕先看第一个药方,上面写着:
“二乌、过路黄、香附子、连翘、王不留行、法夏、毕拔、朱砂。
”熟知古文章法的杨宕,将这八味药名的头一个宇连、读:
“二过香(相)连,王法毕朱(必诛)。
”他大惊失色,额头上冷汗直冒。
遂打消了大捞一把的邪念。
接着,他又拿起第二个药方,一看顿时大叫一声,口吐鲜血,往后便倒。
原来,神医开的第二剂药方是:
“常山、乳香、官桂、木香、益母萆,附子。
”把六味药名的头一个字连起来,其谐音便是:
“常(赏)乳(汝)官(棺)木益
(一)附(副)。
”杨宕大惊,吓晕过去。
家人见状,吓得慌了手脚,大哭不止。
过了好一会儿,杨宕被家人哭声惊醒,睁开眼睛,倒觉得心清身爽,胸部再也没有胀闷的感觉,病竟痊愈了。
华佗在一旁对杨宕说道:
“你之所以胸部胀闷,是因为肚内瘀血积结,乃贪婪气郁积聚之故;现在气随汗出,吐尽瘀血,消积化痰,恶病已祛。
只是身子虚弱,还需调理。
我再给你开一剂药方,你服后便会健康如初。
”华佗随即给他开了一个滋补方。
杨宕去了贪婪的心病,又补了病后的虚弱,很快便恢复了健康。
5、孙康映雪读书
晋朝人孙康自幼聪敏好学,但是家中很贫穷,根本没有上学读书的机会。
于是,他开始利用夜晚时间读书,可是夜间读书时,必须点油灯,往往读一个晚上的书,就要用去一灯油,以孙康当时的家庭条件根本负担不起,一到天黑,便没有办法读书。
特别是到了冬天,长夜漫漫,他有时辗转很久,难以入睡。
实在没有办法,只好白天多看书,晚上便躺在床上默诵。
有一年冬天,天气格外寒冷,三天两头下一场大雪。
冬夜,孙康盖着薄被正蜷缩在床上,面对着北风呼啸的窗口又在背书。
背着背着,突然发现窗口越来越亮,他甚至怀疑是到了快要出太阳的时候了,等他披着衣出门一看,原来是下了大雪,是白雪把窗口映亮了。
孙康心想:
既然白雪能映亮窗口,那么一定也可以用积雪照着读书吧。
想到这里,他便捧起书跑到门外,一个人蹲在雪地里,借着积雪映出的微弱亮光来读。
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搓搓手脚。
从此孙康不再为没有灯油而发愁。
整个冬天,他夜以继日地读书,不怕寒冷,也不感到疲倦,常常一直读到鸡叫。
即使是北风呼号,滴水成冰,他也从来没中断过。
功夫不负有心人,孙康最终摆脱贫困家境,成为一位很有名望的学者。
6、华佗学医
有一年,疾病流行,华佗亲眼看见许多人被病痛折磨得呻吟着,挣扎着。
为了解除病人的痛苦,华佗立志学医。
他风餐露宿,历尽艰辛,来到西山,拜精通医术的老人为师。
华佗拜了师,师傅说:
“这里有许多病人,你就专心侍候他们吧!
”华佗一面耐心地侍候病人,一面留心观察每个病人病情的变化和用药情况。
因此,在三年里头,他懂得了不少的病源、病理和用药方法。
三年过去以后,师傅要他读些医书、药典。
从此,华佗不分昼夜,如饥似渴地攻读起医书来。
暑去寒来,又是三年。
一天,华佗正在读书.忽然有人跑来说:
“师傅病了,你快去看看!
”华佗连忙跑去,只见师傅两眼紧闭,手脚僵硬。
他摸摸师傅的额头,又按按师傅的脉搏.然后笑着说:
“师傅无大病,自会好的。
”人们都责怪华佗不懂医道。
就在这时,师傅突然坐起来哈哈大笑说:
“华佗说得对!
我是故意装病,试试你们的本领的。
”众人听了,个个惭愧,不得不佩服华佗的本领。
有志者事竟成。
华佗终于学得一手好医术,辞别了师傅,下山给人治病去了。
7、羲之墨池
王羲之七岁时,拜女书法家卫铄为师,一直学习到十二岁,虽已不错,但自己却总是觉得不满意。
王羲之13岁那年,偶然发现他父亲藏有一本《说笔》的书法书,便偷来阅读。
他父亲担心他年幼不能保密家传,答应待他长大之后再传授。
没料到,王羲之竟跪下请求父亲允许他现在阅读,他父亲很受感动,终于答应了他的要求。
王羲之练习书法很刻苦,甚至连吃饭、走路都不放过,真是到了无时无刻不在练习的地步。
没有纸笔,他就在身上划写,久而久之,衣服都被划破了。
有时练习书法达到忘情的程度。
一次,他练字竟忘了吃饭,家人把饭送到书房,他竟不加思索地用摸摸蘸着墨吃起来,还觉得很有味。
当家人发现时,已是满嘴墨黑了。
王羲之常临池书写,就池洗砚,时间长了,池水尽墨,人称“墨池”。
现在绍兴兰亭、浙江永嘉西谷山、庐山归宗寺等地都有被称为“墨池”的名胜。
8、皇甫绩守信求责
皇甫绩是隋朝有名的大臣。
他三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
母亲一个人难以维持家里的生活,就带着他回到娘家去住。
外公见皇甫绩聪明伶俐,又没有父亲,怪可怜的,所以格外疼爱他。
皇甫绩的外公叫韦宽。
韦家是当地有名的大户,生活很富裕。
由于家里上学的孩子多,外公就请了个教书先生到家里来,办了个私塾。
皇甫绩就和表兄弟们一起在家里的学堂上学读书。
外公是个非常严厉的老人,尤其是对他的孙辈们,更是严加管教。
私塾开学的时候,就立下了规矩,谁要是无故完不成作业,就按照家法重打二十大板。
有一天,上午上完课后,皇甫绩和他的几个表兄躲在一个已经废弃的小屋子里下棋。
一贪玩,不知不觉就到了下午上课时问,大家都忘记了做老师上午布置的作业了。
第二天,这件事被外公知道了,他把几个孙子叫到书房,狠狠的训斥了一顿。
然后按照家规,每人打了二十大板。
外公看皇甫绩年龄最小,平时又乖巧,再加上没有了父亲,不忍心打他。
于是,就把他叫到一边,慈祥的对他说:
“你还小,这次我就不罚你了。
不过,以后不能再犯这样的错误了。
不作功课,不学好本领,将来怎么能成大事?
” 皇甫绩和表兄们相处的很好,表兄们都很爱护他。
看到小皇甫绩没有被罚,心里都很高兴。
可是,小皇甫绩心里很难过,他想:
我和表兄都犯了一样的错误,耽误了功课。
外公没有责罚我,这是心疼我。
可是我自己不能放纵我自己,应该也按照规矩,挨二十大板才成。
于是,皇甫绩就找到表兄们,求他们代外公责打自己二十大板。
表兄们一听,都“噗哧”一声笑了出来。
皂甫绩一本正经的说:
“这是私塾里的规矩,我们都向外公保证过了,触犯规矩甘愿受罚,不然的话就是不遵守诺言。
你们都按规矩受罚了,我也不能例外。
”表兄们被皇甫绩这种诚心改正错误精神感动丁。
于是,就拿出戒尺打了皇甫绩二十下。
后来皇甫绩做了大官,但是这种从下养成的信守诺言、用于承认错误的品德一直没有丢,这使得他在文武百官巾享有很高的威望。
9、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浓厚的友情。
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
“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这就是成语“一诺千金”的由来)后来,他得罪了汉高祖刘邦,被悬赏捉拿。
结果他的旧日的朋友不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缍使他免遭祸殃。
一个人诚实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获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谊。
反过来,如果贪图一时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于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实惠”。
但为了这点实惠他毁了自己的声誉而声誉相比于物质是重要得多的。
所以,失信于朋友,无异于失去了西瓜捡芝麻,得不偿失的。
10、曾子杀猪立信
一个晴朗的早晨,曾子的妻子梳洗完毕,换上一身干净整洁的蓝布新衣,准备去集市买一些东西。
她出了家门没走多远,儿子就哭喊着从身后撵了上来,吵着闹着要跟着去。
孩子不大,集市离家又远,带着他很不方便。
因此曾子的妻子对儿子说:
“你回去在家等着,我买了东西一会儿就回来。
你不是爱吃酱汁烧的蹄子、猪肠炖的汤吗?
我回来以后杀了猪就给你做。
”这话倒也灵验。
她儿子一听,立即安静下来,乖乖地望着妈妈一个人远去。
曾子的妻子从集市回来时,还没跨进家门就听见院子里捉猪的声音。
她进门一看,原来是曾子正准备杀猪给儿子做好吃的东西。
她急忙上前拦住丈大,说道:
“家里只养了这几头猪,都是逢年过节时才杀的。
你怎么拿我哄孩子的话当真呢?
”曾子说:
“在小孩面前是不能撒谎的。
他们年幼无知,经常从父母那里学习知识,听取教诲。
如果我们现在说一些欺骗他的话,等于是教他今后去欺骗别人。
虽然做母亲的一时能哄得过孩子,但是过后他知道受了骗,就不会再相信妈妈的话。
这样一来,你就很难再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了。
”曾子的妻子觉得丈夫的话很有道理,于是心悦诚服地帮助曾子杀猪去毛、剔骨切肉。
没过多久,曾子的妻子就为儿子做好了一顿丰盛的晚餐。
曾子用言行告诉人们,为了做好一件事,哪怕对孩子,也应言而有信,诚实无诈,身教重于言教。
一切做父母的人,都应该像曾子夫妇那样讲究诚信,用自己的行动做表率,去影响自己的子女和整个社会。
11、羊角哀左伯桃生死至交
春秋时期的燕国人羊角哀和左伯桃,不仅是好朋友,而且都是品德高尚、有才华的人。
因听说楚庄王是一个明君,他俩一同到楚国去寻找施展自己才干的机会,解救人民于水火之中。
不料在路途中遇到暴风雪,陷于茫茫荒原。
寒冷、饥饿使左伯桃病倒了,羊角哀说:
“要死就死在一块,我扶你走吧!
”两天后,羊角哀也精疲力竭了,好不容易才把左伯桃扶到一棵两人合抱的空心树下,暂避风雨。
左伯桃气喘吁吁地说:
“兄弟,荒原千里,风雪无边,与其两人冷饿而死,不如救活一个。
”羊角哀说:
“你放心,我背也要把你背到楚国去。
”左伯桃举起双手,搭在羊角哀的双肩上深情地说:
“你的心意我领了,救民于水火之中是我俩的共同理想,不论这个理想是咱俩共同实现,还是你一个人去实现,都算达到目的了,你说是不是?
”两人真诚相让,最后还是左伯桃说服了羊角哀。
羊角哀到楚国见到楚王后,立即带人回到荒原。
这时左伯桃已冻死在空树洞里。
他埋葬了朋友的尸体,痛哭而别。
每逢左伯桃的忌日,羊角哀总是朝着左伯桃遇难的荒原方向深深一拜,心中默默祷告:
“伯桃,我一定要实现咱俩的理想。
”
12、明山宾诚信卖牛
南北朝时,有个贫寒的读书人叫明山宾。
除了父亲留下的一头牛,他别无他物。
一年春天,正值青黄不接,家里揭不开锅,明山宾只好把牛牵到集市上去卖。
他到集市上一看,人家的牛又肥又壮,自己的牛又瘦又小。
等了半天才把牛卖出去。
明山宾走出集市不远,忽然想到:
这头牛从前得过蹄疾,如果劳作过累或者牛棚过于潮湿,蹄疾就会复发,而今换了主人,不知正确使役,到时候,人家不是等于买了一头没用的牛吗?
于是,他急忙赶回去找到买主,把情况一五一十地说了,还特别嘱咐使役、饲养的方法。
买主听了,要求明山宾退回一些钱,明山宾想想也是,就退还了买主一些钱,然后心情轻松地回了家。
这件事传开后,人们都称赞明山宾的诚实美德。
13、宋濂的故事
宋濂小时侯喜欢读书,但是家里很穷。
也没钱买书,只好向人家借,每次借书,他都讲好期限,按时还书,从不违约,人们都乐意把书借给他。
一次,他借到一本书,越读越爱不释手,便决定把它抄下来。
可是还书的期限快到了。
他只好连夜抄书。
时值隆冬腊月,滴水成冰。
他母亲说:
“孩子,都半夜了,这么寒冷,天亮再朝抄吧。
人家又不是等这书看。
”宋濂说:
“不管人家等不等这本看,到期限就要还,这是个信用问题,也是尊重别人的表现。
如果说话做事不讲信用,失信于人,怎么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又一次,宋濂要去远方向一位著名学者请教,并约好见面日期,谁知出发那天下起鹅毛雪。
当宋濂挑起行李准备上路时,母亲惊讶地说:
“这样的天气怎能出远门呀?
再说,老师那里早已大雪封山了。
你这一件旧棉袄,也抵御不住深山的严寒啊!
”宋濂说:
“娘,今不出发就会误会了拜师的日子,这就失约了;失约,就是对老师不尊重啊。
风雪再大,我都得上路。
”当宋濂到达老师家里时,老师感动地称赞说道:
“年轻人,守信好学,将来必有出息!
”
14、晏殊诚实守信
古往今来,凡是品德高尚的人,都是诚实守信的。
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晏殊,14岁被地方官作为“神童”推荐给朝廷。
他本来可以不参加科举考试便能得到官职,但他没有这样做,而是毅然参加了考试。
事情十分凑巧,那次的考试题目是他曾经做过的,得到过好几位名师的指点。
这样,他不费力气就从千多名考生中脱颖而出,并得到了皇帝的赞赏。
但晏殊并没有因此而洋洋自得,相反他在接受皇帝的复试时,把情况如实地告诉了皇帝,并要求另出题目,当堂考他。
皇帝与大臣们商议后出了一道难度更大的题目,让晏殊当堂作文。
结果,他的文章又得到了皇帝的夸奖。
晏殊当官后,每日办完公事,总是回到家里闭门读书。
后来皇帝了解到这个情况,十分高兴,就点名让他做了太子手下的官员。
当晏殊去向皇帝谢恩时,皇帝又称赞他能够闭门苦读。
晏殊却说:
“我不是不想去宴饮游乐,只是因为家贫无钱,才不去参加。
我是有愧于皇上的夸奖的。
”皇帝又称赞他既有真实才学,又质朴诚实,是个难得的人才,过了几年便把他提拔上来,让他当了宰相。
晏殊受到皇帝的赏识和重用的故事说明,一个人为人的诚实,表里如一,不弄虚作假,对于取得别人的信任是多么的重要啊!
15、晏殊求换试题
晏殊做童子生的时候,张文节就把他向朝廷推荐,皇上召见晏殊到朝堂下。
这个时候皇帝正好亲自主试进士,就命令晏殊一同应试。
晏殊看了看试题。
他对皇上说:
“这个题目我在十天前就已经做过回答,我还保存着答卷,请求换一个题目。
”皇上非常喜欢他的诚实。
晏殊后来在文馆就职,当时天下太平,皇上允许臣下们找好日子举行宴饮。
于是连下级官员和文馆里的士大夫们都相互宴请,以至于市场上的酒楼和路边的小酒店都成为游玩和休息的地方。
晏殊当时很贫穷,不敢外出,独自在家中和堂弟相互论理和学习。
有一天,皇上选择太子的老师,宫中忽然传来消息晏殊被任命了,传达政令的太监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第二天又去问皇上,皇上告诉他说:
“听说这些天来臣下们没有一个不在搞相互宴请和嬉游的,并且通宵达旦地,惟独晏殊和他的兄弟在家中读书,像这样地谨慎厚道的人,正是可以当太子的老师。
”晏殊到朝堂感谢皇恩。
皇上当面告诉晏殊为何被选为太子的老师。
晏殊的回答非常质朴,他说:
“我不是不喜欢宴请游嬉,确实是太穷没有做宴请的本钱;我如果有钱的话也一定去,只是没有钱所以不能出去罢了。
”皇上更加地喜欢他的诚实。
16、卖狗嫁女
东晋有个大官叫吴隐之,他幼年丧父,跟母亲艰难度日,养成了勤俭朴素的习惯。
做官后,他依然厌恶奢华,不肯搬进朝廷给他准备的官府,多年来全家只住在几间茅草房里。
后来,他的女儿出嫁,人们想他一定会好好操办一下,谁知大喜这天,吴家仍然冷冷清清。
谢石将军的管家前来贺喜,看到一个仆人牵着一条狗走出来。
管家问道:
“你家小姐今天出嫁,怎么一点筹办的样子都没有?
”仆人皱着眉说:
“别提了,我家主人太过分节俭了,小姐今天出嫁,主人昨天晚上才吩咐准备。
我原以为这回主人该破费一下了,谁知主人竟叫我今天早晨到集市上去把这条狗卖掉,用卖狗的钱再去置办东西。
你说,一条狗能卖多少钱,我看平民百姓嫁女儿也比我家主人气派啊!
”管家感叹道:
“人人都说吴大人是少有的清官,看来真是名不虚传。
”
17、苏东坡节俭成习
苏东坡一生在生活上都非常注重节俭。
公元1080年,他被贬官来到黄州时,生活窘迫。
为了渡过困境,他订出了一套特殊的计划开支办法:
把所有收入分成12份,每月一份;然后又将每份分为30小份,每天只用一小份。
他把每月分好的每小份钱挂在屋梁上,每日清晨挑下一包来用,准余不准超。
剩余的钱,他另用竹筒保存,以备意外开支之需。
后来,他又在朝廷中做了高官,但仍注重节俭,从不讲究奢华。
他自订每餐只能一饭一菜,有客也只能增加两个菜,不许铺排,否则就拒绝用餐。
一次,苏东坡的一个老友与他重逢,请他吃饭,他嘱咐朋友千万不可大操大办。
可是,当苏东坡应约去老友家赴宴时,见酒席准备得相当奢华,他婉言拒绝入席,告辞而走。
苏东坡走后,他的朋友感慨地说:
“当年东坡遭难时,生活很节俭。
没想到他如今身居高位后,还这样节俭。
”
18、季文子以勤俭为荣
春秋时期,鲁国有一位很有政治才干的宰相,他的名字叫季文子。
季文子在鲁国从政时间长,官位高,却十分俭朴。
平日里,他最看不惯那些以炫耀财富为荣的贵族,尤其厌恶讲排场、搞浮华的风气。
他的住房极其简陋,平常饮食也总是粗茶淡饭。
他不仅平时很少穿丝绸衣服,就连他家的仆人,服装也比一般有钱人家的仆人要俭朴得多。
季文子家的马匹,从不允许多喂粮食。
由于季文子厉行节俭,看不惯贵族社会奢侈腐化的生活,因此,那些铺张浪费、爱讲排场的人对他也看不惯。
鲁国有个叫孟献之的大臣。
他的儿子仲孙不懂得节俭是一种美德。
一次,他见季文子出入朝廷时常穿布衣,坐的马车也十分寒酸,就耻笑季文子说:
“大人做宰相这么多年了,连件像样的丝绸衣裳也没有。
喂的马不用粮食,只吃草。
大人坐这样的瘦马破车,难道不怕别人笑话吗?
再说,大人生活这样小气,要是让别国人知道了,还以为我们鲁国不知穷成什么样子了呢?
”季文子听了仲孙的话,心平气和地对他说:
“我以为仲孙先生没有真正懂得什么是光荣,什么是气派。
我觉得,一个人身处恶劣环境,懂得节俭,这是不难办到的;但一个人身处高位,物质条件极其丰厚,还仍能注重节俭,就不那么容易了,因为一般人很容易为自己的贪欲所支配。
但是,一个真正有道德修养的人却能克制贪欲,因为他懂得俭朴能使人积极向上。
这样的人才是真正有修养、有气派、令人钦佩的人。
我想,一个国家的大臣如能厉行节俭,艰苦奋斗,上行下效,这个国家的百姓会很快形成一种节俭、奋斗的风气,这个国家就会越来越强大,抵御外来侵略的能力也会越来越强。
仲孙先生怎么能说节俭是丢脸的事情,是会使国家衰败的事情呢?
”季文子一番话语重心长。
仲孙无言对答,只得红着脸走开了。
又有一次,季文子家中来了一位贵宾,这位贵宾非常赏识季文子的才华,可见他案头的文具过于陈旧,特地为季文子送上一套非常考究的文具。
季文子见人家一片诚意,因而对客人风趣地说道:
“你看我居室中哪样东西能和您这礼物相比呢?
我一向用惯了旧物件,要是一下子用上您这东西,恐怕文思会大减的。
我看您还是留着自己用吧!
”就这样,季文子硬是让他把礼品收了回去。
公元前568年,季文子因病逝世,鲁君前往吊唁,发现随葬品都是些案头、橱中破旧的东西,不禁问道:
“家中难道不舍得拿出些值钱的东西陪葬吗?
”季文子家人听罢,摇着头答道:
“家中实在没有一件金、玉等贵重物品。
”鲁君不解地问道:
“为什么不购置些来呢?
”季文子的管家听罢,含着泪说:
“国君,我家主人一生节俭,还常为国事而解私囊,家中一点点积蓄也没有。
如若不信,这里有账可查。
”管家向国君奉上季文子家的账簿。
鲁君边看边点头,随行的不少官员亲见此事,也大为震撼。
此事传至百姓中,人们都夸赞季文子品德高尚。
19、董遇“三余”时间
东汉末年,有一个人名叫董遇,他从小喜欢学习。
不管走到哪里,他身上总是带着书,一有时间就坐下来学习。
后来,董遇成了大学者。
有人问董遇:
“你是怎么读书的?
”董遇回答:
“我遇到读不懂的书,就反复地看,反复地读。
”这个人反问:
“反复读一本书,哪有那么多时间呢?
”董遇说:
“那就利用‘三余’的时间。
”这个人好奇地问:
“什么是‘三余’的时间?
”董遇说:
“冬天是一年的剩余,夜晚是白天的剩余,下雨天是晴天的剩余。
只要用好了这‘三余’时间,就有时间读书了。
”
20、沈括上山看桃花
沈括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科学家。
他从小就喜欢学习,喜欢思考。
有一次,他读白居易的诗。
当读到“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时,他感到不可理解:
为什么我们这里花都谢了,山上的桃花才刚刚开呢?
为了解开这个谜团,沈括约了几个小伙伴上山实地考察一番。
四月的山上,天气有些冷。
沈括几经寻找后,终于发现了几处桃林,满树的桃花开得正艳。
原来山上的温度比山下要低,因此花期才比山下来得迟。
正是凭着这种求索精神,沈括后来写出了我国古代著名的百科全书——《梦溪笔谈》。
21、车胤囊萤夜读
车胤是晋代的名臣,以博学闻名。
他从小勤奋好学,但家里特别穷困,有时甚至连点灯的油都买不起。
这样一到晚,车胤就不能读书,为此,他非常苦恼。
一个夏夜,车胤无聊地坐在屋外纳凉。
这时,在草丛里飞来飞去的萤火虫引起了他的注意,那些小虫子身上一闪一闪的亮光多像灯光呀!
他赶紧找来一个用白纱制成的小口袋,一口气捉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口袋里。
这么多虫子发出的光聚在一起,不就是一盏小小的灯吗?
车胤拿着这盏“灯”,高兴地进屋读书去了。
就这样,车胤经历长年累月的苦读,终于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
22、陶侃惜光阴
陶侃是晋代的名将,曾为东晋的建立立下过汗马功劳。
可是他小时候却很贪玩儿,不愿用心读书,母亲很为他着急。
一天下大雨,陶侃没去上学,就在母亲的织布机旁玩儿。
母亲让他背书,当他背到“光阴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