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专访.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303911 上传时间:2023-08-1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6.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物专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人物专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人物专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人物专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人物专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物专访.docx

《人物专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物专访.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物专访.docx

人物专访

人物专访

人物专访,是记者请新闻人物就专门性的问题进行解答的一种方式,是记者带着目的对有关人士进行专门的采访。

是以记者同人物的谈话为主取得直接材料并穿插背景材料而成的一种特殊通讯。

它比一般报道要详细而生动。

专访中少不了采访对象、记者两个因素。

专访的特点在一个"专"字,重点是一个访。

人物专访既强调新闻性、政治性又要强调其可读性。

相对于其它新闻形式,人物专访可读性具有亲和力。

因此,为受众所喜闻乐见。

人物专访难写在于人们对其要求和关注程度高。

人物专访难写在于如何不流于平淡、所写人物有鲜明特点。

如果读者看完后能记住这个人物,并与其他人物区分开来,这就可以说是一篇成功的人物专访。

而鲜明的人物、典型的事例,生动的细节都取决于采访的成功与否。

记者与被采访者的交谈沟通是最重要的一个途径。

采得好采得细,对人物就有较为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就能够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从而发现人物的闪光点和与众不同之处,才能更加准确地提炼主题,让读者想看、爱看,觉得可信、可亲、可学。

采访失败,就是再精心运作,也写不好。

采访的好坏,记者提问的技巧尤为重要,问题提得好、提得准有助于打开采访对象的话匣子。

目前记者在提问中容易出现以下几点不足:

一是提问过大过空,让被采访者不知如何回答。

一些记者采访还是喜欢"你有什么感想"等"老三问"套话。

二是记者口头表达能力差,提问不能简明扼要。

问话让采访对象不得要领,一些记者轻问重写,提问辞不达意,他们往往笔头功夫过硬,嘴上功夫不行,在认识上还有偏见:

认为注重口才是讲花架子,不务实。

经常能看到一些记者提问,说了好多话绕不到主题上,如问一个农民企业家,下一步的打算,是否有意于资助农村教育。

说来说去,不仅把被采访者说糊涂了,连记者自己也不明白说了什么。

三是记者的采访态度不端正,也有学识有限。

有的记者提问时信口开河,对对方回答不理解,使对方在心理上产生反感,从而与记者拉开了心理距离。

这些都在无形中影响了采访对象的谈话情趣。

被采访对象容易出现下面几种情况:

一、主观上是配合采访的,但却由于紧张或激动总是开不了口。

来自基层的农牧民、工人容易出现这种现象。

二、消极应付采访。

虽然开了口,却总是偏离主题,或有意识地回避记者某些敏感问题。

三是采访对象牵引着记者跑,被采访者信马由缰,一泻千里地讲下去,记者不能控制局面,采访费了不少时间,看似记了一大堆,要用的却不多,既费时又费力。

针对以上一些不足和问题,提出以下注意事项:

一、事先围绕主题设计一些重要问题。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要确立主题,围绕主题事先精心设计几个问题。

一些问题可以现场发挥,但关键的问题一定要做准备。

记者在采访前主题明确既可保证采访有的放矢,也能减少时间浪费。

记者必须要有几个直奔主题的问题,事先要有充分的估计,不打无准备之战。

有些口才不太好的记者,用这种方法,效果更好。

一是可以做到心中有底,临阵不会慌乱。

二是也可以事先练习问话。

几个问题其实也就是采访的大纲和思路。

有助于记者控制局面,把采访者引到主题上来。

在采访时,如果采访对象话很多却总跑题,记者就用一个问题把他问回来。

二、用内行话提问。

行家一伸手,就知有没有。

记者张嘴一问,被采访者就能听出来,你对他的事情了解不了解,你对他的工作认识程度有多高。

记者问外行话,很难获得被采访者的认同,也就无从深谈,记者也就难以探寻到被采访者的内心世界。

记者要与采访对象交朋友,触及他最敏感的神经,探索其心灵。

最容易找的共同语言就是采访对象的行业话题。

这对于采访性格内向、腼腆、有胆怯心理、不易开口的采访对象有效果。

记者可以提问一些他所熟悉的话题来引导他开口,最简单就是和农民谈他的庄稼施了什么肥;和牧民谈产了几只冬羔;和司机谈车的型号性能。

当然千万不能不懂装懂,冒充内行。

如有个记者采访下岗再就业典型,采访对象是做针织品的。

笔者以前曾长期采访纺织行业,对针织较为了解,采访时顺口说出氨纶、细螺纹针、圆形织机等专业用词,让采访对象很惊喜。

她认为对她的行业很看重,无形中缩小了心理距离。

这次的采访用了8个小时,采访对象把想说的不想说的都说了出来,情况掌握得细、全,通讯写出来就真、有感染力。

三、提问轻松话题,安定采访对象情绪。

对一些由于激动或紧张不能很快进入状态的采访对象,为了让他们情绪安定下来,记者可以先谈与主题无关而又轻松的话题。

通过轻松话题让对方放松情绪,尽快缩短两人之间的心理距离。

一盆花、一段经历,对一个问题的看法,或对方的兴趣爱好都可以成为提问的话题。

记者在采访中常采用这种方法。

比如采访一位英勇牺牲的警察妻子,警嫂心情总平静不下来,记者就问有关他们女儿的事情,从年龄问到女儿对父亲的死如何说的、如何想的。

然后就引到了采访的主线上来。

在采访残疾音乐家方放(国际大奖获得者)时,如他因为反感采访,加之紧张,采访无法进行。

就试着问一问古典吉它与民谣吉它的不同等他所熟悉的问题,使他放松。

四、对回避采访的,以提问对方感兴趣的问题,诱导其配合采访。

用老话说,采访也是功夫在诗外。

丰富的知识的确有助于采访。

如采访一个锐意改革的全国先进法院院长时,院长怕宣传自己影响不好,记者事先了解被采访者古文造诣很深,对法家思想和军事很有研究,就问他对韩非子、荀子、商鞅和《吕氏春秋》的评价,通过对商鞅"轻罪重判重罪不将至也"的看法,自然而然他就谈到了他进行的改革。

采访进行下去了,并改变了采访对象的态度。

五、在提问时兼顾双方,问受众想知道的问题。

记者在采访人物之前总要认真思考。

要站在读者的角度想,想读者想知道这个人物的什么,会对他的哪些感兴趣。

只有心中想着读者,读者才会喜欢看你写的文章。

同样,也要站在采访对象角度考虑:

他想要告诉读者些什么,他有什么好的经验和闪光的东西对读者有启迪。

只有两方面都想到了,记者提的问题才会让双方都感兴趣。

还要注意保护采访对象的隐私,不要问粗俗、猎奇与主题无关的问题。

六、记者提问态度要真诚、客观、不带个人倾向。

不要提有提示作用的问题,以免诱导或限制对方的回答。

提问多用探讨式、商量式而不要用生硬的、审判的口气。

提问方式根据不同对象采用正问、反问、引导、激将等。

记者与采访对象打交道要时刻记着贫贱不欺、富贵不媚,提问语气要平和,话语要真诚,不能有训斥、嘲笑的成分。

七、提问要开门见山,提问语要简明扼要,易听易懂。

提问语要用开放式的,多用怎么样、什么、如何等字眼,给对方以广阔的回答空间。

不要像法官审判一样问:

"是,还是不是。

"提问语要注意具体,可把大问题分成几个小问题。

比如问一个农民:

"你知道怎样维护消费者利益吗?

"就可以分成:

"你周围的人买过假冒伪劣的东西吗?

""买了怎么办的?

到哪去找?

找谁?

"

八、提问语要注意"五不用":

不用长句、不用倒装句、不用否定语气提问、不用有歧义的话提问,在提问时不要生造词语、任意改用专用名词。

学会多用口语,长句分成短句来问。

九、适当使用些激将法。

充分发挥激将的作用。

用有分量的尖锐提问使一些回避主题的采访者不得不直面回答。

成功的采访,所提问题不能人云亦云,也不要提一般性的问题,有意突出其尖锐的一面。

有分量问题是记者水平的一个体现。

名记者法拉奇就是以提问尖锐近乎挑衅而闻名的。

如在采访一致力于改变的某单位领导时,记者提出:

"你用这种强制性的手段来推行改革,群众会告你专制强权,也许以后会影响你的政治前途,你有可能会成为牺牲品,你对此怎么看?

"这个问题一下就引起了该领导的重视和兴趣。

而在采访一位有争议的企业家时,记者直言不讳地问:

"人们对你的评价是毁誉参半,你对此怎么看,你对自己如何评价。

"这个问题打开了采访对象的话匣子,也撕开了他的防护衣。

写好人物专访是采写者的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做好提问是关键。

问题问好了,第一步就走好了,离目标也就近了。

那么,怎样写好人物专访呢?

第一,在确定专访对象时,必须熟悉访问对象的大体经历和主要成就。

这样,交

谈时也就有了话题,便于提出问题,写作时也有助于文章的充实。

例如,有一篇

题为《漳州飞来的小鸟——记八次叩响获奖大门的胡晓梦》的专访,作者在采访

之前,仔细了解了胡晓梦同学是如何攀登文学殿堂的(从十四岁到十六岁,八次

叩响获奖大门),并且认真阅读了胡晓梦的作品,于是,作者满怀澡情地写道:

“果然不负众望。

晓梦用她的一双纯真的眼睛,深情地注视着光怪陆离的大千世

界,用她的全副的心灵去感知生活,从江上那来去匆匆的帆船上,看到那腰间拴

着绳子的孩子的寂寞孤独,以深切的同情写成了散文诗般的《白帆之歌》:

从‘

花市’的热闹景象中,发现了人们对美的追求,以优美的文笔写成了《买花》;

从热闹的家宴中,发现冯科长的贪婪无耻,写了《客人》给以无情的鞭挞和揭露

;从一个普通的农村姑娘小翠的不幸的婚姻中,发现那几千年来不合理的封建积

习,至今还吞噬着可怜的农村少女的青春和生命,写出了感情深沉而有震撼力的

《小河,小河》,发表后,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这段文字,不仅使这篇专

访的内容更加丰富、充实,而且也使读者对晓梦的作品有了概貌的了解。

第二,要善于发掘专访对象生活中的有趣的故事或独特的兴趣爱好,以便从多方

面展现人物丰富的精神面貌和内心世界。

例如,山西省平陆县西街中学初一学生

程若明发明了“多面黑板”和“果核刀”,荣获科技发明三等奖,被人们誉为“

小小发明家”。

《中国少年报》的记者在访问他的时候,兴致勃勃地追踪他的发

明之路,从程若明同学决心为山区的老师减轻负担(一位老师要在同一间教室里

,给两三个年级上课。

一块黑板常常不够用,老师擦了写,写了擦,又累又不卫

生),到他从书上及日常生活中得到启示——建楼房是为了减少占地面积,增加

居住面积,书上的话顾

第三,要注意突出重点,勾画出访问对象的举止、神态和性格特点。

前些时候,

《中国青年报》“人物剪影”专栏里有一篇《文坛一怪》的文章,文中写道:

他四十多岁了,高了兴就一个人在屋里又唱又跳,从床上跳到桌上,再跳下来;

和朋友聊天,没有正形儿,常说出比小学生还幼稚的话,问出莫名其妙的问题来

;在老学者们座上,他又俨然是个“小老夫子”,说话文诌诌;早饭吃什么,他

记不住,常把帽子、车钥匙丢落,却能在诗歌讨论会上,不用讲稿侃侃而谈,大

背《论语》、《人间词话》、佛经、苏珊·朗格和科林伍德的美学——甚至某页

第几段都说出来,令听者目瞪口呆。

文字不多,却活脱脱地勾画出当代文坛“怪人”——深通中国古典文、史、哲,

能书、能画、能篆刻、能谱曲,熟悉戏曲的中年作家钱世明的形象。

凡是熟悉这

位“文坛怪人”的朋友门,读了这段文字,都说:

“像极了!

又如,华东师范大学二附中的李劲同学荣获我国青少年程序设计一等奖,将应美

国的苹果电脑公司的邀请赴美参观访问,按常理,写人物专访应该着重写李劲同

学在程序设计方面的成就,然而,《中学生报》的中学生记者却从少年科学家谈

语文这个角度进行了专访,重点突出,构思独特,善于取舍。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人物专访,内容一定要真实,引述采访对象对某一问题的看

法,必须是原意,作者不能随意改动或发挥,无根据的拔高和添枝加叶是不允许

的。

所以,在专访时,要细心倾听,掌握尽可能多的第一手材料,时间、地点、

人物,作品和数字等要当场问清楚并记下来,以免张冠李戴。

文章写完以后,最

好送采访对象过目,听取本人意见,以免文章发表以后引起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例文1:

低调做人高调做事

——记赵梅简访

  白色衬衫,浅蓝色牛仔裤,头发微卷,看似平凡,却透露着一股智慧、自信的气息,这就是赵梅给我的第一印象。

在采访的过程中,赵梅面对我们的提问,回答的十分从容自信,可能没人会相信,三年前的她极不起眼,连打字都不会,是什么让她在三年中完全蜕变?

  大一加入院新闻中心和系学生会,大二成为文艺部部长,大三系学生会副主席兼系新闻中心主任。

在校期间,兼职从未停止,能歌善舞,文采颇佳。

低调做人,高调做事,这或许就是她的真实写照。

 在与赵梅的交谈中,她强调正确认识自己是最重要的。

她十分清楚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所以努力一直在陪伴她。

在院新闻中心做编辑时,每天都要跑新闻,一周至少写十篇新闻。

除此之外,文艺部的舞蹈都是她自己编排,从网上下载视频,自己学会了再教给其他同学。

她以前从没接触过舞蹈,却跳出了专业舞蹈演员的水平,那么她付出的努力可向而知。

暑假期间她做过幼教,在校做过家教,在餐厅打过工。

她说,许多事情你尝试着去做了,也就没什么悬念了,当你再去做的时候。

也就没什么悬念了。

  她知道自己想干什么,有目标,适当定位自己。

当其他人还在为找工作东奔西走时,她已经顺利签约皇明并开始工作。

作为新人,一切都要从零开始,每天都很辛苦,可是她很快乐,因为在那学到了在学校学不到的东西。

皇明的尖端企业文化感染了她,那是点燃她激情和梦想的地方。

因此她选择留在德州,继续学习深造。

尝试、坚持和自知,是她高调做事的三大法宝,这正是我们该学习的地方,相信赵梅的路会越走越宽!

例文2:

阿歌达领事先生访谈录

8月15日下午3时,成都阳光灼热。

笔直的人民南路犹如一柄明晃晃的剑,反射着刺眼的光芒。

下车进入威斯顿联邦大厦,扑面的清凉顿时击退酷暑。

而当我们推门走进大厦8楼阿歌达领事先生的办公室,空气中弥漫着的奇异而淡雅的香味,以及一阙缓缓流淌的带有浓郁巴基斯坦民风的乐曲,更令我们有恍若进入另一种世界的错觉。

面前微笑着的阿歌达先生一头银发,衣着考究,面容亲切,精神饱满,握手时自他宽大掌心传来恰当好处的力度,令我忽然联想起别国元首曾经形容我国一位高级领导人的一句话:

“一头温和而莫测高深的海象”。

关于成都

实际上,他比我们想象中要健谈的多。

“您对成都的印象是……”我们方才提出第一个问题,他立刻反问我们:

“假如你有一个国外的朋友第一次来到成都,准备逗留一个星期,你会推荐什么给他?

“上街吃美食,看美女,逛锦里、杜甫草堂和武侯祠。

”我们答。

“如今我在成都已经呆了一年,那你推荐什么给我呢?

”他继续追问。

“圈子!

”我们的回答是,“譬如前段时间你在香格里拉酒店参加的一场的时尚派对。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各种圈子,我想对于您这样的‘外地人’来说,融入这座城市的精英圈子将会是一件十分必要和快乐的事情。

没想到这个回答却并不能令他满意:

“那种派对?

有一半位置是空着的!

”他笑了笑,用风趣的态度恰倒好处地表达了自己略微的不满。

“很多人把成都看作国际化大都会。

但什么是国际化?

这三个字并不只意味着高楼大厦、高档卖场,流行时装和豪华汽车。

”阿歌达的词锋简练却犀利。

在他眼里,成都尚缺乏公共交通系统中重要的一环——在每个住宅区设立出租车招呼站,同时可以通过电话预约出租车。

而这座城市的银行、电话秘书台等公众服务部门的英文使用也太匮乏。

他心目中的一座国际大都会应该是充满人性化的:

摩天大厦之下都设有的士招呼站;招呼站附近还有健身房、电影院、图书馆,供人们等车时健康地打发时间;餐馆里有有大部分亚洲国家的美食;有很多可以流利使用英文的服务及娱乐场所,语言并不成为交流障碍。

“譬如上海,就是这样的城市。

”他总结说。

“我在成都的酒吧里,看到很多人用同样的杯子喝不同品种的酒,压根就没意识到酒具对于品酒的重要性。

更有意思的是不少人还把冰块放进啤酒里。

”他提到啤酒应该冰冻而不是加冰块时,我下意识地仔细瞧了瞧这个房间里的陈设:

近一人高的深黄色木板墙群、浅黄色地毯、数幅风格静穆的人像壁画、桌上精巧的世界各地工艺品摆件、四处摆放着的众多书籍与镶嵌家人照片的相框……在这个近三十平米的空间内,满室暗香浮动,充满着静谧而空灵的艺术气息。

毫无疑问,这里的主人对情调推崇备至,挑剔成都人的饮酒习惯自然不足为奇。

他接下来的话更证明了这一点:

“美食本身并不是快乐之源,它只不过是我们身体的必需品而已。

而如果整个进食的环境充满情调,那才是一件快乐的事。

”犀利并带着浓厚浪漫主义意味的话锋将它的另一种身份——“诗人”的特质表露无遗。

我笑了笑,同意他的大部分观点,同时在心里为成都人小小地“辩驳”了一下:

“一座城市对于它国或它城的流行时尚有两种解读方式:

一种是全盘接纳,照单全收;另一种则是创造性的汲取,并改良。

成都人本就有着改变舶来品的强大生活传统,往啤酒里加冰,至少在暑天是一种极佳的解暑方式,至于在别人眼中是否‘正规’,又有什么重要呢?

一座城市固守着某些自己的方式,或许很难简单地判定对错。

关于诗与爱

毫无疑问,一个人如果将国家领事与诗人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身份融为一体,那将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在这方面,阿歌达先生显得游刃有余,并且籍此获得了双份的快乐。

“这或许是因为我从父母身上遗传的敏感。

我在住宿学校长大,游历各国,也广接人缘,包括一些伟大的领袖。

最重要的是,我感受生活,从人性的角度而非社会地位出发去接触和了解人们。

在我成都麓山国际的家,每一位客人都是特别的,不分阶层和身份。

”听到这句话,我发觉谈话开始触及一些柔软且敏感的东西了。

从我肤浅的观点看来,一个诗人,至少应该具备这样的气质:

敏感,广阔,悲天悯人,充满热情。

在阿歌达先生随即向我展示的诗作的字里行间,我捕捉到了这样的讯息:

“如果这就是生活,伤痛就是旋律,如沙漠中堆筑孤独沙丘的风暴。

孤独早与我如影随形,这情感的伤痛超过我的想象。

”——在《爱上》里,他热烈,浪漫;“心是爱之源泉,憎恨无处生长。

”——在《有为》里,他温暖,开阔;“让我们彼此拥有,分享所得与所失。

噢,自然母亲请敞开怜悯之门,在未来带给我们和平时光。

”——在纪念汶川5.12大地震的诗作《无法预料》里,他虔诚,朴质;“我的生命虽总为他人而活,但也未曾忽视自己。

这使我智慧,赋我深沉,洞察他人与自我。

”——在《认识“主”即认识自己》里,他睿智,纤敏。

他就是这样的一个巴基斯坦男人,时刻用敏锐且善良的心去体会周围的一切,友好地对待每一个人。

因为,“生命是造物主的礼物”。

这样的气质,对于将“与人们交往”作为职业的领事来说,正是最完美的契合。

“这份工作让我与全世界交流,与许许多多的朋友建立友谊,并且获得了爱和理解——这就是我对生活充满热忱的原因。

能从生活中获得持久的快乐是一种境界。

阿歌达先生如今在成都的日子就是这样,稳定而平静。

经常到能认识更多人的地方去走动,偶尔在办公间听听祖国的音乐,触景生情时写写诗歌。

周一到周六,他在办公室尽职履行自己的职责:

“关注中国、巴基斯坦和世界的发展”。

周日在家时,他闲散地打发时间,做运动,看电视,早睡早起,用他的话说:

“呆在家里是一种莫大的享受。

关于幸福

接受采访的这一天,阿歌达先生刚结束一个悠长的假期并度过了一个愉快的生日。

“和四十年的老朋友在欧洲度假,进行没有无言障碍的自由交流,是件十分快乐的事。

”他的理由很幽默,因为,“阿姆斯特丹没有地震,还有那么多礼物可以收。

回到成都,一切又回归程序。

“我们在成都设领事馆才刚刚一年,有很多事情要做。

”他现在正致力于将自己的祖国推荐给更多的中国人。

“巴基斯坦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度,是自然、文化和多样性的一个杰出代表。

它蕴含了多姿的文明,是多种特色和富饶的代表。

”书籍、影像、音乐,以及曾到访过巴基斯坦的中国电视台制作的DVD,是阿歌达先生推广国家文化的重要媒介,“巴基斯坦研究中心”的成立,也将在更大程度上让双方民众互相了解。

“我也建议过很多重庆、云南和贵州的电视台记者以及相关政府部门去访问巴基斯坦,以了解其感兴趣的地方,发展我们和中国朋友所设立的合资公司。

工作上的成就感是阿歌达先生所获得的幸福的一种。

还有种幸福来自家人。

他有一个温暖的家庭,对妻子与3个儿女,他的形容是:

“他们都是很好的人,让我骄傲。

“你理想中的爱情是什么?

”我问。

“我和妻子彼此支持,相互信任,愉悦地合作经营我们的家庭——我相信这一点是爱情的真正源头。

至于对于子女的教育,他显得十分民主和开放。

“我知道孩子们成长的时代与我们的不同,他们生活在独立思考的时代,观念时尚,现代化,我并不会强迫他们接受我的价值观。

但是在巴基斯坦,一些传统的道德观念是永远不会过时的,譬如严谨、守时、尊老、真诚。

我很高兴孩子们都具备了这些优秀品质。

”当这样说着的时候,我看到一种自豪的神情在他目光中闪耀。

这是一次空气中充满着愉快分子的采访,话题轻快而流畅。

有关幸福,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自己的版本。

但分享是可以有感染力的,目睹与领会他人的快乐,自己的内心也会滋长出愉悦的苗。

最后,我觉得用阿歌达先生自己独特而纤敏的感悟作为结束再合适不过:

“别人给予的幸福,可能因为被当作幸福源泉的人的拒绝给予而失去;然而从自己内心获得的幸福更持久,更有作用。

不管怎样,我将尽力给予别人理解,帮助他人,使他们从各方面觉得舒适和愉快。

”给予比收获更幸福,多么浪漫的一种注解,很适合用灵性去慢慢地领会。

生命中的一扇侧门,开始透出明亮的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自然景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