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鼻喉科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298425 上传时间:2023-08-1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8.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耳鼻喉科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耳鼻喉科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耳鼻喉科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耳鼻喉科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耳鼻喉科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耳鼻喉科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docx

《耳鼻喉科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耳鼻喉科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耳鼻喉科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docx

耳鼻喉科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耳鼻喉科围手术期

中医诊疗方案

 

1.鼻渊病(慢性鼻-鼻窦炎)

2.鼻窒病(鼻中隔偏曲)

3.慢乳蛾病(慢性扁桃体炎)

 

/

 

 

鼻渊病(慢性鼻-鼻窦炎)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慢性鼻-鼻窦炎是耳鼻咽喉科临床常见的多发病,症状为鼻塞,黏性、脓性鼻涕,头面部胀痛,嗅觉减退或丧失。

多为急性鼻窦炎治疗不及时或不彻底迁延而成。

属于中医鼻渊病范畴。

一、诊断标准

参考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第二版(王士贞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1.病史:

多有反复伤风鼻塞病史或治疗鼻炎不规范病史。

-

2.临床症状:

本病以脓涕量多为主要症状,常伴有鼻塞或嗅觉减退,症状可局限于一侧,或双侧同时出现,部分病人可伴有明显头痛,头痛的部位常局限于前额、鼻根部、头顶部等,多有一定的规律性。

3.检查:

鼻粘膜充血肿胀,尤以中鼻甲及中鼻道为甚,中鼻甲肥大或息肉样变,中鼻道、嗅沟、下鼻道或鼻后孔可见脓涕,前额部、鼻根部等可有压痛。

鼻窦X线片或CT检查常显示窦腔模糊、密度增高,或可见液平面。

上颌窦穿刺冲洗可了解窦内有无脓液及其性质、量、气味等。

二、术前中医治疗方案

1.肺经风热证

症状:

鼻塞、鼻涕量多而白粘或黄稠,嗅觉减退,头痛,可兼有发热恶风,汗出,或咳嗽,痰多,舌质红,舌苔薄白,脉浮数。

治法:

疏风清热,宣肺通窍。

方药:

银翘散加减。

组成:

金银花、连翘、荆芥、牛蒡子、薄荷、芦根、桔梗等。

2.胆腑郁热证

症状:

鼻涕浓浊,量多,色黄或黄绿,或有腥臭味,鼻塞,嗅觉减退,头痛剧烈,可兼有烦躁易怒、口苦、咽干,耳鸣耳聋,寐少梦多,小便黄赤等全身症状。

舌质红,舌苔黄或腻,脉弦数。

治法:

清泻胆热,利湿通窍。

方药:

龙胆泻肝汤加减。

组成:

龙胆草、黄芩、柴胡、栀子、泽泻、车前子、木通、当归、生地等。

3.脾胃湿热证

症状:

鼻塞重而持续,鼻涕黄浊而量多,嗅觉减退,头昏闷,或头重胀,倦怠乏力,胸脘痞闷,纳呆食少,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

清热利湿,化浊通窍

方药:

甘露消毒丹加减。

组成:

霍香、黄芩、滑石、茵陈、连翘,白豆寇、石菖蒲、木通、薄荷、贝母、射干等。

4.肺气虚寒证

症状:

鼻塞或重或轻,鼻涕黏白,稍遇风冷则鼻塞加重,鼻涕增多,喷嚏时作,嗅觉减退,头昏、头胀,气短乏力,语声低微,面色苍白,自汗畏风寒,咳嗽痰多,舌质淡,苔薄白,脉缓弱。

治法:

温补肺气、散寒通窍。

方药:

温肺止流丹加减。

组成:

人参、荆芥、细辛、诃子、桔梗、甘草等。

5.脾气虚弱证

$

症状:

鼻涕白黏或黄稠,量多,鼻塞较重,嗅觉减退,食少纳呆、腹胀便溏,脘腹胀满,肢困乏力,面色萎黄,头昏重,或头闷胀。

舌淡胖,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

健脾利湿,益气通窍。

方药:

参苓白术散加减。

组成:

人参、茯苓、白术、甘草、山药、扁豆、薏苡仁、砂仁、桔梗等。

三、术后中医治疗方案

(一)内治法

术后多湿热内蕴,瘀血阻滞,气血不通,局部充血肿胀,鼻窍不通,出现鼻塞重、大量流清涕或脓涕、头胀痛、眼胀、发热恶寒等。

治法:

宣肺通窍、清利湿热、祛瘀排脓、清利头目

方药:

银翘散加减,组成金银花、连翘、荆芥、牛蒡子、薄荷、芦根、桔梗等。

或甘露消毒丹加减。

组成:

霍香、黄芩、滑石、茵陈、连翘,白豆寇、石菖蒲、木通、薄荷、贝母、射干等。

临症加减:

苍耳子、辛夷、白芷宣肺通窍,泽泻、车前子、茯苓、薏苡仁清利湿热,皂角刺、川芎祛瘀排脓、清利头目等

(二)中成药及其他疗法

1.中成药治疗

(1)肺经风热证:

香菊胶囊、利鼻片等。

(2)肺气虚寒证:

玉屏风散

(3)脾气虚弱证:

四君子合剂。

2.熏鼻法

双黄连溶液或清开灵注射液加入雾化器中中药熏药(经鼻),每日2次,7日为1疗程,多用于热证。

\

3.艾灸治疗

迎香、四白、合谷、曲池、足三里、神阙、三阴交、肺俞、脾俞、肾俞等,每次选3-4穴,悬灸至局部焮热感,皮肤潮红为度,7-10日为1疗程,此法一般用于虚寒证。

4.针刺疗法

主穴:

迎香、攒竹、上星、印堂、阳白等;配穴:

合谷、足三里、三阴交、列缺等,每次选主穴和配穴各1~2穴,每日针刺1次,7-10日为1疗程。

5.指导病人行穴位按摩

选取迎香、合谷,自我按摩,每次5-10分钟,每日1-2次,或用两手大鱼际,沿两侧迎香穴上下按摩至发热,每日数次。

四、疗效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医耳鼻喉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4年)

*

治愈:

症状消失,X线或CT鼻窦片无异常。

好转:

症状明显改善,鼻腔检查见充血、粘膜肿胀等表现减轻。

X线或CT鼻窦片有明显改善。

未愈:

症状和体征无改善。

 

~

 

:

鼻窒病(鼻中隔偏曲)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鼻中隔偏曲是指鼻中隔偏向一侧或两侧、或局部有突起、并引起鼻腔功能障碍和症状如鼻塞、鼻出血和头痛等。

以鼻塞为主症者属于中医鼻窒病范畴。

一、诊断标准

参考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第二版(王士贞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第七版(田勇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1.症状:

鼻塞、流涕、头痛、嗅觉减退、鼻出血等。

2.体征:

鼻中隔偏向一侧或两侧、或局部有突起。

3.辅助检查:

鼻窦CT检查可显示鼻中隔偏曲的部位及程度。

二、术前中医治疗方案

1.肺经蕴热,壅塞鼻窍证

  症状:

鼻塞时轻时重,或交替性鼻塞,鼻涕色黄量少,或鼻出血,常有口干,咳嗽痰黄。

舌尖红,苔薄黄,脉数。

治法:

清热散邪,宣肺通窍。

组成:

黄芩汤加减。

黄芩、栀子、桑白皮、连翘、薄荷、荆芥、赤芍、麦冬等。

2.肺脾气虚,邪滞鼻窍证

  症状:

鼻塞时轻时重,或交替性,涕白而粘,遇寒冷时症状加重。

可伴有倦怠乏力,少气懒言,恶风自汗,咳嗽痰稀,易患感冒。

纳差便溏,头昏头重,舌淡苔白,脉浮无力或缓弱。

治法:

补益肺脾,散邪通窍。

;

  方药:

肺气虚为主者,可选用温肺止流丹加减。

组成:

人参、甘草、诃子、细辛、荆芥、桔梗、鱼脑石等。

3.邪毒久留,血瘀鼻窍证

症状:

鼻塞较甚或持续性不减,鼻涕黏白或黏黄,语声重浊,或嗅觉减退,或头痛头胀,可伴有耳胀闷堵塞,听力下降等症状。

舌质暗红或有瘀点,脉弦或弦涩。

 治法:

行气活血,化瘀通窍。

方药:

通窍活血汤加减。

组成:

桃仁、红花、赤药、川芎、麝香、老葱、红枣、黄酒

三、术后中医治疗方案

(一)内治法

术后多邪热内蕴,瘀血阻滞,局部充血肿胀,鼻窍不通,出现鼻塞重、大量流清涕或脓涕、涕中带血、头胀痛、发热恶寒等

治法:

清热散邪,宣肺通窍、祛瘀消肿。

方药:

黄芩汤加减。

组成:

黄芩、栀子、桑白皮、连翘、薄荷、荆芥、赤芍、麦冬等。

临症加减:

苍耳子、辛夷、白芷宣肺通窍、消肿,川芎行气祛瘀止痛等。

(二)中成药及其他疗法

1.中成药治疗

(1)肺经蕴热,壅塞鼻窍证:

香菊胶囊或利鼻片。

(2)肺脾气虚,邪滞鼻窍证:

玉屏风散、四君子合剂。

2.熏鼻法

双黄连溶液或清开灵注射液加入雾化器中中药熏药(经鼻),每日2次,7日为1疗程,多用于热证。

3.艾灸治疗

迎香、四白、合谷、曲池、足三里、神阙、三阴交、肺俞、脾俞、肾俞等,每次选3-4穴,悬灸至局部焮热感,皮肤潮红为度,7-10日为1疗程,此法一般用于虚寒证。

4.针刺疗法

主穴:

迎香、攒竹、上星、印堂、阳白等;配穴:

合谷、足三里、三阴交、列缺等,每次选主穴和配穴各1~2穴,每日针刺1次,7-10日为1疗程。

5.指导病人行穴位按摩

%

选取迎香、合谷,自我按摩,每次5-10分钟,每日1-2次,或用两手大鱼际,沿两侧迎香穴上下按摩至发热,每日数次。

四、疗效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医耳鼻喉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4年)

治愈:

鼻塞、流涕等症状消失,鼻腔检查正常。

好转:

鼻塞、流涕等症状减轻,局部体征明显改善。

未愈:

症状和体征无明显改善。

 

 

 

慢乳蛾病(慢性扁桃体炎)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慢性扁桃体炎多由急性扁桃体炎反复发作或扁桃体隐窝引流不畅,窝内细菌、病毒滋生感染而演变为慢性炎症。

属于中医慢乳蛾病范畴。

一、诊断标准

参考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第二版(王士贞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1)病史:

有急性扁桃体炎发作病史

(2)主要症状:

咽部不适,发痒,干燥,灼热感,异物感,微痛,可有刺激性咳嗽,口臭,易感冒或伴纳差,乏力,头痛,低热等。

(3)咽部检查:

①挤压舌腭弓时,自隐窝口有脓液或脓栓排出。

②扁桃体表面不平,有瘢痕或黄白色点状物。

③舌腭弓及咽腭弓与扁桃体粘连。

④扁桃体和舌腭弓呈慢性充血。

⑤患侧下颌角淋巴结肿大。

凡具备急性扁桃体炎反复发作病史及检查所见中①项或②~⑤中三项以上即可作出诊断。

|

二、术前中医治疗方案

1.肺肾阴虚,虚火上炎证

症状:

咽部干焮,微痒微痛,哽哽不利,午后症状加重。

全身可见午后颧红,手足心热,失眠多梦,或干咳痰少而粘,耳鸣眼花,腰膝酸软,大便干,舌质干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

滋养肺肾,清利咽喉。

方药:

百合固金汤加减。

组成:

百合、生地、熟地、麦冬、玄参、当归、芍药、贝母、桔梗、甘草等。

2.脾胃虚弱,喉核失养证

症状:

咽干痒不适,异物梗阻感,咳嗽痰白,胸脘痞闷,易恶心吐呕,口淡不渴,大便不实,舌质淡,苔白腻,脉缓弱。

治法:

健脾和胃,祛湿利咽。

方药:

六君子汤加减。

组成:

人参、茯苓、白术、陈皮、半夏、甘草等。

中成药可选用四君子合剂。

3.痰瘀互结,凝聚喉核证

症状:

咽干涩不利,或刺痛胀痛,痰黏难咳迁延不愈,全身症状不明显,舌质暗有瘀点,苔白腻,脉细涩。

治法:

活血化瘀,祛痰利咽。

方药:

会厌逐瘀汤合二陈汤加减。

组成:

桃仁、红花、当归、赤芍、生地、柴胡、枳壳、桔梗、甘草、玄参、陈皮、半夏、茯苓等。

三、术后中医治疗方案

(一)内治法

1.术后部分病人证型同术前,治疗同术前中医治疗方案。

2.多数病人术后抵抗力下降,风热邪毒易从口鼻而入,搏结咽喉,可出现咽痛、吞咽时疼痛、咽喉干燥灼热,全身可见头痛、发热、微恶寒风、咳嗽、咳痰、口干、舌质红苔薄黄,脉浮等。

查体:

咽充血,舌腭弓及咽腭弓、悬雍垂、扁桃体窝充血肿胀。

辩证属风热外袭,肺经有热证。

治法:

疏风清热,利咽消肿

方药:

疏风清热汤或银翘散加减。

荆芥、防风、牛蒡子、金银花、连翘、桑白皮、赤芍、桔梗、黄芩、玄参、浙贝母、甘草等。

(二)中成药及其他疗法

1.中成药治疗

(1)脾胃虚弱,喉核失养证:

四君子合剂。

(2)肺经风热证:

金喉健喷剂、清开灵软胶囊、珍黄丸胶囊等

2.中药薰药:

应用双黄连粉针或清开灵注射液中药薰药清热利咽,每日1~2次。

多用于肺肾阴虚,虚火上炎证。

3.体针:

肺肾阴虚,虚火上炎证选太溪、鱼际、三阴交、照海等穴位,平补平泻手法。

脾胃虚弱,喉核失养证选用中脘、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平补平泻手法。

4.耳穴压豆:

取咽喉、肾上腺、皮质下、脾、肾等穴,用王不留行籽贴压,每日以中强度按压2~3次,以加强刺激。

5.艾灸法:

肺肾阴虚,虚火上炎证可选双三阴交、双涌泉、双合谷、双曲池等穴。

脾胃虚弱,喉核失养证可选双足三里、神阙等穴。

悬灸至局部焮热感,皮肤潮红为度。

四、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疗效评价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耳鼻喉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4年)

治愈:

咽部症状消失,检查正常,或被摘除。

显效:

咽部症状明显减轻,局部体征显著改善。

有效:

咽部症状和体征减轻

无效:

症状和体征无明显变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纺织轻工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