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规划》考试重点复习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297027 上传时间:2023-08-1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7.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地利用规划》考试重点复习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土地利用规划》考试重点复习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土地利用规划》考试重点复习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土地利用规划》考试重点复习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土地利用规划》考试重点复习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土地利用规划》考试重点复习版.docx

《《土地利用规划》考试重点复习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地利用规划》考试重点复习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土地利用规划》考试重点复习版.docx

《土地利用规划》考试重点复习版

土地利用规划复习重点

一、名词解释

【1、土地:

】从本质上来说是由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成果组成的一定范围内的空间,更简单的说是一定范围的空间,这个空间的组成要素是土壤、大气、光照、岩石、水文、动植物以及人类活动成果。

【2、土地利用:

】是人们有意识的活动(即通过一些措施加于土地的行为)来发挥土地的某些功能来满足利用者的需要(包括达到预期的效用和相应的目的)。

【3、土地利用战略研究:

】指一定时期内,一定区域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全局性、根本性的谋划。

是在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按照国民经济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的要求,合理地确定土地利用的战略目标和基本方针,是规划中首先要加以解决的问题。

【4、刚性】是指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战略指导思想、任务和内容、规划指标的数量和结构、用途分区及用途管制规则、重大项目用地布局和规划管理程序等方面所具有的固定性、法定性、权威性、严肃性和指令性。

【5、契约地租:

】土地承租人和土地出租人通过契约的形式,规定佃户按期交给物主的租金款额。

【6、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是在一定规划范围内,政府从长远利益出发,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要求,协调土地总供给与总需求,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

【7、规划:

】是一种服务于社会整体利益和公共利益,实现社会经济环境、资源系统所确定的长远目标,提供未来系统空间发展的战略,并借助合法权威通过对系统行为及其变化的控制,来调整和解决系统发展中的特定问题的职业性活动过程,是公共管理的一种形式。

【8、弹性理论:

】指某一物质对外界力量的反应力,经济学中指当经济变量间存在函数关系时,一变量对另一变量变化反映的灵敏程度。

建立在不确定性思想和非理性思想的基础上,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9、土地利用规划:

】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10、指标对比分析法】实际上就是利用相同的指标体系,从纵向(同一个地区,不同时间)或横向(不同地区)进行分析比较衡量社会经济指标的高低好坏及变化的快慢情况。

这种方法通常也是采用语言来表述对比分析,或者列表对比和图形对比等几种方法进行分析。

【11、土地用途分区:

】土地用途分区依据土地资源的特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上级规划要求,按照统一的土地利用管制规则划分土地用途区。

【12、土地用途管制规则:

】是在划分土地利用区,明确各区的土地用途的基础上,对土地使用和用途变更作出的限制、许可或限制性许可的条款,是实行土地用途管制的直接依据。

【13、城镇体系】指区域内一系列规模不等、职能各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是一定空间区域内具有内在联系的城镇集合。

14、交通运输:

是各种运输和邮电通讯的总称,即人、物和信息的载运、输送。

交通运输的职能实际上就是满足运输对象位移的需要,它在社会生产领域和消费领域中处于中介、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15、公路路线:

是指道路再地面上的位置及其形状和尺寸,设计时按照交通运输任务、车辆行驶要求和沿线地形地质条件,按快速、经济和安全的原则再规定的控制点(也就是我们说的必经的地点)之间选定路线的布局,并设定其位置,确定路线平面、纵断面和横断面的各项几何要素,进行道路的平面和立体交叉设计。

16、公路用地:

是指公路两侧边沟(或者截水沟)及边沟(或者截水沟)外侧不少于1m范围内的用地。

17、水利工程:

是指为控制和利用水资源,以达到除害兴建的各项工程总称。

18、田间调节系统:

又称为田间工程,包括毛渠、毛沟、输水垄沟、灌水沟等,一般是临时的灌溉渠道,依据农业和机械作业情况随时填挖。

19、土地整理:

现阶段主要是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通过各种措施和手段,大力挖潜,增加耕地有效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田生态环境。

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从政策上大力支持鼓励土地整理工作,反映在农村的农地挖潜,未利用地的开发,废弃地的复垦,农村居民点的规划,以及城市中旧城改造土地、收购储备为主要内容的城市土地整理。

20、土地整理项目:

是根据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在土地开发整理区内安排的在规划期内组织实施的具有明确目标的土地开发整理建设活动。

简答

【1、基本农田的内涵】1、强调基本农田和一般农田的内在肥力差异,即土地对作物适宜性和自然生产力高低;2、明确基本农田与一般农田所处地段不同,即农田的土地优劣情况,3、基本农田是一个时期内人地关系平衡的表达,具有时段性。

【2、应该列入基本农田的耕地】

(1)经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或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批准确定的粮、棉、油生产基地内的耕地;

(2)有良好的水利与水土保护设施的耕地,正在实施改造计划以及可以改造的中、低产田;(3)蔬菜生产基地;(4)农业科研、教学试验田。

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铁路、公路等交通沿线,城市和村庄、集镇建设用地区周边的耕地,应当优先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需要退耕还林、还牧、还湖的耕地,不应当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

【3、土地整理项目分类】1、按活动的类型分:

土地整理项目、土地复垦项目和土地开发项目2、按土地类型分:

农地整理和市地整理项目3、按规模大小分:

大型土地整理项目、中型土地整理项目和小型土地整理项目4、按投资主体分:

国家投资土地整理项目、地方投资土地整理项目和其他投资项目5、而国家投资的土地整理项目还分重点项目、示范项目、补助项目

【4、规划实施行政手段】

(1)土地利用年度计划

(2)建设项目用地管理(3)推行规划实施管理责任制(4)土地利用规划的监督检查制度(5)土壤改良规划的主要的措施有:

1)水利改良措施,比如洗盐、排盐、降低地下水等2)客土改良措施掺泥掺沙改善土壤水肥气热协调情况。

3)耕作改良措施深耕、等高耕种4)施肥改良措施5)用地与养地措施,合理搭配作物种类、种植制度,比如将格田设计结构层河滩层→垫层→犁底层→耕作层,土层厚度为50-70厘米,每个层都有一定技术措施来保证田块的土壤耕作质量。

在沃土工程中规划由于新垦耕地土壤肥力差,必须补充有机肥料,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创造农作物生产发育对土壤要求的适宜条件。

每亩补充有机渣肥2000kg。

【5、道路工程规划的原则】

1、因地制宜、讲求实效2、有利生产、节约成本3、综合兼顾,应与田、林、村、渠、沟等布局相协调,有利于田间生产管理。

4、远近结合,为今后发展留有一定的空间。

5、设计应参考交通管理部门和农业行政管理部门制定的相关道路设计标准。

【6、公路的选线选线原则1、要适应远景交通流向和运输量的需要2、因地制宜;3、连通性好,路线短,节约用地;4、要与其他交通线路布局协调统一;5、经济合理

【7、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

(1)分析中心城市的吸引范围

(2)城镇体系的基础条件分析:

主要从历史背景、演变规律、经济基础、区域基础包括自然资源、自然条件环境生态结构、地理位置等各个方面去研究分析。

(3)城镇化和城镇体系分析这里,我们在省城镇体系规划中以县为单元,在市、县城镇体系规划中以乡镇为基础单元,进行评价分析。

【8、居民点布局应该遵循以下原则来进行】

(1)服务半径合理,区域布局完整

(2)有利生产、方便生活(3)合理利用土地、尽量少占耕地(4)创建宜居生态环境

【9、土地利用分区的目的】

(1)最直接的目的是在于合理、科学、导向性地开发利用土地,即在查清土地资源、土地利用现状及社会经济条件的基础上,进行土地利用的归纳共性,区别差异,科学地综合研究,揭示区域性差异的客观规律。

(2)阐明区域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土地资源优势,土地利用属性、结构、现状、特点、经验及问题,土地开发利用方向、潜力、途径和措施。

(3)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用以指导全国及区域土地开发利用的宏观决策,同时为制定全国综合自然区划、土地资源区划、综合农业区划和大农业生产规划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4)增进土地利用的三个效益,促进国民经济平衡发展与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10、聚类分析法类与类之间距离,】常用的有最短距离法、最长距离法、中间距离法、重心法、类平均法、可变类平均法、可变距离法、离差平方和法等8种。

【11、土地供需平衡分析目的是什么?

目的在于了解土地供需方面存在的问题,寻求协调土地供需的途径和方法。

土地供需分析:

在土地供给量和土地需求量预测的基础上加以比较,依据土地供给量和土地需求量两者之间的数量比较借以评价供不应求、供过于求和供求平衡状况

【12、社会经济情况资料】

行政区划资料;人口资料(历次人口普查成果、城镇与农村人口结构和农业人口与非农人口结构情况、人口增长情况等);历年社会经济统计年鉴;经济发展战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城镇与村镇建设、交通运输、水利工程、能源等资料。

【13、战略研究的内容】

(1)土地利用与经济社会的关系

(2)规划期间土地供求总体态势(3)规划期间土地利用战略选择(4)规划期间土地利用战略对策

【14、土地利用战略研究目的意义】

(1)土地利用战略研究是凸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战略性的必然要求;

(2)土地利用战略研究有助于从根本上把握和解决当前土地利用问题;(3)土地利用战略研究是土地政策参与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前提和基础;(4)土地利用战略研究为科学发展观指导土地利用实践提供了根本保证。

土地总规特点1综合性(整体性)2控制性(指导性)3长期性4权威性5战略性

【16、地租地价理论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作用】有助于合理规划各业用地,有效配置土地资源;实现“地尽其力”;合理组织土地利用,可以引起级差地租形成条件的变化;运用地价调节机制,进行土地宏观管理,保障土地利用按规划执行。

【17、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规划的联系】

(1)城市规划在规划空间和地位上从属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对各项用地规划具有指导和制约作用,城规是从属并服从于土地规划的一个专项规划。

(2)规划均以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为核心。

(3)规划理论依据和分析方法基本相似(4)规划依据的法律法规相似,并均需与其他规划相衔接。

【18、土地利用规划的原则】

(1)整体性原则

(2)最优化原则(3)重调查(重视调查分析)的原则(4)因地制宜的原则(5)逐级控制的原则(6)动态平衡原则

【19、规划基数转换根据什么原则】

(1)用途管制原则。

应遵循土地用途管制的要求,有利于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

(2)依法核定原则。

应通过对土地利用现状数据的合法性审查认定,确保规划基数客观准确,维护规划编制的严肃性和科学性。

(3)衔接可行原则。

应充分利用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以及“四查清、四对照”等成果,与土地现状分类充分衔接,满足规划管理需要,有利于规划目标任务的落实。

(4)综合平衡原则。

应遵循行政辖区内土地总面积以及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面积保持不变的原则,转换前后保持一致。

【1基本农田保护区面积确定】:

ABA农产品的耕地需求量预测法;B、人口预留法

【2、A、土地利用规划是土地利用管理的一种手段和措施

【3、影响土地价格的主要因素】(ABC)A总体因素B、区域因素C、个别因素

【4土地需求量预测】(ABC)A人口预测B农用地需求量预测C非农建设用地预测【7、】交通密度变化量=(B)B、统计基期交通密度-统计末期交通密度

【8、】土地潜力分析方法采用(ABC)A、定量分析B、静态分析C、动态分析

【9、城镇人口预测方法】(ABC)A自然增长模型法B地域转移法C、Logistic模型

【13、】城镇体系的特征:

(ACD)A、整体性C、动态性D、层次性

【17、】小型水库用地规划由(ABC)组成。

A、蓄水坝B、溢洪道C、放水涵管

●(七)如何做好规划?

想要做好规划,应加强规划对土地利用的整体控制,健全规划实施管理制度,强化经济激励约束措施,完善规划基础建设,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

一、在实习过程中1、我们应把课本的理论知识与土地调查和评价的实践工作联系起来,运用相关理论知识用对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分析,对土地供需情况进行预测,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掌握的资料进行土地利用分区,编写相关文本和图件,体会土地利用规划过程,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技能,为从事土地科学的研究和土地管理工作奠定坚实的专业基础。

2、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巩固加深相关理论知识,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作风习惯,提高土地利用规划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3、规划应遵循以下原则,依法进行

(1)整体性原则

(2)最优化原则(3)重视调查分析的原则(4)因地制宜的原则(5)逐级控制的原则(6)动态平衡原则

1.规划体系应符合国情,重点在于认识各级规划由于其性质和作用不同,必须做到各级规划内容深度应不同,土地利用规划的目标、内容、方法应有所改革。

2、加快现代技术手段的应用:

综合应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3S系统、3S与互联网集成系统等现代化技术手段,同时加强规划机构、人员资质管理。

3、刚性、4协调

●二、规划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规划指标问题应站在宏观角度,综合考虑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环境的阶段特征、土地利用的现状与需求,在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前提下,制定和分配规划控制指标。

二、规划分区问题规划分区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控制土地利用空间布局最为有效的手段。

同时,要根据土地规划管理和土地用途管制要求,进一步完善规划分区方法。

三、城镇建设用地控制针对城镇建设与农业发展这一对突出矛盾,必须研究确定城镇建设用地的合理规模,协调划定城镇近期建设用地界限和远期建设用地控制范围

四、规划的刚性与弹性相结合问题在确保耕地保有量及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的前提下,增强规划指标布局的空间弹性,以适应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调整的要求及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的动态需求。

五、土地利用规划与相关规划的协调要提高土地规划编制的科学性,统筹安排各部门的用地数量及其布局;加强规划的引导性,协调好各部门的用地。

六、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依法规划问题要增强全民的土地利用规划参与意识。

完善规划编制程序,增强规划编制过程的透明度和公开性。

七、规划编制单位的选择问题应强调具有国家资助、公共事业性特征,鼓励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参与共同合作,实现区域性分工负责的规划编制组织或体系。

8、严格保护基本农田,控制非农业建设占用农用地。

9、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10、统筹安排各类、各区域用地;11、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土地的可持续利用、五、占用耕地与开发复垦耕地相平衡。

(如何做好也用这段)

●一、规划的公众参与

1、概念:

规划的公众参与,是指制定土地规划区域内的各相关利益群体对土地规划修编、实施和绩效评价的介入过程,是地方政府、各职能部门与村民、相关领域专家之间的多项交流互动过程,是在利益博弈中调节各方矛盾的最佳方式。

土地规划中公众参与的“公众”主体,是政府组织、商业及非盈利组织和普通公众。

2、目的:

土地规划中公众参与的目的是保护、尊重公众利益及有效限制行政部门的权力,从而体现项目决策的合理与公正,体现“有限的政府权力与有效的公众责任”。

3、意义1)公众参与提升了土地规划决策的科学性和公共性。

(土地规划是以公共利益为本。

公众参与决策可以最大限度避免政府在进行公共决策出现失效和失误,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公共性。

2)公众参与增强了土地规划的社会可接受性和可操作性。

(公众参与土地规划增强各方利益整合功能,更好地协调项目涉及的各种利益关系).3)公众参与保障了土地规划顺利实施。

(充分的公众参与能在很大程度上消除公众对土地规划实施过程中的阻力,增强公众对规划的认同感和责任感,保障土地规划有效实施)。

4)公众参与土地规划修编是推进政治文明建设的表现。

(从民主化角度来看,真正的民主需要通过公众的不断参与来实现。

4、方法1.从思想观念的层面努力营造有利于公众参与的政治文化思想观念作为政策系统的文化背景,对政策过程有着重要影响;2.从制度的层面,进一步完善公众参与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使公民参与有法可依有章可循;3.推进民主化进程,建立健全公众参与的具体制度;4.保障公众规划参与权,建立舆论监督制度;5.从技术的层面,加大社会信息的开放,正确处理公众信息反馈,提高公民参与能力;6.加强培训,提高公民的参与能力;7.选择合适的公众参与方式和手段由于公众参与在不同级别。

●二、农村农民利益1、留地安置:

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预留非农建设用地;2、土地置换:

通过等量置换实现宅基地和建设用地集约化;3、土地入股:

积极探索以土地为中心的股份合作制改革;4、同地同权:

集体建设用地享受与国有土地同等权益;5、综合推进:

把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作为城市化的重要抓手;6、严禁侵害农民权益的违法用地:

严格禁止擅自将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严格禁止“以租代征”将农用地转为非农业用地;7、重点土地登记:

对城镇和农村土地权利一视同仁的物权保护,明确规定了依法登记的国有土地使用权、集体土地所有权和集体土地使用权、土地抵押权、地役权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8、加快完善地方法规,加大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工作力度,明确土地产权归属;9、要结合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编,落实和强化土地用途管理制度;10、要加快政策研究,解决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问题;11、加强政府对集体土地收益分配的监管12、要研究并建立适合本地实际的土地税费制度,调整、平衡不同区位、不同用途土地之间的利益关系。

●(三)城规和土规的协调

应从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角度出发,对城市规划及土地利用规划应协调一致,以保证在城市经营及工程项目建设等实际利用环节对土地的合理有效开发。

1、联系:

(1)城市规划在规划空间和地位上从属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对各项用地规划具有指导和制约作用,城规是从属并服从于土地规划的一个专项规划;

(2)规划均以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为核心;(3)规划理论依据和分析方法基本相似;(4)规划依据的法律法规相似,并均需与其他规划相衔接。

2、区别:

(1)规划主管部门不一致;

(2)规划的出发点不同;(3)建设用地规模预测方法差异;(4)规划所依据的基础资料和统计方法不一致。

3、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协调:

(1)管理部门之间的协调;

(2)土地分类需要协调;(3)城市用地规模确定要协调;(4)用地布局需要协调。

4、两规协调的基本对策:

(一)统一技术规范通过统一与规划有关的各种规范、标准、技术手段和编制方法,以达到两个规划在基础数据和规划指标等方面的协调一致。

(二)城市发展方向协调统一应结合区域范围内的土地适宜性评价和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基础设施的建设情况,在确保基本农田的基础上,合理确定城市的发展方向,即向宜建区和基础设施有所延伸的地方拓展。

(三)用地布局上的宏微观协调城市总体规划应以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为指导。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用地布局上只起宏观调控作用,城市总体规划则详细布置城市规划区内各类用地的布局。

(四)保证“两规”实施一致有效各级政府应对“两规”的实施予以同等重视。

都应注重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手段的综合应用。

此外,应加强规划宣传、社会监督和规划实施评价,建立规划公众参与制度,促进政府部门的公正执法,提高工作效率。

●(四)基本农田划定

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结合土地用途区确定,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将县级规划划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进一步落实到地块。

划区要求:

1、下列耕地应当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

经国务院主管部门或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批准确定的粮、棉、油、蔬菜生产基地内的耕地;有良好的水利与水土保持设施的耕地,正在改造或已列入改造规划的中、低产田;农业科研、教学实验田;集中连片程度较高的耕地;相邻城镇间、城市组团间和交通干线间绿色隔离带中的耕地。

2、为基本农田生产服务的农村道路、农田水利、农田防护林和其他农业设施,以及农田之间的其他零星土地,可以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

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已预留为建设用地的土地,不再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

4、基本农田保护区的边界应依据上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规划目标和分区要求,参照已有的相关规划,综合考虑生态环境建设安排、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布局、城乡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划定等因素确定。

尽可能利用明显的线形地物或河川、山脊、林带等自然、人工地物界线,兼顾行政界限。

5、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中,可以多划一定比例的基本农田,用于规划期内补划不易确定具体范围的建设项目占用基本农田,包括难以确定用地范围的交通、水利等线型工程用地,不宜在城镇村建设用地范围内建设、又难以定位的独立建设项目(如防灾救灾建设、社会公益项目建设、城镇村重要基础设施建设、污染企业搬迁等)。

同时,列明可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内安排的建设项目清单。

●管制规则:

1、基本农田保护区内鼓励开展基本农田建设,可进行直接为基本农田服务的农村道路、农田水利、农田防护林及其他农业设施的建设。

2、土地整理复垦资金应当优先投入基本农田保护区。

3、基本农田保护区内非农建设用地和其他零星农用地应当优先整理、复垦或调整为基本农田;规划期内确实不能复垦或调整的,可保留现状用途,但不得扩大面积。

4、基本农田保护区内,严禁安排城镇村建设用地和未列入项目清单的其他非农建设项目。

5、在不突破多划的基本农田规模的前提下,列入项目清单的建设项目占用基本农田时不再补划,简化相应用地报批程序。

(四

●(五)地类布局1、优先布设国土生态屏障用地:

(1)设定核心生态网络体系,维护和改善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形成基本的国土生态屏障。

(2)维持自然地貌的连续性,顺应自然地形地貌的形态,按最大适宜度安排各类用地。

(3)维系河道、湖泊及滨水地带的自然形态(4)布设基本的动物、植物通道,建立非机动车绿色通道。

2、协调安排基本农田和基础设施用地:

(1)将耕地质量评价作为基本农田布局的依据,协调好各类建设用地与基本农田的空间布局关系;

(2)合理布局基础设施用地。

结合自然条件和现状特点,处理好基础设施用地与城镇、村庄用地布局的关系。

3、优化城镇村用地布局:

(1)依据区域人口和产业迁移规律、城镇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建设用地适宜性,确定城镇体系空间布局。

(2)统筹安排集镇村庄建设用地,形成方便生产、有利生活、环境优美的集镇和村庄用地布局。

(3)构建功能完善、有机联系、相互协调的城乡建设用地体系。

4、维护和扩大城乡绿色空间:

(1)尽可能增加绿色用地,发挥最大生态功能。

(2)统筹安排城郊生态和城市绿地相结合的绿色系统。

5、稳定自然和人文景观用地:

(1)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和人文景观资源,发挥自然和人文景观用地的多重功能,提高整体效益。

(2)整体保护人文历史景观,保留原有乡土、民俗和休闲用地,保护多样化的乡土生境系统。

(3)布设绿色文化遗产长廊,预留乡土植物群落生长和培育的用地空间。

6、发挥农地多重功能,拓展生态空间:

(1)充分发挥耕地的生产、生态、景观和间隔的综合功能。

(2)鼓励在城市内和组团之间保留连片、大面积的农地、水面、山体等绿色空间。

(3)引导园地向立地条件适宜的丘陵、台地和荒坡地集中发展。

保护和合理利用草场资源,提高草地生产力,改善草地生态系统。

●【(六)规划的实施】1、改革原有规划体制:

规划体系应符合国情,重点在于认识各级规划由于其性质和作用不同,必须做到各级规划内容深度应不同,土地利用规划的目标、内容、方法应有所改革。

2、规划实施行政手段:

(1)土地利用年度计划:

(2)建设项目用地管理(3)推行规划实施管理责任制,(4)设立国家土地总督察,向地方派驻土地督察专员,以完善土地执法监察体制。

3、规划实施的经济手段:

其实质是利用经济利益原则,来协调土地利用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利益关系,通过经济杠杆,运用价格税费、奖金罚款等经济手段来调节社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可爱清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