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思想云南省中医医院.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295585 上传时间:2023-08-13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52.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术思想云南省中医医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学术思想云南省中医医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学术思想云南省中医医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学术思想云南省中医医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学术思想云南省中医医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术思想云南省中医医院.docx

《学术思想云南省中医医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术思想云南省中医医院.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术思想云南省中医医院.docx

学术思想云南省中医医院

云南省(区、市)

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

结业论文

 

赵淳教授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总结

 

继承人张磊

指导老师赵淳

学科专业中医内科学

带教单位云南省中医医院

云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继承人单位云南圣约翰医院

完成日期2011年9月

目录

导师简介………………………………………………………………3

论文摘要………………………………………………………………5

论文正文………………………………………………………………10

导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总结

学术思想的整理与研究……………………………………………10

一、重视运用中医学“整体观念”指导临床实践………………………10

二、辨证论治是导师运用中医学理论指导实践方法论的核心……………12

三、主张衷中参西,中西医结合…………………………………………13

四、注重运用中医学“治未病”思想指导临床实践……………………15

临床经验的整理与研究…………………………………………………17

一、诊治高血压病的学术经验……………………………………………17

二、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学术经验……………………………………23

三、跟师医案举隅……………………………………………………29

致谢………………………………………………………………46

个人简介………………………………………………………………47

 

导师简介

赵淳,男,生于1940年,白族,主任医师、教授。

全国第三批、第四批、云南省首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云南省荣誉名中医。

1964年毕业于昆明医学院医疗系五年制本科,1980年毕业于云南中医学院两年制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研究班。

现任云南省中医药学会急诊专业委员会荣誉主任委员;云南省中医医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中西医结合急诊临床基地建设项目专家委员会主任;云南省中医医院学术委员会委员。

曾任《中国中医急症》杂志编委、云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云南省中医药学会急诊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云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急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云南省急诊医学会副主任委员、云南省中医医院急诊科主任、云南中医学院急诊教研室主任等职。

从医48载,精通医理,勤于实践,敢于创新,学验俱丰。

长期从事中西医结合内科学、急诊医学、危重症医学的医疗、教学、科研和科室管理工作。

善于继承发扬祖国医学精髓,古为今用,同时又不断学习和掌握本专业现代医学前沿新进展、新理论、新技术、新疗法,西为中用,力求将二者有机结合,融汇贯通,发展创新。

擅长采用中西医结合的观点、思路和方法预防、诊治疾病。

注重正确作好中、西医双重诊断,予以合理施治,突出中医特色,中西医优势互补,因而临床疗效显著。

对心脑血管病、呼吸系疾病的防治尤具专长和特色,对高血压、冠心病、肺心病、心肌炎、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休克、脑梗死、脑出血、严重感染、脓毒症、上消化道出血、重症急性胰腺炎、急性中毒、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等急危重症或难治慢性病的诊治,积累了宏富独到的临床经验。

赵淳教授按照21世纪:

“生物-心理-社会”新医学模式,与时俱进,在名医馆门诊率先开展诊治疾病与养生保健、心理咨询相结合的医疗服务新模式。

重视预防为主的健康理念,倡导“治未病,已病防变”的治疗观,提倡对所有人群均坚持良好的生活方式,认为这是防病强身的根本措施,同时也是防治心脑血管病的重要基础措施。

强调对心脑血管病患者要在病程的各个阶段因人制宜地实施中西医结合综合防治方案(包括合理用药),特别应从心脑血管病的源头防治血脂异常和动脉粥样硬化,防止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发展,不仅要取得近期疗效,更应重视取得远期疗效,防止突发心脑血管事件(如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猝死等)。

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脑血管病死亡和病残的总危险,力争达到临床治愈和预防再发生的目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年益寿。

科研工作完成省级课题1项、厅级2项;在研省级1项。

任副主编、编委出版医学著作2部,主审1部,任主编待出版2部,在省级以上医学期刊发表和指导发表论文30多篇。

多年来为云南省培养出一批中医、中西医结合急诊、危重症医学人才,培养学术继承人6名(国家级4名、省级2名)。

现主持云南省名老中医赵淳传承工作室开展学术经验传承工作。

48年来赵淳教授在医疗、教学、科研、论著、论文、人才培养、国家级省级重点中医专科建设、高干保健、基层医疗帮扶等方面成绩卓著。

多次受到表彰。

 

赵淳教授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总结

论文摘要

学术思想的整理与研究

一、重视运用中医学“整体观念”指导临床实践

(一)整体观念指导“四诊合参”辨证与“三因制宜”论治

四诊方法十分重视机体脏腑生理、病理的客观反映,并通过这些客观反映了解其内在联系。

四诊合参是指将望、闻、问、切四种诊法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全面系统地了解病情,作出正确的判断。

因此,四诊合参是中医整体观念在诊断方面的具体运用。

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三因制宜),是指治疗疾病要根据季节、地区以及人体的体质、性别、年龄等不同而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法。

此治法重视气候与地理环境、生活习惯等因素对人体的影响,重视个体化治疗。

因此,“三因制宜”的治疗法则充分体现出中医治病的整体观念。

(二)注重脏腑之间的相互依存和制约

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中医学不仅从整体来探索生命活动的规律,而且在分析病证的病理机制时,也首先着眼于整体,着眼于局部病变所引起的整体病理反应,把局部病理变化与整体病理反应统一起来,既重视局部病变和与之直接相关的脏腑、经络,又不忽视病变之脏腑、经络对其他脏腑、经络的影响。

(三)注重调畅气血是整体观念在治法方面的具体运用

二、辨证论治是导师运用中医学理论指导实践方法论的核心

导师指出,辨证和论治是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体现,是理法方药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是指导中医临床工作的基本原则。

笔者体会到辨证论治是导师运用中医学理论指导实践方法论的核心。

三、主张衷中参西,中西医结合

(一)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导师注重运用中西医两法采集临床资料,作好“双重诊断”,主张辨病与辨证结合,诊断常先辨病后辨证,这样不仅有利于扩大思路,为患者选择优化治疗方案,而且对于把握病情变化和转归,判断预后都十分有益。

(二)防治心脑血管病衷中参西,病证结合

导师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擅长采用中西医结合的观点、思路和方法,突出中医特色,衷中参西,病证结合,优势互补,因而疗效显著。

在用药方面,导师主张有机配合,正确使用中西药,这样可以提高疗效,减少药物副作用。

(三)博采众方,灵活变通

导师重视继承及正确辨证运用经方和古方,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

认为不可拘泥于古方、经方,要知常达变,灵活运用。

四、注重运用中医学“治未病”思想指导临床实践

导师推崇中医学“治未病”思想。

重视预防为主的健康理念,倡导“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的防治观,提倡对所有人群均坚持良好的生活方式,认为这是防病强身的根本措施,同时也是防治心脑血管病的重要基础措施。

笔者体会到中医“治未病”思想始终贯穿于导师防治疾病的整个临床实践中。

临床经验的整理与研究

一、诊治高血压病的学术经验

重视探究病因病机用于指导临床实践

本病可归属于中医学头痛或眩晕、薄厥等范畴。

病因常与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内伤虚损等有关。

肝肾阴阳失调,心脑肾等脏器受损为其发病关键,病理因素有风、火、痰、瘀、虚。

其病性多为下虚上实,虚实夹杂。

肝肾不足为下虚,肝阳上亢,风火、风痰上扰为上实。

导师善于遵循和实践《指南》,力求做到诊治规范化和个体化相结合

认为《指南》的防治策略和原则是:

强调为了防治本世纪心血管发病高峰的到来,有必要将预防战线前移,将血压在120~139mmHg/80~89mmHg者列为正常高值,是一种预防为主的健康理念,血压处在此范围内者,应认真改变生活方式,及早预防,以免发展为高血压病。

高血压1级,低危与中危患者应认真改变生活方式,并按中医辨证论治,大多数患者即可达到治疗目标(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血管病的死亡率和病残率);高血压2、3级,高危与很高危患者须立即开始对高血压及并存的危险因素和临床情况进行药物治疗,以达到治疗目标。

导师强调中医药具有整体动态调节的特点和优势,能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并有降压和防治高血压病靶器官损害作用。

导师辨证分为肝阳上亢、痰浊中阻、肝肾亏虚、气血亏虚、痰瘀阻络五个证型,各证型可单独出现,亦可相互并见,须详察病情,辩证治疗。

本病患者常伴有血脂异常、肥胖、糖耐量受损或糖尿病等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辨证以肝阳上亢夹痰瘀证和肝肾阴虚致肝阳上亢夹痰瘀证尤为常见,故导师特别重视运用平肝潜阳佐以豁痰降浊、活血化瘀通络治法,常用天麻钩藤饮化裁治之。

并嘱患者坚持长期服用药证相符的现代中药制剂,以巩固疗效。

二、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学术经验

(一)掌握动脉粥样硬化(AS)研究新进展,启迪防治策略、思路和方法

1、AS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终身相伴随的疾病

脂蛋白滞留—应答学说在AS发生机制中占主导地位;炎症反应在AS发生、发展及造成斑块不稳定引发急性心血管事件中起重要作用。

笔者体会到:

AS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因和共同的病理基础。

2、从“易损斑块”到“易损患者”的新概念

通过综合分析斑块、血液、心肌易损性的总积分来量化一个人发生心脏事件的危险性;而对易损斑块从着眼某处病变到提倡用冠脉树整体评价患者,及早干预易损患者以防治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笔者认为:

AS研究进展及认识的转变,革新了冠心病的防治策略,这种思路的转变与传统中医学提倡的整体观念、因人治宜及防重于治的思想相吻合,充分体现出现代医学方法论的转变,由局部到整体,由还原分析到系统综合的转变,这种转变为更好的树立中西医结合扬长避短、优势互补观念打下了基础。

(二)导师从正虚、痰瘀、毒邪为患论AS的防治。

1、正虚、痰瘀互结是AS的主要病因病机

本病的形成与嗜食肥甘膏梁厚味;好逸少劳;情志失调,气机不畅;先天体质禀赋及年老体衰有关。

造成脏腑功能失调,脾肾运化输布失调,肝胆疏泄失司,津液输布失常,痰浊内生,流注血脉,血行不畅而成瘀。

痰瘀互结,积于脉络管壁形成AS。

2、重视毒邪为患在AS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导师指出,脏腑功能紊乱可产生内毒。

表现为肥胖或超重、口臭、口干苦、便秘尿黄、舌红夹瘀,苔黄腻,脉滑或濡、血脂异常,血液浓粘聚等。

“内生毒邪”影响着AS发生、发展和恶化。

3、提出“通补”治则和方法

“通”以豁痰软坚、解毒降浊、化瘀通络为治法;“补”以益气健脾、补益肝肾为治法。

治疗要病证结合,既重视对“易损斑块”进行“稳斑”,又要针对易损血液和易损心肌进行干预。

即重视对易损患者坚持长期全面综合治疗。

4、辩证论治经验

导师常将AS辩证为脾虚痰阻、气滞血瘀、痰瘀阻滞、湿毒内盛、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等,上述证型多相互兼夹,导师据辨证确定治法和方药,不仅使用中药煎剂,并擅长运用药证相符的现代中药制剂,适当配合调脂西药防治AS取得较好疗效。

三、跟师医案举隅(略)

 

赵淳教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总结

论文正文

学术思想的整理与研究

赵淳教授德高术精,遵古而不泥古,重视整体观念;强调辩证论治是中医学精髓,主张衷中参西,中西医结合,古为今用,西为中用,提高疗效;倡导运用中医学“治未病”思想指导医学实践;既要继承中医学精髓,又要与时俱进,有所创新,有所突破,为创造现代中医学的新理论、新思维和新方法而不懈努力。

一、重视运用中医学“整体观念”指导临床实践

(一)整体观念指导“四诊合参”辨证与“三因制宜”论治

导师指出,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理论的精髓,它贯穿到中医生理、病理、诊法、辨证、治疗等各个方面。

从临床诊断而言,四诊(望、闻、问、切)是诊察疾病的基本方法,它十分重视机体脏腑生理、病理的客观反映,并通过这些客观反映了解其内在联系。

四诊合参是指将望、闻、问、切四种诊法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全面系统地了解病情,作出正确的判断。

因此,四诊合参是中医整体观念在诊断方面的具体运用。

导师指出,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三因制宜),是指治疗疾病要根据季节、地区以及人体的体质、性别、年龄等不同而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法。

导师在诊治疾病过程中,重视人与自然界的密切关系,重视脏腑阴阳互根互用、相互制约和以经络气血为媒介的整体联系等理论的运用。

人体的肌表筋骨和经络都与脏腑密切相关,内外相通,彼此联系。

人一旦患病,局部的病变可以影响全身,全身的病变也可以反映于局部;内部的病变可以反映于外,外部的病变也可以传变入里。

同时,证候的表现常受体质的影响,由于每个人的禀赋不同,强弱有别,因此,即使患同一种疾病其临床表现也不尽相同,治疗用药亦有很大差别。

另外,患者的年龄、性别、职业、工作条件等也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导师在分析病情时不是孤立地看待病证,而是十分重视气候与地理环境、生活习惯、饮食习惯等因素对人体的影响,重视与天地相参。

以导师治疗感冒为例,因四时有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不同,春夏两季气候偏温,阳气生发,人体腠理疏松开泄。

在昆明地区对于风寒表证则不宜过用辛温发散之品,以免开泄太过,耗伤气阴;秋冬之际气候偏冷,阴旺阳衰,人体腠理致密,阳气潜藏于内,若非大热就该慎用苦寒之品,以免伤阳。

阳虚之人常助阳解表,阴虚之人常养阴解表。

由此可见,虽是感冒,其治则、用药也要根据时令气候、地理方位和体质强弱而用药。

总之,只有全面地看待问题,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善于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因此,“三因制宜”的治疗法则,充分体现出中医治病的整体观念。

(二)注重脏腑之间的相互依存和制约

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由脏腑器官和经络等构成,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不是孤立的,而是整体活动的一部分,在生理上它们相互为用,相互制约,脏腑间的这一相互依存和制约的关系正是中医整体观念的具体体现,共同维持人体的协调统一,保障生理活动的正常进行。

人体各脏腑的资生和制约是以各个脏腑的功能及其阴阳平衡为基础,是相辅相成,动态平衡,一旦这种平衡被打破,人体就会生病。

由于脏腑之间有互为表里和生克乘侮的关系,所以在疾病的演变过程中,反映出来的病理变化和证候就具有一定的规律。

如心的生理功能是主血脉和神志,与小肠互为表里。

因此在病理条件下,反映在临床上的证候就离不开血脉运行的障碍、情志思维活动的异常和心移热于小肠的症状。

赵淳教授认为,在临床上广泛应用脏腑阴阳相互制约理论,不仅可以区别生理和病理状态,从而决定是否进行治疗,如何进行治疗;而且可以根据脏腑阴阳失调及传变的不同层次来判定病情的轻重。

同时还可根据脏腑相互生克来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三)注重调畅气血

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和源泉,在生理上既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又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产物。

人体的病理变化无不涉及气血,因气血来源于脾胃,出入升降调治于肝,帅血贯脉而周行于心,统摄于脾,因此,脏腑一旦受病就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气血的病理变化,出现不同的气血病证。

导师强调,人体“经络相连,气血相通”,是统一的有机整体,在临床辨证论治过程中,要重视“经络气血疏达流通”,把握病机,如此可获佳效。

以眩晕之肝阳夹痰瘀证治疗为例,导师认为,本病多由于患者性格急躁易怒,以致气郁化火、化风,至肝阳偏亢,气郁阻碍了脾胃的运化,导致体内痰湿内生,痰湿阻滞,久则酿生痰瘀。

复因情绪刺激,饮食不节,嗜好饮酒及肥甘厚味更使痰湿内生,痰湿阻遏气机以致痰瘀互结加重病情。

导师在治疗此类病证时常采用天麻钩藤饮和温胆汤加减而获良效。

二、辨证论治是导师运用中医学理论指导实践方法论的核心

导师指出,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精髓,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辨证和论治,是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体现,是理法方药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是指导中医临床工作的基本原则。

“证”包括了疾病的病因、病机、病位、病性及邪正消长关系,反映了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变化的本质,因而它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比中医辨病更具体、更准确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质。

在临证实践中,要精当辨证,然后再据证立法,随法选方,据方施治。

在辨证论治的过程中,要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

“异病同治”,“同病异治”,“治病求本”,重视整体和局部、宏观和微观的辩证关系,针对疾病过程中的不同情况,随机应变。

通过跟师临证实践,笔者体会到辨证论治是导师运用中医学理论指导实践方法论的核心。

三、主张衷中参西,中西医结合

(一)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导师指出辨病与辩证相结合是指将中医辨病辩证、西医辨病、病证结合的方法。

从西医辨病而言,对疾病的诊断必须是综合性的,包括流行病学资料,临床病史的采集,体格检查以及实验室检查的结果等进行综合分析及归纳,对获得正确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西医学的病名也是对疾病的简要概述,可分为病因诊断、解剖诊断、功能诊断、病理诊断。

对于感染性、继发性疾病、更强调病因诊断,而对于病因不明,发病机制清楚的一类症状多以综合征来命名。

从中医辨病而言,不应停留在西医诊断中医辨证分型的队段。

高水平的中医辨病应当吸收现代先进的理化检查方法,扩大自已的诊断野,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去分析认识观察到的新内容,从中医角度揭示贯穿于疾病始终的内在规律,探求疾病的内在病因病机、传变规律。

导师在临证时注重运用中西医两法采集临床资料,作好“双重诊断”,主张辨病与辨证结合,诊断常先辨病后辨证,这样不仅有利于扩大思路,为患者选择优化治疗方案,而且对于把握病情变化和转归,判断预后都十分有益。

(二)防治心脑血管病衷中参西,病证结合

导师擅长防治心脑血管疾病,采用中西医结合的观点、思路和方法,突出中医特色,衷中参西,病证结合,优势互补,因而临床疗效显著。

对高血压、冠心病、肺心病、心肌炎、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休克、脑梗死、脑出血等难治慢性病或急危重症的诊治,积累了宏富独到的临床经验。

以冠心病的病证结合诊治为例:

冠心病心绞痛属于中医学“胸痹”、“心痹”等范畴,但中医学的“胸痹”病名,不单是指冠心病心绞痛,而是包括以胸痛、胸闷为主要症状的多种疾病,如心包炎、病毒性心肌炎、心肌病、慢性胃炎等。

导师在诊断冠心病时,主张西医辨病,中医辨证。

直接用“冠心病”病名进行辨证论治。

在治疗方面,导师坚持中西药结合,中西药同用。

两者结合,相得益彰,疗效突出。

不仅能改善症状,巩固疗效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病率,还能减少西药副作用。

在临证中导师强调,轻度冠脉狭窄、斑块稳定的患者可以单纯用中药现代制剂调治,对冠心病“易损患者”必须中西医结合治疗,以西药为基础用药,配合中药现代制剂长期服用。

救治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病人则首先采用西医药救治措施,适当配合中医药治疗。

对冠心病冠脉支架术(PCI)术后的患者,为防治缺血再灌注损伤及预防冠脉再狭窄的治疗,除正确应用西医药外,据辩证配合运用疗效确切的通心络胶囊、参松养心胶囊、步长脑心通胶囊、冠心丹参滴丸、麝香保心丸、速效救心丸等可取得优于单纯西药治疗的效果。

(三)博采众方,灵活变通

导师指出方剂是前人经验的总结,也是历代医家在有关中医理论指导下和对某些病证认识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具体治疗方药。

导师告诫我们要重视和学习运用经方和古方,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创新。

临床处方必须辨证用方,随证化裁,不可拘泥于古方、经方,要知常达变,灵活运用。

导师遣方用药很有分寸,灵活之中有法度。

他不但用药平稳,方小药精,而且处方用量适中,每于精简之处收良效。

他常说,若药量过大则不仅无益,反而有害。

有病用药宜慎,中病即止,无病无须服药,更不可滥投滋补。

四、注重运用中医学“治未病”思想指导临床实践

导师非常推崇中医学“治未病”思想,倡导预防为主,强调“不治已病治未病,”主张“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例如,提倡健康及亚健康人群要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要坚持体育锻炼、调情志、勿劳累、适寒温、均衡饮食,戒烟限酒,导师认为这不仅是防病强身的根本措施,同时也是防治心脑血管病等的重要措施。

通过跟师学习,笔者体会到“治未病”思想始终贯穿于导师防治疾病的临床实践中。

(一)未病先防

导师认为人体是否患病,关键取决于正气的盛衰,适应能力的强弱。

人们只有“未病先防”,加强精神修养,注意心理卫生,顺应四时气候变化,饮食有节,力戒偏嗜,起居有常,劳逸适度,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才能提高抗病能力,不易发生疾病。

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例如,导师防治冠心病常采取以下措施:

1、调摄精神,切戒忿怒:

避免情绪激动,尤其戒忿怒。

当心情不平静时,要及时调整情绪,使之松弛,以求得七情之平和。

这是防止冠心病心绞痛发作之重要措施。

2、调养身体,避免过劳:

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在工作及日常生活中,不可过劳,体育活动要适量。

因为劳则耗气,气虚则血瘀更甚,极易诱发心绞痛,甚至发生急性心肌梗死。

因过劳而使心绞痛发作者,屡见不鲜。

3、合理膳食,护养脾胃:

饮食失节,饥饱无度,可以造成脾胃功能紊乱,心胃相关,“胃络通心”,从而引起心痛。

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要合理膳食,护养脾胃,勿过食肥甘厚味(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以免脾胃失健,痰浊内生。

忌暴饮暴食及饱餐,以免损伤脾气,子病及母,伤及心气,使心痛猝发。

4、避寒保暖,适应气候变化:

寒性凝滞,血流不畅,故使心痛突发。

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冬季发作较多,尤其气候急剧变化时更易发作。

导师特别强调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应注意随气候变化而增减衣服,寒冷天气宜减少户外活动。

临证中导师常指导患者每遇二十四节气中的重大节气(如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等)的前1~2天进行调摄,以调节机体适应外界气候变化的能力,达到养生防病的目的,并指导患者平素生活、饮食规律,注意调摄精神,治疗中遵循“务必先安未受邪之地”的原则。

导师重视养生保健,抗老防衰。

认为要健康长寿,必须顺应自然,注意“精、气、神”的综合调理。

提倡治养结合,防治结合;祛邪扶正,固护卫气,以应四时;养心宁神,安神定志;温阳益气;健脾和胃,调养后天,保肝养肾,以固先天;疏通经络,活血祛痰;益气养血,维护生机。

(二)既病防变

导师在心脑血管病临证中同样非常重视“既病防变”,主张对疾病要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先安未受邪之地”,照顾未病的脏腑,或益气健脾,或滋阴补肾等,以防其发展与传变,加重病情。

提出防治心脑血管病及急危重症的思路和方法,带领制定出相关病种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

导师指出,《金匮要略》: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温热论》:

“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就含有已病防变的意思。

导师采用“截断”法治疗脓毒症的经验,就是“治未病”思想的具体运用,例如,导师认为脓毒症是所有危重症发生发展的一个中心环节,一旦发生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

故动态把握、早期截断脓毒症发生发展的病理过程是救治所有危重症的核心。

须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使预防和治疗具有前瞻性。

从而降低所有危重症的病死率。

临床经验的整理与研究

一、诊治高血压病的学术经验

导师擅长采用中西医结合的观点、思路和方法诊治疾病,以中医“治未病”思想为指导,对高血压病的预防、诊治积累了丰富独到的经验。

现将导师中西医结合诊治高血压病的思路方法和临床经验介绍如下。

(一)探究病因病机,阐明医理,机圆法活

导师指出从现代医学而言高血压病(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多基因遗传病。

其病因和发病机制虽有不少假说得到一些实验室和临床资料的支持,但至今未明。

目前认为本病是在一定的遗传易感性基础上经多种后天因素作用所致。

后天因素包括:

神经、精神作用,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RAA)系统平衡失调,胰岛素抵抗,钠过多,肥胖,吸烟,饮酒过度等。

从中医角度而言根据高血压病的主要症状为头痛、眩晕,故高血压病可归属于中医学头痛或眩晕、薄厥等范畴。

导师指出古代医家早就对头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