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都文化的校本开发.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293230 上传时间:2023-08-1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3.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都文化的校本开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三都文化的校本开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三都文化的校本开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三都文化的校本开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三都文化的校本开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都文化的校本开发.docx

《三都文化的校本开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都文化的校本开发.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都文化的校本开发.docx

三都文化的校本开发

三都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

目录

绪论……………………………………………………………………………………页

1、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页

2、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内容………………………………………………………页

第一章三都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页

第一节课程目标……………………………………………………………………页

一、知识与能力………………………………………………………………………页

二、过程与方法………………………………………………………………………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页

第二节内容选择……………………………………………………………………页

第三节教材编写体例………………………………………………………………页

一、文本阅读…………………………………………………………………………页

二、活动设计…………………………………………………………………………页

三、相关链接…………………………………………………………………………页

四、问题研究…………………………………………………………………………页

第二章三都文化校本课程的实施…………………………………………………页

第一节课程安排与教学设计…………………………………………………页

一、课程安排…………………………………………………………………………页

二、历史沿革篇教学设计(X课时)…………………………………………………页

三、三都风景篇教学设计(X课时)………………………………………………页

四、家乡名人篇教学设计(X课时)………………………………………………页

五、钧瓷起源篇教学设计(X课时)………………………………………………页

六、钧瓷技艺篇教学设计(X课时)…………………………………………………页

七、钧瓷发展篇教学设计(X课时)…………………………………………………页

八、药都起源篇教学设计(X课时)…………………………………………………页

九、中药技艺篇教学设计(X课时)…………………………………………………页

十、药都发展篇教学设计(X课时)…………………………………………………页

十一、校园文化篇教学设计(X课时)………………………………………………页

第二节教学方法和案例反思………………………………………………………页

一、问题教学法和案例反思……………………………………………………………页

二、参观体验法和案例反思……………………………………………………………页

三、小组合作法和案例反思……………………………………………………………页

四、较色转换法和案例反思……………………………………………………………页

五、多媒体辅助法和案例反思…………………………………………………………页

六、校园三都文化和案例反思…………………………………………………………页

七、专题讲座法和案例反思……………………………………………………………页

第三节教学评价…………………………………………………………………页

一、校本课程评价的特点……………………………………………………………页

二、校本课程评价的内容……………………………………………………………页

第三章三都文化校本开发的思考……………………………………………………页

第一节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页

一、有利于落实新课改的理念…………………………………………………………页

二、有利于彰显学校办学特色…………………………………………………………页

三、有利于传承禹州乡土文化…………………………………………………………页

四、有利于提高学生能力素养…………………………………………………………页

五、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页

第二节校本课程开发中发现的问题…………………………………………………页

一、教师角度……………………………………………………………………………页

二、学生角度……………………………………………………………………………页

三、学校角度…………………………………………………………………………页

四、家长角度……………………………………………………………………………页

附录………………………………………………………………………………………页

附录一三都文化资源提要……………………………………………………………页

附录二三都文化校本开发调查问卷(教师)和汇总统计…………………………页

附录三三都文化校本开发调查问卷(学生)和汇总统计…………………………页

参考文献…………………………………………………………………………………页

 

绪论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

1999年,教育部推出了《面向2l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此举标志着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开始。

同年6月,国务院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其中就课程管理提出了“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就课程改革作了更为详细的阐述。

“为了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课程管理”;“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依据国家课程管理政策和本地实际情况,规划地方课程”。

这份纲要确立了地方和学校参与国家基础教育课程管理的地位,使校本课程从此有了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国家课程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统一课程,它体现国家的意志,是专门为未来公民接受基础教育之后所要达到的共同素质而丌发的课程;地方课程是指在国家舰定的各个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内,由省一级的教育行政部门及其授权的教育部门,根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的发展需要而丌发的课程;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作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的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丌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①可见,随着学校自主开发课程权力的加强,校本课程的实施既可以有力地促进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有效实施,填补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空缺,又可以直接调动学校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积极性,充分利用地方、社区、学校的相关课程资源,有针对性地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它对于实现学校的办学目标,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向学生提供适合自己的教育有着重要的价值。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内容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人口众多,区域特色显著。

各地区都蕴减着不同的自然、社会、人文等资源,这些资源如果以课程的标准加以选择,就可以让这些资源进入课程,从而可以使之在教学中发挥其独特的课程价值。

然而,就目前来说,由于认识深度与广度的问题及各类考试的实际压力,使很多教师实际还处在以本(课本)为本的状态,课程资源开发意识较为淡漠,许多珍贵的乡土文化资源都没有加以挖掘和有效利用,使其闲置浪费,无法发挥应有的教育功能价值,实为可惜。

禹州市位于河南省中部,是中原城市群南缘的中心城市。

禹州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核心发祥地,被誉为华夏第一都,以钧瓷文化、大禹文化、中医药文化著称,以上又称三都文化(“夏都”、“钧都”、“药都“)。

城市建设成就显著,城市规模位居河南省县级城市第一位。

依托资源和区位优势,发挥产业带动作用,禹州市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位列全国各项综合实力百强。

总之,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史册中,有着禹州的华美篇章。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如果将这样的乡土文化引进校本课程,显然可让学生接受文化传统的熏陶,提高自身史学素养。

作有着深深的爱乡情节的禹州人,作为在教育工作战线上奋斗的教师,我们觉得应自觉学习新课改理论,确立新课程资源观,充分发挥本区域乡土文化资源的优势,开发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校本课程。

第一章三都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

第一节课程目标

制定课程目标十分重要。

因为课程目标是指导课程设置、编排、实施和评价整个过程的准则,也是课程自身性质和理念的体现,它是整个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对整个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具有导向作用。

校本课程目标的制定必须在国家教育目标的基准上,体现校本化的特色,要充分考虑学校实际和学生的需求。

在此基础上,我们制订了“三都文化”校本课程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从多维度了解禹州源远流长的禹州文化,并使学生能够把三都文化与国家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联系起来,实现局部文化与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有机结合。

2、学会关注本土文化,能够用发展的、辩证的观点看待和评价三都文化。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参观、访谈、观察、探究等方式,亲身感受、体验三都文化,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参与性,能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在亲历三都文化的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学会交往,在交流合作中学习。

发扬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

3、学会利用教师、教材、网络、图书室(馆)、社区人士等各种资源获取信息,并初步具备处理信息的能力,能对信息筛选、综合和加工等。

4、能初步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第2节内容选择

禹州乡土文化内容丰富,纷繁复杂,我们不可能将其尽列课程之中。

在深入学习校本课程理论,充分研究学生现有的基础和兴取得基础上,结合中共禹州市市委“三都文化进校园”的相关要求,我们选取了以下十个方面的内容纳入教学活动:

1、历史沿革—华夏古都厚积薄发

1、简介禹州历史沿革

2、禹州得名由来与经济发展

二、三都风景—名胜古迹悠远灵秀

1、禹州市森林植物园

2、大鸿寨风景区

3、周定王陵风景区

4、画圣吴道子故里

5、古钧台、禹王锁蛟井

6、逍遥观

三、家乡名人—钟灵毓秀圣贤辈出

1、历史文化名人

2、近现代名人

四、钧瓷起源—始唐兴宋浴火重生

1、钧瓷的历史传承

2、钧瓷的时代特征

5、钧瓷技艺—入窑一色出窑万彩

1、工艺流程

2、风格特征

六、钧瓷发展—大美钧瓷国之瑰宝

1、当前发展

2、钧瓷鉴赏

3、艺术大师

7、药都起源—中华药都名闻遐迩

1、历史传承

2、道地药材

八、中药技艺—因地制宜技艺精湛

1、传统工艺

2、中医药名人

9、药都发展—集散之地规模空前

1、中华药城

2、药交会

十、校园文化—三都文化校园特色

1、内部设置

2、时时熏陶

 

第3节教材编写体例

为了让《三都文化》校本教材条理清楚,层次明晰,我们在教材编写时把文本阅读、活动设计和知识链接、问题探究分开编排。

在文本阅读中以文字、图片等形式展示三都文化的主干知识让学生快速扼要掌握本土文化;活动设计是设计一些符合学生、学校实际的,操作性强的活动,帮助学生能够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家乡文化,而课后的知识链接又能进一步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更好了解家乡文化的精髓。

最后的问题研究则是让学生在文本阅读、切身体验的基础上获得感性知识以后,再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实现对文化的理性把握。

这一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一、文本阅读

 

2、活动设计

 

3、相关链接

 

4、问题研究

 

第2章三都文化校本课程的实施

第1节课程安排与教学设计

1、课程安排

(一)历史沿革篇(2课时)

(二)三都风景篇(6课时)

(三)家乡名人篇(2课时)

(四)钧瓷起源篇(2课时)

(五)钧瓷技艺篇(2课时)

(6)钧瓷发展篇(3课时)

(7)药都起源篇(2课时)

(8)中药技艺篇(2课时)

(9)要读发展篇(2课时)

(10)校园文化篇(2课时)

2、历史沿革篇教学设计(2课时)

第一课时简介禹州历史沿革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禹州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

2、了解夏都文化的由来,激发学生探究的热请。

3、引导学生自觉品鉴夏都文化,深层次认识家乡文化传统,以史为鉴,古为今用。

继承和弘扬历史文化遗产,提高人文素养。

(二)知识概况

禹州市为河南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在原始社会末期,它是夏部族活动的中心区域,又是中国从原始社会走向奴隶制社会,形成国家概念的第一座首都。

作为夏朝都城夏邑和春秋战国时期韩国的都城阳翟,并作为颍川郡治所,有着丰富的历史人文遗存。

拥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0余处。

境内各类古建筑群26处,官宦墓葬300余处,帝王陵墓7处,大型寺庙宫观8座,小型古迹景点763处,其中大禹遗迹、夏文化遗址,全国保存最完整的药商会馆--怀帮会馆、秦相吕不韦故里、南北朝时期后晋褚太后故里、画圣吴道子故里、钧台钧官窑遗址、后汉皇帝刘知远墓等在全国均属独一无二。

黄帝遗迹、逍遥观、东岭关、周定王陵、妃子墓等也是屈指可数的文化遗迹。

同时拥有河南仅有的两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之一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

据《史记·夏本纪》载:

禹在此受封为夏伯,夏者:

帝禹封国号也。

《郡国志》颍川郡条下载:

阳翟禹所都。

盖由禹始封于此为夏伯,禹的儿子启又于此创建了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并大飨诸侯于钧台,举行开国典礼。

帝相失国后,少康中兴,也由夏众灭浞,奉少康归于夏邑,诸侯始闻之,立为天子,而都于此。

故在史籍中,早期多称禹州为夏邑。

禹州在春秋时,为郑之别都栎邑。

战国初,周威烈王十八年(公元前408年),韩景侯虔在禹建都。

史籍上自此称禹为阳翟。

韩哀侯二年(公元前375年),韩灭掉郑,遂迁都新郑。

五年之后,在周烈王六年(公元前370年),韩复迁都阳翟。

秦始皇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秦使内史腾灭韩,虏韩王安,以其地置颍川郡,郡治首府设在阳翟。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项梁立韩公子成为韩王,仍置都于阳翟。

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刘邦立故韩王信为韩王,置都阳翟。

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徙韩王信于太原,复以韩国之地为颍川郡,郡治首府设在阳翟,领县二十(阳翟、昆阳、颍阳、定陵、长社、新汲、襄城、郾城、郏县、舞阳、颍阳、高、许昌、鄢陵、临颍、父城、成安、周承休、阳城、纶城)。

新莽时期,王莽复古改制,在天凤年间(公元9——14年),将颍川改为左队郡。

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改左队郡为颍川郡,治所仍置阳翟,领县十八。

西晋时罢郡设阳翟县。

东晋十六国时,阳翟曾先后属前后赵、前后秦及前后燕。

南北朝时期属魏。

在北魏孝明帝孝昌二年(526年),分阳翟、阳城部分地区,在阳翟境内的“少康城”设县,称康城县,该县划归阳城郡领属。

在东魏孝静帝兴和元年(539年),又划阳翟东部部分地区,在黄台村设县,并于阳翟,设置阳翟郡,领阳翟、黄台二县。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撤销阳翟郡治。

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黄台县撤销。

至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年),康城县也被废掉,恢复了原阳翟县的辖区。

唐以后地方建制不再设郡,但阳翟县名一直被沿用。

在金代伪齐刘豫统治时期,在阳翟县设颍川军。

金大定二十年(1180年),改军为州,称颍顺州。

阳翟县仍为其附郭。

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因州有古“钧台”遗迹,改颍顺州为钧州。

辖阳翟、新郑二县和一个郭店镇。

元顺帝至正元年(1341年),钧州改领阳翟、新郑、密县3县。

明洪武初年,撤销阳翟县制并入钧州州治(沿用1700余年的阳翟县名,至此告终),仍辖密县、新郑二县。

明神宗万历三年(1575年),为避神宗朱翊钧名讳,改钧州为禹州。

闯王李自成曾一度将禹州改为均平府。

清初沿袭明制,清初仍改为禹州,属开封府,至雍正二年(1724)升禹州为直隶州,十二年降为散州,乾隆六年(1741)复隶属开封府。

民国时期改禹州为禹县。

中华民国1913年3月1日,禹州改为禹县,隶豫东道。

1914年6月2日,改隶开封道。

1932年9月27日,改属河南第一行政督察区。

1946年河南又划成12个区,禹县属第一区。

另,1945年以后,共产党曾分别在禹县、郏县交界设禹郏县;在城北扒村一带设禹北县;在禹县、密县和新郑交界设密禹新中心县;1948年在许昌、禹县交界设许西县。

存在时间较短,多未形成真正的建置和辖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仍设禹县,先后隶属河南省许昌专署和许昌市。

1988年6月25日,国务院批准禹县改为禹州市,为省直辖县级市,计划单列。

目前由许昌市代管。

(3)教学设计

导入:

给学生展示禹州瓦店遗址和古钧台遗址图片,考一考同学们这两处遗址是哪里的,反映的是哪个时期的文化。

通过同学们猜测讨论,告诉他们这是反映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的历史文化,禹州是华夏古都历史地位确信无疑。

同学们看到真实的图片,一下子就会被深深吸引,感慨禹州先民的智慧和历史的悠久。

活动过程:

1、补充相关资料,让同学们讨论禹州夏都文化的由来。

2、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进一步研究历史典籍的基础上,分朝代设计一张历代建制沿革表,比一比看那个小组设计的简明清晰。

以此让同学们通晓禹州历史沿革情况并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布置选题(课后活动设计)

阅读活动:

阅读相关历史典籍,进一步了解禹州历史沿革变迁过程。

考察活动:

考察禹州博物馆、瓦店遗址、古钧台遗址等。

写作活动:

在研究禹州史志的基础上,撰写“我眼中的禹州”、“夏都文化在身边”等文章。

第二课时

禹州得名由来与经济发展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大禹文化与夏都文化一脉相承。

2、知道改革开放以来禹州取得的巨大经济成就。

3、引导学生认识禹州的过去与现在,增强学生爱家乡的情感,激发学生作为禹州人的自豪感。

(二)知识阅读

禹境古称夏邑、栎、阳翟,金太宗天会八年(1130年),阳翟由县升军,改称颍川军,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颍川军升为颍川州,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改颍川州为钧州,明万历三年(1575年),改钧州为禹州②。

 禹州市地处伏牛山余脉与豫东平原的过渡地带,颍河自西至东横贯全境。

紧邻国家南北交通大动脉京港澳高速(京珠高速)公路、京广铁路、京港高铁,郑尧高速、永登高速交汇于此,禹登铁路、禹亳铁路、平禹铁路贯穿全境。

距省会郑州70公里、新郑国际机场39公里。

禹州历史悠久,素有“夏都、钧都、药都”之称。

在2009年全国县域经济竞争力百强中名列第65位,全国中小城市100强第77位。

在2011年全国县域经济竞争力百强中名列第63位。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河南省园林城市

  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市

  中国陶瓷历史文化名城

  河南省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

  全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百强

  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

  中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

  中国最具区域带动力中小城市百强

  全国首批建设创新型国家百强县市

  第二届外商眼中的河南最佳投资城市

  首批国家传统知识知识产权保护试点城市

(三)教学设计

导入:

多媒体展示播放禹州关于大禹文化及改革开放成就的宣传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设计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