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思想情感.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292503 上传时间:2023-08-13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8.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鉴赏思想情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诗歌鉴赏思想情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诗歌鉴赏思想情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诗歌鉴赏思想情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诗歌鉴赏思想情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诗歌鉴赏思想情感.docx

《诗歌鉴赏思想情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鉴赏思想情感.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诗歌鉴赏思想情感.docx

诗歌鉴赏思想情感

诗歌鉴赏——情感类

(2008江苏卷)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

亦作“二水”。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4分)

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2)“总为浮云能蔽日”—句中用了何种修辞方法?

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4分)

比喻。

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江苏2008【答案解析】

(1)颔联“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抓住关键词“吴宫、晋代”,可知写的是南京作为六朝古都时的情况。

颈联“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抓住关键词“山、青天、水、白鹭洲”可知写的是南京的自然景色。

前一句是昔,后一句是今,目的显而易见,古今对比,抒发作者古今兴亡盛衰之感。

(2)结合作者经历及诗歌内容,可以推知是比喻的修辞手法,“浮云”比成那些蒙蔽君王的奸邪小人,遮住了自己望长安,自己不得见长安,自然不会被统治者所重用。

(2009江苏卷)

满 江 红  登黄鹤楼有感       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

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

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

[注]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

膏锋锷。

民安在?

填沟壑。

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万岁山、蓬壶殿:

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⑴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

“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2分)

⑵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

(4分)

⑶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

(4分)

 ⑶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敌人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隐隐痛心,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转到想象中“提锐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

【解析】这首词创作时代较耳熟能详的“怒民冲冠”词略早,写于岳飞出兵收复襄阳六州驻节鄂州时。

全词采用散文化写法,层次分明。

从篇首到“蓬壶殿里笙歌作”为第一段。

写在黄鹤楼之上遥望北方失地,引起对故国往昔“繁华”的回忆。

“想当年”三字点目。

“花遮柳护”四句极其简练地道出北宋汴京宫苑之风月繁荣。

“珠翠绕”、“笙歌作”,极力写作了歌舞升平的壮观景象。

“珠翠”,妇女佩带的首饰,这里指代宫女。

“珠翠绕”当然也是夸张说法。

第二段由“到而今”字起笔(回应“想当年”),直到下片“千村寥落”句止。

写北方遍布铁蹄的占领区,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们的惨痛情景。

与上段歌舞升的景象强烈对比。

“铁蹄满效畿,风尘恶”二句,花柳楼阁、珠歌翠舞一扫而空,惊心动魄。

过片处是两组自成问答的短句。

“兵安在?

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

战士浴血奋战,却伤于锋刃,百姓饥寒交迫,无辜被戮,却死无葬身之地。

作者恨不得立即统兵北上解民于水火之中。

“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这远非“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的新亭悲泣,而言下正有王导“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之猛志。

最后三句,作者乐观地想象胜利后的欢乐。

眼前他虽然登黄鹤楼,作“汉阳游”,但心情是无法宁静的。

或许他会暗诵“昔人已乘黄鹤去”的名篇而无限感慨。

不过,待到得胜归来,“再续汉阳游”时,一切都会改变,那种快乐,唯恐只有骑鹤的神仙才可体会呢!

词的末句“骑黄鹤”三字兼顾现实,深扣题面。

表示今日“靖康耻,犹未雪”,未能尽游兴,“待重新收拾旧山河”后,定再驾乘黄鹤归来,重续今日之游以尽兴。

乐观必胜的精神与信念洋溢字里行间。

从“想当年”、“到而今”、“何日”说到“待归来”,以时间为序,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语言简练明快。

纵观全题:

题目考点实实在在,考查难度适中适度。

(2011年江苏卷)

春日忆李白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

庾开府、鲍参军:

指庾信、鲍熙,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

渭北、江东:

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

论文:

此处指论诗。

⑴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

(3分)

答:

才思、诗风、诗品;卓异不凡。

或“思不群”“比庾信”“比鲍熙”;“诗无敌”。

解析:

这道题出得让人琢磨不透、一头雾水,似非要顺着命题者的命题意图来答题不可,这便是强行赶鸭上架之为。

首先,“什么样的高度评价”本身就有问题,“高度”不就是“什么样的评价”吗?

其次,从四句的关系上说,第一句为总括句,后三句是对第一句的进一步说明:

第二句为“才思”,第三、四句为“诗风”,也不见有第三个方面呀?

无奈之下,为迎合命题者,遂写上“诗品”二字,你敢说我答错?

但这么答,还是有些忐忑,因为你不是迎合命题者的,于是思来想去,还是这样吧:

“思不群”“比庾信”“比鲍熙”;“诗无敌”。

但是觉得这么答又不合题,题目要求答出三个方面,那一定是概括性的名词,这“比庾信”“比鲍熙”可不是名词!

权且这么招吧,只要尽力去答了,至于结果如何,就不管那么多了。

⑵“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4分)

答:

这一联表达了作者对李白的浓浓思念之情。

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解析:

这首诗如果考生没有学过,单凭注解做起来是很难的,因为现代考生没这个实践,也不会去想象。

就拿教师而言,这两句有时也很难理解,所以估计答得不错的便是情景交融之类的套语了。

如是理解这一联的,思想感情答“离愁别恨”,表现手法答“拟人”、“象征”、“对偶”也应算为正确。

⑶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

(3分)

答:

作者先从李白的诗歌才华写起,交待思念的缘由;而后顺理成章地抒写自己对李白的思念之情;为此而表达再次相逢论诗的愿望。

层层铺垫,又环环相扣,情感真挚。

解析:

回答这个问题,得先明确“构思脉络”的意思,它是行文的思路,也就是文章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这样的思路有什么好处,所以它往往对应着文章的层次以及题目所配给的分值。

审好题,方能答好题。

本诗可分三层,而且层次清晰,此题应该是好答的。

九、广东卷月杜甫

万里瞿唐①月,春来六上弦②

时时开暗室,故故③满青天。

爽合风襟静,高当泪脸悬。

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

注:

①瞿唐:

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战后,杜甫曾闲居于此。

②上弦:

上弦月。

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

③故故:

常常;频频。

(1)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3分)

答案:

主要抒发作者遭逢战乱漂泊流离、思乡怀归的感情。

或通过描写春夜清冷静谧的月下景色,抒发了自己因国难而颠沛流离、生活动荡不定的凄凉伤感之情。

(2)从“万里”、“时时”、“夜久”五个词中任选两个,分别简析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4分)

“万里”一词,突出空间范围之广,表现了广阔地天地笼罩于清淡月色中的情景,反衬了诗人的个体的渺小孤独寂寞之情。

“夜久”一词,强调时间之长,写出了南飞的乌鹊在深夜经长时间飞奔后只能落在江边暂时栖息的情景,含蓄地表现了诗人长时间在外奔波、身心俱疲的艰难处境。

“时时”一词,运用叠词,写月光时时照进黑暗的居室,与下句的“故故”相对,使语言表达更富有韵律美。

【解析】第

(1)题考查诗歌景和情的关系,“月”是本诗的主要意象,抓住作者所描写的月的特点,再结合诗人遭遇和国家的局势作答。

(2)题考查诗歌情感,结合注解①作答。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诗歌形象和情感,首先通读全文,结合背景,从诗歌所描绘的意象出发。

【赏析】

杜甫一生颠沛流离,漂泊不定,经常远离故乡远离亲人。

对于自己的家乡、亲人,他是思念情切,刻骨铭心。

全诗以明月兴思情,同一轮明月寄寓着两地彼此的思念,思情的悠远绵长与月夜的孤独寂寞,相织相融,形成一种清丽深婉、寂寥苦思的凄清氛围,使读者不觉之间与之同悲共泣。

“万里”,体现了杜甫颠沛流离、四处漂泊的生活境况。

“夜久”,寓意着他是一位夜行者,孤独、凄凉,惟有那高悬的月亮陪伴着诗人度过无数个不眠之夜。

月是他的精神伴侣和理想寄托。

在幽静朦胧的月色中,诗人敞开心扉,倾诉他的孤寂和苦闷,寄托他的思念和希望。

可以说,月是诗人坎坷岁月、匆匆行旅、悲情一生的见证者,是杜甫一生经历的反映,折射出那个特定时代的种种风貌,体现了一代诗哲的情感波澜。

2009年江西卷喜外弟卢纶见宿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注】蔡家亲:

表亲

(1)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

【答案】此诗表达了诗人悲喜交加(或悲中有喜,喜中带悲)的感情。

(2)前人认为全诗动人之处在“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两句,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其独到之处。

(4)

【考点】

(1)考查诗歌的思想感情。

【解析】这首诗的“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在高中语文第二册《说“木叶”》中出现过。

学生如果熟悉课文,有助于理解作品的感情。

译诗:

居住在荒僻的地方,周围没有邻居,夜晚特别安静。

原来的家业丧失殆尽,家徒四壁。

在雨中,枯黄的树叶飘零,灯下有我白发老人。

因我长久地孤独沉沦,有愧于君的多次看望。

平素就有情分,何况还有表亲呢?

司空曙与卢纶,既是表兄弟,又都是才华横溢的大历诗人,所以当卢纶前来住宿时,司空曙极为高兴。

便挥笔写下了这传诵千古的名篇。

诗篇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在写喜悦之前,先写悲凉。

首联写诗人的住处荒僻,没有四邻,毫无家产,十分贫困。

颔联写他孤独而衰老。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采用赋而比的手法,写尽了孤独衰飒的况味。

既可理解为孤灯之下,一个白发老人,常常对着雨中那树叶枯黄的老树出神发呆;也可以理解为室内灯下的白头人,好比门外雨中的黄叶树,显得十分衰老而孤独;还可以理解为树叶在秋风秋雨中枯萎凋零,正像人在社会上受打击摧残后显得十分苍老衰飒一样。

总之,这两句诗既写的形象鲜明,又给读者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很耐咀嚼。

故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

“韦苏州曰:

‘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

’白乐天曰:

‘树初黄叶日,人欲白头时。

’司空曙曰: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三诗同一机杼,司空为优。

善状目前之景,无限凄感,见乎言表。

”其实,三诗各有特色,都能当得起后面这几句评语,正可不必硬分高下,以上司空曙用了两联诗句,写尽了自己的悲凉凄苦,而且目的正是为了烘托后面的喜悦之情。

颈联说,因为我失意沉沦已经很久,所以见到你能频频地来看我,跟我亲近,我内心既觉得惭愧,更十分感激。

“患难见真情”,在人情淡薄,世态炎凉的浊世中,有如此知心的一位表弟能常常登门探视,安慰,论诗,怎么能使诗人不喜出望外呢?

所以尾联进一步说,这大概是我们平生本来就有情分,更何况你我又是表亲呢?

如此恳切的话,真是情见乎辞色,卢纶听了之后,一定会跟他格外亲近吧?

总之,此诗运笔疏淡,写景真切,感情纯朴,结构精巧,的确是司空曙的一篇杰作。

【赏析】这首诗是作者因表弟卢纶到家拜访有感而作。

首句是写作者悲凉的境遇:

年老独居荒野,近无四邻,孤苦无依,生活贫困。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一联写景抒情,把一位穷愁潦倒的白头老人的形象刻画得很丰满。

后两句写对表弟到来的感激,这是写“喜”,但喜中仍有悲。

喜的是因为自己被贬沉沦,亲人还来探望,自然喜出望外;但自己的处境不佳,又感到对不起亲人,所以仍感辛酸惭愧。

全诗语言朴实,语调低沉悲切,真实感人。

司空曙和卢纶都在“大历十才子”之列,诗歌工力相匹,又是表兄弟。

从这首诗,尤其是末联“平生自有分(情谊),况是蔡家亲(羊祜为蔡邕外孙,因称表亲为蔡家亲)”,可以看见他俩的亲密关系和真挚情谊;而且可以感受到作者生活境遇的悲凉。

司空曙“磊落有奇才”,但因为“性耿介,不干权要”,所以落得宦途坎坷,家境清寒。

这首诗正是作者这种境遇的写照。

前四句描写静夜里的荒村,陋室内的贫士,寒雨中的黄叶,昏灯下的白发,通过这些,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活画面。

这画面充满着辛酸和悲哀。

后四句直揭诗题,写表弟卢纶来访见宿,在悲凉之中见到知心亲友,因而喜出望外。

从章法上看,确是如此。

前半首和后半首,一悲一喜,悲喜交感,总的倾向是统一于悲。

后四句虽然写“喜”,却隐约透露出“悲”:

“愧君相见频”中的一个“愧”字,就表现了悲凉的心情。

因之,题中虽着“喜”字,背后却有“悲”的滋味。

一正一反,互相生发,互相映衬,使所要表现的主旨更深化了,更突出了。

这就是“反正相生”手法的艺术效果。

比兴兼用,也是这首诗重要的艺术手法。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不是单纯的比喻,而是进一步利用作比的形象来烘托气氛,特别富有诗味,成了著名的警句。

用树之落叶来比喻人之衰老,是颇为贴切的。

树叶在秋风中飘落,和人的风烛残年正相类似,相似点在衰飒。

这里,树作为环境中的景物,起了气氛烘托的作用,类似起兴。

自从宋玉《九辩》提出“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秋风落叶,常常被用以塑造悲的气氛,“黄叶树”自然也烘托了悲的情绪。

比兴兼用,所以特别富有艺术感染力。

明谢榛《四溟诗话》卷一云:

韦苏州曰:

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

白乐天曰:

树初黄叶日,人欲白头时。

司空曙曰: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三诗同一机杼,司空为优:

善状目前之景,无限凄感,见乎言表。

其实,三诗之妙,不只是善于状景物,而且还善于设喻。

司空曙此诗颔联之所以为优,在于比韦应物、白居易诗多了雨景和昏灯这两层意思,虽然这两层并无“比”的作用,却大大加强了悲凉的气氛。

“雨中”、“灯下”两句之妙,就在于运用了兴而兼比的艺术手法。

2009年辽宁卷晚泊岳阳欧阳修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

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

9.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是怎样表现的?

(5分)

【答案】这首诗表达了作者触景而生的思乡之情。

是通过卧闻钟声、系舟树下、静赏江月、倾听歌声等举动,城里钟、水上歌等听觉感受,城下树空江月、水上人、云水苍茫、轻舟飞逝等视觉形象,以境寓情来表现的。

句句写景,景景关情。

【考点】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和表现手法

【解析】这道题有两问,一问是问作者的思想感情,一问是“怎样表现的”,问的是表达技巧及效果。

作者的情感可以从诗的题目“晚泊岳阳”看到作者写作时的心情背景——在外漂泊;再从“失江路”“月下归”等词语中可以理解出作者的思归的无奈凄凉的情绪,从而概括出作者凄凉无奈的思乡之情是诗歌的主题。

表现手法可以从诗句中察觉到,因为诗中句句写景,而句句含情,所以可以判定所用的手法应该是借景抒情,或者触景生情。

答题时,可以用诗中的意象作为组织语言的材料。

【思路点拨】主题情感是诗歌的灵魂,所以在鉴赏任何一首诗词的时候都要先把握住诗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思想情感体的解答格式是——通过意象抒发感情,或这首诗抒发了……感情。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要注意他的格式是:

手法,用法+效果分析。

2009年山东卷寄远杜牧

南陵水面慢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回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1)首句中“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

(3分)

答:

一方面描绘水流的悠长和江面的空寂,另一方面也以景写情,烘托客子思归的孤寂之情。

“悠悠”,写出了水面的平和、水流的悠长、也透露出江上的清寂。

这景象既显出舟行者的心情比较平静容与,也暗透出他一丝羁旅的孤独。

为第三句的“客心孤迥”作了准备,打下了铺垫。

(2)本诗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

请作简要分析。

(5分)

答:

这两句写正当客心孤寂之时,忽见红袖凭楼而更增思家之情。

世人看到红袖凭楼情景时一下子联想起家人也在盼望自己回家,于是思家之情更浓重了。

诗人的情感由孤迥孤寂而变得精神振奋。

正当旅人触物兴感、心境孤迥的时候,忽见岸边的江楼上有红袖女子正在凭栏眺望。

三、四两句所描绘的这幅图景,色彩鲜明,饶有画意,不妨当作江南水乡风情画来欣赏。

在客心孤迥之时,意绪本来有些索寞无聊,流目江上,忽然望见这样一幅美妙的图景,精神振奋,羁旅的孤寂在一时间似乎冲淡了不少。

这是从“正是”、“谁家”这样开合相应、摇曳生姿的语调中可以感觉出来的。

点评:

此题一般,难度控制尚可。

第二问连续两年问情感变化,命题人或是一人或是亦步亦趋。

【试题解析】前两句分别写舟行所见水容天色。

“漫悠悠”,写出水面的平缓、水流的悠长,也透露出江上的空寂。

也暗透出舟行者一丝羁旅的孤寂。

过了一会,风变紧了,云彩因为风的吹送变得稀薄而轻盈,天空显得高远,空气中也散发着秋天的凉意。

“欲变秋”的“欲”字,正表现出天气变化的动态。

从景物描写可以感到,此刻旅人的心境也由原来的相对平静变得有些骚动不宁,由原来的一丝淡淡的孤寂进而感到有些清冷了。

这些描写,都为第三句的“客心孤回”作准备。

正当旅人触物兴感、孤独思归的时候,忽见岸边的江楼上有红袖女子正在凭栏遥望,进而联想到家中之人正翘首以待自己的归去,羁旅的孤寂之情在一时间更加浓郁。

(1)小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炼字)的能力。

“悠悠”,既写出水面的平缓、水流的悠长,也透露出江上的空寂。

这景象既显出舟行者的心情比较平静,也暗透出他一丝羁旅的孤寂。

(2)小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

要准确概括作者的情感变化,就必须抓住体现变化的一些具体元素,如漫悠悠的水面,秋之将至的情景,以及“客心孤回”“谁家红袖凭江楼”这些隐含作者情感的诗句,注重前后句的对比,思归之情更加浓郁是基本情感基调。

2010年湖南卷   好事近①陆游

湓口放船归,薄暮散花洲宿。

两岸白蘋红蓼,映一蓑新绿。

  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

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

【注】①本词写于作者54岁时东归江行途中。

(1)赏析上片“映一蓑新绿”句中“蓑”“映”二字的巧妙之处。

(4分)

答:

“蓑”字勾连“新绿”,“新绿”如蓑,引人联想,近观长短参差,远望绵延润泽,形象生动。

“映”字体物甚细,将绿草与前句之白蘋、红蓼相映衬,构成一幅深浅对比、冷暖交融的色彩丰富的美景,足以怡悦人心。

解析:

南宋陆游,大家非常熟悉,考核点在于“炼字”。

“炼字”的关键在于把握这个字所引领的画面和情感,紧扣内容和写法作答。

(2)简析下片中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3分)

答:

下片紧扣江行特点,抒发了自己只需以酒为伴、生活上别无奢求,乘风顺流、随意飘荡、处处为家的旷达自适的情怀。

解析:

本题考查“作者的思想情感”,而“作者的思想感情”主要是把握作者当时所处的社会大环境和内心小环境,搞清了两个环境,再套上相应的答题模板,就能很快搞定。

2010年辽宁卷雨

陈与义①

潇潇十日雨,稳送祝融②归。

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

一凉恩到骨,四壁③事多违。

衮衮繁华地④,西风吹客衣。

注:

①陈与义(1090~1138):

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

这首诗作于政和八年 (1118),当时作者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

②祝融:

火神,这里指夏季。

③四壁:

家徒四壁,指穷困。

④衮衮:

众多,这里指众多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吏。

繁华地:

指京城。

1、第二联两句诗是什么意思?

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5分)

答案:

秋已来临,燕子将要南归,一年恍若一梦。

梧桐经一场雨打,已与昨晚的不同了。

作者借燕子、梧桐在雨中的感受,表达了自己怀旧、失落的感情。

(第一句如理解为“燕子将要南飞,想到一别就是一年,以后对旧巢只能在梦中见到”,也可给分。

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颔联主要是借景抒情,明确传统意象燕子、梧桐的含义是答题关键。

“燕子经年梦”较难理解。

2、前人认为这首诗写雨是妙在“若即若离”,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请简述理由。

(6分)

答案:

同意。

虽然诗题是“雨”,但作者却不是正面描写雨势、雨景,而是通过写动植物何人在雨中的感受来写雨,这就给人一种若即若离的感觉。

(若答不同意,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主要要理解“若即若离”的含义:

“好象接近,又好象不接近。

①形容对人保持一定距离。

②形容事物含混不清。

”“若即”指接近,始终体现在题目上,通过动植物和人的感受能感觉到雨;“若离”体现在诗中没有直接点出“雨”,但而是通过写动植物何人在雨中的感受来间接写。

2010年全国卷( II 卷 )

梦中作①欧阳修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②,酒阑③无奈客思家。

【注】①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

②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柬,斧已拦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

③酒阑:

酒尽.

(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答:

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路暗花迷”表现了作者对前途的迷茫,结合注释可知这是因为仕途失意所致,“无奈”“思家”等词语则表现了无可奈何之情和渴望回家之情,故答案为:

表现了①因仕途失意而对前途忧虑和无可奈何的心情;②希望脱离官场返回家乡的心情。

(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本诗最明显的写作特色是四个场景组合在一起,一句一个场景;夜、笛、千山月,路、百种花,这些景物表达了作者对前途的迷茫,是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在修辞上使用了工整的对仗。

故答案为:

①一句一个场景;②以景写情,情景交融;③对仗十分工巧。

【赏析】

    这是一首体制十分奇特、艺术手法十分讲究的诗。

一句一绝,四句诗是四个不同的独立意境,虽然此诗四个画面各自独立,然而组合在一起却又成为一幅构思完整、意境连绵的图画。

   全诗一句一截,各自独立,描绘了秋夜、春宵、棋罢、酒阑四个不同的意境,好像四幅单轴画。

扬慎《升庵诗话》卷十一认为,杜甫《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鸳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是此诗之祖。

不过,细细体味,这四句给人的意象又是统一的,正可以诗题的一个“梦”字贯通。

因为是梦,故尔有意识流动变幻不定,前后不连贯的特点,使诗中的景和事显得迷离惝忆,隐隐绰绰,游移不定,似是而非。

末句是全诗之关目,一个“客”字便是梦的原由,梦的主旨,梦的归宿。

李后主尚有“梦里不知身是客”的时候,到底给人片刻慰籍。

可欧阳公表现的梦,却是客愁贯穿于始终,令人抑郁不展,魇魔难去。

日有所思则夜有所梦,可见这客愁之深之切了。

诗题“梦中作”,这当然不可能,可全诗却给人以无庸置疑的梦境之感,有如身历亲受。

诗人良苦用心和绝妙手笔,可发一赞叹。

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春日秦国怀古周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

~878):

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

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

③泾水:

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

萦纡:

旋绕曲折。

8.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请简要分析(5分)

答:

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

诗人春日眺望经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9.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

(6分)

答:

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③写哀景抒哀情。

诗歌简析:

这是一首怀古诗,首句统摄全篇点明作者的情感极其哀愁,这哀愁是由荒郊中看到的景色引起的:

泾水弯弯曲曲靠在遥远的村子旁边;因为过多的放牧牛马,春天的草已经看不到多少了;原野上的田地没有人耕种,只有秦朝时的古碑还在,还能证明这里曾经的兴盛;天色已晚,云彩与积雪一道围绕在苍山上,几缕炊烟伴着残阳,绿树显得格外昏暗,行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起诉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