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市人才.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291337 上传时间:2023-08-1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8.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梅州市人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梅州市人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梅州市人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梅州市人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梅州市人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梅州市人才.docx

《梅州市人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梅州市人才.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梅州市人才.docx

梅州市人才

梅州市人才“十一五”规划

一、梅州市人才资源现状与结构分析

(一)现实背景

1.城市平台脆弱。

梅州城市规模小,集聚能力弱,城市人口少,城市化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004年末,全市户籍人口496.89万人,非农人口121.58万人,农村人口375.31万人,农村人口比重大,城市平台和城市资源承载不了广大的农村人口。

2.产业基础薄弱。

全市以农业、传统产业为主,工业基础薄弱,商贸物流落后,现代信息、加工、服务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虽然我市工业经济发展较快,但仍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不利于高新科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3.智力支持体系脆弱。

全市除嘉应学院外,并无国家级、省级大的人才集聚平台。

科研机构和大型企业成立研究开发中心较少,造成我市科研氛围不浓厚,知识智力平台脆弱,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人才总量分析

按照2004年初省委组织部要求的统计口径,2003年梅州市人才总量286504人(不含中央、省属驻梅单位)。

其中管理人才100129人,占34.95%;专业技术人才82382人,占28.75%;技能型人才31329人,占10.93%;农村人才72664人,占25.36%。

梅州市人才总量较小,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实施“四个梅州”战略的要求不相适应。

按照2003年人事部门年报统计口径,我市1999年人才存量137603人,2003年增加到148224人,4年共增加10621人,年均增长1.88%。

可见,我市人才总体呈缓慢增长态势。

(三)人才结构

我市人才的年龄结构比较合理,年轻人占主体;学历结构不够合理,低学历人才占多数;专业结构和分布也不够合理,人才主要集中在教育、卫生系统,又主要分布在市、县(市、区)城区。

1.年龄结构。

我市党政人才、国有企事业专业技术人才、农业和工程技术人才、企事业单位管理人才合计89104人。

其中35岁以下42941人,占48.2%;36-45岁22659人,占25.4%;46-54岁17911人,占20%;55岁以上5593人,占6.2%。

从年龄结构看,年轻人占的比例比较大。

2.学历结构。

我市人才存量中,研究生毕业以上962人,占0.2%;本科生15113人,占5.3%;专科生69700人,占24.3%;中专生59108人,占20.6%;中技生24348人,占8.5%;高中以下117579人,占41.04%。

高学历所占比例非常少,大专以下特别是高中以下学历人才占主体。

3.专业结构。

我市人才专业结构不甚合理,从事管理的人才尤其是行政管理人才比较多,有100129人,占了人才存量的34.95%;技能型人才比较少,有31329人,占人才存量的10.93%;专业技术人才82382人,占28.75%。

(四)外部比较

与省内河源、韶关、清远、云浮等山区市相比,我市人才相对存量较少,整体素质不高,高层次人才和科技人才缺乏。

在五个山区市中,人才存量占人口总量比例最大的云浮市为14.3%,我市是存量偏小的一个市。

与全省的比例相比,我市的比例也是比较低的,全省人才存量占人口总量的比例是8.22%,我市仅为5.84%,比全省低近2.4个百分点。

二、“十五”人才工作回顾

(一)梅州市“十五”期间人才工作成就

1.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发挥组织部门牵头抓总作用,建立完善了人才工作机构。

一是成立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并下设办公室。

目前,市及下属8县(市、区)均已成立了人才工作协调小组,下设了办公室,设在市、县(市、区)委组织部人才管理科(室、股)。

二是设立人才管理科(室、股)。

现市、县(市、区)委组织部均设立了人才室,切实做到了四有:

即有机构、有人员、有场地、有经费。

2.摸清梅州人才队伍建设现状,理清人才工作思路,为今后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紧紧围绕人才工作应如何为实施“四个梅州”发展战略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这一重大课题,组织人力开展了七个方面的专题调研,对干部队伍建设,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女干部、党外干部,做好选调生工作,企业家队伍建设等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采取广泛调研、抽样调查、专题访问、专家论证相结合的方式,形成了《梅州市人才研究报告》,基本摸清了梅州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

同时,根据报告内容,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中共梅州市委、梅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决定》,确定了今后一段时间梅州人才工作的思路,指出了正确的前进方向,为下来的人才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教育在人才培养上的基础性作用得到较好发挥。

我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2778所,其中小学2146所,初中216所,高中69所,高等本科院校1所,普通中专7所,成人中专12所,教师进修学校8所,电视大学9所。

在校小学生543823人,初中生276865人,普通高中生63863人,职业高中生10469人。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大力弘扬崇文重教传统,采取各种渠道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加大教育改革力度,不断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各类人才。

目前,我市每万人口普通高中在校生达150.72人,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4.加大培训力度,人才综合素质不断提高。

我市从加强领导、制定规划入手,不断强化人才教育培训内容、形式及管理机制,着力建设一支朝气蓬勃、奋发有为、勇担重任的人才队伍,为推进全市改革开改和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快实施“四个梅州”发展战略提供了强有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各级、各部门采取送课下乡,现场学习,委托培训,请专家教授、技术员授课,利用行业协会交流研讨等形式,培训各级各类干部69420人次,培训乡土人才等近20万人次,各类人才整体素质有了较大提高。

5.创新培养模式,人才实践能力不断增强。

我市按照人才成长规律,通过挂职锻炼、联合培养等形式,因才施培,培养锻炼了一批年轻有为、适应“四个梅州”发展战略需要的各类人才,使一批县(处)级领导干部、妇女干部、党外干部和战略后备人才的实践能力得到锻炼提高。

一是选派市直副处级和科级干部到县(市、区)或镇挂职锻炼;二是从镇(街道)工作的选调生中挑选一批年轻干部到市委办、组织部、人大办、政府办等单位挂职锻炼;三是从全市干部队伍中挑选一批年轻干部到梅州联通公司、蕉华工业园区挂职锻炼,培养经济人才;四是与嘉应学院联合培养战略后备人才。

从2005年开始,连续用5年时间,每年在嘉应学院三年级在校本科生中严格挑选60名学生,作为我市党政干部、科技干部、企业经营管理干部战略后备人才的培养对象。

五是选派干部到广州学习锻炼。

根据我市目前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队伍建设的要求,紧紧抓住我市与广州市结对帮扶的机遇,与广州市委组织部进行沟通和联系后,请示省委组织部同意,有针对性地组织我市年轻干部到广州地区学习锻炼,每年两期,每期学习锻炼时间为三个月,目标是培养一批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专业水平、懂得发达地区先进管理理念的年轻干部。

六是选派干部到香港培训。

通过我们与香港梅州联会共建的梅州人才培训香港基地,选派人才到香港相关培训机构进行培训。

培训班以面授理论课、参观考察相结合的形式,通过学习及参观考察,使培训学员初步掌握香港和国际先进管理经验,了解最新国际趋势,增长管理知识,懂得先进管理理念,提高了管理水平。

七是制定政策,推荐机关、企事业单位在职参加研究生(硕士)学历(学位)学习。

我们制定了《关于推荐机关、企事业单位在职参加研究生(硕士)学历(学位)学习的意见》,对被录取参加研究生(硕士)学历(学位)学习的干部的学费采取市财政补贴部分和单位补贴部分的办法进行补贴。

在我市的干部职工中形成了讲学习、讲提高的良好风气,进一步促进了我市干部职工向学习型转变。

6.坚持制度选人,形成良好用人导向。

我市坚持用好的制度和作风选人。

在抓好干部选拔任用、管理监督、教育培训等方面坚持制度创新,努力构建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机制,促进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以贯彻落实《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为主要抓手,坚持按照《条例》规定的原则、标准、程序、纪律,以良好的状态和突出的工作业绩选好人,用好人,大胆选用敢于开拓、敢于碰硬、敢于创新的优秀干部,建设一支能长期艰苦奋斗,始终干净干事,朝气蓬勃的市、县(市、区)、镇等干部队伍。

不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

先后建立并实行了机关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公推领导干部、领导干部任前公示、干部差额考试、干部考察责任等制度。

同时,先后实行了干部交流轮岗,试用期、任期和回避等制度。

7.加快载体建设,构建人才发展平台。

(1)发展经济,构筑人才成长和发展的平台。

几年来,我市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狠抓经济发展不放松,为人才施展才干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

(2)加快工业园区建设,鼓励人才创新创业。

通过高标准、高质量搞好梅县高新技术开发区和东升、五华、丰顺等重点工业园区建设,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了实践平台,较好吸引了一批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落户梅州。

(3)在招商引资中招才引智。

利用国际资本看好我国、珠三角产业转移,广州对口帮扶等发展良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发展开放型经济,把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结合起来,吸引人才来梅创业。

(4)成立梅州市人才研究会,为我市的人才理论研究建立平台。

人才研究会成立,为更好地聚集我市各类型、各层次人才,更好地集中群众智慧,加强人才之间的密切沟通,调动广大人才参与科研的积极性,活跃和繁荣人才科研氛围,使各学科人才在互通信息、互相学习中不断增长才干,不断提高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创造了平台。

(5)用好专业技术人才,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我市十分重视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的选拔使用和管理。

目前,全市有143名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其中省管中青年专家1人,市管拔尖人才30人,县(市、区)管拔尖人才112人。

根据《梅州市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选拔管理办法》和《梅州市农村乡土拔尖人才选拔和管理暂行办法》给予他们相应的待遇和扶持,通过动态管理,选好、管好、用好拔尖人才,建立起一支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高素质人才骨干队伍。

同时,着重管理和使用好这支队伍,定期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进行培训,每年进行一次跟踪考察,帮助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充分调动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帮助、促进他们在工作上做出了成绩,在科研上起到良好的带动作用。

市管的31名乡土人才为我市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品种改良和良种推广,提高农业效益作出了积极贡献。

8.坚持制度创新,推进制度化建设。

我市在“十五”期间大力加强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的力度,制定实施了《梅州市科学技术进步奖励办法》,在市财政比较困难的情况下,提高奖励标准,扩大奖励范围;制定了《梅州市专利申请费用资助暂行办法》,鼓励科技人员申报科研发明立项;制定了《梅州市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选拔管理办法》和《梅州市农村乡土拔尖人才的选拔与管理暂行办法》,加快山区农村资源开发步伐,发挥拔尖人才的“龙头作用”。

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以后,又相继研究制定了《梅州市加快引进优秀人才的若干规定》、《梅州市民营企业引进人才试行办法》和《梅州市科研发展专项基金管理办法》。

这些以人才评价、培养、激励为主要内容的人才政策的出台实施,为我市人才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逐步实现了人才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

9.坚持实施以能力建设为核心的六大人才工程,建设人才培养基地。

一是充分发挥党政人才培养基地效能。

我们在继续完善建立在嘉应大学的党政人才培养基地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基地的作用,大力选拔培养好我市党政干部战略后备人才。

二是建立“梅州市高层次医学科学人才培训示范基地”。

培训示范基地通过大力加强对挂钩医院技术支持、到基层医院送医疗服务、邀请专家教授到基地举办学术讲座、加强基地高级人才队伍建设等积极开展工作,让更多医疗技术人员得到培训学习机会,从而提高全市医技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服务水平。

三是与香港梅州联会共建了“梅州市人才培训香港基地”。

为选派梅州人才到香港培训提供组织保障和物质保证。

四是建立“梅州市技能型人才培训示范基地”,围绕发展工业经济的中心工作,改善从业人员知识结构,提高技能和素质,培养和造就一大批为“四个梅州”发展战略服务的安全生产管理人才、特种作业和工矿企业技能人才。

(二)人才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1.存在问题。

我市的人才和人才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表现为“七多七少”:

即人口总量多,人才存量少;人才培养多,人才回归、引进少;管理型人才多,生产一线人才少;城市人才多,农村人才少;低学历人才多,高学历人才少;体制内人才多,体制外人才少;教育、卫生人才多,经济科技人才少。

(1)人才存量偏少。

梅州市是培养人才的大户,每年考入大学专科以上的学生约2万人,但梅州亦是缺人才的大户,本科以上学历的毕业生不愿意回梅州工作,即使是大专以上学历的毕业生宁愿在发达地区务工而不愿回家乡创业,造成我市培养人才、出人才,但又缺人才,人才存量始终相对不足,在人才问题上的付出和回报形成很大的反差。

(2)人才素质不够高。

我市人才队伍中高中(中专)以下学历的人才占主体,约为人才总量的一半,在大专以上学历的人才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才的学历是继续教育取得的,即第二学历,学历与实际工作能力有很多是不对称的,真正有学位和实践工作能力较强、素质较高的人才比较紧缺。

(3)分布和结构不合理。

我市人才主要集中在城镇,特别是市区和县城、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从事科研和生产一线的人才比较少。

集体企业、民营企业集聚的人才主要是低学历人才。

从行业分布看,人才相对集中在教育、医疗卫生和农村等部门。

总体上人才年龄结构基本合理,但高、中层次人才年龄老化现象比较突出。

人才的职称与学历结构不合理,高学历、高职称人才少。

专业结构不合理,在286504人才中,管理人员有100121人,其中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48406人,占管理人员总数近一半。

(4)创新能力不强。

大人才观尚未形成。

目前我市人才培养模式,教育体制存在一些问题,仍以义务教育和学历教育为主,对人才的终身教育、技能教育、职业教育规划缺乏系统考虑。

只有一部分人才,甚至是少部分人才得到培训、进修,而多数人才缺少培训、进修、知识更新的机会。

有一部分人才不思进取,得过且过,也有一部分人才没有创新创业经费,导致人才创新能力不强。

(5)作用发挥不理想。

总体上说,我市一方面缺人才,一方面因编制已满,需要的人才又进不来;一方面单位人才较满,而实用型人才相对较少,存在人才浪费现象。

目前我市人才资源配置基本上仍延续计划经济时代的做法,靠行政命令、计划指导。

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上的基础性作用发挥不是很好。

人才活力欠缺,人才流通不够顺畅,造成用非所学、学非所用,人才的作用难于有效发挥。

(6)人才培养不均衡。

在目前的人才培养上,存在重学历和体制内人才,轻经济人才和体制外人才,缺乏全市一盘棋的整体人才培养政策,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梅州市经济人才和其他人才的开发。

2.主要原因。

(1)思想认识不到位。

由于我市经济基础差,底子薄,造成个别地方、个别单位、个别领导干部对人才和人才工作重要性认识仍有编差,认为抓经济工作最重要、最实际,是硬指标,而人才队伍建设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

狭隘的人才观不同程度存在,用人求全责备的观念依然存在,用人上排资论辈的思想比较严重。

(2)人才政策机制不完善。

人才的引进、使用、培养、流动、激励等机制不够健全,有些人才的工资、福利待遇、医疗、失业、工伤保险等制度落实不够好。

人才地区所有、部门所有的界限没有完全打破,人才进出渠道仍不够畅通。

(3)人才市场发育不健全。

我市人才市场不够活跃、不规范。

目前共有9个政府办的人才市场,规模小、设备落后,工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不能完全起到根据市场需要配置人才资源的作用。

社会资本、私人资本还不能进入人才市场,同时存在不少无证照的职介所,使我市的人才市场既不活跃又不规范。

(4)引才环境不宽松。

经济基础决定着人才工作的开展,由于我市是欠发达地区,经济基础与发达地区差距明显。

使得我市提供不了更多的就业岗位集聚人才,提供不了更高的待遇吸引人才,提供不出更多经费奖励人才,提供不出更多的资金解决人才工作、生活、科研方面的问题。

事业发展和经济待遇是吸引、集聚人才最重要的因素,经济基础不雄厚,人才工作基础必然受到削弱。

同时,贫困地区基础薄弱、项目少,不能使各类人才“人尽其才”,加之社会大环境的不完善,使人才不能“才尽其用”,一定程度上造成外面的人才引不进,本地人才留不住。

(5)人才集聚能力脆弱。

人才具有群居效应,我市地处远离珠三角发达地区的粤东北山区,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处于劣势。

梅州除一所地方性高等院校外,无国家级、省级的大的人才集聚平台,造成培养高层次人才的能力较弱。

城市化水平低,城市平台和城市资源集聚人才的能力弱,全市仍以农业、传统产业为主,产业结构不利于高新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6)宣传工作不到位。

对人才和人才工作的宣传力度不够;对人才和人才工作的先进典型缺少大张旗鼓的表彰和奖励;对人才工作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不够;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氛围不够浓厚。

(7)文化传统的局限。

我市历来崇文重教,在人才价值取向上,有重道德、崇操守取向、重文轻商取向、官本位取向、在外发展取向等等。

这些人才价值取向,既有好的一面,也有缺失的地方;既影响了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也制约了各级各类人才作用的充分发挥,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梅州市“十一五”人才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人才观,认真贯彻落实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和省、市科技教育人才大会,《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的意见》和《省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关于落实加强人才工作意见的实施方案》精神,按照《中共梅州市委、梅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决定》要求,紧紧围绕人才强市战略的实施,抓住人才培养、使用、吸引三个环节,创建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充分发挥各类人才作用的体制、机制、环境,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推进人才结构调整,优化人才资源配置,促进人才事业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把梅州建成适合各类优秀人才创业、工作、生活的地区,成为各类人才施展才能的广阔天地。

为实施“四个梅州”战略,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人才智力支持。

(二)人才发展战略目标

1.总量目标。

到2003年底止,全市人才总量为286504人,预计2004年底增加20000名人才,2005年增加25000名人才,至2005年底人才总量达33万人左右。

“十一五”期间,平均每年培养人才26000人以上,回引人才6000人,引进人才2000人,5年共计培养人才13万以上,回引人才3万,引进人才1万,至2010年,人才总量达到50万以上。

人才总量比“十五”期末增加50%以上。

2.效益目标。

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关键环节,以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为主体,重点培养战略后备人才,大力培养技能型实用人才,创新人才工作机制,优化人才创业环境,充分发挥现有人才的作用,注重引进稀缺人才,力争经过5-10年的努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素质较高、结构合理、作用突出的人才队伍。

把梅州打造成人才培养、创业基地,闽、粤、赣边区区域性人才集聚中心,人才规模、人才层次等指标在广东省山区市中领先。

(三)我市人才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当前,我市正在大力实施“四个梅州”发展战略,展望“十一五”,我们面临着加快发展的良好环境,国家和省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我市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动力,创造了加快发展的环境。

我市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珠三角等发达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转移进程加快,为我市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良好机遇。

广东省委、省政府在政策、资金方面等一系列扶持措施,为我市加快发展提供了帮助。

这些有利因素,为我市人才和人才工作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前提。

面对这些发展的良好机遇,我市人才发展必须围绕“四个梅州”战略的实施,增强竞争意识、创新意识,把握住新机遇,推进人才资源结构性调整,创造人才资源新优势。

(四)我市实施“十一五”人才规划的主要对策措施

1.树立和落实科学的人才观。

要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人都可以成才”、“以人为本”的科学人才观,从全局和战略高度统筹人才工作与经济工作,坚持德才兼备原则,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要以人才观念创新推动人才强市战略的实施。

摒弃“重文轻商”、“官本位”等思想,打破用人上排资论辈、求全责备、迁就照顾等陈旧用人观念的束缚。

2.加快人才平台建设步伐。

应迅速整顿人才市场,全市以梅州人才市场为基本平台,各县(市、区)、镇(办事处)建立人才交流分中心,以利于人才交流水平的提高,加快实现网络化管理。

(1)加强人才市场建设。

要切实提高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程度,要科学运用好市场这个杠杆,更好地配置资源。

制定活跃、规范的全市人才市场政策、意见,推进机制健全、运行规范、服务周到、指导监督有力的人才市场建设,发挥市场在合理配置人才资源上的基础性作用。

以政府投入为主,各种社会力量共同参与,重点办好市级区域性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县(市、区)级基础性人才市场。

允许私人资本办人才市场、人才中介机构等。

改进和加强政府对人才市场的宏观管理,实行管办分离,政事分开,发挥好人事、劳动部门的职能作用,加强对各级各类人才市场、人才中介机构等的资质认定、准入审批、检查监督。

发挥组织、人事、劳动等部门在人才流动中的宏观调控作用。

(2)盘活“四大板块”人才。

一是直接为梅州本土效力的人才;二是户籍梅州在外务工的人才;三是祖籍梅州的市外人才;四是祖籍梅州的海外客家人才。

开展人才资源普查,摸清体制内外、市内外人才情况,建立“四大板块”人才资源信息库,编制人力资源供求目录,加强人才资源管理和开发利用,实现“四大板块”人才的资源共享。

(3)重点开发经济人才。

在引进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上,要结合我市实际,尤其要把经济人才放在第一位,要把我市资源开发、市场拓展人才放在重要位置。

“十一五”期间,围绕农村城市化进程、工业化、商贸化等发展核心,以实用型人才、现代文化人才引进为重点,从而改变人才结构,把培养经济人才放在首位,这是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根本所在。

(4)着力整合本土人力资源。

要立足于本土人才,结合工作需要,坚持“实用、实际”的原则,进行人为资源整合。

坚持人才资源普查的制度化。

重视人才的二次开发,建立离退休专家信息库。

制定乡土人才的管理办法,重视农村乡土人才的开发利用,把乡土人才开发列入地方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努力扩大总量,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

(5)落实措施,重奖优秀人才。

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品德才能和工作业绩论人才,选拔任用人才,表彰奖励人才。

把感情留人、事业留人、适当的待遇留人的措施落实好,鼓励人才创新创业。

对不用层次和范围做出突出业绩的人才进行表彰、重奖,并推荐到省作为省“南粤功勋奖”、“南粤创业奖”、“南粤技术能手奖”评选的侯选人。

3.深化改革,进一步创新人才工作机制。

(1)建立人才工作考核体系。

对全市的人才工作推进情况进行考核,督促全市各级政府加大人才工作力度,推进我市人才强市战略进一步深入实施。

(2)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人才评价、激励、选拔机制。

科学地评价人才,恰时地激励人才,合理地选拔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充分调动我市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一是完善公务员制度,提高公务员队伍整体素质。

站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继续推进公务员制度和公务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一是积极做好公务员法及其配套法规的学习贯彻和实施工作。

二是完善管理机制,促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完善考试录用制度,坚持“凡进必考”,把社会上的优秀人才集聚到各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