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溶液.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287434 上传时间:2023-08-13 格式:DOCX 页数:73 大小:486.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九单元溶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3页
第九单元溶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3页
第九单元溶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3页
第九单元溶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3页
第九单元溶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九单元溶液.docx

《第九单元溶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九单元溶液.docx(7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九单元溶液.docx

第九单元溶液

第九单元溶液

课题1溶液的形成

本课题课标要求:

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水是最

常用的溶剂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学时学习内容

学习目标:

1、了解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的基本特征

2、了解溶质和溶剂的基本概念,能正常判断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学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溶液,难点是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判断

课前准备:

仪器和药品(12组)用于学生实验

仪器:

烧杯(2个)、玻璃棒(2支)、试管

药品:

蔗糖、食盐、水、稀盐酸、镁条

相关知识回顾:

下列物质中属于混合物的是________,属于纯净物的是_____________。

A、清洁的空气B、液氧C、冰和水的混合物D、澄清石灰水

过标导学

一、学生自学

知识点1溶液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实验指导1

(1)将5g蔗糖溶解于45g水中

(2)参阅课本P26最后一段学习实验的现象和结论

A、物质的溶解

1、学生实验:

蔗糖溶解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蔗糖以,得到澄清的。

2、自学指导1

(1)蔗糖溶液是蔗糖分散在水中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2)糖水宏观上看是由糖和水组成的,但实质上是以糖分子和水分子的形式存在。

2、讨论与交流:

所得蔗糖溶液的有关内涵

(1)蔗糖溶液的特征:

(2)蔗糖溶液的物质分类:

(填“纯净物”“混合物)

(3)蔗糖溶液的形成过程:

里形成的。

(4)被分散的物质是质量是;能分散蔗糖的物质是,质量是;所得蔗糖溶液的质量是。

(5)蔗糖溶液的组成

3、自学指导2

(1)参阅课本P27第一段学习下列概念

①溶液②溶质③溶剂

(2)溶质分散在溶剂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3)溶液实质上是由溶剂分子,溶质分子或离子构成的。

B溶液

1、溶液的概念:

由里,形成、,叫做溶液。

2、溶液概念的内涵

(1)溶液的组成:

溶液是由和组成的,写出下列概念。

①溶质:

②溶剂:

溶质质量(W质),溶剂质量(W剂),溶液质量(W液)三者关系:

(2)溶液的特征:

①均一性:

指溶液中各部分相同。

②稳定性:

外界条件不变时,溶液长时期不会。

(3)溶液所属的物质类别(单质、化合物、混合物、纯净物是。

(4)溶液的宏观组成是,微观构成是。

4、自学指导3

溶质、溶剂、溶液均有固、液、气三种状态

5、点拨:

①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时,液体为溶剂、固体、气体为溶质。

②两种深体互溶时,量多为溶剂,量少为溶质。

③若溶液中有水,则水就是溶剂。

C、溶液中溶质溶剂的判断

1、下列溶液中的溶质,溶剂分别是什么物质。

溶液

溶质

溶剂

名称

状态

名称(或化学式)

状态

名称

状态

白酒

液体

液体

蔗糖水

空气

O2、H2O、CO2等

气体

气体

合金(如不锈钢)

Ni、Cr

固体

稀硫酸

液体

液体

液体

98%浓H2SO4

液体

H2SO4(98%)

液体

(2%)

固体

C(2%—4.3%)等

固体

铁(Fe)

固体

6、实验指导2

取镁条放入盛有稀盐酸的试管中,观察现象,并计算出“乙”的质量。

7、点拨:

物质在溶解时发生了化学变化,则生成物便可能是所得溶液中的溶质。

2、不同情况下溶质的判断

实验

编号

实验(只做乙)

溶液

溶质

溶剂

名称

W液

名称(或化学式)

W质

名称

W剂

将10gCaCO3投放94.4g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

11.1g

89.9g

将2.4g镁条投入47.8g稀盐酸中恰好完全反应。

50g

40.5g

将0.5gCaO投入499.44g水,完全溶解。

澄清石灰水

499.26g

二、交流与讨论

教师活动

交流与讨论

交流指导

1、小组交流

2、班级交流

教师点拨

交流与讨论

1、小组交流

(1)溶液的有关概念

(2)同情况下,溶质的判断和W质、W液、W剂质量的计算方法

2、准备在班上交流

三、当堂检查

A、基本练习

1、将厨房中的食盐、味精(谷氨酸的钠盐)花生油、白醋四种物质,分别取少量分别放入适量水中充分搅拌,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A、食盐B、味精C、花生油D、白醋

2、下列物质中,属于溶液的是()

①紫色石蕊溶液;②少量面粉加入水中振荡后的液体。

③澄清的石灰水中通入适量的CO2;④冰溶于水中;⑤豆油滴入水中振荡后的液体;⑥澄清的海水;⑦液态氧;⑧啤酒。

3、下列常见的医用溶液中溶剂不是水的是()

A、葡萄糖注射液B、生理盐水C、消毒酒精D、碘酒

4、将下列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③写名称)填在相应的横线上。

①硫酸:

②澄清石灰水:

③碘酒:

④锌和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后的溶液:

⑤硝酸钾溶液:

5、病人在医院接受静脉注射和点滴时,常用到生理盐水即氯化钠注射液,如图所示是某药业公司生产的氯化钠注射液包装标签上的部分文字。

请回答:

(1)该注射液里的溶质是。

(2)常温下,一瓶合格的氯化钠注射液密封放置一段时间后,是否会出现浑浊现象?

为什么?

 

6、日常生活中离不开溶液,指出下列常见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1)食盐水中的溶质是,溶剂是。

(2)蔗糖水中的溶质是,溶剂是。

(3)酒精溶液中的溶质是,溶剂是。

(4)碘酒中的溶质是,溶剂是。

(5)汽水中的溶质是,溶剂是。

B、能力训练

7、下列各组物质中,前者不是后者的溶质的是()

A、生石灰、澄清的石灰水B、乙醇、酒精溶液

C、氢氧化钠、氢氧化钠溶液D、HCl、盐酸

8、把足量的锌放入一定量的稀硫酸中,所形成溶液的溶质是,溶剂是。

9、小强在家庭装修的废料中看到一些大理石碎料,他想探究大理石中碳酸钙的含量。

于是他取部分大理石带到实验室,砸碎后称取25g,加入200g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称量所得剩余物的质量为216.2g。

(杂质不溶于稀盐酸)

问:

(1)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多少克?

解:

 

(2)大理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解:

 

(3)所得216.2g剩余物中有不溶性杂质g,溶液的名称,溶液的质量为,溶液中溶质是,其质量是。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学习内容

学习目标:

1、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2、知道溶解过程热现象产生的条理。

学习重点和难点:

溶解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课前准备:

12组实验的仪器和药品

仪器:

试管(3支)、滴管(1支),烧杯(3个),温度计3支,玻璃棒3支

药品:

高锰酸钾溶液、无水乙醇、水、植物油、洗涤剂、氯化钠、硝酸铵、氢氧化钠

达标导学

一、学生自学

知识点2:

溶液的作用

教师活动

学生:

分析、实验、记录

1、自学指导

参阅课本P27图9-3学习溶液的用途

2、实验指导

实验时注意

(1)首先检查仪器和药品

(2)倾倒溶液时,标签向手心,取量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

(3)滴加溶液时,滴管尖嘴应在试管上方1cm左右

(4)轻微振荡即可

(5)洗净试管,仪器、药品复位擦净桌面。

实验现象:

振荡前分

层;振荡后溶解,静止后溶液颜色变浅。

实验结论:

水和乙醇可以互溶。

A、溶液的用途

1、许多化学反应都是在进行的。

2、动植物所需的各种养料,必须变成后才更容易被吸收。

3、许多药物配制成后,疗效才会更好。

B、探究实验,水和乙醇能否互溶

提出问题:

设计实验

实验步骤

内容

1、检查仪器、药品

仪器:

试管1支、滴管1支、试管架、废物杯

药品:

高锰酸钾溶液、乙醇

2、向试管中加入高锰酸钾溶液约5ml

3、用滴管缓缓加入约2ml乙醇,不要振荡,观察现象

4、振荡、观察现象

5、整理复位

振荡前现象

振荡后现象

静置后现象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知识点3:

乳浊液和乳化现象

教师活动

学生:

实验、记录

1、实验指导

 

2、实验现象点拨

(1)植物油和水:

振荡后乳状浑浊的液体,静置后分层

(2)水和植物油及洗涤剂:

振荡后乳状浑浊的液体,具有泡沫,静置后不分层。

1、学生实验:

水和油的小实验

实验用品:

试管2支、植物液、水、洗涤剂

设计实验:

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2mL~3mL水和几滴植物油,观察试管中液体是否分层,向其中一支试管中滴入几滴洗涤剂,用胶塞分别塞紧试管,振荡,观察现象,静置几分钟,再观察现象(如图所示),把两支试管内的液体倒掉,并用水冲洗试管,比较这两支试管的内壁是否干净。

实验现象及结论如下表所示

试管内加

入的物质

现象

把液体倒掉后的试管是否干净?

振荡前

振荡后

静置后

水和植

物油

水和植物油及洗涤剂

乳状浑浊的液体,具有泡沫

不再分层

3、指导指导

(1)参阅课本P29末学习乳浊液定义

(2)参阅课本P30第一段学习乳化现象

2、写出下列有关知识

(1)乳浊液:

(2)乳化现象:

,。

(3)人们生活中应用的各种洗涤剂(,,

,)均具有。

4、自学指导2

浊液都不均一,不稳定,静置后均会分层或沉淀。

3、溶液与浊液(乳浊液、悬浊液)的区别

溶液

浊液

宏观特征

实例

糖水、食盐水、碘酒

泥水、油和水混合、牛奶

定义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液

小液滴或固体小颗粒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

知识点4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教师活动

学生:

实验、思考、记录

1、实验指导

(1)检查仪器、药品

(2)倾倒蒸馏水时,瓶塞倒放桌面,水无洒落

(3)取固体药品时,无洒落;搅拌时,玻璃棒不要碰击玻璃内壁。

(4)使用温度计的方法要正确

2、自学指导

参阅课本P31第一段学习物质溶解时产生热现象的原因。

探究实验:

物质溶于水时的热现象

[提出问题]:

物质溶于水时。

[实验用品]:

氯化钠、硝酸铵、氢氧化钠;3个烧杯、温度计、玻璃棒。

[实验步骤]:

①取3个烧杯,各注入100mL水,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②将两药匙氯化钠、两药匙硝酸铵、两药匙氢氧化钠分别加入上述3个烧杯中,用玻璃棒轻轻搅拌,完全溶解后,测量溶液的温度,将温度记入下表中。

③用手小心触摸3个烧杯的外壁,有什么感觉到?

④把实验后的溶液倒入指定容器内。

⑤计算溶解前后液体温度的变化,填入下表。

[实验结论]见下表

测量的温度/℃

温度的变化(与水相比)

氯化钠溶液

硝酸铵溶液

氢氧化钠溶液

[反思与评价]

1、物质溶解时,有两个过程:

①溶质的,这过程需要;②,这一过程要。

2、物质溶解后溶液温度变化的原因:

(1)溶液温度升高是由于。

(2)溶液温度降低是由于。

(3)溶液温度变化不明显是由于。

二、讨论与交流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交流指导

1、小组讨论与交流

2、班上交流

教师点拨

交流与讨论

1、小组交流

(1)乳化现象

(2)乙醇与水互溶的实验现象结论

(3)物质溶解时的热现象

2、准备在班上交流

三、当堂检测。

A、基本练习

1、有下列物质:

①牛奶;②无水酒精;③澄清石灰水;④泥水;⑤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少量CO2后得到浑浊液体;⑥锌溶解在稀盐酸中形成的液体。

其中属于溶液的是,溶液中的溶质分别是。

2、下列物质中属于溶液的是,属于悬浊液的是,属于乳浊液的是。

A、植物油放入水中,搅拌B、植物油放入汽油中,搅拌

C、冰水混合物D、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得到的浑浊液体

E、锌与稀硫酸恰好反应后的液体F、澄清的海水

3、夏日里想随时喝到凉爽的饮料,可以自制化学“冰箱”,即把一种化学试剂放入一定量的水中,就可以形成低温小环境,这种试剂可以是下列物质中的()

A、食盐B、硝酸铵C、蔗糖D、熟石灰

4、下列物质中,遇水例热气腾腾的是()

A、石灰石B、氢氧化钠C、硝酸钾D食盐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溶液一定是液体B、空气也是溶液

C、40mL酒精与60mL水混合一定得到100mL溶液

D、盐水是溶液,糖水是溶液,两者混合在一起,既有糖又有盐,则不是溶液

6、洗涤剂能够除去油污,其原因是()

A、在洗涤剂的作用下,使油污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其他物质而溶于水

B、油污溶解在洗涤剂中形成溶液,从而除去油污

C、洗涤剂使油污蒸发变成气体,从而除去油污

D、洗涤剂使油污分散成细小的液滴,随水流走

7、家中有两杯无色液体,已知它们分别是纯净的水和食盐水,除了尝味道外,你还能用什么方法区别它们?

 

B、能力训练

8、小英的妈妈在洗碗筷时,经常在水中加入一种物质,很快就能将“油乎乎”的菜盘洗得干干净净,小英的妈妈在水中加入的物质可能是()

A、汽油B、烧碱C、洗洁精D、食盐水

9、化学洗涤剂的洗涤能力主要来自表面活性剂,因为表面活性剂有可以降低表面张力的作用,可以渗透到连水都无法渗透的纤维空隙里,把藏在纤维空隙中的污垢挤出来,而表面活性剂则挤在这些空隙中,如图所示是某一品牌的洗涤剂包装标签上的文字。

(1)通过阅读,你认为该品牌的洗涤剂有哪些性质?

①。

②。

③。

(2)为什么要先溶解、浸泡再洗涤,由此你得出什么结论?

①原因:

②结论:

(3)包装标签上有“本品不含磷”字样,说说为什么要提倡使用无磷洗涤剂?

 

10、看下图回答问题:

(1)白磷可以发生燃烧现象的是;

(2)使燃着的白磷熄灭可将试管插入(填序号)中或采取的措施。

课后反思:

课题2溶解度

本课题课标要求课时安排:

3课时

掌握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溶解度概念

第一课时学习内容

学习目标:

1、了解饱和溶液的涵义

2、正确区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跟溶液的浓与稀这两组概念。

学习重点: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二者的相互转化。

课前准备:

12组学生实验用品

药品:

氯化钠(2g装)2包,硝酸钾(2g装)2包

仪器:

酒精灯、试管、烧杯、200mL小烧杯、量筒(10mL)1支

相关知识回顾

1、氯化钠溶液中溶质是,溶剂是。

2、溶液中溶质质量(W质)溶剂质量(W剂)溶液质量(W液)三者之间的关系式为

达标导学

一、学生自学

知识点1: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实验指导

(1)取10g水于二烧杯中,一个加入2gNaCl,另一个加入2gKNO3,搅拌,得溶液I(A、B)

(2)在A中加入2gNaCl,B中加入2gKNO3,充分搅拌,得溶液Ⅱ(C、D)

2、教师点拨:

经有关计算得知C中有0.4gNaCl

固体,D中有0.84KNO3固体。

3、自学指导

参阅课本P34倒数第二段学习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A、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1、实验探究:

物质能否无限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

实验设计

实验操作

实验I

NaCl溶于水

实验Ⅱ

KNO3溶于水

溶液

溶液Ⅱ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评价

反思

温度(℃)

W剂/W质

g

g

g

g

W液

g

g

能否再溶解溶质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定义:

(1)饱和溶液:

(2)不饱和溶液:

4、实验指导

(1)向C中加入5g水,将D升温至60℃,得不饱和溶液Ⅱ

(2)向E中加入2gNaCl,将F降温至20℃,得饱和溶液Ⅳ

B、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

1、学生实验: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条件

实验操作

实验Ⅲ

实验Ⅳ

溶液Ⅱ→溶液Ⅲ

溶液Ⅲ→溶液Ⅳ

实验现象

(1)

(2)

(1)

(2)

5、教师点拨

在一般情况下,

(1)升高温度或加入溶剂原来的饱和溶液转化不饱和溶液

(2)降温或加溶质,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

实验结论

2、写出饱和溶液向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条件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知识点2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

教师点拨:

1、溶液是否饱和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才有意义。

(1)一定温度下(t℃为定值);

(2)一定量的溶剂里(W剂为定值);(3)某种溶质(W质为定值)。

2、在满足上述三条件后的判断标准:

(1)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不饱和溶液

(2)不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饱和溶液

3、对于固体溶质饱和溶液的判断方法(满足上述三条件后):

(1)溶液底部存在的少量溶质晶体(固体)质量不减少;

(2)溶液底部无溶质固体时,加入的固体溶质不再溶解。

4、上述三条件中“某种溶质”特别应注意:

如20℃时,硝酸钾饱和溶液中能继续溶解氯化钠,即对硝酸钾是饱和溶液,但对氯化钠就是不饱和溶液了。

知识点3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区分

教师活动

学生:

分析、记录

1、教师点拨: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大为浓溶液,反之,为稀溶液。

2、举例:

(1)20℃氢氧化钙饱和溶液(澄清石灰水的溶质质量分数为0.16%

(2)20℃氯化钠不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4%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区分(三点):

1、;

2、;

3、同一温度下,同一溶质的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浓(填“不定”“不一定”)

二、讨论与交流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交流指导

1、小组交流2、班上交流

教师点拨:

1、降低温度时,对多数固体溶质的不饱和溶液可转化为饱和溶液,但是,对于少数固体溶质[如熟石灰(Ca(OH)2)则恰好相反,即降低温度时熟石灰的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

2、蒸发适量溶剂或加入适量溶质时,不饱和溶液都能转化为饱和溶液。

讨论与交流

1、小组交流

2、准备在班上交流

三、当堂检测

A、基础练习

1、对某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准确的描述是()

A、在100g水里不能再溶解该物质的溶液

B、在t℃时不能再溶解该物质的溶液

C、在t℃时,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该物质的溶液

D、在条件不变时,保持稳定的该物质的溶液

2、室温下,向一定质量的NaCl溶液中加入10gNaCl固体,充分搅拌后,尚有部分固体未溶解,再加入10g水后,剩余固体全部溶解,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加水前一定是饱和溶液B、加水前可能是不饱和溶液

C、加水后一定是饱和溶液D、加水后可能是饱和溶液

3、下列几种情况下,能确定溶液是不饱和状态的是()

A、室温下,10mL水中加入0.2g熟石灰所得到的溶液

B、加入氯化钠固体仍能溶解的硝酸钾溶液

C、在降低温度后有固体析出的硝酸钾溶液

D、在温度不变时还能继续溶解食盐的食盐水

4、下列有关溶液的认识中,错误的是()

A、析出晶体后的溶液是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

B、在溶液里进行的化学反应,通常是比较快的

C、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它的不饱和溶液的浓度大

D、食物里的营养成分经消化变成溶液,容易被人体吸收

5、在一定温度下,使固体物质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最可靠的方法是()

A、加入溶质或蒸发溶剂B、加入溶剂

C、都采用升高温度的方法D、都采用降低温度的方法

6、20℃时,在100g水中不断加入NaCl固体,充分搅拌后过滤,称量所得溶液的质量如下表所示,其中属于饱和溶液的是(填选项,下同),属于不饱和溶液的是。

选项

A

B

C

D

加入NaCl的质量/g

10

20

36

40

所得溶液质量/g

110

120

136

136

B、能力训练

7、现有下列方法:

①升高温度;②降低温度;③增加熟石灰;④减少熟石灰;⑤增加溶剂;⑥蒸发溶剂,能用来将熟石灰的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的方法是()

A、①③⑥B、②③⑥C、①③⑤D、②④⑥

8、下列关于饱和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定温度下,某饱和溶液不会再溶解任何物质

B、饱和溶液升高时,一定会变成不饱和溶液

C、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D、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

9、要使20℃时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为饱和溶液,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加入少量硝酸钾固体B、加入少量水

C、升高溶液温度D、倒出少量溶液

10、常温下,向某KNO3溶液中加入少量KNO3晶体,充分搅拌,发现有部分KNO3晶体溶解,则原溶液是()

A、饱和溶液B、不饱和溶液

C、各部分的性质不相同的液体D、无法确定

11、在20℃时,往50g硝酸钾溶液中加入5g硝酸钾晶体,充分搅拌后,尚有部分晶体未溶解,稍加热后,晶体全部溶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搅拌后加热前一定是饱和溶液B、搅拌后加热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C、加热后一定是饱和溶液D、加热后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12、简答题:

为什么汗水带有咸味?

被汗水浸湿的衣服晾干后,常出现白色的斑迹,这是为什么?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学习内容

学习目标:

1、了解溶解度的涵义。

2、初步学习绘制和查阅溶解度曲线。

3、了解温度对一些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影响。

学习重点和难点:

溶解度的涵义和溶解度的绘制。

相关知识回顾:

“20°C时,3.6g氯化钠溶解于10g水中,得到13.6g氯化钠饱和溶液”上述语言提供的信息:

①;②;③;④。

达标导学

一、学生自学

知识点4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自学指导

1、参阅课本P36,第二段学习溶解度的概念。

2、溶解度的涵义(四要素)

①条件:

在一定温度下

②标准:

100g溶剂

③状态:

饱和状态

④单位:

克(溶解的溶质质量)

3、注明:

在未指明溶剂时,通常所说的“溶解度”是指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

4、参阅课本P36第二段学习“20℃NaCl溶解度36g”涵义的第二种说法

1、写出溶解度的定义

在下,某固体物质在里

时。

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时里溶解度。

2、写出“20”°C时,氯化钠溶解度为36克“的涵义:

(1)第一种说法:

①②

③④

(2)第二种说法:

3、填表:

溶解度的相对大小(以100g溶剂为标准)

物质溶解性(一般称为)

溶解度/g

难溶(不溶)

微溶

可溶

易溶

知识点5溶解度曲线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自学指导

1、参阅课本P36表9-1,根据氯化钠(NaCl)、硝酸钾(KNO3),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在下面坐标系中制出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曲线(图1)

2、参阅课本P37图9-2,查出N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