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近代化的探索知识点.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287225 上传时间:2023-08-13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151.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历史近代化的探索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初中历史近代化的探索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初中历史近代化的探索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初中历史近代化的探索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初中历史近代化的探索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历史近代化的探索知识点.docx

《初中历史近代化的探索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历史近代化的探索知识点.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历史近代化的探索知识点.docx

初中历史近代化的探索知识点

第二部分河南中招题号专题

第22题

 专题二 近代化的探索

线索梳理

线索1中国近代化起步示意图                                    

线索2近代化探索的概况(2016.22)                                    

背景

(1)政治方面:

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不断加剧;

(2)经济方面:

自然经济逐渐瓦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3)思想方面:

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中国知识分子思想的解放;

(4)先进的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探索

主要内容

(1)经济上的工业化(近代化的核心):

由手工生产向机器生产过渡→洋务运动;自然经济向近代工业转变→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2)政治上的民主化、法治化(近代化的保证):

实现政治民主化,由封建专制到民主政治→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

(3)思想文化上的近代化(近代化的前提):

学习西方先进科技、思想文化,思想获得解放→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

(4)社会生活的西方化、文明化(近代化的表现):

儒家传统礼仪被废除,近代交通工具及通讯工具等的出现,社会生活逐渐体现以人为本、民主、平等的观念

目标

争取国家独立、民族富强,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方式

封建统治阶级自救运动、资产阶级改良与革命、思想解放运动

历程

学习西方技术—学习西方制度—学习西方思想

制约因素

(1)经济领域:

①资金准备不足,没有资本原始积累;②资本主义发展不足,资产阶级力量比较弱小;③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导致不能彻底发展资本主义;

(2)政治领域:

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不具备建立资本主义的条件;②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与官僚资本主义的摧残;③战争和革命不断发生;政局动荡;④阶级局限性导致不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3)思想领域:

自身阶级的局限性导致其不能科学决策

特点

①从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先进思想(与西方近代化发展历程相反),层层递进,由表及里,逐渐深入;②进程艰难曲折

线索3中国近代的侵略、反抗与各阶级派别的探索——鸦片战争开始180周年(2010.22)

线索4中国近代化探索的领域

1.经济近代化(2015.22、2014.22、2011.22)

背景

(1)政治:

西方列强发动一系列侵华战争,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经济: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开始解体

发展历程

特点

(1)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差,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如纺织业、面粉业),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

(2)地区分布极不平衡,主要集中在上海、武汉等沿海沿江的大城市;

(3)发展缓慢且艰难曲折,即先天不足、后天畸形(近代民族工业比较落后)

影响

(1)经济上:

民族工业是一种新经济因素,有利于社会进步,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2)政治上:

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为民主革命运动提供了阶级基础;

(3)思想上:

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冲击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并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4)社会生活上:

西方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传播,冲击了旧的生活习惯和礼仪,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影响

因素

(1)促进:

①实业家的投资;②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传播及自然科学的发展;③先进人物及爱国群体的推动;④统治者的政策;

(2)阻碍:

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根本因素);②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封建势力及封建自然经济的阻碍;③统治者的政策

总结

中国经济的近代化在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压迫下发展缓慢,但总体上是不断发展的,中国经济的近代化促进了中国社会整体的近代化进程

认识

(1)国家独立是民族经济振兴的基本前提;

(2)善于抓住有利的国际环境是振兴民族经济的重要策略;

(3)提供充足的资金,以科技为先导

2.政治近代化——同盟会成立115周年(2018.22、2013.22)

背景

(1)政治方面:

①近代列强发动侵略战争,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不断加深;②封建专制制度成为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障碍;

(2)经济方面:

中国经济近代化的探索促进政治近代化的探索;

(3)思想方面:

西方先进思想的传入,促进了中国人的思想解放;

(4)阶级方面:

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

(5)战争的失败及洋务运动失败使人们开始反思,有识之士认识到要通过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来实现富国强兵,挽救民族危亡

内容

(1)戊戌变法,学习日本的政治制度,提出建立君主立宪制;

(2)辛亥革命,学习欧美的政治制度,提出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影响

①促进了中国政治近代化的进程;②促进了中国思想文化的近代化探索

3.思想文化近代化——新文化运动兴起105周年(2018.22、2013.22、2012.22)

背景

(1)政治方面:

①西方列强入侵,国家面临危机;②中国政治近代化和经济近代化的探索,促进了思想文化的近代化;

(2)经济方面:

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的传播,工业革命成果的传入;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思想方面:

西方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想的传入

概况

近代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接受的过程,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改造中国社会的思想武器(整体由故步自封转变为主动向西方学习)

表现

鸦片战争(P36),洋务运动(P43),戊戌变法(P47),辛亥革命(P53),新文化运动(P56),五四运动(P58)

影响

①促进了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②为政治近代化的探索提供了思想基础和理论支持

4.教育近代化

背景

(1)政治方面:

①近代列强发动一系列侵华战争,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一些开明的官员主张学习西方,改革教育;

(2)经济方面: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

内容

(1)洋务运动时期:

派遣留学生,开办新式学堂(如京师同文馆、福州船政学堂),揭开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序幕;

(2)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先后在天津创办北洋西学堂,在上海创办南洋公学;

(3)戊戌变法时期:

创办了京师大学堂,它的创办表明了近代中国教育改革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4)1905年,清政府谕令一律停止科举考试,存在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至此寿终正寝。

与此同时,清政府还通令兴办学堂,颁布各级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

中国近代新式教育逐渐发展起来;

(5)1924年5月,黄埔军校的创办,培养出大批具有新式思想的军事和政治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随后的北伐战争作了准备;

(6)近代出现一大批具有新式教育思想的教育家,如陶行知、蔡元培和徐特立等

意义

①促进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②为中国政治近代化、思想文化近代化、经济近代化培养了人才

5.科技近代化

表现

晚清

时期

(1)洋务运动创办一系列军事工业,部分实现了新式武器装备、船舶的制造;

(2)1909年,詹天佑设计的京张铁路建成通车,这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

中华民国时期

(1)侯德榜创制“侯氏制碱法”,打破了西方国家对制碱业的垄断,并撰写《制碱》一书;

(2)李四光创立地质力学理论,为大庆油田和华北油田的勘探与开采提供了理论基础

特点

虽有发展和进步,但进程十分缓慢;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烙印

意义

为中国近代化积累了人才;促进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6.社会生活近代化(2017.22)

背景

(1)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殖民者的入侵,西方近代资产阶级生活方式也传入中国;

(2)近代先进的中国人为宣传文明、进步、民主,积极主张学习外国近代生活方式;

(3)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4)民国政府法令、政策的影响

表现

领域

概况

特点

装束

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劝禁缠足等革除社会陋俗的法令,强令男子剪掉辫子,劝禁女子缠足

(1)体现简约、自由平等的新风尚,平等观念取代了尊卑等级观念;

(2)出现了崇洋逐新的趋向;

(3)反映了人们的思想日益开放

称谓

取消“老爷”“大人”之类的称谓,规定民国政府的职员相互之间一律改称职务,民间普通称呼改为“先生”或“君”等平等的称呼

礼节

废除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文明简单的鞠躬礼、脱帽礼和握手礼

服饰

洋布、旗袍、中山装

饮食

西餐、西式蛋糕、洋酒、洋烟在沿海城市成为时尚

婚丧

文明结婚、集体婚礼、公葬、追悼会等新式婚丧理念纷纷出现,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

休闲

公园、咖啡馆在大都市风行一时

交通

本专题线索4第9条(P216)

通讯

有线电报、无线电报、电话等新兴通信工具出现,同时出现了相应的新兴职业

住房

鸦片战争后,沿海地区出现外国人的领事馆区,西式建筑出现,一些官员和商人建起欧式洋房和中西合璧的豪宅

照相和电影

20世纪初,西方发明的照相和电影传入中国,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留下许多珍贵的历史镜头

发展特征

(1)深受西方文明影响,经历了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具有半殖民地化色彩;

(2)随着近代中国社会经济、思想的变化而不断加深;

(3)地域之间存在严重的不平衡,通商口岸和大城市变化明显,在偏远的农村和内地则变化不大;

(4)实质上是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结果是中西文化逐渐融合,并且保留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

(5)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消弭和促进中国社会的向前发展

 

7.军事近代化

(1)军事近代化

原因

(1)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随着列强的侵略,中国的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2)在同西方列强的斗争中,中国人意识到自身国防的落后;

(3)中国国门被打开,西方的先进科技及思想传入中国

方式

①兴办近代军事工业,向西方学习先进军事技术;②学习西方军事制度,编练新军;③建立军事院校,培养新式军事人才;④在武装斗争中创建人民军队

特点

(1)中国军事的近代化不是自觉地、主动地进行的,而是在镇压国内人民革命和反对外国侵略战争的倒逼下被动地、逐步地、缓慢地进行的,是中国规模化进行近代化探索的第一个领域;

(2)由最初单纯对外技术的依赖性转变为同时注重军事政治人才的培养;

(3)受“中体西用”思想观念的制约,形式上学习西方;

(4)主要体现在军事武器的近代化上,军事制度变革十分有限

作用

(1)开启了中国国防的近代化;

(2)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外来侵略,保卫了国家主权;

(3)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提供了可靠的军事力量

启示

(1)国防是民族利益和国家安全的根本保证,它维系着国家的安危、人民的幸福、民族的尊严和社会的进步(“国无防不立,民无兵不安”);

(2)雄厚的国家经济实力、稳定的政局、开明的政治、先进的武器装备、全民的国防意识是强大国防的支柱

(2)海防近代化

原因

(1)两次鸦片战争中,侵略者都是从海上入侵中国;

(2)中国面临“有海无防”的情况

特点

(1)中国近代海防思想产生于边疆危机当中,如魏源“师夷长技”的思想,成为晚清海防思想的基础;

(2)是对当时国家安全威胁的一种反应和反思,不具有先进的海防意识,仅仅是一种较低层面的军事防御对策

启示

(1)建立一支强力有效的海军需要一个统一的国家和稳定的政局;

(2)有清晰的发展目标,制定适合本国实力和战略需求的装备建设计划

8.外交近代化

背景

(1)清朝闭关锁国,盲目自大;

(2)鸦片战争后,被迫卷入国际社会,被动的适应近代化外交

时期

概况

影响

晚清

①1861年,设立了总理衙门,负责办理对外交涉以及通商、海关等事务,标志着中国外交走向近代化;②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负责清廷外交事务,标志着近代中国外交体制的正式确立

(1)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主权和领土完整被侵犯;

(2)“贵华贱夷”的传统外交观念被打破;

(3)刺激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增强了国人开眼看世界的意识

南京临时政府

中华民国成立后,将清朝外务部改组为外交部,并幻想以承认不平等条约来换取列强对南京临时政府的支持

(1)国家主权不断被侵犯,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2)后期收回主权或修改不平等条约,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增强了中国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北洋

政府

(1)1915年,袁世凯接受了日本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的大部分内容;

(2)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3)1921~1922年,华盛顿会议上签订《九国公约》,维持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

南京国民政府

①中国加入世界反法西斯联盟;②与美、英发表《开罗宣言》;③二战期间,国民政府同英、美等国签订协议,废除了部分不平等条款(条约);④成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

影响

(1)经济方面:

通过中国外交近代化,中国的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发生了重要变化,出现许多形式各异的资本主义性质的工商业企业,并由此产生新的阶级与社会力量;

(2)政治文明:

在近代外交的刺激下,中国近代的国家机构、外交体制、经济管理、司法制度等等,都出现了具有近代资产阶级性质的变革;

(3)思想文化:

外交近代化促使社会上各种思潮层出不穷,在激发中国人民民族情感的同时,不断对西方新思想、新制度、新文化进行比较和选择,以期为我所用;

(4)外交制度:

带来了全新的外交模式——条约制度(战后通过签订条约的方式处理中外关系);

(5)系统培养:

晚清政府还仿效西方建立了专职外交官制度,在对外交人员的任命上,大量重用受过西式教育和曾留学西洋的人才,重视职业外交官的培养,在选拔任用外交人员时较为强调专业知识背景,这些举措使得清朝外交官员懂得用外交手段维护中国的权益

特点

(1)中国近代外交的转型,既是由君主专制政体向民主政治的转变,也是近代中国外交形象的转变,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2)外交的近代化一方面试图通过自身力量赶走外国侵略者获得独立,一方面认同接受西方文明,外交上从消极排斥与抵抗、在蒙昧无知中丧失主权,转变为接触与适应;从尝试改变弱势处境,再到主动争取国际社会主体权资格,追求建立平等新型外交关系的历史演变过程;

(3)外交地位逐渐提高,但整体上看依旧是外交上的弱国

9.交通工具近代化

原因

(1)列强为了扩大在华的经济利益,加强对中国的控制,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而在中国兴办近代交通;

(2)两次工业革命时期西方先进交通工具传入中国;

(3)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积极兴办近代交通,促进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4)思想观念的转变、西方生活方式的影响

概况

西方发明的火车、轮船、电车、汽车、飞机等新式交通工具相继传入中国;近代铁路和公路的修筑,水上、空中航线的开辟,新式马路的修建,传统街道的改造

特点

(1)牵引动力由人力、畜力向机械演进;

(2)地域之间发展不平衡,沿海地区比较发达,内地比较落后

作用

(1)积极:

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促进了商品的流通,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2)消极:

从负面看,有利于外国的政治、经济侵略,便利了对中国的掠夺等

10.通讯传媒近代化

(1)通讯工具的近代化

背景

(1)伴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列强为发展商业和情报的需要,西方的先进通讯技术和工具传入中国;

(2)洋务运动中,引进西方先进的通讯工具;

(3)先进的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亡,积极投资兴办近代实业,促进了近代通讯工具的发展

概况

(1)19世纪70年代后,先后出现了有线电报、电话、无线电报;

(2)1900~1906年,南京、苏州、武汉、广州、北京、天津、上海等城市先后开通市内电话

作用

(1)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改善了人们的通讯手段,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2)加强了中国与世界之间的联系,使异地联系更加方便,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3)信息的快捷传播,开阔了人们的眼界,加快了生活节奏,提高了生活质量,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4)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促进了人口流动、信息交流,同时也便利了列强进一步掠夺中国

(2)大众传媒近代化

发展原因

(1)鸦片战争后,人们对社会信息的需求,促进报刊不断涌现;

(2)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大众传媒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

(3)民主思想的传播促进了大众传媒的发展;

(4)西方传媒的发展和对中国的侵略扩张

表现

(1)1872年在上海创办《申报》;

(2)1897年在上海创办商务印书馆;

特点

(1)报道及时,覆盖面广;报道各地发生的重大事件,分析国内外时局;

(2)有强烈的政治性,机关报成为传媒的主体,重视政论、言论,与挽救民族危亡密切联系在一起;

(3)它的发展与政治运动紧密相关,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前后出现高潮

影响

(1)传播西方科学民主思想,开阔国人视野,促进近代中国思想解放;

(2)为近代民主革命提供舆论基础和群众基础;

(3)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促进了新知识的传播与交流,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4)推动社会生活的近代化等

线索5中国近代化起步中创办的刊物

名称

时间

内容

发表文章

实践

影响

《直报》

1895年创办于天津

宣传变法思想

严复的《论世变之亟》《原强》《辟韩》

戊戌

变法

为维新变法运动准备了思想条件

《时务报》

1896年创刊于上海

宣传维新变法

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

《国闻报》

1897年创刊于天津

以“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为目的,号召变法图强

严复发表《天演论》

《知新报》

1897年创办于澳门

宣传变法方针,主要强调废科举、兴学校、育人才、重科学

《西士谈天》《夜间照相》《化学新理》

《民报》

1905年创刊于东京

宣传三民主义

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阐发了“三民主义”

辛亥

革命

中国同盟会机关报,促进辛亥革命的发展

《新青年》

1915年陈独秀创办于上海

宣传民主、科学

陈独秀发表《敬告青年》、鲁迅发表《狂人日记》、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等

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主阵地之一

共同点

宣传西方民主政治和思想,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线索6近代化探索中的重要人物(2019.22、2016.22)

人物

主要活动

曾国藩

(1)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组建湘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2)创办洋务:

创办中国近代第一个军事工业——安庆内军械所

李鸿章

(1)组建淮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2)创办洋务:

创办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中国近代最大的民用企业)、开平矿务局;

(3)组建北洋水师;

(4)甲午中日战争,代表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5)设立翻译馆,翻译西方先进书籍与刊物

左宗棠

(1)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福州船政局(中国第一个新式船政局);

(2)收复新疆:

率装备了新式武器和进行了新式训练的清军收复除伊犁以外的整个新疆地区,主张加强塞防

张之洞

(1)兴办洋务,创办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

(2)参与戊戌变法,甲午中日战争战败后,主张变法图治;

(3)甲午中日战争战败后,在湖北大规模兴办新式教育——实业教育、师范教育和国民教育,推动中国教育近代化进程;

(4)镇压义和团运动

康有为、梁启超

(1)变法准备:

1895年,领导公车上书,请求变法;成立强学会,开办学堂,培养人才;创办《万国公报》,后改名为《中外纪闻》;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变法通议》宣传变法;

(2)1898年,组织领导戊戌变法;

(3)梁启超倡导新文化运动,支持五四运动

张謇

提出“实业救国”口号,创办大生纱厂等一系列企业,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孙中山

(1)先后成立兴中会、中国同盟会;

(2)提出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三民主义;

(3)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反动统治,宣告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领导建立了中华民国;

(4)1924年与中国共产党合作,建立黄埔军校,开展国民革命运动;

(5)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中国国民党和中华民国的缔造者

陈独秀

(1)1915年发表《敬告青年》,正式吹响新文化运动的号角;

(2)1917年,接受蔡元培的聘请,出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

(3)1919年五四运动的领导者;

(4)是马克思主义的积极传播者;

(5)1920年,在上海成立共产党早期组织,发起成立中国共产党,1921年7月在中共一大上被选为中央局书记

胡适

(1)1917年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

(2)1917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倡导白话文;1918年加入《新青年》编辑部,大力提倡白话文,宣扬个性解放、思想自由,与陈独秀一同领导新文化运动

鲁迅

1918年发表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狂人日记》,以新文学的形式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李大钊

(1)1918年,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一系列文章,热情赞颂十月革命;

(2)积极领导和推动五四运动的发展;成为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是我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人;

(3)1920年,参与筹建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了共产党早期组织,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4)1924年出席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为实现国共合作做出了重大贡献

共同特征

①这些人物积极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从不同领域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为近代化道路的探索作出了重要贡献;②都是在列强的侵略下进行的探索;③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④他们的探索活动都体现了救国救民的目的;⑤他们的探索活动都体现了向西方学习的特点;⑥都体现了责任担当与崇高的爱国精神

新线索7中国近代女权运动兴起、妇女地位的提高

原因

(1)西方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想的传入;

(2)机器化大生产的出现,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史实

(1)鸦片战争后,西方女权运动兴起、男女平等思想开始传入我国;

(2)洋务运动时期,机器的使用,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女子进入工厂工作;

(3)维新变法时期,少数先进女性投身创设女子学堂和不缠足运动,公开提出了男女平等、男女同受教育、婚姻自主等思想;

(4)辛亥革命前后,在讨论妇女的各项权利的同时,觉醒的先进女性还把争女权与兴民权、女权革命与民权革命有机结合起来。

秋瑾是此时期的代表;

(5)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邓颖超、向警予等积极投身革命活动,以提高妇女地位为根本目的,以广大劳动妇女为依靠力量,近代中国妇女解放运动跃上一个新境界

表现

(1)政治上,女子从军参政;

(2)教育上,女子进学堂读书、出洋留学、男女同校等新气象接踵而至;

(3)婚姻上,追求自由恋爱,反对包办婚姻、买卖婚姻;

(4)社会生活上,女子走出家庭,进厂务工,参加娱乐活动

影响

近代女权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是推动社会转型的重要力量,促进了妇女地位的提高

新线索8中国近代社会出现的新兴职业                                    

领域

职业

原因

交通

火车司机

洋务运动时期,随着火车的传入,火车司机这一职业开始出现

铲煤工人

洋务运动时期,随着火车、船舶等交通工具的传入,需要铲煤工人向火炉里加煤以提供动力支持

铁路护路

工人

洋务运动时期,随着铁路的传入,铁路护路工人出现

电车司机

清末时期,随着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畜牧兽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