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高中生物教学建议.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286493 上传时间:2023-08-1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6.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部分高中生物教学建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第一部分高中生物教学建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第一部分高中生物教学建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第一部分高中生物教学建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第一部分高中生物教学建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部分高中生物教学建议.docx

《第一部分高中生物教学建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部分高中生物教学建议.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部分高中生物教学建议.docx

第一部分高中生物教学建议

第一部分高中生物教学建议

一、必修一教学建议

1.做好模块式教学的整体设计

由于一个模块反映了本学科一个或一组的主题或核心概念;有主要的、贯彻始终的科学思想观念和方法;有学习、探究的相似的情境;有内在的逻辑联系等,因此需要对教学进行整体设计。

整体设计要考虑的要点如下:

(1)本模块的教育价值凸显于哪些教学内容和过程之中?

(2)本模块涉及哪些核心概念,它们应通过怎样的教学策略和方式来建立?

(3)本模块主要的、贯彻始终的科学思想观念和方法,应在哪些内容中重点体现?

(4)本模块的教学时数应怎样合理分配,哪些是学生可以自学的,哪些是需要教师指导的,哪些是必须讲解的?

(5)本模块的实验、探究、制作、搜集资料等活动,需要什么条件,每一项达到的目的存在怎样的区别,过程和方法的要点怎样?

(6)本模块学习过程中需要补充哪些课程资源,哪些课程资源是经过努力可以开发和利用的?

(7)本模块学习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做好练习和自我测评,是否有必要增加阶段性的、多样化的测评?

(8)本模块的哪些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需要依靠集体的力量进行研究,研究的问题的重点是什么?

(9)本模块教学内容中有哪些是你不太熟悉的,如何有计划地逐一学习解决?

(10)通过本模块的教学,你准备在哪些方面积累经验,并尝试作理论上的概括和提炼?

2.把核心概念及概念间的相互联系放在教学的重要位置

本模块每一节的“本节聚焦”和每一章“本章小结”,实际上都在唤起师生对核心内容的关注,前者是导学,后者是概括提高,教与学的过程始终要集中精力于此。

对核心概念及概念间的相互关系,当然不应是静态的背诵和记忆,而应当在动态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过程中建立和形成,并重在理解和应用。

也不应孤立地去掌握,宜围绕着若干中心问题形成概念“串”。

3.切实保障实验、探究等学习活动的数量和质量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的具体目标“发展科学探究能力”中,提出了11条“初步学会”:

(1)客观地观察和描述生物现象;

(2)通过观察或从现实生活中提出与生物学相关的、可以探究的问题;

(3)分析问题,阐明与研究该问题相关的知识;

(4)确认变量;

(5)作出假设和预期;

(6)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

(7)实施实验方案,收集证据;

(8)利用数学方法处理、解释数据;

(9)根据证据作出合理判断;

(10)用准确的术语、图表介绍研究方法和结果,阐明观点;

(11)听取他人的意见,利用证据和逻辑对自己的结论进行辩护,以及作必要的反思和修改。

这11项,比之义教阶段的要求,是颇大的提高和具体化。

任何一个实验或探究活动都不大可能全部涵盖这些要求,因此,必须完成足够数量的学生活动。

这些要求是对所有模块的学习而言,但是,应该看到,《分子与细胞》模块的实验、探究活动远远多于其他模块,并为其他模块,特别是《生物技术实践》中的实验和探究打下基础。

应当克服各种困难,努力完成。

怎样才能保障实验和探究活动的质量呢?

下列各项应予注意。

(1)时间上要有保障。

本模块教材安排的9个实验、4个探究,除“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外,都是可以当堂完成的。

即使如此,仍占有相当大比例的教学时数。

因此,时间上的保障,需挤压“讲授”的时数,一切能由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应不讲、少讲、讲到点子上。

(2)实验条件的保障。

本模块教材在设计实验、探究活动时,是以普通中学的实验室条件为依据的,所有器皿均为常备,只有药品一项,有所添加,多为染剂,应提前购买,如为节省起见,也可若干学校联合,或地区教研部门统一购进,分别使用。

(3)分好学生小组。

本模块教材的实验、探究大多以小组为单位进行。

要有能切实负责的小组长(经必要的培训更好),不同潜质的成员组合,每次的明确分工都很重要。

在一个模块的学习过程中,小组组成可做一次或两次变换更好。

(4)11项探究能力均匀分布。

不能也没有必要每一实验或探究活动,项项都有要求,但应有侧重点,累积起来,每一项都有着落。

小题小做,大题大做,各得其所。

不要把问题复杂化、模式化以及为听课者、评课者表演。

(5)强化训练学生的弱项。

每个学校、每个班级、每一学生,各项探究能力均有差异。

或不善于提出问题和作假设,或操作马虎不精确,或不善于处理数据,或不长于表达交流,等等。

宜按实际情况,强化训练。

(6)要有计划地进行评价。

平日教学可选若干(一个模块有2~3次即可)实验、探究的若干方面进行测评,作为平时成绩。

模块教学的终结考核时,应有这方面的内容,作为总成绩的一部分。

评价将能起到督促学生认真对待的作用。

(7)用好本模块的“科学方法”(以专框框出,并有主题)和“技能训练”。

它都是为科学探究准备的,教材以细水长流的方式,给学生以更多的了解和练习的机会,这也有助于探究能力的提高。

4.认真对待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提倡多年,但就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学科教学而言,仍存在着许多值得探究的领域。

这里用“认真对待”的意思,就是提倡我们一起来研究。

通过基础内容的学习而实现创新能力的培养,一方面是依赖于动手实践,“做”科学,这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途径之一,前面已经提到,不再赘述。

另一方面则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它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最经常的途径。

在基础内容的教学中,只要重视起来,无处不在。

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在最近的论著中提出创造性思维结构的六要素:

发散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横纵思维。

还指出:

·具有寻的(指向)作用的是发散思维──“一个指向”;

·具有明察事物的对立统一和进行联系、比较、整合作用的分别是辩证思维和横纵思维──“两条策略”;

·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的主体”。

5.追求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结合

高中生物课程的核心任务,无疑是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但广义地说,科学也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有人称之为科学的文化功能。

当我们区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时候,不能忽视它们紧密联系互相渗透的一面。

在我们的教学中,这两者更是互相融合,共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

·初步形成生物体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生物进化观点和生态学观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关心我国的生物资源状况,对我国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发展状况有一定的认识,更加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增强振兴中华民族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乐于学习生物科学,养成质疑、求实、创新及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认识生物科学和技术的性质,能正确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能够运用生物科学知识和观念参与社会事务的讨论。

·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确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掩卷思量,这些与其说是科学素养,毋宁说是人文素养,或者说已互相交融、水乳难分。

教育的功能是实现人的社会化,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人才的综合素质既需科学素养,也要人文素养。

课程、教材、教学,作为教育的载体,也不可能把两者割裂开来,生物课程、教材、教学是如此,其他课程、教材、教学也如此。

二、必修二模块的教学建议

要搞好模块的教学,首先要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深入领会其精神实质,理解本课程的四条基本理念──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全面贯彻落实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知识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力目标。

在此基础上,认真钻研教材,理解教材的编写思路,把握好重点和难点;还要了解本校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兴趣愿望和发展需求,根据本地课程资源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并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教学效益。

课程标准提出了七条教学建议──深化对课程理念的认识,全面落实课程目标,组织好探究性学习,加强实验和其他实践活动的教学,落实科学、技术、社会相互关系的教育,注意学科间的联系,注重生物科学史的学习。

下面仅针对本模块的特点以及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一些补充建议,供老师们参考。

如何看待和处理本模块的地位 对于本模块在整个高中生物课程中的地位,教师应当有清楚的认识。

本模块既有独立的意义和价值,又与其他模块有一定的联系。

本模块的教学需要以《分子与细胞》模块为基础,同时又为三个选修模块──《生物技术实践》、《生物科学与社会》和《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打基础。

《生物技术实践》中“DNA的粗提取与鉴定”、“多聚酶链式反应扩增DNA片段”等课题,《生物科学与社会》中《基因诊断与基因治疗》、《现代生物技术在育种上的应用》、《生物技术药物与疫苗》等节,《现代生物科技专题》中《基因工程》、《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等专题,都需要本模块的知识作基础。

因此,在本模块的教学中,既要注意利用《分子与细胞》模块的基础,适时提示学生回忆,做到温故而知新,从已有知识提出新的问题,又要考虑学习选修模块的需要,在本模块教学中夯实基础。

此外,还应注意“到位而不越位”,有些本应在选修模块中学习的内容,在本模块就不宜过多扩展。

比如关于基因工程的内容,本模块和《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模块都设有专门章节或专题,在本模块讲清楚最基本的原理和方法,举例说明其应用即可,不要过多涉及技术细节,对应用范围的介绍也不求全面。

如何看待和使用教材 这里首先是一个教材观的问题。

教学的依据是课程标准。

教材是教师实施课程标准所使用的主要课程资源,但不是惟一的资源。

对于资源,使用者当然有取舍的权利。

教材中的内容(包括知识性内容、活动、习题、讨论题、课外阅读材料等)并不是要求所有学生都必须全部学习的。

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在完成具体内容标准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有所取舍,或有所增添,做到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因人制宜。

如何确定教学目标 这里所说教学目标是指学生通过每一节的学习应当达到的具体目标。

课程标准阐明了本课程的目标,这是高中生物课程的总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每一节的教学还应当有更具体的目标。

课程目标为制定具体目标指明方向,具体目标为达成课程目标服务。

具体目标是否恰当,关乎一节课教学的成败,也影响课程目标的达成。

在课程目标的引领下,具体目标的确定首先应当以课程标准中的具体内容标准为依据。

但是,具体内容标准与教材内容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因此还要具体分析教材内容。

在此基础上,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教学目标的具体尺度。

以上说的是确定教学目标的一般原则,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注意教学目标的生成性 教材中每节都有“本节聚焦”,教师教学用书中每节也都列出了教学目标,这些都可以作为教师确定各节教学目标的重要参考,但不等于可以完全照搬。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情况和教学进程,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补充。

在一定程度上说,教学目标不应该完全是事先预定的,也可以随着教学进程而自然生成。

例如,关于伴性遗传,教材的“本节聚焦”是:

“什么是伴性遗传?

伴性遗传有什么特点?

伴性遗传在实践中有什么应用?

”教材中主要介绍的是人类红绿色盲和抗维生素D佝偻病,如果在教学中发现不少同学想知道除此之外人类还有哪些疾病或其他性状是伴性遗传的,那么,能不能将“列举人类伴性遗传的实例”列入教学目标呢?

答案应当是肯定的。

把握教学目标的全面性 同课程目标一样,教学目标原则上也应当有三个维度。

知识目标容易确定,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需要教师深入挖掘,准确把握。

这里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同知识目标不同,能力和情感目标的达成是一个逐渐养成的过程,不可能靠一两节课一蹴而就,诸如思维能力、表达和交流能力、科学态度等目标,可能要贯穿整个课程的始终,对此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并且进行适当的规划。

(2)就一节课而言,在三个维度目标之中可能会侧重某一个维度,比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一节,知识内容很大程度上是初中内容的复习,因此知识目标要求不高,重点应放在情感目标上: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生物进化观点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理解科学理论在促进人类文明前进中的作用;还要通过分析拉马克和达尔文进化论的局限性,理解科学的本质,形成对待既有科学成果的正确态度。

(3)有的节很难找出明确的能力目标或情感目标,可以当作隐性目标处理,避免牵强附会。

(4)在实施过程中,三维目标应当融为一体。

表述教学目标的具体性 一节课所能达成的教学目标是有限的,因此,教学目标的确定和表述应当具体、明确,切忌过于宽泛。

比如,将目标表述为“培养思维能力”或“培养科学探究能力”,显然过于模糊,这样就会导致教学的盲目性。

如果表述为“进行演绎推理”或“分析实验数据”,等等,就比较明确、具体,指向性就较强。

提高教学目标的可检测性 只有将教学目标确定为学生表现出的行为,而不是心理活动,教师才能及时获得教学效果的反馈,进而及时调整教学行为,达成教学目标。

因此,教学目标的表述应当尽量使用课程标准中列出的行为动词,如“举例说出”、“列举”等,避免使用“理解”、“了解”、“培养”等词语。

如何处理探究性学习与有限课时之间的矛盾 同样的知识内容,老师直接讲授知识与学生通过探究活动来获得知识相比,后者显然需要更多的时间,容易造成课时紧张的矛盾。

怎样看待和处理这一问题呢?

首先,应当从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出发,重视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意义。

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建构,会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探究性学习的目的不仅是获得知识,而且能更加有效地促进能力的发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这就是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的原因。

教学中应当尽最大努力贯彻这一条基本理念。

其次,倡导探究性学习并不意味着对其他学习方式一概排斥,对某些教学内容来说,接受式学习仍然是有效的学习方式。

例如,关于减数分裂,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自主发现减数分裂的过程和特点是非常困难的,先由老师讲清楚这些内容,再让学生观察减数分裂固定装片,不失为可行的办法。

此外,为解决课时紧张的问题,教师应当统筹规划,并且积极应用多媒体课件等现代教学技术,提高单位时间内的教学效益。

如何处理科学史内容与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关系 本模块的特点是以人类对基因的本质、功能及其现代应用的研究历程为主线展开的,涉及科学史的内容很多。

从内容篇幅上看,有时科学史的内容要多于基本概念和原理的表述。

是不是科学史的内容比基本概念和原理更重要呢?

教学中应该如何把握二者之间的关系?

首先,二者不是对立和割裂的,而是统一的。

介绍或引导学生分析科学史,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

例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节,仅通过实验证据和RNA病毒的内容,也能让学生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但是学生可能会觉得枯燥,难以达到最佳效果。

教材中先介绍“对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测”,让学生知道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竟认为遗传物质是蛋白质,而不是DNA,这样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进而乐于分析相关实验证据,得出结论。

其次,要将科学史当做供学生分析和讨论的材料,而不要让学生将科学史本身作为基础知识来记忆。

这毕竟不是生物科学史课程,不能“为史而史”。

此外,应及时对基本概念和原理进行归纳和梳理,不要让它们淹没在科学史的“海洋”中。

三、必修三模块的教学建议

要搞好本模块的教学,首先要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深入领会其精神实质,理解本课程的四条基本理念──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全面贯彻落实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知识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力目标。

在此基础上,认真钻研教材,理解教材的编写思路,把握好重点和难点;还要了解本校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兴趣愿望和发展需求,根据本地课程资源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并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教学效益。

如何看待和处理本模块的地位 对于本模块在整个高中生物课程中的地位,教师应当有清楚的认识。

本模块既有独立的意义和价值(本文第一部分已作介绍),又与其他模块有一定的联系。

本模块的教学需要以《分子与细胞》模块为基础,同时又为选修模块──《生物科学与社会》和《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打基础。

《生物科学与社会》中《人体的器官移植》、《生物技术药物与疫苗》等节,需要本模块中免疫调节的知识作基础,《生物科学与环境保护》一章、《现代生物科技专题》中《生态工程》专题,需要本模块中的生态学知识作基础。

因此,在本模块的教学中,既要注意利用《分子与细胞》模块的基础,适时提示学生回忆,做到温故而知新,从已有知识提出新的问题,又要考虑学习选修模块的需要,在本模块教学中夯实基础。

此外,还应注意“到位而不越位”,有些本应在选修模块中学习的内容,在本模块就不宜过多扩展。

比如关于生态农业和生态工程的内容,本模块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等章节都有所涉及,《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模块又专门设有《生态工程》专题,因此,在本模块只要求学生一般了解即可,不要过多涉及工程技术细节,对应用成果的介绍也不求全面。

如何看待和使用教材 这里首先是一个教材观的问题。

过去很多老师都说教材是教学的依据,其实这是不恰当的。

教学的依据是课程标准。

教材是教师实施课程标准所使用的主要课程资源,但不是惟一的资源。

对于资源,使用者当然有取舍的权利。

教材中的内容(包括知识性内容、活动、习题、讨论题、课外阅读材料等)并不是要求所有学生都必须全部学习的。

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在完成具体内容标准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有所取舍,或有所增添,做到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因人制宜。

 如何确定教学目标 这里所说教学目标是指学生通过每一节的学习应当达到的具体目标。

课程标准阐明了本课程的目标,这是高中生物课程的总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每一节的教学还应当有更具体的目标。

课程目标为制定具体目标指明方向,具体目标为达成课程目标服务。

具体目标是否恰当,关乎一节课教学的成败,也影响课程目标的达成。

在课程目标的引领下,具体目标的确定首先应当以课程标准中的具体内容标准为依据。

但是,具体内容标准与教材内容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因此还要具体分析教材内容。

在此基础上,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教学目标的具体尺度。

 以上说的是确定教学目标的一般原则,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注意教学目标的生成性 教材中每节都有“本节聚焦”,教师教学用书中每节也都列出了教学目标,这些都可以作为教师确定各节教学目标的重要参考,但不等于可以完全照搬。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情况和教学进程,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补充。

在一定程度上说,教学目标不应该完全是事先预定的,而应随着教学进程自然生成。

例如,关于《通过激素的调节》一节,教材的“本节聚焦”和教师教学用书中本节的“教学目标”都没有列入“激素的种类”,教材中介绍的激素只有促胰液素、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和甲状腺激素等区区几种。

如果在教学中发现不少同学想知道除此之外还有哪些重要激素,那么,能不能将“列举激素的种类”列入教学目标呢?

如果有些同学想知道性激素的种类和作用,是否应当满足他们的愿望呢?

答案应当是肯定的,可以鼓励有兴趣的同学查阅资料。

 把握教学目标的全面性 同课程目标一样,教学目标原则上也应当有三个维度。

知识目标容易确定,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需要教师深入挖掘,准确把握。

这里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同知识目标不同,能力和情感目标的达成是一个逐渐养成的过程,不可能靠一两节课一蹴而就,诸如思维能力、表达和交流能力、科学态度等目标,可能要贯穿整个课程的始终,对此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并且进行适当的规划;

(2)就一节课而言,在三个维度目标之间可能会侧重某一个维度,比如《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一节,知识目标要求不高,重点应放在情感目标上,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展开深入的讨论而达成;(3)有的节很难找出明确的能力目标或情感目标,可以当做隐性目标处理,避免牵强附会;(4)在实施过程中,三维目标应当融为一体。

 表述教学目标的具体性 一节课所能达成的教学目标是有限的,因此,教学目标的确定和表述应当具体、明确,切忌过于宽泛。

比如,将目标表述为“培养思维能力”或“培养科学探究能力”,显然过于模糊,这样就会导致教学的盲目性。

如果表述为“进行演绎推理”或“分析实验数据”等等,就比较明确、具体,指向性就较强。

 提高教学目标的可检测性 只有将教学目标确定为学生表现出的行为,而不是心理活动,教师才能及时获得教学效果的反馈,进而及时调整教学行为,达成教学目标。

因此,教学目标的表述应当尽量使用课程标准中列出的行为动词,如“举例说出”、“列举”等,避免使用“理解”、“了解”、“培养”等词语。

 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引导探究 个体水平的调节与稳态,内容比较抽象,如果仅凭教师讲述,学生很难真正理解。

应当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资料分析、模型建构、思考与讨论等活动,完成知识的建构。

 

 如何处理探究性学习与有限课时之间的矛盾 同样的知识内容,老师直接讲授知识与学生通过探究活动来获得知识相比,后者显然需要更多的时间,容易造成课时紧张。

怎样看待和处理这一问题呢?

首先,应当从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出发,重视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建构,会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探究性学习的目的不仅是获得知识,而且能更加有效地促进能力的发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这就是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的原因。

教学中应当尽最大努力贯彻这一条基本理念。

其次,倡导探究性学习并不意味着对其他学习方式一概排斥,对某些教学内容来说,接受式学习仍然是有效的学习方式。

 四、选修一模块的教学建议

1.“学”围绕“做”

《生物技术实践》与所有其他生物课程的一大区别在于,几乎每个课题都要求制作产品。

除个别情况外,产品均为物质实体,如葡萄酒、提纯的血红蛋白等。

每个课题应围绕怎样做、怎样做得更好进行,即使是科学原理和实验技术的学习,也应围绕着“做”进行。

教师在教学中要摆脱传统教学习惯的影响,将“做”摆在核心位置,让“学”围绕“做”。

2.自学为主,指导为辅

《生物技术实践》强调学生的自主性,提倡自学和探究。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基础知识、实验设计、实验操作等各环节都要让学生动起来,同时又要发挥好指导作用,注意进程控制,及时给予提示和指导,避免学生陷入无助或盲动的困境。

3.确定有效评价体系

《生物技术实践》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探究的全过程,包括实验设计、实验操作、结果分析、方法改进等多个环节。

如何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合理评价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教材中提供的评价标准仅供教师参考。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形确定准确和可操作的评价体系。

五、选修三模块的教学建议

1.重视基本的生物科学技术概念的教学

现代生物科学技术揭示了一些新的原理、原则和规律,逐步建立了一系列的新概念。

虽然,本模块并非生物科技的专业教育,但选修学生的大多数,是有志于生物科学类专业学习的。

为了选择相关职业,为报效社会作准备,对新的生物科技概念的了解,对他们是重要的,也是能接受的。

不应把本模块的教学变成泛泛的科普,或资料的搜集浏览。

教学的过程固然要通俗易懂,学习的过程需要博览广记,但作为一门课程的学习,没有对基本概念(不论是科学的还是技术的)的理解和把握,将影响进一步的学习和发展。

2.落实生物科学技术的历史和社会功能的教育

几乎每一个现代生物科技专题都展示了科学的创新,推动了技术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又催生科学的新进展,从而更广阔、更深入地影响社会生产、生活,乃至于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

现代生物科技虽然只有50多年的历史,却甚为辉煌,且集中展现了科学、技术、社会的互动。

应该通过多种方式的教学活动,让学生领悟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热爱科学技术;关注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尝试应用生物科学技术,参与个人和社会事务的决策;对生物科学技术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抱有社会责任感。

这是对本模块教学的较高要求,应该是统率各堂课具体教学内容的灵魂。

3.切实组织好讨论、辩论、综述等学习活动

由于不可能安排较多的实验、探究等学习活动,除少量的调查、实践等活动外,经常的是讨论交流,甚或辩论,还有查找并分析资料,撰写综述报告等。

这些学习活动,切不可放任自流,需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畜牧兽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