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第三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十古代诗歌阅读考点4思想内容与观点态度讲义0307183.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286331 上传时间:2023-08-13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1.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第三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十古代诗歌阅读考点4思想内容与观点态度讲义030718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版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第三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十古代诗歌阅读考点4思想内容与观点态度讲义030718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版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第三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十古代诗歌阅读考点4思想内容与观点态度讲义030718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版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第三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十古代诗歌阅读考点4思想内容与观点态度讲义030718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版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第三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十古代诗歌阅读考点4思想内容与观点态度讲义030718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第三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十古代诗歌阅读考点4思想内容与观点态度讲义0307183.docx

《版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第三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十古代诗歌阅读考点4思想内容与观点态度讲义030718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第三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十古代诗歌阅读考点4思想内容与观点态度讲义0307183.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第三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十古代诗歌阅读考点4思想内容与观点态度讲义0307183.docx

版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第三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十古代诗歌阅读考点4思想内容与观点态度讲义0307183

考点

 思想内容与观点态度

考情解读

学案引语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在古诗鉴赏中是一个必考点。

在高考命题实践中真正的“诗歌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评价题很少见,通常是要求考生回答“表达了什么思想”“抒发了怎样的感情”这类“是什么”的问题,它考查的重点在于根据诗句内容读懂诗歌,了解作者的经历和诗歌的创作背景。

常见命题类型主要有三种。

一是概括诗歌的内容主旨,二是分析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三是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命题有两种形式:

一是传统的主观设问,二是五选二的客观选择题。

  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这是诗歌鉴赏的核心。

一般在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时,需要结合诗歌所提供的信息。

如诗歌的标题、作者、关键句、注释、诗歌的类型、意象等。

也就是说,综合考虑,多角度入手,这样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关于评价类试题因为难度偏大,命题中出现的较少,但评价的前提是理解思想内容,只有理解了才能做出准确的评价。

 

解构真题 引领规范

类型一 思想内容类

[2017·全国卷Ⅲ]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试题。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①

白居易

一篇长恨有风情②,十首秦吟近正声③。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④。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注] ①元九、李二十:

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

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

②长恨:

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

③秦吟:

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

正声:

雅正的诗篇。

④伏:

服气。

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梳理

1.明确考点 辨别要求

本题考查分析诗歌情感态度的能力。

要求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来分析。

2.研读诗歌 细致分析

解答鉴赏思想感情的题,需要遵循以下的思路:

一是找出情语,即对能直接表现作者感情的字词加以分析;二是找景语,即通过作者所描写的意象解读作者的感情;三是找叙事,即通过作者描述的事情来分析作者的感情;四是找技巧,即通过用典、化用等手法,解读出作者的感情。

解答这类试题还需要结合具体的诗句进行分析,如果有表达技巧要一并写出。

从标题“戏赠”入手,一个“戏”字,有“戏谑”之意。

再结合诗句来看,前两句“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是对自己诗作的概括,突出自己的文学成就;“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也是在展示自己的诗作成就。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这是对元九和李二十的戏谑。

但“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透露出诗人对自己现实境况的无奈和自嘲。

3.依据模板 构思答案

答案构成:

通过对……的描写(或:

通过描写……),表达了……的思想情感。

4.组织语言 做出答案

①诗人戏谑友人,夸耀自己,通过诙谐的态度表现出对文学成就的自得;②诗歌并非全是戏言,也透露出一丝对自己现实境况的无奈与自嘲。

  失分剖析

现场答案

失分剖析

得分

答案一:

表现诗人对元九和李二十的戏弄。

该答案不能整体地把握诗歌的情感倾向,曲解“戏”的内涵。

0

答案二:

诗人戏谑友人,夸耀自己,通过诙谐的态度表现出对文学成就的自得。

对诗句的含意和感情理解不全面、不到位。

该答案只理解出其中的一部分,没能全面整体把握。

3

类型二 评价作者观点态度

[2015·四川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

[唐]骆宾王

返照下层岑,物外狎招寻。

兰径薰幽珮,槐庭落暗金。

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

一遣樊笼累,唯馀松桂心。

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向?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梳理

1.明确考点 辨别要求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中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要求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歌的情感和志向。

2.研读诗歌 细致分析

解答这类试题,首先要熟悉古诗中常见的作者情感和志向有哪些,即做好知识储备;其次通过阅读诗歌体会诗中传达的情感志向;最后结合诗句进行具体分析。

诗歌的首联直接点题,侧面明确主旨即物外,表明所写是寄情于外物,通过对外物的分析即可得出作者的观点。

颔联承接上联,聚焦题目中的“山家”,突出了兰径熏和槐庭落的夏日景况,暗示了诗人的志趣与追求。

颈联转写山风、山月,营造了空旷、静谧的意境。

尾联以议论结题,揭示了一片诗心,凸显主旨。

全诗在营造山中夜色空旷、静谧的奇特意境中,含蓄地表达了诗人远离“樊笼”,亲近“松桂”的心愿,其厌弃尘世,热爱自然,追求高洁之情志,展现无疑。

3.依据模板 构思答案

答案构成:

本诗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向往(追求)……的志向,从诗中……(词语或句子)可以看出……;从……联……的描写中可以看出(暗示出)……的志向。

4.组织语言 做出答案

本诗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之情,追求高洁坚贞、自由闲适之志。

首联从夕照美景吸引作者游兴写起,点明访问山家之由。

颔联写兰径和山家槐庭美景:

幽兰散发阵阵香味,落日透过庭槐洒下斑驳光影,暗示山家主人为高洁隐士。

颈联写山谷幽静空旷、风声之响、月色之浓,呈现出山间特有景致。

尾联直接表达了诗人对自由闲适生活、坚贞品格的追求。

  失分剖析

现场答案

失分剖析

得分

答案一:

本诗表达了作者向往田园山水生活,追求隐居的思想。

首联写出了夕照美景,颔联写了兰径和家槐美景,颈联写了山谷的幽静空旷、山间特有的美景,尾联直接表达了对山水田园、隐居生活的向往。

该答案对“樊笼”“松桂”的象征义理解不到位,情感不是对隐居的向往。

结合全诗的分析比较到位。

2

答案二:

本诗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对自由闲适生活的追求。

全诗都是对自然美景的描写,通过所写美景可以看出作者的志向和情感。

该答案对作者的情感和志向分析正确,但是没有对全诗具体分析,只是笼统地解说,不符合题目要求。

3

  类法总结

设问方式

1.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结合诗歌简析。

2.某联蕴含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

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

3.本诗以“××”为题,表达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情感?

请结合全诗内容加以分析。

答题公式

这首诗歌运用了……的手法,描写了……内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态度)。

核心要点

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七个方面

1.知人论世

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是把握思想感情的基础;把握时代特征,把诗歌放在时代背景下评析,才能准确领悟其思想感情。

例如南宋前期的诗人,生活在战乱频仍的年代,目睹甚至亲历山河破碎、人民流离的痛苦,便胸怀收复中原的宏愿,有的还参加抗金斗争,其作品大多抒慷慨愤世之情,壮怀高唱爱国热情;而南宋后期大势已去,只能感喟哀时,低吟亡国之民的黍离之悲了。

2.解读形象

解读形象(意象),从诗歌表现的人、事、景、物等生活图景中体味思想感情,是诗歌鉴赏的重要方法。

如王维的《白石滩》:

“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

家住水东西,浣纱明月下。

”水之清,滩之浅,石之白,蒲之绿,浣纱之欢快,都衬托出月之明,整个画面充满了生机,表现出一种自然、纯真的美,寄托着诗人对自然、纯真的美的追求。

3.品味语言

诗歌的语言,饱含着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品析语言的重点是:

(1)抓题眼。

扣住题目中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字眼。

(2)抓诗眼。

特别是那些集中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和诗句,如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愁”显然是全词词眼,但上阕中的“愁”是无病呻吟的闲愁,下阕中的“愁”则是怀才不遇的哀愁。

(3)从景语中感受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

”如杜甫《倦夜》前六句写景: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从入夜月升到月落破晓,暗示出诗人彻夜难眠,心事重重。

(4)从情语中体会情。

如杜甫《倦夜》末两句是写情: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抒发出诗人对国家与人民命运的无限关注,以及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和忧愤。

4.留心序注

有些作者在自序、自注中会对作品的内容、背景等加以说明,这是领悟诗歌思想感情的重要参考资料。

如姜夔《扬州慢》序中说: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便对该词表达的思想感情作了明确的概括。

5.运用想象

诗歌创作需要插上想象的翅膀,诗歌鉴赏同样离不开读者的再造想象。

读诗要充分调动自身直接或间接的生活积累,对诗歌进行如临其境的体味,才能准确地真切地感受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温庭筠《商山早行》颔联“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被誉为“早行名句尽此一联”,全由名词组成,字字皆为物象,通过想象,便会变成生动的画面,体会出其中蕴含的不尽之意。

6.注重诵读

诵读是体味诗情的最好办法。

诵读,要倾注激情,要精读细品,不要浮光掠影,浅尝辄止。

考场做诗歌鉴赏题时,也应该把诗歌默诵几遍,不要急于作答。

古人说:

“读书切戒在匆忙,涵咏功夫兴味长。

”“涵咏”是“沉浸”的意思,就是把文本当作“水”,读者投入其中,如鱼得水,鉴赏玩索,掂量比较,浇灌心田。

7.掌握技巧

掌握与诗歌鉴赏相关的一些艺术手法。

主要涉及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及结构方面的艺术手法等。

强化训练 提能增分

一、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试题。

菩萨蛮

[宋]谢逸

暄风迟日春光闹,葡萄水绿摇轻棹。

两岸草烟低,青山啼子规。

归来愁未寝,黛浅眉痕沁。

花影转廊腰,红添酒面潮。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说法错误的两项是(  )

A.“暄风”,即春风,“迟日”,即春日。

与《诗经》中的“春日迟迟”和杜诗中的“迟日江山丽”一样,写出了春光融融的情景,能给读者以春暖日长的感受。

B.“春光闹”化用宋祁的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运用拟人,虽是概括描写,却能引起姹紫嫣红开遍的联想。

C.“葡萄水绿”,两岸葡萄青藤满架,倒映水中,摇曳生姿,暗示游春者的陶醉之情。

D.上阕写游春所见所闻,由“暄风迟日”到“青山啼子规”,可见时间由白天已经到了晚上,开启下阕的“归来愁未寝”。

E.“归来愁未寝,黛浅眉痕沁”写出主人公回来后无心整妆,主人公眉间浅浅的黛色,既意味着残妆未整,又暗示着无人扫眉。

答案 CD

解析 C.“两岸葡萄青藤满架”错误,应是将春水比成葡萄美酒,写出水色可爱;D.“青山啼子规”应是白天游玩时所闻。

2.阅读这首词你可以看到主人公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结合全词具体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喜悦→忧愁。

上阕描绘春日游玩图景,女主人公陶醉于热闹的春光,写出了她的内心喜悦;下阕女主人公因听到子规的啼叫,联想到自身,于是难以入眠、借酒浇愁,写出了她内心的忧愁。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既然女主人公的情绪有一个变化过程,那就要求考生结合上下阕的内容对女主人公的情感作出分析。

上阕的写景抒发了喜悦之情,而根据“子规”这个意象的象征意义,再结合下阕的内容,写出了女主人公的春闺怨。

考生在分析时,需要结合诗句组织语言。

白话诗歌

微风暖日春光正好,在像葡萄美酒一样的绿水上轻摇小船。

船儿划到一个开阔去处,水平岸低,这时山间传来子规的啼声。

归来满怀愁绪没能入睡,眉间浅浅的黛色显露。

花下独酌,花影由廊外移入廊腰,微醉的人面泛红潮。

二、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的试题。

纱窗恨·答冠月韵

[清]田茂遇

笛声阵阵因风送,老天涯,一声入破偏凄切,落梅花。

雕盘处,千山黑雪,马嘶外,万里黄沙。

算春宵归梦,好还家。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说法错误的两项是(  )

A.“老天涯”之“老”字,可见驻守塞外时间之久,流露出征人的不满之情。

B.“笛声”意象包含愁苦,上阕既写笛声高亢凄厉,也写征人心中愁苦凄凉。

C.落梅花,一指“梅花落”的曲子,一指征人由笛声想到梅花飞飞落落、飘飘洒洒落下的情景。

D.“黑雪”,雪是白色,而诗人着一“黑”字,正写出夜晚所见之景。

E.“雕盘处”“马嘶外”“黑雪”“黄沙”,突出了边塞的特点,再现了边塞的壮阔景象。

答案 AD

解析 A.“老天涯”是写笛声阵阵,溢满天涯;D.“黑”表现边塞风雪狂沙肆虐的情景,并非写出夜晚所见之景。

2.这首词感情丰富,请说出该词表达了哪些感情?

请结合全词简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戍守之苦,思乡之情,以及由边塞壮阔之景引发的豪迈之情。

写笛声“凄切”可见征人戍守塞外心中的愁苦凄凉。

下片开首两句,不仅再现着边塞的壮阔景致,而且流露出征人的豪迈之情。

结句“算春宵归梦,好还家”,点破了乡思离愁的主旨。

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上片风送笛声阵阵,溢满天涯,一声“落梅花”,写声成象,撩拨起戍边将士内心深处的凄凉。

下片开头气势雄壮。

“雕盘处,千山黑雪,马嘶外,万里黄沙。

”“雕”与“马”都是边塞特有的威风凛凛的物象,它们雄壮、威武;“千山”“万里”写出了地域的辽阔无垠;“黑雪”“黄沙”让人感到了风雪狂沙的肆虐。

下片开首两句景色壮阔,情感豪迈。

结句“算春宵归梦,好还家”,点破了乡思离愁的主旨。

白话诗歌

笛声随风传送,溢满天涯,一声梅花落曲让征人顿感凄切。

雕在空中盘旋,狂风肆虐,黄沙漫天,雪花飞舞,战马嘶鸣。

但愿能在夜里做个好梦,回到久别的家乡。

三、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试题。

一剪梅

[宋]刘克庄①

小序:

余赴广东,实之②夜饯于风亭。

束缊宵行十里强,挑得诗囊,抛了衣囊。

天寒路滑马蹄僵,元③是王郎,来送刘郎。

酒酣耳热说文章,惊倒邻墙,推倒胡床④。

旁观拍手笑疏狂,疏又何妨,狂又何妨!

[注] ①刘克庄:

南宋爱国词人,政治上屡受打击。

此词为作者被贬广东时所作。

②实之:

王迈,字实之,刘克庄的好友。

③元:

通“原”。

④胡床:

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束缊宵行十里强”,紧扣小序中“夜”字,写出夜行之景。

“束缊”指用乱麻搓成火把。

B.刘郎:

指作者自己。

唐代刘禹锡多次被贬,自称“刘郎”,此处借此称谓暗指个人身世。

C.“酒酣耳热说文章”,作者与朋友畅谈文章却不话别,表现了作者对离愁的刻意回避。

D.“旁观拍手笑疏狂”,旁观的王迈鼓掌大笑,与作者高谈阔论的狂态相映成趣。

E.全词语极夸张,情极大胆,豪爽、超迈,淋漓酣畅,充分体现了辛派词人的特色。

答案 CD

解析 C.“表达了作者对离愁的刻意回避”错误。

酒宴上词人与友人把酒畅谈应是意趣相投、兴之所至,并无刻意回避别情之意;D.“旁观拍手笑疏狂”是指旁边有人听词人与王迈高谈阔论而拍掌笑话他们的狂态。

2.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变化?

请结合诗句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首词表现了词人始而愁苦,继而欣喜,最后慷慨奔放的情感变化。

词人屡次遭贬,今又夜赴广东,天寒地冻夜路难行,自然心生愁苦;继而遇友人相送,更能把酒畅谈,词人深感欣喜;最后,词人的欣喜之情在狂放不羁的情态之中,发展到顶峰,即使旁人不解而生发议论,词人也睥睨世俗、纵情任性。

解析 题干的要求是“情感变化”,所以需要结合诗歌中的关键词,来体会情感变化。

诗歌的前四句主要写的是天寒地冻路难行的愁苦;但从“元是王郎”以下几句,则写因友人相送,畅饮而欣喜;最后三句则写出词人的狂放。

白话诗歌

举着捆麻火把在夜里走了十里有余,只顾得挑着诗囊赶路却丢掉了衣囊。

天气寒冷道路湿滑马蹄都冻得发僵,原来是王实之先生来送刘克庄先生。

酒喝到酣处,耳根子发热,谈论着文章,论说声激昂难抑,几乎惊倒了邻居的墙,推倒了胡床。

旁观的人拍手笑这两人太粗疏狂放,我们回应说粗疏又怎样,狂放又怎样!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与裴迪过新昌里访吕逸人不遇

王维

桃源一向绝风尘,柳市南头访隐沦。

到门不敢题凡鸟①,看竹②何须问主人。

城上青山如屋里,东家流水入西邻。

闭户著书多岁月,种松皆作老龙鳞。

[注] ①题凡鸟:

典出《世说新语·简傲》。

嵇康和吕安两人平素非常要好。

一次吕安去看嵇康,正巧嵇康不在,其兄嵇喜前来迎接。

吕安未进屋,只在门上写了一个“鳳”(“凤”的繁体字)就走了。

这个“鳳”字是吕安对他的讥讽,认为嵇喜这个人只不过是一只“凡鸟”而已。

②看竹:

典出《晋书·王羲之传》。

王羲之之子王徽之闻吴中某家有好竹,坐车直造其门观竹,“讽啸良久”。

1.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联扣题,先借陶渊明的桃花源比吕逸人的住处,又写到柳市南头访问吕逸人,一虚一实,将读者引入一个超尘脱俗的境界。

B.“不敢题凡鸟”“何须问主人”,化用典故直接写出作者虽有访友人不遇的懊恼,但寻逸人之心却诚笃真挚。

C.颈联写吕逸人住处的环境,依傍妩媚青山,近邻淙淙流水,描绘出一派远离尘嚣、清幽淡然的山间生活图景。

D.“种松皆作老龙鳞”意思是手种之松,树皮开裂得像龙鳞一样;为“多岁月”作补充,显示出吕逸人的隐逸之志。

E.尾联托物寓意,以松树的坚贞不渝指吕逸人,呼应起句“桃源一向绝风尘”,使全诗结构严谨,富有韵味。

答案 BE

解析 B.“直接写出”错误,应为“委婉含蓄地写出”;E.“以松树的坚贞不渝指吕逸人”理解错误,松皮作龙鳞,说明手种松树已老,表明时间之长,吕逸人隐逸在此之久。

2.这首诗最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请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歌表达了作者对吕逸人的景仰之情和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通过描写吕逸人居住环境的清幽表达作者的归隐之思;通过写吕逸人与世隔绝、闭户著书的生活,表达作者对吕逸人的景仰之情。

解析 题干要求是“最后两联”表达的思想感情,所以以最后两联为根本点,然后加以理解。

颈联表达诗人对山水及隐逸生活的热爱,而最后一联“闭户著书”则写出吕逸人与世人隔绝、闭户著书的生活,所以不难理解出诗人对吕逸人的景仰及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白话诗歌

吕逸人隐居的地方,与尘俗世事隔绝;我专程来柳市南头访问吕逸人。

来访未遇仙人般的主人,但观赏主人住地环境的竹子何必询问主人。

城上的青山好像在室内一样,东邻流出的水进入西边邻居。

主人在这里著书立说的时间已经很长了,他亲手栽种的松树已经很老了,树的表皮都像龙鳞一样。

 

适考素能特训

  时间:

40分钟 

  分值:

39分                   

一、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11分)

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

[宋]张元干①

梦绕神州路。

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②。

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聚万落千村狐兔。

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难诉。

更南浦,送君去。

凉生岸柳催残暑。

耿③斜河,疏星淡月,断云微度。

万里江山知何处?

回首对床夜语。

雁不到,书成谁与?

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

举大白④,听《金缕》。

[注] ①张元干,南宋初爱国词人。

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南宋向金屈辱求和,枢密院编修官胡铨(字邦衡)因上书请斩秦桧,被贬为福州签判。

绍兴十二年,胡再遭迫害,被除名押送新州(今广东新兴)编管。

时张元干寓居福州,作《贺新郎》以送胡铨,后因此词而被捕下狱,并被削职为民。

②故宫离黍:

旧时宫殿长满荒草。

③耿:

明亮。

④大白:

酒杯名。

(1)下面对这首词内容的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底事”,即何事、为什么,冠领以下三句,是作者伤心的疑问;“昆仑倾砥柱”,指遭逢地震这类的自然灾害。

B.“更南浦”二句,始入送别正题,将送别场面置于广阔的时代背景之下,突出了送别的意义,充满悲壮感。

C.“目尽”二句是说:

我们关注的是天下古今大事,怎么能像小儿女那样只顾个人的恩怨呢!

D.这首送别词与通常婉约之作迥然不同,满纸忠愤,慷慨悲凉,具有震撼心弦的力量。

E.李白的诗句“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与“九地黄流乱注,聚万落千村狐兔”都运用了象征手法。

答案 AE

解析 A.“底事”应是悲怆的质问,“昆仑倾砥柱”喻指北宋的灭亡;E.李白的诗句“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运用夸张修辞,“黄流乱注”“千村狐兔”运用了比喻和象征手法。

(2)结合整首词,具体分析作者抒发的情感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对沦陷区惨遭金兵铁蹄践踏悲惨景象的极度悲愤。

②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投降、求和苟安的责问与抨击。

③对自己长期报国无门、渐至衰老的悲怆。

④对好友胡铨一再遭受迫害而不平。

⑤对胡铨前途命运的牵挂与担忧。

⑥对挚友面对厄运的支持与激励。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通观全词,可以看出,这是一首不寻常的送别词,它打破了历来送别词的旧格调,把个人之间的友情放在了民族危亡这样一个大背景中来咏叹,既有深沉的家国之感,又有真切的朋友之情;既有悲伤的遥想,又有昂扬的劝勉。

作者以慷慨悲凉的笔调,所抒发的不是缠绵悱恻的离愁别恨,而是忧念国事艰危的愤慨之情。

作者连梦中都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硬件及网络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