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学期三年级科学教学设计表格形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276044 上传时间:2023-08-13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48.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学期三年级科学教学设计表格形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第一学期三年级科学教学设计表格形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第一学期三年级科学教学设计表格形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第一学期三年级科学教学设计表格形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第一学期三年级科学教学设计表格形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学期三年级科学教学设计表格形式.docx

《第一学期三年级科学教学设计表格形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学期三年级科学教学设计表格形式.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学期三年级科学教学设计表格形式.docx

第一学期三年级科学教学设计表格形式

XX小学课时教学设计

总第

(一)课时

科目

科学

内容

我看到了什么

课时

1课时

教学

目标

科学概念:

树是活的植物,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是有生命的物体。

过程与方法:

1、初步认识真正的观察应该是有目的的,制订观察的方法和步骤有利于观察的进行。

2、用各种感官观察大树。

3、借助放大镜、皮尺等简单的工具对大树进行观察和测量。

用简单的词语记录观察的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懂得从图片上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的认识。

2、发展观察大树的兴趣,体会到生命体给我们带来的生机勃勃的感受。

3、在观察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习惯。

重点

了解观察的目标和方法,认识到观察的重要性。

难点

对大树的观察要指向生命体这个核心概念。

教具

分组材料:

一些观察用的测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镜等),观察记录纸。

 

一、引言

1.校园里、大路旁、山坡上……到处我们都能看到植物,同学们对校园里的植物最熟悉的是哪些呢?

2.就让我们从身边的熟悉植物--大树开始观察研究吧。

二、看照片上的大树

1.教师讲解:

这是一幅梧桐树的照片,请大家仔细地看图,你能发现有关这株梧桐树的哪些特点?

(你能发现几点?

2.学生汇报:

从图上看大树,我看到了什么?

(要求仔细倾听,并大胆说出新的发现,同时区分哪些是真正从照片上获得的信息。

三、回忆中的大树

1.教师引导:

照片拍得很清楚,但是我们从照片上发现的东西并不多,那么生活中你曾经看到过的大树与这照片上的有什么不一样吗?

2.学生汇报:

回忆我的大树,我曾经看到过什么?

3.教师激趣:

同学们的汇报内容真丰富,有的内容大家都看见过,有的内容有人还从来没看见过,而有人可能从来都没真正看过一棵大树呢?

是不是?

想去仔仔细细地看一棵真正的大树吗?

4.学生交流:

为什么想看真正的大树?

(再去看一看,是不是能看到更多的内容!

会不会也有树瘤?

是不是也有小动物?

是不是还有其它东西?

5.教师总结:

这样带着目的去仔仔细细看大树的时候,我们的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6.学生小组交流并汇报:

如果现在来到一棵大树下,我想观察什么?

我们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

四、观察真正的大树

1.交流:

教师引导孩子们交流在头脑中制订好的观察大树的个人计划。

(观察内容、观察方法、需要借助的工具等)

2.活动:

现在让我们一起去观察一棵真正的大树,我们肯定有更多的发现。

同时把观察到的信息,用简短的词语记录下来。

(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老师带学生按计划开展真正的实地观察活动。

3.评价:

回教室后每小组互相欣赏各自的观察内容,说说从不同的记载中如何体会到观察的大树是一个生命体。

同时推选一位同学的记录单张贴于科学活动专栏内供大家欣赏,其它同学的记录单上交给老师阅读欣赏。

(张贴的记录单要有典型特色。

4.总结:

观察一棵树让我们获得了这么多的信息,观察一棵树让我们发现了一个生机勃勃的生命世界,那么,观察更多的树呢?

请在课外继续观察不同的树。

备注:

实验用完的材料要分类放进相应的垃圾桶。

作业设计

选择一棵大树进行观察,下节课交流观察到的大树,即说说“我的大树”。

教学后记

这是科学教学的第一节课,从教学内容来看,是观察一棵大树,但没有具体的观察要求,因为这时学生才刚刚走进科学课。

这一课是引领学生进行科学观察的第一课.这节课从表面看主要的教学任务、目标是让学生观察到关于大树的更多的特点,但更为重要的意义与价值在于指导学生认识科学、认识观察。

 

XX小学课时教学设计

总第

(二)课时

科目

科学

内容

观察大树

课时

1课时

教学

目标

科学概念:

1、树的整体形态一般由树冠、树干、树根组成,树的器官一般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

2、树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有一定的生存需要。

过程与方法:

1、用各种方法观察一棵树,描述一棵树。

2、用简图描述树的整体形状。

用拓印树皮的观察树干。

3、用实物来补充语言描述的不足。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客观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能继续关注树木的变化。

重点

能尝试通过对树有序的观察描述和比较后指向树木作为生命体的特征

难点

比较讨论树木的相同之处。

教具

校园中选定一些大树供各小组观察所需,同时为各小组准备:

一张观察记录纸,一支蜡笔,一把软尺,一个放大镜。

一、观察树木的方法

1.总任务:

分小组进行观察,每个小组尽量观察不同的树木;小组内要分工明确,每个人要有观察任务;描述一棵树,完成一篇观察笔记。

2.分任务:

我们所要观察的树长在校园的哪个地方?

我们怎么按顺序来观察一棵树?

(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

3.交流:

我们可以用哪些新的观察方法来观察新的内容?

(画简图、测量树干粗细、闻树叶、看果实、拓印树皮、捡拾标本、对比法……)

4.比较:

我们能比书上的观察记录记得更好吗?

(先用简单的词语记录下来,回到教室后整理成观察笔记。

)二、观察记录一棵树

1.从远处观察整棵树,我们怎样记录?

(树冠形状、树的高度等)

2.从近处有序观察树的各个部分,我们会有哪些新的发现?

生:

这棵树真大!

看看我捡到的树叶和果实。

这是树的果实。

这是我的树皮拓片。

(拓印树皮图案的方法:

把白纸紧压在树干上,先用手指在纸上反复按压,再平捏蜡笔在纸上涂擦,使凸起的部分染上颜色。

3.让我们一起来把观察到的内容记录下来吧。

要写出观察的时间、地点、小组成员。

要按观察的顺序来记录。

最好能贴上收集到的实物标本。

三、整理我们的观察记录

1.整理:

分小组根据观察记录整理成观察笔记。

2.描述:

分小组描述一棵树:

这是我们组的观察记录,能猜出是校园里的哪一棵树吗?

3.比较我们的观察记录,思考、交流:

我们观察了哪些树?

这些树的生长需要什么样的条件?

不同的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4.总结:

通过深入讨论,我们发现了这么多的大树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请选定一棵你喜欢的大树,在课外继续观察它,它会怎样变化?

把你的意外发现都记录下来,同时把精彩的发现张贴于科学学习栏目内。

(对总结的内容须得从学生实际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学生能发展到什么程度就总结到什么程度,书上总结内容仅作样本供参考。

)板书设计:

树的相同之处:

它们都长在泥土里都需要阳光、水都有树干、树皮都有树叶、果实

……

备注:

作业

设计

去拓印树皮,每个小组拿一片树叶去找找是哪棵树的树叶……

教学

后记

这一课是在前面观察大树的基础上让学生交流、描述观察到的大树。

这里的描述是指学生层面上的对所观察到的大树的描述,是第一阶段的观察描述,不要提太高的观察描述要求。

只要他们能够像教材中的学生那样做做动作、比划比划,用打比方或者画图等方法来描述即可。

重要的是让学生能用自己的方法来描述大树。

课本文件夹中的学生观察记录对于某些学生来说可能是能达到的,但对所有的学生,都一定按照这样的要求去记录描述,则显得要求过高。

能做到最好,不做也可以。

描述的目的还在于观察,希望通过交流描述激发学生进一步的观察,促使他们想方设法改善自己的观察方法。

 

XX小学课时教学设计

总第(三)课时

科目

科学

内容

各种各样的叶

课时

1课时

教学

目标

科学概念:

1、树的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树的叶具有共同的基本功特征。

2、植物的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叶也是有生命的,叶从叶芽开始生长,到最后衰老死亡,完成了一生。

过程与方法:

统计捡到的树叶的数量和树叶的种数;根据一定的判断依据,划分出同一种树叶和不同种的树叶。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研究树叶的兴趣,培养爱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态度和意识。

重点

开展观察叶生命现象的活动,建构起叶也是有生命的科学概念。

难点

是否是同一种树叶的判断。

教具

学生自备材料:

捡一些落叶。

分组材料:

同一种植物的新鲜叶和落叶。

教师准备:

一条有大小不同叶片生长的树枝。

一、统计收集到的树叶

课前大家分别从不同的地方收集到了各种树叶,说说你是怎么收集树叶的。

是呀,树木是我们的朋友,他们是有生命的,所以我们不能随意摘树叶。

现在把树叶放在桌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统计:

我捡了几片落叶?

这里面有几种树叶?

二、观察比较树叶

1、质疑:

我们小组共有几种树叶?

这些叶子是同一种叶吗?

2、讨论:

观察到了什么,才说它们是同一种叶?

观察到了什么,才说它们不是同一种叶?

同一种叶的主要特征有哪些呢?

3、比较:

同时观察所有完整的叶,我们能发现不同种叶有什么相同的结构吗?

是呀,大部分叶具有叶柄、叶片结构,叶片上还有叶脉。

三、观察叶的生命特征

1、观察:

比较新鲜的叶与落叶,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思考:

长在树上的新鲜叶与落叶的最大的不同表现在哪里?

是呀,新鲜的叶是活的,而落叶是死的。

2、描述:

观察一种植物的叶,我们能从中看出叶的生长变化过程吗?

能找到这条树枝上有几种不同的生长阶段的树叶吗?

(如叶芽、小叶片、嫩叶、成熟的叶、老叶、将枯的叶等)能从几张叶的不同生长阶段去推测一片叶的生长过程吗?

3、总结:

叶也是有生命的,它从叶芽长成小小的嫩叶,又慢慢地长大,变老。

许多植物的叶从春天长出来,到秋天枯黄死去,完成了叶的一生。

有些树木虽然秋天不落叶,但它们的叶同样也有生长和衰老的完整过程。

备注:

作业设计

收集不同的树叶,制成标本。

教学后记

课堂上的第一个活动是交流,我捡了几片落叶?

我们小组有几片落叶?

我们小组有几种树叶?

这就开始有数量的观察和比较活动了。

  “这些是同种树叶吗?

我们根据什么来说它们是同种的,根据什么来说它们是不同种的?

”这里的活动也还只是简单的比较分类活动。

只要学生能抓住一个能区别的特征就行,比如通过闻气味来判断是不是桑叶,根据形状判断是不是悬铃木叶……

  接下来的活动是观察叶子的颜色、形状、大小.学生也能有很多方法描述叶子的大小。

两片叶子的比较,可以比面积,也可以比长度。

学生参与了这堂课的学习过程,就会感觉到自己有方法,能够对树叶进行观察、描述。

 

XX小学课时教学设计

总第(四)课时

科目

科学

内容

一片完整的叶

课时

1课时

教学

目标

1.通过比较观察归纳出各种不同的叶片之间存在的共同之处。

2.培养学生比较观察和归纳的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欣赏的过程中加入对图片中动物的生存状态的关怀,就会引发学生对世界环境现状的忧虑,从而对环保问题倍加关注。

重点

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叶片存在的共同特征。

难点

培养学生比较观察和归纳的能力。

教具

枝条、各种不同的叶片

教学

过程

一、观察枝条

  1.为了今天的观察,老师特地向一位园艺工人要来了一些树枝。

  展示一根叶片完整的枝条。

  2.你们觉得可以观察哪些内容?

  3.引导学生从数数枝条上有几片叶,看看叶与枝条的连接处有什么特点等方面进行观察。

  4.小组观察实验组中的枝条,并作简单记录。

  5.全班交流,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会观察到每片叶与枝条的连接处都有芽。

  二、观察一片完整的叶

  1.这是一片完整的叶吗?

(出示一片无叶柄的叶)

  2.学生思考并进行讨论。

  3.学生反馈。

  4.在实验组中选出你们认为完整的叶来。

  5.完整的叶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通过比较归纳得出:

植物的叶由叶片、叶柄构成。

  三、观察各种不同的叶片

  1.找一找小组内有几片完整的叶?

仔细观察,它们是不是都长得一样呢?

  2.学生观察各种不同的完整的叶。

  3.叶片上有什么?

  4.这些叶的叶柄都一样吗?

  5.学生汇报交流观察结果。

  教师适时给予学生一些概念,帮助学生进行表述,如叶脉、叶缘、叶基等。

  四、给树叶分类

  1.在众多不同的叶片中你能发现它们的相同之处吗?

  2.小组商量把相同的叶片放在一起。

(分类的依据可以是颜色、形状、大小等)

  3.交流反馈。

备注:

作业

设计

比一比,课后谁搜集的不同叶脉、叶缘和叶柄的树叶多。

教学

后记

这一课的主要活动有:

数数枝条上有几片叶子?

从枝条上摘下一片叶子,从哪里摘起?

也就是说一片完整的叶子由哪几部分组成?

对叶子组成部分的观察、比较、认识——叶柄、叶脉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在此基础上,描述一片叶的特点(颜色、形状、大小、叶脉、叶柄、叶尖、边缘……)所以,“一片完整的叶”既是单元教学的内容,又可作为单元学习的评价,单元的小结。

归纳出一片完整的叶是由叶片和叶柄构成的。

这是学生建立完整的叶子的认识活动的课,是一节总结的课,是学生发展体现的一节课。

 

XX小学课时教学设计

总第(五)课时

科目

科学

内容

寻访小动物

课时

1课时

教学

目标

科学概念

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中生长着不同的动物。

过程与方法

会议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提出寻访小动物中可能碰到的未提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亲近和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的态度,形成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重点

在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去寻访、亲近、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

难点

避免学生在寻访过程中过分关注某一种小动物。

教具

1、在校园里准备一块可供学生寻访小动物的场地(最好教师提前寻访一遍)。

2、设计简单的记录表,供学生参考。

一、理解小动物

1、教师问:

"听到'动物'这个词我们想到了那些动物?

"

教学

过程

"'大动物'我们能想到那些动物?

"

"'小动物'我们能想到那些动物?

"

2、学生用举例的方法来区分大动物和小动物。

3、关注:

学生举例的普遍性性,举现实存在的动物的为俐。

4、设计意图:

使学生明确小动物所指范围。

二、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

1、教师组织学生回忆、交流在一定范围内见过那些小动物。

2、过程中注意引起学生寻访小动物的兴趣。

3、关注:

学生是否注意倾听同学的经历;学生的描述是否有想象的内容。

4、设计意图:

初步认识动物的多样性。

三、寻访活动的准备

1、组织讨论,明确寻访的任务、寻访的时间、地点和观察与调查的方法。

2、学生分组讨论,并明确组内的分工。

3、交流寻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注意事项。

4、教师做好明确要求:

注意安全、关注和爱护小动物。

5、关注:

学生任务和分工是否明确。

6、设计意图:

为顺利寻访做好准备。

四、到校园里寻访小动物

1、学生分组寻访。

2、教师适时提供指导和帮助。

3、关注:

学生是否遵守纪律、是否爱护小动物,是否用一定的方式作记录。

4、进一步增强对动物多样性的认识,获得更多的信息。

备注:

作业

设计

在1周左右的时间内交一份寻访小动物活动的调查记录

教学

后记

寻访调查的范围是“附近”,包括校园、学校附近和家的附近,大体相当于学生的日常生活环境。

寻访调查的对象是小动物。

小动物是个模糊的相对的概念,以蝗虫、蝴蝶、鸟、蚯蚓、蟋蟀、蚂蚁等动物实例的形式暗示了“小动物”的大致界限,整个动物单元的研究和讨论也大致控制在这个范围之内,选择这些小动物的主要原因是它们较为方便学生的亲近和观察。

三年级的唐溪小学生还缺乏生活经验,缺乏自我控制和保护的能力,教师根据当地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

安全的教学也体现在活动的安排和指导过程中,教师择定一个活动范围,有意识地回避可能出现安全问题的环境和内容。

 

XX小学课时教学设计

总第(六)课时

科目

科学

内容

蜗牛

课时

1课时

教学

目标

1、蜗牛的特点体现在它的运动、身体构造等多方面。

2、蜗牛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如触角伸缩、身体躲进壳内以躲避危险等。

3、蜗牛利用腹足能在各种物体上爬行,腹足做细波浪状运动并在爬行中留下粘液痕迹。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和体验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过程,并学习使用放大镜做更细致的观察。

2、用简图画出蜗牛的外形。

3、按照教科书介绍的方法饲养蜗牛,做好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研究小动物的兴趣,树立起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地观察态度,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

重点

经历对蜗牛外形、运动、反应等方面的观察活动。

难点

学生观察过程中对蜗牛的态度及对观察到的信息的整理。

教具

1、分组:

2-3只蜗牛、放大镜、树枝、绳子、玻璃、饲养槽。

2、与学生相同的但大一号的材料。

教学

过程

一、课前布置学生捉蜗牛

1、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在那里捉到的蜗牛,捉到蜗牛的地方有什么环境上的特点。

2、关注:

学生捉蜗牛是否伤害蜗牛和其他动植物。

3、设计意图:

使学生对蜗牛的生活环境有一个初略的认识。

二、观察蜗牛的身体。

1、组织讨论观察蜗牛的身体的顺序,讨论纪录的方法。

在学生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

2、学生观察、记录蜗牛的身体。

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

3、关注:

学生在观察过程中的组织纪律性,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4、设计意图:

认识蜗牛的身体结构特点。

三、观察蜗牛的运动和反应。

1、组织学生讨论观察蜗牛运动的方法和记录的方法。

在学生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

2、学生观察、记录蜗牛的运动。

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

3、关注:

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是否用到适度刺激的方法观察蜗牛的反应,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4、设计意图:

认识蜗牛运动的特点:

靠腹足运动,爬过的地方有粘液,能对刺激做出反应。

(被注:

观察蜗牛的身体和观察蜗牛的运动最好结合起来在同一时间段内完成)四、饲养蜗牛

1、教师介绍饲养蜗牛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2、学生饲养、观察蜗牛并记录发现和产生的新问题。

3、关注:

饲养过程中是否坚持观察、记录。

4、设计意图:

在饲养过程中了解更多有关蜗牛的信息。

备注:

作业

设计

做好观察蜗牛的记录表

教学

后记

学生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及尝试用不同的思路解决问题方面,在活动的设计和实施,规则的制订和遵从,以及伙伴之间的合作等方面都做得很好。

从学生的观察研究一直到成人世界的科研领域,正是各种各样的问题引领着观察研究活动向着更深入处,或向着更广阔处拓展,学生善于联想、迁移。

 

XX小学课时教学设计

总第(七)课时

科目

科学

内容

蜗牛和蝗虫

课时

教学

目标

1.经历简单的比较观察的过程,知道蜗牛和蝗虫的区别。

2.经历初步的小动物身体大小的比较和测量过程,能根据动物特点,描述动物的大小。

发展亲近和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的态度,形成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重点

比较蜗牛和蝗虫身体各部分。

难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具

蜗牛、蝗虫

教学

过程

一、观察蝗虫

  1.观察蝗虫。

蝗虫的头、胸、腹;蝗虫的头部:

眼睛(单眼与复眼)、触角、嘴(口器);蝗虫的脚;蝗虫的翅;

  2.描述蝗虫的身体的特点。

 二、比较蜗牛和蝗虫的身体

  1.比较蜗牛与蝗虫的相同点。

都有头部,头部有触角、眼睛、嘴;都有运动器官——足……

  2.比较蜗牛与蝗虫的不同点。

身体形状、构造不同;眼睛、触角、嘴、足等不同……

  三、比较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

  1.周围环境中,跟蜗牛长得相近的动物:

田螺、蛞蝓、蚌、蚬……

  2.周围环境中,跟蝗虫长得相近的动物:

蚱蜢、螳螂、蟋蟀、蜜蜂、蚂蚁……

  3.周围环境中,长得既不像蜗牛又不像蝗虫的动物:

猫、青蛙、鱼、鸟、乌龟……

  四、观察蝗虫的大小

  1.比较两只蝗虫的大小。

  2.观察描述一只较大的蝗虫和一只较小的蝗虫。

  3.测量蝗虫的身体长度。

  4.测量蝗虫的展翅长度。

  五、观察蜗牛的大小

  1.测量蜗牛的身体长度。

蜗牛的身体没有固定的长度,测量存在难度,即使测出了数据也没有多大用处。

  2.寻找比较蜗牛大小的方法。

  3.比较测量蜗牛壳的大小。

用三角尺测量蜗牛壳口朝向桌面时的高度。

  六、动物大小的观察和描述

  1.出示一张蜂鸟的图片,问:

这是什么鸟?

这只鸟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没有?

知道这鸟有多大吗?

老师用食指和拇指表示1-2厘米的大小,同时告诉大家,这只蜂鸟跟蜜蜂差不多大小。

学生就会留下深刻的印象了。

瞧,大小的观察和描述,有时是很重要,很有用的。

  2.讨论:

大象、长颈鹿、鱼、蚯蚓、蝴蝶、乌龟、瓢虫,我们一般采用什么方法观察描述这些动物身体的大小。

3.说说自己在寻访小动物的调查活动中,是用什么方法观察描述动物身体的大小的。

  七、小结

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观察方法。

备注:

作业

设计

填写好观察表。

教学

后记

学生通过比较观察活动,重点为蝗虫和蜗牛的观察特征比较,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的讨论。

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一一对应地观察、比较和描述。

让学生尝试在一定观察基础上的、凭借自己的观察思考进行的给动物分类的活动。

激发起活跃的思维。

这是一项对学生认识动物、认识动物分类很有意义的活动,尽管还不是动物分类学意义上的分类活动。

但学生的观察、比较的能力还比较差。

有待提高

 

XX小学课时教学设计

总第(八)课时

科目

科学

内容

蚂蚁

课时

1课时

教学

目标

科学概念

1、蚂蚁有自己的生活习性,适应陆地上的生活。

2、蚂蚁的身体分成头、胸、腹三个部分,头上有触礁,胸上长有六只脚。

过程与方法

1、用图画尽可能准确的画出蚂蚁的身体。

2、想办法解决观察过程中的问题,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观察研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

以细心、小心的态度观察蚂蚁,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

重点

经历用不同方法观察蚂蚁的过程,初步体会动物的多样性。

难点

观察蚂蚁过程中不干扰蚂蚁,室外观察蚂蚁的安全性。

教具

每组:

少许面包,少许白糖、和死掉的昆虫,放大镜。

教师准备:

装在玻璃瓶里的蚂蚁、白志、放大镜、小盆子、小石块。

一、课前布置找蚂蚁

1、课前找蚂蚁的要求:

在校园找到蚂蚁;不惊扰蚂蚁;不捉蚂蚁。

2、学生找蚂蚁,最好能找到蚂蚁的窝。

教学

过程

3、关注:

学生是否按要求找蚂蚁。

4、设计意图:

为观察蚂蚁找到合适地点。

二、观察蚂蚁

(一)室外观察蚂蚁

1、交流有关蚂蚁的经验。

2、观察蚂蚁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观察蚂蚁的方法。

3、教师整理学生的意见并根据学生意见适当补充观察的注意事项。

4、学生到校园找好的地方观察蚂蚁。

5、关注:

学生是否能在不干扰蚂蚁的情况下观察蚂蚁;是否能观察到蚂蚁的身体结构、吃食、运动、群体关系等方面的信息,是否认真记录。

6、设计意图:

尝试用不同方法观察蚂蚁;通过观察了解蚂蚁在身体结构、吃食、运动、群体关系等方面的信息。

(二)室内观察蚂蚁(用于补充室外观察的不足或校园内找不到蚂蚁的情况)

1、教师问:

"蚂蚁要乱跑,怎样才能很好的观察蚂蚁呢?

"

2、学生讨论方法,教师整理。

3、选用合理的方法进行限制蚂蚁活动而又不伤害蚂蚁的观察并记录。

4、关注:

学生是否能在真正不伤害蚂蚁的情况下观察蚂蚁,是否能观察到蚂蚁的身体结构、和运动方面的信息并记录。

5、设计意图:

设计意图:

尝试用不同方法观察蚂蚁;通过观察了解蚂蚁在身体结构、运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互联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