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口腔种植外科.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273615 上传时间:2023-08-13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518.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章口腔种植外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第五章口腔种植外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第五章口腔种植外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第五章口腔种植外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第五章口腔种植外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五章口腔种植外科.docx

《第五章口腔种植外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章口腔种植外科.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五章口腔种植外科.docx

第五章口腔种植外科

第五章口腔种植外科

提要

种植外科为口腔种植学中涉及外科的内容。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掌握口腔种植适应证、手术的原则、步骤。

熟悉骨量不足处理方法、种植手术的并发症及种植义齿成功;的标准。

了解颌骨缺损种植功能重建的适应证、手术要点。

复习颌面部解剖特点,将口腔种植学与基本外科学知识相结合,有助于熟悉和掌握种植外科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第一节概论

一、口腔种植学的发展简史

口腔种植学(oralimplantology)是20世纪3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门独立的新兴分支学科,主要包括种植外科、种植义齿修复、种植材料、种植力学及种植生物学等内容。

其中起支持、固位作用的植入物称为口腔种植体(oralimplant),通常亦称牙种植体(dentalimplant)。

口腔种植学涉及多个学科,包括口腔颌面外科、口腔修复科、牙周病学科、口腔影像学科以及口腔材料学科等等,涉及外科的内容则被称为种植外科(implantsurgery)。

牙种植体的出现最早可追溯到古埃及,人们在出土的人类颌骨化石中发现镶有宝石或黄金雕成牙体形状的植人物,具体的应用目的尚无从考证,但它却成了牙种植体的原始雏形,真正牙种植体的历史应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

早期代表性的学者是Formiggini,由于他对牙种植体早期发展的贡献和所取得的成就,被誉为现代口腔种植学的奠基入。

由于当时的临床应用明显超前于基础研究的发展速度,致临床上出现了大量的问题,使尚处于十分幼稚的牙种植术转入低谷;瑞典Branemark20世纪60年代中期经过10年的基础及临床研究,1965年首次提出“骨结合”(osseointegration)理论。

1982年在多伦多“临床牙医学骨结合”(osseointegrationinclinicdentistry)国际会议上得到公认。

王大章教授参加了此次会议并最早在国内杂志和学术会议上介绍了会议的精神。

在骨结合理论的指导下,口腔种植学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牙种植体系统层出不穷,形成了独立的种植外科体系及其理论,并随着学科的发展被不断完善。

我国口腔种植起步较晚,从1980年起始被列入高等医学院校卫生部规划教材内容之中。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主编张震康教授于1995年在珠海主持召开了首次种植义齿工作研讨会,成立了全国口腔种植义齿协作组,为口腔种植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2002年成立了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种植专业委员会。

十几年来经过频繁的国际交往,引进了国际先进种植理念与技术,使我国口腔种植学得到飞速发展并走向成熟的阶段。

种植学的发展更新了传统的口腔修复的内容与概念,目前种植义齿已经成为缺牙修复的首选方法。

二、口腔种植体分类

种植体(implant)广义的概念是泛指植入人体的人工装置,如骨科人工关节、钢板螺钉、心脏起搏器等等。

口腔种植体应包括牙种植体(人工牙根)及用于义耳、义眼、义鼻等赝复体固位的颅面种植体。

牙种植体是指为了支持义齿修复的上部结构,用外科手段在上颌或下颌颌骨内植入人工材料设计的装置(国际标准化组织,ISO,1984年)。

目前种植体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分类标准,但通常人们按植入部位及种植体形状进行分类,按植入部位区分有骨内种植体(endosseousimplant)、骨膜下种植体(subperiostealimplant)、牙内骨内种植体(en-dodontic-endosseousimplant)及黏膜内种植体(intramucousmembraneimplant),穿下颌种植体(transmadibularimplant)及下颌支支架种植体(ramusframeimplant)等;按手术方式又分为一段式、两段式种植体;按不同外形又可分为叶状、螺旋型、筒状、柱状及根形等类型[图5-1

(1)]。

现今临床主要应用的是骨内种植体,外形多为柱状或螺纹柱状及根形锥状,表面均进行了粗化处理。

近年来国外出现了数十种不同外形及各种内部衔接方式的种植体产品,国内也有少数产品问世[图5-1

(2)],其设计思路主要目的是加速骨结合,适应各种条件的修复设计及实现牙龈美学效果等。

图5-1不同种类的牙种植体

(1)各类骨内牙种植体

(2)各种系统种植体

1.螺旋型种植体(screw-typeimplant)以Branemark种植系统为主要代表的一类骨内牙种植体,利用种植体的表面螺纹来增加骨接触面积,提高骨界面的结合强度,分自攻型与非自攻型两种,多为两段式。

其中还包括用于颌面赝复体固位的颅面种植体。

2.柱状种植体(cylindricalimplant)此类种植体直径一般较螺旋型种植体粗,为提高种植体骨界面的结合强度,表面多采用各种涂层技术形成粗糙面,近来此类种植体也多设计有部分粗螺纹。

3.种植体的表面处理(implantsurfacetreatment)为提高骨结合的速度与质量,目前多数种植体均采用表面粗化的处理,方法主要有:

喷砂酸蚀(sandblasted,large-grit,acid-etched,SLA)、电化学表面氧化处理(electrochemicaloxide)及羟基磷灰石涂层(hydroxyapa-titecoating)等。

这为即刻负重/负载/功能修复(immediaterestoration)创造了条件。

三、口腔种植材料

种植体是一种植于颌骨内传递咬合力的装置,实现骨结合是基本的生物学保障。

这就要求种植材料既应满足基本的生物相容性要求,也应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性能,两者缺一不可。

1952年瑞典学者Branemark采用钛制观察窗植入骨内以长期观察其微循环状况,却偶然发现钛与骨发生了牢固地结合,因而早在20世纪60年代他就开始将钛用于牙种植的研究。

钛及钛合金由于具有良好的生物学性能和理想的力学性能,成为目前应用最广、最受青睐的一种金属。

在化学性能方面,钛是一种活泼元素,在暴露于空气中的瞬间即可在材料表面形成一层菲薄的Tioz氧化膜,这层氧化膜惰性程度很高,能有效地防止进一步的氧化和腐蚀,确保了钛的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在机械强度方面,钛的密度低,机械强度高,弹性模量与其他医用金属相比更接近骨组织,这就使钛具有较理想的生物力学相容性,另外它亦有着良好的机械加工性能。

因此目前种植产品绝大多数是以钛或钛合金为材料。

四、口腔种植外科手术器械

为确保牙种植体实现骨结合,种植手术过程应做到:

避免种植体异种金属元素污染,种植窝制备过程产热少、创伤小,种植窝的直径和方向精确,种植体植入后初期固位良好等。

因此,必须配套系统、严格的种植手术专用器械。

各类型种植体均有专用器械。

现以纯钛两段式螺旋型牙种植体为例,按种植手术分期予以简单介绍:

(一)第一期种植体植入术器械

1.目前种植机主要由主机、马达和机头三部分组成,应保证快慢两种基本输出的转速和扭矩,快速为≤2000r/min、慢速为≤20r/min。

2.钛质种植工具由钛或钛合金制成,包括种植体钛钳、钛镊、连接器、方向指示器、长度测量尺等。

主要用于手术过程中抓取、连接种植体以及测量种植窝长度、标明种植窝方向等一切与种植体接触的操作,以防止异种金属元素的污染及由此造成的对种植体生物相容性的影响。

3.钻头包括球钻、一号裂钻、定向钻、二号裂钻、肩台钻、丝锥。

钻头的直径逐级增大,保证种植窝制备的过程中产热小,对周围骨组织无明显的热灼伤,同时结合导航(定向)钻的应用,使种植窝的直径、方向精确,确保种植体植入后固位良好。

4.其他器械由钛或不锈钢制成,包括种植体旋入扳手、旋入器、种植体固定扳手、各种大小的螺丝扳手等。

(二)第二期种植体基台连接术器械

此期手术是将种植体愈合基台(基台)连接在已实现骨结合的牙种植体上,将牙种植体穿出牙龈,接人口腔内。

钛质种植工具前面已做介绍,其他专用器械还包括:

牙龈环切刀、骨旋刀、小骨膜剥离器、小骨凿、牙龈厚度测量尺以及各种螺丝扳手等种植体显露及连接基台器械。

第二节口腔种植的生物学基础

天然牙的牙周组织包括牙周膜、牙槽骨和牙龈,它们共同完成支持牙齿的功能。

牙龈结合上皮紧密附着于牙表面,牙周膜靠各组织纤维支持牙齿,并富含神经和末梢感受器,以调节和缓冲咀嚼力。

牙周膜不断更新和改建,其丰富的血供不仅营养牙周膜,也营养牙骨质和牙槽骨。

种植义齿的周围组织与天然牙尚有区别,但是种植体与周围牙龈及牙槽骨也应有良好的龈结合和骨结合。

一、种植体与骨组织间的界面

(一)骨结合

种植体一骨界面的正常愈合即骨结合(osseointegration)这一概念是Branemark教授首先提出的。

所谓骨结合即指在光镜下埋植在活骨的种植体与骨组织直接接触,其间不存在骨以外,如结缔组织等组织。

同时提出骨结合式种植体的概念,即负载咬合力的种植体的表面与有活力的骨组织之间存在结构上和功能上直接的联系,种植体与骨组织之间不间隔以任何组织。

认为如果植入材料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种植手术中能将骨的切削量控制在恰好的水平,并保证骨细胞的活力,种植体植入后与骨组织紧密贴合,手术后创口缝合严密,使种植体在基本不受力的情况下度过“愈合期”,同时在义齿修复时能保证种植体受力适中、方向合理,就能形成骨结合。

根据动物试验、组织学研究及临床观察,种植体在骨内的组织反应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种植体植入后表面被血块包绕,随之,由于骨髓内蛋白质、脂质、糖蛋白等生物高分子吸附,形成适应层(conformationlayer),骨髓内细胞则在其外侧散在。

第二阶段:

至术后1个月,由于钻骨切削引起的骨损伤,植入时对骨过分的压力而使骨组织一些地方吸收,多成为种植体松动的原因。

而此时作为组织学观察,是组织破坏与增生同时发生的修复期。

所以,在术后7d时,已经能见到部分成骨细胞活动,不仅骨吸收,同时骨形成也在进行,但是,从整体来看是以创伤修复为主。

巨噬细胞和其他吞噬细胞吞噬吸收了适应层,在此有一些骨髓内细胞聚集在种植体表面,形成种植体一细胞间有机的结合。

此时,在生物活性材料的适应层内,诱发磷灰石的化学析出,形成化学性钙化层,以此为基础向成骨细胞分化,随后即开始生物学骨化,但是此过程与第三阶段有混杂。

第三阶段:

到植入3个月后,在种植体周围开始胶原纤维形成,以后形成网状纤维结构,逐步完成骨结合。

(二)种植体骨结合状态的确认

种植体骨结合的状态,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检查确认:

1.临床检查种植体无松动,用金属杆叩击时发出清脆声音。

有条件者可采用共振频率分析(resonancefrequencyanalysis,RFA).

2.X线显示种植体与骨组织紧密贴合无透射间隙。

3.动物试验的组织学结果显示,成骨细胞的突起包绕附着于种植体表面,骨细胞成熟,界面无结缔组织。

二、口腔种植体与牙龈软组织间的界面

(一)龈界面

龈界面即牙龈软组织与种植体接触形成的界面。

上皮细胞黏附在种植体表面而形成生物学封闭,又称袖口(cuff)。

种植体的成功与牙龈封闭的质量有直接关系。

牙龈软组织细胞是通过其表面特殊的蛋白多糖与种植体表面的血清蛋白的吸附层相互黏附,上皮细胞分泌细胞外基质,然后在细胞膜和钛氧化膜之间形成半桥粒(hemidesmosome)从而附着,其具体机制目前尚无定论。

所谓半桥粒其典型结构是:

该区质膜下胞质中有一个由蛋白质构成的盘状附着板,其上有许多张力原纤维附着,板内侧伸出更细的丝,钩住并连接这些纤维,张力原纤维在附着板处返折成袢,并向细胞质方向散开,横穿细胞内部形成网状结构,就像是细胞内张力原纤维的抛锚点,将细胞锚定于基底上(图5-2)。

图5-2半桥粒示意图

Pm=细胞质膜;HD=半桥粒;Pd=末梢致密体;ff=微丝;LL=透明层;

LD=致密层;SLL=亚透明层;Gly=氨基多糖;Im=种植体

此外,种植体接龈部分(基台/基台)的物质表面微形态与龈附着也有很大关系。

一般认为,此处要求非常光洁。

粗糙表面不但不利于种植体与牙龈的结合,而且容易产生菌斑和附着牙结石,引起牙龈炎症感染,以致破坏生物封闭状态。

(二)生物学宽度

生物学宽度(biologicalwidth)是指附着在天然牙或种植体周围牙槽骨上的结缔组织与上皮组织的长度总和。

生物学宽度的测量是采用组织计量学的方法测量尸体标本上牙齿被动萌出不同阶段龈牙结合部宽度。

目前公认的生物学宽度的数值为2.04mm,包括1.07mm的结缔组织附着及0.97mm的上皮附着。

种植体表面存在结缔组织连接会有效阻止上皮组织向根方迁徙,是保持种植体周围软组织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

目前认为在临床进行冠修复时,只有为了美学或功能需要时,才将修复体边缘置于龈下,但修复体边缘最好距离龈沟底0.5~1mm,以避免损伤上皮附着,如果龈沟的深度小于1.5mm,会造成结合上皮损伤的风险增加。

三、影响种植体骨结合的因素

种植体骨结合界面形成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手术创伤种植手术时,由于钻孔产热过高,可使周围已分化和未分化的间叶细胞坏死。

因此,手术中对骨组织活力的保护十分重要,即要求手术者操作精巧,严格控制产热和散热,用骨钻钻孔时,速度不能超过2000r/min,并以生理盐水注水降温。

2.患者自身条件差包括患者全身及局部的健康状况、牙槽骨的质量和形态以及口腔卫生习惯等,应严格口腔种植的适应证。

3.种植体材料生物相容性差这对是否形成种植体骨结合十分重要。

4.种植体外形设计不合理包括种植体的自身强度、与骨组织最大的结合面积、应力的合理分布、缓冲装置以及种植体表面不应有锐角加工工艺等。

5.种植体的应力分布不合理种植体植入的部位、数量和方向,骨结合后种植义齿的修复处理,直接影响应力的分布。

6.种植体早期过度负载种植体植入后,应保证足够的骨愈合过程,待骨结合完成后才作修复治疗。

近来种植义齿即刻负载已有成功的报道,但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第三节口腔种植外科的应用解剖

一、缺牙后牙槽突的改变

一般认为,正常人咬合力通过牙周膜传到牙槽突,这是一种生理性刺激,可调节骨吸收与再生,使其保持相对平衡。

缺牙区则失去这一生理性刺激,尤其是全牙列缺失后,牙槽突均有不同程度的萎缩或吸收,其原因有多种因素参与。

而传统活动义齿,基托直接压在黏膜上,是一种病理性刺激。

由于牙龈及牙槽嵴承受的压力过重,可刺激破骨细胞,并导致血液淤滞,必然发生骨吸收。

某些全身因素,如更年期尤其是绝经后的妇女最易发生雌激素降低,而导致骨疏松。

另外,某些激素如甲状旁腺素(parathyrin,PTH)、降钙素(calcitonin,CT)、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PG)的异常,以及人体某些微量元素如钙、锌、铜、锰、镁和氟等以及维生素D的缺牙槽嵴形态从解剖学、组织学的角度对缺牙后的牙槽嵴作一分类评估,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

二、牙槽嵴萎缩的分类

(一)形态学分类

牙槽嵴的吸收、萎缩因局部和全身因素而有个体差异,呈现不同程度和类型。

为临床诊断和修复前外科适应证选择的需要,根据临床和X线表现及吸收程度,一些学者提出了不同的分类。

现介绍有代表性的Lekholm和Zarb提出的分类(图5-3):

图5-3牙槽骨萎缩的Lekholm和Zarb分类

A级:

大部分牙槽嵴尚存

B级:

发生中等程度的牙槽嵴吸收

C级:

发生明显的牙槽嵴吸收,仅基底骨(basalbone)尚存

D级:

基底骨已开始吸收

E级:

基底骨已发生重度吸收

(二)骨的质量分类

根据密质骨与松质骨的含量比例及松质骨疏密程度,将颌骨质量分为4个级别(图5-4):

图5-4颌骨质量分类

Ⅰ级:

颌骨几乎完全由均质的密质骨构成

Ⅱ级:

厚层的密质骨包绕骨小梁密集排列的松质骨

Ⅲ级:

薄层的密质骨包绕骨小梁密集排列的松质骨

Ⅳ级:

薄层的密质骨包绕骨小梁疏松排列的松质骨

从种植体骨结合角度来看,密质骨有利于种植体的稳定,松质骨有利于其血供。

密质骨与松质骨骨量相当者为最理想的植入床。

对颌骨严重萎缩者行种植术应慎重,或考虑同时植骨。

以上分类目前临床上普遍是通过X线平片检查进行判断的,其准确性尚不够理想,因为用肉眼判读X线片时,骨密度的变化幅度达到30%~so%时才能辨别,因此有条件者可进行螺旋CT断层扫描及骨密度测量。

三、下颌骨种植的应用解剖

下颌骨由两侧垂直的下颌支和中央水平的下颌体组成。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下颌的种植术在下颌体区域进行。

下颌体呈弓形,分为内、外两面及上、下两缘。

内面正中线处有两对突起分别称为上颏嵴和下颏嵴,自颏嵴斜向后上方的骨嵴称为内斜线(或内斜嵴),将下颌骨分为上下两部分。

下颌体的外面正中隆起部分称为颏正中联合,是下颌骨发育过程中左右两部分融合留下的痕迹。

正中联合两侧近下颌骨下缘处各有一隆起称颏结节,由此伸向后上方与下颌支前缘相连的骨嵴,称外斜线(或外斜嵴)。

在相当于第一、二前磨牙下方、下颌体上下缘之间的稍上方,有颏孔开口向后上方。

下牙槽神经在分出颏神经后向前变细至切牙及尖牙,所以下颌体两颏孔间无横行的神经干。

下颌骨的下缘称为下颌缘,外形圆钝,较上缘厚实,特别是前部,是下颌骨最坚实的部位,故种植体末端植入此处有利于固定。

下颌骨骨质较致密,且有上下皮质骨,种植体早期固位好。

两颏孔之间骨质较多,种植手术不会损伤下牙槽神经,此处为种植安全区(图5-5)。

图5-5上下颌种植的安全区

下颌种植需注意的解剖结构是下颌管和颏孔。

下颌管的后2/3部分偏向下颌支及下颌体的内侧面。

下颌管由后向前走行,越近磨牙后越靠近舌侧,在第一磨牙处横断面上位于近舌侧1/3处。

下颌管在下颌体中的三维解剖位置与种植关系密切,行下颌磨牙种植时,植人种植体长度应小于下颌管到牙槽嵴的距离(简称管嵴距)。

不管是上颌还是下颌,植入的种植体在唇(颊)侧都需有1.5mm以上的骨质存在,种植体与下颌管及邻牙需有3mm以上的距离。

下颌种植时,种植体可穿出下颌骨下缘皮质骨1~2mm,根冠比例应在3:

2以上,倾斜要在25°~30°以下。

因接近下颌管,容易损伤下牙槽神经,如经X线测量计算牙槽嵴距下颌管骨量充足时,可直接种植,但种植体底部应距下颌管上缘2mm,以免损伤下牙槽神经。

第二磨牙以后,因位置靠后难以操作,故不宜种植。

颏孔是下颌种植手术的重要标志。

行下颌种植时,种植体应与颏孔有2~3mm的间隔,以免损伤颏神经。

全口缺牙下颌骨吸收严重者,下颌管表面仅有一层薄骨板覆盖,此类患者行磨牙种植时,可采用解剖神经血管束后再植人种植体。

严重下颌骨吸收萎缩颏孔位于表面时,术中应注意保护颏神经。

四、上颌骨种植的应用解剖

上颌骨的解剖形态不规则,由上颌骨体额突、颧突、牙槽突、腭突所组成。

施行种植手术主要涉及牙槽突及上颌骨体。

上颌骨骨质比下颌骨疏松,其密质骨也薄。

上颌骨体部中心为空腔,称上颌窦,开口于中鼻道。

上颌窦形似底朝下的锥状,四周由较薄的骨板构成拱形结构,其下壁与上颌牙槽突相连,底部盖过上颌前磨牙或第一、二磨牙的根尖,其间相隔的骨质厚度变异很大,有的根尖与上颌窦底之间没有骨质间隔而仅覆以黏膜。

相对而言,上颌第一磨牙根尖距上颌窦下壁最近,上颌第二磨牙次之,上颌第三磨牙及第二前磨牙稍远些。

缺牙后牙槽突发生萎缩,上颌前磨牙以后骨质较少,其平均高度只有5~8mm。

上颌磨牙区的骨形态可参考X线确认,骨量充足可直接种植,如上颌窦底骨量有限,可能穿通上颌窦底,故不能直接种植,应行上颌窦底植骨(上颌窦底提升术)后种植。

上颌牙槽突自上颌体向下方伸出,自上颌结节向前至正中与对侧相连,形成马蹄形的上颌牙槽骨弓。

牙槽突前部较窄,后部较宽,内、外骨板均由骨密质构成,中间为丰厚的骨松质。

上颌骨牙槽窝的唇、颊侧骨板极薄,腭侧较厚,唯上颌第一磨牙处的颊侧骨板因有颧牙槽嵴而增厚。

上颌前牙区牙槽突并非垂直伸向下方,而是略向唇侧倾斜。

上颌切牙及尖牙的根尖上方为鼻底,与鼻腔相邻。

两侧中切牙之间稍后方为腭乳头,深面即鼻腭孔,由此向上通切牙管,内有鼻腭神经血管束走行。

在实施上颌种植手术时应注意上述解剖结构,避免种植体穿通鼻腔或上颌窦,导致感染使种植失败,同时应注意防止损伤血管或神经等结构。

前牙区,牙槽嵴至鼻底间的骨量范围较大,骨质较厚;在尖牙区,鼻腔与上颌窦之间有较充足的骨段,均被视为种植的安全区(图5-5)。

上前牙种植时要注意唇侧的骨量,因牙槽嵴的唇侧骨壁较薄,牙槽嵴基底向腭侧下陷,与尖牙窝延续。

如与邻牙方向一致植入种植体时,则有唇侧壁穿通的危险,应事先或同期植骨。

第四节口腔种植手术

一、适应证

患者是否适应种植手术,应根据全身及局部检查确定。

1.上下颌部分或个别缺牙,邻牙健康不愿作为基牙者。

2.磨牙缺失或游离端缺牙的修复。

3.全口缺牙,尤其是下颌骨牙槽严重萎缩者,由于牙槽突形态的改变,传统的义齿修复固位不良者。

4.活动义齿固位差、无功能、黏膜不能耐受者。

5.对义齿的修复要求较高,而常规义齿又无法满足者。

6.种植区应有足够高度及宽度(唇颊,舌腭)的健康骨质。

7.口腔黏膜健康,种植区有足够宽度的附着龈(attachedgingiva)。

8.肿瘤或外伤所致单侧或双侧颌骨缺损,需功能性修复者。

9.耳、鼻、眼-眶内软组织及颅面缺损的颌面赝复体固位。

二、禁忌证

1.全身情况差或因严重系统疾病不能承受手术者。

2.严重糖尿病,血糖过高或已有明显并发症者,因术后易造成感染,故应在糖尿病得到控制时方可手术。

3.口腔内有急、慢性炎症者,如牙龈、黏膜、上颌窦炎症等,应在治愈后手术。

4.口腔或颌骨内有良、恶性肿瘤者。

5.某些骨疾病,如骨质疏松症、骨软化症及骨硬化症等。

6.严重习惯性磨牙症。

7.口腔卫生差者。

8.精神病患者。

三、治疗程序

以两段式两次法骨水平种植体(bonelevelimplant)为例:

对适合作种植牙的患者,先经种植体专科门诊检查诊断,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通过先后两次手术植入牙种植体及其上部结构,最后完成种植义齿修复。

1.第一期手术:

种植体固位钉(fixture)植入缺牙部位的牙槽骨内。

术后7~lOd拆线,待创口完全愈合后,原来的活动义齿基托组织面经调整缓冲后,可继续配戴。

2.第二期手术:

一期手术后3~4个月(上颌4个月,下颌3个月)种植体完成骨结合后,即可安装与龈衔接的愈合基台(abutment)。

第二期手术后14~30d即可取模,制作种植桥架及义齿(图5-6)。

3.复诊:

种植义齿修复后,第1年每隔3个月复查1次,以后每年至少复查2次。

图5-6两段式种植义齿修复的治疗程序

(1)第一期种植体植入术后

(2)第一期术后的骨愈合期

(3)第二期基台连接术后(4)完成种植义齿修复

四、牙种植体植入术的原则

(一)手术的无创性

手术对种植床周围骨组织的损伤主要包括两方面,机械创伤及热灼伤。

适当的机械刺激是骨愈合过程的启动因素,但较大的创伤势必降低周围骨组织的成骨能力,甚至造成种植体周围骨原细胞的坏死,实验证明制备种植窝时骨床的温度不应超过47℃。

(二)牙种植体表面无污染

1.细菌污染同外科手术基本的无菌原则。

2.脂类及异种蛋白污染牙种植体的生物相容性除决定于种植材料的生物学特性以外,材料表面对组织较强的亲和性将有利于体内各种细胞因子、生物大分子以及细胞在种植体表面的贴附,进而有利于成骨过程。

而不论采用何种组织亲和性高的材料,如果有异体蛋白存在时,则有排异反应。

钛种植体如果受到异体蛋白的污染,肉芽组织则包围种植体,不会实现骨结合;如果受到脂质的污染,种植体的组织亲和性将大大降低,而影响细胞及生物大分子的贴附,严重时将妨碍骨结合的正常进行。

因此,种植专用手术器械在消毒灭菌前,应采用物理化学净化处理,以去除脂质和异体蛋白。

临床通常以三氯乙烯、无水酒精彻底的超声清洗,以提高种植体的表面性能。

术中则应特别注意防止种植体表面的再次污染,避免与口腔唾液、皮肤汗渍等的接触。

3.异种金属元素的污染钛是目前绝大多数牙种植体系统采用的金属材料,在它表面生成的稳定、类陶瓷特性的钛氧化膜是确保其良好生物相容性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设计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