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心理学.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268782 上传时间:2023-08-13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26.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础心理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基础心理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基础心理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基础心理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基础心理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础心理学.docx

《基础心理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础心理学.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基础心理学.docx

基础心理学

华南师大曹梅静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基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

第二节人的心理的本质

第三节心理学发展简史

第四节研究心理现象的原则和方法

第一节基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

一、心理学概述

1、什么是心理学

心理学概念的演变:

v心理学是阐释灵魂的学科

v心理学是研究心理活动的科学

v心理学是研究行为的科学

v心理学是对行为与心理历程的科学研究,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学的门类

普通心理学:

以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心理活动最普遍、最一般规律的心理学的基础学科。

心理的发生和发展:

动物心理学和比较心理学

个体心理的发生和发展:

儿童发展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

社会对心理发展的制约和影响:

社会心理学

心理现象的神经机制:

生理心理学

把研究成果应用于社会生活实践:

应用心理学

二、基础心理学的内容

认识过程:

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心理过程

(共同性)情意过程:

情绪情感与意志过程

需要、动机

人格(个性)

(差异性)能力、气质、性格

第二节人的心理的本质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一、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比较:

古人对心脏作用的认识

偏旁部首的表意作用(愛、悲、恨等)

人的生死的鉴别标准

通过动物心理演化过程、生活经验和临床医学等方面认识“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物质发展阶段神经系统发展反映方式

无机物物理、化学

植物感应性

动物神经系统心理

…………………………………………………………

无脊椎动物链状神经系统感觉

低等脊椎动物中枢神经系统知觉

高等脊椎动物脑的高度发展思维萌芽

人类脑的结构与机

能进一步发展思维、意识

二、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大脑只是提供了心理活动得以产生的物质基础,要真正产生心理,还有赖于客观现实对大脑的刺激作用。

其一,指出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

自然环境:

动物心理(狼孩、熊孩等)

社会环境:

人的心理(国民性格、时代特点等)

其二,指出心理的反映是一种主观能动的反映。

例如,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引水上山、发射飞船等。

其三、指出心理是非物质性的客观存在。

心理行为

心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中间科学。

第三节心理学发展简史

一、科学心理学的建立

心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

19世纪以前,心理学一直隶属于哲学的范畴。

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的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成为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二、学派的纷争

学派创始人基本观点

构造心理学冯特研究意识及其成分

首创实验内省法

行为主义心理学华生研究行为而非意识

(刺激—反应)

格式塔心理学惠特海墨、考夫卡反对分解意识,强调心理

的整体性

机能主义心理学杜威研究意识及其作用

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研究无意识现象

三、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取向

1、人本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

认为人性向善,只要有适当的环境,人就会努力去做到自我实现。

因此,应该关心人的价值与尊严,促进人的健康成长。

2、认知心理学

以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研究人的认知活动。

3、生理心理学

探讨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和脑的机制。

第四节研究心理现象的原则和方法

一、心理学研究的原则

1、客观性原则

2、辨证发展原则

3、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二、心理学研究的方法

1、观察法

2、调查法

3、个案法

4、实验法(因果关系:

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

第二章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第一节神经系统的构造及功能

第二节内分泌系统与心理

第三节高级神经活动的反射学说

第一节神经系统的构造及功能

一、神经元及其功能

神经元即神经细胞,它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结构:

细胞体、轴突、树突

功能:

接受刺激、传递信息、整合信息

种类:

感觉(传入)神经元、运动(传出)神经元、

联络神经元

二、外周神经系统及其功能

v脑神经12对

v脊神经31对

v自主神经(植物神经):

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

自主神经的活动与情绪有密切的关系。

其活动一般不受意识的支配,经训练可在一定程度上进行调节。

三、中枢神经系统及其功能

1、脊髓:

中枢神经系统最低级的中枢,传递信息,简单反射。

2、脑干(延脑、桥脑、中脑、网状结构):

维持生命基本活动的主要机构。

3、间脑(丘脑、上丘脑、下丘脑、底丘脑)

4、小脑:

保持身体平衡,调节肌肉紧张度,实现随意和不随意运动。

四、大脑皮层的结构与功能

大脑皮层:

密集的神经细胞体——大脑灰质

大脑皮层的高度发展是人脑的主要特征。

结构与功能:

颞叶——听觉

枕叶——视觉

顶叶——躯体感觉

额叶——躯体运动

五、大脑两半球功能的不对称性(单侧化)

右利手:

左半球言语功能占优势;右半球空间知觉、形象思维占优势

左利手:

与右利手相反,或没有单侧化

第二节内分泌系统与心理

内分泌系统——垂体腺、甲状腺、胸腺、胰腺、肾上腺、性腺等。

1、垂体腺:

垂体后叶:

泌尿、血压、分娩、泌乳

垂体前叶:

生长激素、控制其他腺

2、肾上腺:

对生理平衡和情绪行为有重要影响

3、甲状腺:

促进机体代谢,增进机体发育

4、性腺:

促进性和第二性怔的发育

第三节高级神经活动的反射学说

一、巴甫洛夫学说的几个基本概念

1、兴奋和抑制

2、反射、反射弧和反馈

3、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4、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

第一信号系统——具体刺激物

第二信号系统——词、语言的刺激

无条件反射——人和动物生而有之、不学而能的反射。

条件反射——个体通过学习在无条件反射基础上获得的反射。

1、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

食物+灯光灯光成为食物的信号流口水

(多次结合)

2、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工具条件反射)

偶然按压杠杆出现食物有意按压获得食物

(多次发生)

二、巴甫洛夫发现的几个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

1、条件反射的抑制

外抑制

非条件性抑制

超限抑制

抑制过程

消退抑制

条件性抑制

分化抑制

2、扩散和集中

3、相互诱导

正诱导与负诱导

同时诱导与继时诱导

4、动力定型

大脑皮层对刺激的定型系统所形成的反应定型系统,动力定型是人的习惯的生理基础。

第三章感觉和知觉

第一节感觉概述

第二节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第三节感觉现象

第四节各种感觉

第五节知觉概述

第六节知觉的种类

第一节感觉概述

一、定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个别属性包括:

颜色、声音、气味、味道、温度、光滑度等。

反映方式:

一对一(适宜刺激的特定性)

二、种类

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等)

刺激来源

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等)

第二节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一、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的定义

感受性:

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感觉阈限:

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感觉阈限。

感受性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二者成反比。

二、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的种类

1)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反比,如视力表)

2)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反比,如掂量商品重量)

三、韦伯定律和费希纳定律

反映心理量与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感觉的强度与刺激强度的对数成正比,刺激强度按对数级数增长,而相应的心理量却只按算术级数增长(对中等强度刺激而言)。

第三节感觉现象

一、感觉适应

感觉适应是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几乎各种感觉都有适应现象,特别是视觉的暗适应现象。

二、感觉后象

正后象与负后象(彩色负后象是刺激色的补色)

你看见了什么?

三、感觉对比

同时对比与继时对比

(黑人牙膏)(先苦后甜)

四、联觉

使产生或强化某种感觉

第四节各种感觉

1、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

适宜刺激物与感觉器官(感受器)

各种感觉的特性

各种感觉的异常(如色盲、职业性耳聋等)

2、内部感觉(平衡觉、运动觉、内脏感觉、痛觉)

3、痛觉

皮肤痛与内脏痛的特点

痛觉的意义(为什么痛觉难以适应)

痛觉感受性与主体人格特点的关系

第五节知觉概述

一、知觉的定义

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物体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

二、知觉的基本特性

1、整体性(个别属性整体)

2、选择性(对象与背景的转换)

3、恒常性(知觉映像不因知觉条件变化而变化)

4、理解性(命名或言语的解释)

︳︳︳︳︳︳︳︳︳︳

「」「」「」「」「」

第六节知觉的种类

一、空间知觉

大小知觉、形状知觉、方位知觉、

深度知觉的单眼线索

距离知觉

深度知觉的双眼线索

二、时间知觉

知觉时间的各种方法与影响时间知觉准确性的因素

三、运动知觉

视觉的运动错觉:

似动现象、诱导运动、自主运动

四、错觉

1、错觉是一种歪曲的知觉(各种知觉都有错觉现象)

2、错觉的产生是有条件的

3、只要具备条件,错觉的产生是必然的

4、错觉有固定倾向

第四章记忆

第一节记忆及记忆过程

第二节表象

第三节三个记忆系统

第一节记忆及记忆过程

一、记忆的定义

二、记忆的种类

三、记忆过程

再认

识记——保持——回忆

再现

四、遗忘及其规律

艾宾浩斯是对记忆与遗忘进行实验研究的创始人。

遗忘规律:

先快后慢,保持量与间隔时间的关系呈负加速型的曲线。

第二节表象

一、表象的定义

二、表象的特征与作用

特征:

直观形象性——以生动具体的形象在头脑中出现,但表象不如知觉完整、稳定、鲜明。

操作性——表象可以在头脑中放大、缩小、翻转。

概括性——表象是多次知觉概括的结果,是对某一类对象的表面性形象的概括性反映,表征为对象的轮廓而不是细节。

作用:

感知思维

(桥梁作用)

第三节三个记忆系统

三个记忆系统

一、瞬时记忆(1秒钟内)

特点:

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记忆容量较大,但信息保持时间极短

对信息加以注意,可以转入短时记忆

感觉记忆:

记忆系统的“接待室”

二、短时记忆(1分钟内)

特点:

记忆容量有限,一般为7±2个项目

记忆材料以视、听为主(形象编码和听觉编码)

短时记忆的信息可以被意识到

短时记忆的信息保持时间很短,但通过复述可以转入长时记忆系统

三、长时记忆(1分钟以上)

特点:

容量无限(包括信息种类和数量)

记忆编码包括语义编码和形象编码

储存中的信息一般不会意识到,除非有意回忆

遗忘原因:

自然衰退或干扰

干扰形式:

前摄抑制

后摄抑制

例:

系列位置效应

第五章思维、言语及想象

第一节思维概述

第二节思维的种类

第三节概念掌握与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第四节语言与言语

第五节想象

第一节思维概述

一、思维的定义和特征

1、定义: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认识。

2、思维的特征:

间接性(通过一定的媒介来认识)

概括性(把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抽取出来)

二、思维的智力操作过程

1、分析与综合

2、抽象与概括

第二节思维的种类

一、根据思维的形态:

动作思维——以实际动作为中介认识事物

形象思维——以直观形象和表象为中介认识事物

逻辑思维——以词为中介进行判断推理得出结论

二、根据思维的方向:

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三、根据是否具备创造性:

常规思维与创造思维

第三节概念掌握与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一、概念的掌握

v概念的定义:

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征的反映,是以词来标示和记载的。

v内涵和外延:

概念的内涵是概念的质,即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特征;外延是概念的量,即概念所包含的事物的范围。

内涵增加,外延就变小;反之亦然。

例如:

鸟的日常概念:

“会飞的动物”

外延:

蜜蜂、苍蝇、蝴蝶、蜻蜓等,但不包括三鸟;

鸟的科学概念:

无齿、有喙、有羽毛的动物

外延:

鸡、鸭、鹅等

v概念的掌握(形成):

指个体借助语音从成人那里继承和学会某个概念的过程。

个体掌握概念的层次反映了他的思维发展水平。

二、自然概念和人工概念

自然概念:

人们在生活中自然形成的概念。

人工概念:

人为的、在程序上模拟的概念。

人工概念的作用:

控制变量,缩短研究进程,了解人们对概念的掌握过程。

三、问题解决及对问题解决的研究

1、问题解决的定义

在问题空间中进行搜索,以便从问题的初始状态达到目标状态的思维过程。

2、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迁移的作用:

正迁移与负迁移

2)原型启发的作用

3)定势的作用:

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

3、问题解决的策略

1)算法策略

2)启发式策略(循环子目标策略、逆向搜索策略等)

第四节语言与言语

一、语言与言语

语言:

以语音或文字为物质外壳,以词为基本单位,以语法为构造规则的符号系统。

是人们用以思维和交往的工具。

是一种社会现象。

言语:

人们运用语言交流思想、进行交际的过程。

是一种心理现象。

两者相互依存,不可分离。

二、言语活动的形式

外部言语:

口头言语(对话和独白)、书面言语

内部言语:

非交流性的、支持思维活动进行的、不出声的言语

三、言语活动的中枢机制

第五节想象

一、想象的定义

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

想象无论如何荒诞,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二、想象的种类

无意想象:

没有预定目的,在某种刺激作用下不由自主产生的想象。

如梦(与幻觉的区别)。

有意想象:

在一定目的、意图和任务的影响下有意识进行的想象。

再造想象

有意想象创造想象

幻想(理想、空想)

第六章意识与注意

第一节意识概述

第二节注意概述

第三节注意的特征

第一节意识概述

一、意识

1、概念:

觉醒状态下的觉知(主观觉察)。

包括外界事物和自身状态;直接经验及评价。

2、功能:

统合:

维持人格的内在统一性(身心协调、言行协调)

类似于管弦乐队的指挥

管理(监视):

监督自我和环境

类似于时刻不停的摄像机(潜在问题和解决策略)

调节和控制:

调控思维和行为

调控开始和终止

类似于工厂的质量检查员

二、无意识

个体不曾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包括无意识行为、对刺激的无意识)。

三、几种不同的意识状态

1、睡眠

清醒和警觉状态时:

β波(14—30Hz)

安静和休息状态时:

α波(8—13Hz)

睡眠状态下:

Δ波

阶段1(浅睡状态):

10min

阶段2:

20min

阶段3和4(深度睡眠):

Δ波(<1Hz),40min以上

快速眼动睡眠:

高频低幅脑电波(梦境),5—10min

2、梦

主要特点:

不连续性

弗洛伊德:

被压抑到潜意识里的冲动或愿望的反映。

第二节注意概述

一、注意的定义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指向性:

选择功能,选择心理操作的对象。

集中性:

对活动的调节和监督功能,选择信息,使之处于心理活动或意识的中心,以便能被有效地记录、加工和处理。

注意是意识的一种属性、一种心理状态,并非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

二、注意的种类

1、无意注意——无预定目的、不需意志努力

人、动物都有;效果一般但不易疲劳

2、有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付出一定意志努力

人特有;效果较好但易疲劳

3、有意后注意——有预定目的、无须意志努力

第三节注意的特征

一、注意广度

二、注意稳定性

三、注意转移

四、注意分配

第七章需要与动机

第一节需要与动机概述

第二节需要层次理论

第一节需要与动机概述

一、需要

1、定义: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

2、需要的种类:

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

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二、动机

1、定义:

动机是激发个体朝着一定目标活动,并维持这种活动的一种内在的心理活动或内部动力。

需要——动机——行为

2、动机的种类:

生理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兴趣、爱好)

有意识动机与无意识动机(定势)

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

第二节需要层次理论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自我实

现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

爱与归属的需要发展性需要

安全的需要缺失性需要

生理需要

层次越低的需要出现越早,力量越强;

低一级需要的满足是高一级需要产生的基础和条件;

越是高级的需要,不但拥有的人越少,而且满足的程度也相对较低。

第八章情绪、情感和意志

第一节情绪情感概述

第二节情绪理论

第三节情绪情感变化的维度及两极性

第四节情绪情感的种类

第五节意志

第一节情绪情感概述

一、情绪情感的定义

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态度的体验。

情绪情感的差异和联系:

二、情绪情感的功能

1、适应功能——服务于改善人的生存和生活的条件

2、动机功能——驱动有关活动以满足需要

3、组织功能——积极推动作用或消极破坏作用

4、信号功能——传递信息、沟通思想情感

第二节情绪理论

一、詹姆斯—兰格的情绪外周理论

基本观点:

情绪是对内脏器官、身体变化的知觉

如:

惊恐叫声——发抖——害怕

二、坎农—巴德的情绪丘脑理论

基本观点:

丘脑是情绪中枢(发生位置)

三、沙赫特的情绪认知理论

基本观点:

外界刺激+机体生理变化+认知情绪

四、汤姆金斯和伊扎德的情绪动机—分化理论

基本观点:

情绪具有重要的动机性和适应性功能

第三节情绪情感变化的维度及两极性

一、情绪情感的两极性

情绪情感的发生发展存在着两种互相对立的状态。

二、情绪情感变化的维度

v动力性:

增力、减力

v激动度:

激动、平静

v强度:

强、弱

v紧张度:

紧张、轻松

第四节情绪情感的种类

一、基本情绪和复合情绪

基本情绪:

即原始情绪,人与动物都有

复合情绪:

由原始情绪组合派生,人类特有

二、心境、激情和应激

1、心境:

微弱而持续、弥散性(积极与消极)

2、激情:

强烈而短促、指向性(激情与理智成反比)

3、应激:

因意外或危险情境所引起(积极与消极)

三、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

1、道德感

道德感是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在评价人的思想、意图和行为时所产生的主观体验(善与恶)。

如:

孝敬父母、尊重师长;(感恩)

工作勤勉、诚实守信;(负责)

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正义)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

(尊重)

又如:

拾金不昧、有偿归还;

大公有私、利人利己;

同性恋、同居;

老人再婚等。

作用:

规范行为(要做什么样的人);

自我监督、自我教育(不犯同样的错误)。

2、美感

美感是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美与丑)。

美感的来源:

外在的美¡ª¡ª自然景象和人类创造物的特性(秀丽、俊美、险峻、和谐、

对称、宏伟、奇特、内涵丰富、创造性等)。

内在的美¡ª¡ª人的道德品质和行为特征(善良、纯朴、诚实、公正等)。

美感的变化和转化:

中西文化差异、时代差异

千篇一律的美¡ª¡ª不美;差异性¡ª¡ª美

美感的作用:

人心向善,对美的追求是人抑恶扬善、完善自我的重要动力。

3、理智感

理智感指人在智力活动过程中,认识和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真与假)。

理智感表现:

好学¡ª¡ª学而不厌、对无知的恐惧和担忧

独立思考¡ª¡ª尊重事实、坚持真理、不畏权威

反思¡ª¡ª善于自我反省,勇于改正错误。

作用:

深化认识,促进社会和个人的进步发展。

第五节意志

一、定义

意志是有意识地确立目的、调节和支配行动,并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二、意志行动的基本阶段

1、准备阶段(动机冲突)

双避式冲突、双趋式冲突、趋避式冲突、双重趋避式冲突

2、执行决定阶段

执行既定计划,克服困难挫折;

审视既定计划,及时修正计划。

三、意志品质

1、自觉性2、果断性

3、坚韧性4、自制性

第九章人格

第一节人格概述

一、定义

二、特性独特性

整体性

稳定性

功能性

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三、人格的结构

人格的倾向性——需要、动机

人格的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第二节能力

一、能力概述

1、定义

2、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区别:

知识、技能与能力的内涵不同

联系:

一方面,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前提;能力决定着掌握知识技能的方向、速度、巩固程度及其水平

另一方面,能力也是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得到发展

3、能力的分类

1、能力、才能和天才

2、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

3、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4、模仿能力、再造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能力结构理论

1、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

2、塞斯顿的群因素理论(7种彼此独立的原始因素)

3、吉尔福特的智力结构理论(智力的三维结构)

三、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

1、能力发展的水平差异(超常、中常、低常)

2、能力类型的差异(优势方面的差异)

3、能力发展早晚的差异(神童、大器晚成)

四、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

1、遗传的因素(双生子研究)

2、环境和教育的因素

第三节气质

一、气质概述

1、定义

2、气质类型学说

体液说、体型说、血型说、激素说

二、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

1、高级神经活动过程的基本特征

兴奋和抑制过程的三个特征:

强度、平衡性、灵活性

2、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见表1—1)

3、气质的特性

1)感受性和耐受性

2)反应的敏捷性

3)可塑性

4)情绪的兴奋性

5)指向性

4、气质类型的外在表现

1)胆汁质(如张飞、李逵)

2)多血汁(如王熙风)

3)黏液质(如林冲)

4)抑郁质(林黛玉)

三、如何看待气质类型

1、气质的稳定性与可塑性

2、气质类型没有好坏之分

3、气质类型不决定一个人成就的高低,但影响工作效率

4、气质类型影响性格特征形成的难易和对环境的适应

5、气质类型能影响健康

第四节性格

一、性格的定义

二、性格的结构

态度特征

静态特征意志特征

情绪特征

理智特征

动态特征

第五节人格理论

一、人格结构的动力理论—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人格结构的三个层次:

本我:

原始的、与生俱来的潜意识结构部分,遵循“快乐原则”(原始的人);

自我:

人格的意识结构部分,按外部现实条件调节本我的原始需要,遵循“现实原则”(现实的人);

超我:

人格的意识结构部分,表现为道德、良心。

遵循“道德原则”(道德的人)。

三者协调——健康状况

三者冲突无法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