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必修上册第二单元4《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252230 上传时间:2023-08-1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2.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必修上册第二单元4《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必修上册第二单元4《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必修上册第二单元4《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必修上册第二单元4《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必修上册第二单元4《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必修上册第二单元4《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docx

《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必修上册第二单元4《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必修上册第二单元4《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必修上册第二单元4《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docx

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必修上册第二单元4《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

统编版(2019)高二选择性必修必修上册第二单元4.《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喻于义喻:

知晓,明白

B.请事斯语矣事:

听从

C.致知在格物格:

推究

D.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端:

萌芽,发端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知者不惑温故而知新

B.任重而道远得道者多助

C.迩之事父不足以事父母

D.敏于事而慎于言回虽不敏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质胜文则野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见贤思齐焉盘盘焉,囷囷焉

C.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

D.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若火之始然

4.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和教育原则等,与《大学》《诗经》《孟子》合称“四书”。

B.《礼记》据传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等所作,主要记载了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儒家的哲学、教育、政治、美学思想。

C.孟子,名轲,战国时期邹国人,有“亚圣”之称。

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主张“仁政”“民贵君轻”等。

D.“六艺”的说法有两种:

一种是西周学校教育内容,包括礼、乐、射、御、书、数;一种是将“六艺”解释为“六经”,即《易经》《尚书》《诗经》《礼记》《乐经》《春秋》。

二、其他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2)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3)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4)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5)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三、情景默写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仁”就是要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2)《〈论语〉十二章》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对有道德、有修养的君子在吃饭和居住方面提出了要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大学之道》中,表明物和事皆有规律,推演万物皆有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文言文阅读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

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

沛公之从洛阳南出轘辕,良引兵从沛公。

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良说曰:

“秦兵尚强,未可轻。

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

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

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

”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

良曰:

“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

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

”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

遂至咸阳,秦王子婴降沛公。

汉元年正月,沛公使请汉中地。

项王乃许之。

良因说汉王曰:

“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

”乃使良还。

行,烧绝栈道。

项王以此无西忧汉心,而发兵北击齐。

至下邑,汉王下马踞鞍而问曰:

“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

”良进曰:

“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隙;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

此两人可急使。

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

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

”卒破楚者,此三人力也。

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

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怒。

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

汉六年正月,封功臣。

高帝曰:

“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

自择齐三万户。

”良曰:

“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巨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乃封张良为留侯。

高帝崩,后八年卒,谥为文成侯。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改)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B.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C.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D.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8.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侯,古代爵位名,五等爵的第二等,比“伯”低一等。

韩信、周勃等人都曾被封这一爵位。

B.公,对人的敬称。

秦末刘邦起兵于沛,大家称他为沛公。

C.高帝,为“高皇帝”简称,是开国皇帝的谥号之一。

谥号是一种带有褒贬色彩的称号。

D.崩,是古代对帝王和王后的去世的称呼;卒,原本是对大夫死亡的称呼,后来成为死亡的通称。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良轻财爱国。

韩国破亡之时,张良家有奴仆三百人,他拿出全部家财来寻求刺客暗杀秦王,为韩国报仇。

B.张良足智多谋。

他仔细分析敌方情况,献计刘邦,并亲身利诱秦军将领,趁秦军防备懈怠之时一举拿下咸阳。

C.张良功勋卓著。

他献计大败晓关下的秦军,破除项羽疑心,荐举良才解除危难,为汉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

D.张良淡泊名利。

在高帝封赏有功之臣,想把齐地的三万户封赏给张良时,他婉言谢绝了重赏。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

(2)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

自择齐三万户。

11.当高帝给张良三万户封赏时,张良为什么婉言谢绝?

参考答案

1.B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看是选择正确的选项还是错误的,别出现因为审题不清导致正误错位,留下遗憾。

最好的方法是凭借知识迁移能力兼用排除法。

本题要求选出“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项,“请事斯语矣”的“事”是“实践、从事”的意思,本句话出自《论语》“子曰: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

‘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白话释义:

孔子说:

“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

”颜渊说:

“我虽然不聪明,请让我按这话去做吧!

”。

本句话的意思是“请让我按这话去做吧”

故选B。

2.C

【详解】

本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

考生需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含义,同时要能够结合具体的语境,推断字词的含义。

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语法现象。

A项,同“智”,智慧、聪明;/懂得、知道。

B项,路程、路途;/道义、正道。

C项,二者均为动词,侍奉。

D项,勤勉;/聪慧。

故选C。

3.C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解答本题,一要积累、熟记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二要利用语法知识等帮助判断。

本题要求找出“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项,第一个则是连词,表顺承,译为“就”;第二个则是连词,表转折,译为“却”;第一句话的意思“质朴多于文采就难免显得粗野”,第二句话的意思是“(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

B项,第一个焉相当于介词结构,于是,于此,就;第二个焉是助词,放在形容词、副词之后,译为“……的样子”;第一句话的意思“看到有德行有才能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在其中和他看齐”,第二句话的意思是“盘结交错,曲折回旋的样子”;

C项,两个者都是代词,译为“……的人”;第一句话的意思“古时候想要把彰明的天赋从个人推广到天下人的人”,第二句话的意思是“有这四种萌芽却认为自己无法发展它们的人”;

D项,第一个之是助词,相当于“的”;第二个之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第一句话的意思“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第二句话的意思是“(它们就会)像火刚刚燃起”;

故选C。

4.A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考生平时要注重文化常识的积累,尤其是课本注释的相关内容,需要分门别类,进行归纳识记。

对于考题中出现的比较生僻的古文化常识,根据文意仔细甄别正误。

A项,“与《大学》《诗经》《孟子》合称‘四书’”错。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故选A。

5.

(1)质朴超过文采就会粗野鄙俗,文采超过质朴就会虚饰浮夸。

文采和质朴兼备、匹配适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2)聪明的人不会感到迷惑,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没有畏惧。

(3)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好的德行,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4)上自天子,下至平民,一概都以修身为做人处事的根本。

(5)同情怜悯的心,是仁的发端;羞耻憎恶的心,是义的发端。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按照翻译六字诀换、调、补、刪、留、变的方法做到字字落实。

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①得分点:

质,质朴;文,文采;野,粗野鄙俗;史,虚饰、浮夸;彬,文质兼备的样子。

译为:

质朴超过文采就会粗野鄙俗,文采超过质朴就会虚饰浮夸。

文采和质朴兼备、匹配适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②得分点:

知者,聪明的人;不惑,不会感到迷惑;仁者,仁德的人;不惧,没有畏惧。

译为:

聪明的人不会感到迷惑,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没有畏惧。

③得分点:

道,宗旨,根本原则;明,彰明;明德,美德;至善,善的最高境界。

译为:

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好的德行,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④得分点:

庶人,指百姓;壹是,一概,一律;本,根本。

译为:

上自天子,下至平民,一概都以修身为做人处事的根本。

⑤得分点:

恻隐,同情、怜悯;端,萌芽、发端;羞恶,羞耻憎恶。

译为:

同情怜悯的心,是仁的发端;羞耻憎恶的心,是义的发端。

6.克己复礼为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识记的能力。

要求考生课下多读名篇,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解答此类试题时,如果是情境默写,一定仔细斟酌提示语;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

注意重点字词:

克己,复礼,贤,焉,省,本末。

7.C

8.A

9.B

10.

(1)希望沛公暂且驻留在军营,派一部分人先出发,给五万人准备粮食,在周围的山上张挂很多旗帜,作为疑兵之计。

(2)在军帐之中筹划谋略,决定千里之外战场上的胜利,是子房的功劳。

你自己在齐地选择三万户作为封邑吧。

11.①张良有淡泊名利的精神品质以及对高帝的无限忠诚。

②张良与韩信同样是具有功勋的大人物。

韩信自立为王,给高帝以威胁和压力,张良洞察秋毫,故婉言谢绝。

【分析】

7.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

解答时抓住句子中的重要名词和虚词,根据其在句子文中充当的成分和在句子中所起到的作用,可以判断出断句的正确划分;同时注意句子中对仗的地方,根据句式特点断句是最简洁的方法。

“与上会留”意为与陛下在留县相会,句意完整,“此天以臣授陛下”意为这是上天把我交给了陛下,其中“此”指代“与上会留”,故应在“此”前断开,排除选项AB;“臣”修饰“计”,中间不能断开,所以“计”后断句,排除选项D。

故选C。

句子翻译:

当初我在下邳起兵,与陛下在留县相会,这是上天把我交给了陛下。

陛下采用我的计策,幸而时常料中,我情愿受封在留县就满足了,不敢接受三万户的封地。

8.本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

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A项,“比‘伯’低一等”错,五等爵分别为“公”“侯”“伯”“子”“男”,“侯”比“伯”高一等。

A错误。

故选A。

9.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选项内容多是命题者对原文的概括、转述和分析,所以首先要理解文意,通过对比法把选项与原文进行细致的对比、分析,从中发现选项与原文意思不一致的地方,进而找出选项的干扰之处。

B项,“并亲身利诱秦军将领”错误,原文中说的是“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派郦食其带着贵重的财宝去收买秦军将领。

由此可知,张良并没有“亲身利诱”,而是派遣“郦食其”去利诱秦军将领。

B错误。

故选B。

10.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赋分点:

(1)愿:

希望。

且:

暂且。

留壁:

驻留在军营。

使:

派。

为:

给。

具:

准备。

益:

增多,增加。

为:

作为。

(2)运筹:

筹划谋略。

决:

决定。

子房功也:

判断句。

功:

功劳。

11.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要整体阅读文章,弄懂文章大意,把握文章的内容要点,即明确文中透露的信息点。

然后根据题干要求,对照材料进行搜索阅读,查找与题干相对应的信息源,辩别真伪,筛选所需信息。

在阅读的过程中理清文章的结构和作者的思路,将文章前后进行比照、勾连,归纳出文章大意,层层分析,步步解读。

首先明确题目的要求,然后结合文本内容和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以及古代君臣关系的特点来思考,可以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组织答案。

由原文“良曰:

‘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巨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可知,张良说:

“当初我在下邳起兵,与陛下在留县相会,这是上天把我交给了陛下。

陛下采用我的计策,幸而时常料中,我情愿受封在留县就满足了,不敢接受三万户的封地。

”由此可知,张良有淡泊名利的精神品质以及对高帝的无限忠诚。

由原文“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怒”可知,汉王四年,韩信打败齐国以后想自立为齐王,汉王非常生气。

由此可知,张良与韩信同样是具有功勋的大人物。

韩信自立为王,给高帝以威胁和压力,张良洞察秋毫,故婉言谢绝。

【点睛】

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

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

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

“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

“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

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

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

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

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

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

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适当的进行意译。

翻译:

留侯张良,他的祖先是韩国人。

韩国灭亡时,张良家有僮仆三百人,他的弟弟死后没有依礼厚葬,而是用全部家财来寻求刺客暗杀秦王,为韩国报仇,因为他祖父、父亲做过韩国五代相国。

沛公从洛阳向南穿过轘辕山时,张良率兵跟随沛公。

沛公打算用两万士兵去袭击峣关下的秦军,张良劝说道:

“秦军还很强大,不可轻视。

我听说守关的将领是屠户的儿子,这种商人容易用利益去动摇(他的)心志。

希望沛公暂且驻留在军营,派一部分人先出发,给五万人准备粮食,在周围的山上张挂很多旗帜,作为疑兵之计。

然后派郦食其带着贵重的财宝去收买秦军将领。

”秦军将领果然反叛,打算和沛公联合,一起向西袭击咸阳,沛公想要接受提议,张良说:

“这只是他们的将领想反叛罢了,恐怕士兵们不会听从。

如果士兵们不听从就一定会有危险,不如趁他们懈怠时去袭击他们。

”沛公于是率兵袭击秦军,并大败秦军,于是到达咸阳,秦王子婴向沛公投降。

汉王元年正月,沛公派人(向项王)请求得到汉中的封地。

项王就答应了,张良乘机劝汉王说:

“大王为什么不烧毁所经过的栈道,向天下人显示你没有再回来的想法,用这个办法来稳住项王的心。

”(汉王)于是让张良回去,汉王前行,随后烧毁断绝所经过的栈道。

项王因此没有了向西忧虑汉王之心,而向北发兵去攻打齐王,到了下邑,汉王下马倚着马鞍问:

“我打算舍弃函谷关以东等地区作为封赏,(不知)谁可以和我共建功业呢?

”张良进言说:

“九江王黥布,是楚军的猛将,他和项王有嫌隙;彭越和齐王田荣在梁地反叛。

这两个人可以马上任用。

而汉王的将领中只有韩信可以委任大事,独当一面。

如果打算捐送关东之地,就捐送给这三个人,那么楚军就可以攻破了。

”最终击败楚军的,正是这三个人的力量。

张良体弱多病,不曾单独领兵作战,经常作为出谋划策的大臣,时常跟从在汉王身边。

汉王四年,韩信打败齐国以后想自立为齐王,汉王非常生气。

张良劝说汉王,汉王派张良前去授予韩信齐王的印信,汉王六年正月,封赏有功之臣。

高帝说:

“在军帐之中筹划谋略,决定千里之外战场上的胜利,是子房的功劳。

你自己在齐地选择三万户作为封邑吧。

张良说:

“当初我在下邳起兵,与陛下在留县相会,这是上天把我交给了陛下。

陛下采用我的计策,幸而时常料中,我情愿受封在留县就满足了,不敢接受三万户的封地。

”于是封张良为留侯。

高帝去世,八年以后张良去世,谥号为文成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学研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